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引导艺术论文

引导艺术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论语文课堂的导引艺术

现代教育观提出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鉴于传统课堂的不开放,有些老师把重心过多的放在前半句上,生怕讲多了,生怕用老师的教替代了学生的学,于是尽量开放学生活动,以为这样就是成功的课堂。其实,当学生思维不活跃,讨论流于无效时,课堂还是没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变质为教师与个别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交流。

用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收放自如的效果?回顾起那些让人念念不忘的好课,发现教师在上课时的每一个看似信手拈来的环节却能将人引入轻松愉悦的思考中,那些看似平淡的环节实际上都包含极大的匠心。这些老师往往在三言两语间就能把学生带入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在学生思维不是很明确时,轻轻一句,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指导过来,却收到醍醐灌顶的效果;在学生以为思考已经很透彻时,一句短短的疑问却又把人带入另一种思维层面,就在这种欲断未断、欲罢不能的氛围中,每个学生都体会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惊喜。一堂好课,内容是那样丰富,时间却显得游刃有余;布局是那样鲜明,过程却不露斧凿痕迹;挖掘是那样深透,学生却一点不感疲累。更重的是,学生在过个过程中,真正被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情境。学生的兴奋会在授课老师那些或简约或丰富、或精辟透彻或妙趣横生的点拔与导引中渐渐积聚、浓厚起来。

一堂成功的课不管你是有意的设计还是无意的生成,最后你都会发现教师的课堂导引是呈块状模式的, 课堂在老师精心的组织下实际上分为四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明确学习对象;二是分解目标,层层设问,把握方向;三是评析解答,引喻设例,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四是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明确方法与思路。所以,在教学中的几个关键处进行导引得好就会很好的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错误倾向,使学生在一堂课上既能接受知识,又能提高各种能力。

导引得法,既有宏观调控,又有微观把握,教师既要从大局出发在课堂上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思考、表达和发挥的情境,引领学生思考,评价学生见解,更要能抓住学生发言时的灵光一现,使学生思考不清的坟,经过你的点拔而豁然开朗,窥一斑而见全豹。

一、教学板块的进入要鲜活有趣。

有些老师不太注重课堂教学的开端,上课了随便一句:“我们今天开始上第X课”就开始了讲授,其实,课堂的“首发”环节很重要,“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放在此处同样是至理。学生刚刚开始一堂课的学习,或许思维还未从上节课中转过来,或许课下的喧闹还未得以平复,教师如果在此时用极短的时间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思维重心放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上,那么学习的目标在第一时间就会明确,后面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高。

因此,不论是以读激趣,以情动趣,以故事导趣还是以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引趣等等,教师能否一下子成功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兴趣,是钻研导引艺术的第一步。

二、教学板块的生成要自然无痕。

全文阅读

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人文教育与引导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该明确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目的,利用高校的强大专业优势,重视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才能顺应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人文教育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在当时指的就是礼教文化。到现代,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广义的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那么,人文如何能被清晰的感知?而就影响力的广度或深度而言,没有哪种社会文化能与设计艺术相提并论。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功能和物质功能,它还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具有明显的人文精神。所以,纵观世界艺术设计史,任何一项设计都是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的产物。

一、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1、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没有“技术”的支持,一切只能是“空想”。但是只有“技术”,是无法创作出具备审美性,独特性,功能性的产品。人文知识就是提供给设计师依据和灵感的源泉。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古典园林的设计大都是出自文人学士之手,无不体现了当时的人文思想。著名的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初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名――景――境,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体现了中国文人清醒的世俗理性精神、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礼乐和谐的审美和幻想浪漫的气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2、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必要性

全文阅读

后现代主义思想艺术对我国美术教学引导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观念;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后现代艺术观念既影响着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深深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无论从美术教育理念、还是从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和结构模式方面,它都对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艺术是在西方艺术界出现的一系列艺术现象。它改变现代艺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理念,而提倡艺术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把多元化作为核心的后现代艺术观念一开始就渗透到了西方的美术教育中。在现代美术教育改革中,其发展趋势表现为倡导以人为中心,强调美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美术能力,强调美术教育让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材料包括声、光、电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这些都与后现代主义所呈现的普及化、生活化、多元化、解构化等特征是分不开的。在此影响下,西方各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如90年代初美国盖蒂艺术教育中心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力图通过美术教育挖掘个体的潜能达到全面发展。同时,强调扩展美术学习的领域,把美术与各学科联系起来,在学习方式上强调主动探究,形成综合全面的美术教育。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的西方美术教育,也影响着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

