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的一个新的领域,旨在引导学生从自身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良好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笔者结合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实际,通过确定选题、自主研究、拓展延伸三个综合实践研究环节,组织学生自主对现代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音乐取向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只要尽量多的理解音乐语言,拓展音乐思路,多亲近审美情趣高雅,能引领人们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高中学生就一定能够找到正确的音乐取向。
[关键词] 综合实践;中学生;音乐取向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114-03
音乐是最接近人类心灵的一门艺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和美育方式,而且是激活创新思维、开发人类创新智慧的特殊“维生素”和灵感“催化剂”[1],聆听不同时期的音乐,就像翻开不同时期的历史,音乐可以触摸时代的脉搏!音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讲述生活的情感。它以一种奇异的、神秘的、难以言传的力量直逼人的心灵。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音乐更是表达内心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什么是可以激励并完善自我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符合人的审美追求?这就需要寻找到正确的音乐取向。
1 研究背景
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音乐课程创新是中学音乐教学创新的具体体现之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多角度、多形式研究学习,把音乐与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欣赏综合能力。
在河北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音乐王国》中,重点讨论的就是怎样深入音乐殿堂,提高音乐鉴赏水平,让这美妙的万能语言浸润心灵、滋养生命。而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压力,音乐鉴赏教材提供的欣赏作品大多数是经典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经常有学生在课下提出“为什么我们学习的音乐不是我们喜欢的音乐?为什么不教我们喜欢的流行音乐?”的质疑。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研究的主题,即“现代高中生应该有怎样的音乐审美取向?”、“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更有利于现代高中生的成长?”
2 活动目标
摘要:幼儿园音乐教育能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激发幼儿的情感和智力,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这种特殊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法比拟的。为了促进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对忻州市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忻州市幼儿园音乐教育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幼儿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古代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曾指出:音乐对人的性格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净化、美化人的心灵世界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1]我国幼儿科学实验的奠基人陈鹤琴提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应该加强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之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2]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将“艺术”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艺术”在不同领域的综合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领域所不能达到的。由此可见,把音乐教育首先作为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手段,是全人类的一种共识。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是指向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音乐教学与音乐实践,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引导幼儿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促使幼儿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与以往相比,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这种发展在各地、各幼儿园是不平衡的,在有些地区、有些幼儿园中仍然存在不少误区和弊端。基于此,笔者深入到山西省忻州市一些有代表性的幼儿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试图探索问题解决的对策,以推动幼儿园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山西省忻州市11所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幼儿园的办园类型(公办园、社会力量办园),选取中、大型规模的公办园4所,社会力量办园7所,每所幼儿园抽取20名幼儿教师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抽取的11所幼儿园中,共向幼儿教师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1份,有效问卷203份,有效率为92.3%。
【摘 要】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与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对小班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准确地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情绪,增强幼儿对音乐中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音色等有敏锐的辨别能力,初步懂得不同的声音与所表达的内容、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将针对如何在小班开展音乐特色教育活动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音乐教育;特色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包括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几个层次。总目标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总的任务和要求,它体现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美育的精神,即“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目标最概括的表述。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总目标:(1)通过对周围环境和音乐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2)初步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和道具,通过歌唱、韵律活动,欣赏音乐和乐器演奏等音乐活动,培养幼儿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3)通过集体音乐活动中的自我表达和人际沟通、协调,引导幼儿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培养幼儿健全、和谐的人格。
