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全文阅读

生物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2006年暑期期间,我参加了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改岗前培训。经过几天的培训,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虽有些心得体会,但通过录像看了两节老师的示范课,我觉得与我现在的课堂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点:

一、教学目的转变,由“双基教学”转变为“三维”目标的教学。

看了这两节示范课,我充分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角色的转变: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重点,因此教师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法指导者。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配合学生去学习,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目的。

三、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添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去探究,思考。

过去的上课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回答,学生跟着学,而录相上的两位老师改变了这种上课模式,他们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上课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

四、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全文阅读

2011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从教十多载,一直在喊素质教育,但实际一直在应试教育这片泥潭中角逐、跋涉。为新课改的第一批参与者,在假期培训过程中,我再一次感到肩上的责任和压力的重大,但一想到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们要做的事情将越来越多,偶尔地也有一丝丝懒意、一丝丝埋怨、一丝丝想墨守成规的念头袭来。如今,这些斗争已经过去,想想自己已经坚定为祖国教育事业奋斗了,难道还要止步吗?——我不课改谁课改!新课程变“一纲一本”一统天下为“一标多本”百花齐放新课改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做一个积极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

第一、把握新课标,吃透新教材

新教材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我们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过去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要个学生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第二、自觉转变教师角色,大力推进开放式教学

新课改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做一个积极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老师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却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三、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文阅读

青海省海西州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北师大这几天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我收获颇多,现总结如下: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通过培训,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课程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那么高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

首先,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其次,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除了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引进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适时增加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第四,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那么每一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选择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情景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第五,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实行学分制管理。总之,都强调对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个性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课改的最终目的是美好的,但在培训期间,我们无论是在这看视频过程中,还是在茶余饭后,我们都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产生一种担忧和困惑。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显然不是只凭热情和勇气就能一蹴而就的冒险之旅。”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在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中国的传统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与抛弃。比如说,“双基”教学是中国的特色与传统,继承的同时要理解与吃透它的内涵。我们应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其中,有的是在过去就已暴露出来而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更多地是不能适应时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暴露出来的诸多弊端。因此,总结好的传统,认清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应抱着“扬弃”的观点辨证对待传统教学,不要盲目继承,更不要全盘否定,正视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改正,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走一条自己的路。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课改后课堂上又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知和研究获取知识,老师不能直接告知,要重视学生探求的过程。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虽然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好处,但是课改后数学实际任务加重但课时又明显减少,要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目前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同时高考将会如何考,传统的重点,新增的内容,在高考中将如何体现,如何协调的存在,如何既要考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又要考到学生的能力,在四川高中课改没有真正推行到学生中去之间我们谁都没有把握,但是改革要如何推行并坚持下去,始终还是要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进行。专家也说只有看高考如何考,我们才能知道改革要如何改,所以现在的我们都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心中充斥着一股茫然和无措感。但我相信这些负面的感觉是不会长久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些感觉都会逐渐消失的,我终归是相信课改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何况已经有那么多的省市率先进行了课改,他们的得失就是我们很好的参照物。

为新课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 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全文阅读

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从教十多载,一直在喊素质教育,但实际一直在应试教育这片泥潭中角逐、跋涉。为新课改的第一批参与者,在假期培训过程中,我再一次感到肩上的责任和压力的重大,但一想到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们要做的事情将越来越多,偶尔地也有一丝丝懒意、一丝丝埋怨、一丝丝想墨守成规的念头袭来。如今,这些斗争已经过去,想想自己已经坚定为祖国教育事业奋斗了,难道还要止步吗?——我不课改谁课改!新课程变“一纲一本”一统天下为“一标多本”百花齐放新课改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做一个积极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

第一、把握新课标,吃透新教材

新教材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我们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过去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要个学生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第二、自觉转变教师角色,大力推进开放式教学

新课改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做一个积极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老师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却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三、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文阅读

农村中小学参与式教师培训策略初探

当今世界各国把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展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质量的高低以及民族素质的全面提升,极大地依赖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则取决于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的职后培训对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教师教育中的问题也日益凸现,教师培训出现了培训内容陈旧、培养方式单一,这严重影响了在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阻碍了我国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如何完善现行教师培训模式、优化教育资源,培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较高的教学综合能力的新型教师,是我国教师培训应该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我们县级教师培训学校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课题。

