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揠苗助长教案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目标:不可跳过的备课环节

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揠苗助长》(苏教版第六册)的教学临近,同年级组的老师按以往的惯例在一起进行交流。

陈老师:《揠苗助长》我不准备教。这么短的课文,对四年级孩子来说,自学并不是难事。而且,他们连寓意也说得头头是道呢。

李老师:是的,我也这么认为。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就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么浅显的一篇课文,一读即懂,确实不用再教,只需练练生字就可以了。

听着两位老师的想法,笔者暗暗佩服起他们教学的效率意识。是的,如果无视孩子的这一认知背景,课堂只是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打转,那是浪费。但这课是不是就应这样草草结束?如果要教,我可以教什么?

一、 审视孩子已有的认知

语文课本天天在孩子手里,他们对课文内容已提前知晓和熟悉,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仅仅从孩子是否知道课文内容去衡量他们对教材的熟悉,这可靠吗?我在班上作过调查:没有老师的硬性规定,能自觉把没学的课文读两遍的孩子很少。他们的阅读基本处于扫视课文、了解大概内容的随意阅读状态。有人可能会说:解开这个谜并不难,只要你打开《儿童成长故事》《成语故事》等儿童书籍,《揠苗助长》的故事都能找到。这些书在编排上有一个共同点:每个故事的后面都有一句揭示寓意的黑体字。由此可见,大部分孩子对寓意或内容的认识,并不是潜心文字思考得来,他们对文本的熟悉是借助现成答案的浅尝辄止。

另外,从《揠苗助长》被编进教材这点来看,我认为它的价值就不应该等同于课外的一个明理小故事。通读全文,除一处有人物语言,其余基本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的。虽叙述,但不平直。你看“巴望”“天天去看”“十分焦急”“筋疲力尽却兴致勃勃”这一组表现农夫急切、兴奋、懊恼等心情的词,犹如一串情感密码赋予了文本生命,使得短小的课文熠熠生辉。沉浸这些词的背后静静品味,一个急于求成的农夫形象即刻浮现在眼前。随着人物形象的凸显,“急于求成、违反规律只能把事情办得更糟”的寓理也悄然登场。笔者如此分析着,觉得有必要引领孩子们用潜心体悟文字的语文学习方法去替代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性阅读。

二、 调查孩子认知的盲点

全文阅读

悟”里看花花千树 水中望“阅”“阅”更明

释迦牟尼仰望晨星,了无挂碍,感悟“天人合一,圆觉自在”,“感悟”的诞生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玄妙氛围。如今,“感悟”成了时尚中的主流,对“感悟”的演绎众说纷纭,“雾里看花”花千树,乱花渐欲迷人眼。

[案例扫描]同课异构,结果迥异

《揠苗助长》教学方案一

(1)解题:“揠”是什么意思?“助”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2)出示生字词。①认读,指名拼读,要求读准音。②说出难记的字,说一说如何记住字形?③找出生字与书上组合起来的词。④描红。⑤听写。⑥订正。

(3)听读课文,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作业:抄写生字词。

《揠苗助长》教学方案二

全文阅读

智慧的寓言与愚笨的问题

语文课上你教《揠苗助长》,让小孩讨论怎样帮苗长,这本是一个笨问题,也是一个非语文的问题。可是我们一代一代的老师就这么问:那么,怎样帮苗长高呢?

笨问题带来笨回答。一小孩说:放……粉,浇水施肥照顾它。另一小孩说:往苗的根底下放土,把苗垫高。

老师说:班里的花怎样才能让它生长呢?(对,浇水,晒太阳。)

问题是:那个人本是农民,怎么会不知道浇水施肥?可为什么他还要拔苗呢?如果你是农民,你就知道,玉米90天成熟,它绝对缩短不到80天。它得不动声色慢慢地长。那么3天就想看到长高一大截,自然是做梦的节奏了。答案是:第一个小孩和老师,都说了没用的废话,人家懂呢。第二个小孩的话倒是有用,同样是让苗死的笨办法。

