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教育论文

小学科学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

一、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全文阅读

地区小学科学教育论文

1重视程度

通过对成都几所学校(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棠湖外国语学校等)的调查,在成都地区,学校十分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特别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学校有一名副校长或主任专门负责科学课程,每学期会组织两次以上的科技活动,并设有第二课堂活动,为喜欢科学热爱科学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以乐山为代表的二线城市,通过对几所城市学校的了解(乐山师院附属小学、徐家扁小学等)相对于成都就有明显的区别,整个乐山在科学重视程度上差异较大。有的非常重视孩子实验动手能力,欲将科学课程打造为优势学科,并开办了实验兴趣班(乐师附小、乐山外国语学校)。而城区的其他小学科学活动相对匮乏,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在甘孜地区小学科学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学校整体对于科学教育并没有特别强的意识,虽然根据课改要求将“自然”改为“科学”,但在实际上通过对甘孜地区几所学校,近20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可以得知,有很大一部分教师(153人)认为小学科学教育可有可无,情形非常不乐观。

2硬件设施

科学课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应是实践性和操作性,“观察”和“动手做”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活动方式。因此科学教学需要特定的教学环境,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实验材料。这些方面与学校的重视程度以及城市的经济实力基础密不可分。在成都的学校,不论经济基础还是学校重视方面做的都很好,实际体现为基本所有学校都配置两个以上的科学实验室,条件较好的部分学校如五朵金花还实现了科技园区,实现每个学生配备教学学具,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乐山地区硬件设施也较为完备,但相对于成都地区存在以下差异:一、实验室建设不足,很多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没有机会使用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不齐,部分课程实验没有实验材料。二、没能充分运用学校网络,有条件但不去运用,教师演示实验较多,科学方法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三、学生科学兴趣根据学校的差异呈现明显的两极化,科学活动多的学校明显高于活动少的学校。而在甘孜地区,现在只有部分中心城市根据要求建立了科学实验室,大多学校都还没有建立,且有实验室的学校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很多科学实验课程都是由教师口授,学生强制记忆。究其原因,学校根本没有实验器材,无法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自己制作的实验器具也非常有限,学生根本对课本实验没有任何体验,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普遍。

3软件配置———教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如果老师人格高尚、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志向远大、思想活跃,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所以,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科学态度、感染学生学习兴趣起到重要作用。成都地区,教师基本功扎实、专业能力强、综合能力强。随着科学教师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科学教师呈现出很快的更替现象,部分学校在保留经验丰富教师的同时吸收了很多新鲜的血液,达到新老科学教师之间的科学配置,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乐山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科学教师的素养有待增强。通过与乐师附小老师的交流,在教师配置上,科学课程的教学还是以老教师为主。很少学校重视教师培养和新老结合。现代科学教学理念发展很快,部分老教师表现出不适应性,对科学理念认识不足,照本宣科现象明显。甘孜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存在较大的问题。大多数科学教师都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出身的。完全不具备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弱,无法真正落实科学课在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4结语

总的来说不论是在重视程度、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置上,不同地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为:在经济条件、教学理念都存在优势的成都地区,科学课程整体发展十分迅速,对学生科学知识、科学素养、科学理念的培养都是较为成功的。而在乐山地区,科学课程呈现出较为驳杂的现状,根据学校的差异,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对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甘孜地区,不难看出在科学培养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论是重视程度、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置都亟待加强和提高。

全文阅读

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科学教育论文

一变化与挑战:小学科学教育变革

(一)教育目标:从“精英”到“大众”

出于政治和科技竞争的原因,“做个科学家”成为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在美国。为了达成这一科学教育的目标,美国科技界与教育界共同研制了一批反映当时科学发展最新水平、呈现学科知识基本结构的小学科学教材;与教材内容改革同步,引进“发现教学法”和“过程”观念,试图以此两者为核心,为社会发展培养科技精英奠定基础。然而,只适合20%的学生的精英教材,对80%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现代科学技术在人类生存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更加明晰地认识到,科学课程应体现对所有学生的价值;对一个国家来说,普通民众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因此,科学教育的目标逐渐由培养“精英”转移到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上。科学教育目标的转换,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能力构成了挑战。在“精英”模式下,教师需要传授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的科学知识,教学所需的是充裕的知识储备,教师知识和教学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在“大众”模式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理解以及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缺乏科学素养,缺乏探究的实践和能力,仅靠书面化的知识系统,显然难以胜任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从“过程”到“探究”

