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精选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第1篇

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的过程中,组织教学采用较多的是讲解法。这种方法一般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复习引导———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它主要表现为:(l)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2)主要采用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探究新问题;(3)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常常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盘托出,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4)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及时反馈,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情况。①

二、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概述

所谓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通过有层次地使用问题,引导出需要讲解的内容、方法或知识点,并通过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进而总结相应的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其优势非常明显:第一,有利于实现“授人以渔”。法学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法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法学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式教学方法的目的和优势就在于通过对层次性问题的反复求解,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热情,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掌握求解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求解问题熟悉相应的理论,同时演绎到其他相关问题,进而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教学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法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创新的过程。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需要创新,不再全面依靠课本上已有的问题,而是围绕讲解的内容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既要结合法学背景的实际问题展开,又要以讲解求解方法为目的;二是学生求解的群体创新,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讨论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思考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采取教学互动,师生双方相互启发、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思考,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从整个教学程序过程来看,引导式教学可分为四个环节:设疑———探究———归纳———应用。

(一)设疑教师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的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常常是从遇到问题引起的,从一个有悬念的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都会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这一阶段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教师把发现问题并进行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进行阅读、观察、试探、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个体探索发现,也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等多种探索的学习方式,初步感知、逐步归纳、操作实践、尝试成功。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探索,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甚至组织学生构成的“活动情境”,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创设一种发现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②

(三)归纳这一环节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教师预设的问题得以解决。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将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全体,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将内化的知识或者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成果”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有一个表现的机会。教师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示肯定,对创新进行激励,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作。

(四)应用这一环节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形成和发展,是学习的目标所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精心设计练习题,使之具有层次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创造性。

四、引导式教学方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下面以经济法学第一讲为例,具体讨论在法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引导式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选择众所周知教无定法,法学教学也有很多种方法,例如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这些学习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别。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效选择。经济法学的教学对象是大二年级的法学专业学生,他们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等法学知识。而在经济法学第一次课前,学生刚刚拿到课本,一般不可能进行充分的预习。作为经济法首堂课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对经济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不强求学生掌握过多的经济法学理论知识,但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经过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笔者最终选定了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

(二)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在选定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后,笔者在课前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习惯进行了缜密的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应用引导式教学方法的。

第一步,在经济法第一讲开始,首先结合学生认知心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日常认知习惯,思考“经济法是什么?”“经济法有什么用?”

第二步,教师不直接回答是“经济法什么”,而是让学生回忆所学民法、刑法定义(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法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给部门法下定义的一般模版———“调整?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三步,引导学生尝试用这个模版给经济法下定义。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一般会给出定义“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这个定义是错误的。从认知规律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前面经过了推导、论证得出结论被否定后,特别希望知道错误原因的。但教师这是不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探究,指导学生找出反例自证错误。笔者这时会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部门法可以调整经济关系”,经过讨论发言学生会发现,在他们已有知识体系中几乎所有的部门法都能调整某一领域内的经济关系。这样在求证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既发现了错误原因,又了解掌握一个重要法学论证方法———反证法。

第四步,经过前面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法、反证法分析思考,学生渴望知道到底何谓经济法,此时教师顺理成章给出经济法的定义。并结合定义和前面的反证过程,概括介绍经济法对经济关系调整的局限性和独特性。强调不同的部门法从不同角度调整不同的经济关系,经济法只是沧海一粟,但它的作用也是其他部门法无法替代的。

然后衔接到本讲开始时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经济法有什么用”。这时教师依然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结合经济法主要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抛出一系列现实问题,例如“买到假货怎么办”、“赔本赚吆喝合法吗”、“我们在校学生是不是纳税人”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民法、刑法知识尝试解答,学生运用其他部门法进行的解答一般是存在问题的甚至是无法解答的。这时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经济法的“作用”。很多现实问题是必须由经济法解决的,然后简单回答可以用经济法哪些知识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是需要讲究节奏的,在前面通过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快速分析、思考“经济法是什么”、“经济法有何作用”之后,教师可以稍作停顿,给学生创造消化吸收的时间。③此时笔者一般以一段优美精炼的语言———“没有法律规范的经济是无序的,没有经济内容的法律是苍白的。在学科的交融渗透中,呈现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总结概括经济法作为经济学与法学交叉学科的特殊地位。这样经过前面运用引导式教学法对经济法进行的“设疑———探究———归纳———应用”,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经济法的同时,也使学生对经济法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认识到经济法非常有用,但经济法究竟是什么?对学生而言,还是经济法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以后进一步学习发现。

五、引导式教学方法的价值分析

笔者认为就经济法学一堂课而言,引导式教学方法的采用实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引导:

首先,是对于学生学习心理或心态的引导。在教学一开始通过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状态的调整,将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堂外引导到课堂内。

其次,是对于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这种“引导式教学法”不是简单的讲个笑话、图个热闹,而是通过对于教学对象和条件的分析,通过围绕讲解的内容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问题设计和引导探究,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讲内容产生兴趣,进而掌握求解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求解问题熟悉相应的理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事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准备,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具有比较高的引导技巧和课堂控制能力。知识就是力量,检验大学的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应用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求解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求解问题熟悉相应的理论,进而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传统教学;引导探究式教学;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55-02

