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专题教育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精选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第1篇

一、做法与成效:

一是禁毒、综治、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重视中小学预防教育工作,积极协作配合加强了对中小学生预防教育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建立了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集会议研究有关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中小学生预防教育工作机制;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制定预防教育方案,布置各学校预防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各有关学校建立健全了学校禁毒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禁毒教育计划和制度,签定禁毒责任状,将禁毒与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纳入学校的目标管理进行考核;

二是将禁毒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确定负责预防教育的骨干教师,对骨干教师进行禁毒业务培训,提高禁毒业务素质;在此基础上,让禁毒教育走进课堂,将禁毒预防知识纳入语文、政治、地理、历史课程教学之中,让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结合有关教材将什么是,的种类,的产地,对人类、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带来的危害及其严重后果,中国禁毒的光荣历史以及相关的禁毒法律、法规等内容有机的融于学科教学之中,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正面宣传教育。将知识作为学生必掌握的内容进行考试考核,确保了工作实效。

三是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预防教育活动:将教育纳入每周的主题队会、国旗下的讲话、班主任晨会等重要活动,做到警钟常鸣;设置预防教育标语、警句、预防教育宣传牌,举办专题专栏、墙报、黑板报、展板、广播、校园电视,营造良好的禁毒教育氛围;积极聘请禁毒委领导、法院领导为法制副校长,聘请禁毒民警、社区民警、派出所民警担任法制辅导员,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到校做法制专题报告,以案例分析形式对专业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学习,并当场回答师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提高学生认知、预防能力;举办模拟法庭活动,邀请公检法机关专家亲临现场指导,使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增强法律知识、体会法律尊严,提高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和能力;组织学生到强制戒毒所、少管所参观,请吸毒人员到学校现身说法,使学校师生受到现实教育;结合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讲座”和“青春期专题讲座”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展示资料,了解学生吸毒现状,分析吸毒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讨论分析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增强禁毒、拒毒意识。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试讲;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34-02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外语教师素质

外语作为国际交流中有效沟通的桥梁,其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外语教师的素质在外语教学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课堂情景创设为主的外语教学中,教师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是学生用目的语交流的主要对象,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尤其是对儿童的影响更大。小学外语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对语言的敏感性,使其掌握一定的语音语调和书写基础,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对小学外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课题组认为小学外语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基本语言素质。对于小学英语教师而言,口语自然流利,语音语调正确尤其重要;(二)基本教学能力。基本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设计、实施课堂活动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三)教学创新和个性化;(四)一定的艺术才能;(五)制作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从上可以看出对小学外语教师的素质要求是立体的、多维度的,维度之间相互渗透、动态互动。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从“试教”到教师还有较长的距离。而毕业生的试讲正是缩短这个距离的较好途径。

二、毕业生试讲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在指导试讲过程中,可以看到较多毕业生在组织教学、英语板书以及教具制作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一)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恰当地把握学生的注意和情感,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情,因势利导,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学法课程教授过程中谈到热身时可以运用歌曲的形式,同时很多示范课或公开课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英语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确实常常使用英语歌曲来进行教学前的热身。这就给较多试讲毕业生造成一个错觉,仿佛只有歌曲才是热身的唯一方法,所以在试讲时较多毕业生使用了歌曲热身,只是歌曲内容与所讲授课文的实际内容关联甚少。实际上导入的技巧形式多样,但很多试讲毕业生没有进行仔细思考而笼统地使用歌曲的导入方法,使课堂没有合理的承前启后,没有达到使用歌曲进行复习或合理导入的目的。导入过程中,其目的性、针对性要强,要有助于学生明确将学什么,怎么学,要达到什么目的;导入要有关联性,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教学重点密切相关;再就是导入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同时试讲毕业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太过紧凑,缺少必要的过渡。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内容尽管相对独立,但各个环节之间应该有简单适当的过渡性串词,使整堂课的内容浑然一体,流畅自然。

(二)英语板书

规范、流畅和美观的英文板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习惯。有的试讲毕业生在黑板上书写时整体显得杂乱、布局不合理,书写的平直控制不当,或用力不均匀,间距或行距的控制不统一,笔画粗细不一,不流畅,书写速度慢。同时很多试讲毕业生板书时一声不吭,课堂显得沉闷,没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还有的板书设计不合理,表现为书写分区不合理,单词句子挤成一堆,或者字体大小掌控不恰当;有的书写字体太小,太轻,让坐在教室中间的人都看不清楚;有的书写字体太大,频繁擦拭黑板,讲授的主要内容没有在课堂时间内停留在黑板上,使整堂课显得教学重点不突出,听课人无法从视觉上感知本节课的关键点,从而无法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掌握。

根据DavidCross提出的板书原则:“writeclearly”(写得清晰)、“writestraight”(写得整齐)、“standsideway”(斜着站)、“thetalkandchalkprinciple”(说和写的关系),试讲毕业生板书时应边写边说,与口头语言、教态协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猜测、想象、思考,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参与学习,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具制作

常规教具是教师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简单高效地表情达意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制作和使用常规教具的技能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对于电教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英语教师的常规教具制作能力尤为重要。试讲过程中,部分毕业生的教具制作不合理。例如:是把单词和图片分开写在两张卡片上恰当,还是把单词写在同一张卡片上图画的下方,或是单词和图片分别放在一张卡片的正反面?很多试讲毕业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教学课堂的有效形式。这需要试讲毕业生多动脑筋、多从别人那里学到有用的课堂教学形式。

三、试讲对师范生日常教学的启示

针对以上提及的试讲中的主要问题,小学外语教师的培养机构——师范院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小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一)毕业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并以科学的、充分的思维训练来带动学生其它能力的发展。试讲毕业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倘若自己都不爱思考,不喜欢琢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粗糙,又怎能要求学生喜欢他们的课堂呢?师范生训练过程中,教师应着力于培养和指导师范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方法和策略,要能给师范生提出符合实际、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采用综合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品质。

(二)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师范生应加强板书训练,能够清晰、流畅、规范、合理地书写与设计课堂板书。学生可以课后多进行操练,同时学校加强考核。

而且师范生应加强教学课堂用语的操练:一是多种方式练习口语;二是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用语。作为英语师范生,除了课堂上多讲英语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排练英语短剧等形式,自觉创设英语环境,增加说英语的机会;此外,对于特殊的课堂英语,可以向优秀教师学习,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认真积累简洁有效的课堂英语,学以致用。

(三)基于教学反思的教学实践

师范院校应安排学生进行长期大量的实践,并推广和借鉴反思性教学法。师范院校除了让学生观看小学优质课音像资料外,还要加强同小学的联系与合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小学教师(直接)定时走进师范院校的课堂进行言传身教,及时介绍小学英语的发展动态,建立“一条龙”的外语教学机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灵活、实用的实践空间。而且在充分备好课的基础上,学生要勇于走上讲台,多讲多练。

试讲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具体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互相听课等方式,对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因为没有反思就没有发现,也就没有进步和提高。可以是对个别师范生教学情况的连续追踪,也可以是总结师范生群体面对不同情况、不同内容、不同对象时怎样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试讲中出现的问题与失误,有个性也有共性。学生之间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课题组.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大赛课堂教学观摩分析报告》(下)\[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9).

\[2\]牛玉琴,贾俊民.英语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6).

