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姓氏文化论文

姓氏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日姓氏文化对比

姓氏是用来区别人类个体的符号。在此之中蕴含了各国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阶级情况。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从古代开始中国文化就不断影响着日本的文化发展。但是日本也没有只是一味的接受日本的儒教、佛教等文化,也积极的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因此虽然不论在日本还是中国,姓氏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但是随着各国历史的推进,融入各国特有的心理、宗教、信仰和文化之后,中日两国的姓氏也显示出了不同的特点。

一、日本早期姓氏的起源

1.天皇赐姓

日本的天皇是没有姓氏的。但是从天皇家所分出去的分家可以从天皇那里得到新的名字。例如源、平等有名的姓氏。

2.古代豪族

在古代就是地方非常有势力的豪族,他们保持着自己的姓。例如苏我、物部、大伴等。

3.外来人

4.世纪之后,中国,朝鲜半岛的一些权力斗争中的失败者流亡至日本。他们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在朝廷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例如秦等中国汉族的姓。

全文阅读

两岸同根 闽台一家

6月20日至26日,第6届海峡百姓论坛在台湾高雄隆重举行。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与宗亲代表1500余人参加论坛,与会的两岸基层宗亲代表涉及60多个姓氏。

本届论坛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溯姓氏之源流,传华夏之文明,架宗亲交流之桥梁,谋两岸百姓之福祉,通过“姓氏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海峡百姓“百幅”书画展、两岸各同姓氏宗亲对接等活动,增进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汇聚两岸同胞共同力量,同促两岸和平发展,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自2007年以来,海峡百姓论坛已先后在福建福州、台中、福建泉州、台湾高雄、福建漳州成功举办。通过这个平台,两岸已有近百个姓氏团体进行双向互访,联谊交流,共举办闽台族谱展40多场,姓氏学术研讨会40多场。论坛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台湾两岸和平发展论坛等单位联合主办,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台湾百姓文化交流协会具体承办。

开幕式“闹”得喜气洋洋

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习俗与传统。

6月22日,第6届海峡百姓论坛在高雄举行开幕式。两岸不分党派、不分颜色、不分层次的1500多位嘉宾代表,齐聚高雄圆山饭店,参加论坛的启幕仪式。舞狮队将会场“闹”得喜气洋洋,多幅体现中华民族“祖训宗规”、“族训家风”的书画作品悬挂会场内,与会嘉宾充满浓浓亲情的发言博得热烈掌声,最后全场合唱一曲《我们都是一家人》,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海外联谊会会长雷春美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海峡百姓论坛凸显了“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的主题。闽台姓氏的传承,真实反映了两岸同胞本是同根生、两岸一家亲的客观事实。两岸同胞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源头活水,应把对宗亲血脉的认同,转化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行动,稳步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全国副会长杨毅周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延绵不绝五千年的重要因素,记录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基因,为中华文明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记录着两岸同胞的血脉传承,储存着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族亲认同。他说,2008年以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海峡百姓论坛已经成功举办5届。民对民、姓对姓、宗对宗的联谊活动,展现了“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的强大亲和力,彰显了中华姓氏文化的强大向心力,加强了两岸同胞的宗亲意识,激发了两岸同胞的寻根热情。海峡百姓论坛,成为两岸乡亲寻根的重要平台。

全文阅读

泰国华人姓氏泰化嬗变探析

摘 要:姓氏作为人在社会交际中的一个区别符号,既是家族延续的一个标志,也是民族心理、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意识的一种表达形式。而泰国华人姓氏在延续其华人祖先姓氏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泰化嬗变方式,突显出泰国华人姓氏文化与中国传统姓氏文化密不可分的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泰国华人这个群体特殊的价值观。

