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组合作,莫成小组“合桌”!

【摘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让他们组成小组,在小组学习中合作探究,提高学习的实效,增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小组学习的组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尝试探讨如何提高初中科学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科学 小组学习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124-02

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进入信息社会,对干重大的发明与创造,若没有很多人共同合作是不可能在世界上拿到诺贝尔奖的。这一观点在科学教学中同样适用。随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作为切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充分互动,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改变了集体授课“一言堂”的弊端,实现了“重学轻教,以教带学”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笔者也发现不少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也只是为了让课堂热闹而简单地让学生坐在一起,问题抛出,学生在下边要么沉默不语、表情呆滞,或者互相嬉笑,远离主题。有的评课教师过于同事的面子往往给以“形式多样、课堂热烈”之类不冷不热的评价。于是乎,合作学习已经沦为简单的“合桌”学习。如何真正理解课改理念,体现合作的本质,挖掘课堂探究的内涵,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 组织学习小组:模式化与灵活性相结合

1.1模式化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方式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产生的小组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综合实力均衡。因此在建组前,首先要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进行充分摸底,均衡搭配。通常以4至6人一组为宜,每个小组推荐1名成绩较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较强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学生为组长。分组看似很简单的工作,但是这也体现我们学科老师科学水平。首先,教师应对整个班级的学习各方面特征都有所了解,例如,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都应有所掌握,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才能进入下一步,将学生按照需求不同、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因素进行分组。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选择,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分组人员进行综合分析,其次便可以将分组名单列举出来供学生参照,若有不合理的地方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后则可以按照调整过后的名单进行有效分组。当然根据每个班级、不同课程教学特点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分组方式,例如在“摩擦力”这部分内容学习时,我们就可以将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与较弱的同学分成一组,这样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互补,也可以在不同章节学习时,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任务小组、学习小组和评分小组等四个小组,然后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特点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合作。

全文阅读

实现“小组合坐”“小组合做”与“小组合作”的统一

随着新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 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盲目的“合做“,最终导致低效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呢?

一、 “合坐”要合理

小组的组建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做好小组长的推选与培养。小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当。这段时间,教师一定要培养组员友好合作的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可轮流当组长,让其产生兴趣和热情。四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合做”要明确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合作“要实效

(一)合作探究 ,责任到人

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习任务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要求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全文阅读

强化小组合作考核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

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对人才的专业性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一切创新的研究又都是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团队的合作以及共同的创新,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才的一种重要素质能力,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合作学习也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去年,我校初高中分离,县实验初中的刘道剑同志调任我校校长,刘校长到来后,一直致力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思考与实践。今年春学期,在全校所有班级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市、县有关领导的肯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下面就来谈一谈我校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搭配最优化。

小组人数要合理,我们要求一般以4-6人为宜,每个班级根据人数可以分成6-8组,在分组时,将班级学生分类,各小组成员力求均衡。小组内要分好工,按照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原则,在组内设讨论主持人、纪检员、记录员、汇报员、卫生督查员、各科课代表等。各班小组分好后,要将小组成员及分工名单上报年级部,以便年级部考核各班级小组学习情况。

(二)、明确的小组合作目标,增强小组成员合作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要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的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在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应当兼顾教学的个体性集体性特征,应当把在个别与人际互动有机地融合一起,因此,合作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全文阅读

小组合作要有合作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37-01

一、案例背景

2012年5月29日,我参加了朝阳区三里屯小学举行的“学与教策略”和“学习者分析”课题的研讨活动。在这里我听了一节三角形内角和的新授课,课前教师先做了一个简短的说课,其中他在教学背景分析中是这样说的:“教师对在校的全体四年级学生做问卷调查后,发现100%的学生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都已经知道这节课的结论了,那么教师会怎样开展教学呢?我带着疑问开始听课。教学片段如下:

师:(PPT出示鸟巢平面图上的一个三角形)老师要给这个三角形框架装上玻璃,想一想我们要给工人师傅提供哪些信息,他们才能做好这块玻璃?

