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

从这一点出发艺术教育可以看做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但是艺术教育也有其深入发展的专业化领域,这是简单的素质教育难以涵盖的;而素质教育也包括身体、科学知识等方面的素养发展,这是艺术教育难以启及的。

二、艺术教育在初中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艺术教育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艺术教育涵盖了音乐、美术等基础学科教学,它在提升初中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听觉,使他们善于发现跳动音符所展示的美;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视觉,为他们开启进入美术天堂的大门,体会别样的艺术之美。这些艺术教育都开发了学生欣赏美的心智,使他们能够具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拥有两只感知鸟语花香、自然万物之美的耳朵,并且可以丰富他们对美的表达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们发现生活学习中的美,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发现美的能力。

2、艺术教育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教育还是一种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开发学生智力水平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缓解大脑的压力,使学生放松心情;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从其他角度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能够推动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进程。很多科学家正是在艺术世界的熏陶下,收获了一项项重大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此外在初中科学文化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轻音乐来缓解学生的压力,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充分体现艺术教育对初中素质教育的作用

1、艺术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艺术教育是响应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改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在素质教育中应该发挥的效应。主要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①初中艺术教师自身水平有限;②艺术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内容,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作用;③艺术课程安排不合理,难以实现与其他教育的良好配合。

全文阅读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一、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因而经济与的竞争,就不仅仅是人才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不论是培养何种规格的人,都必须把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的地位。为此职业学校要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发现式、创新式的教育模式。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要改变过去职校特别是中等职校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中职毕业生由于就业困难,升学愿望更加强烈,导致了升学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得作为手段的成了不少学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们的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情况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职校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技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职校要改变过去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职校要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加强课程综合化。要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力争做到:

全文阅读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1音乐与德育

从音乐审美功能来讲,欣赏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享受,在人们生活中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就产生想象,情感与认识等一些心理活动,出现各种的感情变化,如悲哀,喜悦,恼怒,激昂等。最后也都是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例如,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象征着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激起坚强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永不会磨灭。又如《马赛曲》《到敌人后方去》它们都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前进或倒退的关键时刻,使人们爆发出一种为正义和自由而战的热情和献身的精神。再比如《好人一生平安》《爱的奉献》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劝导人们“行善积德”。音乐对人们的道德教化作用不是靠外力强制实现的,而是在人们主动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心甘情愿的,不知不觉地去接受,所谓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正是这个道理。[2]因此,一首好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使人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可以从中受到教育鼓舞,转化为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的趣味。就音乐的性质来讲,音乐是一种具有情感和想象空间的艺术。公孙尼子在《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认为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现情的,情来自人对现实生活的反应。人们在音乐产生的情感感染下,使内心形成满足感。长期在音乐这种美的熏陶下,不但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喜悦和滋润,而且能在表达真,善,美的音乐下培养出积极健康的心灵,激发人们渴望并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学生学习音乐可以从小培养将来走到社会上的时候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与人之间的交流配合的能力,按照社会需要恰当的处理自己的位置的能力。[3]所以孟子也说音乐“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在讨论音乐对人道德的作用时,因为音乐也是有很多类型,不同的音乐也是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例如现今一些内容低俗,情绪消极的靡靡之音的不良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音乐与智慧

