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案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探索

小学美术教学是提高学生创造性和艺术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和效果。美术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也存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美术教学的课程安排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呼应

1.综述美术课程内容

要开展好小学美术教学课程研究,首先必须仔细分析教材、认真研究教材。纵观现行小学美术教材(苏教版),不难发现,经过改版的新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从基本的绘画、手工制作到造型设计,从纸板画制作到图案设计,从泥塑到建筑设计等,涵盖了中国画、剪纸、图案、桥梁设计、美术欣赏等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观点和设计意识,为将来孩子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2.比较课程内容的衔接与呼应

课程内容在低年级(一、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画记忆画、想象画,认识物体的基本形状和培养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中年级(三、四年级)主要学习图案设计、冷暖色、包装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年级(五、六年级)主要学习飞机桥梁设计、泥塑、配插图、版式设计等,从三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爱护和发展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将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有机结合,教材的连贯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在第五册有水墨游戏“青花盘”,第八、九册就有水墨游戏“扇面”“山水丛林”,第六册有泥塑“我做的鸟和家禽”,第十、十二册就有泥塑“外貌有特征的人”“泥柱雕刻”,等等。小学美术课程内容的相似,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一致。高年级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侧重美术观点的讲解,低年级强调“儿童个性”的发展、突出“情、趣、美”的展示;前者要求客观世界的“理性”表现,后者追求儿童心灵的“纯真”表达。毫无疑问,教材所编写的教学目标各异的相似内容,就是需要我们循序渐进教学。教者应在找准教学衔接点的前提下,作好学生美术学习的平稳过渡。比如,小学二年级在“叶子片片”7教学中就通过学生的对各种树叶形状颜色的描绘潜移默化地渗透图案知识,与三年级的“花头花叶纹样”教学相呼应;第三册的“画触觉”就以突出人对世界的感受为主,并学着用色彩表现,而十一册也有“画情绪”和它相呼应。不仅如此,为了解决好美术课程内容衔接,小学美术教材在中段把高段美术教学中常用的美术名词术语和造型知识做了简单的解释和运用练习。如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色彩的明度渐变”“鸟的纹样”“原色和间色”就与高段美术教学的图案、色彩、表现等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直接为课程内容循序渐进敞开了方便之门。

二、美术课程内容改进建议

1.分析学生年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课程内容调整

全文阅读

关于举办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的通知

教体艺司函[2006]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艺术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现将《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2.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申报表

全文阅读

浅析档案袋评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档案袋评价法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显著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详细探讨了档案袋评价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对档案袋评价法应用小学美术教学的效果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档案袋评价;小学美术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39-01

一、档案袋评价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确定研究的对象以及档案袋类型

在对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可以选取小学三、四年级的一个班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小学三、四年级,主要是考虑到小学三、四年级的学乍相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没有那么重,也没有升学的压力,而且,他们在这年龄阶段正好处在学习习惯养成的阶段。把档案袋评价法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过程的反思能力。其次,在对档案袋类型的选择上,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需要选取不同的档案袋类型。格莱德勒教授根据在功能这个维度上,把档案袋划分了理想型、课堂型、文件型,展示犁,评价型五种类型。

(二)明确档案袋的规范

教师在档案袋的规范上,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认识。一方面,教师在必须明确档案袋评价的目的,只有目的明确了才会行动的方向,才会在美术教学中有目的收集相关的资料。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档案袋记录的方式。什么情况该该用哪种方式,怎么用,是足只用一种记录方式,还是几种记录方式同时进行,教师都要明确的指导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教师对学生记录方式的使用上,应该鼓励学生使用记录方式的多样化。

全文阅读

因材施教,让个性发展之花尽情绽放

美术课程强调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重视学生思维空间与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像语文有着不可逆的笔顺笔画,不像数学有着绝对的是非对错。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他们喜欢用绘画、手工等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因此,在这个时候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挖掘他们的个性潜能是最好不过的了。我认为,要想呵护学生的想象力,并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把它转换成具有个性化的创造力,最重要的还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的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一、建立发展档案,明晰学生发展诉求