1 概述

“引导探索”式教学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此教学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等步骤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并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将单向信息传递变为双向或多向式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新型关系。问题是教学的开端、教学的主线以及教学归宿,是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

2 引导探究式教学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磁场对运动电荷存在洛仑兹力——讲解洛仑兹力的方向——大小——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学生不但了解了洛伦兹力,并且也会判断和计算力的方向和大小。但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学生仍旧处于被动灌输的位置上,我们仅能说学生学会了,但是不能说学生们会学了。本节课利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此课程的教学设计如下: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证明洛仑兹力的存在——由安培力的知识得出①洛仑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②洛仑兹力大小的计算公式——课堂讲练——课堂练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关于洛伦兹力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以及动口去学习,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仅是对获得知识的重视,更是对学生获得知识过程和方法的重视,从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了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从而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复习左手定则及安培力的大小计算,电流的形成,提出问题:安培力的产生实质是磁场对什么作用表现出来的?通过提出问题以及激发学生手脑并用进行探究,使得学生能够在简单的层次上像科学家那样主动的发现问题。

2.2 合理猜想,思维发散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猜看“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实质上是对什么的作用的表现呢?”教师给出适当的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总结出:因为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所以,可以猜想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洛仑兹力的宏观表现。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点拨,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推理和比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源。其作为一个科研的过程,除了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方法外,还能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2.3 学生实验,引导探究

通过利用试验验证的猜想,教师给学生提供运动电荷和磁场的前提下,让学生设计合理的试验步骤。经过大家的讨论确定了以下进行试验的电路:有导线、学生电源阴极射线管和感应圈组成回路,阴极射线管发射电子,学生观察电子束的径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选出代表来进行操作,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信息交流,从而形成一种和谐亲密和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由此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又进一步发展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作为一个试验探索的过程,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应当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试验方案进行讨论后在对设计进行完善,为了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进行设计,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不仅让他们体验到探索的艰难,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4 学生分析、推导、得出结论

教师设疑:洛仑兹力的方向如何判断?观察大屏幕的模拟,通过安培力的方向迁移到洛仑兹力的方向引出左手定则,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洛仑兹力的概念猜想洛仑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与q、v、B三个物理量有关。教师提示F洛与F安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F洛=qvB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及推理过程,归纳结论。

学生通过试验获得感知的同时在推理过程中通过思维加工,获得结论。这与传统教学的总结完全不同,传统教学的总结是教师在总结自己的演示试验,而引导探究式教学则是学生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梳理认识结构进行的归纳结论,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由于此过程将传授知识变为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向科学的思维模式,不仅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教学,更潜移默化的锻炼他们的心理、态度以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增长能力的同时增长才干。

2.5 演绎分析,验证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两方面的目的:第一,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第二,为了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强化探索的结果以便学生理清因果

关系。

2.6 巩固练习,指导实践

用多媒体电脑将基本训练、能力提高以及综合运用三部分练习题映射在大屏幕上。

2.7 归纳总结,学法指导

我们通过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途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教师指出,这不仅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更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认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由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分析和试验以及总结等获得知识,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更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通过整个探究过程,除了探究结论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探究的思维方法,从而体验探索艰辛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赵文波.对当前探究教学法运用的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引导式教学法 自学

一、中学生物教学的现状

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学生获取生物信息、培养思维能力的主渠道。中学生物教学主要方式是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进行生物学科的学习。生物教学改革要通过课堂教学,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衡点,吸引学生注意力,训练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很多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仍是将讲解法与讲述法相结合,课堂上教师仍是绝对的主角,将自己的看法和课本内容强加给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

2.师资力量缺乏。中学生物教学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根本问题是因为学校对生物教学的忽视、学校的忽视,直接造成生物师资力量的缺乏。另外,部分生物教师提供的知识可能和社会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

3.理论和实践脱节。生物教科书中的理论较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且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实践学习时间较少。本来就对书本上复杂的理论认识不清,加上没有实践学习机会掌握和理解,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厌倦。

不难发现,导致生物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发挥主体作用。改变中学生物教学现状,培养学生生物自学能力,实施引导性教学方法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二、生物教学引入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进行主动的生物学习。具体实施引导性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将学习空间从教师的讲台延伸至整个教室乃至更大的空间,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具体课堂教学可以采用“课前预习―课堂交流―课后探讨延伸”的方式。课前15分钟让学生进行内容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注意思考本节课重点难点。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思考: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你认为这章内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儿?如果你来讲解这堂课,你会从什么角度进行?通过这些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有意识地针对新知识进行自我学习。通过课堂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相互启发。比如种子萌芽需要的条件这一节,有同学带着发芽的蒜苗讲述培养过程:把蒜瓣放在杯子里,加入少量的水,放在阳台上,然后蒜瓣就发芽了;有的同学在密封的瓶子里放入绿豆和满瓶水,豆子都烂了。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相互启发总结种子萌芽需要的条件,这样的课堂气氛才是生物课堂应该有的气氛。如果课堂讨论引发了新的问题,就可以留给学生课下进行思维延伸和探索。