一、音乐教育活动对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音乐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而音响的物理因素亦作用于人的心理,优美、悦耳的音乐使人精神愉快、增强活力,对人们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德育的影响
音乐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而幼儿在感受、理解音乐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来认识生活。尤其是音乐有着表现情感的功能,音乐语言既是传达感情的手段,也是表现感情的结果。幼儿在感受作品内容的过程中,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情感、情操、个性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品德教育、情操培养处于同一个过程。
例如,在欣赏《中国人民进行曲》的过程中,幼儿既能感受威武、雄壮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又能体会到坚定不屈的英雄气概,激发出勇敢、坚强和热爱的情感。又如歌曲《我的好妈妈》和《小鼓响咚咚》,简单生动的歌词和欢快流畅的旋律带来的语言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感染,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幼儿对妈妈的关心体贴,对“小妹妹”的关心照顾的良好感情。幼儿在愉快活泼的音乐中,接受了品德和情感的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借助原本性生活元素,以节奏为基础,是结合身体律动、演唱、节奏、活动、舞蹈等的综合音乐教育。让我们感受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给我们带来的亲自参与听、说、唱、表演、创造、交流、合作的快乐,让我们认识并亲身感受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的即兴性、综合性、参与性、自然性、民族性与大众性等原理与特性,让我们找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结合我园开设奥尔夫音乐的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奥尔夫音乐对幼儿的成长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现的。
一、奥尔夫音乐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对音乐兴趣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带有自娱的特性,让孩子在玩乐中懂得音乐,不是为了学音乐而学音乐,而是为了让孩子还不懂得什么是音乐的年龄,就开始音乐的实地演习。还配合了奥尔夫乐器的使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总把学习歌唱,训练音乐能力作为活动目标,所以活动过程中很注重幼儿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这无疑给老师和孩子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谈何容易。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恰恰使这种奢望成为可能,他认为音乐是人本能的一种需要,是享受快乐的过程,幼儿并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是需要心理和环境的宽松自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老师不会要求孩子怎么做,更不会要求孩子跟着做,而只会不断地给一些语言暗示,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寻找感觉。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不用担心”学不会”而徒增心理负担,只会在活动中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如奥尔夫音乐中用得很多的一种活动,跟老师的节奏随意走动。刚开始只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也就是平步走和快步走的区别,但慢慢会加入二分(慢步走动),或刮胡(表示拐弯)的声音,孩子们很乐衷于这样听节奏随意的走动,他们会开心地跟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自编自导的动作,甚至表情,他们会乐在其中,乐此不彼。轻松的感受音乐,及音乐中的各元素。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活动,不仅能解脱心理的紧张压力,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真正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在很大程度地减少幼儿的习惯性模仿和从众,真正让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大增。
二、奥尔夫音乐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专注力和协调性的培养
一首新的歌曲、乐曲很容易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因而专注地在倾听、歌唱和打击节奏等活动中。就是在进行简单的主调音乐,要求不同音高、不同节奏、不同音量、不同音色的多种音乐成分准确配合。因而使幼儿的专注力和注意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锻炼。
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幼儿必须将音乐上的听觉等感知与手指、臂力、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巧妙地自然协调一致。运用脑、耳、手、目做连续反复协调动作,锻炼头脑的灵活性、复杂性,会促进大脑的发展。这种锻炼,不是单纯的体力或反映灵敏度的锻炼,对于幼儿将来综合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游戏是孩子体验、实践和掌握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游戏是主要内容之一,当然游戏一定要结合音乐才能进行。怎样才能让音乐活动更具有游戏性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真正的玩起来,不要去束缚他们,该放手的地方还是应该去放手,让他们尽情的享受“玩”所带来的快乐;该收的时候教师就应当收的准,给孩子设下悬疑,给他们一些期盼!如游戏《布谷鸟》老师不需要任何的语言,示范玩一次游戏,孩子们就能自己总结出游戏规则:听到布谷鸟叫的时候就从地上捡一个乒乓球。非常简单的规则,非常简单的准备过程,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聚精会神地从背景音乐中区分着时高时低,时快时缓的布谷鸟的叫声,轻松快乐地游戏着。在发展听力的同时,也在欣赏理解着音乐,感受着音乐中的旋律、节奏、不同的音乐情境。
三、轻松自由的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摘要: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设计是实现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教育价值的有效前提。在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设计的研究中,科学、合理地规划音乐活动课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出相应的类型结构,应该站在现代课程理论的大背景下,结合活动课程设计的思路,基于普通高校学生特点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对各种普通高校音乐活动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进行分类。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音乐活动课程类型
