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红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检测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脂与糖尿病肾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80例健康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脂水平的检测,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将糖尿病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值分为低值组(HbA1c10.0%)。 结果 糖尿病组的HbA1c、FBG、mALB、TG、TC、LDLC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关键词】 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DM)是一种内分泌代谢障碍综合症。常伴有肾脏病变的缓慢性进行性恶化,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衡量糖尿病病情和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尿微量白蛋白(mALB)测定是诊断DN的早期重要指标[1]。我们通过对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的HbA1c、FBG、mALB、TG、TC、LDLC、HDLC的检测,探讨其相互关系和对DN早期诊断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门诊和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09例,诊断符合WHO(1999年)DM诊断标准,其中男66例,女43例,年龄52~75岁。正常对照组80例,为我院健康体检者,已排除糖尿病、高血压病、肾脏疾病等,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50~71岁。

1.2 仪器与方法 清晨空腹(禁食12 h)抽取静脉血,HbA1c采用EDTAK2抗凝全血,其余用血清检测,并留取尿液检测mALB。HbA1c和mALB使用挪威NycoCard Reader II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和配套试剂及质控。其余项目使用日立7080全自动分析仪检测,FB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TG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法,TC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LDLC和HDLC采用直接法。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质控物为罗氏质控血清。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全文阅读

尿微量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5月以来,对在我院治疗的180例2型DM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无糖尿病肾病患者组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以及临床糖尿病肾病组存在明显差异性,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关键词】 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肾病;临床意义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1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00-0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肾小球的滤过率增高、蛋白尿、肾病综合症以及肾功能不全等[3],患者一旦出现糖尿病肾病,肾脏一般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所以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指标是提前治疗与预防的关键。2010年5月以来,对在我院治疗的180例2型DM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现就临床所得结论进行论述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岁,所有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黄峻拟定的标准[3],其中无糖尿病肾病患者55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5例,临床糖尿病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有年龄相仿的80例人群,对照组患者排除了临床心、脑、肾及其他血管性疾。

2 方 法

所有患者的尿液采集均采集24h晨尿,测量其尿微量白蛋白;所有患者均空腹抽血测量其糖化血红蛋白以及GLU。

全文阅读

糖化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在肝源性糖尿病中的意义

【摘要】目的 比较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与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lycosylated serum,GA)、空腹血糖(fasting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浓度,评价其在监测肝源性糖尿病糖代谢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以47源性糖尿病及5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入院患者次日晨起空腹血清分别检测GA、FBG、HbA1c。结果 ①肝源性糖尿病组GA值、HbA1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肝源性糖尿病组,FBG大于7.0mmol/L者占66.7%;HbA1c大于6.5%者占22.2%,GA高于16.87%者占92.6%。肝硬化组FBG大于7.0 mmol/L者占3.7%;HbA1c大于6.5%者占1.8%;GA高于16.87%占25.9%。结论 FBG和HbA1c对于肝源性糖尿病诊断的特异度高,灵敏度低,GA对于肝源性糖尿病诊断的灵敏度高,但特异度低,所以对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三个检测指标结合使用更有价值。

【关键词】肝源性糖尿病 糖化血清白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

中图分类号:R57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61-02

肝源性糖尿病是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认为(GA/3+HbA1c)/2是评估慢性肝病患者糖代谢较好的指标,但GA对于肝源性糖尿病诊断的灵敏度高,但特异度低,所以对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三个检测指标结合使用更有价值,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对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12月111例、47例肝源性糖尿病及5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入院患者次日晨起空腹血清分别检测GA、FBG、HbA1c同时测GA、HbA1c和FPG,以了解三者在糖尿病诊疗中的价值,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1例,男62例,女39例;年龄35~80岁,平均(57.2±11.1)岁;男性平均年龄(55.5±11.0)岁,女性平均年龄(59.2±11.4)岁。糖尿病患者诊断符合WHO1997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肝病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2000 年 9 月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2 方法 应用日本TOSOH公司HLC-723G7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GA、HbA1c,取EDTA-K2抗凝全血,用原装配套试剂,并按仪器操作说明进行测试,应用日本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FPG,方法为葡萄糖氧化酶法,采用利德曼试剂,每天测定标本前进行室内质控,所有标本均按正常操作规程2h内测定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全文阅读

