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成长论文

心理成长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心理成长研究论文

[摘要]学科名师的经历可以激发教师对教学的激情和追求,引发教师的情感共鸣,加深他们对教学的真实认识。学科名师的成长历程启示我们,要使心理健康成长,教师应重视自我的职业规划,坚持学习;加强自身心理调节,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正确对待荣誉。

[关键词]学科教师;教师心理;心理健康

中小学教师职业存在较大的压力,目前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也不在少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将从学科(主要以语文为主)的角度,论述学科教师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以本学科的教学名师为引导

(一)名师的经历是最好的参照

个人的经历是最好的教材,能够让我们寻找到生命的认同感。这里说的经历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生活的经历,一方面是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历。相比而言,教学案例、论文更多的是教学的技巧,它属于浅层面,而且方法因人而异;在人生历练中所拥有的精神和品质,才是最可宝贵的财富。

1名师的经历激发我们对教学的激情和追求

人需要有理想和一丝浪漫的气息才会永葆激情与追求的动力。著名教师李镇西到目前还是校长兼班主任的身份,可见他对班主任工作的激情和执著。

全文阅读

青年教师成长中浮躁心理探究论文

(一)青年教师在成长中浮躁心理的一般表现

1,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风云,信息的瞬息万变,知识的激增,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丰富和广阔的知识面,追求创新的劲头,学校管理中的竞争机制,青年教师常常不知所为,心里无底、慌里慌张,甚至表现出“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他日喝凉水”的心态。

2,焦躁不安。教师成长一般有四个阶段。即起(入行阶段)、承(表现阶段)、转(中年职业阶段)、合(交棒阶段)。青年教师的焦躁不安的情绪主要表露于“起”与“承”这两个阶段,常常表现为急躁冒进,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与他人盲目攀比,追求不切合实际的专业发展目标。面对重重困难,显现出一种无所适从的焦虑心态。

3,盲动、冒险。由于青年教师焦躁不安,情绪取智,使得行动常常带有盲目性,行动之前没有必要的计划筹措,只要出人头地,对自己有利的事便不惜一切地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教师队伍年青人违纪违法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二)青年教师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

1,青年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或岗前培训中缺乏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理性教育。由于自己缺乏对教师职业起、承、转、合的起码认识,进而动机浅显,目标不高,热情不足,行动不利。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理性方面的因素。

2,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教师职业正成为职业压力来源多、压力强度大的职业。根据朱从书、申继亮教授研究表明:当代中小学教师面临工作量大的压力,管理学生的压力,考试的压力,进修科研和评定职称的压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再如学生安全问题、家长认识偏差,等等,都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职业方面的因素。

3,由于教师在工作压力重压下,以及对教师角色认知有错位。青年教师在成长中无法对职业角色进行正确定位,故而产生了职业倦怠,出现自我贬损、人格异化、效能降低等现象,进一步激化与深化了青年教师的浮躁心理,这是造成其浮躁心理的心因性方面的因素。

全文阅读

幼师心理成长问题探求论文

摘要: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它不仅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职业心理发展,更关系到幼儿园教育效能的高低及下一代的身心健康。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心理成长;构建心理成长平台;加强自身心理维护等措施来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心理成长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笔者深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幼儿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极大地危害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危及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问题必须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内涵

1.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至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健康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能因为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为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变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从幼师毕业进入全新的人生,角色的巨变,工作生活的压力,加之现代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幼儿园特殊的工作环境,幼儿教师必然遭遇到和普通人一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就需要重视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不断成长。

2.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手段不是简单地应用教具组织一些活动,而是运用教师的语言、智慧、人格甚至整个心灵去工作。如何用一个心灵去影响另一个幼稚的心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组织者、模范的公民、家长的人等诸种角色,必须具备仁慈、体谅、耐心、爱心、热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公正、民主、合作、开朗、守纪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专职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专业心理素质的不断成长。

