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中普遍对语文学科做了重大调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家长们普遍开始重视孩子语文学科的学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新教材如何教,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新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
背景一:日前,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制作团队原班人马打造的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正式启动,并确定于2014年3月至4月完成地区的选拔工作。成语大会将于2014年4月份在央视播出。这是语文界的盛事,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将再次掀起全国性的文化热潮。
背景二:目前各地纷纷出台的高考方案中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力度加大。有的省市或地区,将语文分值的150分增至180分。这真是语文界喜事、幸事、盛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必须加大课改力度,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新教材如何教,如何践行新课改的理念?方法当然有很多,我个人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品味和积累语言
在研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比较和品味,由此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 “一盏”“两把”“如此而已”等词语,学生通过极其简单的摆设,由此得出结论:的生活极其简朴,又将办公用品简单与工作任务繁重进行对比,将工作异常辛苦与食物非常简单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的伟大。
再如,关于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在《难忘的泼水节》中“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本句中,可以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并让学生当堂运用表颜色的词语造句,这样一来,积累的语言通过活用就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摘要:语文课堂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好端端的课堂变成形式的了。有的语文课仍是走老路子,将课文掰碎,“牵”着学生走。这些做法使课堂费时低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形式;把握标准;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70-01
1.把握课标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它以原来的教学大纲为基础构建了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确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制定了更为科学的语文课程目标;对实施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导向性建议;提供了更为规范的小学语文课程评价体系;重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由于许多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新课标的宣传推广走过场,教师们对新课标内容的解读存在形式主义,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形式化;有的老师从新课标出发,对过去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缺乏理性的科学分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年段目标含混不清。于是盲目地应对课堂,上到哪算哪,这种做法与我们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永远也不能把课上好。
2.钻研教材
.教材多元化要求,语文课要跳出教材教语文,要超越文本,于是我们许多老师盲目地向课外延伸,出现了重视课堂形式,轻视教学内容的倾向。我认为钻研教材,首先要重视教材,因为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能”。于漪也说过:“潜心钻研教材,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已口,如出已心”;其次,对教材要熟读成诵,支玉恒老师说:“课前不但要备课,还要''背''课,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熟读成诵,在教学中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再次,要整体把握课文,抓住文章的突破口,找准文章的训练点实施教学。文本的切入口,有的在课文题目,如《温暖》,有的在文章矛盾处、文章争议处。(如:《守株待兔》“窜”(跑,逃);语言训练点要具有工具性,注意品重点字、词、句、段,积累好词、佳句,学习写作方法,重视读写结合。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主要内容,这些归根到底就是要备好课,怎样才算是备好课·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分为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隐性备课最重要,它是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隐性备课最重要的又是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分四步:①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要一一查字典,把拼音写在字的上面。凡是新词都查字典弄明白。有的词语的意思虽然不一定讲,但我必须要懂。②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一般我要读四五遍。对于感情型课文,如《雪儿》,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一直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③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④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现代儿童为何要读文言文?我想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1.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炎黄子孙必须继承的无与伦比的瑰宝。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文言文,并且力求读懂文言文。2.学习文言文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文言文语言简练,内涵丰富,许多文言名句格言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成语,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改善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3.学古文可以丰富人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让人明白许多深刻的哲理和基本的为人处世的礼仪,还能了解许多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多读古诗文,就容易“知书达理”,其言谈举止就会显得温文尔雅。怎样指导现代儿童阅读文言文呢?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教学文言文,首先就是让学生读,一遍又一遍地读,一直要读到滚瓜烂熟。
这样一遍一遍机械地读,会抑制学生的兴趣,当然不能机械照搬。但我们必须懂得多读、反复读,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对“读”的指导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先是读正确,即帮助学生读准古文中难读字、生僻字的字音,扫除朗读的障碍;再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朗读,把文章读连贯读通顺,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文章的大意,把文章读成一个整体。其次,指导学生理解。古时候一些开明的塾师其实也反对儿童死记硬背,在蒙童熟读文章以后也重视逐词逐句串讲文意,称作“开讲”。塾师串讲的目的在于使蒙童理解和把握文意,并不在乎提高蒙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其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灌输为主。现代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提倡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教学。根据我的总结,小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对照课文中的注释理解文意。现在课文中编写的文言课文或供少年儿童阅读的文言读本一般都附有注释,充分利用好这些注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大部分难理解的词和句子(现在有些教材或课外读本中的文言文还给出了白话文大意,这样当然可以降低文言文阅读的障碍,但是这样的方式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否有利,还值得研究)。