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生研究论文

研究生研究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生论文30忌

摘要:讨论了当前研究生论文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总体而言,存在着标准太低、缺乏理论指导和思维混乱的问题。选题方面,存在着不具有科学探索的倾向、过于肤浅、重心太高、将专项等同与专业、文献综述只综不述或只述不评、不能掌握相关领域主要进展等问题。方法方面,存在忽视实验方法、问卷误用、统计误用以及简单应用百分比等问题。结果与讨论方面,存在数据轰炸、证据不足、缺乏概括性的提炼和总结等问题。结论方面,存在与常识雷同、简单重复研究结果等问题。在科学精神和研究取向的层面上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

关键词:体育科学;研究生;研究论文;实证研究;研究取向

中图分类号:G8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47-03

本文以作者近3年评议的二百多篇研究生论文出现的问题为素材,从6个方面讨论这些论文存在的误区,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这6个方面分别是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按照论文内容顺序排列的选题、摘要、方法、结果和结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的问题

1) 忌标准太低不知道国际化标准,例如,不知道Nature、Science等国际优秀学术期刊论文的标准、取向、动态。一些学生在选题时根本没有考虑还有国外学者的研究,甚至某些获奖的博士论文没有一篇外文文献,而其实论文涉及的领域正是国际研究的热点(易剑东,个人交流,2008年3月10日电子邮件)。

不知道母科学标准,例如,不知道化学、力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传媒学、经济学、历史学等母学科国际优秀学术期刊、国内优秀学术期刊的标准、取向、动态。

不关注高水平竞技运动标准,例如,从未想到应当学习和借鉴中国运动员奥运夺冠征程中体现出来的成就动机、创新理念、浴血奋战、训练思路、细节要求、执著追求的理想和实践。

全文阅读

文科研究生的读书、研究和论文写作(1)

根据我自己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长期培养指导硕士生、博士生的经验,着重谈谈文科研究生怎样读书,怎样搞科学研究,怎样进行论文选题与写作,供新导师和研究生治学参考。 研究生读书的特点和要求 (一)研究生读书要有读书计划

研究生读书计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专业读书计划。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管着研究生三年的读书计划。第二个层次:研究方向读书计划。研究生入学就有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对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来讲毕竟太大,还要细化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第二个学期至迟在第三个学期要尽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要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拟订研究方向的读书计划。第三个层次: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在初步完成研究方向读书计划,有了创新观点的基础上,将研究方向细化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而确定自己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导师怎样指导研究生?首先就是指导研究生制定这三个层次的读书计划。所以,研究生读书首先要有读书计划,而且必须完成这个读书计划。

(二)研究生读书要史、著、论相结合

研究生读书,书目的选择,计划的拟定,必须史、著、论相结合。

"史"就是每个专业、每个研究方向甚至每个选题的学说史。研究生研究、做学问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站在前人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向历史学习。每个专业必须搞懂本专业学术史。有史的基础,选题、论文才能变得厚实起来。

"著"指的是古今中外关于这个专业、这个研究方向、这个选题的经典著作、文献。经典著作就是可以称为大家、名家的著作、文献。读经典名著,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研究生读书的基本功。研究生掌握了原著、文献,就知道教材内容的出处、来龙去脉,即源头所在,这样研究生就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驾御教材,理解和讲授教材。经典著作与史是什么关系?如果把"史"比作一个常青的"藤",那么经典著作就是在"藤"上结的一个又一个的"瓜"。掌握了史来读名著,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着史的线索去读不同时代不同名家的著作。

"论"就是学术论文。研究生怎样掌握学术动态、学术前沿?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着的学术论文掌握学术动态。研究生要学会看学术论文,坚持看新杂志、新论文,一周10篇左右,养成习惯,这样知识就永远不会过时,就能把握这个专业、研究方向、选题的学科动态和理论前沿。有经验的导师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培养方案,所开课程和书目,就包括史、著、论这三个方面。我们学会了这个方法,按照史、著、论相结合去读书、做学问,由旧专业向新专业扩展,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推进,功底就扎实。就可以避免时下有的青年教师拿一本教材就去开新课误人子弟的做法。

(三)研究生读书要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

全文阅读

研究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大学办学规模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对科研的愈益重视,许多教学型大学也正逐渐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本文通过阐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指出要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过程应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满足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为研究生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地方经济

