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数学期中总结

学生数学期中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载文分析

摘要:本文选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刊发的12期641篇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载文、作者以及引文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度发文情况,为明确办刊目标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以期进一步提升办刊水平。

关键词: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载文分析;作者分析;引文分析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02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05-05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EducationalInstitute ofJilin Province)创刊于1985年,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省教育学院主办,是全国教育学院优秀学报,吉林省一级期刊。本文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2016年刊载的641篇论文(不包括特稿、专稿)为研究对象,从载文情况、作者情况、引文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希望通过分析2016年的发文情况,总结办刊现状,明确发展方向,为今后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一、载文分析

全文阅读

Excel在高职班主任统计学生成绩中的应用

摘要:高职院校中,班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成绩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运用Excel函数功能,对班级学生成绩进行快速有效的统计计算、分析与查询,对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Excel;高职院校;班主任;成绩统计

一、引言

高职院校中,由于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同时承担理论课和实训实践课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还兼任班主任工作。学生成绩的统计与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它也是学生各类评优评先、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评比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每学期结束,每位教师除了批改数量繁多的理论试卷和实训报告外,兼任班主任的教师还要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等各项成绩,统计计算班级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综合测评成绩和名次等,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枯燥烦琐且易出错。

目前学校教师大部分都有电脑,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其中Excel电子表格软件是应用最广泛的办公软件之一,它集数据管理、数理统计、绘图、制表于一体,既可以作为数据库使用,又可以完成多种表格与图表设计,而且Excel内置了数百个函数,能够完成绝大部分数理统计分析和复杂的数据运算,精度也达到了专业系统分析软件的水平,因此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可以让班主任迅速完成多个班级学生的成绩统计分析工作,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下面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2010级过程自动化104班2010~2011学年第1学期成绩为例,借助函数功能完成学生成绩的统计计算,充分展示Excel在班级学生成绩统计中的应用。

二、建立工作表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主要由总评成绩、加分值和扣分值三部分组成。总评成绩又包括文化课成绩与平时表现考核成绩,其中文化课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表现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平时表现考核成绩由学生各月的班级考核总评值构成。在Excel中,分别建三个工作簿,取名为“过程自动化104班X月份班级考核表.xls”(以11月为例)、“过程自动化104班2010-2011学年第1学期平时表现总评表.xls”、“过程自动化104班2010-2011学年第1学期综合测评表.xls”,在相应工作表中输入该学期学生各项管理信息。

班级月份考核由晚自习、早操出操、上课纪律及出勤、宿舍卫生、团生活海报、团生活表现、劳动加分和其他加分共同组成。在班级月份考核工作表(以11月为例)中,在单元格A2中输入“序号”,单元格A3中输入“1”,再单击A3单元格,先按住Ctrl键,再移动空心十字光标至单元格右下角,待光标变成小实心十字(“填充柄”)时,按住鼠标左键沿行向下拖动鼠标至最后一行,可以自动按顺序生成每位学生的序号。在单元格B2中输入“姓名”,然后依次输入每位学生姓名,在C2至J2单元格中依次输入各项考核指标的内容名称,在单元格K2中输入“总分”,单元格L2中输入“名次”,完成工作表表头制作,如图1所示。工作表中各项考核指标分值由班主任和班干部成员各司其职,采取班主任不定期随机抽查和班干部每天考核的方式,打出每位学生分值。如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上课和晚自习的纪律和出勤,团支部书记负责团生活,体育委员负责早操出操,卫生委员负责检查宿舍卫生等,各自负责一项考核指标的打分,避免部分班干部权力过于集中,同时便于班干部之间相互配合和班级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最后所有数据在每月结束后的下月初由班主任统一汇总,计算总分,并向全班同学公示。

全文阅读

1―8月拜城县学校师生罹患活动性肺结核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报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3.81