\[3\]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第3篇

在北京市人杰地灵的门头沟区,圈门小学怡然静卧。学校创办于1946年,将近七十载的光阴中,守护在门头沟区这片教育沃土上,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为门头沟区,乃至北京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8271平方米,建筑面积2459.1平方米,现有教学班级6个,学前班2个。学校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师办公设备,现有图书23014册,远程教育设备一套,多媒体教室14个,计算机教室一个。校园风景怡人,硬件设施完备,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依托综合教材 开展主题月活动

教师评价说:“学校依托《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建设了充满生命力的课程,并延伸出专题教育月的形式。其中,生命教育专题教育月让师生聆听生命的美好,感悟自然;安全教育专题教育月让师生提高安全意识,运用安全知识保护自我……

学生评价说:“在圈门小学中学习,我们仿佛畅游在专题教育的海洋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人着迷,这是外校学生无法享受到的体验,我们喜欢这里。”

众所周知,依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积极主动落实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圈门小学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始终关注学生需求、有效进行课程实施、力求实现课程创新,使之形成合力,以促学生的全面发展、促学校的内涵发展为突破口,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3年12月11日,小学研修室“专题教育”课题组在圈门小学开展展示活动,研讨此项工作,推进工作进程。北京市课程室专家朱传世、门头沟督导室主任杨玉柱、小教科刘科长、中学研修室裴艳萍副校长出席研讨会,全区小学主管专题教育的领导和教师40余人参加研讨会。朱传世老师作为北京市专题教育的负责人,他希望更多学校从关注人的教育、社会的教育、人类的教育的角度,落实好专题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刘科长介绍了门头沟各个项目研究推进的情况,就项目推进落地的举措给予了指导。督学室杨主任对全体人员提出希望,希望大家关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注知识的呈现方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扎扎实实做好课程与课堂研究。此次研讨会,对学校开展工作起到了启迪和借鉴作用。

圈门小学为落实好专题教育,实现“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培养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的目标,结合教材设定的四个专题,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变传统的讲授模式为“讲授+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课上、课下结合,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学习知识、开拓眼界,丰富体验、浸润情感。结合教材编排特点,圈门小学采取“主题教育月”的形式开展活动。先后开展了“生命教育专题教育月”“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月”“安全教育专题教育月”“国防教育专题教育月”活动。下面以生命教育专题教育月活动为例,讲述圈门小学如何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学校结合生命教育教材,将类似题材归类,确定周教育主题。第一周为健康教育,包含了生命起源、健康的生活方式、护齿、饮食、发育、环境卫生、青春期教育、疫苗、传染病、疾病预防等;第二周为教育;第三、四周为礼仪教育,涉及了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公共秩序、礼貌用语、节日礼仪、演讲礼仪和涉外礼仪等。

从出台方案到具体落实,学校多次召开班子会、教师会、学生会,宣传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开展教育月活动的目的。学校邀请主管此项工作的赵薇校长、艾艳敏研修员来校指导工作。为了保障活动落实,进行了细致分工。班主任为牵头人,制作小报,讲授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带领学生开展讲座、观察、采访、小调查、竞赛答题、故事会、演讲、搜集资料、班会活动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美术教师还协助制作了手抄报。

为将生命教育与国家课程整合,学校组织教师,寻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语文学科中与生命教育的共通点,让老师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实现知识融合、内容迁移。学校还将生命教育与各种活动整合。少先队辅导员组织各班开展“生命感恩”主题读书活动,轮流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时间进行展示。学校积极营造教育氛围,借来展板、播放专题片,让大家看、听、体验、了解。学校专门安排全校师生来到了昌平区“生命教育馆”,让孩子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帮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生命意义,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努力实现生命价值。借新厕所建成之机,安装了“小故事大道理”小板画,《品味人生》《不要开错窗》《生命的价值》《人生的光彩在哪里》《追求忘我》等20多个小故事,让孩子体味人生,健康成长。

学校开展的一节节教育课各有特色,令学生沉醉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灵溪基地辅导员李正文老师的《生命、责任、感恩》开篇大讲堂,为全校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康老师组织全体少先队员观看《生命起源》视频,让大家惊叹自己的成长。岳老师在生命教育课上,首先播放视频《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让学生谈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生命就是一切具有生命的动物、植物,还有的谈到,父母给了自己生命,要感谢父母……之后,选择、判断、简答,一道道教师精心编制的题目让孩子们收获更大。学生们参与积极性高,踊跃回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产生寓教于乐的教育大效果。圈门小学在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活动,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在六年级学生的协助下,制作了手抄报,内容丰富,涵盖了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编报的制作,使一年级小同学了解了有关生命的知识。二年级:开展了小调查,统计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接种过多少种疫苗,都是预防什么疾病的;设置“过马路、地震了、下课时、发烧了”四种情境让学生体验,应该怎样处理;还开展了礼貌用语知识小竞赛。三年级:开展视力调查、采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利用班会时间把相关的知识内容向学生传授;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结合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综合实践活动,搜集了很多资料;采取闯关积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四年级:制作手抄报13份;学生搜集关于健康睡眠的资料,并制作自己在家的健康作息时间表;将7课书的内容制作成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拓展知识,发散思维。五年级:每课制作手抄报;根据生命教育课内容制作了思维导图,内容涉及预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青春期生理知识、文明礼仪、传统节日等内容,学生精心制作,认真选材;用好看的信纸做民族资料卡;用彩纸做文明提示牌;结合第3课内容做了问卷调查,画画自己的梦想,将来想干什么;还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开一次小型班会,做一个营养知识小讲座,完成一个采访任务,以“是否该给压岁钱”为题召开一个小型的辩论赛。通过活动,学生增长了知识,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学校专门设计了评价表,根据开展活动的内容设定评价要素,教师、家长、学生参与多元评价,书写参加活动的体会。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做评委,评选单项优秀、全能优秀和班级优秀,给予奖励。

如今,专题教育月活动成为地方课程建设的载体。学校将专题综合教材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灵活使用教材,形式新颖,以学生为主体,目的明确,教育效果明显。广大教师全员参与,提升了认识,提高了课程建设的自觉性。他们精心备课,指导学生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素质。学生们动起来了,制作小报认真细致,开展调查积极主动,小组合作互帮互助,搜集资料动员家长参与,俨然成了小小宣传员,不良习惯得以改善,各方面能力不断增强,重要的是他们把自己融入其中,留下了生命成长的痕迹。

学校还开展了其余的专题教育月活动。其中,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月,让师生了解环境问题,注意环境保护;关注世界文化领域,尊重文化多样性;在社会领域,师生了解人类和平与安全问题,在经济领域,了解循环经济、需持续生产与消费的知识。安全教育专题教育月,师生了解了安全知识,注意自我保护。国防教育专题教育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合格的接班人……

推进课程建设 开发主题课程

门头沟区圈门小学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校园内开发了“活力中成长”主题课程,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圈门小学打造以“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养成教育校园环境,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里快乐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新课程的多样性和多选择性使学校与教师建立了新的课程观,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还提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推进课程改革,圈门小学依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的《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落实地方课程,在学校内进一步开发了主题课程。

开发主题课程的意义及过程 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开放式专题综合教育实践活动主题课程是利用中小学专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素养相结合,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以一个个主题为研究的线索,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实践、体验、感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那种学生单纯的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方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对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是:以学生活动的主题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以“综合实践型课程”方式来开发课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条件,参与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调查、访问、观察、资料搜集等,让学生通过主动实践、主体探索、积极思考等方面的锻炼,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形成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究的基本素养。

