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普教育

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析科普剧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科普剧通过以戏剧表演的形式来丰富小学科学课程知识,这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能够有效改善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科普剧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明确其具体措施,能够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更好地使用这一教学手段。

[关键词]科普剧;小学;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83-02[WN]

科普剧以其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使得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将课程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和快乐学习的趣味性相互结合,使得课堂更具有多样性和互动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将科学化与生活化的科学知识传递开,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理解并掌握理论的科学知识。新课改时代下提出的运用科普剧的教育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

一、科普剧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充足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用信息。[1]而科普剧是一种以科学互动表演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独特的、新兴的教育戏剧。注重舞台表演,以活动为载体的形式为教学活动提供课程资源。科普剧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开展科普剧活动时,应综合考虑科普的基本要求以及开展教育戏剧的内在逻辑,确保一切活动均能以现象明显、原理简单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科普剧通过融入科普知识,并策划好相应剧情,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能够展现自身科学探究能力,实现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目标。

全文阅读

论科普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 小学美术教师应正确把握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克服学科本位的倾向,在美术教学中有机渗透科普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美术教师要努力在美术教学中发掘科普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在教学中巧妙地将欣赏内容与科学知识讲解相结合,在科普美术创作表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促使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关键词: 科普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 科学发展 创新精神

美国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国家,也是获得诺贝尔奖人类最多的国家,这与美国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密切相关。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基础教育设施相对落后,人们的科学素养总体较低。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应当从儿童抓起。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在《科学与艺术》一文中如是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1]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美术自然也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知识本身就具有科学性,美术新课程中也有许多同科学息息相关的内容,加之年幼的孩子大多喜欢美术,所以,如果能借助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进行科普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艺术与科学的紧密联系,美术教师“能否正确把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儿童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与实施”。[2]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机渗透科普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将科普因素从小学美术教材中发掘出来

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并不是要求美术教师无中生有或生搬硬凑一些科普内容到美术课堂教学中,而是要在美术教学中发现和发掘可以进行科普教育的因素,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与科普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将科普知识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机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细心的美术教师很快就能发现现行的小学美术课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科普内容。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为例,每一册中都能找到跟科普有关的课题,如:《想象中的飞机》(苏少版第6册第6课)、《来画虫》、《我做的虫》(苏少版第4册第12、13课昆虫单元)、《机器人伙伴》(苏少版第3册第2课)、《向动物朋友学习》(苏少版第11册第9课)、《奇思妙想》(苏少版第9册第4课)《飞机》(苏少版第8册第14课)、《吹气投篮》(苏少版第7册第14课)、《海洋生物》(苏少版第10册第11课),等等。

另外,有的课虽然看似与科普没有任何关系,但实际教学中仍然可以从中发掘出部分科普因素,例如在《雪》(苏少版第2册第1课)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增加有关雪的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雪是如何形成的,观察雪的外形,掌握雪的特点。课前,美术教师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显微镜下呈现出的千姿百态的雪花的形象,让学生从新的视角领略到雪花的美妙,美丽的雪花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雪的世界,在审美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与雪有关的科学知识,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全文阅读

小学校教育科研科普工作计划

小学校2011年教育科研科普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区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增强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努力探索出一条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将教育科研寓各项活动之中、各项工作之中,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促进广大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和成长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工作目标

1、做好“十一五”课题实施及课阶段性总结工作;

2、进一步深化校本研究工作;

3、培养科研骨干市级1名、区级4名、校级5名;

全文阅读

“公滨小学校教育科研科普计划”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区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增强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努力探索出一条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将教育科研寓各项活动之中、各项工作之中,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促进广大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和成长的职业生活方式。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工作目标1、做好“十一五”课题实施及课阶段性总结工作;2、进一步深化校本研究工作;3、培养科研骨干市级1名、区级4名、校级5名;4、实验教师能独立撰写实验计划、实验报告和教学案例;5、出一本科研成果集。

(二)工作措施:1、完善《公滨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奖励办法》,定期组织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奖励科研成果。将教师承担科研课题以及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作为教师个人评优、晋级的必备条件。2、搞好课题管理和科研档案管理,注重对研究过程的管理,科

研小组经常监督检查、指导服务,明确分工,指派专人负责课题管理和科研档案管理。3、组建科研团队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微观研究。4、启动实施课题研究责任制、课题研究活动制度,增强领导及实验教师的责任感,形成研究习惯。5、依据“专家引路、骨干带头、全员参加”的培训模式,大力

普及推广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6、继续实施校内科研骨干认定制度,实行校、区、市逐级推荐政策。7、加大我校教育科研宣传力度。及时与上下级传递最新信息。三、具体安排:

三月: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宣读修改后的科研奖励办法

实验教师确定本年度的研究主题,开学初交研究计划,学期末交研究总结每学期上交两份课题研究方面的教育案例和六篇教学反思组建科研团队对教师进行科普知识的培训

全文阅读

科普:为中小学教育拓展视野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宽泛,教学视野更开阔。许多教育学者认为,科普教育,是中小学教学拓展视野的重要切入点。

教师培养:县以下是关键

2006年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至今已满10年,目前,情况进展距离计划的目标相去甚远。这份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目前的情况是,至少在中小学教育中,科学素质教育的推动乏力。在剩下的最后5年时间,如再无大力推动举措,计划目标或许会落空。

根据调查,《纲要》推行10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适龄劳动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很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这些,已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纲要》规定:实施科普工作,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将《科学素质纲要》纳入有关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公共投入,推动《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纲要》中提出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的科普教育内容,在全国中小学中开展并不充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学校中,差距更大。

教育部门有必要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化技术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县及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鼓励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教师。

“笑傲江湖”PK“星球大战”

全文阅读

论科技新闻在中小学科普教育中的运用

文章提示:

9月17日至23日,一年一度的科普盛会――全国科普日活动在神州大地同步举行。这也是今年5月底“科技三会”后举办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型科普活动。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把科普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在江西,经过多年探索,科普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挑战,如公民科学素质如何提高、科学教育如何从娃娃抓起、“互联网+”时代下的科普何去何从等。笔者从事科技报道多年,针对这些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曾走进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听取经验和建议,写过不少科普性质的科技报道。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江西科普的现状以及科技新闻应在中小学科普教育中的责任与担当。

不久前,省科协公布了江西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情况。数据显示: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仍然是我省创新发展的明显“短板”。根据国际通用的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体系调查,2015年江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5.1%,还没达到全国6.2%的平均水平。

没有科学普及,创新无从谈起。科学的未来、创新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在青少年,科普必须从娃娃抓起,从科学教育抓起。因此,如何把科技报道写得生动有趣,吸引不同层次尤其是中小学读者,成为当前新闻工作者探求的目标。在江西,科技新闻中的上乘之作、通俗生动之作、有价值有新意之作较少。不少科技新闻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形成一种“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局面,归结到一点,还是科技新闻写得不够生动有趣。从事科技报道近10年的笔者,在推动科技新闻在科普教育中应“有趣有料有作用”方面,作了不少努力。

1.科技新闻要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教育必须让青少年真正感受到发自内心的乐趣,科技新闻就必须传递出这种快乐,让青少年感受到科学是有温度的、不是冰冷的,科学就在大家的身边、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一次,笔者采访一场科普报告会。没想到,这场讲座点燃了一位小女孩对星空的好奇。回家后女孩就让妈妈下载了星图,并用星图认识了蓝色的织女星、红色的火星……一堂生动风趣的报告,激活了孩子对科学的渴望和热情,或许这正是科学普及的魅力。笔者把这一细节写进《让科技馆流动起来》稿件,鼓励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这也是不少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呼声。

全文阅读

环保科普与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融合研究

摘要:文章从分析环保科普作品的微观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环保科普作品的特征,结合当前中小学教育体制内环保科普存在的问题,对如何促进环保科普与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融合进行分析。

关键词:环保科普;中小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F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中小学教育体系主要受众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环保科普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教育扩展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提高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价值。

中小学环保科普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展馆、课堂教学、环保科普宣教、环保类公益活动等,本研究试从受众主体为中小学生的环保科普作品着手出发进行分析。

一、中小学环保科普概述

本文界定的环保科普作品即以中小学生(6岁-17岁)为主要受众的,用适合中小学少年儿童的方式讲述环境保护相关自然、地理、人文、生物、生活、生态等主体内容的图书绘本、音像资料等。

1979年-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版)》和《中国环境问题十大对策》的报告的颁布,促进了我国环保类科普读本的发展。代表作有甘肃人民出版的《未来的燃料》,通过故事的小主人公参观能源进化研究的见闻,较生动的展示了能源进化的故事,适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此外,还有《中学生读本――叶子》、《少年应知应会丛书――生物和环境趣谈》和《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等。

全文阅读

关于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的作用的思考

摘 要:科普读物中包含着极为重要的科学内容,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科普读物主要是给儿童阅读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阅读性,能够满足儿童对科学知识的实际需要,能够丰富儿童的阅读体验。当前城市中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子女也在学校中学习,这些孩子从小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科普读物,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不多,为了更好地提高这些外来工子女的知识水平,就需要充分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更好地对这些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关键词:科普读物;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作用

