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科学发展观

新科学发展观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发展观新人观意蕴

摘要:马克思的“新人”观是从人的生存境况出发,在分析由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的矛盾和对立而引发的“物役性”精神困惑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新人”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同马克思的“新人”观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把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一个多世纪以前所热切呼唤的“新人”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际体现和创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人”观;人与社会;全面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调整,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大飞跃。把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一个多世纪以前所热切呼唤的“新人”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实际体现和创新。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由来已久。但无论是我国古代“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重民思想,还是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都是试图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马克思主义则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的人出发,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置于广阔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经过考察分析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作为现实存在的活的生命体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需求,而这些欲望和需求又是通过物质生产劳动来实现的。从现实的、物质的前提出发,个人的发展是人类在不断拓展自身活动范围的基础上,为物质生产的发展进程所决定的。一个时代的人有怎样的社会存在,他也就获得了不同于另一个时代的人的本性或人的本质。如同改变作为人的存在对象的自然正在改变以自然为存在对象的人自己一样,改变作为人的存在对象的社会,本身即意味着改变以社会为存在对象的人。因此,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它并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造成市民社会自我分裂和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活动的异化。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实现人的解放,最根本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改变财产的占有方式,其核心是改变人的生存方式,恢复人的本质活动的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本性。马克思关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观印证着新的哲学精神和实践原则——人的发展唯有在“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价值体系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马克思又将人的发展放在了社会历史的宏观背景中去考察。他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发展时期,其中商品经济是人类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必然走向自由的中间环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物质生产系统,经济力量是超自然的人的力量。这时,人虽然不再是自然必然性的奴隶,从经济生活中显示出人相对于自然的独立性,可是,继而人又成为自己创造出来的物的奴隶。人无论是作为“自然存在物”还是“经济动物”,都呈现出被某种外部力量奴役的特性——物役性。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马克思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社会生产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互相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它们在发展中存在着矛盾不平衡关系,即商品经济和人的发展的“二律背反”状态。马克思以自由为价值导向的人类发展观,揭示了“物役性”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中,由于劳动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自然界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着,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在区域性的血缘群体中,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依赖于血缘关系的。而这种人和人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为威严统治和绝对服从的关系。在第二种社会形态中,商品经济的兴起,打破了前一社会形态的封闭状态,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它有效地激发了人潜藏在物质欲望中的生命力,扬弃了那种阻碍和抑制个性发展的“人的依赖关系”。人类进入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人不再是血缘等级中的“精神动物”,先前的人对人的“统治和从属”现在代之以各具自由身份的人对所缔契约的共守;法律取消了等级特权,从政治形式上认可了每个人的平等地位。从对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能力的提升方面来说,这种“物役陸”要比对“人的依赖性”进步得多。然而追逐更多财富的强烈动机,就有可能使人萌生出冲破一切制约的欲望;垄断财富所造成的金钱万能的魔力的诱惑,抵消了人的一切最美好的精神情趣。而人如何挣脱“物役性”桎梏就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全文阅读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观与科学发展

摘 要 本文通过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阐述,探讨了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剖析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确立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观,以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科学发展观 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些院校面临着准确定位、加快内涵与外延建设等一系列共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中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1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科学发展观

1.1 加快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实践

高等学校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者。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迫切要求高等教育迅速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其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这也是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大量的新建本科院校也就应运而生。新建本科院校在今天的发展中,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准学位的定位,全面规范学校的管理,加快学校基本条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对这类高等教育的需求,承担好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承担的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应该培养的人才类型。

1.2 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全面发展应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或者说以学生为本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其次,新建本科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办出应有的特色和水平,需要对自己进行科学的定位。一般来说,学校定位包含办学思想,办学层次和规模,学科结构和人才类型,服务面向和办学特色等内容。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一是服务面向和培养的人才类型;二是办学规模和学科结构;三是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科学定位,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决不能有功利的思想、近视的眼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地方,面向基层,全心全意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站在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高度,培养新建本科院校理应培养的,能够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办学规模和学科结构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避免盲目地扩大规模和增加专业数量,重点在于办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全文阅读

科学发展观创新认识

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内容充满着具有时代特点的伟大创新。实践表明,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路径、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