生:量出三角形角的度数,边的长度。

师:如果只给三角形的度数行吗? (学生沉默……)

师:拿出你们手中的三角板,与老师手中的三角板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拿着自己手中的三角板上前与老师手中的三角板比较,三角形的每个角都一样,但是三角形的大小却不一样。)

全文阅读

略谈如何变“小组合桌”为“小组合作”

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而非竞争中建构知识,发展个性。基于“小组合作”的优势,很多课程的实践者都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新理念,于是乎,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似乎一堂课不组织学生讨论就是落伍,就是“扎实有余活泼不够”。小组讨论果真如神丹妙药吗?且看下面几则教学课例。

案例一:《被压缩的空气》中的拓展活动,当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提出实验要求:“利用被压缩的空气使汽车开动起来。”话音刚落,各小组就忙开了,只见其中一组同学马上就你争我抢起来,有的抢汽车,有的抢球……紧接着是“让我先做”“让我先做”的争执声,争夺了几分钟后,人高马大的“小霸王”抢到了第一次实验的机会,而个子矮小的几个不服气,便在一旁捣乱。

话题: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合作学习”变“你争我夺”

反思:整个活动过程,谁都没有去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更不会去考虑怎样利用空气压缩后有弹力这一原理去设计实验。本来很好的一个活动,由于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最后以“你争我夺”的结局收场,既浪费时间又没效果。这样的“小组合作”有和没有,在实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单纯的“小组合桌”罢了。

案例二:课正进行着,教师把一个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讨论讨论。哗啦一下,同桌或前后四人抑或一群人立刻聚在一起,教室里唧唧喳喳。两三分钟后,老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我们小组认为……”

话题:缺乏合作学习意识,“合作学习”变“个人学习”

反思: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不懂得如何开展合作学习,而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虽然把学生的桌子拼凑在一起,给学生穿上合作学习的“新鞋”,学生其实还是在走独立学习的老路。“小组合作”其实还是“个人学习”。

以上并非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偶尔出现的现象,而是课堂中反复甚至普遍的现象。虽然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那么,我们如何变“小组合桌”为“小组合作”呢?笔者就此谈几点想法和做法。

全文阅读

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经被语文教师广泛使用。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积极尝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是,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只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一份功课让他们做,或者让他们讨论若干个问题。大部分教师很快就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常常不尽人意。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恰当分组

小学生的合作学习通常是通过分组进行的,这种分组是对空间结构和小组组建方式的合理优化。大多数的教师在安排学习小组时,都是要求前后座的学生组成一个四人学习小组(公开课借班上课时更是如此),而班级的座位安排往往是班主任从纪律、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精心调整后排定的,任课教师在上课时并不会调整学生的座位,这样的分组形式容易造成小组之间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会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认真完成任务,其余小组无所事事,这必定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由于我既是语文教师,又是班主任,在排座位时向有利于合作学习的方向倾斜,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排座位,尽力做好能力平衡,即在前后两桌中同时安排各个层次的学生,符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这样有利于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及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而不必为了组织学习小组花费太多的时间,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二、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合理分工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一般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静地听,有的甚至开小差;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和“听众”。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合理的分工,如“主持人”(具体全面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记录员”(专门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尤其是小组对讨论问题所持的观点、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位组员都完成学习任务,并检查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和“汇报员”(主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中进行汇报)等。明确的分工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可做,这种组内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定期轮换,从而促使小组成员不断进步。

三、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所选择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合作学习,一般遇到以下两种情况时要安排合作学习:一是有一定难度、发散性的问题或方法思路出现争议,需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群策群力;二是提供材料有限,一个人动手操作无法完成,需要资源共享、互相帮助、共同努力。了解了这些,教师就可以避免因随意、无目标或准备不充分而导致的无效的合作学习了。

四、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把握好教师的角色

全文阅读

小组合作的误区

【摘要】教师在小组合作的教学实践操作中的一些误区:重形式轻内容,建立小组却不见合作,脱离目标华而不实,合作缺少独立思考;重合作轻准备:合作缺少独立思考,成员分工不够明确,合作要求不够具体;重合作轻交流:交流结果忽略思路,忽视小组内部交流,教师指导、评价不到位,教师不当合作者。

【关键词】小组合作;误区;教学目标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然而,透过林林总总的小组合作现象的表象,围绕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部分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误区:

1. 重形式轻内容

1.1 建立小组却不见合作。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课前就已经安排好了学生三五个人一组,移动课桌,围放起来,学生围坐,成立了学习小组。遗憾的是在课堂上对面围坐的小组成员之间却缺少相互之间的协作,缺少信息的交流,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扭着脖子看黑板听老师或学生讲,围坐起来成立的学习小组根本上成了摆设,只有形式,没有现实意义上的合作。

1.2 脱离目标华而不实。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发挥班级授课制下集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学习群体中小组成员间思维的交流碰撞,收到开启学生智慧,挖掘学生潜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常见的现象是课堂上有的小组合作进行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学生置身于那样的学习情境中也是兴致勃勃,但是如果用课堂教学目标去衡量和透视这样的现象,却发现它追求了是形式上的趣味性,背离了课堂的主旨,大量的教学时间被白白浪费,阻碍了学生思维,并未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