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

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肾病

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随机尿中微量白蛋白,探讨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糖尿病组: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均系本院住院和门诊病人,均按WHO诊断标准确诊,男106例,女54例;年龄24~78岁,中位年龄510岁;病程0~22年,全部符合国际上通用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年修改的WHO诊断标准,根据HbA1c实测水平,分三组:低值组42例(HbA1c101%)。病程按起病时间分为a组1年以下20例,b组1~5年45例,c组5~10年62例,d组10年以上33例。健康对照组:50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490岁;男31例,女19例;均为体检健康者,排除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HbA1c分析仪进行分析,选用挪威NycoCard糖化血红蛋白仪。并应用NycoCardⅡ型糖化血红蛋白快速定量检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进口试剂盒(正常参考范围42%~60%)。②尿微量白蛋白(mAlb)测定:迪瑞生化分析仪CS800,正常值:尿微量白蛋白(mAlb)0~20mg/L。连续监测2次,取平均值。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结 果

全文阅读

尿微量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为了分析和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实际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实验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人群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别对其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以及血清肌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尿微量白蛋白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尿微量白蛋白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增高与糖尿病患者合并肾功能损伤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早期可能出现增高发展趋势。通过联合检测能过从根本上提升糖尿病患者的早期检测阳性率,对于其诊断以及治疗活动有着更加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肾病;检测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247-01

糖尿病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肾脏微血管病变等,该种病症主要以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以及结构改变作为主要特征。因为糖尿病代谢功能异常导致患者的肾小球出现硬化、尿蛋白含量超过正常标准值,该种病症被称之为糖尿病肾病,也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有着较大的影响。

尿微量白蛋白作为糖尿病肾功能损伤患者早期诊断的较为重要指标,能够从根本上判断患者的肾功能实际损伤程度,糖化血红蛋白主要是对患者过去的6到8周之内的血糖总水平进行监测,也是临床诊断过程中,对糖尿病患者治疗预后以及病情进行评定的主要指标之一。[1]本文选择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从根本上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合并肾功能损伤的关系,从而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价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实验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人群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

全文阅读

控制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一定要达标

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的迅猛增长,糖尿病给患者和整个社会带来的负担是相当沉重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至少要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得非常满意。然而调查发现,即使在发达国家(如北美、欧洲、日本),其血糖控制的现状也非常不理想。以对北美的调查为例,糖化血红蛋白的均值在9%,这么发达的国家,糖尿病控制得如此不理想,甚至超过1/4的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大于10%,说明了血糖的控制跟经济程度并没有相连的关系。欧洲的调查也很相似,比北美略好一点,糖化血红蛋白的均值是8.8%,但也并不是一个好的控制指标。亚洲9个国家的糖化血红蛋白均值是 8.8%,25%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大于10%,这些都说明了目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现状是非常不理想的。

想要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现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就应让他们的糖化血红蛋白达到一个公认的理想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增高了,失明、肾衰竭、截肢等并发症也就明显增多,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务必将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6.1%以下,甚至有人认为5.8%或5.5%更好,但这是很难实现的目标。事实上,通过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如果能够将 糖化血红蛋白由9%降到7%以下,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就会降低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人体内的葡萄糖有一个特点,它既可以和血清的白蛋白结合,也可以和组织蛋白、血红蛋白结合。而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当血糖升高的时候,葡萄糖结合到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上,形成了糖化血红蛋白。有些红细胞是刚刚生成的,有些则是已经要衰亡的,但糖化血红蛋白会一直吸附在这些红细胞上,直到这些血红蛋白被肌体清除。所以,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能够代表最近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另外,衡量血糖控制水平还应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情况,也就是说只有空腹和餐后血糖都正常,糖化血红蛋白才可能控制达标。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是第一位的。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能把血糖这个危险因素控制住,那么伴随着血糖的改善,胰岛B细胞就可以得到休息,一些重要的危险因素也会相应减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也会降低。然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并不容易控制,因为,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要特别注意血糖在接近达标时的安全性和可控制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并发症,是因为血糖长期未得到满意控制。人们熟知的血糖指标为“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它们都只能代表当时那一刻病人的血糖值,而不能对一段时间的血糖水平做出评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则与长期的血糖水平相关,能代表2~3个月以来的血糖控制情况, 因此最能衡量病人可否有患上并发症的风险。事实上,目前国际医疗机构已经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3%~6%,该数值越高,表明血糖控制得越不理想。糖尿病治疗要达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必须≤7%。要改善糖尿病病人的预后,提高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刻不容缓。我们说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很重要,但并不等于常规血糖检查就不重要了。将糖化血红蛋白与常规血糖检测结合起来,才能正确指导患者和医师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