创新思维,找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合点。科学发展观就其指导性来说,是针对全国的,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一个单位和地区来讲,基础、环境、条件不同,要落实好就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必须在完整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前提下,科学分析市情、县情和单位的情况,努力找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合点,这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形成对实际情况的科学认识。许多单位和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度不大,往往就是因为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缺乏科学的认识。比如,一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认为自己的单位和地区已经落实得差不多了。其实,问题就出在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缺乏科学的认识上,因而没有找到切入点。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科学的认识,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辩证的思维认识分析过去对发展的认识误区,要站在全局看局部,在掌握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中把握当前,这样才能看到自己单位和地区存在的差距。其次要善于多视角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剖存在的问题,找出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常常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改善和解决的难点和突破点。最后,要懂得举一反三,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到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逐一分析,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进而确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合点。这样的结合点,不是单一方面、单一领域、单一行业的结合点,而是全方位的结合点,是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结合点。

创新思路,开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途径。科学发展观是时代性、现实性很强的科学理论。落实科学发展观,按传统的思路去实践不仅很难落实,还可能走样、变形。全国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有些地区出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而有些地区则起色不大、效果不明显?这里除了有真落实和假落实之外,还因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不对头。比如,科学发展观讲第一要义是发展,但科学发展观讲的发展,绝不是传统发展方式的发展,而是科学发展、统筹发展。但是在有些地方却依然存在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不要质量只求速度的发展情况。这样的发展越快,对协调发展的破坏性越大,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越远。又比如,科学发展观讲,要统筹城乡发展,目的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是有些地方,还只是停留在加大点农业投入、增加点农业补贴、上几个农业项目上,虽然也花了不少钱,但城乡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进一步拉大。再比如,科学发展观讲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本来是要求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但是有些地方却习惯于把主要的精力仅仅放在投资建设一两个生态项目上,结果老百姓还是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喝不上优质的饮用水,生活环境质量仍没有改变。这表明,用传统的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可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创新思路,开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途径,首先要用科学的态度完整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其次要努力掌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要按照规律的要求,去思考,去创新思路。要善于总结别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比较中探索和创新自己单位和地区的发展思路。最后,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防止拍脑门决策。要走好两条路线,一条是专家路线,请些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对决策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最大限度地减少偏差;另一条是群众路线,确定一个单位和地区的发展决策,一定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决策上的失误。同时,走群众路线还是一个宣传群众凝聚力量的过程。

创新方法,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科学发展观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理论。从文件到文件、从报告到报告的落实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必须紧紧结合本部门、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创新方法,拿出一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来。首先,要在具体化中不断创新方法。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全面的,要求是具体的,每一条要求展开后,都可以分解成若干工作。围绕着这些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就可以取得好的落实效果。比如唐山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具体化到项目,提出了安居宜居、扩大就业、社保扩面、教育扶助、全民健康、文化繁荣、蓝天碧水、政务创优、诚信平安创建、民主参与十项幸福工程,非常受老百姓欢迎。其次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摆脱传统的发展旧路,走科学发展新路,本身就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当然很少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只能是边实践,边探索。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实现方法创新,一开始也许并没有多少新方法、好方法,实践得多了,就会创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新方法来。最后,要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中创新方法。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有许多的经验和做法,还有资源型城市实现成功转型的经验等等。把这些经验和做法学过来,结合国情、市情、县情、区情进行改造,就是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新举措。

创新机制,建立一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体制。体制机制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应该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科学发展,实际上是传统的生产力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变。生产力发生了变化,必然要引起旧体制机制的变化,否则要么阻碍科学发展,要么被科学发展的力量所冲破。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创新机制,建立起一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体制。根据各地的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一个区域或城市,至少要建立起以五个新机制为主的新体制。一是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努力把各级政府建设成服务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和透明政府。在低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状态下,不可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二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会涉及到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问题,对自觉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市场主体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对不走科学发展之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造成损害的市场主体给予惩戒,才能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与考核体系。科学发展的效果如何,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按照统一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考核各单位、各部门、各级领导班子的科学发展业绩,才有说服力,才能有效调动起大家走科学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四是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给不走科学发展之路者以督促,给破坏科学发展者以惩罚,保证科学发展在一个单位、部门或区域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五是建立社会公平调控机制。科学发展的许多内容和要求,都涉及社会公平问题,建立社会公平调控机制,就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这一科学发展重要目标的逐步实现和落实。

全文阅读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创新

总书记在“6·25”《讲话》中,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理论体系作了系统的论述,丰富创新了我们党逐步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鲜明的亮点集中体现在理论体系、思想观点、基本要求等方面。

