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二三四歌教案

一二三四歌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乃哟乃》教学课例实录

教学年级

小学一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乃哟乃》是一首湖南土家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了土家族小朋友幸福快乐的生活。所用的音只有三个(do、mi、sol),但其构成的旋律却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给人以奇特、质朴、清新之感,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理想教材。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唱土家族民歌《乃哟乃》,通过听、跳、唱、辨、奏等音乐活动让学生记住歌曲的主干音,记住歌词,并能充分理解、表现歌曲。

全文阅读

秦皇岛民间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探索

一、选择秦皇岛民间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运用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秦皇岛民间音乐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情感等一些积极的教育意义,但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仍需教师有目地,有意识的加以甄选和鉴别,吸取当地民间音乐所具有的精华部分选择那些幼儿感兴趣并能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民间音乐,剔除其糟粕,让幼儿更加喜爱对民间音乐的学习,能更好地传承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二)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是指融入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民间音乐应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选择幼儿在现实生活或周围环境中能经历和感受到的,即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从生活中来,对于幼儿园来说,应该带着孩子们回归生活,走进生活,为幼儿提供身体体验和充分感受民间音乐的条件和机会,使幼儿在丰富认知体验的基础上能够愉快的唱歌、舞蹈和学习。

(三)发展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幼儿教育应能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从上面的要求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教育它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而音乐教育又在其它不同领域他们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所以,在对于秦皇岛民间音乐的筛选应全面关注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从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行为到道德,从知识到智力,从生活方面的技能到审美需要。

(四)因地制宜原则

全文阅读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律动教学

【案例背景】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转换“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应被动地去接受”这样的观念。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愿意唱歌,乐于表演,在音乐课堂中加入有效的律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通过这种教法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音乐感。

【案例一】

教唱苏少版二年级下册中的歌曲《请你唱个歌吧》是一首富有圆舞曲特点的儿童歌曲。三拍子节拍的运用,使歌曲显得轻快而活泼,起伏变化的旋律,给人以跳动、欢快的情绪。在教唱之前,为了能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我加入了一段简单的律动。由于这首歌曲一共是四个小乐句,每条乐句有四小节,所以我每一条乐句编排了一种节奏律动,如,第一句:拍手、拍肩、拍肩;第二句:拍手、拍臂、拍臂;第三句:拍手、拍肚、拍肚;第四句:拍手、拍腿、拍腿。简单的导入语后,我便直接带着学生进行了四条律动。学生表现得很兴奋,可律动完一遍后我问:“孩子们,你在此之中感受到了歌曲是几拍子的吗?”却没人能答上来。我想,再来一遍可能学生就清楚了,于是带着他们又律动了一次,本想着有了前面一次的律动,第二遍的动作大家都应该能记住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基本上每一个学生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和老师动作一致,模仿老师的动作,却少了真正的体会。一节课下来,虽然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可学生真正学到的并不是我之前设想的那样,学生的律动没能为歌曲的学习提供好的帮助。

【案例二】

还是教唱《请你唱个歌吧》这首歌曲,换了一个班级。汲取了前面一个班级的经验,我反思,也许是我在课堂中的要求没有交代清楚,学生不明白老师的要求,自然做不好。于是我在带孩子律动前,讲清楚了律动的动作顺序,学生理清了动作特点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歌曲中。所以这个班的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了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也理解了三拍子的“强弱弱”的变化。整节课歌曲教唱中,学生能很好地把握三拍的特点,无论在唱、律动中都能准确地表现出来。

【案例反思】

通过以上案例,对于课堂中的律动有一些反思。

全文阅读

艺术教育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艺术教育工作在新课程改革总目标的指引下,面向全体学生,夯实艺术教学常规,丰富学生艺术生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艺术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切实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使我们的艺术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具个性地发展。

二主要工作

1、加强校园内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使每位学生学会或参与1—2项艺术技能和艺术活动,提高艺术水平,提升艺术修养。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区举办的各类书画比赛,努力争取好成绩。

3、建立艺术特长生档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学生艺术比赛。

4、组建合唱队。发挥我校合唱特色项目的优势,加强特色项目团队建设,做好合唱团新学期招生工作。

5、举办学生艺术节,制定艺术节专项活动计划,为艺术节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全文阅读

从新见墓志挽歌看唐:五代泽潞地区民间的生死观念

摘要: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哀挽文学的一种特定体裁。近年来刻有挽歌的墓志全部发现于唐五代的泽潞地区,这些挽歌材料表现了当时的人们为了获得来世的幸福和永生,融合儒、道、释等各种观念形成朴素的生死信仰。同时,这种情况也和唐宋变革视野下的唐代丧葬制度和礼仪习俗的变化息息相关。

