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新闻写作最重要的是练好基本功,本文对此及其相关问题探索如下。
关键词:新闻写作若干问题探索
一、搞好新闻写作必须从练基本功抓起
1.1素材选择要通过实践调查来完成。
选择素材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选材是要认真鉴别,选用最可靠的材料;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臆想编造。二是思想性。所选的材料,必须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促进安定团结,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好局面的材料。三是针对性。所选的材料,必须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材料,真正能够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四是战斗性。所选的材料,要能鲜明地表达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做到是非清楚,褒贬分明。五是实效性。不要“明日黄花”、“马后炮”,要选择反映新情况、新问题的材料,并且要使所反映的材料同党的工作部署合拍,同实际工作进程相一致。六是趣味性。除了社会新闻、趣闻轶事等本身具有趣味性的报道外,对其他种类的新闻,也要努力挖掘,选用读者感兴趣的材料。这些工作一点儿也离不开深入生活,调查研究。
1.2结构安排要合理,自然,又符合实际情况。
盖房子要有一个成功的设计。文章的表达也要讲究一定合理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是指新闻的组织构造,具体表现为叙述事实和安排情节的方式,是新闻内容赖以表达的手段。具体地说,新闻的结构,就是按新闻的内部联系,按新闻主题思想的需要,以主题为红线,把经过精选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等材料,有计划、有条理、有层次地安排贯穿起来。新闻的开头、结尾、事件的展开,段落的划分,前后的呼应,左右的照顾,都属于结构的内容,它有一定规律可循。
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比较简单,大多数是这样的顺序:一是导语;二是解释或深化导语的材料;三是必要的背景材料;四是次要的或不太重要的材料。这就是说,写作的顺序不是照相式的平铺直叙,而是要“开门见山”,一开头就在导语中揭示主题,引出阐述,解释新闻主题的主体。总之,新闻结构的特点是要把最重要的事实写在导语中,写在新闻的前面,其他各个细节则按重要性顺序排下来:愈是重要,愈排在前面,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摘要: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论文写作》课程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该专业学生独立完成各类音乐论文写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这也是音乐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和指导体验,认为音乐专业的《论文写作》课程应贴合该专业的学科特点、顺应学科发展需要,在向学生传授基本写作技巧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音乐学各学科内容,从而构建完善的音乐专业《论文写作》课程知识体系。
关键词:音乐学 论文写作 学科知识 体系构建
笔者认为,作为名词来看的“音乐”研究涉及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文献学、音乐图像学、音乐音响学、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是有关人类创造的一切音乐;作为动词来看的“音乐”则涉及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学、音乐人类学、 民族音乐学等,是有关人类一切与音乐有关的行为。俞人豪先生的《音乐学概论》①一书中认为音乐学所研究的范畴应该是包括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事物。书中将音乐学的各个学科总分为三大类,即历史音乐学②、体系音乐学③与民族音乐学。由此可见,音乐学涉及的各门学科中有“双重”或者“多重”的研究范畴亦有“边缘”或者“中间”的学科知识交叉。因此,针对音乐专业开设的《论文写作》课程中皆应囊括上述各学科知识,以便启发和引导学生更好的选题和撰写音乐专业论文。
一、文献搜理是起点
文献“是记录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一切载体的总称”④。因此,对于撰写音乐论文来说,确定一个选题后,首要任务便是搜集相关音乐文献,并通过案头整理、分析和研究进行适当的取舍。因此,在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论文写作》课程中,还应讲授有关文献与文献学的相关知识。音乐文献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文献虽有共通性但更具其学科的特殊性。音乐文献不但包括以书面文字记录下来的文本类资料,还包括与音乐有关的各类实物乐器、乐谱、图像以及录音、录像等,上述种种都应纳入文献搜理的范围之内。
目前音乐专业学生在撰写论文时搜集文献的途径一般以图书馆藏书和网络资源为主。相对于图书馆中书籍类的文献来说,网络上的文献资源更加多元多样,但其中也不乏谬误和糟粕之说,因此鉴别网络文献真伪以及针对选题筛选可用材料也是音乐专业《论文写作》课程中应当授予学生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之网络文献资料较多,如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即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即维普资讯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等,皆可从中获得相关学术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纪要、年鉴等作为可靠的文献参考。
二、历史研究奠基础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了解任何事物之基础,就是想要明了其历史,音乐也不例外。对于音乐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在其必修课程里安排的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或欧洲音乐史)等史学类课程都是与历史音乐学密切相关的,是音乐学学科中关涉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内容。在音乐专业毕业论文中单纯的阐述某一音乐现象或某一乐种历史的研究算是最初级的追源溯流,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程度的相关历史便可完成。然而,若上升至对某一音乐历史的研究,则不但需要熟悉历史,更要掌握音乐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步骤,包括对前人已有研究的分析与总结;对史料搜集整理与辨析使用的能力;对史学研究状况的通达与展望等。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蒙古中学026000
