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人生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班级管理;管理能力
自制力不强、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纪律性不强等都是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挑战,尤其对经验不够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人生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展开论述。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
很多青年小学语文教师刚刚走出校园到学校任教,教师对小学生的特点把握的不够透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对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
(一)通过入职培训,提升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入职之前都要进行相关的培训,教师入职培训的内容较多,然而有些学校在进行入职培训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教师如何进行班级管理进行培训,因此,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有效对班级进行管理的重要性。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要求在入职培养的过程中,加入班级管理部分的内容,使教师在入职阶段就意识到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二)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认识
随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撰写教科研论文既是教师教育思想的一种具体展示,也是教育工作必要的理论写实,更是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选题有两种明显的取向,即对自身教育生活的关照或是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演绎,相对而言,中小学教师则偏重于前者,选取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式,对自身的教育实践不断反思而形成的作品则是其论文写作的主流选项。
所谓教育生活是指教师基于自身专业发展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教师个体兴趣、需要的满足和自身价值实现的个性经验以及教师对自身成长方式的生命体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学习活动和教育研究,教育生活是其个性化专业成长的教育烙印,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石。
一、教师论文写作对教育生活理解存在的问题
论文写作已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然而,现实中有不少教师觉得教育生活中没什么东西好写,受困于“怎么写”、“写什么”,这主要是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存在偏差、不知道如何选题的问题。
1.在认知层面上,形成“教育生活=教育活动”的误解。不少的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的认知上,误认为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教育生活,这主要是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认知上,缺乏对教育生活的深刻理解;注重操作层面的方法,忽视了教育生活的内涵。首先,教育活动仅是教育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通过大量的教育活动呈现自己的教育诉求,上课、教育学生、参与管理等等是教师论文写作中采用的大量素材和生动的教育资源,这些是教师教育实践过程,有利于教师对专业的认知和理解,对教育活动的驾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但这些都是实践层面的素材,而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这些素材不能简单呈现,要深刻挖掘其所赋予的教育意义。其次,教育生活是一种基于又高于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凝炼。教育活动是教育生活的实践,不少教师在选题时出现只有表象无内核的倾向,这些文章借用几个时髦的名词术语来串联一些并不新鲜的观点,貌似有理论深度,实则牵强附会。[1]使得文章的立意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对活动内涵的挖掘过于浅显,缺乏应有的教育提炼,形成简单的活动流程式的记叙,对活动的价值、内涵、特质不进行深层次的探析,使得文章出现流水账式的记叙。第三,对教育活动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表面。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关节点,实际上就是我们认识和解决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突破点[2]。教育生活中有很多的教育事件会产生一定的教育影响,但仔细研究过后就会发现其并不是本质性问题。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使进行选题,也只是解决一些局部的问题,形不成系统的教育观点,而不能解决全局问题,对教育生活的指导价值会被弱化。
2.在例证策略上,形成“观点+例子”的误证。有的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既呈现自己的教育观点,又有鲜活的教育案例,形成了观点+例子的文本结构:引出一些观点(有的甚至是盲目引用或自以为是),然后找几个自我教育教学实践的事例加以佐证,通篇用3-5个同样的格式串成一篇论文,形成八股式的文本结构,利用自认为很经典的例子以证明陈述的观点,选题出现了以点带面的倾向,这是不正确的。首先,例证缺乏代表性。教育世界是复杂的,但由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写作过程中常呈现单一直线型思维解读案例,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的例子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与教育观点的匹配性不高,逻辑关系不强,表达不凝炼,缺乏说服力。其次,例证过于强调主观性。有的老师通篇文章都充满了“我以为”、“我认为”、“我觉得”等主观性很强的字眼,但这些主观化表述的背后往往都是对别人观点和主张的大量重复,或者只是根据自己的个体狭隘经验甚至主观偏好,无根据地“纵论天下”。对“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不对?”却说不清,说不明白。第三,例证缺乏科学性。不少老师一直用“存在就是合理”的思维进行例证,呈现自己的教育主张,列举的例子往往本身就有争议性,缺乏普适性,例证无论有多少, 只要不能穷尽,只要还有反例的存在, 这种例证单向论证方式就是不全面的论证,是不科学的归纳思维。
