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总结

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资源共建共享的微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摘 要 基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性学习资源比基于知识的结果性学习资源更便于知识的传播和构建。微课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不仅是一种在线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而且正在颠覆传统课堂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活动。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不仅为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注入新的活力,而且为微课程持续、大规模开发提供一种实践模式,能够促进微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66-03

An Exploration of Micro Course Development Practice based on Resource Sharing//FU Kuiliang

Abstract A procedural learning resources based on the solving problem is more convenient than a resulting learning resource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construction. Micro cours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s, the course is not only a kind of high-quality online education resources complement, but also is upending traditional classroom education mode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micro course development practice based on resource sharing is not only to inject new vitality for high quality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s, and it can provide a practical mode for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micro course, continuously can promote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the greatest extent of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micro course

解决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之间的矛盾,需要一种发展的观点。教育资源从开发供给到应用的过程,使用者会不断提出需求,开发者也应不断去满足需求。数字化资源建设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数字化资源建设从无到有,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共享目的,从初期的硬件共享,到中期的软件共享,发展到目前智力型、过程性知识共享。现阶段数字化资源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以参与性、过程化、视频化、微型化、解决问题为主等特征。

全文阅读

精彩课堂,源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轻松地学习,让学生真正地享受数学,这也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但反观我们的数学教学,却发现我们的数学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在上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设计了精美的课件,准备了很多实例让学生讨论互动,谈他们的感受。可是不知为什么,课堂的气氛十分的沉闷,教师无法激活,学生谈感受也是瘙痒挠头,套话居多,找不到真情的感觉。而课后,这些数学老师总是抱怨:这个班级的学生反应不够快,活跃的学生太少。的确如此吗?

教师虽然做了精心预设,可是到了学生面前无法激起回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准备的实例看起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一些比较经典的题目,但由于空洞,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缺乏情感上的共鸣,自然也就无法见到“分享”的盛会。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数学的学习的呢?

笔者认为缺乏的是真正的分享,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碰撞,无法擦出耀眼的火花。可能有些数学老师认为,课堂结束时也让学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但是很多学生只是干巴巴的说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其实这也不是真正的分享。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说话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分享观点、思想,让学生亲自去经历、感受数学课堂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数学课堂的实效。因此,如何让分享深入数学课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生活——学生分享的源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找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二、情境——学生分享的乐园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学生充满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展开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比如在学习《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时,当学生发现“过平行四边形对称中心任意画一直线将其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面积相等”后我们设置了这样一道情境题:张老汉有一块田地如图所示,他想田分给两个儿子,儿子提出:⑴分割的面积应相等;⑵最好把分割线做成一条水渠,便于灌溉,你能帮助张老汉画出这条分割线吗?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交流的热情高涨,分享的氛围自然出现。

全文阅读

统筹推进区域初中学校均衡发展

【摘 要】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以“循环―差异”教学改革项目一体化实验工作为载体,统筹安排,有效地提升了各初中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学校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理念,建构了“循环―差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化,教学教研的一体化,教师成长的专业化,学生发展的平等化。

【关键词】“循环―差异”;课程资源;教学教研;教师成长;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50-03

【作者简介】1.高云海,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育局(江苏淮安,223001)副局长;2.孙朝平,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研室(江苏淮安,223001)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3.王国云,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研室(江苏淮安,223001)副主任,高级教师。

2015年,江苏省100个县(市、区)610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第一省,并认为江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江苏样本”值得总结、推广。2009年,淮安市淮安区年所辖26个乡镇(场),其中一所是离县城30多公里的车桥镇初级中W,我们研究决定把它作为实验学校,开展“循环―差异”教学改革实验(该校生源、师资、质量、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循环―差异”教学改革实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1.引领并提升了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落实农村学生基础素质发展的底线。据统计,全区约24%的家庭教育条件优越、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小学生向城区优质初中集中,甚至出现了从幼儿入园就开始陆续向城区“移民”的现象。对于乡镇初中来说,必须坚守义务教育阶段发展学生基础素质的底线,必须坚守新课程标准“下要保底”的底线,决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甚至辍学。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坚决完成义务教育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根本任务。二是转变观念,为教学实验提供思想基础。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及“循环―差异”教学实验的思想理念、策略措施的学习、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在开展“循环―差异”教学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等在持续提升,其实验教学理念和行为受到南通市、上海市闵行区等省市来访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全文阅读