对研究生教育来说,导师水平、科研能力、基地建设是制约研究生教育水平的3个重要因素。教学研究型高校,一般来说,它的导师虽然不乏佼佼者,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整体素质稍逊;其科研整体实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家级、高层次项目的竞争上力量还有些欠缺;并且,由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普遍不大,对研究生的基地建设投入不够,使学生得不到更多动手能力的锻炼。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结合学校科研师资和条件建设等诸多因素,将培养目标落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有一定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上,才能发挥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进而扩大研究生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提供锻炼机会,为研究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自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从教学型大学发展而来的。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突出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上层次和水平过程中的地位。以争取科研项目为目标,通过科研任务来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从而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政策来引导学科建设,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意识。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类大学有点类似于“中等规模企业”——没有“行业领先企业”的垄断优势但要有与其类似的组织结构,高不成低不就,容易陷入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困境。办学和服务面向主要为国家大经济区域、部分省市及特殊行业。

教学研究型高校并没有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只是在部分学科保持优势。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从科学研究的贡献看,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上;从社会服务的功能看,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能力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从社会经济需求角度看,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领域量大面广,发展潜力巨大。

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应坚持实用性,以硕士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为主要目标。对于致力于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而言,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失去了正确的培养方向,培养对象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困难,大学也就失去了办学的基础。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下滑及其原因

全文阅读

我国研究生收费制度的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我国就提出了“研究生成本分担”的设想,逐步开展了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本文将在对研究生收费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研究生进行全面收费的必要性,并针对收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以完善研究生收费制度。

关键词:收费;奖学金;成本分担;贷学金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的方式。200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10所高校率先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试点改革,由国家培养和自筹经费的双轨制并行改为资助制,即取消国家计划,所有研究生都要交费。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实施研究生收费制度的理论探析

首先,I.M.布坎南认为:“任何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都是那些得到教育的儿童及其家庭。在这一方面,教育是可以分割的,而且类似于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的普通服务。”美国学者E.S.萨瓦斯根据排他性和消费方式的差别将物品和服务分为个人物品、可收费物品、集体物品和公用资源四类,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不是纯粹的个人物品,而被认为是混合物品,或称为准公共物品。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更接近于私人物品。一般地,一个私人家庭只有在资金的预期利益等于或超过其私人利益时才愿意付费。其不会考虑给社会带来的溢出利益。高等教育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是个人消费,同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预期的利益更高,所以对高等教育收费更加容易被享受着接受。基于此,教育成本应由纳税人、学生家长及社会共同分担。但是基础教育比高等教育具有更多的外部利益,更符合混合物品的特征,因此基础教育应当由政府举办并分担全部费用,其他各阶段的教育则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实行收费制度符合教育成本分担原则。

其次,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方面,研究生在社会上获得就业的机会要比同专业的本、专科生多,同等情况下其薪金前者也要高于后者。也就是说,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其私人收益率一般高于只受过本、专科生教育的人。我国面向普通本科生、大专生推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改革已进行了多年。根据经济公平原则,面向研究生推行收费制度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更好地体现了教育机会公平原则。中高收入阶层在全面收费的情况下是有经济实力支付一定培养费的,低收入阶层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经济困难学生则可通过增大覆盖面的有奖学金、贷学金等配套措施,获得奖学金或部分依靠贷学金来维持学业。

二、推行研究生全面收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我国从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年均25%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到2006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12万人增长到了39.8万人,在校生数超过110万人。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研究生规模的快速增大与国家财力投入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体制之一。要想这一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实施研究生的有偿培养制度改革是一条重要的举措,

全文阅读

日常生活文化研究论文

一、立足于问题意识,使文化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相联系

霍加特提出,文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学者们应当通过分析大众日常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去挖掘隐藏在文化背后的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霍加特认为,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重要支撑,是人的整体意识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反映。文化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时所具有的识字的能力,它是基础性的、同时也是被动接受型的文化;第二是指人们在社会体系中处理各种问题、事情的能力,它是带有评判性、功能性的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各种问题和事情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很显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利用第二种层面的文化,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评析。霍加特正是基于通过对大众文化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在纷繁的社会问题中找到让工人阶级提升文化意识,并且对各种问题现象进行分析与评判的方法,找到使工人阶级在社会中得以立足的思想支撑点,即符合自身的、反映日常社会生活的传统工人阶级文化,而这样一种思想或价值取向是贯穿于霍加特的整个文化研究乃至整个学术领域的。霍加特立足于问题,打破学科界限的拘囿,为文化研究的多重理论以及研究方法视域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一点上,文化研究更多地表述为一种文化经验,体现出一种对日常生活现实的反映。在《文化的用途》中,霍加特充分再现了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社会角色、邻里关系等等。这些日常生活是他表达的重点,更是他进行工人阶级文化探讨的基石。它们反映了工人阶级普遍的文化倾向和价值观,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以及共同的理想诉求。在霍加特看来,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一种特定群体的生活实践不能摆脱由政治伦理、贫富差异、文化教育、家庭关系等各种社会要素所组成的大的网络,研究文化问题需要建立在文化与社会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联系中来考察。

