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析高校依托德育人文关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摘 要: 近年来高校学术失信事件频发使高校意识到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德育人文关怀理念与学术道德教育的属性及主要内容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依托德育人文关怀进行高校学术道德教育是提高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 德育人文关怀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学生学术失信事件频发使其学术道德受到质疑。造成学术失信的原因包括功利化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考评机制过于看重科研成果等,但最本质的原因应归结为高校学生学术道德水平较低,因此高校针对学生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应是解决学术失信问题的重要手段。

学术道德包括诚信、责任等方面,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责任是搞好学术研究的保障。学术道德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高校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使学生认知学术道德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信念指导实践的活动过程。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内容离不开人文关怀理念。德育人文关怀强调尊重关心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对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人文关怀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联系

德育人文关怀理念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在属性及主要内容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学术道德教育与在德育人文关怀理念属性上具有密切联系。学术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属于德育的范畴。而德育人文关怀则是一种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德育中的新型理念,对于强化德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说两者是内容与手段的关系,恰当的手段有利于内容的实现。

全文阅读

试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论析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学术不端 学术道德规范 教育机制

论文摘要:为了防范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现实和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包括基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的教育。同时,应该注意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实现教育的改进创新以及建立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的机制。

中国高校有少数教师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其“低投人、高收益”的特点导致了学术上“劣币驱逐良币”和“马太效应”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的学术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也与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有关。“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校教师中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以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一、商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方式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既包含学术内在伦理要求,也包含基本学术规范要求,是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然而,我们在高校的师德教育中,对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却是个弱点。因此,高校主管机构和各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成效。

1.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教育的方式。高校教师也具有社会人、经济人的属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教育。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化。市场经济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人们的私欲膨胀,导致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蔓延。应该说,当前高等学校出现的学术泡沫、学术不端愈演愈烈现象,恰恰是社会上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集中映射。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认识到市场经济特性给学术研究领域带来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商品交换法则和功利主义观念,防范信念迷失和道德滑坡;要教育教师淡看获得名利和荣耀的结果,而着重审视获得名利和荣耀的过程;要鼓励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宁静致远,走内涵开掘、科技创新之路,而不能急于求成,走外延拓展、低水平重复之路。

2.结合师德教育的方式。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职业精神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自觉维护学术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回馈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尊重;要置身于科教兴国的伟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通过教育,努力使高校教师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全文阅读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

【摘要】本文介绍了什么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并结合实践总结了伦理道德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希望对广大教师搞好青少年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效工具,随之而来的信息伦理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尽管人们都逐渐意识到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问题新,对于如何开展和搞好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前普遍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有效的指导和经验借鉴,面临着许多有待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尤为重视,近年来,本人协同各年级信息技术教师,从实践着手,立足我县教育实际,吸收大量有关信息技术伦理道德教育的各种文献资料并结合新课程的有关规定,把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效果显著。

一、 什么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只要有信息的获取和,都存在信息伦理道德问题。作为我们的信息技术科教学来说,信息伦理道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遵守网络规则和网络礼仪;保护隐私权;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预防计算机犯罪;注重网络安全;尊重知识产权等。

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由此可见,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已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之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营造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环境

全文阅读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知识经验少,辨别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每一位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符合身心发展的要求。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心要和必须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渗透;网络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008-01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而且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更有其独特的德育教育优势,我们应重视和运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进行德育渗透。

一、重视自我教育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进行德育渗透,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不断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表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和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有效。

二、结合课堂,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上机实践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如:拉键盘抽屉不要用力过猛,或乱敲键盘、乱按鼠标,开机和关机一定要按照程序进行。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全文阅读

初探美术教学中道德教育的优势

[摘要] 美术教育实践对儿童的美术发展特征不能总是停留在比较表面的主观评价水平上,美术教育在呼唤真正人格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越功能。儿童美术教学,不仅是一个学画的问题,对于多数孩子来说,绘画训练,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做人教育问题,是德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给孩子基本的美术熏陶,也应达到对学生完整、健康人格的培养,从而它又是一种道德教育或品德教育。

[关键词] 美术教学 人格 做人教育 道德教育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有着非常宽广的视角,而这种视角需要我们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长期以来,儿童的美术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的接受。这一难以改变的事实似乎在证明美术教育本应如此,实际上还存在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地用健康全面的美术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为美术教育寻求正确定位和合理的操作方式,使之有益于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

一、美术教育有助于人格的培养

我们通常所说德才兼备的人,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放任自流自然形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校受教育时打下的基础。所以,学校教育首先要解决做人教育的问题。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做人教育问题,是德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真正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结构完整的问题,还有道德内容的问题和完整的人格培养的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应努力构成健康和谐引人向上的育人环境。我们的美术教育实践对儿童的美术发展特征不能总是停留在比较表面的主观评价水平上,这会导致我们的美术教育过分地强化教师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示范,使儿童的人格过早地开始了内在分化并向知能方面偏重。