“借”数字化学习模式“助”自主化品德学习

【摘要】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因多种原因的限制,各类资源的搜集、交流主要依靠教师,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没有落实到位。本文阐述了在实践中将数字化学习与品德教学整合,探索数字化学习对学生自主化品德学习的积极作用:摄录上载收集资源,促进自主发现;多屏互动分享资源,促进自主合作; 即时调查生成资源,促进自主实践。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收集资源互动分享即时调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虽课改实施多年,理念植根于广大教师的心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多种原因的限制,品德课堂中各类资源的搜集、交流主要依靠教师,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没有落实到位。但随着数字化学习与品德教学的整合,这种现状得到了转变。借助数字化学习,学生从海量信息且形式丰富的互联网上自主发现,搜集到自己所需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源;能通过互动软件、多屏分享等迅捷而多样的渠道与老师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不断丰富与深化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在课堂上即时调查、反馈等,生成新的学习资源,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形成新的探索点,使品德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笔者试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从一滴水说起》一课,粗浅地谈谈这方面的探索体验。

一、 摄录上载收集资源,促进自主发现

基于品德课程的生活性与开放性,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结合教学目标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源,与同伴分享、交流。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眼睛,自主发现但是一直以来,这类“作业”的达成度总是不够理想,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借助家长的力量搜集到一些文字、图片信息,至于体现学生自身生活实际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就更别提了,因此,课堂还是以教师呈现资料为主。这样,往往会偏离了本班学生自身生活体验,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而智能终端及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的尝试与推广,使这样的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烦恼。

【教学片断一】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你家中的、周边的水资源使用、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浪费等现状,借助家长的智能手机或ipad拍摄了许多照片或视频,已经上传到网络云盘或者QQ空间。接下来,一起来交流你的发现与感想。

生1:我用的是妈妈的手机。我来到村子里的小河边,发现这里的水很浑浊,水面上飘着各种垃圾,还发出阵阵恶臭。妈妈说这是因为有人平时随意将垃圾扔进河中才导致的。

全文阅读

从观摩课看高中心理课分享环节的设计

〔关键词〕观摩课;心理课;高中

心理课最大的特色在于活动、体验和分享,分享环节有时甚至比活动环节更为重要。这里的分享环节指的是学生对于心理体验的思考和交流,可以是经验的交流,也可以是感受的交流。然而,新手教师常常无力调控分享环节,给人留下心理课深度不够,热闹过后收效甚微的印象。

2016年9月,江苏省中小学统一使用审编教材。针对新教材,省市接连开展了几次观摩课的学习。在观摩课学习中,我带着平日里上课最大的疑惑――“分享环节的设计”来听课反思,获得了几点启发。

一、心理课规则的制定有助于引导学生勇于分享

心理课的教学素材大多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经验密切相关。然而,学生的经验通常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因此,心理课的问题通常不会有标准的答案,在学生们各色的回答之后,教师会进行澄清和适当的引导。所以,在课程的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课的一大规则:每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源于自己的实际经验的答案都是值得尊重的。

在观摩课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每节课开始之前会呈现一张PPT,上面写着心理课的规则,如“积极参与、开放自己、尊重他人、真诚表达”等,并且会作简单说明,提醒学生注意自律。江苏海安中学的孔翠老师还提到,她课前会请学生做自我评估,评估一下能否做到上述椎悖当学生承诺“能”的时候,不少学生会在分享的环节自觉地兑现自己的承诺。

另外,作为一门走进课表的课程,心理课对学生的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暗示学生心理课需要认真对待。比如在经验交流中,有教师提出他会请心理委员在花名册上标注出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次数、主动回答还是被动回答等,同时记下明显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的信息,并在学期结束时的考核中体现出来。

二、安全的氛围有助于促进学生敢于分享

全文阅读

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体验式教学法具有亲历性、情感性、主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文章以《学会交往》的课程设计为例,对体验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教学

