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动互联网教学

移动互联网教学范文精选

移动互联网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网络教学;个性化教育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加推,我国互联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4 年 7 月 21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14 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32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 5.27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 83.4%,首次超越传统 PC 整体 80.9% 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2014 上半年,网民对各项网络应用的使用程度更为深入。PC互联网用户不断向移动端迁移。在高校,学生群体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活跃用户群,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上网方式、获取信息的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高校推动网络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及其特性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4G时代的开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凸显必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巨大的能量,2014年移动互联网产业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飞跃。在该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享用公众互联网上的服务。移动互联网不是传统互联网的补充,它将对互联网体系架构、互联网业务及服务模式、信息传播方式产生重要变革,是继宽带之后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除了具备连通、共享、开放、交互等传统互联网的特征以外,更具有自身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使用场景便捷: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场景没有限制。大大的丰富了移动互联网可提供的服务范畴。由此也引申出了不少APP,像大众点评这种找餐馆的,还有找优惠的,都是可以在街上临时找附近的优惠信息。

1.2碎片时间: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大多都是一些碎片时间。可能是在公交地铁,可能是马路上找餐馆,找公交路线,可能是在KTV发个微博分享一下心情等。把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穿插到一天的各个时间点里面,让互联网的服务渗透到更多的时间缝隙中,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

1.3及时性:移动互联网就能够一定程度满足及时性,只要你装了手机qq,send一个msg,手机就能收到一个提醒。

1.4位置性:手机现在基本都有定位模块,这样就很好的结合位置,来把一些信息按照位置进行聚合了。这里还是要说道大众点评,把附近的餐馆啊,KTV啊等吃喝玩乐的信息展现出来了。

1.5交流方式多样性:talkbox,米聊,微信,微友等等很多app也都加进了语音功能。交流方式从以前的文字,图片的方式延展到了语音,延展到视频。而且及时是图片,由于手机标配摄像头,也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图片交流比传统互联网来的更加频繁。

2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积极影响

2.1 移动互联网能提高高校网络学习传播的广度

传统互联网时代,高校通过设立网络精品课程网站,上网的终端主要是桌面电脑,信息的获取受到诸多限制。其次,这些信息通过浏览器呈现,学生只有主动登录到网站,才能获得重要信息。据调查,经常主动登录到学校网络课程网站的学生比例并不高,限制了高校网络精品课程传播的覆盖面。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课程传播的广度有了质的提高。这是因为,第一,学生采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手机可随身携带,并且可以一天24小时不关机,提供全天候的网络接入服务,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这在客观上提高了高校网络课程网站内容的可获取性。第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站管理员可以利用推送技术,将网络课程资源的重要信息,推送给客户端的所有用户,这将极大地提高高校网络课程网站信息的接触率。而且,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转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组建朋友圈共同学习,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网络课程传播的广度。

2.2 移动互联网能实行教学的个性化,并进行因材施教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课程建设平台,但很多都局限于一般进度,内容雷同,缺乏对大学生接受教育个性化需要的关注,致使很多课程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难于发挥高校课程建设平台对大学生开展差异化教学目的。

移动互联网具有身份识别功能,为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条件。随着移动互联网服务业务的不断发展,用户行为分析和精确信息推送越来越受到重视,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也更加成熟。新的信息环境下,人与网络正在走向有机融合,“用户寻找信息”的被动服务模式,将逐步转变为“信息寻找用户”的主动服务模式。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平台可根据学生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和因材施教。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需要,从分级(初级、中级、高级)的课程体系中,或从各类教育信息服务中,定制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系统根据学生的定制要求,主动推送本模块的最新信息。其次,系统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访问记录,分析不同学生的需要,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第三,随着微信平台的普及应用,根据学习兴趣,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信息推送服务。移动网络学习平台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将有效提高大学生参与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高校育人因材施教,根据需要索取。

曾这样指出:“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历史机遇,教学模式的改革或许会成为大学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我们极有可能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撬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新一轮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将会引发师生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新的创造性思考!“移动互联生活方式”教育变得无处不在,每时每刻。

参考文献

[1] 季长清. 基于移动云计算的远程教育模式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35.

[2] 赵敏. 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对高校素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2005.

移动互联网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教学模式;创新

1 引言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构建教学活动的方式。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智能设备的普及给学生群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使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这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一直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但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实现更加先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努力探索如何将移动互联网应用到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去,对于提升课堂内外的学习效率和真正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学形式灵活、教学内容可定制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1)学生思维与行为模式改变

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学生群体。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只做信息的接收者,他们更愿意随时随地分享信息,并且能够进行交流与互动;移动互联网还大大地增加了学生们的知识来源和认知途径,使得他们的兴趣爱好更加广泛,而且更愿意与兴趣相近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2)课堂教学管理难度加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和途径。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看黑板和记笔记来跟随老师的节奏,把握学习内容和重难点,并实现和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说,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效率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意愿和个人自觉性。但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多、更丰富、更新鲜、更刺激的知识和信息时时刻刻诱惑着学生,使得很多学生沉浸在移动互联网的超量信息中,不再愿意在课堂上抬头看黑板,不再愿意跟随老师的节奏来学习,不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无疑加大了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