全文阅读

糖化血红蛋白对诊断糖尿病的分析

【摘要】在这个极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丰富物质供给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如今的中国已经走上小康大道,然而,在“温饱不愁”的今天,新的问题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糖尿病,也有人称之为“富贵病”。而近年所流行的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已引起医学卫生界以及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分析了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的问题。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

1糖化血红蛋白的概念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与葡萄糖(Glu)问持续且不可逆的非酶促蛋白糖基化反应的产物[1]。在机体中,糖化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寿命相一致,都是120天。而且,血液中的葡萄糖的浓度与人体内所形成的HbA1C含量成正比,当血液中的葡萄糖的浓度升高的时候,人体内的HbA1C含量也随之升高。所以,HbA1C不仅能够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且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运动量、饮食、抽血与否、是否空腹、是否使用降糖药物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主要是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所带电荷的不同,通过电泳法将之分离,得到糖基化的血红蛋白A1C(HbAlc)含量最高,这是糖尿病检测的中最为重要的指标。

2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

2型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引起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2]。这主要是因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缺乏所引起,同时,高血糖会削弱胰岛B细胞对血糖升高所产生的胰岛素分泌的反应,而且,长期严重的高血糖对B细胞造成严重的伤害,同时也会降低胰岛素所介导的葡萄糖转运的功能。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量糖尿病患者,在这些患者的病发初期,其中有许多患者的血糖、血脂都处于高水平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其胰岛B细胞功能很差,而且这将会诱发B细胞功能衰竭,同时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最后可能会导致机体的组织、器官代谢性炎症,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红蛋白相与己糖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化合物,这个反应是一个连续而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反应时间较为缓慢,但是其性质比较稳定。它在血液中含量主要与红细胞寿命和某段时期内血糖平均浓度有关。有研究发现HbA1C≥9.0%的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病发时,HOMA—B显示明显的下降,这说明这些糖尿病患者在病发初期存在明显胰岛功能损害。而HbA1C在7.0≤HbA1C

3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因素

全文阅读

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糖尿病(DM)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确诊为糖尿病的8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选择8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并发症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HbAlc与空腹血红蛋白?(是否该为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643,P

【关键词】糖尿病 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75-01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脂肪、蛋白质、糖代谢紊乱综合征,其基本特征是血糖持续偏高[1]。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增长可达3000例/天,已成为继心脑血管和恶性肿瘤后的第三大慢性疾病。美国糖尿病学会2010年将糖化血红蛋白(HbAlc)应用于糖尿病的诊断[2],将HbAlc的诊断标准定为6.5%,从而确定了HbAlc在糖尿病检查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科室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究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糖尿病(DM)中的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2.3±8.6)岁;将80例身体健康的人员纳入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9.6±10.8)岁,经比较,两组观察对象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全文阅读

糖尿病患者如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化验血糖,根据血糖监测数据来调整降糖药物的用量。但是,有些人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定期检验糖化血红蛋白。其实,血糖指标反映的只是瞬间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才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糖尿病监控达标的“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衡量的是血液慢性糖中毒的情况,可以显示患者2~3个月间血糖控制的水平,它不仅能够衡量患者血糖水平,还可反映血液细胞中被糖化的蛋白对患者组织器官伤害的情况。还有研究显示,稳定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预防或者延缓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

