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良性心理暗示与恶性心理暗示

中学教师老余突然不能说话了,这下可急坏了一家人,他爱人陪他到县医院耳鼻喉科检查,发现他的声带、喉头各部位都很正常,经针灸等治疗了3天毫无效果。这可怪了!好好的人怎么就哑了?

我了解这一情况后问其家人:“他在说不出话以前有没有和谁生过气,或受过什么比较大的精神刺激?”她想了想说:“您这一问倒提醒了我,在3天前,他们学校有一位平时和他不和的老师跑到校长面前,说他有贪污学生伙食费的嫌疑。校长倒没说什么,但不知是谁把这件事告诉他了。他平时就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听到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起来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我为老余做了必要的检查后,确诊其为癔症性失语。于是,我对老余说:“你算来对了,我们是专治这种病的,而且我们这里正好还剩下1支进口的专治这种病的特效药,一会儿把药拿来给你注射上,只要全身一发热,嗓子一冒火就会说话了,你听明白了吧?”老余点头表示听明白了。

护士马上取来一支药,用比较粗的针头给他注入静脉。注射时问老余:“全身发热了吗?”他点点头。我看着药液一注射完,就大声问:“嗓子眼冒火了吗?”他立即回答:“冒火了!”他爱人闻此笑逐颜开,几天来的愁云消散了,连说:“真是‘神药’!”

其实,我们给老余使用的“神药”,只不过是很普通的葡萄糖酸钙,是一种常用的脱敏药,它为何对癔症性失语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原来葡萄糖酸钙注射到人体内会使人有发热感,因此就可起一个刺激的信号作用,而我的语言暗示起了决定作用。这就是暗示治疗,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成语故事,都是最典型的暗示效应。吃酸梅流口水,是动物的本能;而听到“酸梅”这个词就流口水,则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射学说中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图画等)在起作用,这就是语言的暗示作用。此外,感受、意念、想象都有自我暗示作用,能影响到人的生理功能。

用心理暗示疗法治疗某些功能,用自我心理暗示克服紧张心理,增强自信心,都是良性心理暗示。而对人身心产生负面影响的心理暗示则为不良暗示,或有害暗示。

在我国曾风行一时的一些伪气功,就是用有害心理暗示为手段蒙骗群众的一种现代巫术。如吹嘘自己有搬运、定物、思维控制、隐身四大“特异功能”。实际上,他根本不敢当众演示。他的所谓带功报告效应,不过是他用一系列的自我吹嘘、威胁恐吓、许诺利诱等暗示手段,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弱者,在盲目崇拜的心理影响下,出现的某些幻觉感受。所发之“功”,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测查不到的,在同场的听众中,大部分人也没有任何感受。常当众表演“外气治病”,是他最具欺骗性的一种手段。

全文阅读

心理暗示很强大

专家档案:陈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CETTIC认证心理咨询师、作家、广西电视台影视频道《相亲相爱》节目、广西新闻广播电台《心理问答》节目特邀的心理咨询师、广西钦州音乐电台节目主持人。

心理暗示,这其实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甚至,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中,都经常存在的,只是往往被我们忽视的事情。今天,陈一就和大家说说心理暗示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我们内心的秘密和密码。

真实案例:

某个国家一位被判了死刑的囚犯,在征得了相关部门的同意之后,心理学家决定对他进行了一个测试:于是,心理咨询师带他去了一个十分安静和封闭的空间,然后给他蒙上眼罩,让他把手平放在一边,中间也用东西阻隔着,然后语气平和地对他说:我现在拿刀片割你的手腕,现在开始流血了,我现在用刀片割你的手腕,你现在的手开始流血了……心理咨询师重复了大概20次以上……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居然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里,这个犯人就停止了呼吸!而实际上,心理医生并没有拿刀片的正面割他的手腕,仅仅只是拿刀片的背面不停地碰了碰对方的手腕,仅此而已。

心理暗示: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叫心理暗示吧,通常意义心理学上说得很清楚:暗示就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观点和意见。

生活中的心理暗示:

生活中有很多的暗示,也有很多的暗示的来源,比如说:他人给你的暗示,你自己给自己的暗示;社会来源的暗示,自己对自己的暗示;感情因素的暗示、物质影响力的暗示;有意的暗示,无意中的暗示;直接的暗示,或者间接的暗示等。

全文阅读

心理暗示的力量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很漂亮的衣服去上学,结果好几个同学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学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放学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学了。

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哲学课上,一名德高望重的教授,正和学生谈论着“真理”的问题。

教授拿出一朵花,说:“真理就好比这朵花,散发着馥郁的香气。你们仔细闻一闻,闻到花香的请举手。”

学生们纷纷嗅闻着空气中的香味,不久,有两三名学生举起了手。

教授的表情看来有些失望,他拿着花在教室里走了一圈,说:“只有这几个同学闻到花香吗?请你们集中精神,再仔细闻一闻吧!”