摘 要 目的:通过调查活动,全面掌握我县各学校结核病疫情状扩散原因和具体情况,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进一步开展好防控工作,切实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扩散和传播。方法:对20例学生、7例老师进行个案调查,掌握其流行病学个案详实情况,了解其在学校密切接触群体数量和接触的不同方式。针对27例师生所在学校密切接触的班级学生或同办公室的老师,开展密切接触者个案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显示,拜城县2013年1-8月各阶段散发病例数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总病例数虽有上升趋势,但在发病状况看呈分散性,不属于聚集性扩散,从拜城县结核病整体发病状况来看属于正常散发病例。此外,6月底各学校学生陆续放假后,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加大,在各种场合中有可能感染到结核杆菌,结核杆菌感染后潜伏期较长,感染者在身体状况不佳条件下发病,致使8月学生发病率稍高。7例患病老师中4例有结核病家族史,主要病原可能是在家庭中被传染。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要求学校要加强领导,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学校医务室对结核病要提高警惕,在日常就诊中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应及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对有家庭肺结核接触史和PPD强阳性学生定期检查;对开学后的学生、老师进行体检时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体格检查,应该开展规范性健康体检,争取肺结核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便杜绝学校发生肺结核疫情传播和扩散。

关键词 老师 学生 活动性肺结核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2013年1-4月拜城县发生11例学校师生肺结核病患者,其中老师4例,学生7例(涂阳3例),县疾控中心意识到学校疫情扩散情况的严重性,立即报告县卫生局、教育局,随即由两局联合印发拜卫疾控发[3013]13号《关于印发(拜城县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各学校依照《方案》要求加强防控工作,但到8月末学校师生患病数上升到27例,其中学生20例,老师7例(阳性6例)。学生患者中在本地学校上学11例、外地学校上学9例,7例老师均属本地学校在职老师。鉴于学校结核病上升趋势明显,县疾控中心立即成立专项调查工作小组,开展了一次相关学校结核病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活动。

一般情况

2013年1-8月,全县在校教师、学生发生活动性肺结核27例,其中教师7例,痰涂片阳性2例;学生20例,痰涂片阳性4例。学生年龄10~22岁,老师年龄26~36岁,27例患者曾经接种过卡介苗6例(22.22%),有家族肺结核病史9例(33.33%)。

调查结果

发病时间分布:1月份学生4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14.81%;2月份学生2例、老师1例,共3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11.11%;3月份老师2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7.41%;4月份学生2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7.41%;5月份学生4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14.81%;6月份学生发病2例、老师发病1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11.11%;7月份学生发病1例、老师发病2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11.11%;8月份学生5例,老师1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22.22%。27例师生患者占全县同期总发病数的7.26%。

全文阅读

统计指数及其因素分析教学探讨

摘要:统计指数是社会经济指标,但其编制方法是复杂多样的。中职学生由于对社会经济现象接触得比较少,初学者往往掌握得不太牢固。笔者认为,在中职统计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统计应用和案例教学,要多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统计指数的编制方法。本文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来探讨如何教好统计指数这一章。

关键词: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教学

统计指数产生于分析研究现象的动态变化,如物价的变动、产量的变动、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工资的变动、成本的变动等,是统计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中职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理解同度量因素的概念

同度量因素是学习统计指数这一章首先要理解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笔者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了案例教学。案例:钢和煤是两种不同的产品,要反映钢和煤在一定时期内总的增长速度,就不能简单地把钢和煤的产量直接加在一起来计算,这是因为钢和煤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但这不等于说钢和煤就没有相加的可能性。其实,不同的产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价值量,各种不同的产品或商品的价值量是可以相加的。因此,我们可以把钢和煤的产量乘以其单位价格,变为产值再相加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计算这两种产品总的增长速度了。在这里,钢和煤不可同度量;而价格这个因素,则是同度量因素。由此可见,同度量因素,就是使不可同度量的现象过渡到可以同度量的那个中间因素,它只起同度量的作用,并不参与现象的变动。

二、掌握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掌握质量、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是学好统计指数这一章的基础,也是学习指数体系、平均指标指数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这一环节的教学,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指数体系中,因素指数的个数与因素指标的个数是对应的;选择同度量因素时期的一般原则是,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质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绝对量的关系式是根据指数体系中对应的各指数的分子、分母之差建立的。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明各种产品价格的变动,而是综合说明价格的平均变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用以下例题来分析。资料如下表:

全文阅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测评与研究

摘 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式教学理论并借助现代网络视频媒介实现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现将其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并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跟踪式实践研究,以教学效率的高低为评测标准,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发现更适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学效率 测评

一、引言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自于2011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现已日渐流行,在北美乃至世界广为传播和采用。目前,中国的中小学借鉴了这一教学模式,很多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微课堂”教学,高校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不多见。本研究分别在沈阳化工学院和沈阳药科大学两所院校进行,测评研究的对象为2013级非英语专业且必修课程为大学英语的在校学生,参与测评总人数为 1000人。测评时间为2014年1月及2015年1月,总计测评试卷1000份。本测评使用的是非随机抽样,由指定班级参与,不考虑学生入学成绩,采用常规数学计算方法。本文将针对所研究教学对象的测评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可靠数据作为测评依据。同时,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到优势和劣势,尝试性寻找适合以理科专业为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高效模式。

二、测评方法及对象

本次测评的对象为2013级新生,在沈阳化工学院和沈阳药科大学中抽取多个专业500名学生作为测评对象,其中男生320人,女生180人。对调查问卷实行不记名填写,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本次测评采用问卷调查与期末试卷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从主观上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从客观的角度反映翻转课堂的真实教学效果。

三、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全文阅读

会计电算化课程中“期末自动转账”的教学思考

摘 要: 会计电算化期末自动转账功能是一个非常快捷的功能模块,可以大大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在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作者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期末自动转账 思考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学科,以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现在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用友ERP-U8.72财务软件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软件,以企业相关案例进行实验。在近几年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综合性和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些业务的处理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其中以自动转账功能的运用最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总结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找出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会计电算化期末自动转账的意义

期末自动转账是财务软件中一项强大的特殊功能。不同于传统手工转账,而是根据会计期末工作的特点,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优势,将繁琐的期末手工转账转化为信息化自动转账。它的运用更适应现代高节奏的企业财务工作特点,以最简便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财务的要求。

二、会计电算化期末自动转账的流程

会计核算期末结账前,有许多成本、费用需要结转,转账分为外部转账和内部转账。外部转账指将其他子系统(如薪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存货核算等子系统)生成的凭证转入总账系统中;内部转账是在总账系统内部通过设置凭证模板自动生成的凭证。下面以用友ERP-U872财务软件为例对自动转账的应用进行介绍。

(一)自定义结转

全文阅读

利用若干容器演示统计学中若干规律及类比与归纳

摘 要:在《统计学》教学中,有些需要掌握的经济现象,具有相通的原理。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知识点分布于不同章节,各章节侧重于国民经济统计不同方面的知识,未将其中原理相通的知识点串接起来。这些知识点本身存在一定抽象性,且应用于统计学的不同方面,对学生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阶段性复习中,教师可以特别开设一节课,将这些知识的原理与联系通过形象的演示展现出来并进行归纳,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规律,更好地巩固相关知识,并提高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关键词:统计学;规律;能力

在我国职业学校财经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开设有“国民统计”或“统计学概论”这一要求较高,较难学习的课程。如在“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这一自学考试课程中,因为各个章节的学习各有方向侧重,未能将一些有着共同规律的公式归纳整理起来。如在介绍人口数时,出现了“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在介绍固定资产的平衡关系时,出现了“年初固定资产+本年增加固定资产-本年减少固定资产=年末固定资产”。在介绍社会商品购买力时,出现了“本期全部商品购买力=本期形成商品购买力+期初结余商品购买力=本期实现的商品购买力+期末结余的商品购买力”,以及“本期全部商品供应量=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期初结余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期末结余的商品供应量”。类似的具有共同原理的知识分布于“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不同章节,针对的是国民统计中不同方面问题,此类公式本身较长,单纯记忆花费时间较多,应该更注重总结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复习过程中,利用一节专门的课时进行规律的总结,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归纳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并思考,从接触基础知识“流量”与“存量”,总结相关规律,更好地进行理解,贯以教师引导,对一些相关的统计学中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连接紧密的知识体系,能令学生更好地领会并掌握这一系列的知识。