爱因斯坦说:“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专家们认为爱因斯坦比别人,别的科学家承受更多的音乐刺激因而产生更多的突触和胶质细胞,因此,也就比别人思维更加敏锐,想象更为丰富,聪明过人,学识超群。[4]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球,而左脑,是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侧重与抽象,分析,计算和求同,是人脑处理语言数字进行逻辑思维,分析思维,辐合思维等的智力活动控制,被称为“语言优势半球”。而右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活动,着重想象,虚构,感受和求异,是人脑处理表象,知觉,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被称为“次要半球”或“艺术型半球”。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偏重于阅读,书写,死记硬背,计算,理性思维。这些活动多集中于大脑的左脑,所以造成左脑超负荷运转,而右脑却闲置着,这就造成了人智力发展的缺陷,音乐智力存在右脑,所以,音乐教育通过开发右脑,促使左右脑协调并用,以达到全面发展。这正如引起我对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思考的原因那样,在音乐课上的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同时进行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教育的中心思想从学生的大脑进到学生心灵深处,这效果是单纯的理论讲解远远无法达到的。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智慧发展应从以下几点来分析。(1)培养观察力。估计看过《福尔摩斯探案》的朋友都知道这个场景:在福尔摩斯第一次与华生见面是就立刻辨别出华生是一名去过阿富汗的军医。福尔摩斯为什么能够那么快的辨别出来呢?就是观察力。学生正是处于这种提高的观察力的旺盛时期因而比成年人更易获得知识,而音乐教育正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在演奏或者演唱音乐作品的时候,必须通过自身的观察去分析,理解其音乐作品的含义。然后通过外在的条件,如声音,动作,表情来诠释其音乐作品的形象。通过音乐形象的刻画,比较,分析,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的了解其本质特征,以形成在音乐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样,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5](2)提高记忆力。1769年14岁的莫扎特在罗马的西斯庭教堂听到一首由阿内格所写的九声部《怜悯曲》两遍之后,回到住所就完整的默写了出来。使得这一部绝密的圣曲无密可保。1998年至2002年,中国香港大学临床神经心理学家陈美龄及其同事研究表明,有音乐学习经历的人有很强的词汇记忆能力,那些坚持音乐学习的人,其非文字记忆能力很强,而那些已经停止音乐学习的人的非文字性记忆能力远不及坚持音乐学习的学生。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尤其是非文字的记忆力的发展。(3)培养想象力。爱因斯坦就曾经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科学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音乐则通过学生的听觉带到一个想象的世界中。这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在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仿佛让人看见中国人不畏,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如滔滔河水一样气势磅礴。听到贝多芬的《田园》是犹如置身乡村的田野上,眼前一片涓涓流水,叽喳鸟儿声的祥和景色。总之,无论学生的理解是自然的美,还是艺术的美,都能触动他们的想象。在原有的固定的事物进行自己的想象无疑有助于他们的智力。(4)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的问题,总要“想一想”的时候,这种“想”就是思维。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这一切智力活动。[6]在音乐的欣赏和创作过程中都需要学生通过,形象思维体会作品的意境,掌握作品的主旨,获得美的享受。而音乐的智力存在右脑,左脑主要是负责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等。因此,在音乐的教育当中推动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提高大有益处。物理学家海顿因受音乐理论泛音振动频率是基因震动的整倍数的启发,做出了原子跃进的基频与次频的实验。由此可以发现音乐教育在创造性思维中的显著作用。

3音乐与情感教育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说明情感具有动力作用,但实际上,不但是追求真理的认识活动,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都需要强烈深厚的感情作为动力。[7]而音乐是美的产物,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人们的思考,认识,喜、怒、哀、乐等,在音乐里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能表达语言所不能的表达的情感。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流方向,而情感教育则是这一方向的重要基础和力量。一个教师如果在生活中能积极乐观,人际关系良好,善于与学生沟通,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相信他的学生也会慢慢受他的影响。相反,如果一个教师生活态度消极,不善于或不主动向学生进行沟通,常向学生发泄自己的脾气,则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厌世的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教育对素质教育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因此现今的教育应该积极发挥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过去我国的教育普遍注重认知,忽略情感教育,而音乐教育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黑格尔曾说:“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是最擅长抒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而笔者认为,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有着以下几点作用。(1)培养学生积极情绪。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带着一种情绪,或兴奋,或伤心,或平静,或忧郁等等。而一个积极的情绪是十分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音乐可以对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积极向上的音乐使人愉悦,鼓舞斗志,如欣赏粤语的经典老歌林子祥的《男儿当自强》虽然已经几乎听不到现在学生们的传唱,但其鼓舞人并与之共鸣的作用依然存在。(2)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和体验。音乐以有组织的声音来表现人的情感,一首让学生喜欢的歌曲很容易使学生去主动学习演唱或演奏。而在世界上存在不计其数的音乐,这些音乐既表现着人的情感又带有一些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例如,飙起音乐(即无文字说明的音乐,如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可以感受到各种乐器的音乐和效果。又如民族的歌舞,能领略不一样的民族风情。通过学生对歌曲的兴趣,无形当中了解到各种各样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等。(3)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愉快的情绪是会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愉快心情的表现有助于人们建立友谊,愉快的情绪有利于人们拥有自由的心理空间;经常处于愉快状态的人善于同他人相处,善于探索,进取。而音乐的善于表现情感的功能完全能使学生在进行音乐实践中拥有愉悦的表情。