汉语写作教学是高中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是与母语的写作教学一样的。学生的汉语素养如何,写作水平是衡量的重要尺度。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最终的结果,一是表现在口语交际上,就是能出口成章;一是表现在书面表达上,就是能下笔成文。汉语写作教学在整个汉语教学中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的文体,学习基本的写作知识,掌握常见的写作技法,养成良好的写作心里,学会观察和积累生活,形成较强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具备较强的思想见解力,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构建广博的知识系统,等等。汉语教师需要系统地了解作文教学法,掌握写作教学的一般要求,按照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使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和发展。
遵循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的规律,汉语写作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各种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
汉语写作知识的教学,在汉语写作教学中占有一定位置。任何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知识作基础。写作能力的形成也是这样。学生掌握了较系统的写作知识,就会在写作的实践中,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的特征,更熟练地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更理性地去修改自己的文章。写作知识掌握得多了,也会变成自己的写作素养和汉语素养。《汉语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既重视 学生汉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学生对写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处理二者的关系。无论是过去的写作教学,还是现在课程改革后的写作教学,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不能因为现在强调能力就变成空中楼阁了。
写作基础知识,一般指实用文体知识、文学体裁知识和作文写作技能知识。实用文体知识主要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其他常见文体的写作知识。文学体裁知识主要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知识。作文的写作技能知识,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各种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技能。
写作基础知识还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度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作文的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的作文知识,指的是可以直接陈述出来的知识,主要用于回答作文是什么、为什么作文和怎么样作文的知识,又收作文的描述性知识,实用文体写作知识和文学体裁写作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作文的程度性知识,即作文的写作技能知识。作文的策略性知识。指的是制订写作计划,安排写作时间,选择和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完成作文,对自己的作文及作文过程进行评价,以及在写作中随时进行自我监控等方面的知识,作文的陈述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记忆而获得的,而作文的程度性知识,是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艰苦训练才能掌握的。
新编教材“写作导引”的前半部分,就是关于写作知识的介绍。如《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写作・献给母亲的歌”,在“写作导引”中,就较详细地介绍了“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怎么写记人的记叙文”。这从知识理论上为学生完成本次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对常见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的学习和实践,一方面是对实用文体的规范训练,也尝试写一些文学体裁的文章。
摘要:本文通过对评介语写作过程社会-认知模型The Hayes’(1996)Model的评介,介绍二语写作理论研究的三大主流学派,以写作主题研究为基本视角,分析该模型在二语写作理论研究和元认知理论中的建构作用,指出元认知知识应体现在模型的长期记忆上,元认知/认知策略的使用应体现在模型的工作记忆上。广大英语写作教师和英语写作研究人员可利用该模型,进一步深入探讨二语写作过程的本质。
关键词:二语写作 社会-认知模型 元认知 理论研究
引言
在2007年5月举行的第五届第二语言写作国际研讨会上,Alister Cumming教授指出,二语写作的实证研究需要理论框架的支撑,没有理论的二语写作研究是很难产生意义的 (徐浩,2007)。而在我国,二语写作的理论研究较之于对写作教学法的研究数量偏少,而广大二语写作教师由于理论背景知识的相对匮乏和对二语写作本质的认识不足,尽管作出了不少努力,但仍然存在着理论结构老化和教学效果收效低微的情况。本文着重介绍的Hayes (1996)模型从二语写作过程的任务环境因素和认知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二语写作过程的本质,而该模型在国内已发表的二语写作研究中较少涉及,其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本文通过对Hayes (1996)二语写作过程社会-认知模型的评介,以写作主体研究为基本视角,探讨结合元认知理论 (theory of metacognition)解释二语写作过程的本质的更多可能性。
该模型的早期版本Hayes & Flower (1980)模型已在国内外期刊中有诸多介绍 (e.g. Wang & Wen,2002; 王俊菊,2005),在此不再赘述。因篇幅所限,与之相关的Chenoweth & Hayes (2001)模型将另撰文评介。本文着重介绍国内学术界较少涉及的Hayes (1996)写作过程的社会-认知模型。与Hayes & Flower (1980)模型不同的是,该模型引入了结合了三大主流二语写作流派,引入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的概念,从心理语言学角度为二语写作研究打开了独特的视角。
1. Hayes (1996)模型在二语写作理论研究中的地位
1.1二语写作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