现代学习观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想学、会学、学得好、会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被动接受、忽视内省及内化、对课堂感觉枯燥无趣等现象。因此,如何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使课堂教学目标最终得以实现,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含义和特点

关于体验,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验是个体对所接触到的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则是指主体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并获得认识,它包括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因此,体验式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进行理解与感悟,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分享和交流达成共识,最后通过反思和总结,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并把它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具有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及关照生命的整体性等特征。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相比,体验式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 亲历性。体验式教学法强调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身处于某种活动中而获得知识和感悟,也有心理上产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新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2. 情感性。体验式教学法关注了学生经验感受的差异性,需要学习主体的情感投入,同时还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即时情感体验。

3. 主动性。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去“做”去“感受”,注重在学生的在学习过程的领悟和体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地“学”,它强调学生的“主动”。

全文阅读

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智慧分享

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之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然而,如果你有一种智慧,我有一种智慧,我们交换之后,每个人就有两种智慧。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智慧教学“多维沟通”教学方式,还有“交互建构”的学习特色,实质上所承载的都是教学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智慧分享”的任务,即教学是师、生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课程为中介的智慧分享活动。

智慧分享包含资源共享、责任分担、文化分享等意义。资源共享即教育资源共享,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如教材等;还包括无形的精神资源,如教学经验等。资源只有共享,其价值才能更充分体现。责任分担即师生作为教学主体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负责教学的成败,共同负有表达思想、见解、经验、情感和维护人际关系和谐的责任。文化分享是指师生通过平等的精神流和沟通对话,分享知识、分享思想、分享智慧、分享情感,实现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享生命体验的文化实践过程。

要实现智慧分享应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吸收,即能准确接受对方传达的信息并转化为营养;二是宽容,即容纳对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三是思考,即师生之间各种不同观点进行碰撞,引发进一步思考;四是提升,即改变原有知识结构,提升对事物的理解,升华观点。

正确认识和构建“智慧分享”的教学意义,首先要认识教学从“智慧复演”向“智慧产生”的本质。创新教育把人类的教育教学过程看做人类原始创新活动的“智慧复演”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人类社会积累的智慧的过程。教育作为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动,要以方法类知识的产生为主线,模拟人类智慧产生的类似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智慧产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学习知识产生过程中人类的智慧。其次,要认识学习既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也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通常人们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事物,不同的人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事物。这种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只能通过对话与协商式的学习,才能得到解决。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要求同存异,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课堂就是用来展示学生个性和自我的舞台。教学不仅不要消弭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反而应扩大这种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充分展示个性的基础之上展开“对话”时,差异共享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分享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分享经验和智慧,共享课内外学习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教学相长”的重要作用,即学生个体的“反思性学习”,学生之间的“互学习”和教师参与的“引导式学习”有机结合,把课堂学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自我反思”是指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的反省和总结,是运用原有的知识来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它是智慧分享的基础,没有学生个体的自我反思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激活,智慧分享就无法实现,学习活动就只能是低级趣味的虚伪表演。学生的“自我反思”受自我理解水平的制约,需要寻求同伴之间支持和切磋,共同分享经验,互教互学,共同成长。因此,“同伴互助”作为学生学习的四种主要形式(自主研习、教师引导、同学互助、家长辅导)完全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应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信息和经验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被激活,才能实现增值,学生个体学习只有不断从伙伴中获得信息、借鉴和吸收经验,才会少走弯路。“互教互学”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寻找着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能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思考。为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做“小老师”,建立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信息,研究问题,取得共识,进而小组之间交流,相互讨论。由于“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常常会限于同水复,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或正确方法,导致思考障碍和讨论停滞,进而寻求更高水平的支持,此时,教师的参与和引导就成为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关键。教师要根据学习遇到的困难,拨开阻碍学生思维的障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提炼、升华,进而形成新的知识和智慧策略。教师的引导是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细心观察和智慧分析基础之上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之隅反,则不复也”。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做到:到位不越位――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帮助,不越俎代庖,不包办代替;“教是为了不教”――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给学生智慧启迪。“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家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原则,是指师生教学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提高。但随着“互教互学,智慧分享(即学生教学生)”教学形式的出现,“教学相长”已不限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还包括学生之间“教学相长”关系的形成,即学习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上述的“同伴互助”就包涵这一层面的意义。因此,现代教学理念之下的“教学相长”包括了“师生”和“生生”两方面的内容。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教学相长是智慧分享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这三者的和谐运用构成了智慧的合作教学。通过这样的合作教学,学习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为全体学习者所共享。这种教学形式,不再是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全文阅读

