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贯彻总书记"以德治国" 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加强学校德育的重要切入口,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任所欲为等形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自古以来"礼仪之邦"的美称,会不会断送在当今的青少年手中。可见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青少年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在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些学生平时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无法发挥,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信心,懂得在应用得体的礼仪言行的同时,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这一点。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我校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之中,校领导班子办学思想明确,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长抓不懈。
1、学校政教处在各个学期每个阶段的德育工作计划中,都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全校各班以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朗诵会、座谈会、专题讲话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年来,政教处先后安排了四位学生代表在周一的升旗典礼上作"树立侨中学生文明礼貌新形象"的专题发言。有两个班集体向全校各班和全体同学发出了倡议,在全校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班"、"模范班",人人争做"文明礼貌侨中人"的氛围,同时也进一步推动我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深入开展。
所谓礼仪,就是用来约束自己、尊敬他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通过特定的行为、语言等表达自己对别人尊重、理解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受历史传统、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时展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为主要目标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和技巧。中国更是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著称。在古代,“礼”更是曾经与“法”共同成为社会调整的手段,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却让人难以乐观:校园内各种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不文明的现象经常出现。笔者认为,在新的时期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较之中学生、小学生的差别也应并非仅仅体现在年龄、学问上,而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个人修养、文明礼貌等方面。但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却令人堪忧:衣冠不整、迟到早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张口骂人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在食堂打饭不排队,在宿舍大声说话、听音乐、玩游戏影响他人休息,在图书馆、自习室手机铃声大作或大声说笑,情侣交往搂搂抱抱过分亲密,在网上论坛攻击谩骂他人等情况比比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大学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识,还将其标榜为“有个性”、“张扬自我”的表现,对于不文明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体现了在价值观方面的扭曲。
二、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位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虽然其也包括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比如礼仪知识、尊重他人的观念等,这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领会。但文明行为的教育却是可以从小进行的,而且这种行为习惯一旦习得也就很难改变。而我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普遍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增多,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很多家长都将子女奉为“掌上明珠”,更出现了许多“小皇帝”、“小皇后”。独生子女的成长较之多子女的家庭本身就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不少家长更是对子女过分溺爱,对于子女的生活条件关心的多,更多的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对于其人格完善关心的少。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更多的关注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对于礼仪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错失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
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对于礼仪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学生礼仪失范的重要原因。尽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但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虽然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高等教育从过去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精英教育开始转变为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这只不过将过去的“能否上大学”式的应试教育变成了“能否上重点大学”,更将学生本应在高考时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提前到中考乃至小学升初中阶段,因为只有考上重点初中,才更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这就使得“应试教育”进一步下移和提前,在对于青少年进行人格养成和礼仪教育的关键阶段,学校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从而进一步延误了礼仪教育的时机。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及其成因
知书达礼,是古代对高素质人才的美誉,同时也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础礼仪。但是因为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很多中职院校的学前专业学生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些现象:学生在校园内穿着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在上课时随意开小差、不尊重教师、在公共场合出口成脏等。这些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教师的形象,无法体现出学生受到的良好教育风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一是家庭方面,家长对于孩子过度的关心和溺爱,没有从小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是学校方面,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和礼仪教育,仅仅注重概括性的道德发展教育,而忽略了养成性道德教育,大道理讲的很多,实际上的实践教育却很少;其三是社会方面,以学生结业成绩进行评价考核的硬指标作为学生能力的评定标准,常常是“一俊遮百丑”,不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方面的考察。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现状令人堪忧。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品德通常是在六岁之前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幼儿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礼仪修养严格说起来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作为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必须要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毕业之后从事幼师工作时应该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让祖国的花朵能够健康的成长。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新思路
随着最近几年以来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的下降,导致学校内部风气非常不好,学生行为粗暴、出口成脏、逃学逃课的问题常常发生。因此中职学校必须要做好文化礼仪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质,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真正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