2.引导学生培养自学信心。通常提到自学,学生就会从心理上觉得没有方向性,自信心不足。还有些学生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实验时不敢操作。为此,教师要注意进行鼓励教学,营造轻松和谐、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予以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生物科学进行学科事实鼓励。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人的大脑皮层有140亿个脑细胞,记忆速度为每秒2亿亿次,大脑的存储量是美国图书馆馆藏的50倍,以此鼓励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3.引导学生思考,疏导障碍,唤醒自学意识。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物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整体水平,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自觉思考。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受阻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获得新知识。比如“鲫鱼”这一章,介绍鲫鱼的内部结构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分组解剖的方式,实际观察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介入学生操作,而是在同学遇到困难时进行点拨性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完整完成。通过引导和疏导,学生才能真正把知识“为我所用”。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外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之上,而且要注意课外的延伸。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负责收集资料、备课、讲课,然后学生迅速遗忘,教学效果较差。现在通过引导性教学,引导学生熟悉教学过程,通过自己收集生物学科的资料,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这样同学在进行资料收集的时候就会考虑“应该寻找哪方面的资料”,“到哪儿去寻找资料”,“如何把资料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内容”,“该以何种方式进行展示”,“实际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原理进行解释”,等等,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学生建立自己的生物知识体系的过程。另外,在生物实践活动过程中也要注意贯通生物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让学生觉得生物离生活很近。通过实验、社会调查、观察等实践活动,将生物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想到生活中某一现象时能自觉联系生物学内容,彻底转变学习方式。

中学生物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关系密切,如何发挥生物教学的这种优势,是每个生物教师都应该正视的问题。引导式教学法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之外,更能培养学生自信心、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真正发挥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才能营造和谐轻松的生物课程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月玉.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理科教学,2008,04.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康复医学教学;引导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62-01

一、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

1、研究对象

通过对某大学医学院康复医学专业2011级学生进行测评,学生共计人数121人,其中男生有71人女生为50人,他们的年龄范围在21.45±4岁,将男生、女生按照成绩进行排序之后进行分组,按照差值排序,这样“引导式教学组”有男生36人,女生25人,“一般教学组”男士为35人,女生为25人。

2、试验方法:

内容涵盖: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多样性。

“一般教学组”方法:教师按照之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采用先进行理论再进行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最后进行实施测评。

“引导式教学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对理论进行一定的引导,例如对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演绎、分析其中的关系、同时进行必要的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知识脉络进行学习。

“引导式教学组”案例:以痉挛为例,老师首先之处缓解和降低痉挛的手法,接着对每个手法对应的那个部位,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手法,从原理上对这个手法进行深入的讲解,同时提醒学生造成这样的原因[2],第一:主要是由患者曲张肌张力异常造成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缓解这样的问题;第二:你认为采用什么方式可以缓解曲张肌张力异常加大的问题,或者采用什么姿势,对于学生的回答切勿给出定论,然后引导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切记利用引导式,一步一步的进行引导;第三:巩固操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之后,然后给出相应的受力幻灯片,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这个问题,之后再对之前的问题作出解答;第四,对为啥选用这种方式进行推理,然后给出其他治疗方式;第五,老师根据同学进行的演示,进行评价,评价其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姿势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指出错误之处,为什么这样会错误,以及错误造成的危害,这样层层深入的方式不仅仅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能够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地方;最后,再一次对整个课程进行归纳,不仅仅包含有整个流程,其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老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提问时间,防治仍有学生不懂,同时能够起到调节气氛的功效。

注意事项:首先,若想是引导式教学达到既定的效果就要老师有足够的备课时间,对知识点的前因后果都有较深的理解,这样在讲解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从心理上得以信服,同时不至于误导学生,同时给出的相关知识越多就越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其探索精神,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其次,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对于引导的过程要给与不同的条件和方式,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基于课程的发展提出自身的需求,这样才方便对整个课程进行实时的规划,不会舍本逐末,不着边际的进行,例如对痉挛中间色异常张力增长的方法,可以进行Bobath技术[1],然后加之被动的手法进行异常张力的降低,或者采用其他的形式进行张力的降低,最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手法演练,从而实现深入的了解;再者,对于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切勿实时的指出错误,要尝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对错,而不是一味的指出对错;最后,及时的总结,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串通起来,进一步的加深了解。

评价指标:从兴趣、能动性、综合能力、实际操作、理论知识、自主性、分析、思维、基本技能这九个方面进行评价,给予每个部门相应的权值,然后利用SPSS进行分析。

二、结论

对于知识的掌握如下表所示:

可以发现引导式学习能够从兴趣、能动性、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自主性、分析、思维七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使得康复式教学能够更加的形象化和直观化,从而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不仅仅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同时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具有能动性、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自主性能力的康复医学学生,不仅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回馈了社会,这样才能达到和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 教学方法 学案引导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11-01

由于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面对这种情况,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师就要因生而变、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注重知识讲授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氛围的活跃性,寓教于乐,寓学于导。新一轮高中数学新课改明确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极力借鉴同行们的先进经验,大胆尝试“学案引导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学案引导式”教学法的意义和结构

“学案引导式”教学法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其目标是以教材为载体,以学案为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地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相信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学案引导法”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师课前的指导,课中的引导和课后的反复释疑。具体包含四部分:学习引导+问题引导+总结引导+拓展引导。

下面是我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一节教学中的学案设计,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改进。

学习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

§2.3.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

学时:一学时。

学习模式:

【学习引导】

(1)自主学习。

1)读教材P42~P44到练习止。

2)回答问题:

①本节内容所讲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②当a>0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③这些不同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如何计算?

