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标准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现在已经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例如可以通过检查体温、血液、血压等等来得到判别。但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标准却比较难定。而且,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背景,对健康心理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曾经列举了正常心理的10条标准: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⑧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表达及羟制;⑨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⑩在不违背社会成规之下,对个人的需求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应该说,这十条标准提得还是有道理的。但这些标准一般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不完全适用于青年期。

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衡量其心理是否健康,究竟应该有哪一些标准呢?根据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的材料,我作了一些综合,提出以下七点,供读者参考:

第一,与年岁相符。众所周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年龄的人,他们的知觉、思维、记忆、情感、兴趣、行为方式等等,都有不同的特征。青春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情感最活跃的时期。与此相适应,行为上应该表现为朝气蓬勃、活泼好动,但是,如果青年人还象儿童少年那样喜怒无常、好吵好闹,则是一种心理不够健康的表现。

第二,与别人相似。大多数青年喜欢的事物,你不喜欢;不多数青年不喜欢的事物,你却喜欢;大多数青年人不动情的事情,你却感情冲动;大多数青年动情的事情,你却无动于衷,就要考虑你的心理是否健康了。当然,与别人相似,也只能相对而言。有时真理再前进半步就会成谬误。

第三,善于与人相处。人是群体的人,他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青年同儿童少年相比,独立意识迅速增加,社交范围明显扩大,因此,善于与人相处,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善于与人相处应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别人了,解你,你也了解别人;二是能够受到他人的悦纳;三是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同志和朋友。

第四,善于适应环境。坚定的追求,永恒的热情,可以使人生的火炬长明,但要使其燃烧得旺盛,还要注意适应环境。因为,生活有时同你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一个有志于科学事业的中学生,却同大学无缘;一个热望在艺术殿堂起舞的年轻人,生活却偏把他领到站柜台的去处……。对此,心理不健康者便会心灰意冷,怨天尤人。

第五,乐观进取。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如同脉搏正常表示身体健康一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任何时候都乐观,不绝望。即使生活暂时苛待了你,也绝不要熄灭对生活的热情!

全文阅读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据此,我国心理学专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集中,适于工作;晚上能正常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如果一个人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其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全文阅读

心理健康的11条标准

过去,人们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时,通常会依据以下两个标准:一是社会适应标准,二是医学标准。而目前大多数专家则倾向于用前者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具体标准如下:

1.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及效率上都有其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集中,适合工作及学习,而夜晚精力不足,适合睡眠,以养精蓄锐。如果一个人到了晚上不能正常地进入睡眠,则说明其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2.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常以注意力是否集中作为客观的判定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那么此人极有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3.暗示性

容易受到暗示的人,往往极易被周围的环境或事物所影响,从而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和思维上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这类人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因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精神活动十分不稳定。

4.心理活动强度

全文阅读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在过去岁月中形成的心理素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老年人的社会身份、交往范围、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变化,导致老年人在评论事物时价值观念会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退休生活的适应与否。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根据本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在老年活动设施中的调查、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老年人心理是否健康。

能够较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进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社会身份、生活内容等许多方面也必然随之变化。能否从心理上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有些老年人离开长期工作的岗位后感到无所适从。有一位退休干部,过去对工作兢兢业业,工作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寄托。他退休后感到生活索然无味。家人曾劝他早晨出去活动一下身体,可他有好多次竟不自觉、习惯地走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附近。当他猛然醒悟自己已不需再去上班时,心中出现一阵强烈的失落感。当然,这位老人的例子十分典型。但是,如果类似的种种不适应,持续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自己仍然调整不过来,那就应当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了。

自我认知能力强,能容纳自己

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个基本的评估,有个基本的了解。但是,有的人过高地评价自己,有的人由于深层的心理原因,具有强烈的自卑情绪,常常自卑、自责。因此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过分高看自己和过分自卑的人自我认知的水平都不高。这种人自律性差,自我约束、自我平衡的能力差。一个人不能容纳自己,哪里还会有平衡、和谐的内心生活?