(一)端正认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每年9月份新生入校之后,学校可以举办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活动的启动仪式与开学典礼同时举行,让学生都知道了解这个活动并引起他们的重视。之后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各个班级为单位展开研讨活动。通过学校网站、留言板、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利用宣传作用纠正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对文明礼仪的错误认识,让他们能够明白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重要性。另外还应该从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落实,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帮助学生提高对礼仪的认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前专业学生文明的行为方式,培养他们善良、礼让、尊重、诚信、谦虚等良好美德。另外还应该要教会学生能够准确的分辨是非丑恶和善恶荣辱,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身体力行,严格以以教师的标准要求学生
《学习月刊杂志》2014年第十三期
一、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
1、家庭中礼仪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礼仪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自然家庭礼仪教育就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从胎教开始,父母就比较重视智力的培养。很多家长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坚持唯成绩论、唯分数论,对孩子的成绩抓的很紧。但是在生活上,基于对孩子的宠爱,忽视了孩子文明礼貌行为的教育,觉得家庭礼仪教育可有可无,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一俊遮百丑”。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及自己言谈举止没给孩子做好榜样,也给孩子家庭礼仪教育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2、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忽视。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校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主要工作是提高升学率和应试水平;大学阶段,学校则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科研成果,以及就业率。即使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也只是把重点放在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而对礼仪知识的教育不够重视。部分高校开展了礼仪教育,但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说教形式,方式和手段单一,效果不佳。
3、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西方各种思想大量涌入中国,多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对于礼仪教育,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的“礼”文化重视不够,没有很好继承和发扬;对于外来文化却盲目追捧,积极迎合、快速接纳。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不讲礼仪、有失文明的现象,当代大学生没有认真辨别,只是一味地追随,带着“个性”和“特色”的帽子,忽视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和修养,甚至出现了违反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1、建立高校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大学生礼仪教育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建立高校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高校要将大学生礼仪教育与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党团活动、职业指导等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意识。应该把大学生礼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礼仪知识。要把礼仪规范要求制度化,制定大学生礼仪规范要求,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礼仪行为。高校还要把大学生礼仪行为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通过可以量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礼仪行为进行考核和监督。
2、营造礼仪育人的良好校园氛围。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礼仪育人效果。礼仪教育不仅仅针对学生,教师同样要接受必要的礼仪训练。教师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以教人者教己”。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学校还应该通过报纸、网络、微博、校园雕塑等多种载体,将尊师重教、文明礼仪的名言警句、典型故事贯穿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文明礼仪的校园氛围。学校还可以通过不文明、有失礼仪现象评选,引发学生共鸣,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如武汉某高校开展的“抵制校园十大陋习”活动,收集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十种不文明现象,包括教室里吃东西、公共场所吸烟、沉迷网游、举止过分亲密、浪费食物、课桌刻字、乱扔垃圾、衣衫不整、长时间占座和聚众赌博等,又通过“海贼王”漫画版通缉令、“织妹妹”文明服务岗等活泼、新颖的宣传方式,培养学生文明意识,规范学生校园行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入选了省青少年思想文化活动典型案例。
摘 要: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也是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礼仪教育的欠缺使得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欠缺,为此,高校应该通过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礼仪教育 加强途径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以说道德是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判别善与恶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选择怎样做和做什么的标准;而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的外化,其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由此可见道德是理论方面的思想意识,礼仪是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
在当代社会,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楷模式的人,存在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礼仪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因此礼仪教育既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又可以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2.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摘 要】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良好的文明礼仪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代表着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对于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现良好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良好的文明礼仪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代表着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礼仪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倡导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并且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貌活动队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传承者。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对于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现良好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礼仪文明现状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一个群体,他们知识层次较高,在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礼仪文明方面却存在问题,缺乏礼仪观念,不懂礼,不守礼现象比比皆是,不注重仪表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不懂得社交礼仪等等。而这种缺乏礼仪观念在生活细节中时时刻刻的表现出来。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尊敬长辈、老师、不尊敬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居多,不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缺乏公德意识,不注意公共场合秩序,不顾他人高声谈笑,在图书馆里面不顾安静的学习看书氛围大声打电话,在自习室中说话,课堂上讲话,不认真听课,吃东西。在宿舍中不考虑别人,只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影响他人休息;在行为方式上,比方说情侣在校园教室旁若无人过分亲密,着装不得体,无视校纪校规,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等;在社交能力方面,很多学生知礼而不懂得如何表达,会对社交场合产生畏惧,不好的社交体验会引起自卑情绪。在就业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运用面试礼仪,或者在刚入职场时不懂运用职场礼仪而错失机会。知书达理、待人接物理应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然而,目前许多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礼仪缺失的现象,已经严重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也深深的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
