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势与政策汇报

形势与政策汇报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汇银行政策传导效果分析

一、当前银行传导机制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银行内部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削弱政策传导效果

1.本外币一体化趋势影响下银行传导手段准备不足。当前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方向是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模式,该模式将对外汇管理政策传导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一是各银行涉及多个外汇业务部门,政策传导难度增大。目前,湖北省外汇指定银行外汇业务平均涉及5个内部部门。外汇业务涉及部门多势必对外汇政策传导途径造成交错复杂的影响,增大横向沟通协调难度,从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传导时效性和准确性,面对政策传导执行,部门之间甚至产生相互推诿的情况。二是国际业务部门将逐步取消,原有优势不复存在。大部分银行均朝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方向发展,该模式中国际业务部的职能将弱化或取消,外汇业务与人民币业务一同按流程分割于各部门,以前通过国际业务部门综合管理、集中传导外汇政策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此外,由于没有了外汇业务主要负责部门,与外汇局进行沟通联系的主体模糊,增大了外汇局政策传导工作量,削弱了传导效率。三是外汇业务战线拉长,政策传导风险增大。由于分级授权层级过多,超权限逐级报批,外汇业务战线拉得太长,易增大时滞,极大地增加了基层一线部门业务操作合规风险。同时,由于层层转授模式形成利益多头,目标各异,不仅加大了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上的风险,而且容易造成政策传导失灵。2.部分银行经营导向与政策传导目标契合度不高。在不同经营理念和导向下,银行部门构架与人员配置方式、业务数据传输模式、银行外汇资金流动渠道等存在差异,导致各银行传导政策的进度不一,传导效果也参差不齐。一是以盈利性目标的经营理念,直接影响对外管政策的重视度,进一步影响外汇业务开展和内部控制机制运行。银企合谋赚取汇差、利差的手段增多,违规、打球行为愈来愈隐蔽,极大地弱化了、甚至是对冲了外汇管理的原有政策意图。银行经营理念与外管政策及管理改革方向的偏离度,决定了政策传导风险系数大小。二是客户导向为主的经营导向,难以实现传导风险可控。当前,银行普遍采用前后台分离式模式,前台部门更注重“一对一”地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这样在外汇政策传导执行过程中,更偏向于接受和执行便利化操作、有益于拓展客户和推广业务的内容;而后台部门受前台影响,难以形成针对传导风险的监管手段和防控措施,使政策传导和执行力度上有欠缺,弱化了政策执行效果。3.银行基础设施建设对政策传导要求的承载力较弱。一是内部传导渠道不畅。外汇局文件政策精神从银行总行到基层网点行的传导时长普遍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在当前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对迅速理解和推广政策不利。二是基层银行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银行国际业务人员的外汇业务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决定着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的好坏。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区域调整,机构集中向经济相对发展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引起国际业务人员紧缺,熟悉外汇业务人员“跳槽”频繁,对外汇业务操作掌握不全面。日常监管中发现,银行违规问题多是由人员更替交接不畅引起的。三是部分银行外汇业务部门设置不利于政策传导。银行的外汇业务涉及多个部门,与外汇局无直接沟通渠道,其牵头管理和综合协调职能也大打折扣。