学生们有的闭上眼睛,有的用力吸气,都希望闻到教室中的香味。

不久,有三四个学生也举起了手。

全文阅读

神奇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的不同结果

某人出门旅行,途中投宿一家旅馆。睡至半夜,哮喘的老毛病又发作了。他背靠在床上,依然感到呼吸困难、胸部憋闷。黑暗中,他摸索了好一阵子才找到窗户,可任凭他怎么使劲,也无法将其打开。情急之下,他只得举起拳头,把窗子的玻璃砸碎。顿时,一股凉爽的新鲜空气迎面扑来。他探身对着被击碎的窗口深深地吸了几口气,哮喘明显减轻,不一会儿就安然入睡了。次日凌晨醒来后,他想起夜间发生的事,赶忙查看到底是哪扇窗子被他砸碎。奇怪的是,所有窗子都完好无损。原来,被他砸碎的竟然是挂在墙上的那面挂钟的玻璃。

这个人的哮喘发作是事实,打破挂钟后,哮喘被控制了也是事实。而“治好”哮喘的那“一股凉爽的新鲜空气”却并不存在,这种“想当然”就是心理上的暗示。

还有一个人,进入冷藏室后不小心被关在了里头,他顿时极度紧张,越想越怕,越怕越冷,最后被“冷”得缩成一团,竟在惊恐中死去。可当时冷冻机压根儿就没打开,冷藏室的温度并没冷到冻死人的程度。这个人被“冻”死就是“心理暗示”精神作用的结果。他老想着“我快死了”,一遍遍地进行“自我暗示”,结果导致死亡。

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身心健康

所谓“自我暗示”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种自我暗示常常会于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以致生理状态产生影响。

对病人来说,积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人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心境,从而有益病情稳定和症状消除。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破坏和干扰人们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以致体内各种器官功能紊乱,抗病力降低。

暗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全文阅读

妙趣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总能让人想起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说是在古希腊的塞浦路斯,一位名叫皮格马利翁的年轻王子,他性情孤僻,喜欢独居,并且擅长雕刻。有一天,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个他理想中的美女,他天天凝望着美女雕像,把全部的痴心和热情放在了这座雕像上。终于,雕像被他的爱和期望所感动,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美人,于是两人结为夫妇,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有趣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常常借助这个故事来说明心理暗示的作用,也跳开这些神话传说,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心理暗示进行了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设计和实践的。

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乡村小学,从学校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了3个班的学生,为他们进行了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试完毕,罗森塔尔在没看测验结果的情况下,随机选出了20%的学生,然后以赞美的口吻告诉相关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

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些的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提高。

由于罗森塔尔提供的名单是随机抽取的,所以那20%的学生,并非都是成绩一直优良或者智商较高的孩子。罗森塔尔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了学校的老师,老师再用他们教学中的行为和情绪暗示这20%的孩子,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增加了“我是最棒的”信念,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成绩。

这个实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在现实生活中,心理暗示是怎样起作用并且带来效果的――虽然不能如神话传说那样把雕像变成活人,但是对个体的塑造和激励作用却同样惊人。因此,人们以神话中男主角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实验,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由于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这个实验具有重大贡献,所以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全文阅读

心理暗示的影响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思索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哲学课上,一名德高望重的教授,正和学生谈论着“真理”的问题。

教授拿出一朵花说:“真理就好比这朵花,散发着馥郁的香气。你们仔细闻一闻,闻到花香的请举手。”学生们纷纷嗅闻着空气中的香味,不久,有两三名学生举起了手。教授的表情看来有些失望,他拿着花在教室里走了一圈说:“只有这几个同学闻到花香吗?请你们集中精神,再仔细闻一闻吧!”学生们有的闭上眼睛,有的用力吸气,都希望闻到教室中的香味。不久,有三四个学生也举起了手。“好极了!”教授鼓励道:“你们只要仔细闻,就会发现这朵花真的很香!”学生们一个个举起手来,从十多人变成二十多人……最后全班都举手了,只有一名学生例外。教授缓缓走到没举手的学生身旁问:“你为什么没有举手?”学生战战兢兢地说:“教授,真是抱歉,但是我真的什么味道也没闻到。”“你确定吗?”教授又问。“是的,我非常确定。”学生回答。教授突然话锋一转,指着那名学生说:“我们刚刚谈到‘真理’的问题,这个教室里,只有他才是真理啊!”其他学生一脸愕然。教授扬扬手上的花:“这朵花是塑料花,怎么可能会有香味呢?”绝大部分学生闻到了根本没有香味的塑料花的香气,正是由于受到了教授的心理暗示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自我”完善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

