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经济论文

校园经济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剖析

[摘要]校园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日益成熟的结果,同时它也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诸多变革。因此,发展校园电子商务并建立适合校园特色的电子商务是目前研究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首先概括了校园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然后对校园电子商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最后得出发展校园电子商务必要性的结论,为今后校园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相关参考。

[关键词]校园电子商务经济学分析

教育网和校园网在我国的广泛覆盖为校园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校园电子商务主要是以校园为依托,利用基础网络、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电子通讯手段,来满足校园群体的各方面活动。本文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校园电子商务的可行性。

当前加速发展校园电子商务是一个极好的战略时期,建立具有上海高校校园电子商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校园电子商务的经济学分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电子商务概述

(一)校园网络现状

建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上的水木清华是中国大陆第一个Internet上的BBS。随着高校校园网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并加以投资利用。截至2007年,以校园网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经通达内地的160个城市,联网的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达900多个,联网主机120万台,网络用户800多万,成为国内仅次于中国电信的第二大互联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主任吴建平教授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校园网”。

全文阅读

依托区域优势 构建“园校一体”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文章提出了高职院校和产业园区“园校一体”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具有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探讨了“园校一体”发展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创新了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园区;园校一体

作者简介:王丽华(1964-),女,广西柳州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实验室主任,讲师;张春乐(1956-),男,广西凌云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广西 南宁 5302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五批重点立项项目“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9A0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178-02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建立特色的一条必由之路。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和市场开放办学,为地方经济和企业服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高职院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企业配合、校企联合、校企实体合作、校企一体化等合作模式。但是,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形成“园校一体”发展模式,在校企合作中还是一个创新模式。下面我们就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为例,来探讨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以期为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范例。

一、理论基础

1.区域优势理论

全文阅读

知识经济背景下南京大学

【摘要】

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简述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别从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知识经济;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经济的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兴动力,从而也形成了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结晶,与知识经济共同发展着。知识经济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而文化产业则成为知识经济社会最重要的产业支柱。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知识创造显得更为重要,以文化创造为内涵的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在文化产业的分配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体制上和理论上及思想认识上的一系列原因,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高校科技园的文化产业,有助于从理论及思想认识上提高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加快理论知识向产业化的转化。

二、南京大学――鼓楼高校科技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全文阅读

高校校园文化市场的培育与调控

摘 要 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市场的命题,并简略论证了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必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要大力培育校园文化市场,加强市场调控,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拓新路。

关键词 高校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细胞、社会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不能与市场毫无关联。相反,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体系,这正好是最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并发挥作用的空间。据此,笔者提出了校园文化市场的概念,并结合组成这个复合概念的相关概念,如校园文化、市场和文化市场诸概念,对校园文化市场作出如下界定:校园文化市场是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其教育和娱乐功能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中介,是实现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从生产者、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

1 把握好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解决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

培育校园文化市场,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特别是解决校园文化市场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校园文化市场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是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建设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的市场产品才具有时代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给予人们充足的精神营养;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市场产品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繁荣兴旺,才有广阔前景。

同时,还要提倡多样性,这既是党的文化工作的“双百”方针在校园文化工作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大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更是文化主旋律本身的要求。因为文化主旋律内涵丰富,反映主旋律的校园文化产品在题材、形式、风格和表现方法上要求多样化,而且更因为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产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

2 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的结构,解决好“教育”与“娱乐’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娱乐师生两个功能,要坚持用健康、文明、格调高尚、师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优秀精神产品和娱乐方式,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市场,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校园文化工作者负有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消费,提高广大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责任,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师生宣传介绍高雅文化、严肃音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以重大“红色节日”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一二·九”爱国运动等为契机,用征文、演讲、辩论、革命歌曲演唱等形式,加大校园政治文化、高雅文化的市场占有率,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提高师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文化欣赏层次。要以提高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先进性为先导,以广泛性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精品战略,组织好校园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生产,通过实施校园文化精晶战略,创造一批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学校特点的,深受师生喜爱并有社会影响的文化力作,不断提高校园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冲击力。

全文阅读

校园经济健康发展探析

随着高校学生的不断扩招,校园市场所孕育的商机将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的效益。校园经济能否健康平稳有序运行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兴衰。本文将从校园经济这一经济领域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从而为建设一条符合国情的校园经济发展之路提供理论依据。