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课程改革,强调科学的“过程”性。与“知识”取向所秉承的静态知识观不同,基于“过程”取向的科学课程反对科学教学中静态、僵化的知识灌输,希望中小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知识结构。然而,这一时期的科学观仍然以“静态知识”为主流,“探究”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掌握体系化的“知识”,体验“过程”与“探究”只是学习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课程依然难以跳出唯“知识”的窠臼。伴随着对科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探究”将“过程”取而代之。建构主义珍视儿童对自然世界的天生的探索欲望,希望通过儿童与他人共同的学习和研究建构知识,让儿童形成对科学本质的更现实的观念。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史对儿童科学知识建构的价值,把科学史、科学哲学作为中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协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知道科学中人性的一面”。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贯注了极大的活力与创造力,但也因过度强调儿童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导致科学教育的形式繁荣和实际教学质量的下降。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始,“科学的探究”成为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新举措。“科学的探究”与“探究”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探究不仅仅是儿童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这个基本的规范即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儿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界的代表”,如何在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教师的引导、讲授与活动、动手与动脑之间形成平衡,让儿童通过探究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提高科学素养,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中的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应对与建构:关于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思考

没有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这已被反复证明。在当代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转换,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动态的教师素养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内在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等系统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素养层次。在学科知识方面,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科学课程所涵盖的相关学科的结论性知识,更要关注对科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以及科学知识和技术与个人发展、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经历科学探究实践;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掌握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形成一定的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形成猜想、技术设计、交流合作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唯有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才有可能将系统的学科知识内容贯穿于具体的科学探究任务之中。第二,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他们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在思考与探索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思想方法;除此之外,探究式科学教学还旨在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智慧的积极参与中,理解现象、探究本质、交流观点、建构知识。毫无疑问,把科学探究简化成课程上的科学教学,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正如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阿瑟•A•卡琳所说:“虽然探究教学是模仿科学家进行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但由于儿童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职业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中小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形式,学生在探究中能够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使科学探究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准备材料、设置情境、进行引导、提出问题、提供信息、讲解、解释———教师要为儿童在真实世界里动手做科学探究进行各项准备。这些是教师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所负的责任。”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和对一般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方法和过程与特定年龄段和不同能力层次孩子的现实以及特定的教学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加以强化的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要想形成这种基本的探究教学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职前与职后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探究习惯,把知识的系统学习融入科学研究的过程;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将前科学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的机制和特点。一旦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同时对学科课程中不同分支学科间关系、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学科内容与学生发展之间关系形成了深度理解和把握,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生成和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高水平的小学科学教学素养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第三,教育、心理学知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形成教师专业知识的基础。新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念,形成一定的科学文化积淀,包括新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索观、科学教育观,同时关注有关儿童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关心自己所处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并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融入专业实践之中。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所需要的,并非仅仅是纯粹的系统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很难直接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中。因此,如何把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和性质结合起来,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转化成教师对学生、学科教学的态度和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的核心任务,即是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基于教育理论建构自己对小学科学及其性质的理解,形成恰当地处理知识的确定性与教学现实的情境性之矛盾的能力。第四,对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学习与把握。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纳入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必修课程体系之中,是当今国际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基本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后,“如何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国际科学教育界的核心话题。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课程,是有助于教师形成对科学性质理解的基础学科。正如论者所言,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给我们提供了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研究范式转换的轨迹,以及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功过得失,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所存在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性质的洞察力。

