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德育工作计划

小学生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第一学期体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贯彻《小学生体育健康标准》。

二、主要工作目标

1、认真制订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2、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真备好课,上好每堂体育课,保证学生在校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做好活动计划、记录,制定安全预案。

3、抓好体育达标的训练和测验工作。

4、认真贯彻和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逐步加以完善。

5、督促各年级认真上好两操两课,做到保质保量,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全文阅读

民族地区乡村小学德育之我见

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学生生活在大草原的牧区或者广袤的农区,居住分散,养成习惯差,给德育带来了一些困难,乡村教师要结合民族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德育,使我们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从事德育工作多年,在多年的探索、创新、总结和反思。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其主要环节是:

一、制定计划

完整的德育计划是前提。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是在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方针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划步骤。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进行。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方向和总的趋势。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2 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我校设置红领巾监督岗。让学生自我管理,并纳入班级流动红旗考评。充分发挥板报、橱窗、校园网站、宣传标语等媒介,大力宣传各类先进人物和事迹,表彰先进,激励后进,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健康成长。如我校每年把三月定为文明礼貌月,一周一个重点对学生进行说文明话、走文明路、做文明事、做文明学生的强化训,活动结束后,评出文明学生和文明班级进行表彰。通过此活动的开展,使全校学生人人懂文明,个个有礼貌,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组织实施

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过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步骤。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

全文阅读

加强学生德育意识培养是提高德育效果的根源

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意识就是人在头脑意念中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德育是指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就学校而言,德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一、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重点要作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德育活动的内容要体现计划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计划,是指导督促开展好德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意识、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我校每年的德育计划都把三月份定为植树绿化美化活动月,四月份定为普法教育活动月,五月份定为劳动教育活动月,九月份定为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活动月,十月份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十二月份定为安全教育活动月等。每年都根据计划,按不同月份公布活动内容及要求,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2.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5.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可以到阅览室集体看科普书籍,可以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可以用演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等。

6.德育活动要体现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系统、长期地对班级、学生参加德育活动情况做有效评价,会增强学生活动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制定“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对班级活动、班级管理进行考核评比,制定“学生个人道德品质评价”细则,对学生一年或整个初中阶段的品德都进行长期、系统的评价,会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活动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全文阅读

少先队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摘 要】少先队组织是中国特有的少年儿童团体,目前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全员入队。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该充分重视少先队这一组织,借助少先队的集体性、号召力以及影响力,使小学德育工作顺利开展。本文以我校特色德育活动“阳光100积分计划”为实例,探讨少先队员组织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德育;少先队;阳光100

少先队是落实小学德育工作的最佳载体。少先队工作方方面面,本文以作者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和所在大队部的特色德育活动――“阳光100”积分计划,谈谈少先队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我们大队部针对本校少年儿童实际,从学习、消费、劳动、卫生、礼仪、交往等方面进行强化宣传和教育,充分发挥少先队在德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利用队员们积极的竞争心态,以“学阳光文化,干阳光事情,过阳光生活,驻阳光心情,交阳光朋友,做阳光少年”为立意,制定“阳光100”积分计划。计划包括:“文明班――星级中队”评比;个人积分计划、“阳光小天使”评比;家庭及社区积分计划;假期“阳光100”积分计划。

在开展“阳光100”积分计划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以下几点突显出少先队的重要性:

一、少先队是执行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制度的平台

加强班级常规考查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一项基础工作。“阳光100星级中队” 评比从文明礼貌、纪律表现、卫生意识等三方面对班集体进行量化打分,通过评比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班集体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设较好的班风和学风。

此项目由少先队大队部具体实施,学校值周领导监督、值日老师主持、值日队干按照“星级中队”评比细则,分项每天对各中队进行评比并公告。每周统计评比一次,每天总分值100分(加分除外),每周的分数取每天累计的平均分,每月的分数取每周累计的平均分。