教师培训 策略 参与式

一、参与式教师培训提出的背景

1.新课改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涵盖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行为,从教学方式到教育技能,从课程评价到课程资源开发,都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与实践的交替运动中逐渐达到驾轻就熟,不断完善的境界。那么教师培训的内容、策略等都要着眼于教师终身学习、自我更新,使教师真正融入培训,以参与培训的教师为主体,以发展教师的能力为目的。

2.参与式教师培训与新要求契合

参与式教师培训提供了教师参与的氛围,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和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培训实践,这种倡导教师亲自体会、主动参与的培训方式与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参与式教师培训在教学中的运用

全文阅读

我看教师培训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教师是关键,教师培训是此次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而教师培训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因而应有一定的理论做支撑。本文从新课程实施的视角,阐述了实验阶段中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当下针对教师培训做出的对策。

如何开发高质量的教师培训课程从而达到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目的,是探索提升教师培训质量必须面对的问题。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必须要从根本性问题出发,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一、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了教师的内在需求

教师培训工作其培训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前提和起点,而教师的个体需求是教师培训目标制定中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培训目标中对教师内在需求的忽视,必然会凸显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中刚性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往往只是体现出了片面的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而那些微观存在的,更加能够体现出教师需求的操作性、实践性课程,则处在微不足道的状态下。

例如,在大量的教师培训实施方案中,课程大多侧重于教师通识方面的培训,而学科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等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对教师而言却是简单数语、寥寥无几。众所周知,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了解教育科学理论,这对教育工作来讲,这是必须也是必要的。然而,对于实践取向要求严谨的教师而言,如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不能触及深层学科知识,尤其是学科教学实践方面只是,这样的培训明显是无法满足教师需求。另外,我们从培训时间上来看,此阶段正是课程改革过程的中期阶段,对于绝大部分教师而言,他们积累了丰厚的改革经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关于改革的困惑及困扰,他们更希望通过培训释放自己在改革中的困惑及困扰,了解同行们是如何应对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各种问题的,倾听专家对这些困惑的解释。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培训工作而言,更多的应该是如何让教师分享彼此的经验,同时,尽可能解决或者是疏导教师在改革中的困惑,缓解教师对改革的压力。

(二)模块课程开放性程度不够

把教师培训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文化环境中进行设计和调整,是加强教育尤其是教师与社会联系的一个重要和行之有效重要手段,在其他国家有些优秀的做法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国情及需要,适当的引进及转化为我所用。例如,日本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企业进修课程、海上进修课程对我们的教师培训课程具有启发意义。事实上,在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中,我们缺少一些非直接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如社会调查,现代企业考察。不过,目前教师培训课程,很难见到这种开放性课程。

全文阅读

课改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课改,培训是关键。强化学习,广泛宣传,明确任务,加强硬件建设,确保培训的顺利实施。开展全面培训,突出实效性,全面性和基础性,确保课改深化推进,取得理想成效。

关键词:课改 培训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50-01

如今课改已经十余个年头了,实践证明培训起到了一定作用,回顾培训历程我们重点做了五项准备工作、抓了十方面培训、突出了三个特性。

1 强化学习 充分准备――突出一个“真”字

(1)强化学习,提高认识: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读本》;课改文件,先期进入课改实验区的经验,课程标准等文献。充分认识课改的迫切性、必要性和艰巨性。树立新的人才观: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终身发展所必须的自学能力;树立新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习,创建师生平等、互动的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新的课程观:进一步明确教师是教材及课程的使用和开发者,激励广大教师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及课程资源,增加师生交往;树立新的评价观:自觉改善和创建评价的方式、方法,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综合素质提高。

(2)广泛宣传,增强信心。开好研训工作会议、领导小组会议、工作年度安排会议、阶段总结汇报会、校长联系会等。通过会议、刊物、给家长一封信、写宣传标语等形式和手段,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征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明确课改的意义、目的、目标及实施。增强信心,激发干劲。

(3)明确任务,提前备课:0二年初师校确定专人搜集材料,备课,撰写数万字的讲义,准备通识性培训。要求学科研训员做好培训准备,他们积极参加省、市培训,查阅资料,撰写讲义,观看先期进入课改实验区的课例,确定培训方案,为学科培训做好准备。确定素质高,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课改任课教师,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和新课标,为任课做好准备。