(3)教学目标和任务难以完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来传授知识,通过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而不愿在课堂上倾听老师的讲解;更愿意通过网络获取答案,而不愿通过思考得到答案[1]。这既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更使得教学目标越来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学任务越来越难以完成。

(4)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降低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也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学生只有在心理上认同自己的老师,才会以一种积极和愉悦的情绪配合老师,主动、认真地完成老师在课堂内外布置的各项任务。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度越来越低;教师的知识优势变得越来越小,使得教师的权威性不断下滑。因此,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正变得越来越低。

3 基于移动互联网创新教学模式的对策

(1)利用移动互联网改善自主学习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前预习主要依靠他们的自觉性,因此很多学生的预习往往流于形式,即使有些学生认真的进行预习,也只是简单地看书,而无法在预习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及时的交流,导致预习效果极差。而课后复习主要依靠作业,但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无法及时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这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即反馈信息失去了时效性。现在,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来改革学生的自主学习手段。上课前,教师可以将需要预习的内容推送到学生的智能移动终端上,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并且在预习的过程中,及时跟踪学生的反馈信息,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预习效率,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总结学生的问题,完善课堂内容[2]。对于课后复习过程,也与预习过程类似,并且教师还可将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普遍问题解答和作业一起推送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参考。

(2)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这难免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现在,借助移动互联网,教师已经在预习环节充分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因此上课的重点可由传统的简单传授改为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课前的疑问进行解答,然后再围绕这些问题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并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最后让具有相同问题的同学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利用移动互联网创建互动教学新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都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关系定位在教与学的主客体上,即教与学的双方都对象化了,这必然对互动产生影响,导致师生双方难以实现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与学应不再仅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而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冲破时空限制,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教与学,这就需要我们创建互动教学新模式,构建出“主体―主体”的教学新型关系[3]。教师除了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解答疑难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如随时随地将网络中获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分享给学生;在QQ群或微信朋友圈中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学习;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与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等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不但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挑战,也给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因此,广大教师应及时调整教育理念,趋利去弊,利用移动互联网来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手段,从而消除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不利和消极因素;应努力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完善教学内容,从而将学生吸引回课堂上,吸引到教师身上。总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创新必将向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和碎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昕.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教与学新型模式研究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04).

移动互联网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移动教学;个性化教学

1问题的提出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制订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把互联网与传统教学结合形成的“互联网+”教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长期重要目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网络社交媒体软件功能的开发完善,信息技术在知识创造、传播与应用方面开始发挥变革性的影响。“互联网+”教学的实现需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协作化等多模式整合性改革,并重点依托功能强大的网络社交软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学习服务,构建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并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为移动个性化教学实现师生交互、人机交互、人与环境交互的模式。

2研究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既为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与其他社会成员便捷沟通的平台。传统教育需要通过网络技术获得“互联网+”的能力,形成强有力的“教育能源”,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开放,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为实时教学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非正式、按需的个性化学习方式逐渐成为社会成员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微信、微博、大学城空间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移动学习平台与课程资源平台,一方面为一线教师开展移动教学、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移动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及辅助教学资源。

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互联网+”教育相关研究在2015年“互联网+”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互联网教育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发展历史,教育界已经对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尝试,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逐渐与教育教学结合,传统的教学形态被科技的力量重塑,可以说教育行业已逐步实现高科技化与互联网化。学术界关于互联网教育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点:1)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课程的管理与实施;2)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合作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比如近年热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社交网络软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微信平台在学科教学上的应用。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教育之后,国内学者曲大为、赵福政(2015)从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可能性入手,站在产业元素重塑角度,提出建构“互联网+”教育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路径;王竹立、李小玉(2015)等人从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误区出发,实证研究智能手机在“互联网+”课堂的应用;颜正恕、徐济惠(2016)分析了“互联网+”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传统在线教学的主要区别,提出构建个性化的“互联网+”教学环境,分析如何实现一体化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移动个性化教学相关研究在国外,众多学者从移动学习理论及应用方面,对基于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教学进行了诸多研究,不仅研发了种类丰富的实践应用软件系统,而且在移动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学习者的心理变化等方面,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学习者难以长时间地保持集中的精力,因此,目前国外的大部分专家和学者普遍将移动个性化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专注度上,以微课、微视频为载体的微教学模式研究应运而生。此外,国外部分学者也致力于具体移动学习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并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研发出具备不同功能的应用程序,供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移动学习。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对于基于移动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应用方面,研究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探索出一条新的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道路。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网络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翻转应用、网络教学的实施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移动教学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应用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微信大规模的普及应用,学者开始研究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微信实现移动教学的应用模式,并通过实践研究来探究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形式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4“互联网+”时代移动个性化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非正式学习理论非正式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主要是通过偶发性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的,常规的教学课程来传递知识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主要的方式。非正式学习理论为“互联网+”时代移动个性化教学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个性化教学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在移动个性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创设非正式学习的情境,帮助学习者开展意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外部环境和学习者发生相互作用,主动获取外部知识的过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教学应在以学习者为主导的观念指导下,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信息,使用适当旳教学策略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移动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建与实际情境相近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知识形成有意义的建构。个性化学习理论个性化学习是一种由学习者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学习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移动教学是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软件平台只是辅助工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信息都具有较强的个性,为达到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在移动学习中,各种能力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的学习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混合式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习理论,它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移动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创造性,又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混合学习理论注重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的学习方式构建。因此,混合学习理论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和信息来进行学习的理论观点,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移动个性化教学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5研究展望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虽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互联网+”教育内涵的把握以及实现路径研究较少。“互联网+”教育不是“教育+互联网”,高等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应该放在集中建构“互联网+”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及深入探讨实时交互性强、使用率高的各类社交软件在“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应用上。尽管国内外已有很多针对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但它们多是基于互联网上Web浏览的方式,缺乏基于移动领域的个性化教学研究,具体到现代社交网络技术与应用软件在具体理论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研究则更少。然而,移动个性化教学方式要想在具体实践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互联网虚拟的环境是不够的,发挥移动个性化教学最大潜力的关键在于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教学管理与教辅管理相结合。