分析当今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现状,对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活动现象进行研究不难发现:今天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还是以老师的课堂教授为主要形式,学校团委组织的学生音乐活动和学生自发的音乐团体具有非教学目的特性。而伴随着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分析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现状,并对普通高校音乐活动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今天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更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普通高校学生亲身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音乐活动,实现以普通高校学生获取与音乐相关的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为主要内容、以普通高校学生主体学习活动和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高校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而设计课业和其进程,这就是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
一、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分类的理论依据
(一)笔者经过仔细分析后,将普通高校各种音乐活动归为三类:按主题纪念日进行的分类;按照活动的组成方式进行的分类;按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各类课外音乐活动项目进行的分类。但是不难发现这三种分类并不十分健全,还缺乏整体性。第一种分类的缺陷在于,不可能将所有的音乐活动都进行归纳,不可能概括所有音乐活动现象。第二种、第三种分类的缺陷在于,活动项目之间出现相容现象。因此,明确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不但要借鉴各种活动现象,而且要依据合理的设计思路。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活动的分类理论。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研究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在总体上是双重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依据此理论可分析出五种人的活动形式:以变革客体为主的改造(创造)活动;以反映客体为主的认识活动;以占有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欣赏(审美)活动;以检测客体为主的评价活动;以“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结构为运作机制的人际交往活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活动的分类理论作为我国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分类基础,解决了该课程的设计思路问题。
(三)我国相关学者对活动课程的不同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国相关学者对活动课程的分类大体有以下三种:第一种,侧重人际交往的活动课程;侧重认识对象世界的活动课程;侧重体验对象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欣赏(审美)活动课程;侧重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课程;侧重评价的活动课程。第二种,活动——学科辅助课程;活动——经验中心课程;活动——素质发展课程。第三种,常规活动;联科活动课;科技活动课;社会实践活动课。
二、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的类型
摘 要:音乐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优秀的音乐作品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又促进着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鉴于此,本文通过对音乐作用的分析,深入探讨了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以期对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音乐功能;生活实践;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90-01
一、音乐的功能概述
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实践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同时,音乐本身即具备强大功能,不仅发挥着十分巨大的社会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教育与认识功能。
(一)音乐的社会功能
首先,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音乐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情感,陶冶其思想道德情操,转变其意识观念,提升其精神品质。当然,这也是提高个人思想境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次,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情绪。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们宣泄其消极的情感,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再次,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音乐也是一种美的艺术,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审美性。优美的音乐,能够充分提升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因此,音乐具有较高的审美教育功能及价值。
(二)音乐的教育及认识功能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新课程标准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探讨,以及对问题的可能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音乐 音乐教育