二是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并“猜”出不理解的词与句子的意思,这是许多教师教学文言文时最常用的方法———猜读。所谓猜读,就是让孩子们联系前后文,猜一猜文中的词或句子是什么意思。与现代白话文不同,文言文中的用词大多为单音节词,而且古今字义也有不小的变化,但现代汉语毕竟是在文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词语中的许多双音节的语词与文言单音节的语词有着内在联系,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做一番深入思考,常常可以“猜”出大部分词语的意思,这种能力可以为学生今后阅读文言文奠定扎实的基础。三是不求甚解,其实这也是一种读文言文的非常实用的方法。现在不少教师教学文言诗文追求字字落实,在讲解字义句义上花费大量时间,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可嘉,却不一定值得肯定,因为花费的时间与收获不成比例。其实成年人阅读文言文,包括阅读文白相间的古白话文小说,也不是字字落实,句句解义。读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很简单,跳过去,说不定读到后面,突然就明白前面词句的意思了;即使全部读完还不懂也没啥关系,因为个别词句不理解并不影响对全篇(文)的理解。其实,我国古代典籍中解释不通或不能解释的词句大量存在,有些词句的解释专家们也众说纷纭、争论不断。比如,“易经”之“易”,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不同的解释,并不会动摇其经典的地位。
于丹解读《论语》之所以会受到部分专家的批评,就是因为对一些语段各家有不同的解读。陶渊明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效率,教师也可以少费许多口舌,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朗读背诵上。再次,指导学生熟练背诵。我听过不少教师讲解文言文课文,对文言文教学理解比较深刻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一般都设计有背诵环节,遗憾的是,往往由于没有时间匆匆而过,显得浮光掠影,远没有达到人人都能背诵的程度。古人读书必定是先能背诵,再讲意思,将背诵视作儿童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务。他们认为,儿童开始读文言文,对读的书可以不完全懂,但是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关键就在于熟练背诵,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现代人学习文言文注重理解,但忽视了背诵,对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形成以及今后阅读理解文言文,都是不利的。如果只是追求文章内容的理解,以便使文中故事走进学生的心里,达到思想道德教化的目的,那么学白话文课文效果会更好。读文言文的价值更在于熟悉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言表达形式,在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从这一目标出发,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读可大大压缩,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背诵,最好能做到人人都能熟练地背诵。熟读成诵,是古代蒙童学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否也应该成为现代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评价一堂文言文教学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什么痕迹,具体说就是对学生今后阅读这一类作品是否能产生迁移。前几年浙江一位教师上的《猴王出世》引起很大的争议,这堂课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欣赏古典小说的语言”这样一种阅读的方法,教学目标和意图非常明确。但是,我认为这一目标设计,过高估计了小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小学生读原版的古典名著,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不少学生因为语言理解比较费劲就不读了,这样就始终不能走进经典。对大多数还没有接触或者刚刚开始接触古典名著的小学生而言,教一点如何“读懂”的方法策略似乎更有必要,因为流畅地阅读是基础,阅读时没有或少有语言理解的障碍,学生才可能喜欢去阅读。至于文言文的阅读欣赏,应该是在大量文言文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这样一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舞千剑而后识器。”文言语言欣赏必须以大量的文言文作品阅读以及相当的文学素养和认知水平为前提条件。因而,对文言作品的语言欣赏应是高中语文甚至是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我国传统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也是“止能讲其大义。若欲博综精研,可俟入大学堂后为之”(《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当下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教学的要求,也只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不要求对作品语言进行研读分析。如果以为学生通过一堂课欣赏了这样几个句子,以后就会这样去阅读古典文学作品,那就过于天真了。即使是作为成年人的语文教师,通过这样一堂课的训练,也未必就能独立欣赏文言作品的语言。
作者:吴忠豪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语文课堂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教育教学的本体。好端端的课堂变成形式主义了。有的语文课仍是走老路子,将课文掰碎,"牵"着学生走。这些做法使课堂费时低效。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乐学善思,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方法重在教师。下面是本人教学中的一些感悟,与同仁志士共勉。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形式;把握标准;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93-01
1.把握课标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它以原来的教学大纲为基础构建了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确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制定了更为科学的语文课程目标;对实施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导向性的建议;提供了更为规范的小学语文课程评价体系;重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由于许多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新课标的宣传推广走过场,教师们对新课标内容的解读存在形式主义,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形式化;有的老师从新课标出发,对过去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缺乏理性的科学分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年段目标含混不清。于是盲目地应对课堂,上到哪算哪,这种做法与我们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永远也不能把课上好。
2.钻研教材
教材多元化要求,语文课要跳出教材教语文,要超越文本,于是我们许多老师盲目地向课外延伸,出现了重视课堂形式,轻视教学内容的倾向。我认为钻研教材,首先要重视教材,因为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能"。于漪也说过:"潜心钻研教材,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已口,如出已心。";其次,对教材要熟读成诵,支玉恒老师说:"课前不但要备课,还要'背'课,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熟读成诵,在教学中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再次,要整体把握课文,抓住文章的突破口,找准文章的训练点实施教学。文本的切入口,有的在课文题目,如《温暖》,有的在文章矛盾处、文章争议处。(如:《守株待兔》"窜"(跑,逃);语言训练点要具有工具性,注意品重点字、词、句、段,积累好词、佳句,学习写作方法,重视读写结合。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主要内容,这些归根到底就是要备好课,怎样才算是备好课?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分为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隐性备课最重要,它是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隐性备课最重要的又是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分四步:第一、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要一一查字典,把拼音写在字的上面。凡是新词都查字典弄明白。有的词语的意思虽然不一定讲,但我必须要懂。第二、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于作品以生命。一般我要读四五遍。对于感情型课文,如《雪儿》,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一直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第三、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第四、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摘 要:在新课程的引导下,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已经不仅仅只是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更多地转向了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然而,人文教育作为新生概念,很多教师还是对该教学理念理解得不够透彻,于是出现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改革