作者:毛姣艳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2]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3]范文翔,马燕,李凯,等.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90-97.

[4]杜炤,萧潇.面向自主学习的互动式网络学习系统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440-445.

[5]王良周,于卫红.大数据视角下的学习分析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5(3):31-37.

[6]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7]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

[8]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3):12-15.

移动互联网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互联网+教学;移动教学;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39-02

1 问题的提出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制订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把互联网与传统教学结合形成的“互联网+”教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长期重要目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网络社交媒体软件功能的开发完善,信息技术在知识创造、传播与应用方面开始发挥变革性的影响。“互联网+”教学的实现需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协作化等多模式整合性改革,并重点依托功能强大的网络社交软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学习服务,构建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并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为移动个性化教学实现师生交互、人机交互、人与环境交互的模式。

2 研究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既为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与其他社会成员便捷沟通的平台。传统教育需要通过网络技术获得“互联网+”的能力,形成强有力的“教育能源”,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开放,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为实时教学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非正式、按需的个性化学习方式逐渐成为社会成员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微信、微博、大学城空间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移动学习平台与课程资源平台,一方面为一线教师开展移动教学、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移动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及辅助教学资源。

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互联网+”教育相关研究 在2015年“互联网+”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互联网教育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发展历史,教育界已经对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尝试,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逐渐与教育教学结合,传统的教学形态被科技的力量重塑,可以说教育行业已逐步实现高科技化与互联网化。

学术界关于互联网教育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点:

1)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课程的管理与实施;

2)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合作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比如近年热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社交网络软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微信平台在学科教学上的应用。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教育之后,国内学者曲大为、赵福政(2015)从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可能性入手,站在产业元素重塑角度,提出建构“互联网+”教育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路径;王竹立、李小玉(2015)等人从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误区出发,实证研究智能手机在“互联网+”课堂的应用;颜正恕、徐济惠(2016)分析了“互联网+”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传统在线教学的主要区别,提出构建个性化的“互联网+”教学环境,分析如何实现一体化的“互联网+”教学模式。

移动个性化教学相关研究 在国外,众多学者从移动学习理论及应用方面,对基于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教学进行了诸多研究,不仅研发了种类丰富的实践应用软件系统,而且在移动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学习者的心理变化等方面,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学习者难以长时间地保持集中的精力,因此,目前国外的大部分专家和学者普遍将移动个性化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专注度上,以微课、微视频为载体的微教学模式研究应运而生。此外,国外部分学者也致力于具体移动学习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并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研发出具备不同功能的应用程序,供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移动学习。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对于基于移动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应用方面,研究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探索出一条新的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道路。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网络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翻转应用、网络教学的实施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移动教学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应用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微信大规模的普及应用,学者开始研究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微信实现移动教学的应用模式,并通过实践研究来探究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形式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4 “互联网+”时代移动个性化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非正式学习理论 非正式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主要是通过偶发性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的,常规的教学课程来传递知识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主要的方式。非正式学习理论为“互联网+”时代移动个性化教学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个性化教学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在移动个性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创设非正式学习的情境,帮助学习者开展意义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外部环境和学习者发生相互作用,主动获取外部知识的过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教学应在以学习者为主导的观念指导下,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信息,使用适当A教学策略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移动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建与实际情境相近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知识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个性化学习理论 个性化学习是一种由学习者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学习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移动教学是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软件平台只是辅助工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信息都具有较强的个性,为达到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在移动学习中,各种能力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的学习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混合式学习理论 混合式学习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习理论,它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移动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创造性,又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混合学习理论注重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的学习方式构建。因此,混合学习理论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和信息来进行学习的理论观点,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移动个性化教学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5 研究展望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虽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互联网+”教育内涵的把握以及实现路径研究较少。“互联网+”教育不是“教育+互联网”,高等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应该放在集中建构“互联网+”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及深入探讨实时交互性强、使用率高的各类社交软件在“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应用上。尽管国内外已有很多针对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但它们多是基于互联网上Web浏览的方式,缺乏基于移动领域的个性化教学研究,具体到现代社交网络技术与应用软件在具体理论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研究则更少。然而,移动个性化教学方式要想在具体实践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互联网虚拟的环境是不够的,发挥移动个性化教学最大潜力的关键在于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教学管理与教辅管理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2]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 +”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3]范文翔,马燕,李凯,等.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90-97.

[4]杜荩萧潇.面向自主学习的互动式网络学习系统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440-445.

[5]王良周,于卫红.大数据视角下的学习分析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5(3):31-37.

[6]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7]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

[8]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3):12-15.

