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新授课上的心得体会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何中英(邮编:638300) 近几年来,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市上召开学科研讨会,或者上网查询,均可发现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教研热点。作为长期从事一线高中数学教学的我来说,对研究性学习也非常感兴趣,而且早在四年前,我就开始潜心专研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上的应用,今日只在这儿谈谈我在新授课上的一些心得体会,供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据我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一讲到底,主观色彩太浓,总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行,常常担心数学内容没把学生讲透彻,长期下来,形成了学生“坐地等花开”的依赖心里,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素质教育成了数学课上的一句空话。数学老师们讲授新课,基本都是新课引入,讲解新课,课后小结,课后作业,中途穿插一些课堂提问。只要提问,成绩好的学生能对答如流,成绩差的学生便把头埋下,避开老师的视线,害怕回答问题,如果有幸被点名回答问题,心里就是一阵慌乱,有的学生站起来干脆说“不知道”。长此以往,为了保证课堂上的容量,回答问题的人就基本趋于稳定,学生健康学习数学的心里受到了伤害,学生的两极分化就从数学新授课上开始了。关于课后作业,老师的主观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将课上内容落到实处,采取题海战术,学生既要做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习题,还要做课后补充题2—3个,学生整个中午都在做数学题,有的甚至一个中午还不能完成数学作业,造成学生身心疲惫。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休息,又制约了学科的均衡发展,还给学生人为造成了数学难学的错觉,甚至让一部分学生主动放弃对数学的学习,真是得不偿失,这让老师自己变得非常被动。更让人忧虑的是,老师们总埋怨自己所教的学生底子太差,学生的可塑性不强,而很少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动脑筋。
我清楚地认识到,讲新课之前,不仅要让学生感知这节课究竟要学习什么主题内容,让他们弄清楚将要克服什么困难,并且要有时间让学生把注意力、意志力都集中在克服这种困难上去,做到心里有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因此,凡上新课,我首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我正式讲课前还要安排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继续阅读该讲数学教材,然后用目光示意4—5名学生主动谈谈他们分别在本节教材中收到的主要信息,包括主题内容、分析过程、重点、难点,例题点评。在听完他们的汇报后,再听取2—3位同学的点评意见,以便掌握同学们对本讲内容的真正需求,然后我融学生的见解于一体,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的放矢地讲解,句句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同学们对学生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这样他们对本讲内容的理解就非常深刻。课后小结我一般不在课上进行,而是要求学生课后写在一个专用本上,等我批阅后再返回给他们。长期坚持下来,不仅学生的写作能力完全得到提高,课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研究的热情越来越高,各自的数学思维风格也逐渐体现出来,而且通过批阅学生的课后总结避免了我思维定势的过早来临,我与学生的沟通也达到了一定境界。关于课后作业,我的原则是决不随便拿几个题去敷衍学生,也不会选择题海战术去困乏学生,而是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心理精心配置3—4个有价值的题供他们习作、研究,然后我选出有特色的习作供点评课使用,让师生在欣赏教学中收获多多。
这里再强调一下,老师用目光示意某人回答问题,是一种带着商量、期盼、鼓励、理解的师生心里交流,比直呼其名有明显优势,这样可消除学生对数学课的恐惧心理,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新课的研究学习,真正达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目的。总之,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讨论,这不仅可消除传统新授课的弊端,而且可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发现他们更多的智慧,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赶超老师的信心。另外,我也会选择坐在学生中,倾听学生在黑板上对某一新课的讲解。通过一定的实践,发现这一方式既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熟,而且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口才,增强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在数学课上的实践体现。
我对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复习课、试卷点评课、奥赛班专题讲座课、高三数学教学课上的应用均有一定研究,这里不再谈及。总之我认为,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支撑点是:高中学生具有对新鲜事物敏感、喜欢研究问题的心理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过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上,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一种理性的参与,是真正参与教学的参与。因此,我认为,数学新授课上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能够提高学生新课学习质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之一。数学新授课上必须让研究着问题的学生走进课堂,这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不是从这节课才开始的,教师必先为学生营造一个研究问题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只要数学老师们,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数学老师们,把研究性学习先深入到数学新课教学上,再逐渐深入到其他数学课型中,这样你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妨现在就开始实践吧,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教师、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而后快。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 【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摘要】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片面重视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是新课程向数学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课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创新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37-01
1.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如同重新研究发现科学知识一样去获取知识和实际知识的学习方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创设一切有利的背景,“重新研究发现科学知识”是它的学习形式。
而数学研究性学习,则是让学生回到自然和社会中来,从中找到能从事数学活动的课题,用研究的方法、合作的形式获取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在“生活中学数学,将所学的数学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将书本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片面重视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并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已是势在必行。
2.数学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新课程时期的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和课本延伸知识,还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现在数学研究性学习又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末逐步进入中国教育舞台的,现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在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三结合”研究小组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改造“学困生”的教育方法应用到改造“学困生”中去,是我们的一种尝试。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效果是明显的,并具改造周期短、不易反弹等优点。
关键词:学困生 研究性学习 实用 创新