3.在文本结构上,形成“别出心裁”的误区。教师的教育生活是丰富的,有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为了凸显自己教育思考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总是挖空心思,寻求生活元素,导致教育论文“剑走偏锋”的倾向。首先,偏激的教育生活片段是教师论文中常有的选择。不少的教师为了使得自己的文章写出新意、写出个性,总是选择教育生活中的极端现象进行阐释,使得文章有一定的震撼和视角冲击力。实际上,往往会事与愿违,缺乏应有的教育信度,缺乏教育研究的普遍性。其次,出现“灯下黑”的现象。科研论文中观点与思想的阐发主要来源于丰富的实例,但不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论文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教育观照“照人不照己”,不少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生活熟视无睹,缺乏应有的教育实证,使得不少的论文要么是他人的案例堆积,要么就是胡编乱造的故事无序呈现,对教育生活缺乏应有导向,缺少教育意义。第三,研究不深入,仅停留于经验总结。由于中小学教师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支撑,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多停留在自己的认识水平上,只谈体会,不能触及规律,缺乏理论依据。不少论文不过是阐述了一些人们已知的或熟悉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管理方法等程序和规则层面的东西,并未提出新的方法和见解,纯粹是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停留在对教育现象描述、教学工作体会的感性层面上,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论文摘要:论述了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意义和反思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反思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闭幕式上讲话指出全而推进索质教育的关键是校长和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索质的高低H_接关系到索质教育能否真正实施高索质的人才能否得到培养。而教师索质中关键是课堂教学索质即教师能否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师课堂教学索质的提高中课堂教学反思起着}一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就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的意义、力一法作以下探讨。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基本的职责是把课教好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基本途径。囚而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工作的核心也是教师获得职业满意感以及高认可度的关键。而在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教学反思意识及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波斯纳Posncr.G.J.1989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z而经验也并非是个自然积累的过程它与教师的主体性是联系在一起的经验是教师主动思考获得的获得的经验是否具有迁移价值也与对经验本身的反思是联系在一起的。关于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两力一而加以认识。
(一)可以促进教师山新手烈教师向专家烈教师过渡
专家烈教师是指具有良好的、全而的知识结构能高效地、有创造性和洞察力地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教师。2教学的合理性、高效性可以说是每一个有志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追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却发现有些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后很短时问就能适应教学工作成为教学领域的专家而有些教师则要花较多的时问也有一些教师尽管终生从事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最终没有获得多少长进一H_停留在新手烈教师的水平。
造成这种差异的影响囚索固然很多如职业思想与信念教育观念、学识水平、个性特征以及思维能力等但教学反思能力却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囚索。试设想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经常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课堂教学的失误就会逐渐减少其教学技能就会小断提高。如果一个教师满足于一节课的结束就是一次任务的完成每一次课都是前一次课的低水平重复经验的获得完全依赖自然的积累这样教学效果的提高就会显得非常有限。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已有的研究3和许多教育实践证实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小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小管其教龄多长经验多么丰富他永远只会停留在一个新手烈教师的水准上。山于反思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作用以及对教师成长的作用反思性教学二flcctivctcachir}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教学实践和理论。“
(二)可以促进教师职业满意感的产生与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索质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以及师生互动中,教师要以其本身的知识信念来认知整学习活动中的社会因素、学生的知识信念以及教学相关等等的教学行为,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展现高效能的成功教学。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历程,是一种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活动。本文将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关键词:体验式;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工具学科,透过语言文字,方能进行其它各种学习活动,更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会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表现,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之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的精神,进而培养组织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培养这些能力,除了结合课程的设计外,教学的方法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以下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弊端
传统教学笃信知识是客观主义和学习是升学主义,面对当下社会科技化和人性化的变迁冲击,其以教师为中心的本质已不能满足,甚至不合乎时代背景所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是当代教学的主流。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为学生中心也是本研究欲进一步探究的主要问题。教学是复杂的概念,而影响教学成效的因素也很多,晚近的教育学者为了追求卓越的教学效果,无不致力于教学的研究,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成果,这些教学研究奠基于心理的、社会的和哲学的理论,以作为立论的基础。
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即是主导者,强调教师权威。其教学行为包括独断型、直接影响、指导型、权威型、控制型、教学者中心及主导型等型态。教学策略有以传统教师中心至现阶段强调的学习者中心的建构式教学方法。教师如果抱持着知识是简单、确定、权威的信念,教师会采取传统教师中心的教学,多使用讲述法教学,学生被动吸收并强调记忆教科书的策略。