这一节课,将下列知识概括为一个知识体系:①“流量”与“存量”的理解与区分;②“期初量+新增量-减少量=期末量”类型公式的理解与归纳;③“平均库存”的理解;④“流量周转次数”计算的原理与应用。

以“流量”与“存量”基础知识理解与区分为开始,通过演化得到其他的规律,而后将各个学习章节的相关内容归纳出来,更好地将原本分散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统计》课程开设于职业学校中职或高职的二三年级,是财经类自学考试较晚开设的考试科目。十七八岁的职校学生对于抽象规律的总结已经有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对于由直观印象转化为知识较有兴趣且喜欢新事物,能够较快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得出规律。但不愿处理较为复杂的记忆工作,并且对知识规律的总结主动性与能力仍较为欠缺,而对于教师已得出的结论乐于接受,并能主动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样一节归纳课设计中,应该以展示“流量”与“存量”的内容为开头,注意循序渐进。将最基本的内容介绍分析清楚,而后再将相关公式的规律通过“流量”与“存量”形象化地展现出来,通过类比,得到规律,进而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进一步发展。在“平均库存”的理解上,应使学生注意求解方式间接与可操作性的原因。在“流量周转”问题中,应使学生注意到“流入”与“流出”的区别。

全文阅读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成绩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数学成绩充满了变数,有的学生平时数学成绩很好,但是在高考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有些学生在平时考试中数学成绩一般,在高考中发挥得很好.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如何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学生如何才能保持很好的考试状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时间分配合理

这个时间分成学习时间和考试时间.只有合理地分配时间,并且在这些时间内,制定合理的规划,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就高三整个时间来说,我们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在期中考试之前

在这段时间内,主要把期中考试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复习好、总结好、归纳好就行了.例如,解题思路、题型的总结、知识点衍生等方面要按照专题的形式来复习.

2.在期中考试之后,期末考试之前

在期末考试中,数学题目往往都有一些难题,主要原因是期末考试涉及的知识点范围广,第一轮复习时间就应该以期末考试为界限.因此,在期末考试之前,学生应该对各章节中知识点的把握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要对其进行地毯式的复习,熟练掌握各章节出现的基本题型的解题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3.期末考试之后,春节之前

全文阅读

鉴于远程教育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试思索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远程教学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之一。远程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差别,不能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采取课堂、课外由老师监督,学期结束采取现场考试的模式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远程教育的效果如何,必须要采取一定的考核方法才能进行。目前,大部分远程教育的考核方法都采取了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进行,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之间存在联系,但是这两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还是存在着细微的区别。笔者对某电大四门课程采取了跟踪调查,对学生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本文选择了在形成性考核中设定内容不同的某电大的四门课程(民事诉讼法、电算化会计、网络技术、市场营销)2009年至2011年所有学生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进行对比分析,既有四门课程形成性考核之间的对比,又有这四门课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比对。

课程形成性考核分析该四门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设定,由于其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截然不同,所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着重点不同,所以设定形成性考核内容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在整个学生成绩管理体系中所占比重也各不相同。民事诉讼法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在学生学期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为20%,考核内容包括4次记分作业、2次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电算化会计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80%,考核内容包括设置会计科目、记账、报表格式和定义、设置资产类别、资产增加和减少等网上软件模拟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对会计软件和会计凭证的操作能力。网络技术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40%,考核内容由计分作业、实验和实习构成,其中计分作业占本课程学期总成绩的20%,计分作业布置4次。实验和实习成绩占本课程学期总成绩的20%,没有完成实验的学生不得参加终结性考试。市场营销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60%,包括4次记分作业(占总成绩的10%),1次市场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30%)、1次读书报告(占总成绩的10%)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10%)。课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课程形成性考核平均分数、终结性考试平均分与课程学期总成绩之间的对比分析。