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音乐所具有的特殊社会价值要让学生们理解。让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传统音乐教学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需要进一步进行创新与改革。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教育方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呢,这应该是广大中学音乐教育者需要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中学音乐教育的具体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中学音乐教育由于并不是应试科目,所以往往会被忽略。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标的推进。音乐受到关注变得越来越高。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各方面状态逐渐趋于完善的特殊阶段。对知识的摄取有着较强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同时中学生也要面对升学的重大压力。传统的音乐教育一直把音乐技能和知识作为重点。这种教学方式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而新课标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也就是说音乐教学的中心应该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美丽。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
显然,我们当前的音乐教育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也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定位。音乐究竟能给学生带来什么?音乐教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教育。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学生在中学的经历仅仅是人生的最初始阶段,以后学生们的人生路途还很长。我们该让学生带着怎样一种状态离开学生呢?一个有生活情趣。有音乐或者其他艺术爱好的人,是一类很受社会欢迎的人。在单位多才多艺往往能够让其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在家庭方面。将使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音乐教育会让学生们成为一个具有情趣且完整的人,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且准确的给音乐教育一个定位。
二、新课标下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课标下中学音乐教育目前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教师资源匮乏。一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够高:教育部门和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综合性音乐教师缺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表演家的表演,其最终目的都希望人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创作的作品或演奏的作品。无论哪个时代,作曲家的目的也都仅仅为了听众。虽然也有极个别先锋派作曲家声称他们的音乐不是为了给别人听,但这些作曲家至少也有一个听众,即他自己。作曲家或表演家的自我欣赏,也是一种欣赏,不过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是同一个人而已。因此,无论怎么说,音乐欣赏总是音乐实践的唯一目的。正如美国音乐学家默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
音乐欣赏是一种含有主动性的心理活动,这种主动性不但体现在听众的想象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听众对音乐欣赏所采取的态度上,也就是他采取什么样的欣赏方式。不同的欣赏方式将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效果,听众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欣赏目的去进行选择。
听众对欣赏方式的选择是一种主动,但对具体欣赏方式来说他又可以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被动式的欣赏常常有两种情况,即刺激式和背景式。主动性的欣赏也主要有两种情况,即纯音乐式和体验式。
刺激性的欣赏纯粹是一种消遣,听者主要是为了从音乐中获取某种。在欣赏过程中,听者不带有任何主动性的想象和思考,任凭音响对听觉神经的刺激而产生各种自然反应。
背景式欣赏方式的特点是,听者并不把听音乐作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某一种活动的背景内容。比如: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屏幕的画面上,视觉是主要的知觉活动,而对于那些伴随着画面的展开而出现的音乐,人们往往是在无意识中被动地接受的。音乐对于电视欣赏来说它只是起到一种背景的作用。人们在观看话剧、欣赏自由体操和冰上运动,以及观看魔术或杂技的时候,音乐对于观众的欣赏活动来说,都只是一种背景。
纯音乐欣赏方式的特点是,欣赏者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音乐音响结构展开的特点上,或者说欣赏者以理解作曲家的思路为出发点,以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形式因素为目的。具体地说,在欣赏过程中,听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结构布局、多声部的写法、和声的效果以及乐器的色彩等等技术问题上。这种欣赏方式往往只有部分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才能完成,而他又往往带有一种学术性的目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经认为,欣赏音乐的最好方法是了解音乐创作的真实过程,对他来说这是音乐欣赏的全部要素。所以这种纯音乐式的欣赏也往往被一些称为形式主义的音乐家看作是唯一应有的欣赏方式。事实上这种欣赏方式是相当困难的。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也曾这样表示过:即使是天才加训练,一个人也不可能听清三部以上复调中各声部的线条。可见,这种纯音乐式的欣赏方法充其量只能说是部分地感受到音乐中的结构特点。当然对于研究者来说,可以通过反复聆听获得对音乐结构整体的了解。
体验式欣赏方式,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中心,配合着想象和联想的协同作用所进行的欣赏方式。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因素的体味上,并通过想象活动进一步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内容因素。这种体验活动包含了某种创造性的成分。正如科普兰所说:音乐中“每一个主题都能反映出一个不同的感情世界”。但欣赏者只能“在头脑中就这个主题得出一个感情的轮廓”,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每个人对一个主题的表现特性有他自己的感受”。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 广东 湛江 524200)
摘要:在“新课程新理念”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关注学生,总的来说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本文针对笔者实际,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路去有益探讨出了几点建议:创设情境要新颖;教学方法要恰当;开展活动要精彩等方法。笔者认为,在结合新课改的基础上,需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结合教材,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教育;调动学生情感。
关键字:小学;音乐教学;行之有效;新课改
引言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丰收时节,迎来了湖南省第四届“新课程新理念”中小学音乐教学竞赛活动,我有幸到现场进行观摩和学习。在短暂的四天时间里,观摩了一十七节中小学音乐课,以及听到了专家的讲评,这些都让我收获甚多,受益匪浅。在此,结合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与现阶段自己的音乐教学,针对在课堂中怎样行之有效的进行音乐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新课程新理念”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关注学生,总的来说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教、怎样学才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哪些教学方法、手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有效的?哪些学习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体验、情感变化和良好人格的形成?这些都是有效的进行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点着手。