关键词:唐代文化;墓志;挽歌;生死观念

中图分类号:K242;K87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3-0111-07

收稿日期:2012-03-02

作者简介:王庆卫,男,陕西蒲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西安碑林博物馆馆员。

泽潞地区地处太行山脉南段“上党——长治盆地”,处于唐代长安、太原和洛阳三地的咽喉所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唐代中后期更是昭义军节度使所在地,是唐王朝防卫河北藩镇和保障江南贡赋顺利运抵关内的重要屏障。泽潞地区从北魏开始,乃是胡汉杂居之地。安史之乱后,河朔地区又开始了胡化的发展,紧邻河北的泽潞地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民族关系。以前学界主要针对泽潞地区的军事地位和民族关系进行讨论,我们在关注新出土石刻史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唐五代时期只有在泽潞地区发现有多方墓志盖上阴线绕刻着挽歌。

挽歌是以死亡作为歌咏主题表现生人对逝者哀悼之情的诗歌。过往的研究,多半将挽歌视为礼制与文学研究的辅证,学者多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梳理考证,而且往往将挽歌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加以考虑。近些年随着墓志盖上刻写挽歌材料的公布,在泽潞地区出土的众多挽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我们发现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刻写挽歌的墓志出现的特殊意义,希望方家有以教之。

全文阅读

巧评价,促发展

摘 要:音乐新课标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应运用有针对性的、引导性的、及时的、恰当的、开放的、有效的教学评价,来营造一个放松、生动活泼的和谐课堂。

关键词:标准;针对性的;引导性的;及时的;恰当的;开放的;有效的;教学评价

我曾听过一节语文课,里面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印象很深:师问:对于课文中描述的“金岳霖与孩子游戏”是想表现金先生的什么?一学生回答:金先生童心未泯!师未置可否,又一学生答:金先生没有生小孩,所以喜欢小孩!(听课者大笑),师还是没有什么表示,学生静默,过30秒,师点击课件:都说得不对,是表现了金先生对生活的热爱。答案一出,我感觉学生都微微地吐了一口气。

在这一节课上我注意到学生一直在注视着老师的表情变化,老师的表情让学生感觉离标准答案总有一定的距离,当着几十个听课教师的面,学生情绪逐渐焦虑起来,希望能猜出老师真正的“标准答案”,想知道“我离标准到底有多远”。这一教学片段让我想到了有关教学评价的问题。

一、有针对性的、引导性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理想途径

音乐新课标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教学中,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创新,创建放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没有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性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我是音乐教师,音乐与语文同属人文学科,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以上教学片段在我们音乐课堂中也时有发生。教师对学生思考后的回答一定要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这不但是对学生思考的一种肯定,而且课堂中引导性的教学评价也可以让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及进一步发展和语文学科一样,也主要是通过语言来激励的。有这样两个有关《进行曲》节拍特点的教学片段,由于受新旧理念的影响,教学中的评价不同,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也就截然不同。

全文阅读

高中选修教材内容的处理

摘 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人教版选修教材,是非常精心的,结合经典与时文,是对必修教材的延伸和拓展,更多的是来开阔学生视野。

关键词:高中选修;教材内容;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21-01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人教版选修教材,是非常精心的,结合经典与时文,是对必修教材的延伸和拓展,更多的是来开阔学生视野。如果细细处理,时间绝对不够;如果不处理,又浪费了资源。

一、粗细结合

传统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多的是通过必修课本来落实的,相对而言,课文更经典,知识更典型,更有利于语文基本功的落实。但是仅仅靠必修课本很显然略显不足,因为传统的经典文章没有被“一网打尽”,毕竟必修课本的容量有限,也有一些文章虽然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不够典型,但是在某方面确有值得研究探讨的文学或者思想点,所以就把它们放在选修课本里。

常规处理方式是把选修的一部分内容拿来精讲,另外一部分置之不理,比如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处理,有的学校是诗歌部分全精讲,而文言文是不处理的;有的是只讲文言文部分,对诗歌是不闻不问的。个人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不好。粗细结合,应该是比较适宜的方式。

1、合理分配时间。把必修充分探究之后剩余的时间合理分配,在处理选修部分时,各部分整体上在时间上大致均匀分配,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六个单元,可均匀分配,也可以一、二、三诗歌单元合起来占必修三后剩下时间的40%,四、五、六文言文单元合起来占必修三后剩下时间的60%。

全文阅读

诗歌鉴赏当有“理性思维”

随着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公布,古代诗歌阅读题命题形式的调整也终于大致清晰了。与之前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不同的是,2017年的古代诗歌阅读将出现选择题。这样的题型调整,对于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具颠覆性的,虽然北京卷早已有用选择题考查古诗阅读的尝试,但不可否认,仍然有不少教师不能认同“鉴赏”与“选择题”的联姻。

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选择题”是不是最佳选择,这当然可以再讨论,但分析质疑者、反对者的声音却不难发现,更值得引起我们警惕的是不少教师关于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两大认识误区:一是认为诗歌鉴赏就是读懂诗意,二是把诗歌鉴赏等同于个性化欣赏。

