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过这两期“小记课堂”,同学们已大体了解了新闻的四种基本体裁。在掌握各种新闻体裁之后,开始动笔前我们还要首先进行判断,想想自己获得的第一手素材到底用哪种新闻体裁来表现最适宜。同学们只有先做好“巧手小裁缝”,确定好新闻体裁,才能为我们接下来的新闻写作找准方向。
我们小记者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平时接触最多的还是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因此与长期处在新闻岗位的大记者相比,在新闻时效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但若论对事物的了解和观察,我们小记者又具有自己的优势。所以我们如果能从平时的细致观察中发现新闻,多写些新闻特写或新闻评论,同样能拥有自己的读者群。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场面或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报道的一种具有现场感的新闻体裁。它是新闻体裁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种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是再现新闻事件或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通过抓住新闻事件、人物的某些重要场面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些片段,用描法给以集中、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在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印象的同时,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根据对象不同,新闻特写可分为事件特写和人物特写。描写是新闻特写的主要表现手法,但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如实描绘真人真事时,细节也必须真实可信。要以现场观察为描绘的基础,像拍照片一样“拍下”现场的真实情景,捕捉典型瞬间的生动形象。写作时要求集中、突出,切忌面面俱到。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指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一种体裁。简而言之,新闻评论就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在报纸上经常看到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都属于新闻评论,简单来说,它就像大家平时写的议论文。
经过前面七期“小记课堂”的学习,有关新闻采访的内容基本已结束,相信聪明的你已经较系统地掌握了新闻采访的基本要领,接下来只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活学活用、多加练习就可以了。从这期开始,燕子姐姐将带领大家进入新闻写作环节,和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可爱的小记者们,是时候亮亮你们的笔杆子啦!
同学们,你们见过裁缝做衣服吗?在制作每件衣服之前,经验丰富的裁缝总要先拿一卷软尺在顾客的身上量来量去。这是在做什么呢?对了,他们是要获取顾客准确的身材尺寸,从而根据顾客的身形做出最合适的衣服。有同学要问:“这和新闻写作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新闻写作也需要依据前期采访所获得的材料“量体裁衣”,确定恰当的新闻体裁。
所谓新闻体裁,一般是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新闻体裁俗称新闻写作中的“十八般武艺”。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新闻体裁大致可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
消息
消息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常用的基本新闻体裁。消息根据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
长消息:围绕一个主题的系列性报道,字数一般在1000字以上,常用于新闻的头版头条。
短消息:选择一件事情重点报道,只报道事实本身,不加评论,字数一般在500字左右。
简讯:一件事情的简要报道,不写具体经过,字数一般在200字左右。
摘 要:该文以Swales和Bhatia体裁分析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以英文为语言媒介的典型性政府机构、行业团体和第三方
>> 中国自然景区英文简介的体裁分析 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中文报纸“新闻化广告”的体裁分析 对中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的体裁分析 语言学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体裁分析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体裁分析及其撰写浅探 体裁\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 体裁、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 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 英文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 英文法律类论文中引言的体裁研究 记者要灵活运用新闻体裁 新闻写作要“量体裁衣”(上) 新闻写作要“量体裁衣”(下) 体裁分析研究综述 个人陈述的体裁分析 旅游文本的体裁分析 新闻英语中常见的新闻体裁及其结构 写好英文新闻的标题 香港英文媒体一则新闻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见表1)