圈门小学以“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里快乐成长”为教育思想,全面而深入地实施“活力教育”,以活动唤醒活力,以活力提升素养,以活力教育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构建活力管理、活力队伍、活力教学(活力课程、活力课堂、活力作业)、活力德育、活力后勤特色体系,促进学校和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自信、友爱、全能、充满活力的优秀学子,学校以“活力德育”奠基其“德”,以“活力教学”培养其“才”,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开发主题课程的原则 “生活即教育”,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主题课程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学校生活,还包括学生的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要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领域,就必须充分关注直接生活经验。只有来源于学生生活的主题,学生才会倾注热情,活动的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主题课程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的。学校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坚持综合实践活动源于生活、指向现实的原则。开发课程时,需要充分依托学校资源,利用教师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人生经验,带着发现身边资源的眼睛,将各类资源进行及时加工、转化成为课程资源,充实主题课程。

圈门小学在开发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主题课程时,不是单纯地从知识着眼来动手做,而是从人的发展着眼,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情意、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和学科间的渗透,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发展,在体现课题研究的同时也应突出课程内容综合性和专题性,着力体现内容的专题性和系列化,真正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按教育内容和教育主题来分,有劳动教育型、科技教育型、环保教育型、生活教育型、艺术教育型;按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分,有自主参与型、小组合作型、问题探究型;按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分,有参观访问型、调查考察型、上网合作型、问题探究型;按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分,可以有参观访问式、调查考察式、上网搜索式、作品展评式、观察图像(图片)式等等。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平台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及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2015年国家废除实行了20余年的教师资格“双轨”制度,即对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证实行必然资格,对非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证实行限定资格。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全面实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取消了师范生的考试豁免权,同时强调对教师专业实践素质和能力的考察,这对师范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如何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及如何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占有优势成为师范教育亟须解决的课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新兴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构建上本身就比较薄弱,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面对教育大环境的改变,专业的办学所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但同时蕴含专业发展和革新的新契机。在新形势下,小学教育专业势必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要求,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思考和认识,对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作出必要调整,改革和重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二、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其形成

在学术界,教育实践能力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其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集中在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共用和混淆,另一方面集中在教育实践能力的构成上,很多学者对教育实践能力的构成有自己独特的看法[1]。

(一)教育实践能力的涵义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更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所以,实践能力就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获取途径是经验。所以实践能力是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和体验而形成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行动能力。它不能简单地用试卷考试的分数衡量,而只能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评价。综上所述,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是保证教师个体顺利运用已有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教育实践能力是一个抽象概念,从这个概念我们无法获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需要哪些能力应对实际问题。教师实践能力的构成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教育实践能力指向的是具有目标导向的行动力。但其作为“行”不能脱离“知”。“知”不仅代表知识,而且代表教育的价值观、态度和教育的心理品质等。所以从总体上说,教育实践能力应该包括教育心理实践能力和教育技术实践能力(技能)两大部分。把教育实践能力仅理解为教学技能,就造成了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概念混淆。教育心理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应具有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优良的教育品质。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普遍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品质包括综合的专业知识品质、反思性的专业思维品质、研究性的专业学习品质及创新性的教育教学行为品质等。除此以外,应该包括具有能够提升自身教育生命与生活质量的专业自觉,具有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教育心理实践能力无法表现为具体地解决某类问题的技能,它是弥漫和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个人的心理特征,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整个教育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技术实践能力是在心理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能够在应对教育实践中具体问题的时候选择和应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或策略的能力。教育技术实践能力也不等同于教学实践能力,因为它是指向教育全情境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

(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

教师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发展遵循实践的逻辑而非简单的认识的逻辑。根据唐纳德·A·舍恩的理论,教师能够迅速地解决在教育实际情境中遇到的偶发性问题,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有一个丰富的“经验库”。“经验库”里面包含这个教师以前所遇到过的问题、解决方案和结果等。当教师遇到一个新问题时,他们通常会把新问题与“经验库”中的问题情境进行匹配和比较。如果问题情境相似,教师就会把新问题当做自己熟悉的问题处理,这时候教师就会依据已有经验处理当下问题。而如果“经验库”中没有与当下的问题情境相匹配的经验,或者说过去的经验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教师就会根据当下的问题情境,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而每一次获得的新经验又会储存到“经验库”中。这样,教师就在不断地“处理问题”和“形成新的经验”的动态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经验库”里装的问题越多,问题类型越丰富,教师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可供选择的对策就越多,也就越有可能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按照这一理论,提升准教师或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就是要帮助他们建设正确、合理和有效的教育“经验库”。如果“经验库”中所累积的经验不是基于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优良的教育品质,那么教师从“经验库”中选择用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可能带来负效的教育结果。也就是说,在这个“经验库”中既体现有教育心理实践能力,更能体现出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

三、危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体现了与教师教育其他专业所不同的专业特点:一是综合性,基础教育改革在小学阶段的要求朝综合化发展。要求教育教学符合儿童活动的未分化的特性,是低幼儿童课程设置的世界趋势。小学教育专业当然应该把握小学教育的综合特性,强调小学专业师范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形成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二是教育性,因为小学生具有较强向师性,所以小学教师的品德、个性和知识水平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小学老师更应做到为人师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德行修养尤为重要;三是实践性,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更加频繁和深入,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更应将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然而,在现实中,小学教育专业由于受到传统师范教育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教育实践从质和量上都不能得到落实和保证,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二是重考试轻训练,学生理论学习为了应付僵化的考试,死记硬背,大多形成不能转知成智的惰性知识。由于缺乏教育实践能力的有效评价机制,因此学生从事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动力不足。三是重课堂轻活动,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观念落后。其培训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局限性很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没有很好地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实效不高,专业的培养目标达成度偏低,学生就业无法保证。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逐步成熟的新时期,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必须紧扣《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改革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制,建设真实、可行和有效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四、出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构建

在新形势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能力实践训练需要以新的实践价值和实践形态适应并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转向,回应教师教育变革的要求,并能够满足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使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实效。鉴于此,我们需要从教师职前培养旧有的“学科理论模式”和“实习见习模式”中跳出来,以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和“行动模式”规范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反省和思考在实践取向理念的关照下,如何提供给师范生更多情境化的教育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形成情境性、综合性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这对于保证提升准教师的专业水准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是符合实践取向理念的具有弹性和张力的教师教育实践训练的新模式。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就是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机制。就小学教育专业来说,这个机制中需要构建三个系统:一是课堂教学实践系统。二是小学实体实训系统。三是课外社团活动系统。

(一)课堂教学实践系统

传统的师范专业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理论深度不足,实践性却很差。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考试,所学知识往往成为无法应用于实践的惰性知识。建设课堂教学实践系统就是要在课堂中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实现转知成智的课堂功能。构建课堂教学实践系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精简课程设置,促进显性课堂教学向隐形课程学习转变。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密集,理论学习的时间过多,学习过分局限于课堂,情境性缺失,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少,限制了学生活动和实践的时间,不利于开展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精简和合并课程就是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在主要的理论课程增加课堂教学学时和次要课程削减课堂教学学时的同时,给学生布置相关书目的阅读任务,把显性课堂教学转变为隐形课程学习,以个性化和实践性的方式作为考核手段,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转知成智的能力。

2.革新授课方式,改革评价机制。课堂教学应该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特点和实践,紧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和教育情境讲授理论知识。在教学情境下的真实学习活动中,把教学内容情境化,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习场,在这个实习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与进行的实践及今后校外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同时,改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以实践为取向,采取多样的评价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业发展。期末考试的笔试部分应该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真题为范例出题,在题目中体现转知成智的特点,提倡知识的应用性。