移动互联网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统计学;教学效率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到结论的科学。在政府部门、学术领域、日常生活、公司或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都会用到统计[1],它是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数学、经济学、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四个方面有机结合,需要数学作为统计分析理论的基础,经济学作为背景,统计方法作为手段,利用计算机软件应用实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基于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学生普遍感觉复杂难懂。复杂难懂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理论较为难懂,听不明白;二是听得明白,但是不知道有什么用;三是听得懂,题也会做,但实际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在学生手中已经随处可见,移动终端已经能够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硬件要求,移动互联网进入课堂成为一种趋势[2]。本文将谈谈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统计学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提出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想法。

一、基础理论部分教学,让学生听得懂

统计学课程的理论部分会涉及很多数学公式和复杂的运算,对于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来说,由于其专业课程要求,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扎实,他们对理论部分的学习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教学手段。对于概念性的文字,图形,例子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教师充分利用色彩、图形,声音等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而对于公式的推导及运算则用投影幕布旁边的黑板加板书进行说明。板书可以让学生紧跟老师的思维推导数学公式及步骤计算,在板书的同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3]。这样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的优点增强教学效果。在课后,关于教学内容的复习,教师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给学生补充分享知识,解答疑难,针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制作成5至15分钟微课视频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在线浏览、下载。这样“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方便学生查找学习,节省时间,同时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建立QQ群、微信群等进行实时远程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答疑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学生也可以将有疑惑的问题及时拍下图片,发送给老师及时解答,提高复习效率。

二、案例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有用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科学,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是统计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学习的理论部分和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4],让学生学以致用。案例部分教学采取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手段,用PPT呈现案例,以及具体演示统计软件如何实现分析数据的过程。教师所选的案例要紧密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做到经典例题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知识点和相关问题相结合,使得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好。经典例题可以让学生加快对知识点的理解,而实际的案例应用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学的用处,让学生对统计学更有信心、更有兴趣,从而学习起来更主动。针对一些特别的或者热点的案例,还可以制作出5至15分钟的“专题实例讲解”视频,通过移动客户端与学生分享交流,感受到统计学的“无所不在”。如一段关于“统计学在汽车销售中的应用”,讲解销售人员如何根据以往销售得到的用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准确定位不同年龄、性别、收入的客户人群不同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汽车的销售量和对不同客户的服务质量。

三、实践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怎么用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统计学应解决的实际问题之后,若不着手实践活动,当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不知如何解决。只有多开展一些统计学的科研活动,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5]。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就大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做市场调查,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设计,教师具体指导他们如何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得出结论,然后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实践教学中,如何利用有效渠道获取有效数据是应用的难点之一。现如今的手机客户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如果将信息推送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就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如“基于网红营销方式对大学生群体购买力影响分析———以桂林高校为例”这一类型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则可以以大学生所在地区为例,展开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进行抽样后,网络问卷可以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媒介上进行推送。相比较于单纯地发放纸质问卷,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要更节省人力、物力,得到的数据同样具有合理性。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教学具有巨大的优势,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合理地将移动互联网融入课程教学必将提高教学效率。在未来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上更多地改革和创新。本文提出了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想法,以后要更进一步地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更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作者:刘艳萍 戢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2]郑玮.“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2):130-132.

[3]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教育,2007(12):25-26.

移动互联网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 教学模式 研讨式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082-02

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了解移动互联网基本概念,掌握移动互联网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熟悉移动互联网典型应用案例,掌握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案。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没有成熟教材、核心技术变化、缺少实验环境等问题。大多数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由于教材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完善、教学方式不科学、考核体系不完善、师资水平有限、学生能力良莠不齐等原因,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移动互联网技术简介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

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移动互联网使人们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社交、位置、视频、购物、工作等移动互联网服务。真正实现了“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能的服务”的思想。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截至2014年4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48亿人,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移动互联网领域由于其巨大的潜在商用价值越来越被业界看重。

2 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问题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一个新兴技术,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因此存在定义不明、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变动等问题。目前已有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教材数目并不多,而且缺少精品。虽然各书籍侧重点不同,但内容基本包括:移动互联网概述、IP技术、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移动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业务与核心技术等方面。基本都侧重于理论,内容广而杂,不利于学生自学;而且教师无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有限课时内将全部知识点讲解透彻。另外,部分教材内容已被淘汰,也给教学工作的安排和规划造成影响。

2.2 实验问题

该课程实验基本涵盖IP技术、无线网络、移动应用开发等。但此类内容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储备,且对实验室配置要求较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演示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等,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操作、解决实验问题的时间就不能保证。另外,随着高校扩招,教学基本都按照大班进行,实验环境不能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实验,或存在实验室配置更新滞后,无法开展最新实验等问题。实验课时、实验环境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2.3 教学问题

移动互联网技术学习需要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基础知识铺垫。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在高校教育中又普遍采用早已制定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所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可能出现课程衔接不当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高校教学中,采用集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透彻讲解各个章节点。而且侧重于理论的教学方式,加上专业内容枯燥、晦涩难懂,学生不能及时理解,容易造成缺少学习兴趣的局面,增加教学难度。

学生课余时间不属于教学规划时间,学生虽然可自主选择学习,但由于受到学习资料来源限制,自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所以该课程教学容易陷入教师讲不透,学生没兴趣、听不懂、不愿学的恶性循环状态。