全文阅读

2010-2011第二学期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认真执行“城港路街道中心小学二0一一年德育工作计划”所指定的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以加强细节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为手段,力求在德育实效性和机制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以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互帮互助教育为抓手,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锻炼师资队伍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德育队伍建设 1、制定学校全员参与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校长、班主任、大队辅导员、任科教师的育人职责,确保全员参与德育工作。 2、加强对德育工作队伍的检查评比,把各岗位人员的育人职责落实到位,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责。 (二)进一步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1、发挥班集体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 2、加强少先队队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锻炼,让队干部自主策划、参加学校活动,以大队带中队,中队带小队,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 3、抓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与检查,做到每生都能熟记,月末德育领导小组统一抽查,作为学生及班主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有效指导学生的言行。 4、以各月纪念日和学校特色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各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活动从点滴开展,从细微入手,力求使学生逐渐掌握并养成各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三结合教育,发挥德育合力 1、认真开展好家长学校工作,及时召开家长座谈会,形成家校联合教育网络,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合理安排班级家长会,进一步与家长进行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2、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并结合学校在“学雷锋”、 “五一”、“六一”、“清明节”等节日或纪念日,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重点突出“奥运年”的特色,开展“我的奥运”主题活动及“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3、继续抓好德育阵地建设,构建校内外德育网络,组织好各年级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深入了解学生喜闻乐见的兴趣,发挥少先队阵地堡垒作用,如本学期的对黑板报、宣传栏、阅览室的宣传和使用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继续加强同朱旺村大菱鲆养殖基地、五色草研究等德育基地的阵地共建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课外生活增添更多的教育途径。 (四)着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德育机制: 1、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教师自身和职业道德修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爱学生是教师的本分”为主题的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水平。 2、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最直接的实施者,要增加班主任的德育责任心,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班主任培训机制,将理论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增强班主任工作能力,不断改进工作艺术。 3、抓队干部的队伍建设。加强对队干部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大队部在少先队员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队员全面素质方面的作用。 (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把心理健康课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教学做到有教材、有教师、有计划、有教案。 2、积极组建校心理健康辅导室,积极开展心理辅导 工作,并以此作为学校德育教育重要工作形成机制,长期坚持。 (六)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本学期,学校将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师大胆创新,把各科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根据各科自身特有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人生观教育。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下半年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2011年小学德育活动计划 2011年春季德育工作计划 2011年春季安全工作计划 2010-2011第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德育工作思路及全员育人动员 2011年春季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返回 德育工作计划 栏目列表】

全文阅读

浅谈小学德育管理

摘 要 现代小学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质量检控、总结创新等四个基本环节。其中每个环节的构成又是多元性、多层次性的。要重视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艺术性。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小学德育管理;实施;检控;创新

一、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此外,计划阶段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经验不足和体力不强等特点,注意德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二、组织实施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家长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全文阅读

德国促进自主创新的特点和基本经验

作为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之一,德国的自主创新具有悠久而优秀的传统,对世界各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都提供了借鉴经验。今天大部分技术创新的国家体系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形式,如结合了教育功能和科学知识优势的研究型大学,以及有以科学为基础且与生产相分离的内部研发实验室的企业,都起源于德国在19世纪所进行的社会创新。同时,德国的工业创新和美国的不同,它是一种明确的目标而不是国防开支或基础学术研究的间接结果。德国的创新体制具有通过迅速吸收新技术来促进工业创新的惊人能力。因此,通过研究探索德国自主创新的特点和其在促进自主创新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解和把握。

总体而言,德国自主创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企业是德国创新活动的主体和独具特色的教育体制两方面,德国在促进自主创新方面积累的经验则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将创新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并落到实处、加大对产业R&D的支持、促进产学研的合作等行动在促进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就德国自主创新特点和经验给予具体分析。

一、企业是德国创新活动的主体

德国学者在理论上将创新系统的主要角色(即创新主体)分成“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用户”(企业)、“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生产者”(研究机构)以及“技术(知识)转移机构”(中介)等三大类。其中,企业是创新的行为主体,是创新的发起者、主要投资者和创新成果的使用者,决定创新的力度。

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德国政府先后制定《工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促进计划》、《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担计划》、《中小企业研究合作促进计划》、《小型企业服务投资促进计划》和《欧洲复兴创新计划》等,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体系。应该说,各类企业目前已经成为德国研发创新活动的主体,是研发创新投入的主要力量。