全文阅读

全科型小学教育论文

一、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模式”一词在汉语中是指标准的形式或样式,学界一般将其理解为感性、具体经验与理性、抽象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体系。在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它对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确保社会生产实践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并最终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有着积极意义。在我国,关于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因研究者研究视点、研究方法及采用数据等因素的不同,使得这一探讨一直呈现出论说不一、争鸣不已的态势。比如有范型说、结构说、策略说、理论说、方式说、程序说、表达说、动态说以及选择说等。针对诸说,细审之后我们认为既有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的单向度性。究其根本,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充满生命意蕴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两个核心主体,二者以生命主体交互的实践方式共同成长,此正所谓大家熟知的“教学相长”。单向度倾向于教师或学生一方的教育,只能是片面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既有诸说事实上更多地是以学生为目的,以教师为工具或手段的单向度培养模式。作为核心主体之一的教育者,是缺位的或被边缘化的。二是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的局域性。依场域论来看,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除了上述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外,还有教育管理者。三者间有限性的利益冲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场域。其中,任何一个相关者的缺位,都必然导致场域的失衡或破裂。既有诸说同样只是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局限于排斥教育管理者“在场”的课堂教学之中,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不计。于此,我们基于教育的本质,从生命场域论的视角对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尝试,提出“全员参与,利益均衡,和合共生”的培养模式。其中,“全员参与”是主体,“利益均衡”是内容,“和合共生”是目标。全员参与。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趋善尽美求真的实践活动,依场域论来看,其实践主体应当包括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三者凭借各自不同的场域资本,在持续动态地相互影响中,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缺少其中任何一员,都会弱化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在小学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领域中,三者分别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包括高校内部管理者,也包括行政隶属层次上的高校外部管理者,及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三者的场域资本分别是资源配置、学术素养和学生法定权益。利益均衡。处于教育场域中的每一个主体都是具体而真实的人的存在。作为人,利益是其本能且又自然的一种生命诉求,它由满足人自然性存在的物质利益和满足人社会性存在的精神利益所组成。无利益诉求的存在只能是非人存在,而利益的满足只能在人的世界中,以人的方式公平地去实现。实践中,由于主体间存在先天与后天因素的差异,所以在利益诉求的满足中必然会出现“量”与“质”的不同,而这也正是利益均衡而非平均的表现。小学教育专业师资培养场域中的高等教育管理者、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分别凭借资源配置资本、学术素养资本和学生法定权益资本,在既定场域规则的约束下,积极主动地寻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三者间的利益诉求始终保持着适度紧张。当然,阻挠或侵占任何一方合法利益的僭越行为都会受到场域规则的惩罚,从而被淘汰出局。和合共生。即在资本的动态持续性博弈中,教育场域中的三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偏好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资本最具劣势的学生的心智得以开启,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资本最具强势的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品性得以提升,成为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教育行政人。资本次之的高校教师的职业人生得以圆满,成为桃李满天下的教育者。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管理者、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三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每一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既在教化他人,也在受他人的教化。

二、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路径

倡导“全员参与,利益均衡,和合共生”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由指导性的规范约束转化为具体的路径选择,有赖于能够将全员利益统筹兼顾的有效发力点作为支撑。由此,我们立足于教师的“我的关切”,提出“上什么课?用什么教材上课?给什么人上课?怎么上课?”从而将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路径选择的有效发力点,解析为课程管理、教材编写和教师评价。

(一)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教育管理者为保障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对课程的设置、实施与评价所进行的规范而有效的管理实践活动,它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三个要素。针对各级各类不同的教育目的,课程管理中的设置、实施与评价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课程设置。即教育管理者对所辖教育机构或组织中的课程所进行的安排或计划,其内含有设置主体、设置方式与设置内容三个维度。其中,设置主体既包括行政性主体,也包括专业性主体,如高等教育行政人、高校专职教师、大学生,及小学教育工作者。设置方式既有行政命令也有市场调节,既有集中制,也有民主制。设置内容因学习要求与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普通基础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规定课程与学校课程。③依照五种课程类型,我们又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课程模块。基础性模块,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学科性内容表现,如人文历史、思想品德、天文地理、计算机网络和数理统计等;技巧性模块,即将基础性模块内容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现实的内容设置,如口语表达、书面写作、身体语言、板书设计、活动组织、学业评价和班级管理等;理论性模块,即与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基本原理或理论体系,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职业道德、学科教学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实践性模块,即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专业教育大纲的总体安排,对课堂教育教学内容与效果的实践性检验,如校外参观、社会调查、专业论文与学位论文等;选修性模块,由学校自主确定。课程实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无论如何多元与丰富,在其终极意义上,设理论课与实践课是其不二法门。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可以着眼于高等教育工作者与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在课程实施中,由高等教育工作者承担小学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授,小学教育工作者承担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讲授。当然,这必然会涉及高校与小学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事宜。其中,小学教育专业兼职教师的岗位设置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合作平台。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设置与实施状况的反馈性调节,目的在于督促课程管理实现科学、规范和有效。实践证明,课程评价相关主体的多元化是这一目的充分实现的必要选择。也就是说,在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评价中,除了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外,还应当把小学教育工作者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当中。同时,期待着他们以教育服务消费者的社会角色,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施状况进行评价。