Hyland (2002,2003)归纳了二语写作理论研究的三大主要流派。它们是(1)写作文本研究 (text-oriented research);(2)写作对象研究 (reader-oriented research);(3)写作主体研究 (writer-oriented research)。写作文本研究将二语写作的文本,即二语写作者的最终产品作为研究的重点,强调其是否符合目标语的文本的内在规律。写作文本研究在教学法中其典型代表为结果教学法 (product-based pedagogy),强调对语言形式的规范,学习者能够通过范文观察和比较自己的产品与范文的差距,但教师往往忽视对学习者思维能力和读者意识的培养,学习者易走入背诵范文、写作千人一面的误区。
[摘要]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影响毕业论文写作(设计)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教学和主客体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会计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各个因素。
[关键词]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影响因素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是高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对能否实现人才培养计划设定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拟探讨影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教学方面的影响因素
毕业论文写作(设计)需要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掌握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等各种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设计)工作开展前,需要各个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为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1、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除了需要学生掌握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课程外,还需要设置交叉性课程、前沿性课程、研究方法课程。对会计学专业来说,课程设置除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外,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理论这方面的理论课程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在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为进行研究打下理论知识基础;此外,研究方法课程也应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予以重视,每个专业的研究方法不是相同的,对会计专业来说,会计既有理论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去深入研究,比如会计计量问题、会计政策问题,也有大量层出不穷的新实务问题,需要去探究,寻求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处理方法,比如BOT业务、授予奖励积分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案例需要去研究,所以,研究方法课对于学生掌握具体论文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最终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必不可少。
2、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基础知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工具,更为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学内容中,要注意结合实务问题为学生介绍会计基础知识和理论怎样运用的,会计知识和理论如何来自于实务和指导实务的,引导学生对实务进行理论思考。
3、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理论或者准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发现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案例型教学、Seminar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为毕业论文选题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听讲为主的授课方法,变学生为主动积极参与式的授课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授课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如引进案例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二、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的主客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我国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及其呈现一直是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薄弱部分,由于对写作内部认知过程缺乏一个动态的把握,对写作教学过程缺少系统详尽的策略和方法,学生基本上靠“自我摸索”完成写作任务,教材在教学中应有的位置被无形地架空了。继新课标颁布以来,各版本教材的写作专题设计虽力求有所突破,但仍不够完善。本文试图以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专题的写作知识呈现为出发点,来探究教材在写作知识及其呈现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教材写作专题的梳理探析
人教版教材中的写作专题由“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三个部分组成,由话题引入相关的写作知识点,在呈现写作知识的同时,辅以“佳作”示范,最后跟进相应的写作练习。苏教版与之相似,但在读写结合的体例编排上更为理想。其写作部分由“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组成,苏教版的写作专题与该单元的阅读专题保持一致,以同一人文话题统领,阅读课文不仅为写作内容提供素材,而且为写作展示了形式。在“写作指导”的知识短文中,时有对该单元阅读课文的写法解读、鉴赏。“写作实践”部分则由3-4个相对灵活的练习题组成。