“Effective” OPEC spare capacity
新闻一是IEA对如何改进欧佩克“有效”原油备用产量方法所做的一篇报道。首先撰稿人在新闻的第一段开篇点题(So the IEA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effective” spare capacity to captu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minal capacity and the fraction of that capacity actually available to markets.),将报道的主要事件介绍给读者,即英文能源新闻报道的第一语步――介绍事件;接着,撰稿人分别对事件的背景(Historically, calculation of OPEC spare production capacity was in part meant to capture the amount of crude output capacity that member countries chose to withhold from markets as a matter of policy…)和来由(some OPEC member country governments, for various reasons, have lost control over part of their production capacity.)进行阐述,也即英文能源新闻报道的第二语步――细化事件;然后撰稿人对如何改进方法提出了建议(the IEA in 2005 introduced effective spare capacity as an important measurement in its reports on oil markets.),也即第三语步――提出建议;最后在新闻的结尾部分,撰稿人对欧佩克在接下来几年中的有效原油备用产量做出了预期(the IEA estimates OPEC effective spare capacity at 3.52 mb/d this year, ramping up to a peak of 4.60 mb/d in 2017 …),也即第四语步――做出预期。然而,并非所有英文能源新闻语篇都是一样的,根据新闻报道的类型和内容等撰稿人也会对语篇的语步和步骤做出相应调整。
接着,笔者按照相同的分析方法对其他所有能源新闻语篇也进行了分析,得出能源语篇的具体语步结构如下。
表2为笔者通过对60篇能源新闻语篇进行分析所得出的英文能源新闻语步结构图,其中语步move用M表示,M1、M2、M3、M4即代表第一语步、第二语步、第三语步以及第四语步。步骤step用字母S表示,则M2S1、M2S2、M2S3、M3S2、M4S1、M4S2分别代表第二语步第一步骤、第二语步第二步骤、第三语步第一步骤、第三语步第二步骤、第四语步第一步骤以及第四语步第二步骤。
在进行能源新闻报道时,撰稿人通常开门见山,首先在文章第一段中将主要事件呈现给读者,也即能源新闻报道的第一语步―― 介绍主要事件,这也符合新闻撰写的特点。介绍主要事件的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主要国家及事件发生来由等。
接着撰稿人开始就事件进行详细展开,也即能源新闻的第二语步――细化事件。这一语步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撰稿人提供事件详细背景,然后对事件详细过程进行一一描述。其中提供事件背景时通常直接或间接引用能源机构负责人或能源专家或者其他各家媒体的话语来进行,达到客观陈述的目的。
摘 要: 本文尝试从体裁分析的角度来研究“新闻化广告”。本研究旨在呈现广告新闻化现象的体裁结构,并揭示能使其交际功能得以实现的主要语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新闻化的广告看似新闻,但是实质具有营销类语篇体裁的特征,属于营销文体。一个典型的新闻化广告可分为七大语步,其中三个为非选择性语步。新闻化的广告在词汇及语法特征方面综合了新闻文体和广告文体的特点,是一种混合型的文体;两种文体之间的互文属于隐性互文的性质。这种文体的特殊性在于它将两种文体进行隐性的互文,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消费者,从而客观上达到了其营销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 新闻化广告 体裁分析 交际目的 广告语言
一、引言
当今社会,商品经济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告作为一种传统的营销手段一直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消费者整体阅读素养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广告宣传模式已经逐渐为大众所熟知,其营销效果已不如前。在市场竞争不断激化的情况下,一种新型的营销文体的分支应运而生,这就是“新闻化广告”。