学校都会宣称他们要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能力,但实际上,学生通常没有机会去寻找信息、讨论、分析、了解或讲解他们所准备好的见解,使信息转换成知识,所以,许多小学生在其求学过程中,始终没有了解真正的追求知识的过程。再者,小学生应该要能批判性地思考,并能自由的与其它人交换想法与意见,而批判性的思考应该经由社会环境中的讨论过程来培养。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学校的教育形式无法成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师生互动,构建氛围
我们小学是从2010年开始进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一年来,根据教学实际从单项训练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增强了我校的教研气氛,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效果越来越明显。
一年来,我们对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管理工作做了一些初步探讨。
一、加强实验的工作计划管理
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工作,我们不仅作为学校整体工作主要内容之一,还专门制定了该实验的方案和计划。在总计划之下,制定了教科室工作计划和每个实验教师的子课题计划,形成了学校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比较完整的计划体系,对实验工作实行计划管理,克服了实验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二、加强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
1、建立健全实验机构。实验机构是否健全是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根据实验的需要、管理的要求,我们成立了两大机构:一是实验的指挥机构。开展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后,我们成立了实验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教科室主任任课题实验小组长,教研组长为副组长,组成了学校强有力的实验指挥机构。二是实验的操作指导机构,由教科室主任、课题实验小组长和实验教师组成,按照实验要求具体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建立了实验的反馈机构,收集学生、家长、实验教师对实验的建议与看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良好的指挥机构。
2、加强教科室工作的建设。教科室是学校对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具体管理的职能机构,加强教科室工作的建设、发挥教科室的职能作用对开展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3、加强课题实验小组工作的指导。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实验的“启、读、练、知、结”五个环节要通过实验教师具体落实,因此必须加强课题实验小组工作的指导。
本文属于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 立项编号:125-201107-015B
申报课题二年以来,我们依据课题组委会的相关要求及实施方案,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大胆实验,不断总结,努力探索,成果累累。
一、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作法
(一)准备和启动阶段
1、强化培训,加强理论指导。
我们知道,观念决定行为,只有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行为外显出来,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1)在实施课题研究前,课题组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深入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生的15个好习惯》及关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相关教育理论及文件并谈了自己学习的体会,使教师对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有足够的认识,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并热情投入。
(2)通过教学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通过开展现场观摩,案例分析,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的能力。
一、对特色课程的认识
特色课程,顾名思义,要有特色。在内容上,一般课程来自共性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特色课程则是具有设计者个性特色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停留在一般教学理论的泛泛议论上,而要有专题的深入研究。
这是笔者在着手酝酿特色课程建立时的两个基本认识。同时,笔者又认为:特色课程的建立,要考虑建设者主讲教师的基础条件。笔者作为“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特色课程的建设者,该考虑自身的条件,即要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与教学特色。
二、特色课程内容的选择
笔者正在进行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建立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三化”指“作文内容生活化,技能指导结构化,教学序列网络化”。这个体系是笔者数十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积累,结合了1985--1986年的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全国小学教育研究班”的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时,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吸收全国各小学流派长处的基础上,在几位著名的教育家指导下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涉及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各个方面的专题,先后写成有关论文与经验文章发表在教育杂志上,并编写出版了十多册作文教学丛书,曾应邀在本市各区县,全国20多个省市交流讲学,反映较为强烈,认为:“三化”教学体系的观点,理论上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某些观点;优化的教学过程富有实用性,可操作,普遍推广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三化”教学体系的实践基础来自本区,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经验积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此,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
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主体内容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课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课程“个性倾斜”的作用在于让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学有所用。这种性质的班,这种性质的课程不能采用讲座式或一般性教学研究式。前者是听了很有道理,但缺乏系统,内容交叉重复,听了往往不知如何用之于实践;后者是目标太低,只是一个局部教法,缺乏与实践联系的理论体系。“个性倾斜”的特色课程可以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接触众多的流派个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倾向)专注于一个体系(流派)的研究,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个性体系教学观点支配下的具体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改革,发展教学研究。当然,这个个性体系应该有坚实的理论背景与实践经验支撑的。“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的作文过程”具备了这个条件。