3 教学模式研究

3.1 “研讨式”教学模式

移动互联网技术涵盖面广泛,涉及理论知识颇多,而且每个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仅靠教师的有限讲解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为使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可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查阅资料,对相关知识点做出基本了解。在课堂教学进行时,打破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采用教师启发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对内容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基础知识,认同观点,构建知识体系。将学习的决定权转移到学生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保证教学效果。

研讨式教学不仅能用于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和最新前沿知识,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方式进行。以移动网络建构为例,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比较其对资金投入、技术要求、后期应用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恰恰就是需要不断创新的精神。

3.2 “移动互联网应用”教学模式

为将该课程“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思想应用于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可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中,网络已经做到全面覆盖,而移动终端也被普遍使用,这些都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教学模式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教师提前将教案讲义、课程重难点指引、参考文献等内容放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学生只要利用智能移动终端接入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既可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预习、复习等资料,又可以通过终端仿真和录制视频的形式,提前查看实验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在终端设备上进行仿真实验,熟悉实验设备、安装顺序和实验步骤。在具体实验环节,可采用分组形式直接进行实验,大大节约实验时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主性。同时解决课时不足和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移动互联网,还可以将慕课、微课等新兴教育模式与内容引入日常教学中,方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前沿技术,解决教材受限问题。鉴于慕课上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课程资源齐全、授课质量高,微课时间短、内容精讲,涵盖了课前知识储备、课堂核心知识讲解、课后重难点检测、互动交流等教学全部过程等优势,引入上述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还可以打破时间、师资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为满足移动互联网技术教学需求,科任教师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快速接受新事物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而教师也可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最新专业知识,交流工作经验,分享教学心得,提高自身水平。

4 结语

革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学生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学习效率,对高校、教师、学生都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鉴于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共享能力,也可能出现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缺少自主思考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模式,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减少学校教育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薛冬娟.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6(3):61.

[2] 吴大鹏.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移动互联网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Android 案例 理论知识

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大学工科信息类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具有更新速度快、实践要求高的特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大学老师自身要密切关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最新动态,努力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大学老师也要抓住其中的核心技术进行深入讲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通过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开发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学生由于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较低,其入门时间较长;对于新问题的分析,缺乏正确的逻辑思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案例;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于移动互联网开发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却不太愿意通过网络等渠道主动学习,学习过程缺乏热情。通过长期的深入实践与分析,作者对于大学课堂中教师如何做好移动互联网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改进。

1 夯实语言基础,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历时还不长;与传统语言相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出的C,八十年代推出的C++,九十年代推出的Java,移动互联网技术的SDK开发出现时间也较近,因此大学课堂积累的教学经验不足,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常常感觉到入门较困难。但移动互联网技术中SDK发展,其语言的基础确是Java或者C++。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教师都会对Java或者C++知识进行简要的复习,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概要,对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其语言基础都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因此,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有必要加强学生对于类、对象的理解。如在Java的教学复习中,教师可以将开发工具Eclipse与Java语言的复习结合起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三个重要特点: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是此部分教学的重点。学生掌握了语言基础中的重要概念,可以较轻松地学习SDK,对其它新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从而让学生快速达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入门水平。

2 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移动互联网技术虽然开发平台上可供开发的应用服务类型层出不穷,数目举不胜举,但其技术本身有一定的理论基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这些理论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平台运行的机理有透彻的领悟。如在Android平台上,任何应用程序都是一个Activity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Activity的生命周期进行讲解,并且以“Helloworld”工程为例介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开发过程。

移动互联网技术中人机交互功能是项目开发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委托”事件模型着手,对事件处理中的事件源、事件注册器、事件触发等概念进行解释。如在Eclipse的开发移动互联网技术中,针对事件处理,提出了两种模型:基于回调的事件处理和基于监听器的事件处理。前者的事件源和事件处理合并在一起,当用户在GUI上操作时,由该组件负责的函数进行处理;而后者则是将两者进行分离,有独立的监听器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当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些理论基础,才能够对新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热爱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网技术由于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技术,因此大部分学生是喜欢这门课程。但涉及到背后技术的开发时,面对众多、繁琐的技术细节,一些学生出现了厌学、不喜欢钻研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的案例,培养学生热爱技术细节本身,而不是技术带来的用户体验。如在Android平台的实例开发中,可以穿插诸如用户通信录管理、多媒体播放控制、地理信息服务等与学生平时密切相关的技术。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励,鼓励学生热爱移动互联网技术。

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期期末考试采用以小组完成项目的形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常一个小组的项目内容会涉及到某个特定的技术,如短信操作、GPS服务、图片管理等。让小组成员讨论形式,共同完成某个特定要求目标,并对其完成情况公开答辩。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完成项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精心安排实验内容,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与其它语言类课程相比,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过程也会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安排是否恰当,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但与期末项目题目相比,实验内容往往只是涉及到一个或者两个小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单独自己完成。如在Android平台中,对于组件的操作,可以安排学生完成对一个窗口中组件字符简单的如显示、改变等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信心。

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由于新技术更新较快,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的能力。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自学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关键。所谓“网络即老师”,要让学生多看原版的文档,多浏览开发平台提供的技术资料。如在Android平台中,鼓励学生在其官方网站学习,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的说来,新技术更新快、实践要求高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的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对技术细节的热爱和钻研,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渠道完成课程的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栋梁.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

[2] 程子阳.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2012(5).