3)完成练习。

4)小结。

(2)方法指导。

1)阅读本节内容时,必须对照初中学习的二次函数图像―― 抛物线在坐标系中的三种位置情况:即与X轴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和无交点(先考虑开口朝上的情况)。观察图像上纵坐标大于零的点和小于零的点在哪里?

2)本节内容属“数形结合”的问题,应将位于x轴上方的图像和位于x轴下方的图像上点的坐标的范围与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0)的解联系起来,即就是图像上纵坐标y>0,y=0,y

3)阅读本节内容时能否想到什么内容,并与之作比较。

【思考引导】

(1)提问题。

1)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有何联系?

2)当a>0时,解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

3)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0)的求解有哪几种情况?

4)当a

(2)变题目。

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R或者?时,与该不等式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情况?

【总结引导】

本节内容:一元二次不等式y=ax2+ bx+c(a>0)的图解法。

第一步:达标(满足哪两个条件?)。

第二步:计算(哪个量?有什么用途?)。

第三步:分类(可分成哪几种情况?)。

第四步:写解集(依据是什么?)。

记忆方法:达标―― 看=b2-4ac正负―― 分类―― 写解集。

【拓展引导】

(1)课外作业:P45习题2~4。

(2)m为何值时,方程x2+2(m-1)x+3m2-1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m为何值时,二次函数y=mx2-(1-m)x+m与x轴无交点?

2 “学案引导法”的有关说明

(1)学案与教材,教案的关系。

教材是专家依据课标的理念设计编写的,其中的语言表达标准、规范、精简、书面化.教案是教师为上好一节课,根据教师本人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情况设计的教学过程材料,仅供教师使用;学案是教师依据教材为了让学生阅读教材而编写的,并通过课前的学习,课中的讨论,课后的研究,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重新描述,并书写在学案上,较口语化,适合学生本人的复习和阅读.供学生使用。

(2)学案特点。

①设计上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

②方法上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

③内容上包含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④使用上它是阶段性学习资料。

⑤手段上通过分层设计,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第6篇

一、“引导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提出问题。每次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将本课需讲授的内容设计成问题。问题应基本概括本课的重点,要精练,切忌随意提几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反复揣摩,让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把握本课知识点。

教师讲授。讲授是“引导式”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该过程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外,讲授时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抓住关键的地方启发学生,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

组织讨论。在“引导式”教学法中,学生参与讨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以防出现走过场的情况。讨论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一些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讨论,学生对基本概念、重点、难点理解得更透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小结归纳。学生讨论完以后,教师应根据讨论的情况,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和小结。小结时,应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正确观点加以肯定,对错误观点加以澄清,使学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小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引导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在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中“switch多分支选择语句”一节内容时,可以这样安排教学。

设置疑问。学习了if两分支选择语句,学生初步掌握了选择语句的执行流程,对嵌套的if语句有所了解。而switch多分支选择语句能更好地实现嵌套的if语句所实现的功能。教师将switch语句和嵌套的if语句进行比较,突出switch语句多分支处理的优点,并将它的使用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既然可以使用嵌套的if语句实现多分支选择,为什么C语言程序设计中要引进switch语句?2.使用switch语句,程序是怎样的执行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注意力更加集中。

内容讲解。在讲解switch多分支选择语句时,教师围绕switch语句解决多分支选择问题比用嵌套的if语句要简单这一特点,将switch语句体中的关键字case、default及break语句等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授。比较switch语句与嵌套的if语句时,可以从语法结构与流程图两部分进行,突出switch语句的优点。讲授switch语句的使用时,重点讲授switch后表达式与关键字case后常量表达式的匹配问题及关键字default、break语句的作用,使学生对switch语句的使用理解得更加透彻。

讨论问题。教师讲授完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什么情况下使用switch语句?请列举一到两个实例。2.关键字case后能跟表达式吗?3.default语句的位置可以改变吗?如果放在第一个case语句标号前,程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使用switch语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引导式教学法 应用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自我为主体,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并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数学相比其他学科来讲比较抽象,如果教师还继续沿用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会降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完善与推广,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标准开始逐渐明确,同时也给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引导式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引导式教学法是目前教学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将教学内容的引导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同时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自主探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讨充分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教学的重点,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在引导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1.情境引入。在情境引入中主要是在具体的场景或者特定事例中引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这些情境与事例不仅要符合现实社会生活,还要是学生能够遇见或者能够理解的情境。将这种情境方式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情境引入法把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融合,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将所观察的事物带入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问题分析与知识导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分析情境后,由学生根据情境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带入到数学知识中,不仅会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清晰,还会让学生对数学中的抽象问题有更直观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引导式教学法的应用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复杂抽象的特点,因此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扰,引导式教学法的出现对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主要是把复杂抽象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情景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引导式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内容简单化,在调节课堂氛围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中。如果在创设的数学情境中加入相关问题,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数学情境,则可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解答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数学题目的技能。例如: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除法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爱玩,所以我们以球的形式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每六个人分为一组,每组六个球,让他们分别将这六个球平均分成六份,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把球分成六份,但是如果让学生把球分成四份或者五份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如果教师让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就会让学生在分球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除法运算。