4结语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对素质教育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校方应该引起对音乐教育的重视。让学生因音乐而培养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因音乐开发出的智慧而形成具有独立创新的思想意识;因音乐激发出学生对学习各种知识的兴趣;因音乐而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身心的素质。

全文阅读

学生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下面就谈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所做的班主任工作。

一、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思品素质。

同一班级的学生,受遗传、社会环境、家庭、个人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各方面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就要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和问题及时进行教育,让学生扬长避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㈠优秀生的教育

“优生”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品行良好而备受老师青睐,他们的各方面都处于顺境。这类学生往往因学业成绩特别优异而易掩盖其他方面的不足。他们往往听多了赞美,而偶有一句批评会翘起嘴巴,听不进去。因而,我们有必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学会驾驭自己的感情,受挫后能冷静分析,我班同学徐佳彬在一年级时曾获县现场写字比赛一等奖,于是“小尾巴”翘起来了,自以为是。那该怎样教育呢?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先确定了他的成绩,与他分析现在的成绩和当时的勤奋是分不开的。但如再不努力,就会退步,于是帮他确定了适宜的目标,每上一篇新课文,至少有两个字是细心揣摩过的,平时不断给与鼓励、督促,帮助他来完成这一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同时,培养他独立、自觉的意识。在班中,特意成立了写字小组,由他担任小老师讲解每个字的结构等,并有意安排另一个与其不相上下的同学和他竞争,促使他独立、自觉地去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年级时,徐佳彬又取得县写字比赛第一名时,我趁机对他分析教育,要是没有平时的勤奋,也没有今天的成绩。并给他制订了更高的目标,在成绩的鼓舞下,他更认真练字了。

㈡后进生教育

后进生的学习和品德有严重缺点,表现比较落后,这类学生在班中人虽少,但不抓紧教育,就会成为班集体健康发展的“害群之马”,老师应及时补救他们的学习缺陷,矫正不良的品行。如沈杰同学,老师不喜欢他,同学们也不愿意和他多交往。碰到这类同学,可绝不能把他当作“废品”置亡不理。我们应该对他加紧教育、监督,对他这种行为找出根源,对他的生活更加关心,主动和他交朋友,让沈杰同学消除心理戒备。在师生相互信任下,沈杰改了。差生姚文章登报,虽然有一定的水份,但全班为她敢投稿的自信和勇气而喝彩。这时,抓住教育契机,及时给予真诚的表扬和激励。

㈢中等生的教育

全文阅读

论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提升

摘 要:加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既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高校必须把文化素质修养作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目标予以重视,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对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思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大学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上世纪末,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又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必须把人文素质修养作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目标予以重视。

一、对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与知识、能力之间固然是相辅相成的平行发展的关系,但提高了科学素质并不等于素质的全部内涵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实践证明: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较高素质的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完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往往将素质教育也当作一种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仅仅依靠片面增加一些课程来充当所谓的素质教育课,而不是对现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加以渗透。

文化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对人的尊重,对人文力量的肯定,对人格完善的追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是全部社会文化的灵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业务素质是学生服务社会的特殊本领,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无论是在学业学习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学业和工作。文化素质教育对业务素质而言,一方面为学生学好业务打好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会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对于身体和心理素质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珍惜生命,重视健康,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能够应付和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总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弥补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感悟

全文阅读

学生主体本位教育素质教育论文

一、从教育是学生主体自身的教育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人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受教育者有权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素质和相关性素质,或者说发展自身的特殊素质和综合素质,并通过综合素质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素质(特殊素质),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选择适宜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通过自身的素质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为社会做贡献,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说,教育本质上是促进受教育主体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是受教育主体选择自身发展的指示灯、加速器,而不是把学生捆绑起来只允许他这样发展却不允许他那样发展的无形的绳索。这不但会限制学生的发展,而且学生会因得不到充分的自我发展而阻碍社会的发展。如同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理论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所说:“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以人的年龄、教养与素质差别区分),教育环境不可缺少,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化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但在现行教育学中,却只承认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包括学校领导)想把学生塑造成什么人,学生就应该成为什么人,而不是学生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当然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教师就应引导和教育,为学生能够成为什么人创造条件,促使他成为有可能成为的人才。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当成主体性的人来看待,而是把学生当成了物,按照自己的意图任意修理和改造的物,就像对待客观自然物那样。况且,自然物也有自己的本性,不是完全可以受人控制改造的对象。自然有机体也有自身存在的目的(合自然目的性),人不但改造自然,而且要顺应自然,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自然目的性,否则它就会反过来报复人、制裁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校中主体的主体,正是他们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存在,才产生了教师主体性的教育活动。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一种双主体的活动,并在双主体的活动中,应该是教师主体服务于学生主体,而不是相反的情况。因此,教师把学生当成客体,当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是对人与自然之间主客体关系的生搬硬套,是对学生主体活动的粗暴否定。