(一)写作指导的知识呈现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写作知识可分为两大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包括策略性知识)。写作知识既应该包含一般意义的叙述角度、描写、论证、联想、意象等描述性的文章文学知识,又要蕴含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结构、如何起草、如何修改文章以及如何激发写作兴趣、运用写作策略等过程性知识。我国教材对写作知识的探索主要呈现在“写作借鉴∕指导”部分,其中陈述性知识的比重明显大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表述只是寥寥数语,不够具体明确。写作是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有陈述性知识的内化,更需要程序性知识在写作过程中起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皮连生认为,“有效写作”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两大类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国教材的写作知识在内容呈现上,应致力于将写作程序性知识融入教材设计中,使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合理均衡地分布在教材的写作知识体系中。
而在写作知识的序列编排上,人教版必修一和必修二是写人叙事,必修三和必修四是说理议论,必修五是综合提升: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由基础等级到发展等级,人教版的编排顺序较符合逻辑,而苏教版的写作指导编排则相对零散无序,即使同一文体的写作知识点也无渐进式的训练关系,编排缺乏序列性、系统性。
(二)写作实践的练习设计
有学者指出,“把语文知识转化为教学程序,关键的一环是练习设计 ”,的确,精妙的写作练习设计体现着编者对学生写作心理和能力训练规律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知识的直接传递与灌输。但我国的写作练习设计是教材编写的“软肋”,其写作练习题往往只提供写作机会,而不提供写作策略,更像是在“发出指令”让学生完成任务。以人教版“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专题所设计的练习为例:
【摘要】任何一门课程及其教学都不能脱离知识而存在。知识是课程理解的核心,对于教师来说,提高课程理解比提高教学技能更为重要,因为课程理解影响教学技能的学习与发挥。对于写作教学来说,我们不应该去质疑知识对于教学的作用,而应该去讨论教学中知识的构成与形态,区分教师所需要的写作知识和学生所需要的写作知识,追求实践知识的理论化和理论知识的实践化。
【关键词】写作知识;课程理解;实践知识的理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07-03
【作者简介】叶黎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杭州,311121),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专业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知识是课程理解的核心
对教学领域中专家型教师的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关键差异,在于专家型教师有思考与反思的习惯,以成长机会“最大化”的方式处理任务,在“能力极限边缘”工作,把看似常规的行为“问题化”等。对于上述这些“专家知能”而言,课程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是专家型教师实践与反思的工具,是处理专业中棘手任务的指南,也是探索和质疑的重要源泉。
所谓课程理解就是指教师对所授课程的认识,包括对学科本体性的认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以写作教学为例,课程理解包括以下三方面:写作本体性知识(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课程知识(为什么教写作、应该教什么)、教学知识(怎么教写作、怎样教才是有效的)。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教学技能的学习与训练,通俗地说,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是大多数教师的专业追求。但是,要向专家型教师迈进,仅有教学技能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课程理解的提升。因为,课程理解影响教学技能的学习与发挥。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知道文言文教学的四个层面(文字、文章、文学与文化),就不会把《夸父逐日》上成古汉语翻译课;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认同写作是为了特定目的、向特定读者交流看法与思想,那么,就不会让学生脱离语境写假大空文章;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认同阅读是从文本中建构意义的过程,就不会把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
在对写作课程的理解中,写作知识的匮乏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是教师进行教改最力不从心的地方,因此最需要一线教师去了解与探索。教师在写作教改中的格局、眼界、气度,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他们对写作是什么、写作为何、写作教什么、为何而教等一系列学科教学领域知识的理解之上。所以,任何一个追求卓越的语文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增加学科领域知识,而不满足于教学技能的娴熟运用。
摘要: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当前音乐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影响音乐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主要因素,并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以提高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关键词:音乐本科生;毕业论文;策略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既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文拟从分析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以提高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一、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主要存在的原因有专业特殊性,其次是现在的学生写作能力薄弱。音乐专业属于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在考入高校时,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较低。而入校后,学生通常只注重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在对《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这样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和扎实,同时又缺乏文字功力的训练,因而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常常难以驾驭。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平时练笔的时间少,而教师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欠缺。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策略