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进行科学教育,就需要充分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科普读物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使读物更具阅读性,并且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将科学知识与故事相结合,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减少这些外来工子女对科学的畏惧。

一、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1.开阔学生视野,w会科学文化知识

科普读物中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包含着世界上的很多内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通过科普读物能够进入缤纷多彩的科学世界中。外来工子女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并且不同孩子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不同国家的儿童科普读物,注重科学的客观性,有助于强化儿童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牛顿爱探索》《可怕的科学》《美国国家地理》等,这些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将人文气息散发出来,阅读这些科普读物,能够让外来工子女感受到来自不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这些孩子的眼界得以更加开阔。

2.为孩子提供更加容易研究科学的方式

对于很多人而言,科学是比较难理解的,儿童科普读物是比较生动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将科普读物与学习相结合,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幽默的故事吸引外来工子女的兴趣和注意力,在书中还存在很多有趣、简单的小实验,学生可以借用相关道具完成科学实验,对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究。科普读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将科学概念呈现给外来工子女,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使外来工子女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科普读物的种类不同,能够满足不同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让外来工子女了解科学方法,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领域的知识。

全文阅读

教育部办公厅等4部门关于公布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名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中国科学院各分院、有关科研机构,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技局:

为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精神,探索建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机制,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联合开展了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申报工作。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科技厅(委)、所在地中科院分院、科协部门推荐,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联合组织专家评审,最终确定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等61个单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希望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发挥示范性带头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制定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和组织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好学生实践活动的接待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活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科技厅(委)、所在地中科院分院和科协部门要探索建立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指导,共同推进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为各地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名单

(61个单位)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全文阅读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项目案例北京自然博物馆:科学小实验,儿童HIGH翻天

提到博物馆,很多人都会觉得那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场所,自然历史类的博物馆就更是如此。那里的展厅摆满了地球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动植物化石,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动植物标本,似乎只适合成年人“静观”,而不适合小孩子们玩耍。不过,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工作者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找到了让博物馆适应儿童接受特点的方案。他们深知,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颇为短暂,但如果互动实验极为引人入胜,也有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成为博物馆的全新的受众群体。“实验乐翻天”活动,就是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多项针对儿童的活动的经验基础上设计开发出来的。

从儿童身边的事情入手

儿童,是最富有好奇心、热衷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一个群体。多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团队,一直在思考一个博物馆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让展陈动起来,改变人们对博物馆单纯展示的印象,让儿童青少年参与到博物馆展品展项中来。在自然博物馆里,“做吧”、“探索角”等活动场所正是这些思考的结果。它们为学龄前儿童和刚刚走进小学校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生物知识和锻炼动手技能的空间。

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上网终端的流行,儿童能够接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趋势,并对互动科普活动作了全方位的升级,从2010年5月开始,推出了“实验乐翻天”活动,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项综合实验观察、动手操作、知识讲授等多种教育模式的全新科普教育活动。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活动策划人员基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体验,配合自然博物馆的展览,将活动主题拓展到生命科学乃至生态学的几乎所有大门类。比如,活动开展过植物主题相关课程“植物吃什么”、“谁最有营养”;微生物主题课程“酵母菌”、“身边的水”;动物主题课程“鲸是怎样呼吸的”、“小鸟过家家”;生态环境主题课程“给地球作体检”系列课程;人体主题课程“动画片的秘密――视觉暂留”,等等。“实验乐翻天”每月都会推出新的课程,“黄金周”期间则会“重播”以往的经典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尽可能从儿童熟悉的环境或事物中选材,让他们自己发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举例而言,以“身边的微生物――酵母菌”为主题的实验课程,就从儿童生活中常见的面包入手展开。参与活动的儿童首先观察成品面包的横切面,发现上面有很多小“气孔”的特点,然后自己动手发酵面团,通过实验总结出酵母菌适宜的生存环境及酵母菌的营养环境,并了解酵母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还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教师事先培养好的酵母菌,了解微观环境中生物的形态,从而将活动从普通的观察和动手,上升到获取科学知识的层面。

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参与活动的小朋友有可能了解生命科学的不同领域,极大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此外,自然博物馆还会结合“世界粮食日”、“世界地球日”等相关的纪念日,设置“实验乐翻天”的活动主题,以满足参与活动的儿童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同需求。通过系列富有趣味性、实操性强、知识点清晰的实验课程,儿童可以自己发现自然科学知识,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为今后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