二、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

1.幼儿园教育效能受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的影响。

全文阅读

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成长论文

母亲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育了我,记得当时,望着母亲流泪的双眼,我一时不知所措,而母亲那最末一句“你可要为我争口气啊”却有如一巴掌打在我的心上,这句话,又好像是一双手,一下子推开我记忆的闸门,母亲为我们含辛茹苦的一幕幕景象浮现在我的面前。

在我4岁的时候,一场矿难夺去了我父亲仅有30多岁的生命,由于当时年龄还小,所以至今在记忆中父亲的形象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当时母亲没有工作,一家4口人的生计全靠父亲的工资维持,父亲的突然离去队这个家庭来说无异于晴空霹雳。出事不久,姥姥、姥爷见我们实在艰难,就把我们解答他们家去住,于是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搬进了姥姥家前面的厢房里。开始时我们和姥家人一起吃,但不久母亲就提出要找工作,几经周折母亲终于在爸爸生前所在矿的一个家属厂上班了,母亲的工作很辛苦,而且要倒班,每月都要上20天的夜班,上夜班是母亲最愁的,工厂离家有两三里路,母亲又生性胆小,几乎每次都一路小跑来到班上或回到家里的,姥爷要送她或接她,她执意不肯,因为姥爷每都上白班,她怕影响姥爷第二天上班。

虽然辛苦,工资也不高,但母亲还是不忘经常给我和姐姐买些营养品回来,然后微笑着看我们吃,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

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学期,我们终于迎来了上学以来的第一个寒假。

那年的冬天很冷,雪天又多。冬天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无聊的季节,因为当时家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东西,所以只得静静的呆着。

当然冬天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中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就是我们久久期盼的,那就是春节。

离春节还有好多天,各家就开始忙活了,那时的市场物质不是十分丰富,许多物质亚凭票供应,而过年时的供应物质较平时多,那时如果看到一个窗口前挤满人,甚至后面的人踩在前面的人肩上,没有人会觉得奇怪,这是在凭票发物品。年前的集日是格外热闹的,每家都在置办年货,买些诸如花生、瓜子、糖果等平时很少买的奢侈品,但买回后是要先锁起来的,以防被馋嘴的孩子偷吃,只有到大年三十才可以吃。。

全文阅读

心理学角度分析成长经历论文

母亲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育了我,记得当时,望着母亲流泪的双眼,我一时不知所措,而母亲那最末一句“你可要为我争口气啊”却有如一巴掌打在我的心上,这句话,又好像是一双手,一下子推开我记忆的闸门,母亲为我们含辛茹苦的一幕幕景象浮现在我的面前。

在我4岁的时候,一场矿难夺去了我父亲仅有30多岁的生命,由于当时年龄还小,所以至今在记忆中父亲的形象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当时母亲没有工作,一家4口人的生计全靠父亲的工资维持,父亲的突然离去队这个家庭来说无异于晴空霹雳。出事不久,姥姥、姥爷见我们实在艰难,就把我们解答他们家去住,于是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搬进了姥姥家前面的厢房里。开始时我们和姥家人一起吃,但不久母亲就提出要找工作,几经周折母亲终于在爸爸生前所在矿的一个家属厂上班了,母亲的工作很辛苦,而且要倒班,每月都要上20天的夜班,上夜班是母亲最愁的,工厂离家有两三里路,母亲又生性胆小,几乎每次都一路小跑来到班上或回到家里的,姥爷要送她或接她,她执意不肯,因为姥爷每都上白班,她怕影响姥爷第二天上班。

虽然辛苦,工资也不高,但母亲还是不忘经常给我和姐姐买些营养品回来,然后微笑着看我们吃,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

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学期,我们终于迎来了上学以来的第一个寒假。

那年的冬天很冷,雪天又多。冬天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无聊的季节,因为当时家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东西,所以只得静静的呆着。

当然冬天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中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就是我们久久期盼的,那就是春节。