(二)外汇管理政策传导源头不足,削减政策传导效力

1.外汇政策本身特质不便于银行的理解和执行。一是外汇管理政策具有短期性、临时性、调整频繁、变动快等特征。近年来,外汇局加大了改革力度,外汇管理政策出台、变动相当频繁,使银行、企业等涉汇主体在执行中具有了盲目性和不确定性,难以跟上节奏、适应变化,严重影响了政策传导效果。此外,某些具体业务管理规定散落于多个文件之中,且涉及时间跨度大,常常一项政策调整后与其关联的制度规定没有同步进行调整,导致银行操作执行难度增大。二是外汇管理部门为下游管理部门,政策制定本身具有滞后性,政策的出台具有客观局限性,基本都是为了某项工作或特定的需求而制定的,时间跨度大、政策散落各个文件等等,不仅给外汇局管理人员学习、了解和掌握带来困难,更对银行贯彻执行外管政策增加了难度。2.外汇管理部门政策传导的传统渠道面临瓶颈制约。外汇局向银行进行政策传导的传统渠道,主要指直接窗口指导、下发文件、政策宣传培训等,在新形势下,传统渠道面临巨大挑战:一是直接窗口渠道功能弱化。如货物贸易改革使“现场监管”逐步向“非现场监管”转变,95%的企业不再与外汇局直接打交道,因而直接窗口指导渠道利用率大幅下滑。二是外汇局文件下发渠道效率过低。由于传导层级多,以下发文件的形式进行政策传导时效性较低,而且不能及时获得政策传导的效果反馈信息。同时,由于形势变化快,存在政策传导与形势逆行的风险。三是政策宣传活动效果有限。每年除了大型的“诚信兴商”活动来宣传有关外汇管理政策外,外汇管理部门开展的全国性的全覆盖面的政策宣传活动不够多,广大群众对外汇政策了解的主动性不够,宣传效果难以落到实处。3.基层外汇管理人员力量和配备达不到传导要求。一是人员力量薄弱影响传导工作开展。由于人员少,日常服务性事务较多,难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开展行之有效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指导性工作,只能在办理具体业务时进行宣传和讲解。尤其是近年来外汇政策调整变动力度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管理、个人外汇管理、货物贸易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等需要推动的外汇管理改革工作繁多。因此,一方面是外汇管理政策的不断出台和更新完善,另一方面则是人力资源不足,制约外汇管理传导机制效率,削弱了外汇管理政策传导效果。二是人员结构现状制约传导功能发挥。在当前改革推进形势下,岗位要求综合掌握涉及贸易外汇收支管理的各项业务知识、熟悉数理统计分析、研究的业务技能,熟悉企业财务、英语、国际贸易和结算专业知识,基层外汇管理部门缺乏这种高素质人才,使外汇监管政策效应难以得到全面的发挥。

(三)涉汇主体及市场环境因素影响,压缩政策传导需求

1.部分地区涉汇主体的政策需求不足。对于外汇业务种类少、业务规模小的地区,涉汇主体主动咨询和反馈意见建议的积极性不高,主动获取政策意识薄弱,主动反馈政策意见建议的基本没有,都只在业务办理遇到阻碍的时候才联系咨询外汇管理部门。2.外汇黑市分流了部分正常政策需求。外汇黑市是指非法进行外汇买卖的市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街面上零散的“黄牛”,主要是在外汇指定银行附近或涉外活动比较频繁的场所,如旅游地区、涉外宾馆附近等,交易形式也日趋隐蔽,如通过互换银行存单,或者在街上谈妥之后到其他地方交易。二是地下钱庄、黑窝点。这是一种非法组织,替代了银行的部分功能,成为地下银行。利益的驱动是旅游外汇黑市活动久禁不绝的根本原因。由于正常合法渠道被非法渠道所替代,导致这部分政策需求(主要是个人外汇业务)减少,从而倒逼银行政策传导责任心降低。

二、对策建议

全文阅读

人民币汇率走势展望

摘要:鉴于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目标下调,通缩明显,实体经济融资困难等,很多权威人士认为:2015年人民币将多次降息、降准。即使人民币或者美元流出的压力大,引发外汇储备快速减少,但我国央行既可以通过多次降准也可以继续通过其他更多方式、手段来确保经济增长;只要2015年我国经济不出现重大、极端风险性事件,即使经济增速继续下滑,央行一定将把汇率死守在6.2附近。 2014年年初至今,虽然美元指数上涨7.22%,但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连续大幅减少,大批资金从金融和资本项目下持续外流。2015年欧央行的宽松政策是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关键因素。即使2015年年初的欧央行不推出如市场所预期的QE措施,但会通过降息等手段释放流动性。欧央行的释放流动性或出台QE在总量上压低欧元汇率,这无疑意味着趋势上的美元升值、欧元贬值。

关键词:汇率;走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0-03

一、2014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2005年7月21日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当时的8.2765到2014年10月27日的6.1446,单边升值25.76%。其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曾经出现过两次短暂的贬值,一次出现在2012年4月-8月;另一次出现在2014年1月-5月。

