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自我总结评定

学生自我总结评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构建以人生规划为引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培养“附着在学生身上带得走的能力与素养”,是我校学生培养的核心理念之一。秉承这样的理念和信仰,我校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渐渐形成了富有本校特色的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的体系——以人生规划为引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人生规划教育引领综合素质的过程评价

在中学有限且关键的学段里,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真正实现以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总结过去的经验和现实的研究,我校决定以引导学生做人生规划为突破口,思考自己今后怎么发展,向何处发展。

1.变被动进步为主动发展,人生规划教育唤醒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驱力

在学生入学之初的一周里,我校往往不安排常规的课程,而是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和人生规划的起步教育。通过谈理想、职业调研、自我能力素质分析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希望将来做新闻工作者,在职业调查的基础上,他知道敏锐的洞察力、广阔的人文关怀,以及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他就会对接自身和学校的生活,将自己的学习和实践重点投向语文学习和新闻广播站、演讲等活动。学生在人生规划的指引下,不再是被动地进步,而是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积极投身到自我发展与评估当中。

2.变宏观引领为细致参考,小事中做大教育

我们将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转化成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再以此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如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思能力做评价,我校高中年级制定自评、互评、师评的细则,引导学生针对本学期自身各方面的表现完成有关“我的心路历程——学会选择、自主发展”的报告,并进行自我评价。“我的心路历程——学会选择、自主发展”包括以下几部分:(1)我在“学会选择”方面有哪些进步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哪些转变上?我是怎么有这些转变的?(剖析行为背后的原因)(2)在“学会选择”的过程中,我最大的不足在哪方面?这些事情没有做好的原因何在?(剖析行为背后的原因)(3)下阶段,我在学习、生活、实践、思想等方面如何规划?

坚守过程性评价原则,做到真实、及时、切实

全文阅读

中学语文课堂评价的三种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努力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但由于课堂评价体系的缺失,部分语文课堂却成为了“历史课”、“政教课”,而个别语文老师却美其名曰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很显然,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建立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宏观上,应该使课堂评价“从作为一种强迫学生学习的工具,变成鼓励学生学习和推理的工具、检验教学样板质量的工具、长期观察学生行为的工具、支持学生发展对自己学习质量判断能力的工具”[1]。从教学实际来看,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全面细致的落实。而评价与标准的一致性源于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学生成就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是保证基础教育政策与方案执行效果的重要工具。因此,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课堂评价必须要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一个通过倾听、观察和提问促进智力发展的持续过程”。

从教学流程的角度,评价的类型有教学之前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和教学以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三种。而“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课堂评价本身的核心关键,应包括逐层递进的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义并分解到合适的教学阶段及教学活动中;二是根据“目标”设计出与之相应的、具体可度量和可评价的“技术指标”,及相应的“数据采集”方法;三是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时、客观、公正的测量,以得到反映这些目标实现程度的、真实的检测结果,并进行评价[2]。

就语文课来看,课堂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自我研习评价,合作学习评价,学结评价三种方式。以文言文教学为例:自我研习评价应该包括对文本预习后能否读准字音、能否通过查字典、资料等方法解决课本中的相关词汇、能否圈点出文本中自我研习后难以搞懂句子等等;合作学习评价,应该包括除了通过合作学习(这里的合作学习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知识的形成性评价外,还应该包括在合作学习中参与度评价(这一评价的施行者主体应该是学生)等;学结评价,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和学生的总结性评价。教师的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个体学习的成果进行必要的公正的评判,这一形成性评价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必须,“因为这种评价是以可以测度得出来的东西把教师们应该教些什么、学生们应该学些什么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3]。学生的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指,在某一学习阶段学生自我总结、同辈评价(peer–assessment)、自我反思、自我再总结。就文言文教学来讲,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应该包括对文本文言知识点(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掌握情况、在阅读过程中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文言语感的形成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情况等。当然,在学生总结性评价时,教师应该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其应该在学生总结性评价时给予一定的必要的技术指导。