2.问题分析与知识导入法。

问题分析与知识导入法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相关的数学元素,从而解答出复杂的数学难题。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与分析中进行。比如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问题,教师可以用抛硬币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试验,在试验前可以先让学生预测试验的结果,然后再通过试验进行验证,这样就可以从中发现并了解其中的问题。

3.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递新知识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以往学过的旧知识,并注意衔接之前教学中引入的相关情境。比如说教师在讲解除法的概念时,可以与之前学过的减法运算相结合,并从中引入分水果的事例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除法的概念。

结语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运用引导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针对不同的数学知识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情境,可以进一步带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对未来数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第8篇

1.“自学――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模式

“自学――引导”式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教材内容,并对不解之处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通过个别答疑或课堂讨论等方式为学生解决问题,其教学模式如图所示:

“自学――引导”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预习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自学――引导”教学方法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初步实施

(1)给出问题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在课前把每节的教学目标以问题的形式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作好预习并解决所提问题外,还要求学生学着提出问题.为了促进学生作好预习,可要求每个学生把预习所碰到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的,可以回答老师所提问题),写在作业本上并在课前交上来作为平时成绩.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老师在作业本上简单的给以提示.

案例一

《化学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课前设计了以下预习问题:

1.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有哪些?

2.化学实验过程中意外事故应如何处理?

3.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及适用范围.

4.除去可溶性杂质的实验原理.

学生通过预习,对本节的主要内容已初步了解,基本能解决老师所提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可以有选择的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认真记录,提高学习效率.但开始两三个星期提问题的同学廖廖无几,通过鼓励提问题的同学逐渐多了起来,课堂气氛也越来越好.

(2)鼓励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提出问题

在实施本教学方法的前几个星期,学生仍然习惯于回答问题,提问题的同学廖廖无几,为了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对部分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与肯定,并把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

案例二

《化学1(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预习作业中,有同学提出:课本第22页的“科学探究”中,为什么制作Fe(OH)3胶体时要用蒸馏水,而不用自来水?能不能用自来水代替?为什么?

通过预习,学生能大胆探索、敢于质疑.而且通过他们提出的问题,我能更清楚他们哪些不明白,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深入钻研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我除了要求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提出相关问题外,还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自发的站起来讨论问题.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采取课堂记录的方式,即对提出问题的同学记“A”,对于自发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记“B”,假如有的问题没同学回答则指定学生回答并记“C”,如不会回答的则不予记录,期末对课堂记录进行统计,并作为总评成绩的依据.

案例三:《化学1(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课本第7页中的“思考与交流”:(1)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及一些硫酸盐,应加入什么试剂?(2)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考虑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试剂用量,以及试剂过量后如何处理等.你设计的除去离子的方法中有没有引入其他离子?想一想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除去?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是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讲出自己的方案,并鼓励其他学生对其提出疑问,最终达成共识,得到正确答案.

通过课堂讨论得到正确答案,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第9篇

传统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地方本科独立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引导式教学方法适合应用于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采用多种引导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国际金融学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引导式教学;国际金融学;地方本科独立院校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方法备受关注,这对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际金融学是高等学校经管类本科主干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内容体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独立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无法满足我国与世界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和金融交往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1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型重点大学金融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日趋完善,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有较成熟的理论指导。而对于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独立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非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管理上,目前普遍存在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1.1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不科学

1.1.1课程建设目标设置不明确。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突出“应用性”,其目的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既有别于以理论创新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重在实践动手技能培养的职业技术院校。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则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性,根据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特色立校。然而,目前国内有很多地方独院应用型院校商科类专业开设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沿用研究型重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设置的模板,难免造成课程目标设置同质化,但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师资条件远跟不上的囧境。没有针对具体教学对象而设置的课程目标,无疑是不适用的。

1.1.2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有偏差。国际金融学课程在知识体系上的理论框架基本成熟,只不过以往重点院校长期偏重宏观金融理论,但是对于地方应用型独立普通本科院校非金融专业而言,由于其专业目标并非专门培养金融人才。因此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重心应该放在微观金融方面,注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个人、企业与金融机构在经济活动中涉及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如国际贸易中的融资和结算问题、外汇交易过程中汇率风险管理问题、现代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问题等。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上应该本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将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使理论能够更好的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多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理论本身的内部逻辑。

1.1.3教材质量参次不齐。当前国内三类较好的国际金融教材都不能完全满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第一类是复旦大学姜波克等编著的《国际金融学》,角度新颖,理论深刻,但侧重于宏观金融,是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典范教材;第二类是人民大学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体系比较完整,偏重宏观和理论分析;第三类是对外经贸大学刘舒年主编的《国际金融》,是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构建知识体系,偏重于国际贸易所需要的国际金融实务,但内容传统,没有反映当前国际金融的最新成果。前两类教材偏重理论和宏观金融,是专门面向重点研究型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构建的知识理论体系,对于非金融学专业普通本科学生而言针对性不强,在适用性方面需要改进。第三类教材是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而构建的知识体系,但是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数学水平,自然也不适合。鉴于此,地方应用型独立普通本科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教材需要吸收上述优秀教材的长处,结合本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独立建设。

