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势政治课论文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形势下高中政治课堂论文

一、从学生兴趣出发是转变教师角色的重要突破口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端往往会使整堂课达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以小品、歌曲、新闻等形式引出教学主题,通常是不错的选择。

2.小组合作,以我为先。

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时,我制定了“小组合作、以我为先”的课堂新形式,并制定了小组工作细则和优秀小组的评比标准。这种学习方式让大家倍感兴奋,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变得主动、积极。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小组中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带动其他组员完成任务,在责任心的驱使下,他们更上进、更努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为了小组的荣誉,也不甘落后,争取良好的表现,维护小组利益。

3.赏识激励,增强自信。

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适时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与责任感。

4.多彩教学,多元互动。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小品、歌曲、故事、诗歌、散文等资源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依据课本内容组织学生自编小品,放手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使课堂变成了大舞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兴趣这一突破口,使学生在快乐中求知,求知中升华,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全文阅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长久以来都没有被纳入到系统教学单位归口管理,所以,其教学质量标准参差不齐,而且出现了程式化、教条化、功利化的倾向,这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性、严肃性和规范性,并间接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已经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论题。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40

Abstract The 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it has long not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unit teaching system of centralized management, therefore, the uneven teaching quality standard, and the tendency of stylized, dogmatic and utilitarian,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erious and normative, effectiveness and the indirect impac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words “Situation and Policy”;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2004 年、教育部以《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文件给予了明确:“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然而,鉴于形势与政策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1 课程设计缺乏灵活性、趋于程式化

全文阅读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考试办法创新探究

[摘 要]: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两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形成了教材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的新局面,同时依然存在重视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生动丰富等问题,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进一步改革探索,其中,形势与政策课如何不断创新考核考试办法是主要改革内容之一。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考试考核办法 创新

2010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指出,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形成了教材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的新局面。同时,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存在重视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生动丰富等问题,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对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今后应在10个方面展开进一步创新探索,其中,“如何不断探索考核考试办法”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考试考核方法的基本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形教课”都已经列入学生正式课程计划,覆盖全校全日制学生,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并实行期末考试考核。

国内高校“形教课”期末考试时间多为120分钟,总分为100分,试题一般由开卷与闭卷部分组成,闭卷主要考察与学生相关的学生行为准则、学籍管理、考试规则、安全管理规定等;开卷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形势的了解、理解和认识。实践证明,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和考试考核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方式引导,激发了大学生主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大学生对国内国际形势的认识,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了辨别是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达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成效显著,但是从总体上看,其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够科学规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全文阅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但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是高校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方法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41-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自1987年在高校开始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来,关于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政策措施屡屡出台。虽然,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但在当前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形势下,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没有完全显现,没有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因而,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以确保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实现,是高校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

一 当前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参与性和吸引力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都是密切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课也不例外。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还是停留在教师课堂做专题报告的形式上。要么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讲义说天下”的传统灌输教学模式,要么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罗列大量声光材料,忽视了政治理论的系统阐述和新闻材料的深度解析,尤其是不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种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单向枯燥的教学活动,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环节,学生缺少积极参与的热情,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充分尊重,特别是授课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课艺术,教学气氛就会沉闷,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2.教学内容随意,缺少系统性和时效性

全文阅读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开展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是使90后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本文以赤峰学院为例,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50-03

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进行了改革,纷纷将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那些掌握直接应用性知识、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拥有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应用专业知识以及技术操作的能力,而且同时还应该具备一个政治人和社会人的适应与转化的能力。形势与政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对于帮助大学生在政治人和社会人角色的转化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紧迫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行业及社会各界的需要,尤其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培养毕业学生在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等具体岗位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1],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2011年7月,作为对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变革的积极回应,赤峰学院将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作为学院“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将转型发展写入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中。“赤峰学院是赤峰人民的大学这一理念,认真履行为赤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神圣使命,这就是我们的战略定位,更是我们的社会担当”[2]。秉承这样的理念,赤峰学院实施了发展的重大转型。转型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即培养应用型人才。“赤峰学院从应用型专业建设入手,着力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方面打造新兴专业。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资源勘探工程、资源与城乡规划管理、口腔医学、物流管理等应用型专业迅速发展,并在学院39个本科专业、59个专科专业中所占比例达50%以上”[3]。

大学生的成长是全面的,仅仅具备应用型的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帮助大学生完成由学生身份到社会人和政治人角色的转化。

全文阅读

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形势政策教育的关系及启示

【摘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形势与政策课》在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都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高校应当借鉴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及实践,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性,具体做法包括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教学途径等。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 《形势与政策课》 关系 启示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习政治文化、完善政治人格的重要时期。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本国国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承担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进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国内高校在社会转型变革的客观环境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工作理念、工作方法遇到了挑战,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我国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面对这样的挑战,高校应当借鉴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及实践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性。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源于美国,西方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主要从“过程”的角度去把握,认为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学习获得的,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政治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我国学者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提出了比较公认的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只是说法略有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李元书、杨海龙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社会化的范畴,同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刘世丽和马莹华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渐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过程。”②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是从“过程”的角度去把握其内涵,而另一种观点则从“结果”的角度作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雪梅的论述,她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指大学生学习并内化政治主导文化,逐步成为具有稳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等一系列反应和倾向的政治人。”③这两种观点,是目前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看似重点不一,却都强调大学生与社会的双向共同互动的过程,即大学生认识政治、形成政治人格与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塑造两个方向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借鉴西方和我国学者的代表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大学生按照社会的政治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言行规范,逐步成为合格的“政治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个体与社会这个整体进行双向互动:一方面,社会将政治信仰和政治标准教化给每一个大学生个体;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能动地接受政治舆论、形成独立的政治信仰并以实践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这个整体。就是在这样的双向互通过程中,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实现整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关系