离春节还有好多天,各家就开始忙活了,那时的市场物质不是十分丰富,许多物质亚凭票供应,而过年时的供应物质较平时多,那时如果看到一个窗口前挤满人,甚至后面的人踩在前面的人肩上,没有人会觉得奇怪,这是在凭票发物品。年前的集日是格外热闹的,每家都在置办年货,买些诸如花生、瓜子、糖果等平时很少买的奢侈品,但买回后是要先锁起来的,以防被馋嘴的孩子偷吃,只有到大年三十才可以吃。。

全文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者研究探析

摘 要:

结合中国市场形态发展阶段特征,运用普赖斯“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和关键词词频统计与聚类方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者研究发展脉络和理论架构。研究结果显示,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消费者研究发展总体可以划分为:萌芽期(1979-1992)、成长I期(1993-2001)和成长II期(2002-2009)三个阶段;当前消费者研究理论架构由六大分支研究领域构成: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心理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相关研究、消费经济理论研究、基于消费者的营销理论和策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研究,围绕上述分支展开的相关研究构成了我国消费者研究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消费者研究;文献计量;发展脉络;理论构架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4-0040-11

引 言

作为营销学分支的消费者研究引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933年丁馨伯翻译的教材《市场学》①。但由于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消费者研究进展较为迟缓。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处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由国家计划分配,消费者研究被严重忽视。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三十多年间,我国消费者研究由弱渐强、从全盘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逐步构建出当代中国消费者研究的理论框架。如今,理论总结的契机已然成熟。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正面临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型,消费者研究的现实需求快速提升,理论创新的任务亦迫在眉睫。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大陆地区1979-2009年的消费者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并简要剖析其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以期为本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些有益和科学的参考。

(一)分析方法

本文的消费者研究(Consumer Research)是指围绕作为消费行为主体的人及其消费行为等所展开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对某一学科/领域发展状况进行总结的常用方法有内容综述、专家访谈、课程和学位点设置考察,以及课题立项情况分析,等等。其中,基于专业学术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是最常用、最权威的方法之一,可以较为客观、系统地掌握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状况。

全文阅读

第5课时:议论文阅读

1. 针对论点设题,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针对论据设题,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3. 针对论证方法设题,主要包括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4. 针对文章结构段落设题,包括对某些在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重要句子和重要段落的理解;

5. 对某些词语的语境义及其作用的考查;

6. 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2012·安徽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全文阅读

紧贴时代脉搏 引领专业方向

回顾过去 一段历史 一份成绩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于1987年。我也正是在这一年与杂志结缘。我当时作为访问学者正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我读研究生时的导师陈仲庚先生写信告诉我,可以把在学习期间写的文章投稿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我于是将在荷兰期间所写的介绍理性情绪疗法等两篇文章投到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并因此与当时杂志的编辑部主任周老师有几次通信和电话交流。这些交流最终促成了我和荷兰的导师Methost G的文章在1988年第3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发表。

这20年间,我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一个读者、作者,到1990年成为杂志的一名编委,2000年成为杂志的副主编之一,我一直工作在与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领域,也因此非常关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关于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方面文章的发表情况。

这20年,恰恰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20年;也是我国心理治疗和咨询事业飞速发展的20年。这20年,民众由对心理治疗和咨询疑惑不解,到需求剧增;专业门诊由寥若晨星,到如雨后春笋;专业人员由屈指可数,到数以万计;政府部门对此方面的工作由任其发展,到大力支持。而我们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在反映我国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情况方面,在文章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与时俱进,紧贴着时代的脉搏,反映着专业的动态,引领着专业的方向。

杂志创刊之初的1987年,仅有赵耕源教授从第二期开始以每期2个简短案例的形式报告对强迫症、恐怖症等病人进行心理咨询的情况;另有鲁龙光教授写了一篇关于对患者进行疏导心理治疗的文章和一位国外学者对弗洛伊德的回忆,这些就是杂志全年与心理治疗和咨询相关的全部内容了。而从1988年开始,不仅当时的老专家如钟友彬、许又新、陈仲庚教授等的文章不断出现在杂志上,而且此后一批中青年专家也开始在杂志上崭露头角。