二、从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

承认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实际上是对素质教育的承诺。因为它已暗含着主体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找准适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社会位置,扮演成功的社会角色,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一切,除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之外,最终取决于主体的素质,而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知识和某种程度上社会的需要。就主体素质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来说,主体的素质越好,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就从本质的意义上符合了社会的需要;如果主体的素质差,往往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位置,就会出现他需要社会,而社会却不需要他;或者说他选择了社会,社会却没有选择他的现象。这才是人才与社会最本质的联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主体自身这种发展自我的内在要求,构成了他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如果主体缺乏这种自我发展的要求,不论家长和教师出于多么美好的愿望,硬性地拔苗助长,恐怕都事与愿违,助而不长。这已使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天资开发(学前教育)中尝到了苦果。当然,这不是说不需要对儿童进行天资开发,而是说这要以儿童具有的天资为基础,教育内容要让其感兴趣,使其感到不是外在的强制,儿童不但要学而且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育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就此而论,天资的开发实质上是一种天赋发现,而不是异想天开地认为每个儿童都有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的天赋。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喜欢学什么、玩什么,不喜欢学什么、玩什么,这与其自身的天赋关系极大。如有的专家所说,一个人的智慧48%来自遗传基因,52%来自环境的影响,天赋不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智慧,所以有天才来自勤奋之说。但应该承认人的天赋是一个人自身素质发展的基础。如果凡是勤奋的人都能成为“天才”,那天才就会遍天下,而不是寥若晨星。古希腊哲学家把哲学称为“爱智慧”,而不是说哲学就是智慧,可谓抓住了智慧的真谛。智慧是人素质的内核,它是以先天的秉赋为基质、后天的教育为条件,内外互动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固的精神品质。

学术界关于素质的定义很多,但一般以先天遗传和后天教化为结构形式。没有先天就没有后天,先天秉赋超群,而后天不足,也绝对不会成为天才。这既是人才成长的辩证法,也是教育的辩证法。主体自我成长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根据,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是素质教育的条件,二者是一种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主体自我如何成长,即发展为具有何种素质的人,从主体方面讲,取决于主体自身两种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先天的秉赋,二是自身主体性的确立。前者具有潜在性,后者具有现实性。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确立,是先天秉赋的实现形式,是本质意义上的自我完善。从环境条件来说,它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客体,为主体提供素质内化的内容,构成主体精神素质的历史文化特性,成为主体存在价值社会化的基本环节。人的先天秉赋之所以是主体素质形成的前提:一是源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二是大脑的可塑性。二者决定了主体有着养成某种主体性素质或特殊性素质的可能性,这就为受教育主体未来成为某种特殊的人才提供了潜在性条件。就人的认知风格而言,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同。所谓认知风格,就是人们在与客观世界进行信息交流时,往往具有某种个人的独特风格,即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和习惯。有的偏重于依赖左脑的功能处理信息,有的则偏重于依赖右脑的功能处理信息。正因为这两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各有特点,人们就把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认知风格,称之为“左脑(功能)型”的认知风格;而把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认知风格,称之为“右脑(功能)型”的认知风格。在实际生活中逻辑思维能力极强,或直觉能力极强者不乏其人,但不占据多数,大多数属于两者兼有的“综合(功能)型”的认知风格。只是在“综合型”认知风格中,一部分人偏于右脑型的认知风格,另一部分人则偏于左脑型的认知风格。因为受教育主体的认知风格不同,具有左脑型认知风格的人,经过对大脑的进一步开发和塑造,其科学文化精神就会得到进一步发扬,成为人们所说的具有科学头脑的人,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科学家。而具有右脑型认知风格的人,具有较强的空间知觉、形象识别、综合、直觉、想象的能力,经过对其大脑的进一步开发和塑造,就可以养成良好的人文文化素质,使其更具有认知自我、表现自我的意识能力,以及理解社会角色、作出社会评价等处理社会关系方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人经过进一步教育和社会实践,就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或社会活动家以及各种各样的管理人才。承认两种认知风格不同,以及不同认知风格的人可能有利于发展个体某一方面的素质,使其成为具有某种特殊素质的人才,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任务。凡是人才都应具有特殊的素质,这是毫无疑义的,否则他就不能称其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但特殊素质却隐含着某种片面性,某一方面的素质过于突出,而其他素质过弱,其优势就可能变为劣势,缺乏对复杂社会生活的适应性。更为严重的是,片面强调特殊素质还会对个人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危害。