一、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影响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艺术是人的内部生命的表现,也是人的本能,要培养充分和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开设艺术课程。”在现代全球化与多元化充斥的教育环境下,我国的美术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后现代艺术观念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

(一)对美术教育改革理念的影响

后现代艺术观念倡导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消解了文化的中心论,强调文化观念多元并存,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在:首先,强调统整的课程观以达到培养人的综合艺术能力,强调“以生活技能为本(而非美术制作技巧)代替内容为本的课程,并强调课程的统整”。闭在美术学习中让学生去了解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并了解这些艺术的生长环境,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学会艺术等。这种多视点和多方面的求索,能使学生自觉地回到艺术的生长环境,从而使艺术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不断保持下去。另外,美术教育改革强调人文性的学习。21世纪,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年代的到来,理性和感性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偏离了自然,人们认识到艺术是理性和感性趋于平衡的途径,因此,在美术教育改革中,人文性的学习被高度重视。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在人文性的学习上,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知识,使个人感情和整个人类的情感源泉联系起来,个人经验与人类的丰富经验接通,以促进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所以在课改中“不以单纯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试图改变艺术教育中学生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技能的方式,把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原到一种完整的艺术情境中,或把一定的知识技能渗透到某个人文主题中,让孩子围绕该人文主题展开轻松愉快的学习”。闭人文主义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美术技巧的掌握和人文主义关爱精神和审美价值感的提升。其次,注重以人为本,培养人的个性以达到完美人格的美术教育思想。后现代艺术观念“追求一种更完美的现代性,期望人的行为更具合理性”的观念影响着美术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成为现代美术教育思想的主导思想,美术教育改变了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培养人的个性,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英国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提出“通过的艺术教育”,即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人,把美术教育作为引导儿童发展的工具,从而培养儿童的个性,达到完美人格的塑造。在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中也特别强调人格的培养,并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促进他们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的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对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的影响

全文阅读

引导艺术教学声乐艺术论文

一、理论与实践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学生的演唱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歌唱理念。歌唱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活动,是呼吸、发声、共鸣、语言共同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首先教师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声乐歌唱的理论。其次,教师要阐述呼吸、发声、共鸣、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他们之间的运作是一个有机活动,而不是某一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第二,呼吸和发声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正确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发声效果。第三,歌唱语言和共鸣是对立统一的,“从口腔的后咽腔念字”才能使二者达到平衡。最后,教师应该用浅显易懂的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学生。例如,不能让学生认为唱歌时声音大就好,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声音的大小是相对的,它是随着音乐内涵而发生变化的。如果一首声乐作品的声音很大、音量很强,那么音乐就不复存在了,声乐艺术的审美就不会产生了。所以,声乐教师的教学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二、模仿与特色

模仿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也会经常情不自禁地模仿那些优秀的歌唱家,而且很多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声乐艺术的美,增加了对声乐艺术学习的热情,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学生处于错误的模仿学习阶段,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荷伯特•凯萨利认为“:对于这类问题,作为一个学生你也许会反驳道,你已经模仿,或已经试着模仿这些声音的效果,由于这样做而使你自己的发声已经得到改善。我们承认这种可能性,这种想法很好,但这只是初步的,我们希望强调的是:通过那种模仿的方法是否能够得到根本的知识呢?”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即西方早期的声乐教育也是靠模仿来完成教学。模仿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些不具备一定声乐知识的学生会钻死胡同,走入声乐学习的误区。鉴于此,模仿要具备一定条件,要有一定限度,且一定要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有选择性的模仿。第一,每个人的嗓音都是独特的,因此模仿者不应该在那些很细微的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如果一定要寻求共同点,那么只能强迫自己的心理和发声器官改变自然的发声状态,但这样容易对声带和其他的发声器官带来严重的伤害。因为“人体发声既是参与发声的各器官间的一种精确的生理运动,也是受大脑高级神经活动所支配的一种审美心理反映。如果这种审美反映偏离了嗓音发展的实际,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嗓音的健康”。同时,如果大家都去模仿就会失去个人特色,那就只有共性没有特性了,到时候就真的是“千人一面”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这时教师就应该设法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特点。模仿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像”而失去自我,主要目的还是从他人身上找到优秀的、值得学习的地方,从而提高自己。第二,模仿的实质是为了创新。已经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学生可以自行处理歌曲。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演唱比原作和很多演唱者更能展示歌唱技术时,就会激发创新的欲望,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结论