《揠苗助长》本是教人道理,老师却又教出一个“揠苗助长”之人。别说教“形式”了,便是“内容”也没有教明白。

寓言是什么?寓言是教人变聪明的故事。聪明和笨,跟脑袋有关。再具体点,跟怎么想问题,即思维的方式有关。“揠苗助长”那个农民,笨就笨在忘却了自然规律而急于求成。学寓言,不是帮助寓言里的笨人想办法,而是看他的做法,想自己的心思,反思他的教训,当然更重要的还有寓言背后的语文。教学时,你可以问学生:农民想要什么结果?结果为什么不是预期的那样?引导学生思考他错在哪里。甚至你可以让学生告诉他错在哪里。就是不能教知识,比如,苗要怎样才能长高? 而是要教智慧,人要怎么想事情才不会做傻事。知识和智慧,别之霄壤。就像教《坐井^天》,你要让小孩弄懂,青蛙为什么会出那样的笑话。不管用什么方法。可以让青蛙跳出井来,可以让小孩告诉它,还可以讨论。

《纪昌学射》与《扁鹊治病》有什么关系呢?都是寓言嘛!

寓言自己想告诉人们什么呢?一则寓言讲“不管学什么都要扎实基础”;一则寓言讲“讳疾忌医会使小病酿成不治之症”。但是我还从中读出了别的意思。关于良师和学生,良医和患者。

全文阅读

浅谈如何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在调查中我们会发现小学中年级的学生阅读习惯不良,语文学习基础差,常用的字词经常写错,用词的能力停留在一个水平,从一年级造句子一直用到了三年级,没有体现用词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就得深挖教材,找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沿着一条主线来设计教案,其中抓关键词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

下面我就以长春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板块《揠苗助长》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让学生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的。

一、老师在讲课之前要对教材、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设计出一条主线。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有的学生在学前就可能听别人讲过,在他们的记忆里或许都有着模糊的印象,但是重点要落在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故事的内容。

二、依情定教,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准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在有大体思路的前提下,进一步的明确出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根据以上对教材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重点词语应落在“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 “揠苗助长”、“巴望”、“焦急”、“一直”、“筋疲力尽”等词语。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故事的内容

全文阅读

也是“揠苗助长”的语文教学

授课内容:长春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

讲授段落: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教学实录:

师:这个人为什么着急?

生:为了禾苗的事情着急。

师:为了禾苗的什么事情着急?

生:为了禾苗长得慢的事情着急。

全文阅读

找准切入点 润物细无声

《揠苗助长》是小语第四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既是一则寓言故事,又是一个成语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美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得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实际,巧妙地设计了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谈话语,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去——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望,卖火柴的小女孩希望慈祥的奶奶把她带到一个没有饥饿、没有寒冷、没有黑暗的地方;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希望在黑夜中看到光明,因而发明了电灯;美国的福特兄弟想发明一种能代替人走路的工具,因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随即,教师提出:“你的愿望是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愿望。

有的说:“我的愿望是长大了当一名,不让外国人侵略我们中国。”

有的说:“我的愿望是长大了当一名科学家,研制出能让人们长生不老的药品。”

有的说:“我的愿望是长大了当一名出色的教师,也像吴老师那样教出许多优秀的学生。”

……

在学生们滔滔不绝表达自己愿望的时候,我趁机话锋一转,说:“同学们的愿望都很好,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现在付出艰苦的努力。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也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知道他的愿望是什么?最后愿望实现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揠苗助长》。”一时间,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课堂上书声朗朗,研讨激烈,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经过一番激烈地讨论,学生们懂得“光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否则只会把事情弄糟”的道理。

[反思]

全文阅读

《混沌灯》教育思想探析

摘要:《混沌灯》是宋元时期一部有关子女教育问题的教育小说,作品以《庄子・应帝王》中“混沌开七窍”的寓言故事为立意,讲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幼童在父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下,最终灯成人亡的离奇故事。作品运用象征手法,以写人物活动为主,采用物事与象事相结合的象征模式,探讨了如何在保证孩子自然天性不受损的前提下教育孩子的问题,阐释了较为深刻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混沌灯;象征手法;教育小说;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23-01