二、立足于实践批评精神,探讨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斯图亚特•霍尔曾指出,《文化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试图以实践批判的精神去阅读工人阶级文化”,以探明、寻求工人阶级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霍加特之前,精英主义者的观点是社会文化只能由精英阶层领导,并且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传播。而霍加特则旗帜鲜明地认为,文化应该植根于最普通的人民大众,坚持文化是普遍的、平等的,特别是作为社会最广泛存在的阶层之一的工人阶级也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文化。霍加特让更多人了解到工人阶级这个群体,在这一过程中,他意识到工人阶级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被引导,而是一群拥有自己独立见解和思想的人。所以霍加特在文化研究中始终强调工人阶级的自主能动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霍加特坚持工人阶级文化的合法性,认为工人阶级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并且也应当创造出反映自身日常生活的文化,这种认识是他与其他精英主义者分离的标志。《文化的用途》以其鲜明的实践批判精神,“将工人阶级作为拥有自身文化的群体而不是中产阶级阅读的对象放置到了文化的地图上”。尽管霍加特对受美国流行文化影响、被商业化了的大众文化充满了排斥,但他相信,工人阶级在创造自己的文化的同时,也会对大众文化产品作出自主的选择,而非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霍加特在书中还将文化实践作为分析的重点,“以强烈的实践批评精神,尝试去阅读工人阶级文化,以寻求显现在其模式和结构中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真正彻底的开端”。霍加特反对将文化还原为精英主义者所把持的理想化的经典著作,也反对将其还原为简单的历史和经济的过程,而是主张把文化视为一种社会生活的实践,将文化置于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加以研究和探索。

三、立足于文化平等观,表达对现实的关怀以及理想

社会的诉求负载社会评判的学术研究开始是在社会学领域进行的。大概从19世纪晚期开始,美国、法国和德国先后确立了在社会学领域范围内进行社会批判,试图对社会运行的方式有所警示;而当时的英国学术界固步自封,无视社会变化,面对社会现象的层出不穷,无暇顾及也无力解释社会的变化。霍加特希望所有教育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指出文化研究者理应把对现实的关照放在首位,理应将文化研究同现实世界相联系,理应保持批判性的力量与自信,“试图尽力反抗一个不真实的、冷酷的和泯灭个性的社会”。霍加特潜心研究大众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工人阶级文化,同时积极拓展其地位,使其与传统的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分庭抗礼。这里其实表达了霍加特的理想文化诉求,即文化理应是平等的、面向大众的。促使霍加特以文化平等观为指引和导向的原因,一是在于英国的文学批评一直有针砭时弊的传统,这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霍加特的文化理论导向。面对精英主义与工人阶级文化的背离,他很自然地宣扬工人阶级文化,力图使广大平民发出自己的声音。二是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工人阶级开始有暇把目光投向精神层次的追求上,对文化的需求日益上升,这进一步促使文化研究学者提出关注大众文化诉求的现实要求。总之,霍加特使文化研究始终与社会现实和时代激变以及历史变革紧密结合,在注重平等文化的基础上,保持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文化体系的关怀。

四、总结

综上所述,正如斯图亚特•霍尔所说,人们大多认为“没有霍加特就不会有伯明翰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没有《文化的用途》就不会有文化研究”。《文化的用途》立足于工人阶级所处的社区以及日常的生活行为,对大众文化的关注点随着战后政治、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而发生变化,始终将文化现象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工人阶级文化在受美式流行文化大肆影响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文化聚焦在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方面,对普通民众的文化大加赞扬,从而与传统的文化精英主义路线分庭抗礼。面对美国流行文化的汹涌侵入,霍加特求助于成人教育,认为提高工人阶级的受教育水平可以保护其自身的文化优势,不随波逐流。霍加特的这一开创性的研究也深刻地影响了之后文化研究的整体价值取向,为20世纪中期文化的重要转向埋下了种子,为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消解不平等的文化,方能实现文化共享,最终为共同文化的构筑与实现提供坚实的后盾。今天,文化研究如火如荼,大众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但这并不意味着霍加特的工人阶级文化思想已经过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霍加特之所以被称为文化研究的创始者之一,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敏锐地看到了20世纪中期工人阶级文化的兴起与价值,开辟了一个与当时传统的精英主义文化理论传统完全不同的领域。我们欣喜地看到,今时今日,霍加特的工人阶级文化思想仍然是各国文化研究者在从事大众文化研究时不断吸取的理论来源。此外,它告诉我们文化理论研究必须紧扣时展以及现实巨变的脉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对马克思文化理论的真正继承和发展。