杂志所发表的文章的主题与内容也在不断深化。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有对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同异及其性质的讨论,进入9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对心理治疗中影响疗效和治疗改变的因素等讨论的论文。2001年则出现了专门对心理治疗和咨询的议题进行探讨的讨论园地,其讨论的议题涉及心理治疗师、咨询师的专业素养、治疗关系、治疗的设置、治疗伦理、医学的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关系等内容;在2003年非典猖獗的时期,该园地还对建立心理干预系统的意义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讨论。这些内容反映了专业人员对心理治疗和咨询的思考和探索,也反映了专业领域向纵深发展的状况,对专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望未来 一副重担 一份责任

文献计量学对科技文献的增长有一个四阶段布赖斯科技文献增长理论(见能昌华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第一阶段学科刚刚诞生,论文的绝对数量少;第二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进入指数增长;第三阶段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增长减缓,变为线性增长;第四阶段,随着理论的完备,文献日趋减少。赵山明、能昌华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按照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的CBMdisc(《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1981至2000年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国内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文献量均呈现一致的指数增长的态势,作者认为,这表明心理治疗在国内总体处于大发展的时期。因此,从专业发展的阶段来看,处于第二阶段的我国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和上升的空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在做好相关领域的工作方面也将大有可为。

全文阅读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

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高校扩招生源的复杂化、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不仅体现出个体特殊心理发展阶段呈现出的特点,而且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征。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成为各高校和教育者们所关注的大学生培养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它通过规范、暗示、潜移默化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而直接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以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分三个层次,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并提出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对策。具体而言,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意义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并对校园文化的概念和大学生心理的特点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分析了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功能体现和特点;第三部分,从校园物质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校园物质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第四部分,从校园制度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规范校园制度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一长的具体对策;第五部分,从校园精神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内化校园精神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第六部分,以结语的形式对全出总论。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影响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处于激烈竞争的时代,所谓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领域肩负着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实践表明,要想有效地完成此重任,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其必然的重要工作目标。而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和关键一环,其重要性随着西方思想渗透、传播媒介增多等社会因素的变化日趋凸显。高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课堂,更应该积极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保障其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继而走向社会为国建功。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呢?在有关学者的研究以及许多高校的实践中都有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和实践大多侧重于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后的应对和处理,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个案的处理为主,仍然采取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了文化环境对整个群体心理的优化。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表现为“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理论认为,人类心理是社会文化中的在,是与社会文化相互创生的过程,文化对于心理行为方式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心理学研究也应该是社会、文化框架中的研究,对于心理行为意义的理解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参照的语境。那么,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心理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作用,甚至因为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能够正确分析这种影响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这种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必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介于此,本文选取了这样一个题目,希望通过对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理论依据、作用机制及具体表现的分析,找到对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益的东西。

1.2研究意义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并提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相应的对策,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念,但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成长相联结的系统研究几乎没有。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在具体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应对,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的成长与发展,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浸染作用。由于“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仍处于理论综述阶段,在此基础上形成心理学分支还存在着争论和对立的地方,所以针对大学生校园文化心理的研究十分少见。但是,作为社会先进文化代表的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成长显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在综合有关“心理学文化转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锁定大学生这一特殊文化群体,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大学生理的产生、发展、变化,深入探讨了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理论依据和实现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中,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把重点放在了问题出现后的引导和处理上,即便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所关注,也往往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但介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处理心理问题上的态度和作法往往不利于这种“事后处理”型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则能借助其方式隐蔽、作用持久的优势,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深远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全文阅读

刘勰“折衷”文学批评思想及其运用

刘勰是南朝文学批评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心雕龙》体例周详严密,论旨精妙宏深,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