(二)教材编写

教材是课程的有形载体,教材编写即是对课程内容的有序呈现。④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内容的全科性,决定了其教材编写的全科性,这表现在两个层面。教材编写主体的多元化,既包括高等教育的管理者、研究者,也包括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管理者和教师;教材编写内容的五个模块化,即通识性课程教材,教学技能课程教材,教师教育课程教材,教育实践课程教材和选修课程教材。当然,这些教材应当具备四个基本特征:⑤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源;能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蕴含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符合标准的编辑和出版制作水平。

全文阅读

小学教育科研探讨论文

新课程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向专业化发展。而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师有较高的“教科研素养”,这是一个教师“潜在能量”大小和“成熟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伴随着新课程全面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教育科研”也悄悄地走进了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异乎寻常地重视了自身科研素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学校以科研为先导,扎实有效的组织开展校本教育研究,注重用教育科研的手段研究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使学校的管理、教学更趋科学、规范和理性,学校的一切工作呈现出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态势。

但是,我们也发现“校本教育科研”领域中的“浮躁”、“跟从”、“虚空”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明显。也许是由于受社会其它因素的影响吧,中小学教科研自身的价值及广大教师教科研活动的价值趋向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因而学校教科研工作失去本有的严肃与“宁静”,表现出科研缺少针对性、创造性、操作性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中小学校本教育科研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使学校校本教育科研更趋“实在、管用、有效”,使之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应有的、正确的引领和促进功效?这必须引起广大实践工作者的正视和反思,也需要我们缜密思考并认真解决。

一、在启动和组织“校本教育科研”的动机上,必须淡化“功利”

学校启动和组织教育科研必须先端正并明确目的。中小学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发展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代表性的三个特征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也就是说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必须从身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来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命“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定“题”。只有这样,教师在科研实践中才能渐进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学艺术。这才会使中小学教科研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在符合“科学性”与“方法论”的前提下学校的科研氛围日趋浓厚。

事实上,目前学校教育处于一个确实需要实践工作者研究的阶段。有好多实践性的问题应该说大家都了解,但却都不知道怎样去解决。比如择校问题,学生早熟“交友”、盲目追随偶像、考试,还有学生发展性评价方面的问题等。但中小学校又不同于专门的教科研部门,广大教师更不同于专业教科研工作,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走专业化研究的路子。但是教师却有自己的“别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独具优势——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富有个性的成百上千学生,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绚丽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风景,还有那年复一年常见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活动,以及由此积淀并内化的丰富而厚实的经验体会和感受体验。这些都为广大教师投身教科研的活水源头,也为学校教育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点”。“雾里看花”或“玩空手道”,是万万不能的。教育科研本身也有其“严肃性”,不容世俗的“功利”化。学校教育科研必须淡化“功利”色彩,切实从实际需要出发,把校本教育科研定位于“实在、管用、有效”上,具体的教科研工作都要在前提下启动并组织实施。

二、在主攻方向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选取“校情”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中小学教科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应该具有“校本”、“师本”特征。我们如果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各学段的中小学,既有它的共性,更有各自的个性。正是由于各校独特的校情,才使“校有特色”成为办学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这方面的研究就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教科研只要致力于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表象出发,并引发进行一些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有计划地进行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这本身就是“创新”。

要重视从“弱项攻关”和“强项冒尖”两个维度来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弱项攻关”就是要针对学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明显薄弱点引导重点研究,全力攻关力求有所突破,由弱变强;“强项冒尖”就是对已经显示出来一定优势或具有较大潜力的优势项目,通过专题组织研究,予以重点强化,使之成为代表学校乃至更大范围产生名牌效应。教科研的选题往往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教研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尤其在“走进新课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而从,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等无不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

全文阅读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论文

一、分领域

领域分别是:(1)植物种植领域。让学生自己在学校的生态馆大棚中,去亲手种植蔬菜,体验蔬菜种植的过程,结合科学课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2)动物养殖领域。让学生在学校生态馆的动物培养池中,自己动手养殖金鱼、鲤鱼、蚕等动物,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了解动物的成长历程,完善自己的知识链。(3)物理力学领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力学模型和游戏。如搓制纸绳,在科学课了解纸的植物纤维韧性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力学的奥秘,通过动手实践,实现一张报纸搓制的纸绳能拖动一百千克重物的目标。(4)化学实验领域。让学生利用活动课上的化学试验箱,了解500余个简单的化学实验,知道液体变颜色的奥秘,知道在铁上镀锌的方法,学会制作液体电池等等,争取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实验,做出新的产品。(5)电学制作领域。让学生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转化特性,制作各项利用太阳能的电子产品,如太阳能竞速小车、太阳能音乐贺卡等。在校外辅导员的大力协助下,我曾经辅导学生参与制作风光互补智能发电系统和全自动太阳能红绿灯的制作过程。(6)磁学利用领域。让学生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制作简单的科技作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科技比赛。如制作磁悬浮乒乓球、磁吸纽扣等。(7)木工设计领域。让学生利用学校木工活动室中的科技操作台,认识各种木工工具,亲手操作各种木工器械,动手制作承重木梁、框架等各类木工作品。(8)模型制作领域。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学习简单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制作橡皮筋弹射式航空模型,体会航空模型的奥妙。通过这领域的动手探究,将科学课上所学的理论常识应用于动手实践中,既有了丰富的探究体验,又在动手制作、操作、竞赛中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二、分学科