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创举。“发展”两个字格外引人注目,它把学生学习变化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我们评价关注的焦点,而非单一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以单一的成绩,作为考量学生学业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应该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变化,从这个角度而言,建立具有美术特性的美术发展档案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我在小学三年级新学期的美术教学前,会给每个学生分发一个档案袋,要求学生们对它进行加工、美化,并贴上标签,作为本学期学生的美术成长记录袋。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的发展档案袋进行统一的美工处理,使本小组的档案袋既有统一“标签”的成分,如主色调一致、标签的logo一致等,又有小组成员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如有的学生在封面设计中加入了剪纸成分,有的学生则利用泡沫胶做起了立体装饰,有的学生在标签字体上下了功夫等。在档案设计中,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的方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们在日常教学中实践参与的积极性,为我们的“因材施教”奠定了良好的学生参与基础。

二、实施分层教学,实现学生完全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深刻地发现,学生的美术水平与发展需求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更是良莠不齐。这是班级授课制下,每个教师都会面临的教学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承认并充分尊重班级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的个性差异,并通过分层式的教学举措,有针对性地开展美术欣赏与实践活动,让我们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应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

教学苏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7课 我的书包》时,我考虑到“书包”是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说书包、画书包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设计一个别出心裁的书包,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从学生们自己的书包入手,引导学生对书包的构成、作用、设计意图展开小组讨论。对于美术基础较弱,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我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画出自己的书包,或者你最喜欢的书包。对于思维较为活跃,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则引导他们展开深层次的探究,想一想“未来的书包”是什么样子?鼓励他们放飞自己的想象,大胆地设计出一款独一无二、功能更加齐全的书包。在他们的设计中,我看到了会飞的书包,会跑的书包,会说话的书包,伸缩式的书包等,学生们想象力一下子被激发了。

三、倡导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个性潜能

小学美术课堂是“动静合一”的结合体,它“静”时如同一幅唯美的水墨画,引导学生们细细品味美术作品的“美”,“动”时则如同一场热烈的交流会,学生们动手动脑,美术跃然“纸上”,现于作品中。美术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个性潜能的动态平台,在实践中,学生们能亲身地参与到实践与创造过程中,体验美术的“动态美”,同时,能够将纯粹的“想”投入到动手尝试中,使个性在创造中得以实现。可见,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们“手拉手”,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启发他们在活动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全文阅读

对美术教学法课程教学研究

美术教育专业的科任教师及师范生都未树立要养成与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的意识。仅靠一两门课程和相当有限的课时进行教学活动,成效是微小的。因此,许多美术师范生在实习准备阶段,暴露了严重的“教学技能不足症”,在讲台上或焦躁不安、语无伦次,或神态呆板、茫然无措,或低首垂眉、难发一言[2]59-60。“美术实习生不会上美术欣赏课和常识课,上课时也只有技法的搬弄,无思想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开展创造性的美学教育。”[3]这种“美术师范生现象”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究其原因,归结起来大体有二:

其一,重“美术”而轻“教育”,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直接缺位或边缘化。近几年由于受高职院校某些教学改革的影响,师专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亦在急攻近利的心态下,忽略了学科与专业特点,一味趋同于高职专业,而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压缩至两年,第三年为学生实习与顶岗实习时间,不再回校上课。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在两年的有限时间里,为保住“美术”的帽子而不惜给“教育”动了刀子———以柳州师专美术教育专业为例,2008级、2009级美术教育专业,除教师教育专业规定设置的公共课程“书写技能训练”课、“普通话训练”课外,唯一设置的1门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法”,学时数仅仅为32。2010级、2011级美术教育专业除增加了1门公共必修课“班主任工作技能”课外,仍沿袭上两届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而同校其他教师教育专业,如英语教育专业,学科教学法为48学时,另外设置有96学时“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系列课程;又如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科教学法为64学时,另外设置了32学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与实训”课程;再如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教学法为64学时,另外设置有“学校体操”、“运动训练学”、“体育游戏”等相关课程。相比之下,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严重缺失,仅有的课程也被边缘化。