1、“学困生”的界定和形成原因。我们这里说的“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标要求的学生。其在校的主要表现是: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不尽如意,厌学、压抑或个性活泼有余,调皮捣蛋又屡教不改,或性格孤僻,忧郁寡欢,意志薄弱,自卑心理严重。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那么,“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呢?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我们在“三结合”课题研究中对“学困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认为布卢姆的观点是正确的,并把“学困生”的成因归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1.1 内部原因:
①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由于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②意志薄弱。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钟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位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的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学好知识缺乏自信心。这里有一篇“学困生”的文章很能说明问题,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愿意倾向我的人太少了,似乎世上只剩下了一个我,准确地说,我是没有朋友的。在我眼中除了嘲笑就是仇视。我徘徊,我苦恼,我寻找生活中的自我,朦胧之中我有所醒悟,但一瞬间又即刻消失,我还是我,我想改变这一切,但我已失去了自尊,我没有勇气去做,我不知道我以后的人生会怎样。”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高校研究性学习存在着研究与学习割裂、结果与过程脱节、事实与价值分离等误区;只有强调过程目标和生活真实的彰显,自主探究和开拓创新的张扬,整体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提升,亲身体验和主动尝试的追求,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的回归,才能使高校研究性学习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关键词:高校研究性学习;现实误区;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028-02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反映了学习的规律性,也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很快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而且迅速从中小学扩展到高等学校,从全日制教育延伸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高校研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许多经验,但也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与误区。
一、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现实误区
中外教育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应该非常明确而具体,并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事实上,由于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加之其本身的复杂性,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定位不准、认识模糊、把握不住等问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突出《品德与社会》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实施“研究为本、德润心灵”的教学策略,扎实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合作学习学做人,实践之中育心德
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性质,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1. 合作学习重内涵。“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在教学中,我本着务实发展的原则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工研究事项。这项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不仅明确了各自的研究目标,而且交流了研究的方法途径,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加强信息沟通等。这一活动让学生懂得合作是做人的基础要素。
2. 研究学习自主化。我和学生一起将《品德与社会》研究学习的实践过程设计为:根据分工制订个人研究计划――自主与合作探究――整理资料,深化认识――汇报学习成果。
这一系列活动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与总结研究学习成果的能力。探究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学生立足自身生活体验、网络、书籍及本土资源优势,结合具体的生活环境,依托学习的内容,在近似于“游玩”的过程中体会、掌握并运用研究学习的方法获得研究收获的体验。
学生实践活动坚持自主研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连接他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活动的就是每个人的责任心。有了强烈的责任心,才能把每个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获得研究学习的大成功。
二、展示成果再深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摘要 以543名在研究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现状以及社会支持与学习压力、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6.07%的研究生学习倦怠非常强烈;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工作单位在研究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关键词 在研究生 学习倦怠 学习压力 社会支持 调节作用
分类号 B842.3
1 问题提出
在研究生教育就是国家计划内,以在人员的身份,部分时间在工作,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的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在研究生越来越多并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虽然在研究生人数不断增长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他们学习欲望非常强烈,但是他们真正的学习状况如何?截至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在研究生学习状况的报道。现实情况是,很多在研究生学习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对学习感到比较厌烦。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业没有兴趣或者缺乏动力却又为外部因素所迫不得不为之时,其对学习的有关认识就会发生改变,从而感到厌倦、疲惫、沮丧、挫折和缺乏热情等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以消极或者逃避的态度对待学习的一系列行为。上述在研究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就属于学习倦怠。学习倦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均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么,目前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如何?学习压力、社会支持是否影响学习倦怠?它们是如何影响学习倦怠的?截至目前,尚未见到有关研究。本研究拟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摘 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有助于培养成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书本理论同实践工作的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整合应用;并且由于研究性学习面向成人的实际工作,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学习需求的长久维持,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构建起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方式应成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成人教育;开放教育;学习方式
收稿日期:2006―10―16
作者简介:周国能(1976-),男,汉族,浙江鄞州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鄞州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教材教法研究。