关键词:泰国华人;姓氏;泰化嬗变

0 引言

(1)研究意义。华人是对中华民族的人的泛称。今日广义的“中华民族”,包含中国境内各大小民族,以及这些民族华人在海内外的后裔。云南华人,多为移民到缅甸或者老挝再移民到泰国,一般都定居在泰国的北部。而姓氏作为人在社会交际中的一个区别符号,既是家族延续的一个标志,也是民族心理、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意识的一种表达形式。泰国华人的姓氏,大部分起初直接沿用其祖先的姓氏。后因泰国政府华人政策的实施,及华人对泰国社会认同感的增强,泰国华人姓氏也逐渐泰化嬗变。这种泰化嬗变存在相对有规律的变化方式和较为突显的共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反映出泰国华人对中国传统姓氏文化传承的趋向,而且体现出华人这个群体的特殊价值观。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对泰北地区小村子华人的实际调查,从语音、语义和社会价值观的角度研究泰国华人姓氏泰化嬗变的方式,剖析其存在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姓氏特点,并发掘这种嬗变中蕴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内涵。旨在能为泰国华人社会发展和泰国华人对传统中国文化继承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2)研究现状。中国有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关于泰国华人姓名与泰国政府政策方面的问题,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金勇在其论文《20世纪泰国社会华人姓名的泰化嬗变》中,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主要分析了泰国华人姓名的不断泰化的缘起和过程,一方面是政府对华人的同化政策;另一方面是当地华人对泰国社会的认同感不断加强密切相关。杨静的论文《从泰国政府政策看当地华人社会发展》也指出从华人开始移居泰国到华人社会的形成,从华人社会的艰难前行到华人社会的新发展,每一步都与泰国政府的政策密不可分。泰国研究者也逐渐注重对华人姓氏来源的研究,SuksantWiwekmethagone(LaoChuanHua)的《中华姓氏》收集了在泰国所有的泰国华人姓氏以及已经受到了泰化的华人姓氏,并有一个部分提到他们姓氏的来源。蒙云峰在《泰国华人家族》提出华人的姓氏泰化嬗变几个例子。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泰国华人姓氏同中国姓氏作对比研究,探析泰北云南华人姓氏的泰化嬗变的方式和特点,并从中发掘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

1 泰北华人姓氏泰化嬗变调查与分析

2.2 华人姓氏泰化嬗变特点

2.2.1 姓氏泰化嬗变具有泰国妻随夫姓和子同父姓特征

全文阅读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关键词:秦汉;孔子屏风;姓氏演变;社会变迁;姓氏合流

摘要:通常认为孔子“子姓”、“孔氏”,但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则记载为“姓孔,子氏”,恰恰与此相反。之所以如此,可能源于秦汉时期姓氏的变革所造成的姓氏观念的空前混乱,以及刘贺对儒学的推崇。而“孔子屏风”的这种记载方式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汉姓氏观的演变结果。秦汉姓氏观念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姓氏合流以及大宗氏与小宗氏合流的历史过程,这与当时的社会变迁存在密切关联,其本身就是适应该时期社会变动的历史结果。

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5-0086-07

Key words: Qin and Han Dynasties; Confucius Screen; the evolution of the surnames; social change; surname merging

Abstract: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Confuciuss surname is “Zi” and belongs to “the Kong Family/Clan”. However, his surname recorded in the “Confucius Screen” in the grave of Haihun Marquis is “Kong” and he belongs to “the Zi Family/Clan.” This is probably because of the unprecedented confusion in the concept of surnames caused by the changes in the surnames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Liu Hes esteem for Confucianism. The record of “Confucius Screen” reflect from one side that the evolution result of the concept of family name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rname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in which surnames of large and small clans merged. 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changes at that time and is the historical result of the adaptation to social changes.

2015年11月14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队出土一座“孔子屏风”(以下简称“屏风”),引发考古界热议,备受瞩目。据央视网报道,屏风不仅有孔子的画像,还附有介绍其生平的文字。2015年12月,王楚宁撰文《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介绍道:“已经的孔子屏风的局部照片清晰显示有六十余字,字体为成熟的隶体……其中可辨认的有五十七字,分为五纵列”①。根据王楚宁的释读,现抄写如下:

……字中尼,姓孔,子氏。孔子?骸…

……也。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孔子……

全文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的开拓与深化

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精神重现实、重今生。现实是历史的传续,今生是往昔的延伸,因而中华民族也就特别重视历史传统与来龙去脉。中国人的姓氏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生动诠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甚至三皇五帝。就世界姓氏文化而言,中国人的姓氏当数世界第一:一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姓(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世界上许多国家与民族只有名,没有姓);二是姓氏起源的历史悠久;三是姓氏数量丰富。据杜若甫先生等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的统计,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氏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姓氏3136个。这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最多的一次统计。但是,《中华姓氏大辞典》的统计还不能说是确切数字。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要搞清中华民族姓氏的准确数量是一件十分困难十分艰巨然而也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姓氏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也是一门交叉性、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字学、符号学、史料学等多种系科门类。20世纪中国学术界对中国姓氏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学科)到多样(跨学科)、从零散到系统、从表层到深层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随着学术环境的宽松、学术积累的丰厚、学术发现的突破、学术观念的更新,姓氏文化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试以研究角度与方法而言,大致有以下数端:

历史学研究。立足于历史史料与古文字的考证钩稽以及地下文物的发现,辨析、梳理中国姓氏尤其是先秦古姓的起源、流变、演革,将历史事实与姓氏问题互为印证,深入探讨中国姓氏研究中的疑难问题与某些本质性问题。这方面的著作有雁侠的博士论文《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谢维扬的博士论文《周代家族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陈e的博士论文《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此外,朱凤瀚的专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等也有相当多的篇幅论析先秦姓氏问题。特别是湖南学者何光岳潜心钻研数十年,以一个人的力量完成的1000多万字的《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起陆续出版),涉及上古夏、商、周、中原古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上古诸多部落、氏族及其古姓的源起、流变,对探讨中国姓氏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社会学研究。八九十年代以来一批从事历史社会学尤其是明清社会学研究的学者,注重从家族史、家谱资料等的历史事实出发,在研究中国家族文化与制度演变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具体家族姓氏的历史文化信息,为中国姓氏研究提供了生动实际的案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华东地区的学者为多,如钱杭的《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赵华富的《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铁的《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等。

语言学研究。从语言学、文字学角度探讨中国姓氏与人名,如张惠英的《语言与姓名文化:东亚人名地名族名探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建华的《文化的镜象――人名》(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等。

文化学研究。这方面的著述较多,作者大多采用文化学、文类学、民俗学等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中国姓氏,如纳日碧力戈的博士论文《姓名论》(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何晓明的《姓名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王泉根的《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等。

以上研究成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主要考察汉族姓氏,而少有涉及少数民族姓氏。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同时又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虽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7%,但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至60%。由于文化发展的差异,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各不相同。除回族、满族、畲族等通用汉语外,其他各民族均有本民族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如蒙古、藏、维吾尔、彝、傣、苗、朝鲜等族。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表现形式与历史积淀的姓氏符号。一个民族的姓氏及其命名方式,总与该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生存环境、文化传统、民俗习惯、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具体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点;甚至同一民族内部也会因地域、经济、语言、风俗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差异,这就构成了少数民族姓氏不同于汉族姓氏的自身特点。要而言之,有以下三点:

一曰丰富性。现代汉族通用姓氏约为3600个,分为单姓(如李、王、张)、复姓(如诸葛、司马)与合姓(即两姓联璧,如陆费、钱王)等三种形式,而少数民族的姓氏则要丰富复杂很多。从总体上说,有四种情况:(1)基本上只使用本民族的姓,这有珞巴族、独龙族以及尚未识别民族的\人、克木人、戛尔巴人等。(2)直接采用汉姓,这有朝鲜、回、壮、土家、白、瑶等19个民族。由于深受汉文化影响,这些民族使用汉姓已有很长历史。当然,如追根溯源,每个民族的姓氏又有自己不同的出典,其中有部分来自古代部落名或氏族名。(3)采用双重姓氏,即既使用本民族的原有姓氏,也使用汉姓,这有满、蒙古、彝、藏、景颇等27个民族。(4)无姓氏。我国有维吾尔、哈萨克等6个民族习惯上没有姓氏,只有部分人受汉文化影响,现在也采用汉姓。

全文阅读

姓氏文化产业初现端倪

26岁的台湾大学学生尤静娴,一直对中国姓氏很感兴趣,在大二文史基础课上,老师曾让他们做过一个姓氏调查,“我们一边寻找自己姓氏的来源,梳理家族发展情况,一边了解姓氏里的历史名人。这是一个查阅古书、大量搜集资料的辛苦活,可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工作。”