暗示也有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不够成熟、坚定的话,这个人就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疗法,有科学的基础和功效,对一些心因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如口吃、厌食、哮喘、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更年期综合征等。积极正确的暗示疗法,通过调节人的神经内分泌,可以促进脑中有益的激素分泌,增强人的身体健康。而恶性的心理暗示,不仅不能医治疾病,反而会使受暗示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出现幻听、幻觉和幻视。在生活中,我们要多运用积极、恰当的心理暗示,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良性改变,疾病症状消失,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心理暗示虽然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被它所左右。因为外界的鼓励或是批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总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话,那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全文阅读

心理暗示的效应

在某种场合下,有什么话语不能明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包括摇头和点头,都能传递一种信息,达成一种默契,这叫肢体暗示;或者旁敲侧击,旁顾而言他,把真实意图掩藏一二,让人去意会和感悟,这叫语言暗示。总之,暗示的类型很多,只要发挥到了妙处,就会形成一次次饶有趣味的对话。还有一种暗示也不得不说,那就是心理暗示。它与前者不同的是,暗示的接受方有时处于被动的位置,情绪容易在他人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暗示下波动跳跃,但有的时候又处于主动的位置,即不用另一方暗示,仅由自己的心理活动来完成事情的开始与结局。不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形下,心理暗示都会对人产生巨大的推力,人的很多成功与失败、喜悦与烦恼,都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受到它的掣肘、纠结与牵引。

我们先说“被动”心理暗示。是人就有“自我缺陷”,这就给外部留下了暗示的空间,在此影响下,人的感情、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得以在一种下意识里发生改变,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心理暗示。这类暗示涵盖面很广,几乎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说职场,不少人潜力的张扬或压抑,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心理暗示中凸现出来的。举个例子,有个女大学生,毕业后供职一家企业。所学专业对口,她也自认为会有所作为,遗憾的是,事与愿违。为什么?她有抱负,但老板更喜欢溜须拍马的人,而这一点又正是她无法做到的,因此,她看到的总是老板不屑一顾的目光。于是她就很强烈地感觉到了,这儿不是她的用武之地。这种感觉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不久,这个大学生跳槽到了另一家企业。新老板对专业人才有一种如饥似渴的偏好,她的潜质就很快浮出了水面,只用两年时间,她就成了一个高层管理者,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中心人物。这里,老板的态度传递了什么信息?当然是欣赏与信任,而这些反馈给这个大学生的就是一种美妙的心理暗示,它变成了一种积极的推力,也改变了她的行为趋向。换一句话说,她先后遇到了两个老板,前者的暗示,她收获的是失望;后者的暗示,她获得的是尊严。不同的暗示,也就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当然,这只是一个“被动”心理暗示的个案,它所涉及的范畴远比这宽广得多。

我们再说“主动”心理暗示。以“自我感觉”为主,判断一个事物或坚守一种信念,不轻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直至某种目标得以实现,这就是所谓的“主动”心理暗示。古希腊有一个神话,塞浦路斯王子比马龙用白玉雕刻了一尊少女雕塑,名为葛拉蒂雅。他真心地爱上了这个少女,每天都要深情观赏和亲吻,从不在意别人的非议,久而久之,他的痴情终于打动了爱神,雕塑变成了真人。这虽然只是一个神话,但也说明强烈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实现自我。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结合这个故事和自己的试验结果,提出了一个理论,叫“比马龙效应”。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中文译名有传神的功效,比做龙时,我们会变成龙;比做马时,我们会变成马。当然,如此阐释,纯属是按图索骥,但主动心理暗示的力量却可见一斑。就说谈恋爱,如果你觉得一个女孩或者一个男孩很可爱,你就应该有坚定的自我暗示:她(他)就是自己的另一半!倘若你连暗示自己的气概都没有,那么,你就等着她(他)成为别人的另一半吧。这类故事很多,有的人用一生念想一个人,有的人用一生懊悔一件事,其实都是在为当年的某个时刻缺少了暗示的勇气在“赎罪”。所谓为昨天的伤心流今天的眼泪,恐怕指的就是这一状况。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地夸张了暗示的作用,无论“被动”或者“主动”的心理暗示,于每个人而言都有积极和消极两层意义。如果你受到被动暗示时,一味地趋附,那你将会迷失自我,人生难免总会在“幼稚”里撞撞跌跌;如果主动的心理暗示脱离了你的实际操控力时,仍一路狂奔,你就会头破血流。只是一匹马,你却奢望成龙,暗示再强烈,那也是竹篮打水。总之,巧妙而恰当地运用暗示的力量,它会为我们的人生“画龙点睛”,反之,则会成为我们生活的负累和挥之不去的麻烦。