移动互联网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产品设计 交互设计产品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54-01

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在于产品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产品的创新需要优秀的产品设计人才,这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生存发展与壮大的关键。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总体上不太适合创新人才的培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对于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国内各等级院校开设相关课程的专业,都制定了不同学时、不同方法,内容也各有侧重的教学大纲。有的高校偏重于技术的培训,有的高校偏重于UI的设计,也有的高校借鉴了互联网产品的设计思路,但目的都是为了把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学生塑造成具有全面完整的创新能力的人。互联网与移动互联产品设计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出学生丰富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为企业培养适格的设计人才。

为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与较强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课程主要分成三大块:一是理论基础,该课程以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的理论为指导,重在设计心理与用户体验。二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激发,此为该课程的重点。第三部分为实践项目的培养与训练,在该部分中会与校企合作单位联合培养。

在如何引导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上,英国爱丁堡陇比亚大学艺术与设计产业学院副教授宗诗婷博士的心灵编制工坊做了有益的探索,她的分组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心灵编制工坊的启发下南航金城学院艺术系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将其方法优化后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教学中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体上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以互动设计的基本方法为理论指导

该课程以互动设计与用户体验的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在进行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课程以前,需要对与互动设计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有简单的了解与认识,对人因工程、界面工程、可用性工程、使用者经验设计与信息架构有较好的掌握,对用户体验有较好的掌握,对服务设计有基本的了解。

2 实践上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步骤:

2.1 材料准备

为比较直观地展现与提炼优秀产品的优质基因,需要准备竹签、两种以上色彩的便签条、LED灯泡与细绳子若干。

2.2 分组与产品借鉴

5-6个学生分为一组,在其中一张便签上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印象最深、认为最优秀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名称。然后总结出该产品最能打动自己的几个亮点,在其他色彩的每个便签上写出一个关键词,每个产品写出五个左右的关键词。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优秀产品的认识并提炼出其优质基因。

2.3 组合

把便签用竹签串起来,串的时候,务必保证有产品名称的那张便签在第一个,剩余的几张带有关键字的便签随机等距串在准备好的竹签上。每位同学一串,完成这一步操作后每组应该有五六支竹签。然后每组同学将本组的竹签组合成一个立体形状,三角体、方体均可。组合完毕后将其用细绳悬挂起来,以便展示与交流。

2.4 互动交流

各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并查看对方的组合,并在自己认同的产品优质基因上夹上一盏LED灯泡。经过这一步的操作后,可以直观地提炼出不同类型产品的共同创新点,这些创新点就是一个优秀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优质基因,也是自己进行设计创作时需要着重关注的关键因素。

2.5 重组与再现

将优秀产品的优质基因提炼出来并加以组合,随后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产品设计项目。在实施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优质基因逐点运用。

优质产品的优秀基因是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对优质基因善加组合并在自己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上重现是创新性培养效率较高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深度洞察力,又能培养学生的产品转移与再现能力,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效果上也远胜于传统说教式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融理论贯通、动手实践与产品创新为一体,打破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理论为中心、填鸭式课堂教学的方法,体现了以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主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宗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效果上,在经过本教学方法的培养后,学生对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多同学进入到各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企业从事产品设计与交互设计的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2011年本系学生参与江苏省检验检疫局商检平台的策划与设计,截止到2014年3月份,累计服务企业3000家,在线销售500余万元,获得淘宝卖家一致好评,检科院也成为淘宝合作伙伴“淘拍档”。2012年本系学生参与大型社交型移动互联网产品项目-掌缘的产品策划与设计,以单位认证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截止到目前该产品已超过60000优质会员。

实践证明该方法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激发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应继续坚持这种方法并不断加以优化与创新,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敬文.浅谈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及用户研究[J].大众文艺,2014(6).

[2] 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鲁放.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 肖敏,王英,宋秀丽,等.信息安全专业网络管理课程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3).

[5] 张继河,张帆.高校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基于实践教学路径角度[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6] 王丽,陈江博,苏雪琼,包传辰,彭月祥.科研融入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

移动互联网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外语教学;发展空间

1.引言

早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人民网,2015)。几年来,“互联网+”业已成为经济界追捧的热点,与很多行业深度融合,改变了行业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运行模式,激发出新的活力和动能,折射出互联网应用的广阔空间。互联网在改变经济运行模式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教育发展的路径和景观,外语教学也在其列。我国互联网覆盖范围前所未有,wifi无处不在,学生们可以利用手机轻松地联通世界,手机已经成为学生24小时不断线的伴侣,提供资讯、学习、娱乐、社交等一系列功能,并且实时更新满足人求新求异的好奇心理。外语教学的发展空间正在经受互联网的重塑,对教师的教学和未来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心理影响。但是,即便慕课、微课及翻转课堂的风潮席卷世界,高校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仍有巨大市场,在地方高校甚至还是主流,而师生们对于如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更新传统教学模式使外语教学更具时代性,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教学机制,效果也不好。

2.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互联网时代外语课堂教学发展空间这一课题的研究侧重于网络环境下互联网的教具功能及应用探讨,未能将互联网与课程体系整合为一个整体。国内外的研究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2.1探讨互联网环境下的外语教学