二、大学生礼仪缺失原因
大学生礼仪确实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自身成长环境影响
【摘 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必要学习礼仪,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开设礼仪教育课程,提高教师礼仪素养,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加强礼仪实践教育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礼仪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礼尚德”的传统。礼仪作为一种基本的行为规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表达彼此善良愿望与美好情感的作用。礼仪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特征的道德规范的受教育者。因此,普及大学生礼仪教育,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势在必行。
1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1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很好的被我们所继承和发扬。在我国古代,礼仪就备受重视,《礼记・曲礼》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充分说明各种行为都受到了礼仪的约束。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但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竞争,而且文化的竞争也被更加重视。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礼仪教育则不可推卸地肩负着传递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他们的礼仪教育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
1.2 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不断进步,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安定有序、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建立是离不开礼仪教育的。从古至今,礼仪一直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说明礼仪使人们相处和睦,使国家安宁健康的发展。2005年主席强调:“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
一、礼仪及其重要意义
礼仪是治事待人的准则,亦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礼仪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使中国素有“礼仪之邦” 的美称, 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切入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也曾说过:“礼仪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如今,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社交面的扩大,礼仪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人们的正常生活都离不开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仪不仅是自尊的表现,而且是对他人的尊重。礼仪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也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今天的中学生将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礼仪行为如何十分重要。教育重在育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升华,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的举止行为。
二、当前礼仪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的礼仪常识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在中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上课迟到早退;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中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的学校德育过大、过空、过泛,质量不高,效果不尽人意,难以“入耳、入心、入脑”不无关系。把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三、如何加强礼仪教育
摘 要:要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素养,首先要从礼仪教育开始,因为礼仪是文明素养的重要一部分。礼仪是人们在交往中的一种礼节仪式,是外显行为,也具有知识性。文明素养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礼仪行为,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教育;文明
一、小学礼仪教育的目标
礼仪教育目标就是要通过对小学生实施礼仪教育,让学生熟悉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并将学习到的礼仪知识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一个懂礼貌、有教养、讲文明、受欢迎的人。
学校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不应该仅仅规范师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言语行为,不应该仅仅限于在学校,而应该拓展到家庭和公共场所,为了进一步细分学校礼仪教学的目标,礼仪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经度目标和纬度目标。经度目标是根据礼仪的表现形式来划分的,分为行为礼仪和说话礼仪。而纬度目标的划分则是根据小学的生活范围来划分的,分为:校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和说话礼仪。
二、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方法
(一)基本的礼仪教育方法
交替性方法。在进行小学礼仪的课堂教学时可以进行交替教学:礼仪助教和班主任教师交替主讲,当然每个老师各有侧重点,其中班主任侧重学生的行为训练,而礼仪助教则侧重礼仪知识的传授,通过班主任教师和礼仪助教的交替性教学可以有效将知识和行为教学结合,确保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性、长效性和延续性。
一、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现在的中学生,将来必将是社会的一员,教育就是为社会筑基,在广大的中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2.礼仪教育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么交往。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必须懂得交往中的一般礼仪。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又在不同程度地彰显着一个人的素质,而在整体素质的构成中,礼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小到家庭生活,比如“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大到安身立命,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在社会交往中不懂礼仪,则会被视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说严重点,甚至会影响到自己事业的成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3.礼仪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礼仪
教育的迫切性为了能在中学阶段开好礼仪教育的课程,我们“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组精心组织编制了《中学生文明礼仪调查问卷》,一共40道题。在高一全年级展开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部分内容:(1)文明礼仪现状不容乐观。例如有70%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睡觉、听音乐、吃零食、玩手机等行为;所有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说话带脏字等不文明的行为;有40%的学生有过或偶尔有过考试时作弊、抄袭行为;有69%的学生在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不唱国歌;有49%的学生有在上网时发表过攻击他人或者不文明的言语;有33%的学生有过在墙壁、课桌等公共场所留下涂鸦之作的行为。(2)很多学生不知礼,尤其是对社交礼仪缺少必要的认知;或者懂得礼仪,但因为社会大环境而不能付诸实践。有53%的学生上下楼梯时,没有靠右侧通行,而是哪边人少走哪边;有17%的学生认为个人卫生不属于礼仪;有30%的学生认为衣着容貌在交际过程中不怎么重要。(3)家庭礼仪教育不到位或者缺失。很多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有63%的学生偶尔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只有40%的学生每天都会主动和父母打招呼。有87%的老师认为当前中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二、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