从2000年中国高校的招生继续扩大,到如今教育部制定的各种振兴教育计划中可以看出,更大幅度的扩招将是发展趋势。我们知道,高校是最前沿的新思想的密集地,在这里学科与学科相互交融,产生很多衍生学科,在这里,各种各样的思想激烈碰撞,智慧的火花在闪亮。无论是高校后勤集团还是各中小企业,纷纷涌进校园开始了掘金之路,在校园内外日渐上演起一场激烈的商战。

校园经济是知识、人才与资金的融合,是新经济时展的心脏,高校经济的发展无疑对地区经济乃至社会生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众商家的激烈角逐,校园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校园经济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将会步履维艰。因此,对校园经济领域发展现状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开展并深入。本文通过对校园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特别是突出研究其目前发展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来提出有效建议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新经济体制要求的校园经济发展之路。

一、校园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校园经济的服务内容

从地理环境上看,我国多数高校都在郊区,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小社会。就近消费是高校社区的一大特点,密密麻麻的商家挤在街道两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消费人群熙来攘往,商业繁荣可谓是登峰造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商业圈。这种依托大学校园,以大学生为消费主体,以校园周边为主要消费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性经济,我们不妨称之为――校园经济。校园经济一词已在教育界谈论了许多年,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校园经济属于经济学概念的范畴,从属于第三产业。服务内容也是日益广泛,包括众多服务性行业:校园饮食业、文化娱乐业、校园修理业、文印、宿舍装修及旧货交易市场等等。种类繁多的校园服务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动了地区经济飞跃式的发展。

1、餐饮业消费红火

常言到“民以食为天”,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饮食水平上人们也有了不同程度上的要求。在高校校园这种现象也不例外,校园师生对饮食的营养和口味也有着不同的需求,无疑为校内及周边的餐饮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大学校园多数都是采取的寄宿制,平时就餐多数就是校内食堂及周边餐馆。也许有人怀疑了,高校校园这个容纳几千人多则几万人的地方能有多大的市场,况且多数的教师学生也都是属于“节俭型”的消费群体。然而可绝不能小瞧高校校园这块潜在的市场,大多数高校位居郊区,人口密集,消费总量很大。在我们身边会经常有这种现象:朋友来了请吃饭,老乡来了要请客,有人过生日要聚餐,拿了奖学金要请客,就算没有什么,就因心情一时高兴,也要下馆子,再加上学校教职工及其家属每逢节假日时的小聚,校园餐饮业可是越来越火。

全文阅读

试析“两型社会”视野中构建高校节约型校园长效机制探讨

论文摘要: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两型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高校发展的理论创新,也是回应世纪之交我国大学扩招后资源紧缺、发展失衡、质量下滑的实践矛盾,高校建设的实践创新。文章建构了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分析了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意义,从加强领导机制、舆论引导、制度创新、文化涵化等方面,初步思考了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长效机制。

论文关键词:两型社会;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内涵;机制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节约型社会及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为回应我国大学扩招后校园建设实际,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由校园建设理念、研究课题,逐步转变成校园建设规划因素,在实践中渐次展开,初步积累了一定经验,比如,同济大学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的经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切,被列入2008年全球环境论坛典型案例数据库;2010年10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在重庆市召开了“2010年全国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推进工作交流会”,交流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经验。但是,在实践中,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研究中,其理论概括、意义重构、机制把握,尚不能较好回应实践中的命题,尤其是在建设两型社会形势下,如何建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图景,亟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回答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实践命题。

一、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

关于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问题,是解决“高校节约型校园是什么”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实践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研究和实践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高校节约型校园”。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中,相当一部分研究没有对此基本内涵作界定,比如,孙静的论文《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探析》(《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常建军的论文《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8期)等,甚至专门研究该问题的学位论文,诸如同济大学陈翊的硕士学位论文《节约型校园建设与评价研究》(2008年)也未涉及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研究。在对其涉及的研究中,也主要是关注浅层次的生活浪费和能耗问题,到现在为止,尚没有一个清晰和科学的基本内涵界定。

经过文献研究和理论思考,我们认为,高校节约型校园,不仅仅是一个关乎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水电及其他易耗品的浪费的浅层次问题,而是在两型社会建设理念观照下,高校办学的一个科学理念,是一个关乎办学投入与人才培养成果,办学成本与社会效益的问题。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应该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基本建设、学科专业与课程、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高校办学的各个层面,实现办学中的人、财、物的最大效用,以一定的办学成本,谋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地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取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效益,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校科学、持续发展。