(一)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

2014年一开始,人民币汇率从年初的6.0990下跌到6月3日的6.1710。这个3.31%的单边贬值不仅改变了2005年7月汇改以来,市场对于人民币稳固的升值预期,同时走出了一波持续偏弱的行情。随后,从6月4日的6.1693到10月27日的6.1446,属于双向波动走势。截止2014年10月28日,2014年人民币贬值0.95%。

在人民币对美元一年期报价(NDF)市场上(参见图1),2月14日以后的人民币远期汇率一改单边上涨走势,持续大幅贬值两个月。随后,人民币升值动能趋弱,凸显远期市场强烈的贬值预期。10月27日的人民币对美元一年期报价约为6.2385,反映市场预期一年后人民币中间价贬值超过1.5%。

全文阅读

经济金融形势与票据市场展望

内容提要: 2010年,中国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央行也进一步加大政策微调的力度。中央经济政策将保障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市场流动性仍将维持适度宽裕。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仍是票据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央行货币政策微调力度加大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开展带来挑战,票据业务是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的客观需要,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应用为票据市场带来重大创新机遇和业务发展挑战。展望2010年,票据市场或受政策影响表现波动性增强,供需均衡性更趋合理,回购式交易将有所上升,票据市场利率将有所上升等运行特点。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商业银行 票据市场 票据利率

中图分类号: F83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10)02-044-04

一、2010年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环境预测

受世界经济整体复苏提振和国际金融市场环境趋好的有利影响,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加快,宏观经济向好回升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延续执行和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动态微调将有助于保障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同时将通货膨胀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一)整体经济增长确定回升态势,通货膨胀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2010年,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增长良好发展态势的有利因素在逐渐增多。第一,随着主要经济体逐步步入复苏,2009年10月份,我国出口增长扭转了危机以来的负增长局面,预期2010年出口增速将延续回暖,净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将有所增强;第二, 2009年中央经济振兴确定的在建投资项目对各个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在2010年将显现出更大的成效,并且大量在建基本建设工程的后续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积极推动力。第三,中央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力度,2010年,国内消费将替代政府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09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调整有效降低了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2010年,货币信贷增速回落和央行加大对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将使得物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通货膨胀将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全文阅读

人民币何时再扬帆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维稳政策的指引下,人民币汇率一年多时间内都在6.83%附近小幅波动,市场波澜不惊。然而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黄金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又起。

自2008年第三季度起,人民币汇率事实上重新回归到盯住美元的刚性水平。进入2009年,人民币有效汇率随着美元的下挫而有所贬值。从中国的出口表现来看,尽管出口额连续多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但中国出口在海外市场上的份额却持续上升,这无疑给外国政府提供了重新对人民币汇率施压的理由。

特别是央行11月11日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备受市场关注。报告在阐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中的汇率形成机制方面,首次提及将“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许多人立刻注意到了报告中关于汇率政策措辞的微妙变化,于是当晚离岸市场上人民币汇率闻风上涨。而国内的即期市场则表现较为稳定,大家都还在关注未来几个月货币政策可能出现的变化。人民币会马上升值吗?

对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目前仍存在着不小的分歧,赞同者与反对者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

反对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不符合当前的政策目标,因为,其一,目前央行货币政策更着重于保增长、防范金融风险为主;其二,由于经济危机并没有真正的离我们而去,国际市场需求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出口受阻、生存艰难;其三,虽然我国正在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内需的启动,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效果;最后,在目前的情况下,外贸部门短期内仍是保持经济增长,解决就业所依赖的行业。

但是赞同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如果不升值会存在两大弊端,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将会使我国国民福利大量流失,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将会使我国超额外汇储备不断膨胀,聚集着越来越大的风险。

目前来看,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措辞并没有暗示汇率政策的改变。在以前的报告中,央行也曾多次表示要多结合市场情况进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但此次口风的变化确实体现了央行对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考虑。9月13日,央行副行长易纲在新加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论坛时表示,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立场和以前一样。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没有改变,但升值的幅度和节奏相信国务院会有所考量。目前的官方言论似乎尚未支持人民币汇率立即调整。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表示,主要储备货币国要保持币值和汇率稳定,防止负面溢出效应。