因为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这种认知风格所表现出来的另一认知风格的缺憾,需要另一认知风格的优势来补缺。这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就科学认知活动而言,它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真理,对真理的探索和发现当然离不开全面的观察、冷静的思考,透过现象窥见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用极其严密的逻辑概念表达出来,它确实偏重于“左脑(功能)型”认知风格。但科学真理的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富有灵气的创造活动。人的创造性活动虽然离不开左脑的功能,但人的右脑则更能感知敏锐、突发奇想,打破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在截然不同的信息之间产生广泛联想,让人在难以控制的思绪中,把自身的创造性推向顶峰,填补逻辑思维的空白,实现逻辑思考应想而不敢想、可发现而未发现的奥秘。所以爱因斯坦说,没有灵感、没有想象也就没有伟大的科学发现。因而越是智力超群、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越需要自觉开发和利用自己右脑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发挥左右脑互补的优势,启迪自身的创造力。而具有右脑功能优势的人,虽然具有填补左脑思维的空白和突发奇想的直觉性创造,但其直觉性也需要逻辑的检验,并把直觉转换成令人可以接受的逻辑语言,形成另一种方式的优势互补。这就是全面的素质教育的更深层的学理。我们分析了主体素质教育的生理心理根据,也就找到了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人的素质虽然有先天性,但它只是人的素质赖以生成的根,而不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有生理性,就像人具有动物的特性一样,但素质本质上不是生理的,而是社会的,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现象(除去人的体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在品质化、文化心理化。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发现受教育者潜在的素质及其类型,运用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促使其从作为生理心理现象的潜素质向社会文化现象的精神素质转化,成为具有社会本质特性的素质。就近现代智力教育而言,它就以人的左脑是主管理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意识域的科学发现为依据,并适应了近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人的右脑的功能优势还没有完全被发现,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的左脑视为优势脑,加以大力开发和利用,这就形成了近现代科学主义的教育观,促进了科学精神的发扬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对近现代工业经济形成和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左脑的优势在特定意义上就是它的劣势,把科学文化推向极端,以它排斥人文文化,并把教育的主要功能规定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借助政治的力量把科学意识形态化,从而造成了人的精神分裂和人的物化。也就是说,人们崇尚科学精神,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和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强化人自身的素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加强人自身的建设,以及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人发现的科学技术却变成了对人自身的统治。科学技术所造成的人自身的异化,在西方国家当然与资本主义制度密切相关,但科学技术失去人文精神的依托所导致的人自身精神生活的片面化、偏执化,则是造成人自身异化的更深层的原因。所以不少志士贤达和人文学者大声疾呼科学出现了危机,科学精神应当灌注人文精神,还科学精神应具有的人自身的价值。既然人自身的物化,有其深层次的精神根源,而它的不断强化又与教育密不可分,是教育在把人潜在的生理心理素质转化为社会精神文化素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对科学技术的精神本性进行深刻反思的时侯,也就不能不反思教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深刻指出的:“很久以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的行业或特定的职位做准备。