第一,理论体系的创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把我们党的发展观称为”科学发展观“,并对这一理论作了精辟论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中全会之后,总书记多次深刻地论述科学发展观,《讲话》系统地完整地论述科学发展观的体系框架还是首次。其创新点有三。《讲话》第一次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概括为九个基本观点,这九个基本观点可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三个阐明”,即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新起点,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这“三个阐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形成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第二层意思,是“六个揭示”,即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论是统筹兼顾;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价值取向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这“六个揭示”,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部分,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部分。第三层意思,是“一个要求”。《讲话》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提出了四项战略举措,以保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使之真正成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思想观点的创新。《讲话》在精辟论述科学发展内容体系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思想观点,归纳起来有四个“首次”。一是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新起点。这一历史新起点就是新世纪新阶段的“国情”起点和“世情”起点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起点。把握好“新的历史起点”,对进一步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都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大站在时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第一次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讲话》把这个战略机遇期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新起点。它告诉我们,机遇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可能,并把可能变为现实,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把世界眼光、科学决策、创新精神与历史机缘结合起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和忧党、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只争朝夕的精神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实现发展目标。

二是首次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论。第一次提出“统筹兼顾”概念的是,他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基本方针。总书记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论,科学地把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展开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相协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创新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

三是首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第一次提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思想,是总书记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针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奋斗目标而强调的。《讲话》把“三好”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相联系,不能不说是一种思想创新。从党的宗旨到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发展创新了党的宗旨观。科学发展观这一立足点和落脚点,要求我们做好“四件事”,分“三步走”。即做好多数人受益的事、做好群众最急需的事、做好长远起作用的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三步走”,即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要实现好,人民群众的近期利益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要发展好。

四是首次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讲话》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价值取向的高度,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归属问题。科学发展观这一价值取向,要求一切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目的;要求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在发展中要尊重人、依靠人、塑造人、解放人、发展人、为了人;在发展中维护民利、解决民生、保护民权。丰富发展了党的群众基础,发展创新了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创新。《讲话》明确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四项基本要求的内容,过去都明确提出过。但是,把这四项内容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还是第一次。其创新之处就在于指明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进方向,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路线保证、目标保证、动力保证、组织保证;抓住这项要求,就抓住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关键点、切入点、着力点,使基本路线的保证力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度、改革开放的动力度、党的领导的核心力度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综合力,保证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推动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发展。

全文阅读

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领悟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我国是***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全文阅读

落实科学发展观新要求

摘要: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课题。要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焕发生机,唯一选择就是创新。作为交通运输行业,如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下文是笔者对此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创新;科学;发展

Abstract: Economic composi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diversification,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life, jobs and diversified forms of employment, so that people thought, concept of value, mode of thinking change. In this new situation, people an active thought, appeared new situations, new problems and new contradictions, but also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bring new task.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life, the only choice is the innovation. As a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how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following is the author's several points of thinking.

Key words: innova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412.62

一、坚持思想创新,以观念紧跟时代脉搏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必须冲破“”,倡导创造性思维,实现思想再解放,观念再创新,思路再突破。

1.要有时代意识。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跟上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步伐,适应改革开放、科技进步的新形势。

全文阅读

实践科学发展观 新年要有新发展

告别了2008年,我们迎来了2009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力争有新的发展,新的成果。

一、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结合实际,我行发展必须是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前提下的发展;必须是以业务发展为基础,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必须是速度、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是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全面协调的发展;必须是城市行、湖区行和山区行均衡的发展;必须是风险可控、结构优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为了提高科学发展的水平,完成好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一是要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扩大业务领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二是要坚持稳健经营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实行有差别的信贷政策,不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坚持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起抓,加快构建多层次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产品体系。三是要把风险防范放在首位,依法合规经营,努力实现营运安全、规范有序、内控严密、服务优良、效益良好的经营目标。四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根据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经验,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加快打造现代银行步伐。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银行。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发行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保护和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广大员工的全面发展。

二、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努力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要坚持统筹兼顾,实现业务全面协调发展,就必须做到:

一是做大做强信贷业务。要统筹政策性业务、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发展,切实履行支农职能作用。具体说来,要认真履行政策性支农职能,切实做好粮棉油信贷工作。要审慎积极支持商业性贷款业务。要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当前要抓住国家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政策意图、能够确保还本付息的农田水利设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生态和农村饮水、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全文阅读

试论以科学发展观创新教学发展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创新应该被看作是教育中的关键过程,而不仅仅任其‘偶然发生’。创新需要一种系统的方法;需要一个能应对挑战,促进创新,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结构、新过程的持续不断的规划过程,并且确保它们得以实施。”只有不断追求变革与创新,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取得成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创新教学;网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面对时代的挑战,学校教育要真正顺应潮流,体现理念内涵,就必须走创新之路,发展之路。

一、与时俱进、创新和发展是教育改革永恒的主旋律

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创新性决定着学校文化个性化特征。我们面对发展的历史,实践着历史的发展。教育的历史是发展的历史,是实践探索、反复论证和不断修正的历史。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是主流,创新是方向,无论怎样出现回潮,发展的主流不会逆转,创新的方向不会转变。