这也就表明,虽然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正在升温,但我们还是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币在年内仍将保持稳定,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复苏还不稳定的情况下,汇率预计不会有大的波动。从近期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波动区间甚微可以看出,稳定信号仍是主导。

全文阅读

当前资金形势分析及进出口企业资金管理建议

一、2011年货币政策回顾

2011年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和信贷政策在前三季度呈现明显偏紧的操作。四季度则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在实际操作中实施了定向宽松。 前三季度,货币政策的特色是适度从紧。具体表现是,全年央行进行了三次加息和6次提准。央行于2011年2月9日、4月6日和7月7日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半年期贷款利率已上涨至6.1%(见表1)。

央行于1月20日、2月24日、3月25日、4月21日、5月18日和6月20日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21.5%(表2);同时,从2011年起,央行开始对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调控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主要针对信贷增长过快的金融机构,通过提高其准备金率而遏制信贷过度增长。此外,2011年9月起,央行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对不同金融机构分别要求3-6个月完成交存。这一举措将实现半年内收紧银行流动性约8000亿元,在效果上等同于提高2次存款准备金率。

四季度以来,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和国内经济指标的回调,“稳增长”的重要性突显。物价走势的趋稳为货币政策提供了调控空间,货币政策开始了预调微调。主要包括,11月份央行下调1年期央票利率;对浙江6家农业合作银行下调准备金率;信贷政策对中小企业等领域实施了定向宽松;并于12月5日首次下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上举措表明了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已经从控物价转向保增长。

二、2011年资金形势概况

(一)前三季度信贷政策较为严格,资金面紧张

货币供应量是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前三季度央行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资金面持续紧张。在信贷政策上,央行在前三季度较为严格,通过信贷窗口指导和银行体系流动性调控等手段,前三季度贷款增速显著放缓,共增加5.68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亿元。

(二)货币政策成效显著,年末CPI下滑至4.1% ,贷款有所反弹

全文阅读

贸易信贷状况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2-081-01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短期和隐性外债“流入过快的原因”和“增长过快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贸易信贷外汇监管中的难点,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贸易信贷 短期和隐性外债 监测分析

目前,对贸易信贷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负债的管理上,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汇作为短期外债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的增加将进一步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国内过热的经济形势,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健康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防范和化解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特别是贸易信贷形式的短期外债、隐性外债资金流动,成为外汇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当前短期和隐性外债流入过快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形式与微观经济主体因素的双重驱使。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严招重创,相比之下,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极易引发其投资和扩大再投资的欲望。在自有资金不足且境内融资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企业总是设法通过从境外融资来弥补缺口,资本的不断流入又进一步加剧了宏观形势的热度,这种宏观、微观双向驱使的效应促成短期和隐性外债快速增加。

(二)经济的快速增长与金融机构提供的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矛盾的存在,促进了外债的加速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机构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辖内各商业银行在其总行的总体授权授信水平,进而影响到的信贷规模。

(三)本外币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本外币利差的大幅变动,资本趋利性选择亦是当前短期、隐性外债大量流入和滞留境内的主要原因。此外,对人民币升值趋势的预期也成为企业将资产本币化、债务美元化的动机。因此作为贸易信贷负债项目的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的增长是必然的结果。

全文阅读

汇市不是美元的拐点

美元跌幅并未到位尚不足缓解美国本身的问题

纵观2009年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化,以贸易加权的名义有效汇率来看,多数货币的汇率在2009年几乎重新回到了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美元在大幅上涨后再次向2008年中的低位靠近,尽管年末略有反弹,但下跌趋势并未改变;欧元和瑞士法郎距离历史高点仅一步之遥;日元无奈地持续上涨,截至2010年1月,其名义有效汇率已比危机前高出24%;只有英镑因为本身金融体系存在重大问题,为挽救金融体系和经济,政府大量的赤字和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几乎使得英镑维持在下跌的趋势中,2010年1月时,其名义有效汇率已比危机前下跌13%。实际上,如果不是美元充当避险资产的影响,美元汇率应与英镑有相似的走势,这也意味着目前美元的跌幅并未到位,尚不足缓解美国本身的问题。