(二)小学实体实训系统

高师院校都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建有实习实训基地,但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往往和高师院校联系松散,不能发挥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实训的基本作用。在新形势下,就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来说,重建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关系,优化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作用是当务之急。

1.规范实习实训基地的制度和功能。政府应该从制度上规范高师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职能。就小学教育专业来说,应在合适的区域内,遴选合适的小学作为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基地与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双向服务的利益共同体:实习实训基地必须履行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责任和扮演教育科研前沿基地的角色,同时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提供基地理论指导和教师职后教育等相关服务,提升各自区位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

2.双师型导师制度的建立。从大一开始,为每一位新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来自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师,一位来自实习实训基地的小学教师。两位导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

3.构建360度立体实习实训制度。随着国家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未来其资格的考核必然要考虑学生实践学习的分量。传统的实习见习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约束了学生的实践学习。在传统实习制度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从空间和时间上构建全方位立体的实习实训制度。

第一,增加传统教育实习的课时数。由目前占课时总数的5%-10%提高到15%-20%[2]。

第二,大一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见习。大一学生刚接触小学教育专业,对专业的学习和职业的未来充满彷徨和迷茫,利用业余时间跟着小学导师在小学服务,有利于学生及早树立专业理想和职业价值信念。

第三,鼓励学生为小学服务,以学生在小学服务的时间作为考试标准的一部分,达不到时数的不予毕业。

第四,根据实习实训基地的活动需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为的活动提供人员帮助。总之,高校可以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和实习基地建立常态化的实习实训制度。

第五,建立教育实践能力评估机制。仿效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做法,在大二和大三的四个学期内,依据小学教师的标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分阶段评估。期末学生通过答辩和试讲等方式向自己的两位导师报告自己的达标情况,并呈现实践活动中的多种资料,包括教案、教学活动的照片及批改的小学生作业的复印件等[3]。

(三)课外社团活动系统

除了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两个场域外,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投入到实践学习中的另外一个场域是课外社团活动。课外社团活动是学生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活动系统。引导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与专业的实践学习相结合,是构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重要环节。

1.设计与教育教学实践学习相关的社团类型。构建课外社团活动系统的先导就是要先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与实践学习高度相关的社团类型。社团类型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要考虑其与实践学习的相关性。

2.引导骨干学生和学生干部发起并组织社团和社团活动。利用骨干学生和学生干部的优势展开活动并组建社团,为社团未来常态化的活动奠基。每个社团应配备指导教师,指导社团展开的实践学习活动。3.学院系部应该全方位支持和配合社团活动的开展。系部应从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展开对社团活动的支持。肯定社团竞赛类活动的最终结果,并在荣誉上给予认可。

参考文献:

[1]宋楠楠.高师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养成探究[D].西南大学,2010.

[2]陈承声,陈彩燕.“国考制度”下的高师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J].教师教育论坛,2015(3).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6-0016-0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目前,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案例课题研究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良好机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拓宽。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忙于参加各类比赛,参加各种培训后,实际成效是否如预期?本文通过对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试图探寻一条适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以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有所帮助。

一、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主要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比赛,案例、课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短中期岗位在职培训及中长期脱产培训,职称评定等,还有部分教师自费参与学校以外的专业提升和资格认证等。这些专业化发展平台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及比赛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基本进入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站得住课堂,应该具备教师所需的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参与这类比赛,能够培养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表达力、教育教学组织与机智反思、研究与创新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是简单的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它没有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多地体现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和把握。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比赛课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自己在摸索着前进,不断积累经验。这个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更具个性化特征,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具体化的提升。

2. 心理辅导案例及课题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课堂教学外,更多承担着全校师生的个别及团体心理辅导、学校教科研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利用心理辅导的案例进行研究,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积累心理咨询与辅导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咨询能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咨询技术。例如笔者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通过案例研究,发展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心理辅导技术[3],并取得了一定专业水平,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除心理辅导案例研究外,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问题,最后解决某一心理方面的问题,或者得出某一结论或方法,使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一方面取得进步。这种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用的专业化途径。

3. 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及在职或脱产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中,教师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分享经验和教训。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一方面可以改进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方法,提升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自己的某些经验教训也可以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同行的群体活动中,寻找自己的归属感,也有利于朋辈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

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更宽的途径。如已经启动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推出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发展培训的短中期项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不再只是形式上的要求,而是必须通过在职的短期培训、脱产的中长期培训获得相应的学分,才能够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和攻读教育硕士也是专业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提升专业水准的同时也可以不断激励自己在专业领域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各类自费的心理培训与资格认证

现在社会上的各类心理培训和资格认证很多,各种流派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选择余地。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擅长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去拓展。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反思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外在的严格规范和恰当的评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很多,从外在形式来看,要接近或达到预期目标,需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和学校的严格要求。专业化发展所需的经费主要来自学校,如果只是流于形式上的参与即获得相应的学分或资格,那么所谓的“专业化发展”仅仅是一种浪费。因此,从外显的活动、培训形式到真正的专业成长,需要外在的严格把控和恰当的评价体系的约束。

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当内化为自身的专业诉求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专业化发展路径,确实可以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培养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整个过程中,专业化发展的模式相对外化,很多都是岗位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如很多没有上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师,通过比赛、观摩、研讨活动等,可以模仿到很多上课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在职或脱产的培训也往往流于形式,虽然平台很好,却因为各种因素而并没有发挥出这个平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有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这些外在的发展模式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需要以自己的内在要求为前提。如果仅仅是为应付任务,任何的培训都不会起作用。在面对如此多的专业发展路径时,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参与这次活动或培训,我要做点什么,或者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能够对自己有专业要求,活动或培训中总能够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收获。其次,任何一类心理方面的教研活动、培训,其功能都会有一定的特点和限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判断,看这类活动、培训是否适合自己,而不是只要是活动、培训都参与,反而不利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内在的专业诉求,一般都会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不断学习和积累来满足,而所参加的活动、培训应该是在一定的研究基础上进行选择,这样的专业提升效果才会非常明显。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专业水平的提升关键还是在于自身。有的教师对某一方面感兴趣,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心理服务过程中,一边自己学习理论、摸索方法,一边实践并总结经验教训,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咨询相关的专家学者[4],这样的专业发展效果总体来说是不错的。内在的要求驱动专业学习和实践,多看一点专业书籍,多做些笔记,多反思自身的专业成长历程,能够给教师带来更为实际的专业帮助。

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专多能、更趋一专”的专业化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犹如社区医生,是个全能型的专业工作者。对于心理学、教育学的各种理论、各个流派都应当有所涉猎。特别是对于学校范围内发生的各类心理问题需要预防、识别、辅导和转介。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技术,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专业知识和能力。而现在的专业发展培训中,这种全面型的培训较多,也正好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了发展机会。

但是在心理学领域,各种流派、理论太多,全面深入学习及运用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也不现实。教师在汲取各流派、理论共同特质的基础上,深入掌握一两种适合自身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技术,相信个案的咨询辅导效果会好得多。同时因为经常性地在实践中反复使用和锤炼,掌握的这一两种理论技术会得到扩张或重组,也往往会发展出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术手段,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更高水平。