根据《2012年联邦研究与创新》报告:2009年,德国国内研发经费支出约670亿欧元,其中,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约443亿欧元,占其国内研发经费支出总数的66.1%。

一方面,德国创新系统最具特色的就是拥有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的研究部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开发新产品起龙头作用。许多大型企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发投入,有些开设自己的试验室,在应用研究和试验研究的同时也进行部分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化工企业)。R&D绝大多数由大企业执行。约31%的国内产业研发能力要算到(以研发雇员衡量)七大巨头的名下:西门子、戴姆勒―奔驰、拜耳、赫斯特、大众和巴斯夫。西门子就占据了电子技术产业研发中37%的份额;拜耳、赫斯特和巴斯夫占化学产业研发的46%;大众和戴姆勒―奔驰占汽车交通产业研发的53%。专利统计也显示出技术能力的集中:5家德国公司占据了29%的德国在美国申请的专利。而根据德国的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R&D趋向集中于少量的企业。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是德国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德国有10万多家创新型企业,其中约95%的企业是员工数少于500人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德国工业产值创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向市场提供新产品,还提供面向未来的服务并研发新的工艺,他们也是创造新的就业的重要动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趋于活跃。在其销售产品中,新产品的比重已远超过大企业,但中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投入仅占企业界研究与发展投入的14%。鉴于德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在工业技术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为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德国政府一直对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和扶助。例如,德国工业研究协会联盟(AiF)作为基础研究与企业商业化研发之间的重要桥梁,负责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项目的实施。主要目的是为德国中小企业的合作研究提供公共平台,在此,中小企业可以就一些共用技术(或称“前竞争技术”)进行合作研究。截至2009年,协会共完成约18万个研究项目,有约5万家中小企业受益。因此,德国逐渐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很强、专业化程度很高、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并打造出了作为质量优良代名词的“made in German”品牌。例如,专注于邮票和纸钞印刷的专业印刷机制造的德兰特―格贝尔印刷机械公司(Drent Goebel),专门为公共汽车生产配套空调设备的康唯特公司(Konvekta),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的伍尔特公司(Würth Group)等等。

全文阅读

德育也需要建设

每每谈到学校德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活动,似乎学校德育就是搞活动。这不仅是社会上许多人对德育的认识,甚至也是不少教育业内人士的想法。

诚然,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和工作内容,但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除了活动,德育还需要建设。笔者以为,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建设:

其一,德育基本环境和条件需要建设。开展主题教育、专题教育,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丰富德育资源素材,都需要有一个基本环境和条件的保障。因此,德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数字德育平台的建设;学校环境文化、志愿服务岗位、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各类教育基地和场馆的建设以及其他德育资源的建设,这些工作都要跟上,疏忽不得。前些年,北京市就针对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推动全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建设了心理咨询室;针对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大力推动数字德育平台的建设,开发网络教育资源;针对学生对实践的渴求,积极推动社会大课堂的建设。

其二,德育队伍需要建设。就学校教育而言,落实育人要求,抓实课程德育、抓实全员育人,教师是关键。因此,对学科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以及德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前些年,我们对德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面积培训,开展班主任基本功的全员培训,心理教师的专题培训,开设德育校长、骨干班主任的高级研修班,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培训,以及在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加强学科育人的培训。这些建设性的举措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就广义而言,德育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还要建设一支家庭、学校、社会都能广泛参与的大德育团队,把行政、科研、教研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凝聚起来。这也需要用建设。

其三,德育制度需要建设。一项工作要能有序、有效运行,必须有一些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制度予以保障。特别是对德育来说,这样的制度建设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来引导、约束区县和学校切实贯彻“育人为先、德育为首”,把德育落到实处,比如德育督导制度、对学校与教师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评价制度等;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来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积极关心和支持德育工作,激发市、区县各部门和学校做好德育、做强德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说部门联席会制度、优秀班主任表彰制度、优秀学生激励机制。此外,在推进德育工作上,从管理的角度要建机制、搭平台、出政策,为区县加强德育工作提供服务与支持,如观摩交流周、校长论坛、开学典礼上文明礼仪教育第一课等,既是一种推动工作的方式,长此以往,也会形成一种有效的工作制度。