实践看来,这三类的评价并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某一特定课堂。三者之间应该根据课堂实际进行必要的交叉。比如,在学生对一篇课文进行一定的预习时,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必要的自我总结与反思,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有一个诊断性评价,以为下一步教学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以《滕王阁序并诗》为例,这篇文章是王勃的代表作品,也是骈文的经典之作。文章可以解读的点很多,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文科班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困难不大,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反应的情况看,教学的重点定位在文章的第三段,对王勃“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的理解;理科班学生则更注重在文章的第二段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技巧上。合理地运用课堂评价手段,科学地将评价方式进行必要的交叉,是高效课堂的体现。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自主、合作学习成为新时期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评价标准。在自主、合作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扩散,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地也最为突出。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的确定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角度,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的多样化手段,“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的目的。

章小建,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全文阅读

如何加强地理中学生的自我评价

一、自我评价的含义和重要意义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学习能力、学习行为、道德品质的评价。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对于学习情况进行体验、观察、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状态,改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自身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吾日三省吾身,客观有效的自我评价是个人不断修正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自身出发进行分析,有利于端正个人人生方向,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效率。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加强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成为独立学习者。

二、高中地理学生自我评价存在问题

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目前高中地理中学生自我评价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自我评价标准模糊不清,制定评价标准是开展评价工作的第一步,一些学生缺乏充分的自我认知,在标准制定时模糊不清,标准过低,对学生激励鼓舞作用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标准过高,不利于目标实现,打击学生自信心。2.自我评价过程不会操作,自我评价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它指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体验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行为。实践中,一些学生不熟悉过程操作,轻视自我评价的作用,影响了自我评价功能的发挥。3.自我评价结果处理不利,一些学生在面对评价结果时,不能客观冷静进行分析,影响了评价结果。

三、高中地理中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的具体措施

1.遵守自我评价原则与活动流程。在地理学习中,要遵循自我观察与检测——设置标准制定计划——执行策略与检测——分析评价结果的流程,规范自我评价过程,实现有效自我评价。同时在自我评价中,还要遵循循序渐进、适当频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学习水平,实现自我更好的发展。2.明确地理学习知识自我评价标准。地理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和地理价值观和地理情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自我评价建立在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掌握和应用上,包括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还包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利用知识迁移和原有知识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速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任务和学习要求,明确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建立评价标准,例如了解、背诵、掌握、记忆等具体标准。3.充分发挥教师作用,掌握自我评价技能。在制定明确评价标准后,就是下一步学生开展评价过程,进行评价结果的处理。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确立自我评价的重要作用,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比如在课中、课后辅导时讲解一些自我评价实践案例、自身实际体验,影响学生观念。对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详细记录,总结学生自我评价的薄弱环节,提出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评价体系,提高自我评价过程的实施能力。4.丰富学生自我评价经验,将评价与学习相结合。地理课程目标设置和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了自我评价标准、实施具体自我评价过程,学生作为评价的参与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将学习内容融入评价体系,从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认知几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分析考察、调整结论,提高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改善学习成果和学习策略,发挥自我评价的积极作用,以评促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5.强化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够完成某件任务的推测与评判能力。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充分的自身认知是重要前提,强化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保证学习者学习的成果,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习目标与实际水平相符,源于自身,高于个人,既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又可以在合理幅度激发学生好胜心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是实现目标的有力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对自身行为、习惯、认知进行规范和约束,按照规定流程,同时在进行评价结果论断调整时,通过强大的控制能力,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本文来自于《教学交流》杂志。《教学交流》杂志简介详见.)

总之,在自我评价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综合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教练学生作为自我评价的主体,要深入参与评价过程,明确评价标准,坚持实施评价过程,完善自我认知,提高个人控制能力,从而实现既定目标,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发挥自我评价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本文作者:林建镇工作单位: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全文阅读

三“轻”三“重”:音乐课程评价方式实践略谈

音乐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以及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我认为音乐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效果。下面我从“轻量化重质变”“轻成绩重激励”“轻结果重过程”三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轻量化重质变——过程性评价

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资料的积累,通过对过程性评价资料的汇总分析,可以得出一个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根据以上想法,我设计了“过程性评价记录表”。