全文阅读

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出现的困境,笔者从研究生德育出现困境的原因及研究生群体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走出德育困境的四原则:内容有效与导向鲜明相结合原则,导师引导育人原则,非正式群体共同进步原则,校园环境育人原则。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困境;反思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而研究生德育的工作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生群体的总体思想状况,不断探索契合他们的思想、科研、学习、生活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与途径,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面对多元异质的社会环境,现行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已出现了困境。

一、研究生德育困境的调查分析

2006年4月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面向全体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开展了关于人生价值观及德育内容、途径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7份,回收试卷938份,其中有效试卷926份。①(注:本文所引用的数据都是源于本次调查。)其中:

问3:对于研究生自我伪装学历、搞学术造假,持反对观点的占86%;

问7:你是否会选择对助学贷款的逃匿欠款?选择“否”的占78%;

问8:你是否会应朋友的要求或利益的驱动当“考试”?选择“否”的占64%,选择“视情况而定”的占31%。

全文阅读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培育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既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也不同于以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它更具全面性和特殊性。在培养方式上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在探索中不断的完善和规范。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完善

2009年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一年,它与以往的专业硕士不同,它是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而诞生的。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1]

2009年教育部将“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两种类型属于同一层次,报考条件相同,毕业成绩合格均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学术型,重视学术理论兼顾实践;专业型,突出实践兼顾学术理论。2010年是分类后的第二次招生。有媒体介绍,国家是鉴于国内对实用型人才需求增加而学校教育又普遍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并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作出这次分类的。部分西方国家(如英国)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和重视程度超过学术型研究生。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录取要严格按照“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原则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标准。国家在确定今年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时,将统筹考虑前期计划和新增专业学位招生计划需要,确定统一的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另行制定标准)。34所自主划线高校也要按照上述原则确定本校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分数要求,考生调剂到校外和接收校外调剂生执行全国统一复试分数要求,各高校要严格执行统一标准,不得对专业学位招生执行另外标准。

2010开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独立招生,独立且国家统一划分国家复线分数线,跟学术型硕士招生并驾齐驱。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2]

全文阅读

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宝笈”

笔者本学期在给文科研究生讲授硕士论文写作一课时惊奇地发现了一本好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陈燕、陈冠华著)。该书堪称同类书中“对症下药”的“济世良方”。该书作者陈燕编审在高校从事理科学术刊物及文科学术刊物实际编辑工作20余年,目验过众多学术来稿,接待过众多论文作者,具备丰富的编辑经验。作者一直从事期刊编辑出版理论与传播学的学术研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同时,作者还担任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讲研究方法课程,对现阶段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水平及存在问题了如指掌。

该书正是集作者20多年来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经验、研究水平及教学水平之精华的一部力作,体现出了十分突出的优点。

文理合璧。该书前半部分专讲文科研究生论文写作,后半部分专讲理科研究生论文写作。文理合璧,构成了知识的完整体系。既可分开阅读,又可整书阅读;既可一得互参之妙,又可一睹全书风貌。文理科研究生一概适用。

针对性强。从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与实际入手,没有抽象的不切实际的泛泛之论,句句切中肯綮,字字直指要害。全书从论文的规范、标准、选题、文献资料收集、国内外检索工具、发表媒体选择、怎样署名、著作权保护注意事项、主要研究方法、论文基本结构、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新规定等具体方面作了非常精辟透彻的论述。研究生写论文,只要照着书上的方法、规定和步骤去做,就可以收到“一步到位”的实际效果。或者遇到哪方面的问题,只要从书中一查即可明了。

解决问题。对于研究生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各种主要问题,该书作者十分了解。论述中一一举例指明,并谆谆告诉注意事项与解决方法。例如参考文献著录中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署名太随意,甚至有凑数之嫌,二是著录的顺序不对。书中就此明确指出:一、只著录最重要、最新的文献;二、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三、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又如:“写史论型论文最忌讳的是不查找有关的原始文献,只从别人的论著中转引材料”,“行文要保持汉语风格,否则读起来会令人感觉不像中文论文”,“借鉴的学科理论要与所研究的问题有机结合,防止两张皮”,”不是纯粹的为了借鉴而借鉴,为了求新而求新”,“不能只有形式的借鉴而无实质的借鉴,令人产生牵强附会的感觉”等快人快语的论述,真可谓一针见血。