二、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义

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在两型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发展先进理念提出和实践的背景下,高校发展的理论创新,也是回应世纪之交我国大学扩招后资源紧缺、发展失衡、质量下滑的实践矛盾,高校建设的实践创新。因此,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全文阅读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

摘 要:办学特色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建设中存在着明显的去特色化问题。有鉴于此,地方本科院校要科学定位,确立自身的办学特色;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办学特色的核心;服务地方,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求实创新,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55-03

办学特色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和发展的,在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管理机制、教育风格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的一系列相对持久稳定的特性[1]。办学特色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整体性、发展性以及创新性等。办学特色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特色、学科特色、办学层次特色、办学类型特色、校园文化特色、大学精神特色等。办好地方本科院校,把地方本科院校办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建设好地方本科院校,不仅仅关系着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关乎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各行各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特色求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不可回避的历史命题。

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求效益”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共识。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建设仅仅是形式,很少有实质性内容,存在明显的去特色化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目标定位趋同

大学发展目标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大学发展所要达到的数量、质量、规模、速度以及内部结构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体系[2]。目标的选择是打造大学办学特色的前提。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的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关系到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和如何办的重大战略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目标的定位,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不宜绝对一概而论。但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目标定位上,不顾自身的实际,一味追求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盲目追求学校的升格,都希望将学校办成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甚至一些刚刚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也想把自己办成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这样,学校的目标定位被模糊,学校之间职能的特殊性被抹掉了。这必然导致学校之间目标定位的趋同,学校的发展缺乏特色,影响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阅读

浅谈当代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对学习质量的影响

摘要: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生活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会促进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反之恶劣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大学生学习质量。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几个从校园文化活动出发改善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习质量;大学生

作者简介:殷树娟(1981-),女,江苏宿迁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KM201211232018)、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GJYB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220-02

1998年开始高等教育持续实施扩招,2003年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1900万人,在校生人数规模位于世界首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提高到2003年的17%,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的口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阶段。[1,2]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生活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把常规的大学校园赋予了新鲜的动态内容和富有时代气息的多色彩活动场景,展示给大学生的是一个生机勃勃、变幻无穷、具有无限魅力的崭新世界,为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新时期是健康向上的,能把握住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精神和较高的审美层次,但随着扩招的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的不断普及,大学校园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在悄然变化。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会促进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反之恶劣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大学生学习质量。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入手,阐述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校园文化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态度的影响,提出提高当代大学生教学质量的几个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摘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专业化的职业技术人才。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素质,不仅需要在学院硬件设施上有所提高,更是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笔者旨在对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这一核心理念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实践。

关键词:

就业导向;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原则”,而为了更好地实践这一方面不仅要着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硬件实力,还应在软实力的提升方面下功夫。而在提高高职院校的软实力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略。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应基于就业的方针,作为就业理念和职业精神道德的传递方面的主力军,使高职院校学子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牢固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表现出更为出色的专业素养。

一、“以就业为导向”规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向度

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针和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将就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动力,把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作为办学之基本向度。“以就业为导向”意在说明,某种程度上现代的高职教育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当中,成为满足相关行业的需要并最终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同时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满足学生的自我理想,实现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符合市场的需求,符合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教学模式上,从理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转向实践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一体的高职教育模式。概言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所体现的内涵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文化和实践本位的注重理实一体的课程文化。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内涵

全文阅读

高校资助育人与其校园文化的耦合机制研究

[摘要]高校资助育人蕴含于高校校园文化,又独立于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交互影响、共同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证了二者耦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探究出了二者耦合的三条路径:外部路径、辅助路径、内部路径。高校应充分发挥二者的耦合机制,合力育人和建设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校资助;资助育人;校园文化;耦合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14

随着国家、社会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高校资助育人已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经济资助是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物质基础,而培养、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才是高校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这一资助理念已成为高校资助工作者的共识。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园的各种资源,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引导。在校园的各项资源中,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育人资源,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实现高校资助育人与其校园文化的耦合,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

然而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与资助育人是相互脱节的。一方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得不到针对性的陶冶。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抬头,阻碍了高校资助育人的成效,不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本文提出,高校应积极构建高校资助育人与其校园文化的耦合机制,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发展。

1概念界定

11高校资助育人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并没有人对高校资助育人的概念进行一个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高校资助育人是指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通过搭建各种育人平台,建立系统考评制度帮助其实现其成人成才的一种育人理念,一种价值观,一种指导思想,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