“新闻化广告”是一种新闻和广告合成的混合文体。这种文体兼有广告和新闻的特点,乍看像新闻,其实是一种行推销之实的文体。它被认为是一种非合法的新闻类推销文体,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出卖了广大读者对于公共媒体公信力的信任,读者遭到了欺骗,而商家却在营销过程中获利。综上所述,“新闻化广告”是一种新闻与广告的混合文体,它看起来像新闻,其实是一种营销文体,一种推销公司形象或者产品的广告。
本文尝试从体裁分析的角度来研究这种文体。本研究旨在呈现广告新闻化现象的体裁结构,并揭示能使其交际功能得以实现的主要语言特征。
二、理论支持
体裁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多学科交叉活动的产物。随着文体学与语篇分析等领域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已不满足于研究语言平面的表层结构,逐渐转向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功能的深层探讨,并试图从语篇的体裁角度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澳大利亚学派的JimR.Martin(1992)把体裁看作是“一种有步骤的、以交际为目的为导向的社会交往过程”。Eggins(1994)把体裁分析看作是语言使用中的“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他们都认为交际的目的决定着体裁的存在,都强调体裁的常规性和制约性,认为体裁是语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会交往工具,具有重复性和习惯性。体裁分析既涉及文体分析,又涉及语域分析。我们在进行体裁分析时,应将语言学的分析法与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为了研究交际目的,我们可以分析属于同种体裁的语篇,进而发现其宏观体裁结构。简而言之,体裁结构是体裁目的定向性、步骤性和社会规约性的直接体现。
都市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崛起并迅速形成气候、形成一种现象和一个方面军。她“走进城镇的千家万户,以清湛、明快的市民新闻受到市民的厚爱”。①除了在报道内容、报纸风格、版面结构上有自己的特点之外,在新闻体裁的应用上都市报也是不拘一格,具有鲜明个性。她不拘泥于传统的消息、通讯“规范”格式,不囿于传统意义上消息、通讯的报道形式,而从更加快捷、省时省力的目标出发,方便阅读,取悦受众,其饱含网络新闻元素的“新潮文体”,在表现形式上更接近于报网互动和不同媒体间的相互融合。
然而,都市报这样的“新潮文体”,在近年各类新闻作品评奖中却屡屡遭遇“体裁不符”的尴尬,按照现有评奖序列,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难以对口。在各种级别的新闻奖评选中,一些都市报新闻作品导语与消息主体“分离”、消息类作品不带消息头,都被视为不合规范而遭质疑,甚至出现个别优秀作品被挡在“体裁”这根“红线”之外的现象。这不仅给参评单位和作者带来困惑,也不利于新闻从业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和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如何看待都市报新闻的“新潮文体”,在新闻评奖中是否有必要对体裁把握的尺度适当放宽,或者如何调整评奖作品的体裁范围、设立“新体裁”项目等,都是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都市报版面上的两种“模糊体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进入黄金时期的都市报在办报理念、运行机制、操作手法上,相对于传统日报都有一些变化甚至突破。被一些新闻奖评委称之为“消息不像消息、通讯不像通讯的模糊体裁”也随之出现,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将传统的、为读者所熟悉的消息模式的导语撷取出来,更换字体(楷体或黑体)乃至放大字号,省略“本报讯”,代之以“核心提示”等,在报道开头突出显示。就其内容和功能来说,它仍然相当于传统消息的导语,是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在新闻开头概括性展示。就其实际阅读效果而言,笔者认为不失为一种比普通消息导语更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方式。
第二种往往由这么几块内容构成:事件报道+新闻背景+专家观点+网络评论+短信言论等等。这种形式有学者称之为“套餐式新闻”――“几个品种拼起来,成为一个模块,即主新闻+若干副新闻(包括图片、资料、点评)组成,即成‘套餐新闻’或‘模块式新闻’,也有称‘母子体’、‘链接式’新闻。”
“套餐式新闻”无疑是一种报道手法的创新,“其优点在于:报道事实充分,反映事实全面,叙议结合,图文并重,观点更突出,形象更鲜活,文风更简明,资料更详尽。在版面上,也是有一定的声势……避免了新闻报道的零敲碎打、支离破碎的分散性、局限性。”②
这两种新的报道形式的出现,也反映了版面编排思想上的革新。“我们过去的版面安排似乎存在着一种浓厚的‘人文自恋情结’,表现在过去强调版式的‘美学语言’,有一种将版面艺术化的雕琢倾向。但这种努力恰恰忘记了版面安排的本来依归:方便读者……当代报纸编辑的世界性趋势是:简洁明快,一切从方便读者对报纸的阅读出发来结构版面。”③
摘要 了解新闻体裁漫长的演变历史,对我们今天更准确掌握新闻体裁的“意味”不无裨益。新闻体裁之一消息的演变、发展历程,也不例外。
关键词 新闻体裁 消息
中国古代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把他们的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新闻体裁,所以“消息”又叫新闻。
