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 本文通过开辟基于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的《形势与政策》课课题探究式教学新途径,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式延伸到网络化教学,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网络探究 教学模式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相关的形势和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作为新兴媒体,网络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如何运用互联网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将海量的网络资源整合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运用网络资源,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开展探究,形成自己的认知,对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与网络探究式教学

1.1《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强调时效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涉及国家政策、法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社会热点、国际热点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无单一、固定性的教材可循,因其以上的诸多特点和内容的广泛性,《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又不及专业科目高,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表现出热情不高、动力不足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如何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增强教学效果,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所普遍关注的课题。

1.2网络探究式教学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大学生作为我国最为活跃的网络群体,对网络媒体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普及率。网络对大学生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海量的网络资源;(2)即时的交互平台。探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从“做中学”的理论被认为是探究式学习理论的最初形式。国外学者David S.Jakes等人在Using the Internet to Promote Inquiry-based Learning一文中对探究式学习给出了一个简洁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将基于探究式的学习定义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获取事实信息,然后建构出最后反映他们对最初问题所给出回答的知识体系。”(David S.Jakes)探究式教学还被认为是一系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心。

全文阅读

工科院校如何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急需培养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相契合的人才的潮流下,我国许多工科院校转变了教学理念,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在《形势与政策》课上狠下功夫。但由于体制、师资等各方面的原因,课程教学还是面临诸多困境。本研究在基于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问卷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考查方式上进行创新和探索,对“形式与政策”的实效性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工科院校;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19-03

一、《形势与政策》课问卷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学校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学学院四个院系2010级和2011级的学生中随机选取了33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围绕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对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情况的评价,学生对课程安排、授课方式、授课重点改进的建议三大块展开,共设置了二十个题目,共发出调查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17份。这次调查的总体印象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有必要的;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合理;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态度是“说不上”。

二、《形势与政策》课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度和了解渠道。调查表明,81%的学生选择经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66.7%的学生选择经常关注国际国内大事,以上数据表明了学生对时事政治表现出了很高的求知欲望。调查数据还显示,78.5%的学生是通过电视上网了解“形势与政策”知识的,这说明高校开展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很有必要和意义的。

2.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调查表明,66.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形势与政策”知识的了解只是一般性认识;62.8%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是有必要的;62%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意义在于开拓视野、拓展思维;47.3%的学生认为意义在于“必要的意识形态教育”;38.8%的学生认为意义在于“有益于大学提高自身修养”。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给予认可的。

全文阅读

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 要: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此类课程有有助于当代学生更好的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贯彻落实我国相关政策,同时,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也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但是当下,有些高等院校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形势与政策的积极作用,缺乏落实,使得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流于形式,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针对当下如何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思考,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校 形势与政策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97-01

1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作用

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作用,是加强高校该课程建设的关键。作为一名从事此教学的老师,务必要明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要作用,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时代背景,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国内外形势,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正确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介于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院校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时其他马列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无法取代的。而且,对学生进行马列的理论知识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但是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就并不如此,它可以建立是当下实效的基础上,该课程老师讲解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比如我党的“十”以及“两会”。

当下有很多的高等院校都没有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对此类课程缺乏科学的认知,部分高校不能很到位地理解形势与政策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在校大学生基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对高校的领导来说,更是有必要开设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无形当中也减弱了该课程的教育投入,图书资料以及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时学分等都缺乏必要的投入,造成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处于一个自生自灭的状态。目前某些高校还存在此类情况,那就是高校领导“迷信”知名专家,他们认为只要遇到一些重大事情,请相关知名的专家或者领导进行几次讲座就行了,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地搞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计划。上述只是问题的一个量化,如果这些糊涂认识不改变,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就难以得到发展和提升。

2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

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虽然名称上区别与思想品德类的课程,但是究其实质,还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高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授课形式丰富多彩,与之有关的管理部门众多,该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也是与时俱进,追随时代步伐。因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具有实效性,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期待上此课程,但由于受教育的学生面大,连续开设时间长,教学内容变化快,师资队伍成份特殊,所以我们又不能把它和一般课程一样看待,因此增加了该类课程的教学难度。