“一专多能、更趋一专”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把专业化发展看成是一条把自己培养成为专家型的学校心理学家的路径,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权威的仰望和对同行的钦慕上。在某一领域内,自己也是有话语权的,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是成功的,在学校心育中,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眼光,提出、设定、开设、实施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切实解决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积极心理学思想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性反思自我的科学视角,难得的成长机遇和实践路径[5]。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观点、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构积极的心理教育范式,形成积极的教育风格,培养自身的积极认知方式和乐观心态,建立积极的师生互动关系,而且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能够以积极的知情意行带给学生正面的影响。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服务中,给学生传递直接的积极心理信号,促进学生转变消极认知方式,体验积极情绪情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积极心理形象对学生也能带来隐性的积极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归根到底是要为学校师生服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给师生的,不仅仅是遇到心理问题时的帮助,更应该协助师生提升幸福感,让大家不断体验幸福和快乐,并学会获得幸福、快乐的方法。笔者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自编《高中生积极心理拓展》的校本选修课教材,为学生开设了这类积极心理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迎合积极心理学的潮流,在专业化要求下,不断反思自我、悦纳自我,以积极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心理服务的实践活动,努力提升专业素养,积累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宏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6):64-68,72.

[2]王科成,崔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从教师自身的视野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9:4-6.

[3]陆小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绘画投射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03:7-9.

[4]王燮辞.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发展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8:7-9.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第6篇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通识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比例的矛盾,其内部也存在着内容重复、体系不全等问题。随着本科专业本科层次的设置,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大多采用“综合培养”模式,且将课程“拼凑”的现象较为普遍,集中表现为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两类,而且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以学科课程为主。实践证明在新形势和新课标下,课程设置显得结构单一,内容陈旧,不合时宜。如今的小学教师必须是社会化他人的多面手。实践中也是这样,小学教师往往是包班教学,文、理、音乐、美术等学科及班队活动设计样样精通,但现今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不能达到这样综合型的要求。

2、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对策

2.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该专业发展的一大难题。首先,可以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以小学教育专业为核心,搭建一个由教育专家,地方行政部门和小学组成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利用这个平台,小学教育专业将得到专家的现场指导,解决专业内涵提升的理论问题;小学能提供教育实践基地,学生能深入小学,拜师学教,大大缩短上手时间;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能就教育中的问题取得专家的专业指导,也能直接参与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确保基础教育师资的质量。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一培养、二引进、三、分流的办法。培养是主体,引进是补充,分流是辅助。培养主要是中师转入的部分教师,他们有深刻的教学经验、紧迫的危机感,培养起来既快又有实效,使他们能很快跟的上时代的步伐。对于小学教育专家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完善:一方面鼓励教师向高学历、高职称的方向努力,鼓励教师考研、考博、晋升职称,支持他们申报科研课题,走学术提升之路;另一方面安排教师深入小学,将教学活动与小学教育教学相结合,着力探寻小学教育的特点,并贯穿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之中。教师培养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利用专业建设的平台,促进教师发展。教师引入,可以将精于小教专业某一课程的教师引入,待了解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后,合理教授该课程,使学生在课业方面有与专业人才相差不多的水准,一个专家,可以带动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推动专业发展。

2.2合理构建专业课程结构。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注重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建立“五模块、三层次、一主线”的课程结构。基础性。注意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性,既要重视普通文化课程,通过学习普通文化课程来提高未来从教时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人文素质,扩展知识面,实现文理渗透,又要优化学科专业课程,加大通识课程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具体学科特点,确定内在逻辑联系、对主干课程不突出的学科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反映学科前沿的新的教学内容,拓宽教育专业课程,加大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开设内容要反映当代新颖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技术,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能。小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开设必须具有实践性。应为学生提供一些与小学及小学生接触的机会,丰富他们对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活动,切实提高教育实习的成效。应通过学生的实践,增强其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一是课程设置在整体上达到综合,以学科课程为单位分别开设,达到知识结构在总体上的综合效应;二是以上述为基础,开设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课程。这类课程以较大跨度实现多个知识领域的综合,极有针对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形成综合能力;三是学科内综合。学科内部综合,不再强调知识的逻辑序列,而是灵活应用学科内部知识,较大跨度的调度知识,以解决问题。“五模块”主要构成部分分为公共基础课、教育专业课、学科专业课、专题研究课和实践技能课。教育专业课是解决未来工作中“如何教”的问题。学科专业课指可以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恰当把握“教什么”的问题。专题研究课,可根据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专题供学生分组研究和汇报交流。“三层次”即以公共基础课为塔基,以教育专业课和学科专业课为塔身,以专题研究课为塔尖,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内容不断递进的“金字塔”式的课程结构。“一条主线”,即以实践技能课贯穿四年学程的始终,强化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

2.3营造师范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隐形课程,它可以通过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教育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情意,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物质层面上来说可以通过张贴教育家头像、名言、警句和布置学生作品展台等,让走廊、墙壁、教室空间都彰显小学教育的特色;从制度层面上讲,可以定期举办基本功比赛。演讲、说课、儿童剧编演每年每月都敲响小学教育的警钟;从精神层面上讲,通过四年不间断的专业介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沿着“接受专业——热爱专业——信奉专业——专业成为人生职业”的情感历程,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院系间的学术讲座、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种课题研究活动,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教学科学研究,这些都是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活动。从这些活动的参与中,让学生切实的受到良好的教育氛围的熏陶,浸润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自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研究型教师素质的形成,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也能受益终生。

2.4建立高师与地方政府、小学的合作关系。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第7篇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敏感期,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喜欢问教师很多问题。因此,小学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因为小学生提的有些问题跟小学专任教师所教科目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但教师在小学生心中是知识文化的象征,而且小学生有强烈的“向师性”,以教师为模范,小学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小学生成长过程有重要影响。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体现综合性的特点,职前小学教师既要懂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会社会科学知识,更要具备人文关怀的精神。

(二)小学教育活动的实践性

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都只是纸上谈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度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西方教育界也非常强调“实践性智慧”,强调只有把理论知识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与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直接提出“做中学”的理念,并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社会”等经验主义理论。因此,高校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课程的良好实施,才能真正促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减少以后职初阶段的磨合期,使师范生迅速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

(三)小学教学实践的技能性

某种程度上讲,教育对象年龄越小,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就越高。因为年龄越小的教育对象,其学习的思维方式与成人的差距越大,教育者越要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思考。特别教学实践的对象是小学生,对教学实践的技能性的要求更高,因为相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小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方式相差更大。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减少运用抽象的符号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小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教的内容,更要知道怎么教,从“WHAT”到“HOW”是对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提出的重要要求。教育实践课程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必由之路,在课程设置上要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要强调在实践中反复训练,以适应以后小学教学实践的技能性要求。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课的问题

(一)教育实践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

首先,时间结构安排不合理。有些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见习时间和次数都较少,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有的高校还将最后一次见习和教育实习合并。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经验,见习最好是每学期都实施,每次1-2周,这样有助于师范生把刚刚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外,教育实习时间往往集中在大四的一个学期,这种一次性实习方式客观上有助于管理和减少高校的负担,但实习质量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其次,内容结构安排不合理。教育实践内容主要限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对于整个学校教育运作、教育科研、教育调查等方面没有很好的重视,特别是毕业论文没有很好的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再次,层次结构安排不合理。通常来讲,优质小学接受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压力更大,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见习和实习经常固定在几个实践基地学校。而且,很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在教育实践期间被一直安排在小学某一年级的某一班级,没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年级以及不同类型的小学。