对于形式化的语文教学课堂,在笔者看来,教师无法把握其中心思想的原因有三点:(1)没有把课程标准参透到位。(2)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度探究。(3)教学过程中只追求了表面形式。就以上几个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体验。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
新课程所提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教学体系,相比以前的课程标准而言,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得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显得更加现代化并具备了选择性和基础性: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性质给予了确定;科学地制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指明了方向。由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新课程的宣传不是十分到位,使得教师对其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甚至出现了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现象,课堂效率也没有得到提高。
教师应该将新课程的深层理念进行发掘,并在教学中贯彻实施,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新课程的指引性,掌握教学标准,认清课程性质,充分认知新课程所传达的精神,保证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笔者曾经参与过教学旁观,参与了多次以后,发现教师上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结构不够严谨以及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只在乎教师的“自我教学”。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把新课程所传达的教学精神参悟透彻,导致不能完成教学阶段任务。例如,叙事文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推断某些词句的意思,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二、课堂教学的优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情感意识融入其中,要使课堂呈现出真实感,融情于景。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拉近学生和教学课文之间的距离,充分利用课件,实现人文教育。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时间,遵循“读—思—议”的基本组织原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明确阶段性教学的目标,注意教学方式方面的继承和转变,将“探究、合作、自主”的现代学习法与传统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 要: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话题从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真情实感、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谈了粗浅认识和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
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诸多特c。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在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时,应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
语文学科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忽视对语文学科人文内涵的挖掘。
那么,如何挖掘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呢?我以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为例: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给学生要团结友爱。在学ǖ与j、q、x拼读规则时,我启发学生怎么才能记住,一个男孩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挖掉ǖ(鱼)眼”太残忍了!从孩子嘴中说出让人心灵震撼。还没等我做评价,就有小朋友说:“小鱼那么可爱,挖掉眼睛会死掉的。”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顺势说:“小ǖ有礼貌,见到j、q、x摘小帽。老师相信大家都非常喜爱小鱼,都愿意和小动物交朋友。”
二、合理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在中国教育史上,语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学好语文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帮助。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达到教学的效果呢?本文将对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进行一番探讨。
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
有些人一直认为语文学习十分容易,随便给一个主题,都可以滔滔不绝讲个不完,便忽视了语文的学习。但事实上,语文的学习并不是如此的简单。汉语的形成、规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语文这一门学科更不是我们花上一两节课就可以学好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是最具代表性的。汉语是一门优美的语言,一个读音可以写出来的词语数不胜数,一个字的读音又可能多变。“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这样的绕口令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要掌握汉语这一门语言,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平日的交谈中,拥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保证彼此间的交流。同时,善辩的口才也可以让学生在班级中脱颖而出。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在小学时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2.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学好语文,对于他们学习其他科目有着大的帮助。有些人驳斥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理科与语文的学习并没有任何相关之处。但他们忽略了这样的一点: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功底,学生就无法准确地掌握信息,理解信息。可以说,根据中国如今的教育体系,除了英语,没有一门学科教材内容不是由语文中的语言组织而来的。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基础,语文功底好的学生,他的思维能力就越强,也更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如果忽视了语文教育,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将会造成一定的弊端。所以,语文的教育应该从小抓好,不容忽视。
3.语文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不能忽视情感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对语文的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生刚刚迈入学习的旅程,接受知识、吸收知识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通过对语文中的古诗、古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侧面了解古人的生活,感受古人的情怀,聆听古人对我们的教诲。通过朗读现代文,学生可以通过语言的熏陶作用,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习优美语句的运用。在小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多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作为一名老语文教师,我经历了几次大的课程改革,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语文教材从内容到教学方法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这次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和以前的课程改革相比,力度更大,从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了更大的突破,特别强调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改变学科本位过于突出、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1教材有比较重的城市化倾向