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这种见解至今仍十分流行。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现在不是已经到了寻求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的时候了吗?”[3]108我国是一个经济较落后的国家,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更需要科学和技术,因而人的智力也就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也就很容易把人才与智力和科学知识划等号,人文文化往往被忽视,学校只给学生留下一片狭小的科学知识园地。这种教育态势一旦形成,就是非科学性的教育,如语文教育也久而久之把洋溢着情感意识和韵味的文学艺术知识化,把富有灵性的精神消融于死板的概念性的主题思想和段落大意的分析之中,启迪人的心灵的文学也变成了一种传达知识的工具。正因为人们把知识的传授变成了教育的一切,特别是编码知识可以量化,通过理解性的记忆就可以掌握,于是传统的教育也就往往把学生是否刻苦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这就把我国的小学教育变成了一种“听话教育”;把中学教育变成了一种“分数教育”“应试教育”;把大学教育变成了一种“知识教育”“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整个社会教育被功利化、目的化了。片面的知识教育确实潜在着很大的危机,特别当人们把知识看作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时,它不但会损害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且有可能导致人心灵的扭曲,“智高而德低”。这比“德高而智低”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更大。余秋雨曾在《智能的梦魇》一文中议论过“智满而德缺”的现象。他说:“构思过度,对创作是一种危害,营养过度对健康是一种摧残,而江河湖泊水质中的营养过度,实际上是一种污染,智能也是一样,过分地运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就会导向灾难。”“在这处处讲究智能的世界里,该如何来识别和对待各种各样的人呢?我想,一个人最值得珍视的是仁慈的天性,这远比聪明重要;如果缺乏仁慈的天性,就应该通过艰苦修炼来叩击良知;如果连良知也叩击不出来,那就要以长期的教育使他至少懂得敬畏,恪守规矩;如果连这也做不到,那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愚蠢和木讷了;如果他居然颇具智能,又很决断,那就需要警觉,因为这样的人时时进入一种可怖的梦魇,并把这种梦魇带给别人”。[4]但这不是说智力教育就不重要,而是说不应该把它偏执化,应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所谓全面的素质教育也不是要求科学家要有艺术家、道德家甚至政治家的素质;或者艺术家也被科学家化,科学家也被艺术家化,那科学家就不是科学家,艺术家也就不是艺术家了。因为这样会使人顾此而失彼,既不合乎社会的需要,也不符合不同受教育主体的先天特性。我们认为,全面的素质教育是主体性素质与相关性素质的统一,或特殊素质与综合素质的统一(不是一专多能,因为能力不等同于素质)。只有这样,受教育主体才能既保持自身素质的优势,又不因其他方面的素质不健全而使自身素质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因为现在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以智力教育取代或淹没了其他方面的教育,特别是人文文化精神的严重缺失,导致了受教育主体的非正常发展,为了让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一道长住校园,所以人们突出强调人文文化教育。这种强调,不但有纠偏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一旦失去了人文精神的润泽和浇灌,科学精神就失去了灵性,久而久之科学创造精神就会枯萎。如美国著名学者、发明家布莱克斯利在《右脑与创造》一书中所说:“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成功,多半还是依靠他的直觉方面曾得到过多大程度的意外发展。”

一个人只有在开发左脑,使科学精神得到发扬的同时,更好地开发右脑,使与此相联系的人文精神也得到发扬,人的科学创造性才如虎添翼,使思维更加敏锐,看到的天地也更为广阔;反过来也是一样,一个右脑开发得好、人文素质优异的人,则更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撑,以便使自己富有灵气的头脑,深蕴着客观现实的内容,使其对理想的追求既高远又实在,既能飞到高空又能稳稳地落地,成为一个心灵高洁又务实的人。这才是强调全面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功能的发挥,只有走全面开发受教育主体素质之路,才能事半功倍、业绩卓然。但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和手段来实现的,而是主要通过受教育主体自身的艰苦努力来实现的。所以受教育者主体的确立,就显得特别重要。任何一个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大都不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出来的,不是园丁精心修剪出来的,也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教师的烛光映照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启迪下、诱导下,受教育主体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以自身为认知和改造的对象,自觉解剖自己,进行灵魂的探密,使自己的大脑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化知识为文化精神,化文化精神为智慧而超群脱俗的。就知识、文化、智慧三者的关系而言,知识是外在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精神是内在的,智慧是心灵的。人的智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人的灵魂的精髓,弥漫于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统摄着人的文化精神,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智慧是素质的内核。当人们接触一个人,发现他非同一般,言谈举止流露出惊人的智慧,让人赞叹不已,人们就会说他的精神素质很好。智慧是人的创造性之源,也是人的品格之源。人的智慧有可能是被别人发现的,但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主体自己养成的、塑造的,是主体性的。这是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本位教育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全文阅读