南宋笔记小说《夷坚志》中收录了一篇名为《混沌灯》的小说,作者何许人,可能已不详(佚名),作品本身也无甚地位,但是笔者在对中国古代教育小说作品进行钩沉时,发现这部小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教育小说,故将其收录,全文如下:

会稽陆农师左丞少子宝,居无锡县,招老儒陈先生诲诸子。幼子甫六岁,敏慧夙成。才入学,即白先生,乞为对偶。以两字三字命之,笑曰:“不足为也。”益至五字,乃可。试书曰:“鹭宿沙头月”,应声曰:“鸦翻树杪风。”又令对“浓霜雁阵寒”,答曰:“残月鸡声晓。”每出语辄惊人,而了不置思。父母皆喜,谓儿长大当可继左丞。明年正月八日,令其仆买大竹做灯球,漫以黑纸,挂于几案之侧。人问何物?曰:“此名混沌灯”。明日,穴其一窍。如是凡七日,至十五日而七窍成。儿是夕亦卒。所谓:“日凿一窍,七日混沌死”。异哉!(《夷坚志》)

小说开始写一六岁幼子无师自通,具有了非凡的知识能力,从而使得其父母对其寄予厚望。接下来作者并没有叙述其父母如何对这个天资聪慧的孩子进行教育,而是写到第二年元宵节将至,父母做一混沌灯,每天将其凿开一窍,七日后元宵节那天混沌灯做成,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儿子当晚亦死去。

故事情节可谓离奇,具有志怪小说的离奇性特征。但是我们细细品读,不难发现,作者将小说的题目命名为“混沌灯”,是以《庄子・应帝王》中“混沌之死”的寓言故事为立意,文中幼子的父母如同《庄子・应帝王》中倏、忽二神,为了给混沌开启智慧,从而凿其七窍,却没想到混沌因此而丧命。

从表面上看文中所叙述的情节发展很是荒诞离奇,幼子的敏慧夙成与混沌灯的制作过程两者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最终的灯成人亡的意外结局其实点明了灯即人的象征物,六岁幼子的聪慧本自天生,没有经过任何培养与学习,作者特意强调其才入学,便出语惊人,且“了不置思”,足见其思维敏捷,浑然天成,具备神童的天资。幼子父母同倏、忽二神的初衷是一致的,本想很好地培养孩子,可是却“揠苗助长”,损害了孩子的天性,违背了教育的正常规律,最终导致灯成人亡的悲惨结局。

全文阅读

自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摘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最重要的是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文章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型,是课改以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培养,因此本文选取了从教师的角度加以论述,旨在为教师给出一个宏观的设计,至于在这个设计下面的具体操作则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去生成。

一、优化一个“环境”,焕发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这种环境,除了物理意义的存在以外,还有心理意义的存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确定活动专题时,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各种外部诱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诱发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优化学生心理的学习环境,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其产生积极、主动、自主、持久的学习动力系统并将其维持到学习全过程。例如学校的艺术节是学生感兴趣、参与热情很高的盛会。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讨论确定以《语文与艺术》为专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又如,根据学生的饮食爱好可以确定以《薯条》为专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潮州工夫茶》则是在潮州浓厚的文化底蕴中筛选出来的一个学生既熟悉而又充满地方人文精神的学习主题。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探索就有了欲望,这种学习欲望就像催化剂,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关注两个“尊重”,激扬自主学习的活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向学生自主地探究式地学习。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以学定教”,才能顺应学生的天性,激扬学生自主实践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自主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年龄阶段不同,他们的认识心理系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智力和能力等就不同,他们的情意系统――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也不同。因而,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过程的调控以及评价等都要遵循学生年龄特征的发展规律。

全文阅读

识字教学,岂止一张面孔

汉字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识字、写字就是启蒙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正所谓“人生聪明识字始”。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把识字作为低年级的教学任务,加上教学方法陈旧、机械重复,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益低下。特级教师薛法根不仅在教学中适度地进行汉字教学,而且在传统识字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把识字教学与汉字渊源、思维训练、识字方法等有机融合,大大提升了汉字教学的有效性。

[片段一]

师:两千多年前的奴仆和我们现在的保姆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老师把它画出来。(师板画“女”字,并做“低头弯腰”的动作)这是什么人?