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各类学科中,进行各学科间的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达到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的目的。在学校开设的十余门课程中,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因素,有机渗透科学理念,在注重学科差异性教学的基础上,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采用感知质疑的问题模式、动手操作模式、小组合作模式等,进行学科间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如在语文课上,我们采用科学课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感知——质疑——探索——延伸”。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重点疑问,抓住实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通过学生的积极互动以科学的研究态度积极地辨析,运用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实验法等进行实践,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科学天地里不断探寻、验证。如课文《新型玻璃》(你还能想象或设计怎样的玻璃)、《曹冲称象》(还有什么好办法?)、《乌鸦喝水》(还可怎样能喝到水?)、《跳水》(船长的办法最好吗?)、《詹天佑》(自己用泥土做一个隧道进行开凿,设计“人”字形铁路)、《捞铁牛》(你还有什么办法?)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各学科刻意培养的学生素养,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水平。在各学科都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下,科学课的教学因此大受裨益,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大提升。语文课让学生们练习了严谨的科学现象的描述能力,让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之后能够用语文的标准来完成实验现象的描述,在进行植物种子的种植过程中,写出好的观察日记等;美术课渗透了科学教育的意识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使学生们在描绘科学实验的草图时更加准确,而且开发了科学思维,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更丰富,能从多个角度完成图纸绘制,并用科学的语言加以解释。在各学科相互渗透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在各学科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形成了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三、分级别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学领域的活动,以参观学习、竞赛的形式,在学习竞争中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参观学习、参加竞赛,利用各级资源丰富学生的认知,参加各级比赛开阔自己的眼界,在交流中提高,真正达到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关注最新的科技发现与发明成果。在学校内部,举行领域及活动场馆的展示活动,举行科学类型的竞赛活动,让这些活动成为常规活动。(1)平时举行的科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及多次科技实践节等活动,广大学生制作和撰写、绘制了大量的科技作品和科技小论文、科幻画、科技手抄报等等,展示各学科科学教育的整合成果。(2)依托节日活动,进行成果的集中展示和竞赛活动。例如学校每年的科普节、六一儿童节,组织科学成果展。活动领域中学生们平时的小发明、小制作;植物种植、动物养殖领域的成果,如芹菜、橘子、槟榔等植物,金鱼、蚕、蚕茧、蚕丝等动物领域的成果;进行科普知识竞赛、船模竞赛、木梁承重设计等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推出各类科学小明星,评选出优秀作品,用荣誉肯定学生的努力,用荣誉推动学生下一步的努力。走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科学学习和科学竞赛活动,培养科学小明星,用“明星效应”带动更多的学生发展。我们连续多次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全国创新大赛、全国DI大赛,省级“争当小实验家”的科技实验竞赛、航海模型大赛,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益匪浅,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身边同学的研究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人才带动效应。总之,随着小学科学开放性教育方法的研究,“三分”教育方法的逐步推进,学生们收获很多,科学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作者:周涛 单位:山东省博兴县第一小学

全文阅读

基于科学教育的小学科学论文

1研究中学化学与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的必要性

因为化学与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开展化学教学设计和实践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应只限于本学科内部,还应该拓展到中学物理、生物等科学学科;不仅限于中学阶段的相关课程基础,还需要回溯到小学科学——因为这是中学科学科目学习的基础。哪些科学知识在小学已经涉及——可以作为化学教学学情分析的依据,避免简单的重复;哪些科学技能已经为小学生所掌握——还需要在中学强化、应用和延伸;哪些问题学科性更强——值得在初中理化生学习中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本文研究的“衔接”指的是科学课程的“纵向衔接”,主要研究初三化学与小学科学中化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关注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中的相关内容。