尤静娴说,“大多数台湾人都有自己的家族祠堂,每年清明节都要进行祭祖活动。我的祖籍在浙江吴兴,有机会也想回大陆看看,了解尤姓更多的信息和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台湾,像尤静娴这样关注自己的姓氏来源和祖籍的年轻人不少,而2005年连战和宋楚瑜的相继返乡祭祖,更是掀起了台湾民众的姓氏文化认同热潮。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深圳鼎昌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中国姓氏统计》,这项调查收集了2.96亿人口数据,涉及全国1110多个县市,共得出4100个姓氏。

姓氏是中国的国情资源

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花了30多年时间,自费到全国各地收集了10129个中国姓氏,2000年整理成《中国姓氏书法大辞典》出版。到2003年,他收集到的中国姓氏已经接近两万个。

在这本辞典中,数字“一、二、三、二十、三十”等都是姓,一些地方土著姓,字典里都查不到,可是的确存在。比如由“广”和“米”组成的姓,是遂宁市安居镇和内江市安岳县等地的四川土著姓;数字“1”则是河南的土著姓,“棍”的异体。

“从姓氏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以及国家安全和民族兴旺来看,可以说姓氏是中国的国情资源,如果中国国情资源可以分为部、局、处、科的级别,那么,姓氏可以说处于中国部级地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说,中国人基本都随父姓,姓氏相对稳定,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同中华民族这样历史悠久,并且拥有绵延千年传承下来的姓氏。

全文阅读

中国姓氏文化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这种传统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其中一项就是对姓氏文化的重视。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史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在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居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氏则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来命名,如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号称轩辕氏、有熊氏、天鼋氏,炎帝姓姜,号称连山氏、烈山氏。

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日臻繁盛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当时,姓氏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才有,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氏。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姓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主要用于称呼女性贵族。男性贵族虽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来称呼,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相传周公旦兼治天下,先后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有53国。同姓贵族通过氏来标明宗法身份,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的命名方式有许多种,有的以世系为氏,如诸侯之子以公子为氏、公子之子以公孙为氏、公孙之子以祖父之字为氏;有的以封国为氏,如姜太公因被封于齐国而称齐氏;有的以采邑为氏,如商鞅本姓姬,按世系称公孙鞅,被封于商地后按采邑称商鞅;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氏、司徒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等等。因此,氏的数量明显超过姓的数量,《左传》称春秋时期“某氏”者有654处,而据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所载,春秋时期的姓却只有40多个。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随着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的解体,与之相应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废除。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孙后辈代代相传。此后各个时代,中国姓氏在数量上增减损益,在称谓上承变相交。据统计,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应勋《风俗通·姓氏篇》各收姓氏500个,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姓氏1404个,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辨证》收姓氏2101个,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姓氏2288个,邵思《姓解》收姓氏2568个,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姓氏3766个,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收姓氏3557个、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姓氏4657个,清代张澍《姓氏五书》收姓氏5129个。2010年祖国大陆出版了一本《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绝大多数汉字姓氏,数量竟达23813个。其中,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

中国姓氏文化的丰富内涵

回顾中国姓氏文化史,可谓浩瀚无垠、颇为壮观。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年深月久的历史和极其丰富的故事。中国姓氏文化,不仅直接地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而且也形象地记载了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生成生长的历程。

全文阅读

谱牒档案对姓氏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摘 要:作为一种形式文化成果,谱牒档案记录了我国姓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并为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开发素材。姓氏文化产业的壮大在丰富谱牒档案体系的同时,也赋予了谱牒档案新的属性。在当今经济环境下,随着谱牒档案开发利用活动的不断深入,姓氏文化产业也形成了成熟完备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

关键词:谱牒档案;姓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 谱牒档案与姓氏文化产业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明确指出,“文化是一种产业,要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打造”[1]。作为我国早期文化成果之一的中华姓氏,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领域。以此为背景,我们在研究中华姓氏文化属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掘中华姓氏的经济属性,加快研究姓氏经济。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姓氏文化产业”的统一定义,但主旨思想基本一致。本文将其定义为,姓氏文化产业是以研究中华姓氏的发源、演变、继承为基础,并从中衍生出大量的姓氏文化产品、文化开发平台等经济成果的新兴多元文化形式。