生:看门人。

师:这就是古代的女人,见到什么人都要弯腰低头。(师补画完“奴”字)虽然女人很听话,可是还有人抓住她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你觉得这样的人日子过得怎么样?

生:过得很苦。

生:从来没有好日子过。

师:所以“奴”在古代指日子过得很悲惨的女人。你见过现在谁家这样对待保姆的吗?

全文阅读

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寻径

儿童文学体课文包括童话故事、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诗、儿歌以及供儿童阅读的寓言故事等。小学特别是中低年级的现行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体课文的比例已高居榜首。把握此类课文特点,寻找适配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其教学质量,从而带动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儿童文学体课文的特点与教学取向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其实就是课文。不言而喻,儿童文学体课文也是例子,尽管它独具个性,可一旦进入教材,便不再是原生状态或用以进行文学教育的纯文学作品,而获得了与所有课文同样的性质和功能。“例子说”根源于语文的工具性,但是,语文并非纯工具性学科,与人文性统一才是其基本特点。不少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崇高的精神,凝聚着高度的智慧、精粹的文化,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是开启思想、培育精神、涵养人格、传承文化即进行人文教育不可替代的凭借。从“二性”统一的课程特点来看课文的性质和功能,它就不仅仅是“例子”。大多数课文都必须从人文内涵和语文形式两个方面加以深刻领会,它们是学习、掌握的对象,而绝不仅仅是可以过河拆桥的例子和纯工具的语言材料。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包括儿童文学体课文,绝不能与数、理、化等教材中用以推导出公式或定理、可以任意撤换的例子相提并论。

1.儿童文学体课文的独特性

在“例子说”的视野里看儿童文学体课文,必然会更多地发现其作为课文的共性,更多地关注其语言文字的运用,即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等,而忽略文体本身的基本特征或个性,但从课文不仅仅是例子的角度审视,我们还必须将目光投向该文体的独特性,尤其是它独有的人文内涵或审美特征。大凡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从儿童视野出发,以儿童的语言勾画出童趣盎然的儿童生活世界,跳动和张扬着游戏精神。一般认为,自由恣意、快乐欢愉、趣味幻想等基本特征互为表里,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从外在形式看,就集中体现于它的幻想性。在儿童文学作品里,猫狗虫鱼可以说话,物什玩具可以思想,草木花果可以成家……作者以神奇怪异的组合和违情悖理的逻辑来打造光怪陆离的奇景幻境,以幻想为主要手段为儿童提供新奇、变幻、怪诞和有趣的形象,借以表达儿童的美好愿望――超越无奈的现实,达于心灵的自由。

2.儿童文学体课文的教学取向

教学取向,简而言之,就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方向。“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在“教什么”的问题上,见仁见智,或者陷入盲目性、随意性,以至于南辕北辙,这一直是不正常的常态。这有语文课程特殊性的缘故,语文教学尤其阅读教学被戏称为“模模糊糊一大片”,形象地反映出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非确定性和非清晰性,语文能力发展过程的模糊性等特点;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未能正确认识或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没有正确的语文课程意识。对语文的性质功能、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及其关系等有了基本认识和整体观照,语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教什么”其实并不太难确定。儿童文学体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在小学中低年级甚至是最主要部分,其教学取向的确定,既不能在语文课应“教什么”方向之外,又要彰显此类文体课文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同时使用两双“眼睛”:一双是课程之“眼”,一双是文体之“眼”。换言之,儿童文学体课文“教什么”与语文课程“教什么”便构成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其根本任务是全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核心,并融合了热爱语文的情感、高尚的品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要素。语文素养各个要素的构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特点。儿童文学体课文的教学既然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其教学取向就不应出乎其外。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