1.2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1.2.1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缺乏实践环节。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强调教学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较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目前,国际金融学教学仍然是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依据国际金融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在讲授中,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环节偏少,在课堂上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进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缺乏主动性。这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使学生经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更不能灵活学以致用,应用能力欠缺,教学效果不佳。

1.2.2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单一,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国际金融学的课程成绩一般是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组成,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环节,因此平时考核成绩基本停留在考勤和课堂纪律等客观非学习效果因素方面。地方独立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原因,使得对人文社科类专业投入严重不足,造成这些专业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不具备,像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国际金融学》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点的境地,一些实务性课程如《外汇市场业务》根本无法开设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外汇业务中的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和期权交易的业务流程仅停留在书面的介绍层面,缺乏实际操作,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削弱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渐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循环,导致学生普遍“高分低能”的现象。落后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

1.3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国际金融学是一门涉及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甚至数学等多学科、多课程,其理论模型较多,而且具体业务实践操作复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目前纵观国内高校教师,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甚为罕见,大多教师由学校学生变成教师,根本没有经过社会实践,教师可能在科研和相关专业的深度研究上很有造诣,但是实践层面的经验几乎是空白。尤其地方独立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胜过专业学术造诣。以上分析表明,现在采取的一般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将“引导式”教学法引入传统的教学课堂,通过设计适合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能在模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学专业知识。

2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目标及方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发源于美国,经过不断的改革和优化逐渐形成的一套适合人文社科类学生使用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首先,课前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整理好预习资料,并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发放给学生,以便学生事先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如设问、案例或热点新闻等各种引导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引导式教学方法本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辩证与互动关系,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负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2.1目标定位

地方独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级实用性人才上,因此国际金融学对地方独立院校非金融专业而言可以建设成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更应突出理论的实践性。国外著名大学金融学科发展主要有两条路线: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重点关注理论和宏观问题;另一种是“商学院模式”,则重点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即关注实践和微观问题,把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使其成为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很显然,应该采用“商学院模式”。着重提高学生的国际金融实践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和灵活采取各种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灵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进行投资,同时能够有目的且高效地学习国际金融学相关知识,增添课堂活跃氛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另外,还需配合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不再以一张试卷来定成绩,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2教学方法

2.2.1“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首先,课前由教师提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课前充分认真准备材料,结合所讲知识点甄选合适的案例,并设置主要的思考问题;其次,讲解分析案例时,注意抛砖引玉,层层设问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引出重要知识点,请学生思考、讨论和小结;最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如讲“外汇交易——套汇交易”时,可采用经典的“小牧童国际间蹭啤酒”案例,引导出套汇交易的原理和策略,使学生对原本粗像空洞的套汇原理有了很直观形象的理解。后续的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同样也可以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2“兴趣引导式”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各章节不同的内容,设计有趣的选题。比如在学习了重点章节“国际收支”之后,对后续的“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教师设计“比较分析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变化”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方向和思路,提供学生查找资料方法和渠道,让学生自行查阅整理资料,提炼观点,分小组讨论,最终完成课程小论文;对学生广泛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讲完了“汇率制度的选择”内容之后,对后续“人民币汇率制度”和“香港联系汇率制”比较简单的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为主,小组分工合作完成PPT,课堂上派代表讲解,其他组同学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该组所有成员负责解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成就感,既锻炼了学生资料整理分析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常识性知识的能力。

2.2.3“热点新闻引导式”教学方法。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与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密切联系,许多国际热点财经类新闻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因此教师要密切跟踪国际财经最新新闻信息,并把这些焦点新闻信息入到各个章节的引导教学中。比如,在讲述第五章“国际储备”时,教师可选择当年或当季最新的有关我国国际储备的各类新闻,让学生了解国际储备的概况和熟悉国际储备的管理;在讲述“国际金融市场”时,教师选择国际金融市场的新闻,比如及时关注中国最大财经类网站——和讯网的“24小时全球金融市场”新闻,让学生们结合最新的热点新闻,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有所了解,并进行简单的判断,使他们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了解更深入一些。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关注最新的财经网络新闻,并结合国际金融学章节内容,总结和归纳各类有用的新闻信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知识内容。

2.2.4“视频引导式”教学方法。有关国际金融知识的各类视频很多,既有生动有趣的纪录片,比如央视最新推荐的“G20风云”十集专题系列记录片,经典的“货币”、“华尔街”和“金砖之国”等,又有很多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有关金融投资的免费学术网络公开课,另外如“凤凰财经日报”和“中国深度财经”等各类财经节目,都是很好的国际金融学课堂内外视频资源。在国际金融课堂上,根据各章节内容有针对性地播放一些短视频。比如在讲授“国际金融机构”等章节时,选择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有关IMF和金融次贷危机等一些时间较短的视频。如果视频较长,可推荐学生课后自行观看。课堂上再组织学生们交流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国际金融学知识。“视频引导式”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国际金融学基本知识有全面了解,更对枯燥的“欧洲货币一体化”等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生动有趣的视频引导能对基本的介绍性质的知识点有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其效果远胜于教师的课堂讲授。