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的知识管理研究

摘 要:电子商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以行业实际需要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电子商务活动过程的具体实际,构建多层次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社会适用的电子商务人才。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电子商务模式的转变对知识管理的要求,研究了用知识管理战略构建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的中,如何构建学习组织、学习系统的方法和思想。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运用知识管理进行实验创新的探讨。

关键词:知识管理 电子商务 实验教学

电子商务与知识管理是现在的两大热门话题,而且也确实引起信息产业、咨询业、教育培训业等的重视。知识管理是伴随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管理思想和方法。知识管理是一直被视为对象的管理模式,它以知识共享为核心,协助组织或个人,通过IT技术,有效的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造知识,并为组织或个人创造价值1。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它能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而在电子商务模式中,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因素。

随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体系管理也正步入知识管理阶段,特别是对电子商务这样一个新兴学科,其知识体系覆盖IT技术、管理、经济等学科,凭借其学科的跨越性,在引入知识管理时更具优势。在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中,其实践性和操作性更接近企业实际运作,用知识管理构建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用知识管理构建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由于Internet本身在信息传播和沟通方面所具有快速、实时和交互性,在Internet基础上构建的电子商务也因而具备了一些有别于传统商业流程的基本特征。如更短的经销渠道,更快速的资金运行速度,更广泛的地域覆盖面,更迅捷的内外部信息流等。如果我们仔细考虑这些基本特征,就会发现,它们都建立在广泛、快捷的知识更新和流通的基础之上,这与Internet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适应,也应该首先聚焦在其内部的知识管理之上,包括对知识的认识和内部知识管理观念以及管理体制的全面更新,这一整套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依靠安装一套电子商务软硬件系统就能够迎刃而解的。

1.知识的可循环性和再生性

知识链是遵循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中的知识摩擦过程,再进行新的识别,从而进入新的循环图,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这样一个生命化的持续学习特性不断延伸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的生命周期愈发短暂,并且这一周期正在以加速度的形式缩短。据统计4年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学生还没毕业,就要一半的知识过时了。因此,学习不应该是静止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动态的知识学习与共享传播有益于知识的不断更新。

全文阅读

分享让学:核心素养时代语文教法的新选择

【摘要】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通过五年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将“分享”作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让学”的生本课堂,可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径。课题组用对比试验验证出“离开了教师的控制,学生有能力自学语文”。分享能力是儿童社会化必备的核心能力;语文学习课堂是分享能力培养的优选时空;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用“分享”贯穿始终。并着眼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点、起点、重点、宿点”,建立过程性操作体系,实现以分享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让学”课堂。

【关键词】分享让学语文课堂教学备学核心素养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素养说”学者将“母语沟通”素养(我国称为“语文素养”)列为学科素养的核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五大支柱”说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列为相互关联的五大核心素养;我国将包含着“诚信友善、合作担当”的“社会责任”列为九大素养之首,同时将强调“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学会学习”列为中国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紧扣语文素养来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核心素养时代”语文教学方法如何革新与完善?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通过五年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将“分享”作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让学”的生本课堂,可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径。

一、 离开了教师的控制,学生是否有能力自学语文

面对这个问题,任何一个理性的教师都会给出肯定答案,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总是不放心,总担心教师没有讲授过的课文学生不理解,教师没有讲解过的知识点学生不关注,教师没有训练过的能力点,学生不扎实……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组织的问卷调查和对比试验表明,教师多虑了――

全文阅读

体验式学习: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摘要〕体验式学习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由亲历、感受、分享、总结、应用五个部分组成。教师在体验式学习中应注意把握好三对角色关系。

〔关键词〕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亲历;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4-0010-03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然而,现实生活中,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要真正实现“三个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乐学”、“善学”,其方法是打造一个学习的平台,而体验式学习则是支持这种学习平台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所谓体验式学习,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体验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体验式学习的几个重要理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