我国的成人教育已经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的实施途径上有了巨大的变革,作为变革的结果产生了内涵指向不同的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突破了学习者时间、空间、年龄、工作的种种限制和冲突,使每一个有志于自我提高的社会人都有公平地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而远程教育从技术手段上保证了这种教育机会的实现。细一思考,成人教育这些变革无论是人人都有再教育机会的实现还是电视卫星、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似乎都并未触及成人教育的内核――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鉴于此,成人教育在教学技术手段变革的同时,更应该向追求质量、效果的纵深变革迈进,而倡导研究性学习不失为成人教学变革的一条重要思路。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对象,以探究为主要特征,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为目的取向的教与学的方式。学生通过面向问题积极主动的思考,搜集相关资料,采用独立思考、小组探讨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等形式促成问题解决,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在我国开展的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大力地推广和倡导,是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当前成人教育,研究性学习方式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地位,它所具有的价值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成人教育的课堂中充斥着中小学课堂传统的教学形式,仍固守于对书本知识的讲授,自满于教师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对教学效果缺乏应有的拷问。为此,研究性学习对于成人教育所具有的价值有必要作一理论上的阐述,使人们给予其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把有效的教学方式带入成人教育的课堂中。
一、研究性学习与成人学习的内在适应性
我们说研究性学习适合成人是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成人学习的特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研究性学习本身所具有的,而与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教育诉求和学习者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是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与成人学习者的主体需求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效用关系。
摘 要: 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需要关注与乡镇相关的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比城市相比,乡镇高中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其不同的内涵与特点,因而在其在学习研究的内容、内容选择原则、研究学习的设计策略,都应凸显乡镇固有的特质,从而更为有效地开展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 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学习内容 设计策略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知识的创造;并在获得直接经验或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交往的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的一种学习活动。
一、城乡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差异
“研究性学习属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但它的开发和管理属于学校。每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不同,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①。因而,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关注的主题不同,在内容的选择上所体现的特点也不同,在目标的定位上也各有侧重。
城市与农村实际情况差异对比如下表所示:
一般来说,普通乡镇也属于农村,研究性学习是否适应乡镇高中的语文学科呢?带着这一问题,近两年来,我在所任教的班级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所有任课的教师普遍感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较差。但实施研究性学习后,学生焕发出从来没有过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我的做法得到校领导肯定和表彰。因此,我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仅上海可以开展,大城市可以开展,只要用心去思考积极想办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乡镇高有的优势,乡镇高中可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只有在语文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只有在乡镇中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才能提高乡镇高中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综合素质,最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学习倦怠是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疲劳累积而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该领域的研究者已经在人口学变量、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因素等学习倦怠的前因变量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今后在学习倦怠的相关影响变量的深层作用机制、调节与中介效应、多层次的研究、学习倦怠研究的新方向,尤其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干预等方面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研究;评价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12-0004-03
一、问题提出
学习倦怠的概念来自于对工作倦怠的研究,是将倦怠理论引入到学习领域而开展的更具针对性的研究。迄今为止,虽然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对学习倦怠进行明确的界定,但是基本上都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在学习中可能开始退缩或不愿投入精力,最后导致了身体、情绪、态度等方面的耗竭,逐渐丧失了学习目标和理想,对学习产生无意义感,学习绩效降低的同时自我价值感降低,即形成了倦怠症状。可以发现学者们都比较赞同课业压力或课业负荷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倦怠。当学生处于学习倦怠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行为反应,表现为对学习疏远,对学习目标和意义冷嘲热讽,情绪和身心衰竭并且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综合病症,例如易怒、紧张、沮丧和低自尊等。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学习倦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宽阔的研究思路。由于学习倦怠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与探讨学习倦怠是一个必然的研究趋势。为此,有必要回顾一下现有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二、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1.人口学变量
[摘 要]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个性化研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锻炼身体、感受文化,正好可以对“接受式学习”起到一种补充的作用,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教学 体悟式 合作研究
教育的根本在于人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是一条很好的实现人的发展的途径。体育与健康课堂如何关注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一、新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仅是研究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还应是研究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亲密伙伴。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通过启发诱导,鼓励肯定,指出偏差与不足,保证研究有序,有效展开。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资源”的发挥,要注意激活“冷场”,控制“热场”。使全体学生“动”起来,引导研究向纵深发展。教师要掌握研究进程,控制研究时间,以提高研究效率。
二、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获得知识、获得健康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主背景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种充好奇和向往的情景中主动设问和探究,从中发现规律,获得知识和各种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学会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起能应对急剧变化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