3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案及实施

3.1教学方案内容

根据地方独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非金融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国际金融学》共计48学时,3学分。主要围绕“外汇与汇率”和“国际收支”两个核心知识点展开,将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外汇与汇率”部分包括前三章内容,主要侧重微观金融实务,这部分24学时,包括16节讲授,4节课讨论,2节习题和2节课案例分析;“国际收支”部分包括后五章内容,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这部分也是24学时,包括14节讲授,8节课讨论,2节课案例。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案课堂讲授共计30学时,此设计大幅下调了课堂讲授的比重,提高了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比重,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现在的18学时,强调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2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案的实施

3.2.1优化和创新课程内容体系。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与“商学院模式”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应按照“实用、够用”原则,重点强调以“应用性”为主的微观金融部分,而以“理论性”为主的宏观金融部分应该从简。结合我国国际金融产品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介绍最新的国际金融市场新产品和新业务。同时根据非金融学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如国贸专业将朝着国际电商(或跨境电商)发展的趋势,加强国际金融学中与“外汇和汇率”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操作训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避免专业课程内容不必要的重复。

3.2.2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理论抽象、模型众多,实务操作程序复杂,需要良好的经济学和数学基础。因此,一些专业基础学科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容易对“国际金融学”课程产生畏难心理,提不起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的减少理论模型推导等强调内在逻辑关系知识点的训练,增加对理论模型公式应用的练习,提升学生对知识点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可考虑综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是案例启发引导式教学。国际金融学课程实践性强的性质决定了适合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即教师事先收集整理好经典案例,并结合现实中的热点与难点设置疑问,课堂上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分析与讨论,启发学生对相关金融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点解释案例中的现象和分析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成就感。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章节顺序,而是以重点或难点知识点为中心,带动其他知识点的学习。如汇率决定理论章节里,可按最重要的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两大主要理论为中心,教师主要讲解该两个理论的模型推导和应用范围,重点结合教材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运用该理论分析解决案例中设置的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二是热点新闻讨论互动式教学。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与现实中国内外金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许多热点国内外财经新闻信息都可以成为课堂上讨论互动的新鲜素材。只要教师密切关注国际金融新闻资讯,认真甄选与整合最新的国内外金融新闻素材,将其融入到各个章节的引导教学中。对热点新闻互动式讨论教学主要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设疑、学生求解、学生发疑、教师释疑”这种师生之间交互“设疑、释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好。比如,在讲述第一章“国际收支”时,教师可以选择中国与美国、或中国与金砖国家等重要贸易伙伴国家之间国际收支状况的数据与新闻,结合重难点知识点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让学生们讨论和比较分析各国国际收支情况;每天有关国内外金融的资讯不胜枚举,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素材储备习惯,有意识的关注国内外金融新闻最新动态,并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分析讨论互动中学会总结和提炼,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模拟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国际金融学课程微观部分内容涉及到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快,具体业务操作性强,因此需要相应的加强模拟软件操作实践和实验室建设,提高软件与实际业务之间的拟和程度,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由于金融教学实时模拟软件价格昂贵,作为一般地方独立普通院校资金投入有限和网络免费版使用权限受制等诸多实际困难,因此可采用区域内地方院校联合购买、共同使用的方法,有助于解决这一现实难题。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可提高国际金融教学水平和效果。因此需要通过拓展多种渠道加强与外贸企业、银行、证券、保险等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密切协作的实习基地,增进师生接触实践、密切联系实际的机会,提升国际金融实践教学效果。

3.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人才,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水平。作为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首先,为增强知识和业务能力而进行继续教育,选派优秀教师到兄弟院校交流和参加企业单位在岗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既善讲课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其次,在教学队伍中建立起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梯队,确保该课程教师队伍长期持续、稳定;最后,通过与企业单位建立紧密协作关系,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工作人员不定期来校授课,并通过其传帮带,建立起一只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4结论

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多年在国内外高校课堂上的应用实践,证明其是一种优于传统教学的方法,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教师通过采用各种引导方式,如案例、兴趣、新闻和视频等引导方式,结合知识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课堂的主动性、趣味性,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将引导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根据不同章节内容设计各种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兴趣吸引的带动下,组织讨论案例和热点新闻、同时借助慕课网络平台拓宽分析问题的视野和角度,借助视频引导加强对常识性知识点的学习,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金融“贸易”经济问题的综合素质。

作者:郭若艺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邵泽斌.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合理性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33):31-37.

[2]林乐芬,孙蔚.金融学教学方式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影响[J].闽江学刊,2015.6(3):103-107.

[3]罗丹婷,张婷,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1):82-83.

[4]朱尔茜.我国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3(5):108-111.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第10篇

结合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引入了疑问式引导教学方法,指明了其实施的模式及具体步骤.通过实际案例,阐述了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以“疑问”的方式展开,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导学模式.

关键词:

疑问式引导法;教学模式;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1],为其它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解决问题的多样方法.同时,它也是考研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最初学习阶段和考研深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高等数学较为困难.这其中有学生的学习方法缘故,同时教师在教法上也有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的眼光,缺乏分析问题的视角,缺乏概括的能力.为此,探索了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疑问式引导法,以便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概括的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疑问式引导法是在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2-4]教学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出适量的问题,并以“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独立的思考,进一步引出新概念、新内容和新问题,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而能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提高学习效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巴尔扎克也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学生有了疑问,就有了思考的动力,就能由被动的学习对象转化成主动的学习者[5-8].