按照课程设计的分值比率来计算,必须要符合如下标准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总成绩。每个学生的课程学期总成绩分数(Y)用数学公式表达应当为如下:y=ax+bz,其中x、z分别代表形成性考核分数和终结性考试分数,a、b分别代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在学期总成绩中所占的比率。按照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设定初衷,用所有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分数平均分和终结性考试平均分x1和z1,则应当得出课程学期总成绩平均分(y1)的公式应当也是y1=ax1+bz1。但是,从实际情况的分析来看,y1=ax1+bz1并不成立,说明在考核过程中仍然有其他因素存在。分数段的人数所占比重分析。

按照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初衷来看,应当是形成性考核分段人数所占比重与终结性考试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学期总成绩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基本一致。但从实际情况分析,结果并不相同,形成性考核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出现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中间分数人数较少。终结性考试分段人数和学期总成绩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则两极人数较少,中间分数人数较多。这也说明在日常考核中,有些老师对于形成性考核重视度不够,对形成性考核的计分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任意性较大。按照设计标准来说,形成性考核分值较高的人,在终结性考试时就应当能够得到较高分值,形成性考核分值较低的人,在终结性考试时就应当分值较低。但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等都能够影响终结性考试分数,因此,会出现有些形成性考核分值较低的人也能在终结性考试中得分高,有些形成性考核分值较高的人在终结性考试中得分较低。

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差异的原因分析远程教育考核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形成性考核在形式上大大简化。老师通过网络等形式交代学生作业,至于作业是否应当切中教材内容、是否能提高学生掌握的知识则可能未予考虑。学生仅仅为了完成作业,不去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学习,没有对所应学知识进行复习和理解,最终可能形成性考核分数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终结性考试的题目也有些随意的现象发生,比如脱离大纲和教材、考试内容与形成性考核中作业内容重叠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形成性考核分数脱离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终结性考试成绩也会脱离学生最终学习结果,学期课程总成绩也无法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情况。学生成绩管理不严格。远程教育的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但是远程教育的学生要面对工作的压力,要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腾出时间来学习和做作业,可能根本就没有完成形成性考核所规定的内容。有些学校和老师认为,如果全部按照规定的要求去进行考核的话,可能会影响到远程教育学生的课程通过率和最终的毕业率,也会影响到招生等直接关系到学校利益的问题。所以,学校和老师都自觉的放宽了标准,比如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只要上交了作业的就全部计满分,甚至有些老师为了课程学成绩的需要,在终结性考试之后才把形成性考核进行综合打分,人为的为那些终结性考试中不及格的学生把分数加上去,让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

网络应用障碍。远程教育的学习和考核,大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而目前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大都是年纪相对较大的中年人为主体,很多人没有自己的邮箱,没有网络应用能力,所接触的网络知识大都用于聊天和浏览网页,对于网络上提交作业和下载文件等知识还存在着一些障碍,这些也影响着考核结果的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多学生在学习思维上还是以传统的纸质书本上,无法接受新兴的网络学习这种模式。考核内容设定有待完善。虽然各个课程有各个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无法要求所有课程都按照一个模式进行,也无法要求所有的课程中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所占比重固定。但是,对于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应当结合所学课程的内容进行设定。比如,民事诉讼法的形成性考核就是量化为完成4次作业,没有其他的规定了,所以无法反映出平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并且还可以影响最终的成绩是否真实反映学生的情况。完善远程教育的学生成绩管理对策建立规章制度,严抓远程教育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质量关,杜绝随意性的发生。学校应当把保障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应当在学校规章制度中严格明确考核的要求和考核的纪律,在制定课程规划的时候就应该明确考核方式和考核办法,认真贯彻执行规章制度,依规定办事,不把形成性考核当作走过程,甚至当作人情分送给那些终结性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并且要对老师进行严格要求和考核。