在教育情境中美术活动可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姿、异彩纷呈的美的世界,使他们从感觉领悟中,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生命的潜能、生命的智慧、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乐趣、获取真、善、美的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美术之美,在于它结合了真与善,因而它对人格教育的功能是全面的整体的。美术教育在呼唤真正人格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越功能。例如,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十二课《假如我是巨人》的教学,通过展示经典文学作品《格列佛游记》的创作插图,使学生不仅了解到故事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奇特经历,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周围世界积极的情感态度。自然而然地教育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教师因势利导创设问题情景,借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他们的道德,假如小朋友们去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什么困难,你如果是巨人,你想如何帮助他们。学生反映积极,思维很活跃,有的回答孩子们会迷路,遇到凶猛的野兽,饥饿口渴,有很多路障等。假如自己是巨人,茂密的树丛遮挡不住巨人的视线,可以帮助小朋友探路,遇到野兽的侵袭,可以让孩子们坐在自己的口袋里保护他们,如果小朋友们渴了饿了,可以轻松地采摘大树上香甜的果实。有宽阔的河流可以用自己的巨大身体弯成一座拱桥,让小朋友安全顺利地渡河。这些种种想法虽然是虚拟的,但透过孩子纯真的内心,能看出他们被主人公格列佛的友善宽容勇敢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都愿意成为像格列佛这样具有很强责任感和爱心的巨人,被大家所喜爱尊重。实践证明,这种情景式美育教学比刻板地向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效果要好很多,也是一种更适合学生的心理接受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培养好的思想品德意识。能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另外,在美术教学的设计应用学习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体会运用各种材料都能创造出美的工艺作品。在这种创作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在创造美,增长知识,学会本领,学到创造的本质。还要让学生领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废弃物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而这之中有许多就可以成为造型设计中很好的材料。通过寻找、收集、制作这些材料,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动手,既有了制作的材料,又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处理现代生活中的垃圾,有利于环境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二、美术教育可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全文阅读

浅谈道德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学校是实施德育最重要的基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美术教育在德育方面也有优势。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王国维也说:“美育一方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其他教育的手段。”美术教育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它能陶冶情操、丰富人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例如,在素描教学中需要画正方体,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总结方形的外型特点:四条直边,四个直角,方方正正。然后告诉学生做人也要站得直,堂堂正正,踏踏实实,不干坏事。当然,我们不应该死板地去要求学生,而是顺其自然地让学生接受。因为尚未成熟的学生往往比较顽皮淘气,他们一般难以接受成人的说教和约束,因此教师不能用空洞的说教,更不能采用强制性的措施,而应该借助于一定的教育媒介诉诸于学生的感官、情感和心灵,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心灵上得到陶冶。

二、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渗透德育

有一次,我上的是水粉临摹课,课间需要换水。我在换水的时候为了节约用水,于是利用已经用过的水去洗水粉盒,最后再用清水。在上课的时候,等到学生都坐好后,我告诉了他们我的想法,希望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而且希望他们不只是在学校里要这样,在哪里都应该这样,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课后发现学生们真的好了很多。

还有,有一天风特别大,我注意到很多学生没有顺手关门,门不时地被风吹的砰砰响。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了“门流泪了”四个大字,刚开始还有学生毫不在意地笑了,我当时说假如他们是这个被摔的门会怎么想,他们便开始认真思考该怎么做了。等到下课时,再听不到门被摔的声音了。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接受了品德教育,让人感到欣慰,所以我认为所谓美,实际上就是德的外化形象,一个人的美感,往往能唤起他的道德觉悟。利用美术教育,选择合适的方法,不仅对学生的道德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让许多美术教师在实践中领悟到了学生的真情。

三、在美术的实际运用活动中渗透德育

教学实践中和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不喜欢游戏、不爱听故事、不爱动笔画的学生,这似乎是学生的天性,这种天性,是人类审美形象与审美行为的综合。所以轻松、自如的活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绘画课业中的写生课是同学们比较喜欢的一种课业形式,抓住他们这一心理倾向,带同学们去户外描绘家乡的风光,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艺术美,现在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通过写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爱国之情必定也会油然而生。

全文阅读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网络道德教育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发展迅速,而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辨别能力、抵抗能力不强,网络的负面作用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古人说“欲立其业,先树其德”。作为教育者,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古人说“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如何让中学生们健康的成长,正确的对待网络,社会、家庭、学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与网络的不可分割性,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怎么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通过调查发现网络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上内容丰富,既包括教育、学术尖端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也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东西都极易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尤其是“黄色”信息影响最大,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两性问题,有着极强的好奇欲和探索欲。缺乏基本的选择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再加上我国这方面的教育相对滞后,往往会使青少年受到伤害和误导。另一方面,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青少年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等乃至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沉湎网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学生的自制力差,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患也明显偏高。