商品货币汇率是2009年涨幅最大的品种。其汇率走势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相近,显现出极高的波动性,2009年3月原油价格启稳回升后商品货币也开始了趋势性反弹,以名义有效汇率来看,2010年1月较2009年3月,澳元与巴西雷亚尔反弹了近25%,新西兰元和南非兰特也反弹了20%以上,加元反弹16%,挪威克朗和俄罗斯卢布也较低点反弹了近10%。

若3月份澳央行未能如期升息。澳元可能会再次急剧走跌

但是,澳元在2010年1月创出0.9330的16个月新高之后,便出现了新一轮的下跌走势,尤其是2010年2月2日,澳洲联储宣布,决定维持指标现金利率在3.75%的水平不变之后,澳元出现了加速下跌的走势,其中2月4日当天跌幅达1.82%,创2010年以来单日跌幅之最,而2月5日的汇价创下近三个多月新低。自2009年10月开始,澳大利亚央行曾连续3次升息(1月无货币政策会议);在此次会议之前,由于经济数据的强劲以及2009年第四季度基础通胀率维持在目标区间之上,市场对加息概率的预期达到近80%,且彭博新闻社调查所有20位经济专家均预测升息0.25个百分点。因此,这一决策的确让市场始料未及,澳元随之大幅贬值。

作为一个实行通胀目标制的国家,在基础通胀率仍维持在目标区间之上时却停止加息,的确值得意外。但是,如果考虑到当前澳大利亚经济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暂停升息步伐的决策无可厚非。应该说,此次货币政策决策是澳联储在判断通胀可控基础之上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一)近期全球避险需求的上升

自2009年12月以来,发生了一连串事件―一迪拜事件、希腊政府信用危机,南欧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一些国家也由于政府赤字过高而广受关注,日本评级展望亦遭调降,风险上扬;再加上奥巴马政府提出一系列措施限制大型银行的经营范围及规模,并要求美国50家金融机构在未来10年内偿付此次危机中政府约千亿美元的救市成本,且几家大型美国金融机构四季度季报表现不佳……经济恢复和金融市场面对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新生风险因素,市场对于未来央行的紧缩进程有所调整,鸽派声音增强,美元汇率上扬,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较去年底发生了较大转变。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形势下,澳大利亚央行选择观望的成本要远远小于继续加息,从这个角度而言,此次维持利率不变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全文阅读

对国际游资的防范与控制

国际游资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隐蔽性,在某个时刻,它会对一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尤其对一国的国际收支、汇率、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银行体系等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国际游资十分注重其自身的安全性,一旦一国政治经济形势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大量撤出,造成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是各国政府较为棘手的问题。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各种法规不够健全,监管措施没有完全到位,是国际游资牟取暴利的重要目标。加之我国的经济基础又很薄弱,承受国际游资冲击的能力较差,因此应密切关注国际游资的动向,增强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游资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从外汇管理角度讲,对国际游资防范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完善政策是前提

游资进入我国后去向各异,因此有关外汇政策法规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对游资的防范。要密切结合各个行业的政策规定,重点关注有利于国际游资进行投资操作、获利较大的领域。相关部门应加强协商沟通,联合制定下发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应急预案。外汇各部门之间建立密切的协作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监管。如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对公与对私、贸易与服务贸易政策在防范游资方面应互为补充,尽量避免脱节,减少漏洞;在经常项目下外汇管制取消后,要严格审批资本项目下的资金流动。加大对非居民投资我国股票、证券市场、银行业的管理等,在减缓游资流入的同时,防止已流入的游资大规模撤出。