1.加强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设计)应该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1]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专业课的特殊性,学生普遍出现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一个只会演奏、演唱而不会表达文字的人,不能算合格的音乐教师或音乐科研工作者。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写作过程,重要的是通过撰写论文,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资料,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的实践机会。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使他们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经常会有“影评”“书评”“球赛评论”“读后感”等评论性文章的写作。这些文章与议论文同属议论类文体,都必须按照“议论类文章相似式”的要求去写作。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清楚地理解议论文的内在规律及各种逻辑关系,掌握“议论类文章相似式”,在讲解了与议论文写作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学生进行了相关写作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设置议论文写作测试题,以此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议论文理论,以及是否初步形成了议论文写作能力。
一、 议论文教学中设置测试题的意义
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不出真正的议论文”是多年来写作教学难以解决的一个顽症,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学生不懂得逻辑思维和写议论文密切相关,平时思维很随意,不合逻辑,到了写议论文时,自然不可能去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其次,学生不了解“议论类文章相似式”,不知道只有按照“议论类文章相似式”才能写出真正的议论文;第三,学生不了解也没有掌握议论文的“语体特征”,习惯于用随笔式的语言,用“信笔写来”的句式去写议论文。要改变学生“议论文写作难”这一现状,就必须让学生懂得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平时思考问题和写文章都要合逻辑;同时,学生还必须了解掌握并且善于运用“议论类文章相似式”;另外,学生还要能够准确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这几个主要方面的知识理解和掌握了,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议论文“不规范”“不符合议论文语体特征”“文体特征不明显,写出的文章是‘四不像’”等问题,从而攻克议论文难关,写出符合要求的议论文。
为了达到议论文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深入浅出,联系学生议论文写作实际,讲解撰写议论文必须理解掌握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对议论文有正确认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本身难度就很大,非常抽象,不易理解,要把这些知识讲深讲透,绝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教师对议论文写作所需的逻辑知识、“议论类文章相似式”、文体知识十分熟悉,了如指掌,还要达到对与议论文相关的理论知识驾驭自如,游刃有余,讲课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饶有趣味,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意味隽永,充满美感,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易于学生理解掌握。
例如讲解逻辑思维中的“概念”,《现代汉语小词典》是这样为概念定义的:“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这个定义对“概念”的解释是很清楚的,而且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什么是“概念”,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并予以解释:“比如从白雪、白马、白纸等事物里抽出共同特点,就得出‘白’的概念。”因为有了《现代汉语小词典》的这一举例和解释,学生可以理解“概念是怎样抽取出来的”,但是对概念“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仍不易理解。这时教师可以举一个令学生觉得很有趣味的例子,然后再分析讲解。画家韩美林善于画猫,他画的猫每只都栩栩如生,十分传神,每幅画堪称精美的艺术品。有一次,有个人对他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比如你画的猫,只要把猫的两眼挖去,再在那被挖去的地方装上两个灯泡,这就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讲到这里,学生一片笑声。教师此时可以分析,为什么大家觉得这个例子十分可笑呢?这是因为,这个人在对韩美林讲的这段话中,出现了几处概念上的错误。一个概念有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韩美林画的猫是艺术品,但是作为艺术品的猫一旦被挖去眼睛,它就不再是艺术品;电灯和科技的内涵不一样,外延也不一样,因此不是同一概念;韩美林画的猫是“艺术品”,但“艺术品”和“艺术”这两个概念本质不同,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明显区别,因此也不是同一概念。由于这段话中出现了几处概念错误,因此大家听了这段话觉得很好笑。很多学生在学习了这些逻辑知识以后,深有感慨地说,经过老师这番举例讲解,我们觉得逻辑知识不那么枯燥了,也不那么难了,而且懂得逻辑知识确实非常重要。有的学生说,过去我们不懂逻辑,思考问题通常是想怎么想就怎么想,思维有很大的随意性;现在学了逻辑知识,懂得逻辑思维能力是平时训练出来的,平时思考问题时就要合逻辑,要避免思维的随意性。这样到了写议论文时,论述才能合逻辑,文章才会有较强的逻辑性。
如果教师希望学生掌握“议论类文章相似式”,除了要向学生介绍这个“相似式”,将这个“相似式”板书于黑板之外,还要讲解这个“相似式”的意义:“议论类文章相似式”解决了“议论文要素”与“议论文结构”之间的关系,是议论文写作的“大体”“规范”“依据”,按照这个“相似式”,可以写出符合规范的议论文。