我们现用的这套小学语文教材,对学习时间较少的农村学生来讲,学习内容依然偏多。每册教材的课文都在30篇以上,还有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词语盘点,加上必要的复习、检测,教学时间一般都很紧。一线教师普遍反映: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上册内容特别多,时间特别紧。对学前教育薄弱的农村儿童来讲,启蒙学习的门槛仍然过高,难度仍然偏大。很多学校没有开办学前班,儿童大多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家长也不注意开发智力,有些孩子连笔都不会握,更不会运笔。现在一进学校,就要学声母、韵母、声调、拼读、整体认读,还要认识数量众多的汉字,对大多数农村儿童来说,学习压力太大,学习效果当然不好。一些儿童并没有真正学会本来应该掌握的知识,是被教师“拖”着往前走的,以至一些学生到了中高年级,拼写词语都很困难,很多字还不知道读音。
对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较窄、社会实践活动少的农村小学生来说,部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设计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不便操作,即使进行了训练,效果也不好。
建议:加大地方教材的开发力度,编写一套内容适量、难度适中、乡村气息浓厚的农村小学语文教材,真正做到关注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2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严重下降
我们现用小学语文教材主要通过语文园地(五年级后为“回顾拓展”)来体现基础知识的内容,其中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最能表现语文基础知识的大概是“我的发现”,只是量比较少。上一套教材通过“基础训练”来巩固基础知识,从语音、字、词、句、段、篇等各个方面,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有很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方便了师生的教学活动。
【摘 要】 语文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全面实施,教师又要面临新一次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语文教育为全体学生所接受。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达到教学的效果呢?本文将对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 因材施教 重要性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因材施教是从孔子时代开始的,经过历朝历代的考验,沿用至今。它拥有二千多年存在的历史正是因为它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学记》认为,教师教育学生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即长善救失,这便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王夫之曾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个有善。救其失,则善其长矣。
1、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有些人一直认为语文学习十分容易,随便给一个主题,都可以滔滔不绝讲个不完,便忽视了语文的学习。但事实上,语文的学习并不是如此的简单。汉语的形成、规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语文这一门学科更不是我们花上一两节课就可以学好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是最具代表性的。汉语是一门优美的语言,一个读音可以写出来的词语数不胜数,一个字的读音又可能多变。“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这样的绕口令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要掌握汉语这一门语言,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平日的交谈中,拥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保证彼此间的交流。同时,善辩的口才也可以让学生在班级中脱颖而出。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在小学时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2、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学好语文,对于他们学习其他科目有着大的帮助。有些人驳斥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理科与语文的学习并没有任何相关之处。但他们忽略了这样的一点: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功底,学生就无法准确地掌握信息,理解信息。可以说,根据中国如今的教育体系,除了英语,没有一门学科教材内容不是由语文中的语言组织而来的。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基础,语文功底好的学生,他的思维能力就越强,也更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如果忽视了语文教育,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将会造成一定的弊端。所以,语文的教育应该从小抓好,不容忽视。
3、语文陶冶学生的情操。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不能忽视情感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对语文的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生刚刚迈入学习的旅程,接受知识、吸收知识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小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从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探讨如何转变观念,因材施教,能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因材施教;转变观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为更好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我认为广大一线教师要尽快转变角色,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当学生的良师更要当好学生的益友,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让学生轻松学语文。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新型人才。
一、转变角色,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因其智力发育程度的不成熟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理解翠鸟捉鱼的高超技巧。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师都是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直接告诉学生,但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个角度感悟到翠鸟捉鱼的高超技术?”这个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翠鸟捉鱼的高超技能,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既帮助学生寻找到了思考的角度,避免了盲目思考,又给了学生一个自己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能自然而然地发挥想象。因此,采用引导的教学方法,还能增加课堂乐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质量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教育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一思想仍然是一条不可置疑的真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不足,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第二是学会倾听,给学生表达自己的空间,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三、鼓励质疑,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