全文阅读

基于新课标的教师职后培训与发展探究

摘要:新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行动方式,对教师职后培训在培训目标和价值取向上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教师职后培训无论在培训模式,还是在培训效果上都未能适应新课标下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职后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教师;职后培训;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054―03

教师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使教师充分理解新理念,准确把握各科课程标准,才能为课改的顺利实施奠定牢固基础。新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行动方式,对教师职后培训在培训目标和价值取向上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教师职后培训无论在培训模式,还是在培训效果上都未能适应新课标下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职后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教师职后培训与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等方面,探究新课标下教师职后培训要求和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的优化。

一、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

教师职后培训是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师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新课标实施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支持和倾斜,但教师职后培训后驾驭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能力却难以提升,效果不明显。

1. 教师职后培训缺乏系统规划。教师职后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学校提高教师顺应新课程教学,促进教师综合施教能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教师职后培训主要还是以行政部门为主导,培训只对上级负责,培训计划由上级部门说了算,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对新形势下教师职后培训的深入研究,加上相关的教师职后培训政策和制度不健全、不配套,培训的有效性总体较差。另外,行政主导下的教师职后培训热衷于搞形象、面子工程,忽视了培训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教师职后培训规划,使教师职后培训往往处于“断层”状态。

2. 教师职后培训形式单一,手段滞后。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大多采取的教师培训模式仍然是专家讲座、专题培训和导师指导等,这一传统的职后培训模式一般采用人海战术、满堂灌、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追求的是整齐划一,忽视了教师的个体特征和需求,无法吸引和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特点一是专家本位。从专家出发,站在专家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很少考虑教师身处的条件和实际环境,是典型的专家本位模式。二是话语霸权。决定职后培训内容,很少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呼声。教师职后培训往往脱离实际,不符合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全文阅读

重庆市农村学校新课程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基础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关键问题;而重庆市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极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定会成为重庆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加快新课程师资建设,建立适合重庆市农村实际的新课程师资培训机制也必然是重庆市农村学校新课改成功推行与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农村学校;新课程;师资培训;问题;对策

收稿日期:2007―03―05

作者简介:吴国琴(1978―),女,汉族,本科,重庆市璧山人,重庆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农村基础教育是关系农业人口素质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中国有13亿人口,9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占绝大多数。相应,农村基础教育也量大面广,中小学在校生多达1.6亿。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低下导致的农村整体人口素质的低下。因而农村的基础教育势必极大地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学素质以及农村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面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要使其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顺利实施,则是势在必行的有效策略。我国于2001年推行新课改以来,高度重视新课程师资的培训与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存在以下的特点和不足:一是几乎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探讨新课改实施的策略、模式,由于受以往课程内容城市化倾向以及偏重城市教育的影响,而更多的带有城市学校教育的烙印,对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不强。二是对农村教育的研究普遍倾向于现状、问题、对策等,专门有针对性的对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的研究较少。三是在“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21个实验区中,课程改革走的也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道路,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学校试点逐步推广到农村学校。因而对重庆市农村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研究还处于一种弱化状态,对广大农村学校师资的新课程培训还普遍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强的理论指导。

一、重庆市农村学校新课程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状况。重庆市是集中心城区、贫困山区、三峡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年轻的直辖市,辖42个区县(自治县、市),其中有11个国家级贫困县、8个省级贫困县、16个三峡库区淹没县和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人口3090万,农业人口约占80%;属于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重庆市于2001年启动新课改实验,截止2003年秋季,课改实验区达到21个,用新课程教学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数的50%左右,到2004年则达到近80%,各实验区均有部分农村中小学参与课改实验,如首先实施新课改实验的北碚区2001年参与课改实验的155所小学和10所中学中,60%都在农村。

据统计,重庆市现有农村中小学1.52万所、教职工20.89万人、专职教师17.7万人、学生(乡镇中学、中心校、村校)约600万人,分别占全市的70%左右。而在目前新课改背景下重庆农村学校师资状况堪忧。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仅彭水县,按标准测算,全县尚差教师编制1390人),教师学历偏低,队伍整体素质较差。农村中小学仍有相当数量的代课教师,据18个区县统计有代课教师9219人。代课教师水平普遍偏低,几乎没有接受什么培训,教学观念落后,大部分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基本上仍停留于几十年不变的传统模式。农村教师培训成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