概括地可以说,以此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一是内容有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二是迎合于青年语文骨干教师高一层次能力培训与创造教学特色的需要;三是主讲教师是个性内容的创建者,执教起来得心应手,富有情感地充分发挥专长。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及推广――网络环境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以下通称为“跨越式试验”)是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也是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项目,旨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双主”教学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实现基础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要改变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大投入没有大产出、高投资没有高效益”的不正常现象。在完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运用创新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与方法,通过面授、听课、评课、个别指导、网上授课、网上讨论、检查评估以及组织校际、跨区和全国流与研讨等多种方式,确保试验学校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大幅度提升。
项目试验在学科教学质量方面的目标是:
(1)语文:通过两年左右时间,使上完小学二年级的儿童“能读会写”――能认读2 500以上常用汉字,能阅读一般报刊和青少年通俗读物,并能用电脑打写出300字以上(或用手写出150字以上)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对已完成某个年级学习的儿童来说,其识字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达到当地一类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
(2)英语:使学生在词汇量、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在小学阶段要掌握2 000左右英语单词,初步掌握听说读写能力。对已完成某个年级学习的儿童来说,其词汇量、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要达到当地一类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
(3)中小学其他学科: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达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大幅度提升,这种提升可以从达到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的深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三方面来衡量。
项目试验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目标是:
好:学科知识学得好,试验班学生的整体考试成绩比同年级非试验班的学生要好,也好于同等级其他学校的非试验班。
要联系教改实际开展教育科研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有的地区或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每学期都进行论文评选,这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没有研究的实践过程,论文从何而来?东拼西凑的组合文章,失去了论文的灵魂----独到与创新。所以为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必须先组织教师参加研究的实践,认真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在新一轮课改中,强调了对教师进行培训及教师的反思性实践。但如果教师在培训中只是听听讲座或参与一些教育教学活动,而没有将培训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不能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做指导进行深入研究,将教、训、研结合起来,这种培训对教师也是作用不大的。新课改带来的大量的鲜活问题,给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常看到一些教师或学校也很重视教育研究,但他们不重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只是盲目去攀比大课题,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档次,将研究和学校教育变成两张皮。诚然,参加一些大课题的研究对一些学校也是需要的,特别是在一些合作的大课题中,有专家指导,有来自全国的仁人志士交流,也会受益匪浅。但对于学校特别是对教师个人不能忽视联系自己实践的研究。为了有效地发现问题,可以请其他教师帮助审视自己的教育过程,相互切磋并提出问题。当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在选题上总的要求是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就是说应尽量选择小课题,以小见大,做深做透,而不要大题小做,浮光掠影,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不选择抽象空泛的问题,要随着改革的发展灵活选题,也可以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对原题做适当调整,而不要固步自封,一成不变。
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教育科研要以教育经验做基础,教师往往是凭自己的经验来工作来研究,许多教师的论文往往是“经验式论文”,但经验又往往是局部的、片面的,这就要求在研究中将经验和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在课题研究中应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并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意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必要的实证材料的支持,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可以推广的理论知识。