其二,重“美术”而轻“师范”,导致“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专任教师的缺位。由于存在某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错误的看法,认为只有承担美术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教学任务才算正道,而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课程不屑一顾,认为上这类课程不能体现出美术家的价值,或许低人一等。因此,许多老师不愿意承担“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的院校甚至采取轮流执教制,每位教师执教一个年级。这种看似公平的做法,其实有悖于教育规律。无固定的专任教师,每位任教者都是浅尝辄止,无意广泛获取当今中小学新课改的相关信息及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无心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也不会去努力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制约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某些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存在种种不利因素,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任教者宜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努力实现理论与技能双重维度的教学目标。笔者自接手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来,经过学习、思考、探究,作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在此不揣浅陋,愿作引玉之砖,以求正于诸位方家学者。

(一)理解相关理论,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相较于其他理论与技能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是块难啃的骨头,因为它既要在理论层面衔接“教育学”、“艺术教育学”等课程的本源知识,又要在技能层面衔接中小学一线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因此,对任课教师而言,树立科学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教学观是必要的。任课者不能囿于课程教学时数的限制,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内容,点到即止,而要在深谙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花一定的功夫去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特征、规律,掌握当今中小学新课改情况,熟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一名合格的教学法任课教师,“授人以渔”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必要时还得把自己的指导理论、教学观念付诸实践,即给师范生上“试水课”。根据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一些抽象的理论、间接的知识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尤其是师专层次的学生),而在直观的“教学试水”活动中,师范生通过耳闻目睹,能更好地获知中小学课堂教学环节隐性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师范生而言,“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既是传授如何当美术教师的理论课程,又是提高美术教学技能的专项训练,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任课教师要科学取舍教材内容,并注意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及时更新、调整、丰富课程的知识构架,“要围绕师范特点,以基础教育美术教学为核心”[1]262,科学设计教学环节,精讲理论知识,给师范生以必须的知识储备。在此应当指出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途径并非单一的,在教学过程中,任教者还可利用一些直观、感性的教学案例,或在观摩与见习活动中,适时阐释相关的理论知识,传递出一定的文化信息,犹如水到渠成,实现课程的理论教学维度。

(二)观摩教学实录,感知教师角色

根据心理学知识,处于不同的视角观看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有着双重身份的师范生———学生和(准)教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师范生同时树立了“我是(准)老师”的角色意识,无疑将自己放置于一个有利的学习视角,学习效果会比较显着。而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要经过多时日多渠道多方法的培养与强化。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方法是,在开课伊始, 不急于传授理论知识,而是先让师范生观摩一定数量的美术课堂教学实录,整体感知中小学一线课堂教学活动,着重体会美术教师角色。观摩的教学视频既可以是获奖的优秀课例,也可以是平日的常态课例,还可以是前一届实习生不成功的课例(视频资料)。在观看过四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实录后,师范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默会知识”,既初步了解了中小学美术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初步形成自己对美术课堂的分析、评判,更重要的是,师范生从中能加深对美术教师角色的感知与体认,并能激励自己趋同于优秀的美术教师。这一良好的心理反应有助于师范生树立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全文阅读

电影课程开发管理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二、研究目标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三、研究方法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四、教案设计要求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六、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一年级:赖浩二年级:吴小红三年级:刘小明四年级:刘小玲五年级:刘跃辉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七、预期研究成果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3、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八、领导机构及分工1、领导机构:组长:伍世冯副组长:王万辉刘跃辉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2、具体分工: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全文阅读

探究低年级学生美术作品的呈现方式

在美术教学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充分交流学生的美术作品,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只有共同分享美术作品,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笔者对低年级学生美术作品如何展示进行了观察并分析,现阐述如下:

一、呈现多样化作品

1.主题集中展示法。主题集中展示即让学生把自己创作出来的相同作品按照规定的主题进行展示。

在“美丽的盘子”的教学中,教师以“我是小小盘子设计师”为主题情境,让学生进行画盘子比赛。在比赛中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构思巧妙,各种盘子图案很快诞生。为了激发学生设计出更好、更有个性的盘子,教师明确提出要把好的作品进行展览。为了让主题集中式的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教师的事先要精心准备。展示板块要尽量精致,才能吸引低年级学生。如用学生平时制作的小花来装点角落,用鲜艳的色笔描摹背景板块。这样不仅仅为学生展示主题式提供了美妙的铺垫,还教会学生如何构思、布置展板,创作的盘子也能比较集中的展示,学生创作的激情得以延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分散式汇总展示。被肯定也是学生成长中一种正能量。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爱表现,喜欢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长处。教师应该给予低年级学生展示自己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向他人展示作品的自信。

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展示作品的机会呢?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教师为低年级学生量身定做了“成长记录册”。每个学期将要结束时,让学生把平时搜集的作品进行归类,并把它们安排到教师设计的班级记录册中。经过了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作品重新分类组合、布置,一页页鲜活的画面得以呈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我们班的自画像”部分。在教学“我的自画像”时,教师让学生学会画出人物的鲜明特点。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画一张自我画像。单个的稚嫩创作不足以撑起记录册,因此,我把每个人的自画像都剪下来,拼贴在一起,合成了一张“班级自画像”。为了让学生在作品展示中学到绘画技巧,教师让学生观察“班级自画像”:你能认出自画像中哪些朋友呢?学生互相点评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到画人物必须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二、呈现个性化作品

1.展示个性。美术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可以为儿歌童谣、童话故事的表演制作饰物,这也是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一年级有“新花布、新衣服”内容,教师让学生为剧情中的角色用彩纸来画、拼、粘成“花布衣服”。完成得好的作品将被选中做小演员的服饰登台表演。当看到自己创作的“花布衣服”被演员们展示出来,学生得到无与伦比的创作快乐。

全文阅读

“遇见材料 重塑想象”创意美术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幼儿美术教育是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条件和机会,充分理解、尊重幼儿,挖掘潜能,让思维翻越围墙,启发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要研究幼儿如何通过美术活动这一媒介,培养幼儿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的良好品格及培养幼儿目标意识、专注性、独立性等学习品质。同时要研究如何让幼儿在真实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把握他们已有经验和情感需要的特点,引导其积极参与、专注投入地开展富有想象和创造的美术活动。也要研究如何在幼儿开展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其他方面的内容,丰富其认知,促使我园的美术特色教育跨进一个新阶段,成为本园在课程改革中开展幼儿素质教育的又一新亮点。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从幼儿发展方面看。本研究是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以美术活动为手段,通过对各种媒介物、技巧和操作过程的实践,帮助幼儿对各种形状、物体、材料和色彩进行视觉、触觉探索,为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自我表达提供一种机会。幼儿美术活动不仅是孩子掌握的一种技术,更是培养孩子一种对美的欣赏能力基础上,实现我们所倡导的“不言教令,顺其自然”的现代儿童美术教育观,其特点就是从“解放”孩子开始,从“年龄阶段”入手,让更多的孩子回到自然中去,视美术活动为“游戏”,为“工作”,不强化,不加速,重过程而轻结果,打破固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创造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引领,极致地运用身边可运用的材料,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充满艺术遐想的空间里,结合幼儿期特有的感知与表现能力,通过多种材料的运用,以丰富的活动使幼儿习得一种无障碍的自由表达的艺术语言,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畅想遨游。

(二)从幼儿园发展方面看。我园以“美术特色”作为办园的品牌,一直坚持不断的深入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改革传统美术教育样式,激发培养幼儿创造潜能”、“体验式美术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发展” 等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园还致力于课程改革的研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创设出更为适合孩子发展的园本特色课程。