这几年,市里除了出台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中小学建设行动计划之外,还出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对于前两者,大家很容易理解,学龄人口增加,就要增加学位,就要建学校;对于后者,很多人会质疑,德育也需要行动计划吗?产生质疑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片面理解:第一是对行动计划的片面理解,第二是对德育工作的片面理解。一谈到行动计划,大家想到更多的是工程,是硬件建设和经费投入,而德育又好像不是这类的,更多的是软性建设。但是笔者认为德育工作可以有行动计划,而且很有必要。这是因为:一是德育润物无声,但德育工作要有声有色,德育工作需要建设、需要投入,具体的理由前面已经详述;二是德育必须要有清晰的发展脉络,要有符合某一个时期的工作理念和教育设计,在研究社会发展中寻找新的契合点,要有把握教育时机的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去做一件事、做一项活动。在有了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五年规划之后,还需要一个更为具体的、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计划。三是德育需要高调重视,对德育如何强调和重视都不为过,何况当前德育总体上还处在需要加强和改进的状态,有一个行动计划会让区县和学校的工作更加有抓手,让德育落得更实。

由此可见,德育不只是活动,也并不是不需要建设,恰恰相反,德育建设还很不够,我们还需要大力加强德育在环境条件、骨干队伍、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基础性建设。

全文阅读

论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两个基本问题

摘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是指把既定德育课程计划付诸具体德育实践的过程,它不仅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而且也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和决定性因素。为此,必须厘定和明确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两个基本问题,即德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问题和德育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问题。

关键词 中小学 德育课程 课程实施 基本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与课程实施等三个互相影响和制约的部分。作为把预先设计完好的课程计划付诸教育实践的环节,课程实施既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又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和决定性因素。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课程实施或者课程实施成长问题,那么即使德育课程设计得非常完美,也难以发挥其内蕴的重要价值。因此,必须对影响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两个基本问题,即德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问题和德育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问题,加以厘定和明确。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问题

所谓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价值观”[1],它从根本上集中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改革计划与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之间所存在关系的实质性认识和理解。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忠实性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认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应当忠实而严格地把预先设定的德育课程计划付诸德育实践,而这恰恰是衡量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能否达成预期效果和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准。如果德育课程计划的“达成度”愈高,就表明德育课程的实施愈成功;反之,则意味着德育课程的实施存在着较大问题,须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从本质特征上来看,这种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对中小学德育课程、知识体系以及教师角色性质的认识等诸多方面,认为德育课程的内涵是指一种计划或一些具体的东西,教师既能加以实施,也能进行评价。因此,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本质意蕴,就是教师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对德育课程计划或德育课程预定方案加以具体落实的活动。

依此来审视,中小学德育课程应当是由德育课程专家优选、编定和提供的,教师对之不具有发言权和主动权,教师角色的本质就是忠实执行德育课程专家所制定的德育课程计划。换言之,教师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承担的其实就是一种“传递者”的角色,他必须严格按照德育课程专家制定的详细的“使用说明”,按图索骥、简单机械地实施德育课程的教学。由于德育课程计划总是被忠实地执行,因而这种价值取向认为,在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之前,应当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而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则应当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支持。由于该价值取向把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视为从制定改革计划到实施计划、从改革计划的制定者到实施者之间的单向度过程,突出彰显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决策者与课程计划制定者对课程执行者的调控,因而支配这种价值取向的主要是“技术理性”。

全文阅读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德育创新。在德育的内容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德育的渠道和方法上,突出道德体验,道德实践,以“关爱、理解、互动”为德育工作思路,抓住德育关键,突出德育主体,优化德育载体,使学校的德育形成“真情德育、“爱心德育”、“快乐德育”、“实践德育”和“全员德育”的特色,让德育因行动而光芒四射,让学校因和谐而充满活力。

二、工作思路

1.树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2.抓住两条主线:养成教育,班级管理。

3.突出三个重点:通过课堂教育熏陶良好品德,通过常规管理促进养成教育,通过丰富活动培养能力、寓教于乐。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