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新课改理念的洗礼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此几度“招蜂引蝶”。但当掩卷沉思之际,我们不难发现十年课改中的盲区,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没有实效。
一、以“问”代“灌”,学生被牵着鼻子走
在十年课改的摸索实践中,“填鸭式”的“满堂灌”已逐渐消退,然而历史时空的产物相应而出一种典型的“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问题“满天飞”,或是非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有时甚至一问追着一问,穷追不舍。如星星点灯,零零碎碎,原本有机整体的文本也被问得支离破碎。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禁震撼:“填鸭式”与“满堂问”的区别何在?简直是换汤不换药。“满堂问”的教学,其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事先预设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难道不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背道而驰吗?
二、过分强调自主性,导致放任自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为孩子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洗心革面”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所谓的“精讲多练”,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学生口若悬河、海阔天空还受表扬说有创新,张扬个性。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的虚设情境里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自悟,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沸沸扬扬,天马行空。然而,四十分钟里收获了什么?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气氛活跃却是内容上的空洞乏味,不禁让人瞠目结舌。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事实上,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
三、课堂上的轰轰烈烈,内容上的清汤寡水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束缚,天地间任我行,自然就多了一份洒脱。课堂形式也随之丰富多彩: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蜂拥而至,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姹紫嫣红,真可谓空前高涨。然而,轰轰烈烈的课堂是否就满载而归?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煞费苦心来精心设计活动,使课堂上生龙活虎、热热闹闹,然而不经意间却脱离了文本,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导致课堂上的轰轰烈烈,内容上的清汤寡水。
一、新课程改革下上好小学语文课的重要性
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发展了自身的大众化特点,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有非常独特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沿袭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难以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上的需求。目前,教育新形势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逐步被引入到学校的教育章程之中,基于这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在教育新形势的背景下正在展现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实行人本管理的课堂管理方法
所谓的人本管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本”在人本管理中实际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目的和中心,也就是指学生本身是管理活动开展的主体,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核心来开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前提。第二方面是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说学生本身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所以,人本管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解放,包括学生的思想、性格等方面,意在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学校在实行人本管理时,首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学生开展一些良性的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活动,以较小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实际效果,达到完善学生品格、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最终目的。
(二)对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想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首先主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课堂,增添小组讨论形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开展小学语文课堂辩论形式,促进学生主动投身于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来。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指导学生学习为重点,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最新的现实生活案例,在教学方式上引领学生学习。同时在课上多注意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灵活地运用教学技巧,充分活跃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把学生放在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全国新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序幕,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展现出特有的生命力,在全国各地涌现出课程改革学习的榜样,但在课程改革进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部分地区课程和课堂改革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且理论层次不高,教育改革的实践推进不平衡,在推进改革过程中部分地区思想不解放、教育理念滞后,相应的课程改革推不动,因此需要全力去推动课程改革,寻求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
(一)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理念的滞后性产生于具备先进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和西方经典的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西方国家的教育课程改革影响深远,但却不能被中国的课程改革所吸收借鉴,中国课程改革的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却存在着先天缺陷即缺乏具有引领中国课程改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念,中国课程改革需要大师级的教育思想家,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仍然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变革,摒弃传统的教育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让新思想和新理论成为课程改革的思想土壤,让更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涌现。
(二)育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但是对于课程改革的目的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调查发现各学校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简单机械的知识传授和灌输,没有能力的提升,没有过程的体验,最终无法实现以育人这一目标即不能实现情感的升华。不以育人为目标即没有做到眼中有人,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收获,最终老师“绑架”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丧失了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扭曲了课程改革的本质目的,即育人为导向去引导和发展学生,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三)评价机制的单一性与缺乏对新课改理念的反思
1、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和课程仅仅以知识的掌握为目标,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具有单一性,即通过教学成绩来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而教学成绩的得出主要通过平时知识的学习和考试这一唯一的途径来实现,考试的角度即为记忆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以分量才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导致唯分数论英雄,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单一评价方式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同时不利于对人的培养,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2、教师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反思和理解。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不仅仅是指教师所具备的语文基础知识,也不仅是指语文基础知识与教育知识的叠加,而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不断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个体选择行为。
一、因材施教、尊重差异,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