研究教师在课堂网络化后新的外语教学思维的建构以及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的实践思考。如葛宝祥等(2012)提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将学、教、评有机整合,将主动认知与互动体验引入外语教学,强调外语教学体系内部良性循环与外部网络环境独特优势的协调与交融,全力推动外语教学过程交际化和社会化,从而实现非目的语环境下外语教学效能的最大化和外语教育质量的最优化。KORKMAZ(2013)认为学习者对基于网络的教学和互动的态度因互联网环境下交互类型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基于网络的及时合理的成绩评价对于学业成功意义非凡,研究表明基于网络的同步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态度具有显著性。Kaya,D.,Kesan,C.&Izgiol,D(2013)探讨了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功,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互联网的教学项目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需要频繁使用。

2.2借助互联网而开始盛行的慕课

2012年后慕课悄然来到中国,影响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大学生和英语爱好者。对慕课的研究有宏观方面的体系建构又有具体的实践运用以及反思。如斯蒂芬•哈格德等(2014)通过综合分析一百多种现有的关于慕课和远程开放学习的近期文献,得出有关慕课的五个基本结论:慕课的观点冲突分化了教育机构,体现在其破坏性及其对高等教育模式构成的潜在威胁;关于慕课学习体验的报导是积极的;慕课正在成熟、慕课并不会立刻威胁到传统大学的生存、但是慕课通过引入一套新的设计,正在改变着教育景观。Macleod,H.,Haywood,J.,Woodgate,A.&Alkhatnai,M(2011)探讨了爱丁堡大学建立融合学习者、课程设计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维度的慕课新模式,侧重分析慕课如何为条件所限者提供便利、在线学习的全球视角以及“教育帝国主义”等问题。

2.3互联网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改变

移动互联网的学习风潮扑面而来,对当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之外学生可以利用视频公开课、微课等学习,课堂则可以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如王素敏等(2014)对大学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接受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翻转课堂通过变革教学流程实现了知识传授的提前与知识内化的优化;尽管学习者对翻转课堂不同阶段的接受度存在差异,翻转课堂基本上得到了学习者的认可,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胡杰辉、伍忠杰(2014)探讨了基于慕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调查反馈的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表明: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均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二者协同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潜能。

2.4跨学科研究方面

外语教学并非语言教学单一维度的考量,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难题往往不是语言层面的讲授和学习存在问题和不足。社会科学的研究早已绘制了一张语言学研究路线图并且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涉及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神经学等诸多方面。比如互联网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往往需要从心理学的视角阐释,Abeysekera&Dawson(2015)从社会心理学研究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翻转课堂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和管理认知负荷。曾小珊、刘秋月(2012)对传统课堂模式下和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理工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减少学习焦虑并提高学习效率。

3.外语教学发展空间的构想

3.1移动互联网时代外语教学的景观

互联网早已从经济领域步入外语教育领域,向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学习资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或全新的学习方式。互联网上世纪90年代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就与外语学习结合在一起,主要是黑板的延伸,还是停留在教具功能层面,是物理组合而非互相依存的生态系统。进入21世纪,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通讯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即时聊天工具的大众化以及网络资费的进一步降低,外语学习的形态经历着巨大的重塑,处于互联状态的手机成为大学生形影不离的伙伴。教师讲授加学生聆听的传统课堂景观正经历着来自移动互联网的挤压和冲刷,学生专心不二的典型课堂正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课堂教学的景观俨然另外一番景象。因此,从科学、生态和人文关怀的视角看迫切需要建构基于移动互联网、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新语境下的外语教学新景观。

3.2移动互联网时代外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外语教师这一职业属于职场中最“洋气”的职业之一,因为这一职业的基本属性就是内外文化的兼修和双向传播,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使得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最大的问题在于外语学习环境的变化:互联网已经通过电脑、手机等不同的路径实现了与外语课堂的链接,课堂的空间不得不重新进行划分,以实现和互联网的兼容;更为挑战的是在课堂之外,大学生可以享受到一块巨大而美味的蛋糕:互联网提供了来自全球的免费课程,如三大国际慕课机构Coursera,Udacity,edX提供了学科齐全的、丰富的双语课程,把外语教育的视域拓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空,而学生们的认知边界依然处于不断被打破和形成的动态之中。地道的国际语言资源成为免费共享的面包,满足了二语学习者求新求异和自身认知的欲求,而本土的实践和探索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蓬勃进行,外语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慕课等已经在互联网空间蔚然成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外语教师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结果可能有两个:一是空间最小化下的挣扎,二是积聚能量实现裂变以获得更大的空间。作为外语教师一方面要坚守传统中的精华,另一方面则要与时俱进,勇敢地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只有这样,外语课堂才能既散发传统的光华又洋溢时代的气息。

3.3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方式

层出不穷的工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学习方式,使得个体学习逐步摆脱时空的局限而呈现五彩斑斓的多样性。移动互联网不仅带来了学习工具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带来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而思维的变革将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且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媒介、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频度、学习态度、自我效能、认知风格、学习方式等,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都将被调整和重塑,外语学习因互联网强大的时空自主性及资源可及性的优势而出现纷繁复杂的、多元的、甚至难以穷尽的格局。因此,主动迎接新技术的变革并将其融合到教学中是语言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走到学生中间,开展实地的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收据,通过统计、分析和提炼便能知晓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外语学习的风格和偏好,就能在社会心理、神经教育学等层面深入探讨,最终为当下外语课堂教学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