所谓创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新观念、新思路和新行为,是一种高层次的突破和不曾有过的尝试。创新是传承的发展,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创新性决定着学校文化的个性特征,传承与创新在于发展,发展是社会的推动和展现,是社会文明的动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方式的创新成为关注的焦点,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加重要,已成为共识,作为一种创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具有传统的接受学习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系统地讲,就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置身于新问题、新境界的机遇与挑战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兴趣,也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现,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发展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全文阅读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独立学院新发展

摘 要:独立学院的发展已进入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凸显特色的新阶段,必须正确认识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独立学院发展的全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独立学院与母体、合作方及地方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科学发展;问题;对策

一、独立学院的发展态势

独立学院起源于 20世纪90年代江浙一带产生的一些公立高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形成规模于 1999年起的高校持续扩招,2003年教育部颁文统一称之为独立学院。它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在独立学院试办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2003年4月,教育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进行规范管理,对独立学院的合作者、学院产权责任、办学条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申报程序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独立学院的合作者负责提供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一律采用民办机制,要求独立学院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要独立颁发证书,有独立的校园,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等,必须确保办学条件和质量。教育部希望通过依法引导、监管和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杜绝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出现严重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稳定等问题。在《意见》颁发以后,教育主管部门对独立学院有了明确的管理标准,对不符合《意见》规定的办学行为和办学机构也进行了清理整顿。2004年初正式确认了148所独立学院名单。据2007年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已有独立学院 318所,在校生186.6万人。

2008年2月,教育部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要求和国务院把高等教育发展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的决策部署,依法明确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切实规范独立学院办学活动,提高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引导和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到目前为止,规模的发展已经大体完成,发展的重心将转到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凸显特色的新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宏观背景下,独立学院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独立学院发展与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和谐,将“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坚持独立学院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的统一,强化独立学院发展的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推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真正确立独立学院发展在我国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认清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问题

全文阅读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发展新阶梯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下,__区抓住__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具有__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__区坚持重在武装思想,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努力把经济社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__建设发展的成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

近年来,__区委、区政府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重要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依托新区、融入新区、服务新区的过程中,实现了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和社会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解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按照“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的总要求,__区以赶超标兵、甩掉追兵、争当尖兵为目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干事创业,实现科学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势头。仅今年1-11月份,全区生产总值完成740亿元,增长30%;其中区属生产总值完成184亿元,增长38%。区级财政收入完成38亿元,增长48.4%。1-11月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723元和13425元,同比分别增长15.3%和11.7%。重点区域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临港工业区加快围海造地速度,新增造陆20平方公里,累计达到40平方公里,港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1-11月份,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5.2亿元,同比增长28.2%。截至11月底,中心商务商业区完成投资54.39亿元,开工建设响螺湾商务楼24项,还迁房86栋。海洋高新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1-11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亿元,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0亿元。

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创新实践,城市面貌焕然一新。__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对__城市功能、形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__区适应__新区大开发大发展的需要,调整空间布局规划,完善城市发展体系,高标准提升载体功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近五年来,先后改造道路87条,新建道路6条,全区道路面积471万平方米。全区自来水、燃气和热化普及率分别达到了100%、98%和90%。建成了__市最大的废弃物转运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新建续建森林公园、海河外滩公园、绿岛园等大型休闲场所十余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5%,人均绿地面积15.2平方米。深化蓝天、碧水和安静工程,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区。

3、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充满生机。__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与__新区相适应的社会发展环境。仅“十五”期间,__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达10亿元,相当于过去20年的投入之和。先后建成了海洋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__生产力促进中心、__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津滨科技园等一批科技孵化与中介服务机构,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区。新建和改扩建74所学校,新建了____职业学院、紫云中学。__医院改扩建为__市第五中心医院,建立了以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站为一体的医疗保健网络,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建成了__大剧院、__博物馆、“汉字大观”文化墙和体育场、体育馆、网球馆及一大批社区活动场所,城市文化环境极大改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4、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促进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把更多精力向民生倾注,更多资源向民生倾斜,更多的物力财力投入到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民生领域,使广大人民群众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建立居民增收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20__年、20__年、20__年__从业人员人均

劳动报酬连续突破2万元、3万元和4万元,达到45400元。加大教育投入,政府投资开通校车,为学生提供营养配餐,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国首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大力推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推广试点城区。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对低保对象、低保边缘户进行二次救助和实物救助,提高了农村低保、五保标准。利用“慈善互助家园”、“居家养老”等多种济困形式,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__新区开发开放的成果。 2推动__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不渝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