三、上网可导致青少年荒废学业

一方面,上网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网上抄作业,甚至在考试时拿手机“百度”,这使部分人过度迷恋于网络,依赖电脑,沉湎于电脑网络,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受到破坏,学习成绩下降,有些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全文阅读

同等学力人员学术道德教育论文

一、同等学力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1.诚信教育体系不健全

发达国家高校将科学道德教育列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修课,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我国高校针对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设置了学术规范相关课程,但对同等学力人员关于科学道德、学术规范教育等相关课程普及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部分高校即使对同等学力人员开设了学术规范课程,也因到课率、课时限制等因素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学术道德教育,使得部分同等学力人员学术道德观念淡漠,自律意识薄弱,较难以正确的学术道德来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

2.制度缺乏,监管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高校或科研机构对学术评价的标准尚处于“硬性评价”层面,衡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更限于对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的刚性要求。对同等学力人员培养质量的考评指标同样实施量化,即需发表1篇以上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方可申请答辩,在优秀论文评选等环节论文数量为重要的参评指标,单一学术评价标准使得行为人更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另外,同等学力人员培养环节质量控制,课题设计,学位论文撰写、评阅及答辩等的监管机制仍不完善,成为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3.自身道德素养

学术不端行为与行为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关学术规范教育已逐步常态化,许多高校将学术规范教育纳入研究生教学课程中,但仍有一定数量研究生不知学术规范为何为,“伪引、虚引、抄袭”等不端行为频现。根据王林等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的调查显示,只有18.9%的研究生表示非常了解引用规范,而“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研究生竟占35.4%。同等学力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尚不够健全,自身道德修养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学术道德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4.学术环境因素

全文阅读

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究

一、“以美育德”模式的内涵

以美育德模式是指为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在一定的德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用以组织和完成教育任务的美感教育理论、手段、途径、程序、机制等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笔者在此提出的在“以美育德”模式下开展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利用美育和德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等方面的内在统一性,把职业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创设审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在美和善的感知、体验、实践中受到熏陶和教育,自觉接受和认同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并付诸道德行动,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以美育德”模式下开展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理想信念淡薄,热衷于追求薪酬和待遇,缺乏集体观念,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有所减弱,等等。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显得尤为迫切。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人们欣赏优美的事物时,也就不能不受到其崇高的内在意蕴和精神的熏陶,这势必会促进人们内在道德和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在“以美育德”模式下,将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美与职业道德要素相融合,学生通过愉悦的审美体验获得感知、感悟,进而深化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发展,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传统“灌输式”、“说教式”的职业道德教育难以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而以美育德模式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优势,正如蔡元培所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在该模式下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美育“以美导善、以情化人、寓教于乐”的特点,使职业道德教育生动形象、直观感人。把职业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让学生在“美”和“善”的熏陶中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职业道德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原则,并形成内在的道德需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以美育德模式下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全文阅读

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形成良好学术道德过程中起着引导、示范、管理、监督等重要作用。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作用有效性不够,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失范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加强导师自身队伍建设,完善导师责任制以及导师评价体系是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净化学术氛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是我国科研队伍未来的生力军,是国家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治学态度、学术道德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学术界的发展前景。但是,近年来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事件频频曝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净化学术环境,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入手,分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给出导师进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一)示范作用

唐代韩愈曾对老师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研究生读研期间,大多数学生都以导师为核心,围绕导师给予的课题或者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导师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观察、学习的对象,因此,导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敬业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勤奋严谨的科研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据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赵莹所做调查显示,认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受访者比例高达79.1%。导师总体上学术道德素质较高,能够在科研活动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但不可否认,研究生导师群体中不乏学术道德败坏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素质低劣,科研行为不端,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示范,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治学态度。因此,导师应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不弄虚作假,杜绝各种科研不道德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在研究生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规范导向作用

从导师与学生的学术指导关系上来看,导师在研究生学术研究中具有学术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导师应大力提倡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教育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学术讲座、指导课上,导师应该向学生大力宣传和解读有关学术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对科学道德规范的全面深入解读,使学生在学术伦理、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具体地,导师要利用上课时间或课外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向研究生介绍著作权和写作论文的基本常识,如撰写论文引用他人著作要注明参考文献,不要一稿多投;督促研究生在学习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觉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向研究生灌输只有严谨、求实、创新的文章才是好的学术作品,只有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才能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有所发展的思想;要使研究生明白,做学问要先做人,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德才兼备、具有高尚的品德素质才可称得上是“人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