除此,教师要联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实际,阐释“议论类文章相似式”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有的学生写议论文开头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指出:议论文的基本逻辑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议论类文章相似式”已经明确规定,议论文应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在引论部分,一般是直接提出令人关注的问题,点明观点;然后承接引论,在本论部分予以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一篇议论文如果没有观点,本论部分就无法论证,这篇议论文从文章开头部分始,就已经失败。有的学生写议论文,将本论部分分成三个论层,论证中心论点。但是他这三个论层的篇幅越写越短,分量越来越轻。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议论类文章相似式”的规定,指导学生:议论文的本论部分,要分成几个论层去论证中心论点,这几个论层通常采用纵向递进式,或者横向并列式,或者是纵横交错式。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形式进行论证,本论部分的几个论层其篇幅不应越来越短,其分量不应越来越轻,通常采用较多的论证形式是“递进式”,论证层层深入,在几个论层中,分量逐层加重,最后一个论层分量最重,篇幅最长,而不是像有些同学想的那样,“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本论部分的最前面”,将本论部分第一论层的篇幅写得最长,分量最重,内容最多,其他几个论层分量越来越轻,篇幅越来越短。这样写,既不是并列式,又不是递进式,又不是纵横交错式,又不是较为特殊的散论式的推理论证,因此写出的议论文是不合要求的。
议论文写作有明显的特殊性,学生看似理解了议论文的相关理论知识,但实际上未必真的理解。在议论文的学习中,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能与学习其他理论知识的理解相提并论。如果真正理解了议论文理论知识,就必须在写作实践中体现出来。学生要想真正掌握议论文写作的相关理论知识,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次训练,才能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这种训练,可以采用作文训练的形式,让学生在议论文写作实践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但是要在较短时间内,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要有突破,要真正掌握议论文文体,仅凭单纯的议论文写作还不能实现,还必须要增加训练强度。也就是说,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之后,为了强化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相关理论的理解,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议论文,就必须采用“用测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能力,深入钻研理解议论文相关理论,用多种有难度、有强度的训练形式,强化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使其迅速掌握议论文知识,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更新:2013/6/30 栏目:论文指导 【热点导读】:毕业论文提纲怎么写 怎样写学术论文和读书报告 论文中参考文献书写
文章来源自文秘站
一是指导性。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作业,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等等,教师都要给予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在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工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最后确定题目,指定参考文献和调查线索,审定论文提纲,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等等。学生为了写好毕业论文,必须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钻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
二是习作性。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在大学阶段的前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学好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写好毕业论文。学好专业知识和写好毕业论文是统一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就是运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分析和解决一个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训练。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作为专业人员写学术论好准备,它实际上是一种习作性的学术论文。
三是层次性。毕业论文与学术论文相比要求比较低。专业人员的学术论文,是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表述科研成果而撰写的论文,一般反映某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学生的毕业论文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文章的质量方面要求相对低一些。这是因为:第一,大学生缺乏写作经验,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撰写论文,对撰写论文的知识和技巧知之甚少。第二,多数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处在培养形成之中,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乏运用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第三,撰写毕业论文受时间限制,一般学校都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实际上停课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仅为十周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比较困难的。当然这并不排除少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平时积累和充分准备写出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文章来源自文秘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