全文阅读

基于CIPP模式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为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综合影响力,充分发掘形势与政策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实用价值,应采用高效性的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改进。为此,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运用CIPP教学评价模式,评价形势与政策课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的教学背景与教学输入资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进行全方位评价,进一步明确教学思路以及改进教学方式,确保教育资源投入与教学产出持平,从而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环境。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教学评价 CIPP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239-03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问题凸显,要摆脱课程教学困境,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科学化进程,重要的举措是引用新的教学评价模式。采用CIPP评价模式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各个环节的改进有明显的效果,因为CIPP评价模式具有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步骤,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需求应用CIPP评价模式,形成合理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并创新教学理念。

一、CIPP模式的基础理论

CIPP评价模式又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最早由美国教育评论家斯塔佛尔比姆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此评价模式是组织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CIPP优势在于不是专门针对评价结果的研究,而是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组织实施评价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促进项目方案适用于新环境。与此同时,整合了目标评价模式、解释评价模式等的不足之处,提高组织成员对评价活动的认可程度。CIPP评价模式是四种评价方式的英文缩写,但斯塔佛尔比姆在实践应用CIPP后,发现CIPP评价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瑕疵,所以针对不足对CIPP进行改良,CIPP评价模式包括的具体评价模式见图1。

1.背景评价主要是针对具体实施项目计划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评定项目需求、资源及资金等。在项目评价第一阶段,项目实施评价计划包括:全面收集项目实施背景信息;参照项目实施者要求,整合评估背景信息;征求项目负责人建议,识别评价活动需解决的问题;根据项目实际评价需求,合理评价针对项目目标;制定满足评价要求的项目计划;总结分析形成有效背景评价报告;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全文阅读

实效性与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

摘要: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必须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根本准则,在已有的多样创新做法基础上提炼规律。

关键词:创新 规范 实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49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形势与政策》课是“05”方案规定的一门全新必修课。正因为其“新”,所以毫无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加之不能照抄照搬本科院校的作法,于是众多高校各自为战、自出心裁,导致该课程各个环节都存在大量不规范的现象;同时,正因为课程自身的不规范,又导致学校各级领导乃至广大师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从而陷入了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对整个《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抱悲观的态度。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正因为这六七年来的全方位探索、创新,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今日的课程规范化建设才可能得以实现:必然性借偶然性以开辟道路,该课程教学规律必将随着我们的总结概括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没有先前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无序”,今日的“规范”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合多年《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与理性思考,笔者以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 一切以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为核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塑造、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程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成长需要,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和发展的生命所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更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高职院校中的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淡、漠视,甚至抵触、排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定势,思政课似乎只能依靠点名和考试来维持自己的尊严;而这又从另一方面折射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实效性欠佳的尴尬局面的现状。

高职院校三门必修思政课中,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实效性最佳者首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因为该课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最为贴近,只要教学设计得当,就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实效性最差的则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生们普遍反映,这门课理论性太强,而这些“大道理”与90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兴趣需要相去甚远,其教学内容甚至被认为包含一些远离现实的历史和老生常谈的道理,因而很容易引发学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于是,课程内容本身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与教学的实效性,就只能是背道而驰的了。

但是,《形势与政策》课由于自身独具的特点,理应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实效性强的课程,尽管就目前来看这一点尚未凸显出来。首先,形势与政策具有鲜明、具体、生动的特性,容易使人产生兴趣,也很容易理解,更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其次,形势与政策教育涉及的都是重大现实问题。现实与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和求知使人们都迫切希望得到合理的答案。再次,形势与政策教育用事实来阐明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巨大的感染力、铭心的渗透力,容易打动人、激励人、教育人。最后,形势与政策教育所涉及的面广,既可能涉及到宏观的政治经济形势,也会与道德风气、法治生活产生关联,正可以与其他两门课程互相配合,有“助动效应”、 “放大效应”之功效。下一步,应该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大思路中来,以培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当代大学生为目标,塑造整个校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全文阅读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成为当前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瓶颈。本文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中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师队伍 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政策观、形势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探索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结构合理、人格修养高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对提高课程建设实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为了解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状况,我们对教师状况开展了实证调查研究,特别是针对“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次调查主要抽取了北京交通大学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政治面貌、不同专业的2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940份,有效问卷1940份。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同时召开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调研会,获取相关资料。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满意情况直接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有关。