该表格的设计综合运用了定性述评、自评、互评、他评的方法,把音乐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维度中难以具体量化的一些内容,首先通过学生的自测、自评完成初步评价,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间的互评,对某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状况进行一个比较客观的评述性评价。

每节课我都会留5分钟给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评价、相互评价,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进行及时的知识回顾、自我反思,而且为期末客观性终评留下了成长记录材料。

二、轻成绩重激励——生成性评价

生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目的指导下,教师采用以间接性、无序性、情境性等为特征的评价方式,来影响被评者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一种评价方式。

根据这一理念,我综合运用定量测评与自评、互评、他评的方法,把每个学期的音乐期末考试改为了“班级音乐会”。学期初,我就给每一个学生发放本册课本的“知识树”,确定定量测评范围,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或学习目标,从欣赏、歌唱、器乐、律动、乐理中选择内容来准备节目(实际上这就是学生的一个自评行为),最后在学期末的“班级音乐会”上进行展示。音乐会上,学生在“外松内紧”的氛围中,或当演员,或当评委,愉快、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期末考试。

全文阅读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G420

元认知能力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评价与监控的能力,是保证认知活动有效进行的人的心理条件。培养学生掌握次认知技能,对提高学习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元认知能力包括以下内容 :一 计划能力:计划能力指在认知活动中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协调行动,并随时调控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调节修正的能力。二 选择能力 选择能力指在认知过程中,比较各种认知路线,认知结构和认知方法,在研究解决特定课题时,选择一种体现自己特点的角度与策略,并力求获得好的效果。三 监控能力 监控能力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表现为自我测试,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在其认知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应该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各科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学生的认知活动进行:

一 指导学生定计划

有些学生不了解计划的作用,马虎应付;有些学生不了解计划的含义和内容,把计划写成空洞的条文,这些都是认知能力差的表现。教师在使学生明了定计划的目的意义的基础上,对各种计划,如综合计划,分科计划,复习计划假期学习计划等,要分类指导,除书面计划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从事每项活动之前,头脑里都应该做个简要规划,养成头脑里无计划不行动的良好习惯。二 指导学生总结 使学生明确总结的目的方法内容和步骤,培养经常总结的习惯和能力,如学习阶段总结,知识分类总结,考试总结,尤其是注重总结知识策略方法不仅有书面的、个人的总结,还应有口头的、集体的总结,达到相互交流促进的目的。三 指导学生鉴定 学生一般不善与做自我学习鉴定,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偏高偏低。通常看到,学生考试后的自我感觉,自我估计,与评卷结果大相径庭,这也说明次认知能力的低下。教师通过让学生自批作业、自评考卷,并自写评语,再经教师复核后,发还学生,让学生研讨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的一致程度,能有效提高学生自我鉴定的水平。组织学生相互评,集体评,通过评价别人和听取别人评价吸取教益,这对学生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四 指导学生检查 不习惯和不善于在学习中做自我检查,这是次认知能力差的反映。教师对学生的口答、板演、作业、实验、考试,均要求学生先自行检查,再由教师复查,并认真分析指明学生自查的成败,使学生认清自查中的问题,提高自查的成效。及时收集学生作业中的常见的错误,让学生辩析、发现和改正。对提高学生检查错误的次认知能力是很有效的。五 指导学生选择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多种策略与方法做比较和评价,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让学生充分体会各种解法,评估各种解法,从而选择解法,学会应用。六 指导学生的认知方法 对认知路线、结构、方法、风格的认识评价,是元认知能力的主要内容,教师的教学,必须教思路,教观点,讲方法,并注意提高学生对认知方法效用的认识,使学生自觉地注意方法,选择方法,改进方法,如听课方法,钻研教材的方法,使用参考书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考试方法,书写方法,演算方法,记忆方法,安排时间方法等,都下功夫研究,教师要不懈地给予指导和督促。最后,教师对每个学生各个阶段的元认知能力的发展状况应及时诊断,发现缺陷,查明原因,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解决。七 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养成反思习惯。反思过程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w现,即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着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最好和别人的思路相比较,体验别人的思路和技巧,加强自身思维的意识和调节能力。因此,当一个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善于进行引伸、善于进行推广是训练学生反思、养成反思习惯的重要途径。八 为学生创设自觉思维的情境。只能在高度自觉思维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意识和体验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产生元认知体验,引发思维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得并灵活运用规律性的知识;善于提出那些有深度的、生动的、足以引起学生联想的问题和事例,让学生或抽象概括,或分析综合,或归纳演绎,或联系比较,或判断推理;善于变通思路,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巧妙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应该根据数学活动的特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在解题教学中,可以运用波利亚的提问模式,给学生作示范。提问大体可分四个阶段、即理解问题阶段,拟定计划阶段、执行计划阶段、评价反思阶段。每一阶段各提出若干个小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元认知活动进行小结,不断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每堂课结束前,可安排学生自己整理学习情况,要求学生回顾一下,这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启发学生对自己在整堂课中的学习过程进行一次再认识,明确掌握新知的程度,体验成功的乐趣。