全文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探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脱离现实,正逐渐失去生命力。思想政治实验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校园舆情有机结合,与理论教学形成优势互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文章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实验的设计理念和内容。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实验设计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数据承载方式和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社会已经由数字时代快速步入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是大数据的重要发源地,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数据产生,高校人才培养必定要向大数据方向过渡。[1]当今高校正处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冲突的前沿,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世界各种文化深度交融,大学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然而,国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道德教化,以情感人、理论说服比较多,数据科学分析相对较少。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既定的教学模式是理论灌输,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僵化,严重脱离社会实践,束缚了大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此外,现代的人文科学研究正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日益发展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手段,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把信息转化为图形和数据,把主观的不确定因素向客观的确定性转化,使研究成果具有严密的科学性。[2]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都将通过网络学习、交友、通信等平台汇入大数据。面对越来越大的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适应时展,更新教育理念,大胆运用大数据带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改变传统教条僵化的理论灌输教学形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内化为实际行动,必须借助实验教学引导大学生提高学习社会科学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大学生开展各种舆情调查和分析,从而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现状

高校实验教学是一种介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实验教学。虽然,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强化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一些高校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效应。[3]但总体上看,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依然远远落后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说教阶段,少量的实践教学大多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N大学为例,本科生思想政治教学共有15.5个学分,其中14个学分是理论教学,只有1.5个学分是暑期社会实践学分,没有实验教学学分。这种教育理念的滞后与教学创新思维的僵化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类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群,其中三门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传统的三门课教学方法均是统一集中在概念、理论、原理的讲解上,没有根据各门课程内容和社会应用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需要验证的理论得不到事实支撑,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心理体验,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的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是一种介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验证性和探究性的教学特点,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现代意义的实验室不只是配备仪器设备仅供理工科人员研究的大楼,而是一种供多学科共同探究的文化概念。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可以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揭示理论与实践、个人感悟与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复杂关系,切实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政治课实验教学与大数据的优势互动

全文阅读

以高质量《形势与政策》课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本文探讨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分析该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学生实际,坚持认为以高质量的形势政策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新模式的设想,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高校中,《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现在每所高校必须设置的必修课程,对学生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现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以达到教学目的。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以来,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并积极完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实践改革,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走上正常的教学轨道。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要点不一致

《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的一个的特点是其时效性较强,教学要点教育部社政司定期印发,对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指导,但是目前既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又没有一个较好的教学目的、要求,所以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随意性较大,形势与政策相关教材不统一、教辅资料不规范,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订阅不足,显现出教材体系不健全,使得教师上课的内容的设置的随意性增大,随意自主安排讲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课程内容,而不去理会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同时一些教师注重理论的教学,不能使学生和教师互动,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社会实践

全文阅读

“微时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行动策略

摘要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舆论主阵地、确保主流价值观有效传播的主渠道,其价值功能不可小觑。本研究基于“微时代”情境的思考,全面系统解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课程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科学化利用和发挥“微时代”情境下的有利条件、规避不利因素来推进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优化决策。

关键词 微时代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d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24

1微时代视阈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微时代视阈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机遇

“微时代”主要是指一个以微信息、微媒体、微社区为主要形态的新网络空间,以移动手机、掌上电脑、信息电话等现代电子设备为实体依托,以微博、QQ、微信以及政治、购物、娱乐、科教、社会等新闻传播和浏览网站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借助信息网络渠道在网络系统中塑造“微支付”、“微创造”、“微阅读”等个人生活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

微时代情境下,信息生成、传递、扩散的及时获得性打破了传统依靠职能物理空间信息传播的滞后性,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及分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疏通渠道。与此同时,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诸多信息交流媒体和方式更新换代的速率得到加大提升,改善了大学生生活学习方式,诸如获取教学信息的及时性、广泛性、便捷性。就高校大学生而言,能够运用高校“形势与政策”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当下发生的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空间,有效避免由于信息传播的时滞问题而造成教学主体与教学对象之间的沟通梗阻。从某种程度上看,“微时代”所带来各种信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传播,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分析和解剖时事政治及其提出改进路径的思维模式和实务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平台,提升了大学生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大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主观能动性意义深远。

1.2微时代视阈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挑战

全文阅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研究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总体呈现出良好的状况,经过文献分析与对现实的考察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材、教师、学科的设置上没有紧密结合,教育与教学存在矛盾,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亟待提高,教学方法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坚持针对性、时效性、有效性的原则,深化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增强教师研究性教学,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师生的专业性,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 教学 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71-01

新形势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随之而来,高校学生思想选择空间增大,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巨大挑战,形势逼人,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要求提高,高校思政课建设亟待加强。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材、教师、学科没有紧密的结合。教师对教材的讲解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不是侧重书本知识就是过于强调实际问题,强调理论指导实践,但是实践检验理论性不强,没有从学科的高度领会教材的内涵。

教育与教学存在矛盾。教师的教与学没有统一,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授业解惑,没有及时地反馈教学效果,没有做到教与学的统一,有的教师讲完课就离开了课堂,自身并没有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教学方法运用不当。课堂倾向过于形式化,偏重课程内容。过于娱乐化,整个课堂用讲段子、播放娱乐视频、放流行音乐代替思政课,片面大众化。因此思政课教学需要下“苦工夫”“笨工夫”“死工夫”。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也很便利,教学设备也很齐全,能否合理利用,展现出思政课应有的功能,不能一味地追求效果而不顾教育质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