独立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状况不是孤立形成的,它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学生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设施环境、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形成共识,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在此前提下,根据当前独立学院的实际,着力从完善独立学院的设施环境、优化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丰富校园人文活动等方面构建适应独立学院实际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意识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等是保证该项工程成效的关键要素,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二)以人为本原则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更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上的欠缺,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其侧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的锤炼、善恶美丑与荣辱观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塑造,进一步优化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结构,陶冶其性情,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人格的进一步自我完善,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的应用型人才。

(三)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原则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人文素质终归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密不可分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实施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导向,即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统领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相关课程设置与在内容上,都必须体现和把握这一原则,努力使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合力,共同致力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意识层面——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是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一种品格,它高于知识和能力,却又与二者紧密联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素质的一种表现。为了使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必须提高人的素质。在大学里应当重视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专业素质教育便是完成科学技术的学习。而人文素质教育,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人文素质关乎人的思想、精神、情操、道德、意志、动机,等等,而这些要素都会影响到人的技术能力的发挥;更让人担忧的是,如果人的人文素质中的某些要素发生偏离有可能使得人的技术能力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成为危害人类社会或者国家的破坏力。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的价值和精神。它的最根本功能是对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塑造,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健全的人格。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由于其在文化基础、社会交往、心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只有更加注重对这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品德、心态、兴趣和爱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器物层面——加大投入,营造人文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人文素质教育与一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同。人文素质的提升,更多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同化与吸收,它和主体所在的环境直接相关。因此,有效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首先要营造人文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强化器物层面建设,具体来看,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1.校园硬件环境的建设校园的硬件环境包括学校建筑、校园规划、班级设置等,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独立学院的举办方要认识到建设一个具有人文气息校园的重要性,舍得投入,在校区的规划与设计方面多下工夫。例如,增加体现科学人文精神的雕塑、建筑等人文景点的建设,增加图书馆藏书中人文类书籍的数量和种类等。要按照现代教育的理念与高校教育的目标,结合学院的历史与发展沿革,精心打造设计,并在各个建筑环节与细节上尽可能地增加人文气息,让大学的精神、人文的内涵与理念蕴含其中。2.校园软件环境的建设校园软件环境方面,主要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校园。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外在表现,也是独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所共有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根据独立学院学生人文视野狭窄,人文精神缺失,但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意识及社会活动能力都比较强的特点,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系列人文社会科学特讲座,提升大学校园人文气息,帮助大学生营造浓厚的的人文环境。二是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学生成立如摄影、武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举办诸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科技节,等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也对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制度层面——科学组织,优化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与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步骤。人文素质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纳入教学计划,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有能力并具备高度责任心的师资队伍,使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任务真正落到实处。1.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强化大学生人文社科通识教育人文社科通识教育,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借鉴中外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我们会发现:西方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等三个时期。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高教改革的过程中,一改“学问中心论”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人的教育”模式,即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所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在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综合化的同时,重视情感教育和个人心理品质教育。如在美国高校工程类本科教学计划中,人文教育课程1989年上升到20%左右,美国哈佛大学规定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25%的人文科课程。德国理工科大学中的人文课程已占到课程总量的的1/4(含讲座、必修和选修课)。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在内地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香港高校也开始推行通识教育。比如,香港有关方面规定,所有经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资助之全日制学士课程的学生(相当于内地的本科学生)需于毕业前完成两个不同范畴的通识课程。另外,所有经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资助之全日制高级文凭课程的学生(相当于内地的专科学生)需于毕业前完成一科通识课程。通识教育虽然和人文素质教育不完全等同,但通识教育的目的仍在于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思考及创意思维的能力,提高终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有责任的公民意识,这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人文素质教育某种程度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借鉴西方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独立学院的特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在课程设置方面可行的是通过选修课等形式增加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塑造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这就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开展人文社科通识教育,通过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文化比较、法律和心理等多学科综合教学,实现人格的熏陶和塑造。其中,语言教育塑造民族性人格;文学教育塑造高品性人格;历史教育塑造厚重感人格;哲学教育塑造智慧、道德人格;美学、艺术教育塑造审美人格;文化比较教育塑造跨文化交际人格;社会教育塑造社会亲和人格;法律教育塑造公民意识与法治人格;心理教育塑造学生的“自我超越”人格。2.师资建设方面,完善人文教师用人机制,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又是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指导者,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关键之一,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里的教师队伍,既包括直接承担人文社科通识类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也包括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他们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肩负着责任。一方面,要提高人文学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很多独立学院人文学科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独立学院也基于自身成本核算的考虑,通常也不愿在人文学科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诸多原因导致许多优秀的人文教师流失。这些因素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下降,流于形式。因此,独立学院要在制度保障上增强人文学科的师资力量,舍得投入引进优秀教师;同时要努力提升现有人文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至少做到在各方面平等对待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另一方面,要提高包括专业课教师队伍在内的教师综合素质,强化师德教育,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作为大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同时,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人文素质、健全体魄与心态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把“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承担起来。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齐心协力。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是受诸多制约因素,但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以对学生、国家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不断摸索,扎实推进,从而构建出符合各校特色的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全文阅读