刘勰的时代是文学真正自觉的时代。然文人圈子内,“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文学批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曹丕《典论・论文》)各从所好,或“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或“才实宏懿而崇己抑人”,或“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文学批评呈混乱局面。锺嵘《诗品・序》里也说:“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这种据己之好恶,衡文之优劣的不良状况,肯定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家作品,也不利于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有鉴于此,刘勰试图为文学批评领域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便批评者“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文心雕龙・知音》)。于是,刘勰“一方面要‘弥纶群言’,使局部而散漫者得有纲领,一方面又要‘擘肌分理’,使漫无标准者得以折衷。”(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刘勰论文,持论平稳,长短兼顾,“同异是非,称心而论,本无成见,自少纷纭。”(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说:“有同乎旧说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折衷,即折中,取正之义。宋代朱熹曾经说:“折中谓事理有不同者,执其两端而取其中,若《史记》所谓‘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是也。”“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折中就是要持论公允,不以一己之好恶来衡文,不做偏激之论。

郭绍虞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南朝的批评家才是纯粹的批评家……正因为当时的批评家是纯粹的批评家,所以要对各项问题加以持平之论,对各种方法也要适当运用,于是要分析,于是要博观,于是要从分析、博观的结果获得公正的态度。”刘勰正是通过博观、比较、分析,对他以前著名作家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时人对曹丕和曹植评价,抑丕而扬植,“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他以为这是不公平的。他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文心雕龙・才略》)兄弟二人,在文学创作方面各有所长。曹植“思捷而才俊”,他的诗,文采飞扬,他的表,洒脱俊逸;曹丕“虑详而力缓”,他的乐府诗,清新悠扬,《典论》,议论精要。说曹丕相去曹植千里,“未为笃论也”。他评司马相如和桓谭说:“相如好书,师范屈宋,洞入夸艳,致名辞宗。然覆取精意,理不胜辞。”“桓谭著论,富号猗顿,宋弘称荐,爰比相如,而《集灵》诸赋,偏浅无才。故知长于讽论,不及丽文也。”(《文心雕龙・才略》)既看到作家的长处,也看到作家的弱点。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曹丕《典论・论文》),每位作家都有所长和所短。

刘勰运用“折衷”的方法评价作家作品最典型的是《辩骚》篇。对屈原《离骚》的评价,刘勰之前各执一端。刘安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圃,非经义所载。”王逸以为“诗人提耳,屈原婉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汉宣帝以为“皆合经术”,扬雄亦言“体同诗雅”。刘勰认为这些评论都不够全面,不符合实际。他说:“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他从考证《离骚》原文语义立说,认为屈原述说尧舜的光明伟大,称颂夏禹、商汤的虔敬严肃,符合典诰的体例;讥讽夏桀、商纣的行为荒诞不检,感伤羿、浇的灭亡,符合规劝讽谏的意旨;用虬龙比喻君子,用云霓比喻谗邪,这是诗经“比兴”的义例;不忍离去而又不能不离去,每一回头,都掩面流涕,感叹君门之高,难以进入,这是忠怨的话。这四方面是与风雅之义相同的地方。至于那些“诡异之辞”、“谲怪之谈”、“狷狭之志”、“荒淫之意”是与经典不同的地方。所以说,《离骚》与经典有合有不合,“虽取经旨,亦自铸伟辞”,这是因为屈原既取法于夏商周三代,又受战国时诸子思想的影响。单从宗经这个角度说,《楚辞》“乃雅、颂之博徒”,但从文学的角度看,《离骚》“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奇文郁起”,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实。”“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成为“辞赋之英杰”。总之,《楚辞》继承了《诗经》精神而又受时代的影响,用经典这把尺子衡量有同也有异,但其文采华丽,叙事含情,写貌传神,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刘勰“折衷”的文学批评思想,使他“有殊于流俗”。他批评“嵇康师心以谴论,阮籍使气以命诗”,左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都已成为定评。正为此,他才写就了《文心雕龙》这部文学批评理论巨著,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卓然大家。

洪 梅:河北承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