2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文本分析,试图针对教材衔接中体现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以及方法运用进行探讨。首先,整理出小学科学教材中与初中化学相关的核心内容,进行分类对比,了解对应性,探讨知识广度;其次,对比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课程的核心概念,了解小学科学学习对化学前概念的影响,探索衔接中知识深度的把握;再次,整理小学科学阶段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分析其对于化学研究方法和探究技能的基础作用。目前九年级化学教材和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众多,为了充分考虑实际衔接情况,并没有考虑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而是选取笔者所在的南京地区所选用的教材。小学科学选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郝京华主编的版本,而初中化学则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3初中化学和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特征

3.1知识广度

小学科学涉及面广,其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分布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中,比较集中在化学变化的初步认识、身边典型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少量涉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例如,初中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前,初中生已经对氧气的助燃性、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水的溶解性质、铁生锈、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紫甘蓝等有了初步了解,而中学化学教材对于这五个二级主题则有所展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现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为例进行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课标的知识点比较。小学科学中只是简单了解到氧气助燃性,但不了解体现助燃性的具体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产生的白色浑浊早为学生所熟知,对于石灰水仅停留在名称的知道层面,也没有深入到浑浊的具体物质。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十种左右,往往停留在了解具体的反应现象。基于此,涉及面更为广阔的初中化学课程,呈现层出不穷、性质各异的物质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体现了足够吸引力。

3.2知识深度

全文阅读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论文

一、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

通过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活跃,也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社团或联合会,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相同的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团体性的组织。它具备非常广泛的影响以及非常丰富的内容,与此同时,其组织活动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它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应该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要求来科学合理地建立学生社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是“第一课堂”很难完全提供的,所以,必须设置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并且和教学技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举例来说,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存在着非常密切联系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具体包括英语社、摄影协会、舞蹈队、书法社、文学社、合唱队、教育理论学社、系报、广播站等社团和组织。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类似的社团和组织,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各种各样的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大大提高,切实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二、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延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专业化是借助于“实践性知识”来进行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为了应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够长、实习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从而保证其实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选择分散实习(每学期一个星期的实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统一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两次实习,也叫做小实习(集中实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统一的方法等。

2.安排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

考虑到实习自身的具体特征和其他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非常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安排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与此同时,可以采取“拜师制”,也就是说,科学合理地确定学生所进行实习的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真正地深入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进行见面,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在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

全文阅读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论文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全文阅读

新课改下科学小学教育论文

1、新课改教学中的科学小学教育的作用

小学新课改教学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新课改教学素养的关键一环,进人高等教育之前的小学生,小学新课改教学是他们走向社会之前的基础课程,要做好小学新课改教学的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新课改教学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将新课改教学中的科学小学教育的作用做出最好的体现。也就是说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个任务贯穿到小学新课改教学的教学中,让小学新课改教学的课程目标明确,每一节课都可以解决一些特定的教学问题。让学生收获到一些知识。通过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将科学小学教育融人到新课改教学之中。

2、新课改教学中的科学小学教育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2.1存在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

教学的方法是教育的关键,很多教学机构并没有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办法,填鸭式教育,体罚等现象依然存在,学生没有更多的兴趣进行学习,这无法使教学任务得到完成,也无法使学生自身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将新课改教学中的科学小学教育结合到课堂中来,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深人调查准备教学的内容,并要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实现的准备工作,然后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师要把自己作为课程学习的参与者和策划者,既要了解学生们的需求,还有了解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在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式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作为传授知识点的切人口,通过启发兴趣,提升学生们学习上的主动性;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自己本身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教师一定要找出阻碍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的障碍是什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2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很多情况下教师本身存在一定的作者简介:杜广余,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前桥小学。问题,如讲课内容不生动,不易理解等问题,教师应该多查阅资料,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通过改善教课是的语言和教课的任务安排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回答问题。如果是学生们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查,找出学生出问题的原因,是对课程不感兴趣,还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进行新课改教学的同时也必须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只有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教师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锻炼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能力,新课改教学的实践活动应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进行,学生们围绕活动主题开始准备,在这期间一定会用到有关的英文知识的一些技能,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新课改教学的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还能培养对新课改教学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之中,学生都能够根据各自的能力特点具体分工,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参与讨论时思维撞击,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以求得到更佳的答案。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都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这样每个学生都发挥了特长,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为完成小组的任务而努力的搜集资料,这样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这样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心。这就是新课改教学中的科学小学教育的最好表现。

2.3在新课改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