1.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新课改下在教学中,语文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先卸掉作文写作很严肃这个包袱,让他们自由的表达出他们心里最想说的话。当然,有时候孩子在说话的时候会有很多话很多词语,但是在写出来的时候总是一两句话,这时候老师可以提示孩子:要是把你一句话写出来的事情说的再详细一点是不是需要更多的话呢?要是你要把你的故事讲得与别人的故事不同是不是需要说的很详细呢?学生听到这些启事,他们两句话讲完的故事往往需要一两段来完成,一次作文很快完成。而且每个学生写的内容不同,故事各异。学生们可以很轻松的训练语言的运用和提高写作能力。
2.鼓励学生写真实感受,抒发真实感情
真实的感情回事作文显得生动自然。很多学生写作会套用语文课本上的语言和情感,但是事实上不是每一个学生在同样的情况下都有同样的感受,同样的景色有的学生会觉得是美好的,有的觉得不是,有的孩子喜欢阳光,有的孩子喜欢雨天,孩子对同一个事物的感受往往不同,因此,新课改下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描写真感受、抒发真感情,喜欢的就喜欢,不喜欢的就不喜欢,这样学生就不会一提到描写景色就是“啊,真美啊!”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描述景色、讲述故事、描写人物的时候不要说好或者不好,而是尝试着看到同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有些面你可能比较喜欢,有些面你可能不喜欢,要是你觉得总体上比较喜欢,你可以选择写那些你最喜欢的方面去写,讲清楚你究竟喜欢什么,喜欢到什么程度,根据这些情况写出他们最真实的感受。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协作文的过程中出现空洞的思想感情。
3.鼓励学生使用独特新颖的词汇
各个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不同、理解不同、表述不同、用词不同,特别是一些独特新颖的用词要多加鼓励。一篇文章里边学生使用上好词好句,把这些词语在作业本上边勾画出来,并注上评语加以鼓励。比如有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是一棵白杨树”,有位学生在作文里写到“假如我是一棵白杨树我就放展地长”,这句话里的“放展”这个词是本地方言,意思是使出最大的力气、用上所有办法、为了实现目标不顾一切的意思,这个词语虽然并不是语文老师在课堂常常教学的词语,也不是普通话里的词语,但是这个词语正是学生对“假如自己是棵白杨树”的真实想象,是对一个突出的白杨树的认识。假如放在学习上,那他就是“放展”地学习,他就是最优秀的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使用新颖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自然能够保证作文的独特性、新颖性、生动性,要是单纯给学生强调作文要具备独特性、新颖性、生动性,很多学生连这些词语都不解其意,更别说是写出好的文章。
二、激活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一、开展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抓住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要努力将阅读教学的认知目标与教学目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等,要努力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以及技能的整合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地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实现阅读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往往较为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影响了教学效率。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模式。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双基”的训练,即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训练[2]。其次,教师还要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等进行“精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注重讲练的结合,例如要带领学生进行语句的扩展以及句子仿写练习,从而使得学生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而且,为了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开放性学习等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合作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交流[3]。然而,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学生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其给予指导,告诉学生应该自学哪些内容,例如文章的体裁与背景等等。要为学生传授科学的自学方法,例如如何细致地分析文章内容,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在学生自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适当地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沟通,要彼此交换个人的理解与想法,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活跃阅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从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语
【摘 要】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新观念、新方式实施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风趣、幽默、愉快中获得知识,便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作为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我们都拥有一片充满梦想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为之去创造,去耕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想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知识的拓展延伸能够让课堂丰富起来,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体会到自己收获的乐趣。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通过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我校刚刚使用班班通,在教学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学生没有见到的东西,教师就可以采用课件展示,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情晰具体的映像,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
二、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自己,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我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收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将学业评价转向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的得到反馈,激励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不断地改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海豚救人》这篇课文时,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提高默读速度,分层次,有重点的思考问题。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根据标题质疑、猜测内容,激发其兴趣。在讨论“被人们称为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是我尝试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分小组学习,摆脱繁琐情节分析和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能力”为着眼点,提倡探究、重情感教育、重习惯培养、营造思维活跃、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
摘要:在小学语文中开展研究性阅读,促使评价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文从评价目标的转变、评价对象的转变、评价人员角色的转变、评价手段的转变来阐述小语研究性阅读中如何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进行正确、有效地评价。
关键词:课程标准研读评价
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的评价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传统的评价标准对于新能力有相当的局限性,或者说,新的能力是不能用过去的评价方法度量的。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基本用于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而不是作为一种转变性的协调发展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与学习个体,不存在简单划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是为了调节学生的行为。究竟怎样运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改革研读中的评价呢?笔者在开展小语研究性阅读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研究性阅读的推出,促使评价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一、评价目标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研究性阅读应由以往教育评价偏重总结性评价转向重视形成性评价。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员参与。评价行为应该贯穿整个研究性阅读的始终,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行为进行积极评价,而不是只注意学习结束后的说教与总结。抓住研究性阅读过程中的有利条件,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适时点评、适度点拨,必然会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阅读。教师的评价艺术,还表现在热切的激励性上。这种激励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如某个学生理解得很正确甚至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干脆等,教师就可说:“某某学生答得很精彩,大家为他(她)祝贺!”这时,其他同学一齐鼓掌。教师还可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棒”或者说“你的理解很有创造性,希望你继续努力!”等。