消息体裁萌芽于甲骨文,甲骨文中有“边报”、狩猎等记载。《尚书》是最早的新闻体裁文集,《春秋》是以简明新闻集成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竞争激烈,因此沟通信息、了解时局是必须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如《晏子春秋》写道:“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著之于帛,……通之诸侯……’”。这就是说,齐桓公曾经以书面形式向下属作通报。《左传》是消息配通讯的最早尝试和最佳搭配。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露布”又称“露报”,是进行宣传教育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露布是直接面对广大民众的,易于传播,汉代及以后封建王朝更多的使用这种方式。
秦朝的“书同文”,为文字传播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一些广而告之的政令文书,无形中成了新闻传播的材料,如史学界所称的“四十字诏书”。据考古学家认定,这则诏书是用刻了字的10个木戳印在陶制量器上的。
汉代新闻传播是使用竹木制成的简牍。在出土的汉简中,有屯戍,上行、平行、下行文书等记载。司马迁《史记》对人物绘声绘色的刻画和描写,可以说是最早优秀的人物通讯和风貌通讯集。
自古,新闻传播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据考证,直到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传播新闻的媒介,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中国古代报纸。唐人著作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报”、“条报”、“杂报”等名词。如杜牧在《与人论谏书》中写道:“前数月见报,上批阅阁下谏疏,锡以币帛,辟左且远,莫知其故。”但是唐代的报纸只有文字记载,没有实物考证。
宋代出现了一种传播消息的重要载体——邸报。邸报的内容丰富多彩,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前线的军情等。这些消息,都是官吏和士子们需要了解的。特别是在宋代商品经济日益兴盛和军事活动频繁的形势下,邸报作为传播消息的一种重要途径,非常发达。
消息、通讯、评论、小言论、新闻特写、调查报告……说到新闻的体裁,可谓如十八般武器――短刀、长枪、花剑、大戟……形式不一而足,如果灵活选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时,一个失败的报道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笔者所在市的一家企业生产的一种质量上乘、销量一直不错的名牌火腿肠突然被有关部门在媒体上曝光为不合格产品。一时舆论哗然,传得沸沸扬扬。企业承受了很大压力。笔者被派去了解情况。采访中得知,该企业被曝光的原因是优级产品中淀粉的含量只达到了合格产品的标准,食用对人体无害。究其原因是企业没有及时了解到国家新的产品标准变化的文件,因而执行的还是老标准。笔者认为既然产品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不同于主观上故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且曝光后,企业已经实施了问题产品召回等措施,新产品已严格按新标准执行,于是,笔者选了一个同情企业的角度,写了一则消息。但将事情向部主任汇报后,主任认为产品不合格就是不合格,笔者的消息会给消费者留下欲盖弥彰的印象。几经修改,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笔者非常灰心,正巧赶上有赴外地采访任务,这篇报道就被放下了。一段时间,笔者对这个流产的报道一直念念不忘。后来看了一篇言论,突然灵机一动,以这个产品不合格事件为由头写了一篇小言论,对提醒企业管理人员密切关注并重视产品标准变化、消除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抵制心理,这篇言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事件新闻报道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情况,要及时调整思路、角度,灵活机动,发挥不同新闻体裁的作用,用最适宜的方式表达该说的内容,容易达到报道目的,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新闻采访无定规,同样,要想写好新闻,不仅能灵活运用现有的新闻体裁,而且必要时创新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写新闻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方面,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的一次尝试非常有意义,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98年8月7日,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在长江抗洪抢险第一线采访。准备去灾民安置点拍照时,忽闻九江段四号闸附近决口,他马上直奔而去,上了冲锋舟,一边抢拍决口现场,一边用手机向北京报告现场实况。从下午4时5分到次日零时45分,他共与总部通话8次,将决口现场洪水滔滔、军民奋力抢堵的情况及时、真实地作了报告。编辑部决定,就采用这种实况转“播”的形式,将8条标有几时几分电头的短讯,配大幅照片,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出,引起很好的反响,稿件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近期,笔者对一次药物不良反应预案演练进行报道。考虑到一段时间以来,报纸上已比较集中地发了关于消防、氨中毒等方面的预案演练新闻,写作格式大同小异。因此,笔者以“当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之后……”为主题,采用的是侧记形式。但笔者没有像以往的侧记那样选一个现场描写一下,然后转入背景介绍。而是将事件按地点变化和时间推进,直接以镜头一、镜头二等6个镜头的形式,将这个报道用不到600字干净利落地写了出来,受到同事和读者的好评。