声乐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更好的教学方式。

作者:周威 单位:南通大学

全文阅读

为文艺事业走向高峰倾心尽力

文艺评论家作为作家、艺术家感应相通的知音,必须要有站在一定高度上的思想烛照和艺术觉悟。有价值的理论与评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有时,理论的光芒甚至会穿透时空先于创作实践而照亮人心,开启思路,导引时代。

进一步认清文艺评论责任,努力提高自身人格修养,做有见识、有担当、有作为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健康的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文艺评论。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文艺评论视为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总书记再次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文艺规律的尊重,对文艺评论工作的高度重视,每个文艺评论工作者,都应当积极面对这一责任,勇于担当,为文艺事业走向高峰而倾心尽力。

就文艺评论而言,评论家人格的提升是关键,评论家必须有非常成熟的人格,有充盈的生命激情、丰富的人生经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建构评论家的主体性,为此,除了理论建构、价值建构、文体建构等等之外,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建构、人格的建构以及人生体验的提炼和升华。只有这样,评论家才能以一种充满激情的审美姿态投入到欣赏和解读过程中去,其评价才中肯,评论文章才可能真正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文艺评论家应该以积极的姿态,不断了解新的生活,了解民众情绪、时代情绪。文艺评论家必须对自己的每一个文字负责任,以期真正用实际业绩建树文艺评论的尊严。其中,文艺评论家自身的修养与操守是尤为重要的,包括对立场、价值与一种品质的坚守,不可朝三暮四,更不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要坚持从文艺作品实际出发,直面作品本身而把握其优劣得失。凡是优秀的评论,往往都是评论者首先悉心走进作品,把作品吃透,对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情节,或艺术情境等再三玩味,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一部作品的整体性的批评。

文艺评论家作为作家、艺术家感应相通的知音,必须要有站在一定高度上的思想烛照和艺术觉悟。有价值的理论与评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有时,理论的光芒甚至会穿透时空先于创作实践而照亮人心,开启思路,导引时代。为此,一个人选择了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需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不看风使舵,不患得患失,在执著的追求中使事业的庄重感上升。

坚定文化自信,彰显草原文学、草原艺术研究与评论特色。草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会有力地推助草原文艺同样以自信的姿态登上时代的大舞台。在当代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学艺术都可以超出种种域限而遍及世界,为更多的人所感受、体验与认识。对于具有显著地域性与民族性特质的草原文学与草原艺术而言,在当代语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草原文学与草原艺术可以自信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如何积极利用有利因素,切实发展包括艺术在内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实现其风采共呈、多元并存,是当代人所面对的新课题。其中,倡导并实现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自觉则是重要前提。

我们应切实开展草原文学以及其他各艺术门类具有鲜明地域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现象的研究与评论。与此同时,还需密切关注当下文艺创作实践,发F新人,举荐力作,发现问题,开具良方,提倡并有针对性地组织评论家主动介入、提前介入。积极通过每一位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努力,与作家艺术家们共同为实现“逐步推出一批具有内蒙古民族地域特色和气派的优秀作品,实现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的对接与双赢”作出贡献。

全文阅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推动内蒙古舞台艺术创作出精品树高峰

我们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全区舞台艺术出精品、树高峰。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相连”。我们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全区舞台艺术出精品、树高峰。