4.结语

移动互联网教学范文第10篇

移动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营销传播途径,并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营销的传播环境,促进了现代营销观念的变革。

(一)缩短企业营销过程

由原来的四个阶段(导入—成长—成熟—衰退),压缩为3个典型阶段(进入—平稳—退出)。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产品的导入期和成长期这个两个阶段间反应营销差异的指标不明显;成熟期的持续时间较以往有所缩短,企业延伸成熟期的难度越来越大;衰退期产品退市场的速度明显加快,大多企业会选择放弃策略,而研发新产品,一般不会设法延伸产品的市场存续期。

(二)营销渠道扁平化

传统营销流通模式下,由于配送能力、仓储能力、信息传播与反馈能力等的限制,多采用多级渠道分销模式。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厂商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得以解除,尤其是电子支付、第三物流平台的支持使得企业的配送能力和结算能力大大加强,企业到消费者之间已经不需要多个流通中间主体的参与,营销渠道扁平化趋势明显。

(三)消费者权力增加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强大的瞬时信息沟通能力,消费者的建议、意见等信息可以及时反馈到生产厂商,大大缩短了信息反馈时间。同时,消费者可以网络平台上依法自由发表对产品的意见、建议和产品使用感受,其他消费者可以根椐这些进行评价、选择。传统上作为弱势一方的消费者权力明显增加,企业必须提高顾客满意度,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的消费者体验来赢得市场。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营销人才提出新要求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企业营销发生了重大变革,同时也对营销人才提出新要求。

(一)营销人才的知识结构

一是要掌握网络营销知识,特别是能够正确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营销的知识能力;二是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知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线下营销渠道被线上电商平台所取代,企业相继建立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需要懂信息技术和电商技术的营销人才,对电商平台进行构建、维护、运营和管理;三是客户沟通管理知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营销人才不仅要掌握客户服务与管理的知识,还要利用各种移动互联终端工具与客户进行良好沟通知识和沟通心理知识。

(二)营销人才的技能素质

一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产品的更新日新月异,企业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离不开科学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这要求营销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准确地搜集市场信息,分析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企业经营提供宝贵的信息情报;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尤其是大数据分析能力。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量是海量而复杂的,需要营销从业人员从这些信息中总结、归纳、分析出对企业有用的信息,这要求营销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营销人才的能力素质

一是线上组织团体的管理能力与影响力增强。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客户多而分散,企业要想把分散的客户聚拢,形成火爆的购买情景,就要靠营销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与影响力及网络营销的策划能力。二是创新能力。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市场营销模式、方法都必须创新,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有发展的空间、利润的空间。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教与学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营销重点发生变化,对市场营销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要求,而对于专门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讲,有必要从企业的人才要求出发,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中心,来探讨市场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如何教与学。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应如何教

1.与时俱进,积极学习。专业教师应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学习、增强自身适应新时代的专业能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手段和营销理念都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也提出新要求,但当前大部分营销教学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理念与方法,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也仍停留在过去,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为了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选择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和有效教学的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积极学习,接受营销专业教师再教育,应定期下企业锻炼学习,参加专业团队学习,扩大自己对外交流范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与开发适用性教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理论与应用范围已发生了变化,这需要营销专业教师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实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营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还应选择与开发适用性强的教材。根据市场营销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特点,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在选择与开发教材时应以实战型教材为主,而实践型教材内容应与企业营销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各个案例具有时效性。

3.加强创新思维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着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市场营销直面市场,而市场是竞争之焦点,也是最需要创新思维的地方。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为教而教的纯教育观念,转换角色,从一个讲解者、传授者、解惑者、裁判者,转化为参考者、组织者、协调者、导向者和营销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营销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充分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开拓新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教学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运用网络模拟教学中心进行教学,利用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互联网网络平台。教师在虚拟的平台中教学,综合运用各种理论来分析市场、开发市场并进行市场的决策的模拟教学,学生在模拟的企业中比较不同的决策与策略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第二,设立真实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中心。学校成立营销基地,提供一定的办公条件与销售店面,让学生在真实的营销环境中实战,运用淘宝、微商或其他的商务平台建立自己的网络店铺进行产品的销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传统市场营销理论与移动互联网营销理论相结合学习。第三,开设各种竞赛平台。以赛促学,通过各种技能比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思维培养。如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大赛等这些比赛对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及学生认识不足、调整自负的心态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应如何学

1.充分利用网上课堂,进行第一课堂补充学习。现在互联网网络资源丰富,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补充学习。如阿里巴巴商在线课程、百度大学的在线课堂,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现在的市场营销专业在关于移动电子商务课程开设还不是很足的情况下,这些资源的补充弥补了市场营销网络理论知识的不足。

2.积极认真地听课、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当中。当今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学习意识不是很强,教师在不断地改进教法,而学生不参与进行,也达不到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调整教法,但学生却无法积极地融入到教学情景当中来,如案例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案例,并经过精心的设计,可学生却没有一点兴趣,教师不得不放弃。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加强学生的危机感,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