与对“优生”的激励相比,对“差生”的激励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差生”的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而在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譬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过程中,学生在研读蔺相如的语言时,有的体会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教师马上评价:“你的体会很正确!”;有的体会到了“蔺相如身为宰相,为人谦和”,教师也高兴地说:“你的理解很深刻!”;还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了蔺相如是在说理,而不是在斗气。”教师同样给予高度地评价:“你真会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评价对象的转变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大多是将学生的行为或取得的成绩作为教育绩效的基本标志。研究性阅读的实施,使人们意识到,学生的研究是他们在实践中成长的必然过程,也是实践中成长的象征和结果。学生获得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乃是成长的结果和评价的标准。这一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应征:“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实施研究性阅读,不能用传统的分数或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效果,对教育活动的评价,也不能只停留在“知”的程度上,而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有没有研究,研究到了什么。“只要围绕课题,占有了较为丰富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又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课题,我们就应给予较高的评价。”
一、开课导入艺术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遇》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一法也。”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也很适用。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状态调整到最佳。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再现,更是学生认识的需要。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耳目,拨动学生心弦,启发学生思维,触发学生情思。导入所用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往往有重大影响。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础。纵观众多语文教育名家,无不在导入的设计上精益求精,设计的精品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如:我在教学《梅花魂》时这样导入:我们已学过《梅花》《墨梅》这两首古诗,谁能把它们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学生踊跃背诵。师:学习了这么长时间,还能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很棒。同学们,那梅花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文章,他具体写出了梅花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人的精神,你们想学习吗?学生都兴奋地说:“想!”然后我板书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研究导入艺术,采用什么方法导入效果最好,要因文因人而异。有时还需对多种方式综合运用,运用好了,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新课改的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几乎都是由老师提出的,而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创造提问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教师提问要有艺术,还要让学生会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模式。新课程强调,通过设计真实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要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是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又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不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都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和质量,那么提问有哪些窍门呢?从教师“教学”方面看:同志提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究提问的艺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令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呢?那就要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还可以抓住课文重点设计提问,也可以采用对比、想象的方法提问。如:教学《小抄写员》时,课文先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我设计以下问题:“叙利奥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从学生“质疑”方面看:“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让牛顿产生疑问,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蒸汽机把水壶顶起来让瓦特产生疑问,才有了蒸汽机的发明。只有会疑问,才能促使自己积极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质疑呢?必须紧扣题眼,抓住过渡句,对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进行质疑。
三、引导点拨艺术
何为“导”,叶圣陶先生解释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导的课堂运作在于“引”。它不是单一地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四、教学语言艺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为媒介。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催人向上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运用技巧和艺术,才能成功上好每一堂课。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对学生爱的凝结。爱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这种爱必须促使教师对教学规律进行深入探索,必然会深刻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种爱,是创造教学美的原动力,是教学艺术的灵魂。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略知识基础技能传授;过于注重学生的互动体验,缺乏理性引领与评价;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缺乏教学智慧,偏离语文教学内容,这些问题值得反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改 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顺应新课改等,开始采取各种方法给予学生主动权,从而使得小学语文花样虽多,但教学效果不显著。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背景下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认知和见解。
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DD生活。
(1)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DD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
(2)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3)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还是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摘 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也不断进行着改进,而正因为小学语文课堂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对其进行改革则显得至关重要。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教学应该回归教学的本身,从语文自身入手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在面临着一定的变革,而在新的时期如何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必须针对课改的需求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真正的以学生作为我们实际授课的主体,这样也能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语文教学精髓,把握课堂授课节奏
如果想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本身对于教学的内容应该有整体的把握,应该首先掌握教材所要讲授的内容。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在课前就可以进行正确合理的课程设计,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游刃有余,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提高小学语文学习课堂的高效性。这样我们实际的课堂也是真正的以语文的教学内容为主,实现了将语文课堂“返璞归真”,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去传授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长春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这一课的时候,就对于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读,然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针对课程也准备了很多辅助教学的小卡片之类的。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有条不紊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能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去感受语文所带来的享受与魅力。
二、给予学生自主,尊重学生实际需求
语文课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学越来越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真正的主动权。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课堂上实现主动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