全文阅读

心理暗示初探

〔关键词〕心理暗示;教育;消极;积极;方法;作用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摒弃消极心理暗示,倡导积极心理暗示。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小时候跟着妈妈去看牙医,他以为妈妈看完病就可以回家了。但是,牙痛可能引发心脏病,他的妈妈以前没有检查出有这个隐患,小男孩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他的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手术椅上。这个阴影一直跟随了他40年,使他即使牙痛也不敢看牙医。后来他实在难以忍受牙痛折磨,在家人极力劝说之下,才答应把牙医请来家里医治。谁知,当医生在一旁整理器械准备手术时,却发现吉姆已经断气了,他其实是被40年来的一个念头(消极心理暗示)杀死的。

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学生能意识到自己有诸多的优势和潜力,从而迸发出实现个人信念与理想的动机,消极情绪骤然消失,心情豁然开朗,自信油然而生,以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为实现自己的信念与理想锐意进取。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奠基人、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我们如果陷入自怜,人人都会躲避我们。如果学生陷入“自怜”,教师决不能坐视不管,要及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把他从“自怜”中解救出来,使之成为自尊、自信的人。很多学校把“差生”改称为“后进生”,把“差班”改称“后进班”,把违法犯罪的学生改称失足青少年,这些称呼的改变也是摒弃消极心理暗示的举措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爱默生说:“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同样,如果你天天想着美好的事,美好的心态就跟着来;只要你的意识下命令,你的潜意识就会完全接受这个命令,所以你永远不要说“我不行”“我会失败”。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它表明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

积极心理暗示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教师时时处处要以身作则,以广泛的兴趣、良好的心境、丰富的涵养、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气质、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眼光去影响学生,以乐观豁达、坚忍顽强、真诚笃实去感染学生。

全文阅读

也谈心理暗示

毛毛放学回来,一边咕咚咕咚地喝水,一边趁着间歇喘气的时候嘟囔:“喝水喝多了,会水中毒的!”我呆住了,放下手里的事儿,走到她旁边坐下,轻轻地问:“你从哪里听来的这种说法啊?”放下水杯,毛毛就像讲任何一个她听来的故事一样,轻描淡写地说:“李老师说的。她看到我们班李大刚每天喝很多水,就告诉他别再喝了,会水中毒的。”我告诉女儿:“是有水中毒这回事,喝水过多有可能会造成我们身体的不舒服。但是通常我们饮水都会适量的。”

水中毒现象在生活中的确客观存在,但是,与每天我们喝水的频率相比,它发生的概率却并不高。然而,李老师传递的却是“水喝多了会水中毒”这种非常确定的信息,这可能会让孩子们产生两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一是人们容易喝水喝多;二是喝水多了就会水中毒。但实际情况是,不仅人们因为喝水多而中毒的比例较低,在日常生活里,人们喝水过多的概率也是很低的。这和人们因为吃饭过多以至于把自己撑病了的可能性很低是一样的道理。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在吃饱后停下来,再好吃的东西也不想再吃一口。喝水也一样,解渴了自然会停下来。如果真是停不下来一直喝的人,就要去检查是否有糖尿病或者其他疾病了。

消极的疾病暗示

这位李老师一定是好意,希望孩子们身体健康。但是李老师没有意识到,她无意识中正在用语言传递一种强烈的、消极的疾病暗示。而这种承载疾病暗示的语言,在生活里时时可见,处处可见,而且常常是出自最关爱的亲人口中。幼儿园的操场上,一个男孩子在追逐自己的同伴,奶奶大声喊着:“刚吃完饭,别跑!会胃疼的!”妈妈对女儿说:“头发没干就睡觉,会头疼的!”这种暗示性言语,还真的会给一些信以为真的人带来躯体上的反应。一位爸爸曾告诉儿子:“别吃凉饭,会肚子疼!”并且还亲自“演示”给儿子看过:刚刚不小心吃了一口凉饭,肚子马上就立刻疼了起来。其实,那口饭还没有到胃里呢!可是为什么爸爸的肚子真的会疼呢?那是因为他完全相信这个疾病暗示!有趣的是,这位爸爸还非常喜欢吃凉的鱼、喝冰镇啤酒,却从来不会肚子疼。因为他没有接受过“吃凉鱼、喝凉啤酒会肚子疼”这个暗示。