一、创设情境要新颖
教学情境,不仅能让人回味、体验真实生活中的情趣,而且使人产生与情境相对应的情绪,从而激活人的思维。置身于音乐情境中,听到对应的音乐,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等要素会更加敏感,音乐情境能“逼使”人去思考音乐与情境的联系、思考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来自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的彭大卫老师的《土家打击乐“司刀、铜铃”的音韵》这节课中,以一身土家人着装,土家语向学生问好作为上课的开端,让人眼前一亮。高中音乐与舞蹈选修内容第二单元第四课《街舞》一课中,在同学们欣赏完老师的一段激情四射的街舞之后,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就激发起来了。音乐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故事或谜语情境、实物模拟情境、视屏或画面情境、声音或音乐情境、问题或对话情境、活动情境等,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同时针对教学内容更准确的选择有新意的情境,让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进入到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摘要:浅谈对音乐中关于美学的了解以及当美学与音乐创作相结合时,关于对音乐创作的认识。对音乐创作与美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音乐;创作;美学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音乐美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虽然只是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它涉及的面非常宽广。
音乐美学寓于哲学当中,我认为这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因为事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人的审美也是多种多样化的,对什么是美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看法。知道了何以为美才可以更好地欣赏、创作每一个作品。音乐美学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我们需要拥有像音乐美学等等各类与专业知识互补的音乐素质,不仅是从形式上把握它们,更重要的是掌握本质内容,甚至不断的挖掘出新的东西,树立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形成自己的风格。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不会有同样一片树叶,那么演奏出来的音乐也应该是多姿多彩型的。”学习音乐美学更有助于理解作品,更好地从情感上诠释作品,真正理解作品。
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高、音长、音强、音色。音高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声音听觉属性,是音乐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乐音使人产生明确而稳定的音高体验,而噪音则不具有明确而稳定的音高。从人类听觉愉悦性的自然审美需求出发,乐音为音乐艺术的基本材料,噪音相对使用得较少。音高本身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低音深厚、沉重,中音宽广、温和,高音明亮、轻快。音强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声音听觉属性,它在音乐表现中具有重要意义。音强变化是音乐表现丰富性的重要因素,任何具有表现力的音乐都包含着丰富而细腻的音强变化。更大的音强范围与更细腻的音强层次控制,是人们丰富与加强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艺术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音色是由物体振动状态决定的声音听觉属性,不同的乐器由于材料构造的不同而产生音色的差异,同一乐器在不同音区,以不同力度及用不同方法演奏时也会产生很大的音色差异。音色是音乐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音长是声音的时间属性,一首作品就是由不同时间长度的声音组织起来的。音乐的速度与节奏感归根结底是在音长的组织中产生的。音乐的时间特征是直接对应着其表现对象的时间特征。快速的音乐,使人产生对具有快速运动特征对象的联想。同样的旋律,以不同的速度演奏或演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再说到音乐的创作。音乐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音乐创作是一种表达时代的精神和社会实践,是一项高尚而富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劳动。音乐创作是为了表达社会的精神气质,而音乐也正具备这种表达的能力。另外,由于时代精神的力量,促使音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比如,贝多芬就产生在欧洲社会发展急剧变革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其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出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的才能,使音乐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音乐创作表达的是自身和他人内心的精神活动。柴可夫斯基曾经说过:“你怎样能够表现当你在写一部器乐曲是掠过脑际的一些漠然的感觉呢?”这纯粹是一中抒情的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上的一种自由,而且充满生活中所有的经验,通过乐音倾泻出来。柴可夫斯基被称为旋律大师,其旋律及其丰富,有长呼吸的抒情旋律,也有单一乐句的反复和延伸,用相应的和声支持,以适应其强烈的感情宣泄。音乐审美活动是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渗透在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三大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作曲家所表达的所有内心体验,都被包括在审美经验之中。所以音乐创作实践上作曲家会把审美经验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作曲家总是信赖自己,对他们来说,把内心体验转化成为音响结构的唯一可靠的依据就是自身的想象力。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是音乐创作最基本的心理方式。
音乐创作中音乐美学对音乐创作过程的基本认识是音乐创作首先是作者对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心理体验的方式。作曲家在内心构思一幅音乐蓝图,然后再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把它写在总谱上。这实际上包括了一个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当作曲家已经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积聚起创作情绪,并开始着手创作时,他总是先停留在内心的构想当中,这种构想纯粹由心灵在创造、在构建。一旦作曲家完成了内心的音乐构想后,就进入书面工作。这是作曲家将内心的构想落实到具体的、富有物质性意义的乐谱上,其最终目的是建造音响的艺术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