系统建设是基础

游资具有隐蔽性,因此分散性的工作很难全面、准确地对其进行监测。目前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外汇账户系统、进出口贸易核销系统、服务贸易监测系统、个人结售汇系统等,都是围绕自身的业务和政策而设计的,在监测分析方面缺乏联系互补,仅从单方面监测的结果很难发现游资的踪影。因此需要利用科技手段,将外汇管理的几大业务系统的基础数据进行整合,并结合游资易出入的行业、领域的政策特点,开发设计一套科学的国际游资监测管理软件系统,做到全面准确地对比分析,以及时掌握国际游资的动向,达到提前预警作用。

监督银行是关键

国际经验表明,国际游资的跨境流动一般都要通过银行,因此阻击游资投机需要加强金融监管,而监管的重点就是银行。

全文阅读

周小川: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今年两会中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记者曾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了非常具有雄心水平的今年通胀的调控水平,也就是3%左右。央行会采取怎样的一些货币紧缩措施?人民币汇率何时会升值?”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核心,实际上指向今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问题。对于这个当前经济工作中的关键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从多个角度详细的阐述了经济形势发展与之可能的关系,并再次强调将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下为周小川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回答。

总理在报告中实际上已经阐述了今年对于宏观调控来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年度。首先,从货币政策来讲,我们的提法不是您所说的如何实行紧缩的问题,我们仍旧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高度关注通货膨胀和其他方面经济指标的变化,要管理好通货膨胀的预期。因此,我们是要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同时又要防止通货膨胀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

当然这个权衡也是很复杂的。而且,也很难在年初时就把全年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和指标的变化都准确加以预测。所以,货币政策还是要根据各项经济指标所反馈的信息来进行动态调整。总理的报告也特别强调了货币政策仍要保持针对性和灵活性。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我想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如果详细讨论起来,可能要花很多时间。限于时间的关系,我想从几个侧面来阐述。

首先,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从传统的集中型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鉴此,汇率的形成机制、人民币的价格也会处于不断转变的动态过程。可以说,它应该适应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进程,应该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建立的形成过程,应该适应于建立一个开放型的市场经济,适应于全球化的进程。因此,它在不同的阶段会有所变化。

同时,这个变化也包括了针对短期的一些经济形势的变化,比如亚洲金融风波,比如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经过若干年的中国对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探索、论证和实践,我们认为,中国现阶段所实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应该是一个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大家可以回顾一下,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于汇率改革的描述,正是那次会议决定了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汇改,从那时候起,我们就已开始实行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当然也包括2005年7月21日的汇改,当时所确定的一个提法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我认为,这是根据中国国情和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的需要所确定的一个制度。

但是,这不排除一些特殊的阶段,比如说刚才提到的亚洲金融风波和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在危机的条件下,不排除我们会采用特殊的政策,也包括特殊的汇率形成机制,它也是我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践也表明,中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各项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复苏都做出了贡献。

全文阅读

人民币汇率背后的政府博弈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地增强,中国的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量越来越大,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与日俱增。结合人民币升值的情况,用博弈理论对人民币汇率之争进行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不仅是缓解摩擦的方法,也具有其客观必然性,我们应从各个方面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升值;政府博弈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058-02

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另一国货币兑换的比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汇率政策,不仅是一种政策制度的选择,更是多国之间博弈的结果。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而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两国货币的汇率波动,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巨大。围绕汇率问题,中美政府进行着重复的博弈,并伴随着两国经济关系的加强而更加深入。

一、研究背景

汇率制度的选择属于一国的经济,不受外国干涉。然而,由于美元的持续走弱,人民币现行汇制日益成为发达国家指责的对象,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此起彼伏。

自2003年5月七国集团财政部长级会议上,美国财长斯诺正式提出人民币升值要求之后,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讨论和争执一直没有停息过。随着美国经济的双逆差进一步加深,经济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美国政府更是加紧催促中国政府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步伐。就中国本身来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中国政府在综合权衡了国内外形势后,于2005年7月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内容包括: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从2008年开始,严格管制下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走高。2008年4月22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912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7元大关,正式进入“6时代”。今年9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度创出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与2005年改革时相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了近22%。

事实上,人民币无论升值与否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如果升值,将会给国际收支和就业等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中国又面临着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外交上的政治压力。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国家间的经济问题,更是各方政府以及政府与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问题[1]。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