1.大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在参加调查的同学中,581人对教师的讲课表示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30%,有1008人对教师的讲课表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2%,有251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讲课表示不太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13%,还有97人表示不满意,占总人数比例的5%。如下图所示:

全文阅读

形势与政策课中学生主体性激发与引导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自编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形势与政策课中大学生主体性激发与引导调查问卷》对全校四大类专业的807名学生进行调查,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大学生对形势政策课整体评价较高,但是仍需要在加强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将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紧密联系以及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主体性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45-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对于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1],增加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对于政治课的积极性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使形势与政策课达到教学效果,就要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激发与引导。

一、调查的目的与概况

本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调研北京师范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情况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情况,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及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以北京师范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既有实践为例,探索激发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与方法,使“形势课”不成为流于表面的“形式课”。

调查采用了作者自编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形势与政策课中大学生主体性激发与引导调查问卷》,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调查时间为2012年6月。问卷发放范围是北京师范大学15个院系、四大类专业的807名学生。问卷内容首先经过了有关专家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评议修改,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试测。问卷共发出807份,收回有效问卷80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的结果基本反映了北京师范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情况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情况。

二、调查统计数据

全文阅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总结,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教育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报告》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措施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热点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全文阅读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问题

[摘要]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探讨一直都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实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有关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诸多因素中,许多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以及客观的评判标准,因此在总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中,无法有的放矢地分析解决问题,本文旨在总结归纳前辈研究的基础之上,寻求突破,以期有所得。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实效性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54-01

一、何谓“实效性”

学术界对于教学实效性的界定略有殊异。有的学者认为,“‘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指的是在‘两课’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等状态与程度。它通常以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的深浅程度和所达到的客观效果作为评价标准”。[1]还有的学者认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是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本质所在”。[2]另有学者,更直接地将实效性定义为课程的实际效果,其中包括隐形效果和显性效果。[3]

二、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最直接因素。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大综合类课程,涉及到马列主义理论课、思修与法律基础、国际关系等多门学科,授课过程中需要穿插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释与分析一个时政问题。要求任课教师有很高的政策敏感性、政治理论性、时事分析能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求新求变,要求任课教师随时掌握形势及政策的最新动态,争取第一时间更新授课内容,只有满足了时效性的要求,才能实现这门课程的实效性。综上所述,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既要求横向的同期对比,又要求有纵向深入的脉络分析,同时运用多学科知识丰富课堂内容。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上述特点,我们认为要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第一,教学内容不但要体现思想观念、历史事件的时代性震荡,而且要体现每一事件与观念的历史性传承,第二,教学内容既要有宏观线索的勾勒,又要有微观细节的阐述,既要体现问题的来龙去脉,又要有鲜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第三,教学内容既要有厚重的理论深度,又要同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深入浅出,恰到好处,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全文阅读

高校课程改革的航空航天论文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课程定位模糊等原因,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在师资队伍、场地建设和设备配置等软硬件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直接影响到教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的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多为党政干部且以兼职为主,他们本身有比较繁重的行政工作,在精力投入方面无法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授课模式“重师轻生”

目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织运行方式不够合理,大部分都是采取大课堂、专题报告的教学模式,互动很少,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诉求,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通过课程改革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到,84%的学生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原因是在于课程的授课模式不合理,让他们感到毫无兴趣。此外,关于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李小琳、段素梅、严莹、孙洪艳均提到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模式存在仅课堂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接受效果差等问题。

(三)授课内容单调乏味,考核评价陈旧单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往多采用大班授课或专题讲座,授课内容多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效性特点,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国家政策脱离,没有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相对落后。目前的考核形式大多是命题考查,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完成一篇论文或报告。然而,学生所交论文大多“移花接木”,罕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入地探究并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这种单调僵化的考核形式缺乏科学的评分依据,随意性较大,不能客观、准确地衡量学生对形势政策的分析能力与理解程度,更难以有效引导、调动学生关心国际形势、分析国家政策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