将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作为全区艺术工作的重中之重。内蒙古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文化魅力独特,这是舞台艺术出精品树高峰的重要资源优势。自治区文化厅要带领全区文艺工作者全面树立核心意识、核心理念、核心思维,把精品剧节目的创作作为艺术工作的第一要务抓紧抓实。一要抓好剧本创作,建立自己的优秀剧本项目库;二要遵循艺术规律,灵活把握好创作节奏;三要加强艺术创新,增强原创能力;四要用足用好国家艺术基金相关政策,借力推进重点剧节目创作。

实施好文化惠民演出工程。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我们要不断深化文化惠民工作机制改革,鼓励和引导全区各级各类文艺院团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惠民演出活动。通过演出和交流,感受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以及他们的心愿、心情、心声,从而不断修改和提升作品,创作出真正能表现国家蓬勃发展、 生活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的感人肺腑的剧(节)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推动草原文艺走向世界。我们将继续把文化走出去放在首要位置予以高度重视,认真总结这些年来对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和经验,拓展走出去的渠道和平台,创新方法和手段,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交流会更加频繁和活跃。计划将蒙古族无伴奏合唱、民族交响乐、优秀民族舞剧、话剧等一些在国内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知名度的民族艺术品牌推向国际巡演,并拟请国外著名艺术院团及艺术家来我区互访演出。不仅要在国外进行商业演出推广,还要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内蒙古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抓好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上,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本土艺术人才主动承担起原创剧目的创作主体责任,在实战中不断历练成长;支持鼓励和组织本土艺术人才经常参加艺术采风活动,在实践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寻找独特的心灵感应和表达方式;引导本土艺术人才强化学习,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引导本土艺术人才坚守艺术理想,笃定恒心,一心一意搞创作演出;充分发挥好领军人才的作用,通过项目带队伍,做好传帮带工作。在艺术人才的引进上,一方面要采取刚柔结合的方式引进区内外高层次的艺术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内外艺术院校和艺术院团的沟通合作,建立起长效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营造风清气正的艺术评论氛围。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今后,文化厅要全面贯彻关于文艺评论的指示精神,积极引导全区文艺战线提倡艺术民主,鼓励百家争鸣,常态化地开展艺术评论,倡导说真话、讲真理,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营造科学、公正、客观的艺术批评氛围,建立良好的艺术生态。

全文阅读

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现状及水彩课程教学的探讨

摘 要:本文重点针对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其中的弊端以及发展方向,同时引入水彩课程教学当中,依照实例对成人美术教育进行分析,阐述水彩课程当中教学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将得到的结果引入到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这一大框架当中,提供理论性依据。同时本文针对普通高校现有成人美术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诸如课时安排的紧凑性、教学目标的改变等等,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对美术教育现状有一个新的梳理。

关键词:高校;成人美术教育;水彩课程;教学;探讨

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由来已久,但是今年随着高校课改,成人美术教学的课程需要得到新的梳理。本文以水彩课程教学为案例,在分析当下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现状的同时引入案例,希望从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现有成人美术教育的不足,为新的教育模式开辟路径,帮助成人美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上获得提升,从而引入现有的美术教学当中,解决其所存在的教学问题。

1 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在于其具有的审美特性。审美即主体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进行体验和感受,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与启迪,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把握人们的内心体验,人们能够在艺术的独特审美体验中获得心灵的自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艺术之外的事物所无法企及的,也正是艺术审美本质的表现。艺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本质也必然是审美的,失却了审美,艺术教育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和独立性。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对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解到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对艺术教育本质的判断,作者向我们娓娓道来,在缜密地分析后对艺术教育的本质下了结论: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只有突出了其审美本质属性,才能塑造美的灵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本质的澄清对有效实施学校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水彩课程教学现状