(二)高校与小学合作不紧密

长期以来,不少小学仅仅出于义务而接收实习生,有个别小学还以各种理由拒绝实习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与小学没有真正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为缺少长效的合作机制,大学与小学间在学术研究、教学探讨等方面很难共享,而且大学与小学之间的合作协议缺少约束力。当然,我国有些高校学习西方经验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等形式的双方共赢的教育实践基地。实习支教固然是建设小学教育实践基地一种模式,但需要支教的小学往往是农村薄弱小学,在师范生本身就需要专业成长指导的时候却长期呆在农村薄弱小学,这无疑会对师范生的发展有影响。部分专业水平尚不成熟的师范生执教小学也存在不少问题,地方教育当局也忧心忡忡,有些地方甚至提出“先实习,再支教”的呼声。

(三)对教育实践课程指导不力

一方面,不少高校教师没有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时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有效的分析指导。有些高校教师没有深入研究过小学教育实际,却承担着教育实践课程教学;高校很少有专职带队的教育实践教师,在教育见习和实习时经常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轮流带队,有的时候实习分配的小学有好几所,这些教师只能是走马观花走一遍,无法因材施教的照顾到每位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而且,高校指导教师很少会长期驻点进行教育实践管理,原因是本身还要承担高校教学和科研任务,所以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只能是抽空进行。有些高校干脆实行分散实习制度,让师范生自己联系小学实习,这种情况更谈不上专业指导。另一方面,不少小学教师也存在指导不力的现象。有些小学教师认为实习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如果实习生的经验不足将影响教学效果,而最终教学质量会和小学教师自身教学评价挂钩。所以,有不少小学教师并不愿意真正放手,一般只把改作业、主持班会等事情交给实习生处理。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有资料显示,以前师范生的学科教育内容占教师教育课程的90%-92%,而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仅占8%-10%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真正的专业成长,应该通过实践途径把教学经验建构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师范生不通过实践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学习再多也容易遗忘。但是,现行的高校教学评价方式陈旧导致很多师范生平时对待理论课程就是考前背一背,考后遗忘,并没有真正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小学教育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种危险的误区,就是认为小学要教的知识简单,所以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突出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师范生觉得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小学教学实践中用不上,而小学则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范生实践能力不足。

(五)教师技能训练不足

近几年,很多小学反映现在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功较差,基本功不扎实,在“三字一画”、乐器、绘画等方面体现特别明显。甚至有“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中师生”的说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的教师技能问题已经不容回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过程中的教师技能训练的淡化。有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的“三笔一画”疏于练习,这与以前中师生三年如一日反复练习“三笔一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缺少书法教师而且教学方法单一,在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方面的师资力量也相对不足,而普通话训练主要靠师范生自我训练。由于本科高校对教师评价主要靠和教学,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和上课,没有多余的精力指导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师技能。

三、改进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实践课程的措施

(一)构建科学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可以学习美国经验,以儿童发展的阶段为主要线索来设计整个课程体系。其次,高校应设置4年不间断、每学期各有侧重的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增加见习次数和力度,形成四年分层次的见习体系,实习时间可以分开,没必要一次性把一学期实习时间用在一个小学之中。再次,做到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相结合,促进教育调查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最后,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技能训练课、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几个方面相互结合,使之与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相互贯穿、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二)建设双赢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

首先,高校应该效仿美国PDS模式,在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锻炼的同时也采取措施促进小学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以理论上的指导。其次,高校应加强政策上扶持力度,加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与小学共同合作,共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再次,高校应该主动和不同类型的小学建立合作关系,让师范生在四年大学学习期间可以到不同类型的小学进行教育实践。高校要建立足够规模的教育实践基地,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真正做好,这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改革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都有好处。

(三)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念

一方面,高校相关领导部门要多听从师范生、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多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多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高校实际的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的路子。另一方面,要让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真正了解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倡导高校相关教师深入小学实际,高校教师课堂上的案例不再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于自己观察甚至体验,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的指导也能够以实践问题为逻辑线索,更有实效性。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明确自己在教学和科研的定位,真正起到为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指导、服务和引领作用,改变过所教内容与小学现状相互脱节的情况。

(四)加强管理环节

一方面,高校要改革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合理安排理论课程的学习,使之与实践课程相互补充,相互结合。高校还要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师技能类师资,提高教育实践课程教师待遇,改进评价方式,减少科研和教学的压力,让相关教师安心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小学也应把培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当成自身职责一部分,与高校一起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小学教师。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院校合作,美国有PDS学校类型,英国也有“伙伴关系学校”,近几年,英国对小学在培养师资方面的期待不断提高,提出要加强小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强调要增加职前教师在优质学校的实践机会,并在培训期间提供薪酬。

(五)强化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阶段;实效性;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06-03

记者:莫雷教授您好!今年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颁布十周年。您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莫雷: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已经处于第三个阶段,有的地方处于第二阶段,有的地方还处于第一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和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在中国,行政力量推动工作的功能很强大,在这方面,广东做得比较好。在这个阶段,部分省市有规划、有组织,从总体上形成了政府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和专家联合合作,共同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局面。这种联合无论从规模、广度来说都大大推进了这项工作,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平台。比较好一些的是全省进行,有的地方是市、区、县进行合作。有政府部门推动,才能广泛地推动合作,有专家参与合作,则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总之,第二个阶段是政府部门与专家合作共同构建了工作平台。

第三个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立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如何进一步深化,怎样提升研究合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有的地方还处于第一阶段,即还是高校专家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客观来说,专家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的推动作用是有效的,通过专家下到中小学办各种培训班,推动这项工作。广东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广东省建立了专家委员会,各地各县建立各级委员会,建立这样一个专门机构,工作就能非常有序地、步调统一地开展。总体来说,第二阶段是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所处的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是从组织上、规模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阶段。形成了工作平台,如何发挥它的实效性,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还需第三阶段的作用,还需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

记者:您认为下一个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莫雷:从目前大部分地区,包括2009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来看,介绍的都是着重构建工作平台,统一规划,统一领导,通过什么有效的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发动起来等。有的效果好一点,有的效果差一点,已经有了经验的交流,一旦这个平台建立起来,大家就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了。下一步是如何发挥它的实效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怎样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认真研究。在我看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是有的,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观念。

第三阶段,我觉得需要开展一些研究,需要深入进行一些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长专项式的研究,目标是如何更好地监控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目前中小学校的情况是心理教师坐在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过来咨询,这是个进步,但是还不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要知道,需要监控整个学校、监控学生的心理变化,甚至每个人的心态变化,及时给予疏导。广东省在预警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做得比较有特色。

记者:一些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呼吁应当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少心理教师反映希望在职称、编制、评聘、收入、培训等方面得到改善。您认为,目前应首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什么问题?为什么?

莫雷:我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之所以推动工作的力量有限,是因为它没有办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质量。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由于行政力量的介入与合作,才有力量解决教师编制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更有效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每个学校都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他们来组织各种活动,很多事情都好办了。因此,我觉得目前最迫切的是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有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之后,才能落实很多事情,先要有人来做这件事,有了人之后,工作效率才能得到提高,队伍才更加稳定,更加专业化,才有进一步的职称评定问题、工作量问题、待遇问题、培训提高问题等。这一点,国外有现存的经验,即规定每个学校培训多少个专职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广东省已经解决了。目前,其他省市有的地方也解决了,但不是全省解决。第二阶段的工作还要做,还有一定的重叠性。第二阶段平台的建构是比较艰巨的。

记者:广东省在第二阶段的过渡是否已经完成?