素质教育下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1社会和高校的合力

落实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工程在落实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工程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参考《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高校教育管理机构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制定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设定相应的专业特质标准,合理地把握各项评估指标的比重;

(2)通过公开新时代人才评判标准的方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营造良好的风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质;

(3)社会企业会根据一定的标准,定期对企业内部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评估,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合理地进行组织和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落实。首先明确评估目标,选定参评对象,制定评分制度和评分方式,再交由下级进行填报,最后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统一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便于后期分析;

(4)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将各大高校评估排名信息进行反馈,让高校进行反省和研究,采取措施弥补其中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整改教育管理工作,推动高校的发展。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工程的实施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制定最优化的方案,并选取相应的示范学校,在落实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大范围的推行。在落实这项长久而艰巨的工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规范,持之以恒的执行和遵守,逐步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发挥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对高校素质教育提高的动力作用。

2高校内部教育合力

2.1加强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

全文阅读

中学生素质教育家庭教育论文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长重考试轻德育

教育观的片面性现在的家长大部分都重智力轻德育,重技巧轻能力。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学习成绩问题,简单认为只要孩子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其他方面,例如:是否尊老爱幼、是否明礼诚信等等这些就都已经处于次要地位。学校里都有乱划课桌、污损图书、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有的甚至多次出现了未成年学生暴力事件。家长过分重视智力,除了在课堂的学习之外,还让孩子在课外不断练习,压力增大,片面地教育观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

(二)家长素质和方法落后

1.家长本身行为素质落后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家长们的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参差不齐,将自己不好的方面如拜金主义等等全部展现在孩子面前。例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管红绿灯,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地下通道,而是采取翻栏杆、横穿马路的简便方式。孩子善于学习,模仿,他们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在无形之中将这些不好的方面也教授给了孩子,阻碍了孩子高尚的道德的形成。

2.缺乏与子女有效沟通交流许多家长存在“家长制”的作风,不给孩子“说话”的权利。有的家长甚至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采取强制性的办法杜绝孩子从事某些行为,而不是耐心劝诫,听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一项针对90后学生的教育的调查,90%以上的孩子在小时候都经历了犯错后家长对自己的“冷战”,不说明错误原因,不纠正错误行为,家长就知道生气不和孩子说话来证明孩子犯错了。家庭中的这种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对孩子过分的专制,容易形成沉闷压抑的氛围,导致许多“问题孩子”的形成。

3.教育方法传统保守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家庭教育新的方法的了解不够,因而,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简单、陈旧。有的家长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例如网络流行的“狼爸”、“虎妈”,坚持打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影响了父母子女的亲密关系,而且容易激化家庭矛盾。这些老方法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道德。

(三)家庭关系不和谐

全文阅读

高职学生优质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切实、全面地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各高职院校的紧迫任务。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高职院校应从素质教育的内涵入手,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但受现有招生政策的限制,我院招收的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学习热情,亟待提高整体素质。我们只有将素质教育贯穿高职高专教育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把学生塑造成合格的有用人才。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大体可分为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两方面。基本素质是指作为一个自然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应具备的水平和能力,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创新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专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就业技能素质等。基本素质是专业素质的内在基础,而专业素质是基本素质的外在表现。

二、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1.它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生产、管理、服务质量的好坏。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高职生将越来越成为企业劳动者的主力军。因此,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宽容和合作精神,以及高度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

2.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折的关键时期,产业机构和劳动力机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更需要高技能人才。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既有科学技术内涵,又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它可以提高社会的文明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旧交替时期,有必要重新审阅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从而积极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高每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行为规范。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它可以培养学生仁爱、信义、自省修身、谦让礼仪、博爱宽容、人格独立高尚等品格,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及高素质融入社会,从而提高社会的文明素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