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面对地位的变化、权力的失去、经济收入的减少、与家人孩子关系的变动(由被依赖者转为依赖者)等情况,必然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健康的老年人,是能正确认识自己、容纳自己的。

对生活充满了兴趣

全文阅读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摘 要: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有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网络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概念及心理健康的标志、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实际是这一标准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心理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33-03

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引发的网络心理障碍诸如网络成瘾等十分关注,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网络的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但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由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及早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便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克服和规避网络的负面效应。因此,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必须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

人们的网络心理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学习、工作领域渗透程度而发生变化,从而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兴趣以及个性会悄然改变,进而产生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网络社会与人的心理的互动将日趋频繁,网络心理也在这种互动中不断繁衍、发展。网络心理现象就是在网络这一特定情境作用下产生的。我们试图把网络心理概括为:网络心理是在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网络心理健康除了应具有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标准。网络心理健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健康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网络心理健康则指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们试图将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概括如下:

全文阅读

多元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标准

摘 要:多元文化主义在西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一种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而且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至于心理学等。本文主要从多元文化的内涵,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心理健康标准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进行制定,不能依葫芦画瓢,要兼容并蓄。

关键字:多元文化;心理健康标准;相对性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241-01

西方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被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森认为“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以外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它的意义就像三维空间之后发现的作为时间的第四维度”。其中,多元文化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领域。那么心理健康标准是否也应朝着多元文化方向发展?

一、多元文化的心理学内涵

多元文化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以承认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前提,强调多种文化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共存,反对以一种文化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文化的是非优劣;更反对某种文化居于统治或霸权地位。

多元文化论认为,文化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一种社会行为不仅受到行为者个体内部因素的调节,也为社会的文化因素所制约,而且由于个体的某些内部因素如需要、动机等也是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因此从根本上讲,行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他们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孤立的存在,研究者也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孤立的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

虽然传统的西方心理理论在个人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忽视文化的作用,但并没有脱离文化,只不过仅仅反映了西方的主流文化。而当这些理论被当作一般规律而应用或推广到非西方文化中时,必然会导致将理论中潜含的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其他民族身上的局面,必然会导致以西方白人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倾向,从而得出不合适的结论。因此,多元文化论者并不要求完全放弃原有的心理学概念,而是要求更加关注文化在这些概念中的作用。多元文化思潮不是以竞争的姿态出现的与传统心理学理论相抗衡的作为“第四势力”的理论形态,而是对传统理论起到补充完善作用的元理论。

全文阅读

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摘 要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依赖于健康、有序的校园环境氛围。师生良好、积极、健康的心理是校园环境创建的活的灵魂。健康与心理健康具有二个层面的要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成人心理健康相比具有特殊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包括:学习,人际,自我,社会适应几个具体的方面。

关键词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一般标准

现代社会中,人们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逐步更新,绝大多数人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现代的健康概念早已超越了传统医学模式,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概念和现代人类健康观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身心和谐”已成为人类现代健康观的主要核心内容。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

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从社会适应能力角度,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含义:

心理健康一方面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各项功能正常良好,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心理健康二是指能长期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够有效地富有建设地完善个人生活,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发生。

对心理健康狭义的认识是指预防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广义认识是指促进心理调节,发展心理效能。对中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应是指广义的心理健康。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全文阅读

心理健康标准对现代教学的几点要求

摘 要: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理解不一。采用较权威的王登峰教授的心理健康标准,对于现代教学提出几点意见,希望教育工作者能从新的角度审视教学。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要求;现代教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生活压力的加剧,人们的内心也往往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什么样的心理是健康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心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话题。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定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

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王登峰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主要有以下五点: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既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又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人相互沟通和交流,人际关系和谐。

全文阅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中学时期是个体发展的敏感时期,学生可塑性很大,学习负担较重,生活道路上难免有些挫折,烦恼等心理刺激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家长带来烦恼,给学校工作带来阻碍,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不容忽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以实现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总目标。

一、新课程标准对改善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目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表现出忧愁,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转移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行为和意识,从而使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学生常常由于名目繁多的考试,各种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学生中这种由于学习或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 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消除焦虑症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众所周知,学生处于心理发育阶段,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应激,而体育锻炼恰好能够使学生转移注意力,摆脱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同时,在运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失败,伤病,疲劳等情况,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上述各种不同的考验能使学生提高控制自己,保持心态平衡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三、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体育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系列的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际间的交往,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一些团体项目,学生们进行自由组合和分组,其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担任。在其过程中,同学间的感情更易建立和加深,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社会高级情感亦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全文阅读

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标准

心理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如下:

1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对自己总是不满意,由于所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苛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面临的心理危机。

2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而且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能为他人所理解,能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能融入生活小集体中,乐群性强,在与挚友相聚之时共欢乐,在独处沉思之时也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格格不入。

3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能够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在心理健康的人身上,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他们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这些消极的情绪体验一般不会长久。他们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 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的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其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时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