如今,许多饭店都推出了一鱼两吃的做法,即不管是清蒸还是红烧,将吃剩的部分再做成汤,很受消费者欢迎。同样,灵活地运用新闻体裁,还可以将同一新闻素材,根据需要进行“一鱼多吃”。今年春天,在笔者所在市举行了一场中国南北女子围棋对抗赛,围棋大师聂卫平亲临现场指导,这件事引起当地众多围棋爱好者的兴趣和关注。报社决定加重报道力度,最终用图片的形式报道了聂卫平在对抗赛现场讲棋、以消息报道了对抗赛结果、以侧记报道了聂卫平在市里的参观活动、以4000多字的人物通讯对聂卫平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掀起了一股围棋热,读者直呼过瘾。
【摘要】广播特写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以类似影视特写镜头的方式,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的专稿形式。广播特写的特点是:选材的吸引力、角度的独到、音响的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活。
【关键词】广播特写广播新闻感染力
特写,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它以文艺手法播写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再现场景和气氛。广播特写则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以类似影视特写镜头的方式,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的专稿形式。其主要着眼于再现人物或事物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局部,而不是全貌或全过程,所以更加重视捕捉典型情节和细节,侧重于对典型局部的横剖面作较为细腻的描述。
笔者认为,广播特写有以下特点:选材的吸引力、角度的独到、音响的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活。
下面以广播特写《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和《我们都是一家人》、《站在胡爷爷身边我不害怕》为例对这些特点进行阐述。
一、选材的吸引力
《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运用广播特写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对蒙古族青年男女鲍永新、于艳文新婚后离开家,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上植树种草、奋斗15年,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感人故事。主题集中、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丰富的现场音响加上记者亲切自然的讲述,把听众带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画面中,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站在胡爷爷身边我不害怕》和《我们都是一家人》则分别以总书记、总理到青海玉树灾区看望儿童和群众为选材,事件的特殊性和人物的显著性,使这两篇特写非常引人关注,也更具吸引力。
近来,一些同志提出设立新闻仲裁委员会的建议,徐寿松同志《化干戈为玉帛――对建立新闻仲裁委员会的理论探讨》一文(载《新闻记者》2000年第6期),就代表了这些同志的观点。不过,我认为建立新闻仲裁委员会似乎缺乏法律依据,其可行性值得商榷。我倒觉得,与其设立新闻仲裁委员会,不如设立新闻律师事务所于法有据,并且实用。
新闻侵权纠纷是否符合仲裁范围?
所谓仲裁,是指将争议交付第三者居中裁决以解决争议的一种方法。仲裁方式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法律地位上看,仲裁是独立于任何机关的,既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也不凭借国家的名义,而是根据事实和法律,独立地对案件进行裁决。这是仲裁与诉讼的本质区别。仲裁是建立在当事人自愿基础上的。如果当事人选择了仲裁,就不能再进行诉讼;如果要进行诉讼,就不能选择仲裁。仲裁是一次性的。仲裁的一裁终局制度,首先意味着就同一纠纷,只能进行一次仲裁,而且在仲裁之后也不得向法院。一裁终局还意味着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就立即生效。它将使新闻媒体在讼累中解放出来。
由于仲裁具有以上特点,因此,许多同志建议设立新闻纠纷仲裁委员会,包括我本人也提出过类似的设想。但是,最近仔细研究我国《仲裁法》的有关规定,感到设立新闻纠纷仲裁委员会,法律依据并不充足。
《仲裁法》第一条规定:“为保证公正、及时地仲裁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第三条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人民法院组成的合议庭可裁定不予执行。