姓氏文化产业源于对谱牒档案的开发利用,它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对谱牒档案的开发活动。谱牒档案是我国古代用于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及主要事迹的史籍资料,是以家族姓氏为单位的文化记忆载体。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形式之一和历史文化见证者,谱牒档案自身的文化研究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决定了它与姓氏文化产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辩证地看,谱牒档案与姓氏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互为条件、互为补充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一方面,谱牒档案本身是一种姓氏文化成果,它为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素材和研究客体;另一方面,姓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化了对谱牒档案的开发活动,并不断地补充新的谱牒档案或族谱信息,丰富了谱牒档案的结构体系。”

2 姓氏文化产业赋予谱牒档案的新属性

谱牒档案作为档案家族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一般档案所固有的属性,同时也具备现实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新属性,在此,我们从传统属性和新属性两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全文阅读

姓氏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策略探索

摘要:河南省是中华姓氏寻根文化资源第一大省,然而目前在资源开发中存在基础研究不够扎实、对外宣传不到位、开发形式单一、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姓氏寻根旅游产品形式雷同、未能充分重视游客参与性等突出问题。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开发策略:加强姓氏文化资源开发基础研究,为寻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建立特色鲜明的姓氏寻根文化对外宣传体系;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姓氏寻根旅游内涵素质,打造寻根旅游精品。

关键词:姓氏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中圈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47-03

古人曾以树之本、水之源比喻人的祖根。“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中国人寻根谒祖的文化心理可谓根深蒂固。河南姓氏寻根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文化资源第一大省,海外华人的祖根大多在河南。然而,当前河南省姓氏文化资源在开发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对河南省姓氏寻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打造中原文化特色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河南省姓氏文化资源概述

1.姓氏的起源  姓氏,本是姓与氏的合称。《左转・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可见,姓与氏虽密切相关,最初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先民的图腾崇拜可谓姓之渊薮。当时,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世系从母系计,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凡在同一氏族(图腾)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个女性祖先,有着密切的亲族关系。随着社会的演进,氏族图腾逐渐转化为族姓――代表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符号。故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氏出现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侵占共有财产逐渐成为“贵族”。而每一支“贵族”,都出自一个男性祖先,各有一个表示宗族的称号。这就是氏。姓与氏产生的时间不同,其社会职能也不同:姓为“别婚姻”,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藩”;氏则“明贵贱”,所谓“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氏开始逐渐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

全文阅读

由姬姜姓族论及“周人尊夏”说

内容提要 文献与考古资料透露的信息表明,夏、周二族与传说中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夏、周二族出于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包含着不少后人的“缘饰”与真实的史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民族融合的扩大,各种大量的后起的传说与真实的史实逐渐被后入“认定”为真实的“信史”,在上古传说与真实信史真赝混杂的背景下,夏、周二族与炎黄二族之间的渊源关系逐渐得到周族认同,并日渐成为“周人尊夏”观念的文化与历史基础。

关键词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夏周 周人尊夏

[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5-0135-06

先秦时期姓氏的起源及其流变,《左传》隐公八年约略提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杜预为“因生以赐姓”作注时讲到:“因其所由生以赐姓,谓若舜由嫣故陈为嫣姓。”以后,孔颖达《正义》则继续论及:“《陈世家》云,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居于嫣,其后因为氏姓,姓嫣氏。武王克殷得嫣满,封之于陈,是舜由嫣故,陈为嫣姓也。案:《世本》帝舜姚姓,哀元年《传》称虞思妻少康以二姚,是自舜以下犹姓姚也,昭八年《传》日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是胡公姓嫣耳。《史记》以为胡公以前已姓嫣,非也。”在我们今天看来,由于先秦时期姓氏问题的复杂性,杜预和孔颖达以上论述仅仅论及到了问题的表面,但孔氏为“胙之土而命之氏”所作疏中“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之观点,却给后人对该问题的全面深入研究以不少启示。以后,宋代学者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较早明确论及:

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

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顾炎武更在前人基础上对早期姓氏起源与流变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言姓者,本于五帝……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