经验之道。该书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作者把自己20多年来的编辑经验、研究经验与教学经验融为一体,化而出之,毫无保留地从一名“学术刊物资深编辑”的角度宛如讲课一般,如数家珍、要言不烦,紧紧围绕“研究生怎样写规范论文”及“如何才能合乎公开发表要求并得以发表”两个核心问题全盘出炉,一气道完,读罢令人有醍醐灌顶、豁然贯通之感。

(作者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系教授)

全文阅读

研究生教育体育学论文

1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

1.1强化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论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综合性、全面性的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以及水平高低进行反应,而学位论文也是对研究生自身学术水准高低进行衡量的重要载体与指标。而要想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保障,就要从源头环节进行强化,保证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监督严格性,并详细的进行评审与答辩。并且还要针对论文的开题、初检、答辩等多个不同环节建立起管理制度。促使论文的形成过程得到更加完善的管理,极大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哈工体育大学就是利用校外教授进行答辩外审的方式,来确认本专业的论文是否能够报送,在通过之后,还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委员会评审通过,最后再由学校的学术委员进行审批。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则是由校内外的教授来担任评委,利用预开题与预答辩的形式做好准备后,再执行正式答辩。除此之外,哈工体育大学对论文的检测标准,也严格要求在10%以内。只有真正的严格标准,才能够防止不端学术行为的出现,为学术研究树立好风气。

1.2强化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首先,对教学进行实践训练,哈工体育大学针对体育学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便是体育师资,那么教学的能力便成为了培养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想使得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要保证实践能力持续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让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让其明白教师这一角色的责任。经过学习后的第二阶段,就可以在引导下为本科学生进行5-7周左右的教学实践,但要保证以教学进度为前提来备课,通过教案为大纲来上课,研究生的教师则要对全过程加以指导,这一环节的成绩最终要记录学习档案之中;第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入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为4-6周的时间,通常在第三、第四学期展开。社会时间活动必须要写实践报告,并交予学院备案,记录学分;第三,实践竞赛。组织完成1-2项校内外的相关工作,学院教师担任裁判,对整个过程进行考核;第四,每个研究生必须每学期参加讲座与学术报告,至少2次,在学生毕业之前,参加校内外体育部报告会的次数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应的学术学习手册,由导师审查签字,记录学分。

2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问题

2.1.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哈工体育大学中的体育学教导教师多数是本科教师,多数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资格与能力参加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导致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具备能力的教师则压力更大,不仅要负责课程,还要负责实践、论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续性问题哈工体育大学近几年呈现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数较高,始终没有降低,并且与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形成的结果便是报告人数越来越少。

2.1.3课程设置问题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全文阅读

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

一几个环节的把握

1入学考试环节

入学考试有许多理论和方法,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环节,由于报考学生专业来源较杂,必须统一标准。报考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的考生,主要专业来源包括图书馆学、医学、计算机应用、外语等。这些不同专业背景来源的考生,其专业背景知识均有与医学图书馆工作相契合的部分,因而也均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源。面对这样的生源情况,对信息管理综合、图书馆学基础两门课程,在制定考题方面制定了如下的设计思路:“信息管理综合”课程所要考核的是最基本的学科知识,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定马费成的《信息管理学基础》为基本考试内容;专业基础的要求与专业综合类似,最终选定吴慰慈的《图书馆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主要用书。入学考试基本教材的选定,体现的是教材权威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在考试出题思路上,既不将考试范围划得过宽过大,又要涵盖学科最核心的内容,体现的是学生来源较杂、学科背景不同的一种应对策略。

2专业相关课程的选定环节在入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选定专业相关课程,主要针对如下几类课程采取不同的对策。

2.1公共必修课

我校公共必修课包括5门课程:英语、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在如何学习公共必修课方面,要求学生在全面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对直接应用性内容的重视。如英语的专业英语部分、医学统计学的Meta分析部分、循证医学的文献检索部分等。

2.2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包括:医学文献检索、计算机综合应用技术、管理学基础、健康知识等。在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方面,要求在知识体系上比较全面,包括医学图书情报、计算机、管理、医学等各大门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课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