由于教育科研的对象往往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生的进步又和多种因素有关,使教育研究往往具有多变量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研究应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研究,这决定了在研究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各种方法优化组合,相互印证。针对教师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当前课改工作的需要,我们特别倡导进行个案研究,此种研究可以对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可靠的材料。在新的课改中,课堂教学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变革,许多教师对此感到困惑,以一节课作为一个研究的个案,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师如何改革课堂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个案研究对于教师来说看得见摸得着,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也有助于教师通过个案将教育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个案研究中要求个案必须真实,且个案代表某类事件或事物,具有典型性。个案研究是通过一个个体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及对他们所处环境条件的了解,通过分析归纳找到能概括这个个体的特征及原因。在个案研究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首先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概括,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加深对个案的认识和理论观点的阐发。最后再寻找形成个体特征的原因,并提出教育的建议。当然,个案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只是提供一个例证,代表性小,但它能给人以启迪,个案研究最大的好处是能帮助教师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
另外,我们还倡导由教师、研究人员、行政人员组成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教师在研究工作中有自己的优势,如了解教育的需求,有教育经验,便于开展现场研究,教师是教育研究的主力军。但他们也需要教育研究人员在教育理论、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样,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也需要行政人员的参与和支持。组成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是许多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成功的学校共同的宝贵经验。
在教坛跋涉了30年,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成长为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成为福建省中小学百名名师工程培养人选,回顾走过的这段历程,我想,成就与荣誉的取得,源自潜心教研,走在教改前沿。
心中有个信念:打造专业功底
1991年7月1日,我从上杭县实验小学调到本县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工作,从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教师升任为县小学教研室的数学教研员,在同行看来,环境变了,角色变了,地位也变了,是可喜可贺的事。但我并没有为此而沾沾自喜,而是清醒地意识到,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不是萦绕在自己头上的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自己肩负着引领、指导全县教研教改的重任。因而我担任县小学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后,就树立了这样一个信念:“作为教研员,要引领和指导全县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宽厚的专业理论功底,那只会是一句空话。”于是,我抱定这个信念,决心打造自己的专业功底,不断提升理论水平。
从那以后,白天,我完成了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后,经常带着笔和记录本一头钻进县教师进修学校图书资料室,浸泡在书堆里,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查询,收集,摘录,比较,归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晚上,没有特殊情况,我一般不出家门,在自己的房间里阅读各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等著作。为了方便学习,我还坚持每年自费订阅教育类杂志。在30年的教育生涯里,我始终坚持自费订阅各种教育类杂志,而且每期都要认真研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在读中感悟,在研中提升。教育类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专业成长的指路明灯!
就这样,担任县小学教研室数学教研员以来,我先后阅读了几十种教育教学专著,研读了二十多种教育教学杂志的有关文章,同时做读书笔记几十万字,为以后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眼前有片绿洲:组织教改实验
“教研要为当前的教学服务,要推动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教研员,就必须走在教改前沿。”这是我从事小学教研工作21年来的执著追求,并始终努力朝着这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说来也巧,1992年6月,原国家教委制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正式颁布,一场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兴起,这场改革正迎合了我的需求,我决心在这场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奋力拼搏。一方面认真学习新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名家的教改经验,我从马芯兰主编的《北京市小学数学实验课本》得到启示,认为要改革小学教学,首先要改革教材。我经过认真准备,勇敢提出“重组教材、整体教学”的教材改革新思路,在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和同行的支持下,我将这一整体改革方案,于1993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在上杭县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分别组织开展“正、反比例教材的重组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重组教学”的教改实验,将原教材进行重组,变分散教学为集中教学,加强对比,突出比较异同,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体现了整体性、系统性教学原则,使学生容易接受。这个“重组教材、整体教学”改革实验,不仅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教改班的数学成绩远远超过普通班。
组织开展了这个整体改革实验后,我将“重组教材、整体改革”实验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并写出《正、反比例教材的重组教学》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以后,报道了基层学校教师大胆创造性改编教材,敢于改革课堂教学的做法,体现了一线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勇气,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教师的关注。重新审视这一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当时的“正、反比例教材的重组教学”教材改革思路与《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编排意图、编排方式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组织开展这一教材改革的科学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