请把咒语变成祝福

在育儿过程中,身为父母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乃至亲戚朋友,所有人都热切地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说,有些躯体疾病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那么有些心身疾病和纯粹的心理疾病则是具有极大的人为性的,是可以由我们自己调整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比如,有一个家庭,女儿从小就经常听母亲劝说:“别生气了,生气会头疼。”结果,这个女孩在结婚1年后,就遭到了严重的偏头痛的折磨,几乎每天都要吃止痛片才能入睡。

我们人类的身体,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心理的影响的。比如一想到要和亲人分别,就会感到难过,鼻子发酸,眼睛湿润;一想到要和久别的亲人相见,就会开始兴奋,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所以,疾病暗示经常会让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人受到影响。那些语言,就如同咒语一样,会给身体和心灵带来“果然如此啊”的变化。

当代心理学已经开始了向积极心理学转向的潮流:从过去100多年一直致力于如何发现缺陷、解决问题,到现在开始关注如何更好地发展、更加健康、更加幸福。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更健康地发展,可以尝试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用传递积极、健康取向的观念替代疾病取向的暗示。比如李老师看到孩子喝水太急的时候,可以这么说:“慢慢喝,对你身体有好处。”爸爸看到儿子吃凉饭的时候,可以这样说:“热一下饭菜,吃起来会更香。”妈妈可以对女儿说:“等头发干了再睡,你会感觉到更舒服。”

全文阅读

心理暗示与身心健康

一位研究生命科学的作家说过,人是能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一种高级生命。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十个同事约定,对某一个人做一种游戏。今天这个同事,比如他叫张三,他一来上班,第一个碰见他的同事就对他说,张三你怎么啦,看你脸色这么不好?张三会说,我没事呀。第二个人碰见他也说,张三你怎么回事呀,是不是病了?他还会说,我没有病啊。当第三个人讲,张三,你最近去过医院吗?这时,他就不那么坚定了,他的疑虑、疑惑就会产生了。当十个人都非常认真地、表演到位地重复一个概念,就是,你张三不正常,有病,很厉害,需要去检查。结果是什么呢?张三真的觉得自己病了。然后,真的去医院检查了,而且很可能真的就检查出疾病了。这就叫语言的暗示力量。当然,我们不要去做这样比较残酷的游戏。

语言不仅有对他人的暗示作用,还有自我的暗示作用。比如,一个人睡眠不好,越睡不好越着急,越着急就越睡不好,还没睡呢他就说自己今天肯定睡不好了,这是在暗示自己!而当我们讲自信、乐观、成功时,要在前面加一个“我”字,我自信,我乐观,我成功,这也是语言上的一个自我暗示。除此之外,还有动作、表情、行为、服饰以及环境等等也都有暗示的作用。暗示对人的心理、情绪以至于健康长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积极的、有益的暗示能使人心情愉悦,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能使人自信自强,坚韧不拔,事业成功;能使人的生活充满乐趣,远离疾病,健康长寿。每天早晨刚刚醒来的时候,每天夜晚即将入睡的时候,当你的心态特别宁静的时候,当你处在生活最放松、最悠闲的时候,这些时候就是你进行自我暗示调整的最佳时刻。而消极颓废的暗示,一切不良的暗示,则与此相反。它的危害之大,不可忽视。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警惕那些消极的、不良的“心理暗示”。

人生在世,能遇到各种各样、形形的暗示,积极的、消极的都不可避免,这是人类生活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心理现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键是,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要善于识别、正确对待来自外界的各种暗示;要提起我们的理智,及时有效地抵制、消除那些消极的、有害的“心理暗示”。此外,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增强科学的保健意识,坚定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自信、乐观、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什么叫病?从广义上讲,就是心情不好。宋代诗人黄庭坚有这样一首小诗:“百疴从中来,悟罢本谁病。西风将小雨,凉入居士径。苦竹绕莲塘,自悦鱼鸟性。红装倚翠盖,不点禅心净。”(《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之一)这首诗是诗人答斌老病愈遣闷而作,是有感而发的。诗的开头两句是说,人得病首先是由心得病而来的,心中无病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参透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治病该先治心。心病好了,生理上的疾病也会慢慢好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的美妙,居住在这样一个优美环境中,心境自然就好,而身体的疾病也能因心境极好而迅速痊愈。所以,我们要想活得潇洒,要想健康长寿,首先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我的健康我做主”,我不病,岂能病我?这就是健康长寿的秘诀,是最有效的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