2. 重合作轻准备

2.1 合作缺少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刚提出来,学生还未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决问题的初步尝试,产生比较强烈的认知冲突,初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路,教师便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学生被很快卷入小组合作之中,容易盲从,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对合作学习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全文阅读

议小组合作学习

摘 要: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互动来传递和交流信息,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34-01

一、划分合理的小组

给学生分组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让学生凭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这是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法,这种分组后的小组成员可能兴趣、爱好、性格等彼此相投,因而合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另一种是在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同异,优势互补”的原则下,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各方面的不同特点,把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学生的不同特点包括性别、个性、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等。把特点不同的学生编在一组,可以促使不同学生的共同发展。我在进行任务性教学时通常在分配新的任务时要求不同特点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这些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组里得到了不同发展,倡导了成功的喜悦。

为了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分组后要进行合理分工。设定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人。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时在教师知道下组织组内成员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 职责时将小组学习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中疑难问题、遇到的困难及解决过程、所得的结论等。汇报员的职责时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汇报。另外所分小组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一段时间后要根据实际情况或教学内容能够进行组之间的变化,同时组内成员也要进行角色互换或轮换,给每个学生提供均衡发展的机会。

二、把握合作的时机

任何教学方法或学习形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只有在其适用的情境范围内,它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恰当,对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我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下列几种情境下安排小组合作交流常常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全文阅读

谈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时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现在的学习方式更具有研究性,学生的学习也更为灵活、开放。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将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地穿插结合,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地给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

一、明确小组职责

小组合作学习要由组长和每一个组员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做到高效,因此每个小组都要有明确的分工,确定组长并给组长一定的权力,便于组长开展组内工作。组长每次合作学习时都要先有一个思路来组织本组合作学习,每次要确定不同的主讲人,记录人。并适当的多给学困生提供机会,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成员友爱互助。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到每个小组中,亲自进行指导,使每个小组尽快学会如何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倾听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组内的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只有认真倾听发言才有侧重点,有不同的见解,还能从中受到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 明确任务,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首先要明确小组学习的任务,知道在小组中要围绕什么任务去交流。如在教学圆柱体侧、表面积时,学生明确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有两个底面的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组成的,圆柱的底面是圆形,我们已经会求圆的底面积,那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就应该放在侧面积上,然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去自主探索。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了方向,有了侧重点。又给了他们自由的想象空间和活动空间,使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合作学习,使得合作学习有了实效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态,赋予全体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在合作学习中,给每个学生了发言、参与的机会,学生自身潜能得到发展,并能获得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使每位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 评价激励,互相学习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通过积分等方式评价和激励小组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等。

全文阅读

小组合作的艺术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四步八环节”要求老师放手,使学生将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已经体现出优越性,也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调整、完善各个环节。

在运用的过程中,经过一段的学习与自身的实践,解决了自主学习的问题。原本的自主学习基本是放给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成了“自己读书”。老师的作用不仅没有弱化,而是更加深入地体现在各个步骤、各个环节中,老师的作用更加“精致”了。老师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切实可操作的学习指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就在于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有思考深度地进行自主学习。

与自主学习密切相关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小组发展不平衡、浪费部分时间、讨论问题片面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教学效率还会大大提高。通过校内、校间听评课共同体活动的展开,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逐步探索着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小组的划分上要兼顾好方方面面的问题,最起码要将学习成绩各段的学习比较均衡的分布在教室的各个位置。前期工作做足了,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更加愿意为自己的小组献言献策,合作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是要谨慎处理的问题。四人小组是比较适中的,可以作为长期分组来用,也是比较固定的小组。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需要灵活处理:一是难度不大,不需要老师在班级集中讲解的问题,适合同桌两人合作解决,在两人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求助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这样节约时间,而且能充分解决每一个人存在的问题。二是难度较大,基本不需要老师集体解决的问题,四人小组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集大家的智慧将问题的深度挖掘出来。这种情况下,如果本小组成员解决不了问题,就可以求助其他小组。老师要起好协调、引导的作用,及时掌握各组存在的问题。个别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帮忙解决一下,整体都存在问题,就需要进入“讲解提高”环节。

另外,小组负责人一定要合理选用,学生自己推选是最好不过的。四人小组内的成员各司其职,都是某一方面的负责人,最后大家公推一名作为组长,协调组内活动。这样,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为自己份内的事情。培养起小组范围内的集体荣誉感,对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起促进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绝不是大家把头转到一起“聊”这么简单,把它当作一门艺术,根据教学的实践不断去探究更好的处理方法,一定会大放异彩的,为高效课堂作出贡献。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