全文阅读

高中语文模块考试与学分认定实践与思考

2010年秋季,甘肃省开始施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一些有别于传统高中课程的新理念、新制度、新方案陆续“闪亮”登场。其中,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的实践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之一。它将多元性学生评价、过程性学生评价及发展性学生评价等新课程学生评价理念确定为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的基本原则。这里就语文学科模块考试与学分认定实践,谈一点个人粗浅地认识和思考。

我校高中语文模块学分认定成绩,_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学生在模块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综合评定,占总成绩的30%,包括修习时间占10%、课堂表现占10%、作业情况占10%。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模块的学业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及学校统一组织的纸笔考试(模块考试)。

一、学分认定各项目之间的权重分配比例及具体要求

1.学习过程表现(30%)——过程性评价

语文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活动记录、读书笔记、纸笔测验、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其评价方式是在一种开放、宽松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

修习时间(10%)分四个等级,A出勤率95%以上,无迟到早退;B出勤率90%以上,无旷课;C出勤率80%以上,旷课2节以内;D出勤率80%以下,旷课2节以上。如修习时间为D等未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不予学分认定。

修习过程表现包括两个项目,即课堂表现和作业质量,各项目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按照3:3:4计人总分。

(1)课堂表现(10%)包括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

全文阅读

课程评价如何从甄别选拔转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相应的方式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的课程评价探索。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了长期以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单一课程结构,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有所提高,在课程目标、课程管理等方面均有突破。但是,从适应21世纪时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要求来看,现行课程还存在不适应的方面,在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较多地倾向功利,倾向知识与分数。现行课程与课改评价存在的差距具体表现在评价功能单一、标准单一、方法单一和教育评价主体“错位”。这些弊端都是应试教育理念下产生的评价结果。随着新的课程改革,这样的评价观将得到根本改变,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评价标准和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一 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评价对新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功能、目标体系和评价方式方法等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功能的转向与落实。总体而言,新课程评价体现以下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

新课程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要认识到儿童的能力结构是多维的,智力不是儿童能力的全部,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差异。因此,新课程评价要注意综合评价,在关注学生诸多能力的同时,要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法。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全文阅读

德育汇报材料2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时代的

发展,社会形势的变化及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评价由于目标单一,方法唯量,

功能偏移,忽视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教育与学生

的综合素质评价相脱节等等,使其已成为束缚素质教育获得突破的一个瓶颈。实施

新课程以来,评价发展迅速,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进行了大量有价

值的探索,从传统的、主观的评价转向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从单一的定性评价,转

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样性评价。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多样化的人才,我校坚持以“做人”教育为突破口,其

全文阅读

多总比少好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全面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评价的角度不同,可以有多种类型的评价。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按教学评价功能,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开始之前进行,用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我们使用诊断性评定,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学习起点。为选择教学方法,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和进度提供较为充分的依据。

1、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通过这种评价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总结该阶段教学与教法上的得失,提供给学生该阶段学习成效的反馈。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总结性评价。通常是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如一个单元或者学期结束。总结性评价用于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习的最终成绩,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结果。

后来又有了美国心理学家尤文?韦伯提出的四种类型:

1、真实性评价

2、表现性评价

3、形成性评价

全文阅读

德育工作汇报材料2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势的变化及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评价由于目标单一,方法唯量,功能偏移,忽视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相脱节等等,使其已成为束缚素质教育获得突破的一个瓶颈。实施新课程以来,评价发展迅速,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探索,从传统的、主观的评价转向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从单一的定性评价,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样性评价。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多样化的人才,我校坚持以“做人”教育为突破口,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不断强化“大德育”观念,坚持以德立校,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尝试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逐步形成机制,并实践了一套全新的评价方法,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一、结合学校实际,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要搞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而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关键是需要一个根据评价目标建立起来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一个评价标准体系。我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六个方面展开。

1.认真落实思想品德评价工作。思想品德评价对指标体系的建立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国家颁布的有关德育大纲或德育纲要中不仅有德育目标的总体目标,而且有分阶段的德育目标体系。上级部门下发的思想品德评价表就是根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标和内容的要求来建立的,每学年进行一次评价,初中阶段共进行三次评价,我校严格按程序落实这项评价工作。开学初利用班会对思品评价表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评价时,开展评价学习,严格按要求评价。对“五无”评价,即无班主任签字、无班主任评语及等级、无折合分(折合分=自评分×10%+互评分×20%+师评分×70%)、无校长签字、无评价日期。学校政教处不予以审批,学校对学生德评不达优秀的不予评优,不合格的限期改正。由于我校对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严格操作,班主任和全体学生都很重视,评价效果良好。我们把思想品德评价作为我校评价体系中的第一项重要内容。

2.开展家长评定学生思品活动。评价内容分为“理想前途”、“心理健康”、“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已遵守公德”五大块,共25条标准,表现分为“优良”、“中”、“差”三个等级,分别按4、3、2分计分。评价表下设有家长寄语栏。每学期开展一次评价活动。家长对这项评价活动非常赞赏,同学们也因为家长要对自己进行思品评价,平时在家、在学校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同时我们班主任的教育效果也能够通过家长对学生思品的评价得到一定体现,学校也通过这项评价作为衡量班主任工作的一项指标。(见附件一)

3.建立学生成长卡。评价对象是个别自制力差的学生,评价以每周一张表格的形式,每节课由学生持成长卡找任课教师评价,评价分为三个等级即优(A)、良(B)、待改进(C)。每周自己和班主任进行小结评价,并把信息反馈给家长,家长签好意见,反馈给班主任。这样通过成长卡的评价,这些平时自制力差的学生不断改进缺点进步十分明显。像我们初一年级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同学,如C一5班廖勇吉、蒋金洲,C一7班赵梓君,C一9班郝昱进步大,现已取消了成长卡评价。家长们对这项活动热情很高,如C一5班蒋金洲自列入成长卡评价对象以来,家长来校共教达十次以上,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见附件二)

4.建立学生成长袋。成长袋依次分为“A学生1-10周表现”其中学生表现(从思想品德、学习态度、体育锻炼、劳动观念、班级贡献、时事学习、课堂表现、情绪状态等方面每周自评如实填写),班级考核(由班干部逐周填写)B“期中总结”其中包括学生成绩表、学生期中反思表、班主任期中寄语;C“学生11-20周表现”(内容同A);D“期末总结”包括“学习成绩表”、“学生自我评价”、“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每学期初把成长袋发放到各班主任手上,对每一位学生按要求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通过成长袋反映出来。成长袋已成为我校学生成长进步的摇篮。(见附件三)

5.建立家校联系本。联系本是一种很实用的评价工具,是沟通家校联系的纽带,是将教师、家长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结果相互反馈的一个载体,它形成三方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三方对学生建立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进一步发展,发挥评价最大效应。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备一个联系笔记本,学生在校的表现通过联系本适时反映给家长,学生在家的表现通过联系本适时反馈给班主任。学生是家校联系的中介和受教育、受评价者,学生在评价中全面认识自己、约束自己。家长教育责任心增大,诸多家长纷纷通过家校联系本与班主任教师沟通,经常来访的家长也大量增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真空”时间也得到有效控制,学生上网玩电游没有机会。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