普通高校水彩课程属于热门课程,对颜色的赏析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设计色彩的感受。对水、颜料、工具的掌控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艺术技巧的掌控性,而水彩本身与国画及油画互通,有一定的艺术联系,因此学习水彩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基于此近年来水彩课程受到了热追,但是其课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过于狭隘,不能全面了解水彩课程。这是因为在成人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学课程“稀释化”严重,如水彩画课程教学应当从《水彩画艺术史》开始,对水彩画的文化、兴起所处在的年代、近现代的发展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水彩画的艺术发展规律,而现代化的快速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单纯地从技法上出发,力求教会学生在短时间内如何运用水彩画,从“道”变成了“技”。基于这一点,不难发现,水彩画课程教学在课时安排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现代成人美术水彩画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临摹、速成、复制”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能起到引导作用,而是如同文化教学一样进行填充式教学,课程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一开始就是以讲技法为主,同时要求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临摹复制,考核标准被设定为“临摹优秀与否”。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大部分经历投入在技法的学习上,忽略了对于水彩艺术的了解。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艺术课程的教学,尤其是艺术史和文艺史的教学需要学生自我研读与探索,教师能够做到的是在一旁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而现在的教学,教师完全充当全职教育者的角色,课堂教学没有情景,分析问题过于古板,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如何帮助教师完善教学制度,帮助学生走出填充式教学,就成为美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思考方向。

全文阅读

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教育面临者诸多困难,文化的繁荣要求加强艺术教育。就目前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来说,艺术理论教学的内容和相关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关键的部分在于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艺术概论》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一定的尝试。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艺术概论》课程是艺术理论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高校音乐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对各类艺术活动的了解也在逐渐深入。作为高校音乐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艺术概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要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兴趣。经过笔者调查,在众多高校的艺术课程教学中,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状况不是很理想。其原因主要包括: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生缺乏对艺术现象的理解力;艺术类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现象明显,缺乏理论学习的兴趣。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在艺术理论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对《艺术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艺术概论》课程通常包括艺术起源和发展、艺术教育与美育、艺术的种类与审美、艺术实践活动等内容。大多数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未接触和认识到这些内容,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进行相应的深化、拓展,这是《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1.1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艺术概论》课程的开设是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的鲜明特色和专业特点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艺术概论》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所以《艺术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教学的理念应该体现该课程的特点。在培养美感和塑造审美人格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同时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全文阅读

美术理论指导艺术创作论文

一、美术理论指导作用的主要体现

1.思想指导方面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创作者在先进的美术理论指导下,进行独特的构想与规划,结合自己的灵感与想法进行艺术创作,而非简单的元素组合、图形搭配、寓意灌输等,因此创作思路很重要。先进的美术理论可以指导创作思路,引导创作者完成作品的造型设想、意图填充,避免思想偏差引起的创作环节的失误。

2.选材指导方面

美术理论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一项艺术的创作活动都需要以实际的素材为依据,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灵感,而且可以丰富创作的内容及表现手法,以便创造出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3.创作指导方面

美术理论对于艺术创作的指导主要表现在创作思路的形成、创作意境的设想、创作人物的形象体现等多个方面。美术理论贯穿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只有系统、完善的美术理论才能有效地指导艺术创作。

4.批评指导方面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初探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教育越来越引起高校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目前学校艺术教育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对于艺术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所处的地位和发展进行探究,强调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公共艺术;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48-01

公共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必备教育体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艺术教育开始从纯艺术领域走入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应该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广泛吸收人类现有的艺术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为当代公共艺术教育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实施路径。

一、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课堂

任何艺术实践都离不开理论指导,理论是艺术发展与进步的内在动力。课堂是实施艺术教育模式和载体,是其理论教学的主渠道。如何把枯燥的理论转变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有效资源是当前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在当今校园,音乐节、现代舞等艺术活动十分普遍,但却也显现出艺术理论的粗疏。缺乏理论的校园艺术活动最终会走向乏力与尴尬。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加强公共艺术理论教育,在学校开设艺术理论类课程,建设完善的教育体系;把现有艺术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整合、筛选;调动起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加强理论教学的普及性;从人、物、财上加大投入,建设丰富的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库,并逐步通过高校艺术实践活动来深化理论教学。

二、实践维立足于艺术创作

以艺术创作为形式的实践是检验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紧扣艺术实践性,借助校园艺术活动,简历自己的艺术活动平台,让学生进行艺术体验,真正领会艺术的本质。公共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活动与艺术实践时也应该就地取材,在教学中要发掘和创造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适时的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摆脱职业艺术演出的专业元素,而变成一种朴素的艺术锻炼行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