科学设定考核的方式方法。形成性考核应当是检验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依据,学习过程能够得到良好的坚持,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能提高,因此,要在形成性考核标准设计上充分考虑,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考虑到无法见到学生本人、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的时候能出台由操作性的方式方法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衡量。这就要求在设定考核标准时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的总体要求,根据课程进度的要求来布置相关的作业,并且要加入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环节,这样才能通过沟通,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不能单纯就把完成几次作业、完成几个调查报告等形式性的内容就得出了形成性考核分数。终结性考试内容也应当充分尊重教材、教学大纲,要从平时的作业中总结出学生易混淆的内容加以检验,从而促使学生巩固平常的知识,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应当由不同的部门或者不同的老师对形成性考核分数和终结性考试分数进行计分和统计,避免授课老师为了提高通过率人为地改动形成性考核分数,使最终分数偏离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

学校应当提高服务水平,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服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有些局限于网络应用,有些局限于纸质书本的观念影响。这些都需要学校通过校园网站、开通服务电话等方式来提高,并且应当做好学生入学前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形成性考核、了解网络学习的系统,并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指导,并建立专门的网络支持队伍,负责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全文阅读

鉴于远程教育的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试联系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远程教学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之一。远程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差别,不能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采取课堂、课外由老师监督,学期结束采取现场考试的模式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远程教育的效果如何,必须要采取一定的考核方法才能进行。目前,大部分远程教育的考核方法都采取了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进行,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之间存在联系,但是这两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还是存在着细微的区别。笔者对某电大四门课程采取了跟踪调查,对学生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本文选择了在形成性考核中设定内容不同的某电大的四门课程(民事诉讼法、电算化会计、网络技术、市场营销)2009年至2011年所有学生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进行对比分析,既有四门课程形成性考核之间的对比,又有这四门课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比对。

课程形成性考核分析

该四门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设定,由于其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截然不同,所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着重点不同,所以设定形成性考核内容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在整个学生成绩管理体系中所占比重也各不相同。民事诉讼法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在学生学期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为20%,考核内容包括4次记分作业、2次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电算化会计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80%,考核内容包括设置会计科目、记账、报表格式和定义、设置资产类别、资产增加和减少等网上软件模拟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对会计软件和会计凭证的操作能力。网络技术的形成性考核得分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40%,考核内容由计分作业、实验和实习构成,其中计分作业占本课程学期总成绩的20%,计分作业布置4次。实验和实习成绩占本课程学期总成绩的20%,没有完成实验的学生不得参加终结性考试。市场营销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60%,包括4次记分作业(占总成绩的10%),1次市场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30%)、1次读书报告(占总成绩的10%)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10%)。

课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

课程形成性考核平均分数、终结性考试平均分与课程学期总成绩之间的对比分析。按照课程设计的分值比率来计算,必须要符合如下标准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总成绩。每个学生的课程学期总成绩分数(Y)用数学公式表达应当为如下:y=ax+bz,其中x、z分别代表形成性考核分数和终结性考试分数,a、b分别代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在学期总成绩中所占的比率。按照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设定初衷,用所有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分数平均分和终结性考试平均分x1和z1,则应当得出课程学期总成绩平均分(y1)的公式应当也是y1=ax1+bz1。但是,从实际情况的分析来看,y1=ax1+bz1并不成立,说明在考核过程中仍然有其他因素存在。

分数段的人数所占比重分析。

按照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初衷来看,应当是形成性考核分段人数所占比重与终结性考试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学期总成绩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基本一致。但从实际情况分析,结果并不相同,形成性考核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出现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中间分数人数较少。终结性考试分段人数和学期总成绩分段人数所占比重则两极人数较少,中间分数人数较多。这也说明在日常考核中,有些老师对于形成性考核重视度不够,对形成性考核的计分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任意性较大。按照设计标准来说,形成性考核分值较高的人,在终结性考试时就应当能够得到较高分值,形成性考核分值较低的人,在终结性考试时就应当分值较低。但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等都能够影响终结性考试分数,因此,会出现有些形成性考核分值较低的人也能在终结性考试中得分高,有些形成性考核分值较高的人在终结性考试中得分较低。

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差异的原因分析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