1疑问式引导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模式

1.1明确目标,创设情境,引入疑问

思维自好奇与疑问而起.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回顾旧知识,引入新趣闻和新知识,创设合适疑问,学生就会在疑问的引导下自觉去探索和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学习数列的极限一节内容,课堂伊始,教师随手拿起一支粉笔,并记数为 1,然后从中折断一半留下,记为12,再从剩下的一半中又折断一半,记为14,…,依此方法继续下去,学生自然而然能观察到这样的过程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也能想象到所剩下的粉笔记数将越来越小并趋于 0.进而解释庄周的著名论句: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便是这个道理,这也就是朴素的极限思想.继而引入疑问:数列的极限如何描述,如何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进行刻画.在这样的疑问引导下,学生的听课与学习过程就有了主动性.在学习导数概念时,可以适当介绍牛顿和莱布尼兹的相关趣事,并提出实际问题:如何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及曲线的切线斜率,二者解法有何共性.然后从中引出导数的概念,解释其本质,进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2疑问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引入疑问,要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以及要学习的内容基础上,合理而精心地设计疑问,并分解成若干个具体问题,逐层地深入展开,环环相扣.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着学生去主动学习,并积极地思考和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如学习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时,先提问0lim ( )nx xP x®(这里 ( )nP x 指 n 次多项式)如何计算;继而问0( )lim( )nx xmP x®Q x如何处理,并就0( )mQ x 与0( )nP x 是否为0进行分类思考;最后再引出关于( )lim( )nxmP x®¥Q x的计算问题.通过层层的深入探究,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学习的乐趣,也能感觉知识的广博,更能自觉地进行所学内容的融合.当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的掌控,对问题的设计要能做到收放自如.

1.3问题释疑,总结点拨,拓展创新

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扮演了学习主体的角色,然而还存在着知识体系不全,认识问题不深,概括能力不足等问题.所以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需要对各问题进行解惑,并给予有针对性地点拨和总结.在此过程中,描述要精练、准确、生动而又不失巧妙、适度,并注意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进一步提升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疑问式引导教学是始于疑问的出现,定然要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点.通过总结和点拨,并作适当的延伸拓展,横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得到了深化.

2案例实施——关于一元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

在一元函数积分学理论中,有理函数的积分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积分.而这类积分也较为特殊,对于一般有理函数的积分很难求出其原函数.如果上课开始就遵从教材的编排,进行注入式的授课,不仅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还有可能导致学生不想听、不愿学的后果.为此可以从旧知识着手,以疑问的方式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的模式. 疑问 1用什么方法求积分1d4x+xò . 显然,可以凑微分求1d4x+xò (怎么凑). 对被积函数进行系列处理,继续追问用什么积分方法. 疑问 2如何求21d4x+xò ,21d4x-xò ,2d4xx+xò ,2d4xx-xò ,22d4xx+xò ,21d2 2xx +x +ò ,21d2 2xxx x++ +ò ,21d2 3xx +x -ò ,22d2 3xxx x++ -ò ,( )21d4xx +xò ,( )2 21d4xx +xò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就会积极地探索和回忆前面所学的基本积分表、直接积分法、凑分法、代入法和分部积分法等重要积分理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示这些积分的特点,并指出被积函数称为有理函数,而有效辨别被积函数的特点是快速求出积分的关键. 疑问 3什么是有理函数,什么是假分式、真分式,假分式转化为真分式的常用方法是什么.通过疑问,能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并明确有理函数的积分主要是有理真分式的积分. 疑问 4如何有效解决有理真分式的积分. 经学生对疑问 2 中各题的思考后,进行点拨,并引出较为复杂的有理真分式的积分方法,即先将被积函数化成部分分式的代数和,然后分项积分.通过实例进一步引导,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那么学生将很快掌握这一类积分的解题思想.疑问 5 (对疑问 2 继续拓展)用什么方法求积分1d4x+xò , d4xx+xò ,21d4x+xò ,2d4xx+xò ,21d4x-xò ,2ò4 -xdx ,2òx4 -xdx . 进而学生又可以明确无理函数的积分及相应的有效积分方法.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了解了有理函数的积分,并能够较为轻松地处理这类积分.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而且也更能让学生明白归类和总结在高等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结束语

疑问式引导法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开始的系列设计、分析、解决、归纳和拓展的过程.对于问题较多,学生感觉难学又乏味的高等数学这门课而言,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思考以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然而,在实行这一教学模式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处理.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繁多,课时紧张,因此每一堂课中需要设置的疑问要精炼,数量要适当,能体现所学内容的重点和关键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讲课程的内容非常熟练,并能融会贯通,进而在引导上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为了能保持这种引导模式的有序进行,最好进行小班授课,效果会更加明显.总之,疑问式引导法作为一种时效明显的教学方法,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使用,也将会得到更多学生的喜爱并接受.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55-60

[3]刘雄伟,李建平,朱健民.高等数学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3):75-77

[4]王霞.“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与实验结果分析[J].大学数学,2010(6):5-9

[5]栗洁.“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开创数学教学新境界[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19(2):97-98

[6]宋静,汪忠志.“兴趣+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