莫雷: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即使有相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还存在基层领导的认识问题,支持力度问题,还有发展不平衡问题,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有缺乏师资问题等。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多次强调,要抓紧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7月上半月刊P4~7)。您认为,应首先出台哪方面的文件?为什么?

莫雷:可能是教师编制、职称评定等系列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工作范围、工作职责等问题。

记者: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比例很高,大概达到80%。你认为要不要出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莫雷:我刚才说要有实质性的推进的意思就是这一点。有的学校,打个比方,课也上了,职称也有了,教师也有了,但是它是否真正形成了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个指标是没有的。我们现在教育部有个研究中心,现在董奇教授正在研究真正考察学校整个心理环境是否有了改变,这个很重要。所以下一步是加强这个方面的监督工作,而不只是停留在平台方面的检查,不仅仅是检查有没有心理教师,有没有开出课程等等,虽然这方面是重要的,因为没有这方面就没有工作平台。

但是更重要的是工作的实效性,整个学生心态如何,有没有形成真正的心理环境,有没有督促形成良好的学生心理环境。第三阶段的发展目标是,真正使学生感到幸福,而不仅仅是说在形式上改进学生的心理环境。当然,如果没有第二阶段,如果没有政府介入与合作,形式上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实现,我们只是在理念上有所改善。没有这种第二步的形式,第三步也是不可能的。在第二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立后,第三阶段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检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记者:您认为在第三阶段,专家怎么起到他们的作用,因为第三阶段的提高需要专家的推动。

莫雷:首先,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真正形成有效的关键性的技术或者工作方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专家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其次,是要把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才能产生实效性,而不仅仅是上心理健康活动课,这个工作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而是整个学校的,从领导到各部门都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学要对学生的整个心理健康状况,要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记者:在研究过程中,班主任或心理教师能够参与到什么程度,因为很多老师都希望参与到研究队伍中。专家怎么把这支队伍带动到研究中来。

莫雷:我觉得它有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心理困扰应该怎么排解,所有老师都可以做工作,但是如果学生有心理疾病,这个时候心理老师可以做工作。学业有专攻,不需要每个老师都参与进来。第一个层次,由于有的老师的工作性质本身很多做法就具有对学生的开导、说服、管理的功能。在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层次,所有老师都可以参与进来。但是学生的心理疾病方面的工作可以由专业人员进行专门研究。

记者: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最近的一项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课题或研究成果。

莫雷:我做的工作主要是关于学习心理学领域方面的研究。目前,我们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重点是第二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共建,应该怎样培训师资,怎样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等。下一步工作是,我们需要真正深入研究很多方面,根据中华文化的背景和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有效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个工作还是很艰辛的。

记者:林崇德教授提出,希望大家在指导思想、重点和任务、教育内容、突出方法和组织实施这五个方面进行交流。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提出这五个问题的交流?

莫雷:因为这五个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是不是在这个阶段这五大问题已经成为了瓶颈?

莫雷:因为我们在这五大问题上要形成非常明确、非常科学的指导思想。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在最开始热衷于处理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这脱离了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发展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排解一些学生的心理困扰,处理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但重点是在前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

记者: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哪些方面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做一些贡献。在专家领域,怎么利用专家队伍在教师指导方面做些工作?

莫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刊物办得很好。发表了既有专家的各个方面的理论文章,又有一线老师的很多经验介绍。在我看来,下一步可能是要组织一些专门的栏目,推荐一些非常有效的技术,或者是个案等等,让读者看一看就马上有体会,有收获,可以参照着做工作。希望你们增加这个栏目。对于专家,可以约稿。根据你们在整个工作推进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请专家专门写一些文章,这样就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可读性。

记者:感谢莫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请您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寄语。

莫雷:我希望心理学的工作者和教师,以及整个社会都要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这个是关系到国家下一步的发展和命运的问题。

记者:您的寄语是对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期待。希望您对老师们提一个寄语。

[1]莫雷.统一领导、逐层推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4~7.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实践性教学;教学模式;课程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标志着教师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旨在确立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能够适应( 引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1]。它对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样给高师院校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师院校在抓好基础教育理论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强调着眼于实际问题,学生的“学”直接运用于实践,把专业课知识性很强的理论体系、课程形态、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等基本内容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活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通过“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2003年,刘海涛的《高师研究型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题获得广东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这个项目提出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传统式课程向研究型课程转型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形态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就此开始。2009年,王林发的《“项目学习”教学:研究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获得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规划立项,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进行第二轮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活动。2011年,王林发的《基于“实践性学习”创新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进入系统化阶段。经过近10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突出“立足实践,重在创新”的专业建设宗旨,以培养小学语文教育能力为导向,将小学语文教育引进大学课堂,把大学课堂搬进小学语文教育,突出“实战”的切实要求。学生与一线教学亲密接触,能够真切感受小学语文的教学环境和工作生态,将学习、研究和创新贯穿学习全程,在教育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获取教育能力。专业根据小学语文教育过程,构建教学实践平台,大大拓展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外延,更贴近教学实际。学生在基于问题的教学环境中,经历从备课、上课到反思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在实践中开展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逐步构建教学理念、熟悉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意识,掌握小学语文教育与研究的规律、技能和策略。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色

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色是“数字资源+实践教学+实战训练”的三位一体。

1. 数字资源:海量化拓展

构建数字学习资源库,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全时空的服务”。2003年,“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http://202.192.143.135/lfzyk/)项目被教育部立项,经过近10年建设,初步形成素材库、教材库、视频库、试卷库和案例库;2012年,“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http://gd. /cb/19776701)项目被广东省教育厅立项,数字资源库包含基本资料(教材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要求、评价考核、重点难点),拓展资源(教学案例、素材资源、网络课程、交流工具、虚拟仿真、检索系统、考试系统、作业系统、试题系统),资源库(实训实习、教学课件、电子教材、文献资料、专家讲座、学习手册、演示文稿),以及大量扩展性阅读文献。两个项目是对教师教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的及时反映,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提供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利用丰富、多样化的数字资源资源,学生可以在共享资源的利用中学习;面向资源,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可以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中学习。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理论教学、实验指导、练习作业、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考核测试等诸教学活动。

2. 实践教学:专业化提升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规定一定量的实践教学时数,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训练”,有些院校要求学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并给以学分。但是,这种做法在许多一般高等院校往往由于时间短促、模式单一、教师指导不足等原因而流于形式,效果很不理想。[9]我们建设体系完善、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环境,以体验式实践教学辅助教育理论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见习”——通过见习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性体验;“说课”——通过说课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模拟教学;“实习”——通过实习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战体验,学以致用。利用网络技术、电脑技术构建了一个“实践教学平台”。三者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由于给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平台,实践性教学获得数量与质量的保证,从而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

3. 实战训练:职业化提高

“实战训练”贯穿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教学全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探究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力促学生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得到较好的综合训练和提高。我们的实战训练主要以项目学习展开。首先,根据专业学习任务,由教师提供典型的教学情景,提出问题作为学生的项目任务,这些大都从专业角度出发,较好满足职业专业化的需要。其次,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学习目标,遵循“思出粗知—论明细节—究求突破”的学习环节,历经课题选择、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撰写论文等过程,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为将来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最后,产学研结合,开展由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进行的项目任务研究,形成了以“专业活动为载体,职业经验为目标”的提高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的锤炼,这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