以上规定比较清楚地说明,适用《仲裁法》进行的仲裁,限于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有的同志认为,新闻侵权纠纷是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而且往往也具有财产性质,大部分涉及到财产权益纠纷,应当属于可以交付仲裁的范围。但是,新闻侵权基本上不属于财产权范畴。《民法通则》第五章规定了四种民事权利:一是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二是债权;三是知识产权;四是人身权。新闻侵权属于侵害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范畴,这几种权利均属于人身权的范畴,而与财产权属于两种不同的权利范畴。当然,新闻侵权的原告,即新闻被侵权人在提讼时,一般会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但这种赔偿性质,并不能决定新闻侵权客体的权利性质。新闻侵权所侵害的权利的主要性质还是人身权。因此,严格地说,新闻侵权纠纷不属于仲裁的适用范围。
从仲裁委员会的组成看,仲裁的对象也不包括新闻侵权纠纷。《仲裁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仲裁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法律、经济贸易专家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法律、经济贸易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二。”由此可见,新闻专家并不包括在仲裁委员会内。如果记协成立仲裁委员会,而该委员会又不包括新闻专家,或者新闻专家只占极少数,其仲裁的科学性、公正性,都是值得怀疑的。
新闻侵权纠纷发展趋势
在资讯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媒体侵权纠纷已成一种常态。具体来说,当前新闻侵权有如下趋势:一是涉案媒体多元化,不但传统媒体涉讼频频,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也日益发展成侵权主要媒体;二是侵权对象多元化,媒体侵权对象从公职人员、社会公众人物向普通民众、社会组织扩展;三是媒体侵权内容多元化,从原先较单一的媒体名誉侵权向隐私侵权、肖像侵权等人格权利扩展;四是侵权索赔目的多元化,有从单纯的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向阻吓媒体监督权利行使方向转化趋势;五是纠纷解决方式诉讼化,目前有关媒体侵权纠纷解决的机制基本限于诉讼解决,其他可替代诉讼的解决机制还没有引起相当的重视。
目前在我国,包括侵权在内的媒体纠纷和诉讼率攀升是一个必然趋势。其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媒体实力扩大的必然结果。作为信息和意见载体的媒体,完全融入了信息社会的变革中。随着传统媒体进一步发展和新媒体的繁荣,媒体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媒体行为渗透于社会各层面。冲突是在联系中形成的,媒体在发展实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与社会个体的冲突点,扩大了冲突面。可以这么说,媒体侵权诉讼率逐年递增基本符合媒体蓬勃发展的现状。
第二,媒体权利与民众私权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众权利意识被进一步唤醒,权利保障广度和深度都有深刻变化,包括人格权在内的民众私权的法律都比较健全。反观媒体权利,虽然《宪法》有相关表述,如言论自由权、批评权等,但规定抽象,尤其欠缺对上述权利具体化的下位法。所以,媒体具体权利更多的是停留在法理层次的阐述或政策性文件中,且缺乏相应保障性或救济性的配套规定。在包括人格权在内的个人权利大幅扩大,而媒体权利发展停滞不前的前提下,容易导致媒体陷于讼累或败诉。
第三,非诉讼救济机制建设的不足。在新闻侵权领域,包括仲裁、行政裁决等在内的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缺失,民间组织也没有发挥有效调整新闻纠纷的功能。因此,可供冲突双方选择的纠纷解决机制极为有限,这直接导致大量新闻侵权纠纷涌入法院,诉讼成了新闻侵权纠纷适用最多的救济方式。这是导致新闻侵权诉讼率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也称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目前,ADR已被大规模应用于其他民事纠纷领域。实践证明,该机制能够有效分流纠纷、减轻法院负担、降低纠纷解决成本。但在新闻侵权中,ADR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当匮乏。在新闻诉讼率不断攀升、新闻实体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背景下,为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信息传播等功能,防止诉讼带给媒体“寒蝉效应”,讨论新闻侵权ADR机制的建立便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现实的紧迫性。
一、规避法制不健全的风险。我国作为非判例法国家,判决是基于法律的判决,即法律条文是法院判决最重要的根据。由于媒体法制不健全,这使得媒体很难依据法律条文向法庭阐述主张,维护权益,这实际上加大了媒体的败诉风险。ADR突出优势之一就是解决纠纷标准的非法律化。应用ADR机制可以克服法律制度的僵化和适当弥补新闻法制缺失的弊端。只要不违背法律强行性规定和社会公序良俗,无需严格适用实体法规定,有利于新闻侵权纠纷合情合理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