一般来说,糖化血红蛋白跟瞬间血糖水平成正比,糖化值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得越多,血糖水平就越高。血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过程很缓慢,而且是不可逆的,在红细胞死亡之前一直存在,每一个红细胞内都有血红蛋白,而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能够稳定可靠地反映人体内最近两三个月这“一段时间”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9%为控制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并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9%说明患者持续高血糖存在,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高危因素。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血糖控制满意且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一年测2次糖化血红蛋白;若血糖控制不满意且需调整方案者,应一年测4次。计划怀孕的糖尿病妇女,初期每月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满意后,应每6~8周测1次,直到受孕。2010年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应小于7%,在调整治疗方案时,可将糖化血红蛋白≥7%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启动临床治疗或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标准。因此,指南同时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时每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达到治疗目标后可每3~6个月检查一次。

全文阅读

糖尿病患者应更关注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因患者尿中有糖排出而得名。这是因为血中含糖过多,“溢”了出来。糖是人体营养物质,为何人们却斤斤计较于血糖的高低,凡高出者必欲除之而后快呢?

糖、蛋白质、脂肪都能提供能量,但糖为“供能大户”,不但提供能量多,而且供能之后分解为二氧化碳与水,易于经由呼吸及排尿等排出,故糖可喻为“清洁的能源”。但是,人们每天摄入的含糖食物需转化为葡萄糖才能利用,而人体利用葡萄糖又必须要借力于胰岛素,若胰岛素缺乏或失灵,血中的糖虽多而不能利用。人体动力不足,转而向蛋白质、脂肪索取能量,但供能本非此二者“主业”,勉强应付,体内新陈代谢大乱,时间一久,从头到脚、从脑中风到脚坏疽各种并发症油然而生,其始作俑者即是血液中的糖不能被利用。

不过,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利用葡萄糖,只是不能充分利用罢了。人体内血糖高低与饮食关系甚大,虽说检查的是“空腹”血糖,但前一餐的食物如易于消化吸收、转化为葡萄糖则“升糖指数”高,反之则低。比如前晚食粥,此物“升糖指数”高,则至次日清晨,粥所转化的糖已被利用了不少,检查时血糖自然较低。如果前晚食馕,此物坚实,消化吸收慢,葡萄糖形成则晚(“升糖指数”低),次晨检查血糖则高。采血化验前的体力活动也会影响血糖水平,如步行半小时到医院,所测血糖值低于起床后在家自测的血糖值。可见,糖尿病患者应重视血糖高低,但对血糖数值的些微变化不必过于纠结,如上周所查空腹血糖为5.8毫摩尔/升,本周所查为6.0毫摩尔/升,就不必以为是病情加重了。

那么,有无不受这些“临时因素”影响,能评价血糖高低的指标呢?这便是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为红细胞中执行运送氧功能的蛋白质,此蛋白质在人体内能与血液中的葡萄糖不断地给合,成为糖化血红蛋白,而其结合之多寡与血中葡萄糖浓度呈正相关,即血糖越高,被“糖化”了的血红蛋白也越多。

血红蛋白的寿命约120天,每采一份血样可以理解为:其中1/120的血红蛋白为当日所产生、1/120为有一日寿命的血红蛋白、1/120为有两日寿命的血红蛋白,以此类推,则此血样中的血红蛋白平均寿命为60天,因而这份血样中的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可以反映近60天来血糖高低的总体情况。也许某日吃得多了些、血糖高了些、当日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便多了些,而某日活动多了些、血糖低了些,则当日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也少了些,但一份血测出的糖化血红蛋白却是这两个月血糖总的趋势,因此能更宏观、准确地评价出糖代谢的情况。

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应不超过6.4%,糖尿病患者多在7%以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其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心梗、中风之类)的概率将增加15%~18%。使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糖尿病的“金标准”。对病情较为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关注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比关注血糖的高低更重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