1.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

实践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本,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是基于现实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教师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开展“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进而形成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形式的学术成果。师与生的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多向互动,形成了具有创新色彩的“教学共同体”。

课题的确定是基于现实性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注意到这一特点。首先由教师将自己主持的课题公布,提出研究任务,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其次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学习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查看教师给出的课题,根据教师的导引,自己确定研究课题。

2. 第二阶段:研讨探究

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本质上依赖于自身的批判能力,师范生只有在参与、亲历、反思的教育实践中,才能获得对实践的批判能力,进而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3]。学生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题学习网站(http://gd. /cb/19776701)的“语文论坛”,帖子,充分显示自己的创见性。由于研讨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这就使得问题讨论更具挑战性。学生在“问题—研讨—反思”中学习,既融会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专业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深化学习,消化专业知识,形成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学生将要形成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通过独立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强化完成的。经过系统训练,整体反馈,学生可以确定其中的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把它们归纳出来,发表到网络论坛上,让大家一起来探讨,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

3. 第三阶段:呈现成果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学习成果主要以课程论文呈现。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创建自己的“学习博客”主页,把研究成果展示其中。当数量较多的学习成果产生后,即由学生自己组成编辑小组,按照专题将学习成果编辑成“电子网刊”。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策划能力、选题能力和编辑能力。

呈现成果是用文字有组织地阐述研究结果,这使实践性教学融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于一体,突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职业性和专业性。

四、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1. 注重教育实践,内外结合,优势互补

为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职业能力,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教研技能等。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坚持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内外结合即高校培养与小学锻炼相结合,课内教学引领与课外自主训练相结合。优势互补即高校的理论教学优势与小学的技能训练优势互补,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取长补短。在开设相应课程的基础上,技能训练采取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两种形式。我们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见习、实习、顶岗中去,接受小学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贯彻到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中,把“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互补,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一体化”作为专业特色加以营造。

2. 强调教研训练,纵贯全程,系统扎实

教育科研训练四年不断线,纵贯全程。一年级重在培养科研意识和学术兴趣,规定每门专业课程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小论文式作业,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学术文献、写学术笔记的习惯。二年级为学生确定辅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使他们了解科研的程序和方法。三年级开设教育科研方法课程,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规定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四年级结合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3. 构建教学环境,多维开放,多元交流

通过网络辅助课程平台,为学生创建三大实践性学习环境:其一,个性化学习环境、协商性学习环境、辅助式学习环境。其二,建设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综合测试等开放性网络自测平台。通过自测,使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对课程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三,建设与专业相配套的“有学分、无学时”开放性自主学习网站,通过这个“虚拟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归纳、重组知识体系,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3]王林发.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8(5).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第10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和组织抽样学校的相关领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班主任、学生代表座谈的方式进行。共收回调查问卷349份,座谈会材料36份,其中经过市(州)或县、区汇总整理的座谈会材料8份。本次问卷调查收回的小学问卷155份(城镇学校73所、农村学校82所);初中问卷147份(城镇学校70所、农村学校77所);高中问卷47份(城镇学校39所、农村学校8所)。问卷统计显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319所,占被调查学校的90.4%,其中小学138所,占被调查小学的89.03%,初中137所,占被调查初中的89.03%,高中44所,占被调查高中的93.6%。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105所,占30.1%,其中小学51所、初中38所、高中16所,分别占32.9%、25.9%、34%,有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绝大多数;有62所学校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被调查学校的17.8%,仅有9人有心理咨询证书;有288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占被调查学校的82.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88.4%、76.9%和80.9%。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为284所,占81.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5所、126所、23所,分别占87.1%、85.7%、48.9%;通过班队会活动的学校223所,占63.9%,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05所、85所、33所,分别占67.7%、57.8%、70.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学校192所,占5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9所、82所、41所,分别占44.5%、55.8%、87.2%;通过心理咨询活动的学校211所,占60.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1所、94所、36所,分别占52.3%、63.9%、76.6%;通过其他活动的学校138所,占39.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2所、48所、28所,分别占40%、32.7%、59.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学校同时采用上述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排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活动、班队会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我省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对学校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问卷调查结果: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学校262所,占75.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3所、98所、31所,分别占85.8%、66.7%、66%;有333所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必要的,占被调查学校的95.4%;我省中小学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单位主要有:长春出版社、东北师大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等,还有一个县选用的是县内自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上: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校162所,占46.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6所、89所、37所,分别占23.2%、60.5%、78.7%;认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有318所学校,占91.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50所、126所、42所,分别占96.8%、85.7%、89.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解决的有241所学校,占69.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20所、94所、27所,分别占77.4%、63.9%、57.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的有107所学校,占30.7%,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5所、52所、20所,分别占22.6%、35.5%、42.6%,还有一所初中学校认为“不好说”。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小学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初中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高中认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大多数被调查的学校认为主要表现在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紧张、厌学、逃学、考试焦虑、闭锁心理、虚荣心强、亲子沟通等方面。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对小学、初中、高中的对比分析来看,我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我省90%以上的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高中的比例略高一些,在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中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低,小学37%、初中27.7%、高中38.1%,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高,且大多为班主任兼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小学24人、初中25人、高中13人,取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就更少,小学5人、初中4人。尽管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相关的培训,小学占88.4%、初中占80.5%、高中占80.8%,但仅靠短期的、非系统的培训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三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小学和初中的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四是93%以上的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必要,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学校的比例为小学96.4%、初中71.5%、高中70.1%。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单位比较杂,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我省中小学现在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而且大多数是通过非正规的渠道发行的,这也是学校在座谈中所反映的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五是“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应引起高度关注,有相当比例的学校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而且有这样认识的学校比例呈小学、初中、高中上升的趋势。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小学占23%、初中上升为60.5%、高中达78.7%;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小学占22.5%、初中上升为35.5%、高中达42.6%。六是关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小学学段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初中学段有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从各学段来看,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被公认为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p#分页标题#e#

座谈会结果分析

通过对座谈会结果的汇总分析,大多数学校反映我省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困惑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受重视。行政领导不重视,学校不重视,家长也没有这个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了摆设,上级部门检查了、有活动了就摆摆样子,反之就不上。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为应付检查准备的“课表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从座谈的结果看,绝大多数学校都反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少,由于学校缺编,不能招聘到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为班主任,工作量又太大,影响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专业师资,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偏低,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班主任或从其他学科“改行”担任的,还有一些不胜任其他学科的教师被安排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师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又没有接受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或只参加过短期的、不系统的培训,对新形势下学生心理的特点、变化和规律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工作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缺乏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目前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但目前尚无真正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现在学校使用的几种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质量无从保证。这种现状对农村学校来说问题就更大,由于农村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方面的不同,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有较大差别,比如说对于农村比较普遍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一个较大问题,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目前几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未有涉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都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学校没有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有的与其他办公室混在一起,有的仅是一个空房间,难以达到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社会和家长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家庭教育(结构)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单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应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建议

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落实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按照《吉林省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要求,真正建立“各中小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从各个领导层面抓起,全体总动员,纠正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从根本上改进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真正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真正落实《实施意见》的要求,“对于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学校,要配备专职教师;暂时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拔兼职教师加以培养”。省里要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和培训时间表,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各中小学做到配备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扩充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投入,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在省培计划实施中尽可能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倾斜,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列入中小学校总体师资培训重点计划,并鼓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采取自学、函授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