事实上,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试题,它不能只有“懂”和“赏”,还应当有体现逻辑思维的“鉴”和“析”。因此,抛开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能否用“选择题”的争议不说,我认为,要真正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应当理性解读考纲中的“鉴赏”要求,抓住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就应当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恰当引入逻辑思维,以切实提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理性解读考纲,抓住考查核心

1.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要求的解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要求,耳熟能详的是这么一段:

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事实上,仅仅拿《考试大纲》中的这一段文字来作为古代诗歌阅读的教学指导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可能带来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要求的误读。因为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考查的内容要求,而关于“鉴赏评价”这一考查能力层级的解读,还应当往前翻到《考试大纲》的第一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表述:

全文阅读

论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选目的缺失及改进建言

摘要:诗教是历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同样继承了我国诗歌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本人以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古代诗歌选目仍存在时期分布失衡,体裁分布不均,作者分布面偏窄的缺失。本文旨在对此三大缺失作出详细分析后,提出了改进选目之我见,即在合理划分正附选功能,合理分配诗词曲各体数量及各时期数量,适当减少唐宋分量,适当减少个别大家名家的分量,充分兼顾到各时期、各种体裁题材、各种风格流派的基础上,拟出了一个具体的作家作品分配方案,从而真正达到一斑窥豹,取精用宏之目的。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缺失;改进;分配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92-04

作者:周萍,长沙外国语学校教师;湖南,长沙,41000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是历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第十六》)自汉武帝时将《诗经》列为“五经”之首后,各种教育读物无不将诗歌作为重中之重。旧时许多文人无不接受过“柔日读诗”的严格训练,传统蒙学中就有《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

现代教育的初中阶段(约12~15岁),是人生接受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的阶段。作为现行重要的初中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同样继承了我国诗歌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全部一百六十九篇课文中,有中国古代诗歌(包含诗、词、曲)三十首(以下简称“正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还选取了六十首古代诗歌作为课外背诵(以下简称“附选”)。毫无疑问,无论正选还是附选,这总共九十首中国古代诗歌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是大有教益的(附带说明,课文中还有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但非本文论及对象)。所选诗歌无疑都是历来公认思想意义较深、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就其可接受性而言,无疑都是历来流传较广的优秀篇什。

智者千虑,难免一失。本人以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古代诗歌选目仍不无缺失,其主要表现为:时期分布失衡,体裁分布不均,作者分布面偏窄。本文旨在对此三大缺失作出详细分析后,提出改进选目之我见。

全文阅读

浅谈歌唱活动中教师有效引导的途径

在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一直是被认为最容易进行的,只要教师自己会唱,儿童自然会跟着模仿。但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地强调从不同角度发展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和知识技能,特别是艺术领域更注重的是幼儿主动参与、大胆表现、自由创造的一种情感、态度和能力。这就要求幼儿的学习应是建立在愉快、乐意的基础上,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幼儿不再是学习的容器。在唱歌教学中最难解决的是幼儿机械记忆歌词的环节。以前很多教学中教师唱一句,幼儿跟一句,有些歌词幼儿怎么听都不懂,只要音似胡乱唱一通的现象存在的不少。要想学会一首歌,首先必须解决歌词的问题,如何让幼儿主动记牢歌词,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除了记歌词,一节歌唱活动要完整地进行下来,是离不开教师有效引导的。

一、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既适应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歌唱活动《数一数》选自徐卓娅的歌唱活动一书,歌词内容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兔子、老虎、小鹿、小猪、老鼠以及数字一、二、三、四、五组成的绕口令,歌曲调子简单,幼儿比较容易掌握。由于歌词内容呈并列形式存在,无逻辑关系,所以能任意调换顺序,根据排列组合规则,前五句歌词能唱出几百种变化,留给幼儿广阔的创造空间。最后一句歌词因为不停地调换次序而产生的挑战性与诙谐感,更是为幼儿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一笔意外的财富。

二、案例描述

在这个学期一个周四的上午,我在小二班开展了歌唱活动《数一数》。

案例一:

教师用“嗷呜”老虎的叫声引出内容:“你看到的老虎一般在哪?”“动物园。”大家异口同声,“今天啊潘老师请来的老虎可不是在动物园,你们看,它在什么地方啊?”有小朋友回答山上,我就把第一句歌词讲出来了:“山上一只虎呀。”当我出示第二张图时,小朋友很自然地就说出了“林中一只鹿呀”,我一听,错了,这一句没有“呀”字的,马上我就用小红花表示“呀”字,而在鹿的图片后没有红花,我以为这下不会错了,可是后来不管我怎么纠正,孩子们都会出现“呀”字,我强调了好多次,有红花的地方有“呀”,没红花的地方没“呀”,可是一直到活动结束还是有很多幼儿会出错。

简析:小班幼儿的思维比较简单,喜欢模仿别人,教师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每句话后有“呀”字,所以之后的每句话孩子们都会很自然地出现“呀”,就像刚出蛋壳的小鸡,第一眼看到谁就会把谁当做妈妈,所以教师之后不管怎么纠正,孩子们还是很难改正回来的,教师的引导语非常重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