(三)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看。

本课题,深化我园“美术特色”的研究,通过研究课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养的提升;夯实幼儿园特色品牌的内涵。遵守“互助共建、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园的省级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开展发展共同体的结对帮扶活动,引导共同体园所教师共同成长。

全文阅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1、昌吉市第四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2001年建校,现有初、高学生2520名,每年级8个班,共48个教学班。教职工190名,理化生、通用技术、微机室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四个灯光篮球场、室内体育训练馆和室外田径运动场各一个,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齐全。

2、我校现已荣获区级“文明单位”、“卫生红旗单位”称号,2010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被昌吉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高中艺术特色基地学校”。

学校坚持“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充满生命律动的“生本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在教学上大力推进“以美术、音乐、体育、播音主持和编导、球类、武术、体育舞蹈”等学科为主的选课制、走班制,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让兴趣不同的学生都有了奋斗目标,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项工作的推进,为我校创建以艺术素养见长的多样化综合性高中提供了制度保障。

3、我校全体教职工在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自治区出台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方案”后,一致认为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到了,“纲要”和“方案”反映的是“人本”教育的回归,它为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特长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也为学校形成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带来了契机。经全体教职工讨论一致通过,确定我校“十二五”的奋斗目标是:“创建以艺术素养见长的多样化、综合性高中”。

4、我校高中每年级8个班,共24个教学班。已开设以美术为专业的实验班4个班/年级(目前,这类学生在我校本科上线率95%以上),以音乐为专业的实验班1个/年级,以体育、播音主持、编导为专业的实验班1个/年级,文理科班各1个/年级,开设以上专业班的教师、教室及设施设备已配置到位,为我校创建以艺术素养见长的多样化、综合性高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方案

(一)主要内容

1、加强领导,从制度上加以保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书记和副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年级部主任、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改革领导小组,围绕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并分解目标,落实到人头上。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实行目标管理,确保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全文阅读

美术教学中的数学思维

【摘 要】数学关系问题与美术的联系,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把数学问题融入美术教学中,运用对称、平移与旋转等数学知识进行图案设计,进行思维训练,既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审美能力,又使数学问题得到巩固。

【关键词】对称;平移与旋转;图案设计

E布莱葛斯(EBriggs)提出儿童数学教育有三个基本目的:鼓励儿童自己思考问题;使他们能欣赏生活中自然表现出的秩序、模式和数学关系;赋予他们知识和技巧。

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将数学视为一种描述现实世界的方式,数学是一种秩序。我们不仅能用基本的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关系,还能视觉地体能那些关系,依据所见的东西对它们进行讨论。”

数学基本上关心的是关系问题,而符号是认识关系的一种方式。虽然这些符号似乎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但我们在谈及数学、几何形或代数单位时,实际上仍是在谈论关系,尽管其中一些关系是绝对的,一些是相对的。正是关系给人一种世界秩序或非秩序的意义。现在我们将美术作为对关系和秩序的探索来讨论,虽然两者并非完全一样,但也存在相同的秩序类型。

美术教学则是将现实世界中的一些关系通过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将现实中的一些实物,经过观察、思考,建立起一定的秩序,将物体秩序化表现在平面的纸上,与数学教学中的秩序和关系的表现是相通的,其中图案的教学就是将数学课里的知识直接在美术教学中完成。

在研究美国印地安人的传播方式时(如狼烟、手势和象形文字等),孩子们可以通过将这类被某一团体理解的符号转译成线画而发明他们自己的符号语言。通过随意画这些符号,重复、夸大它们或强调某部分,学生就能将这些符号变成设计图案。用黑蜡笔在纸上试验用不同视觉符号进行几个设计练习后,每个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他认为最好的设计。然后,在一块大白布或旧被单上,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每个学生选一个区域,用一支宽黑笔将他选择的设计画在里面。当所有区域画满后,这个班就有了一块美妙的壁挂。

在一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可以将设计与对称的学习联系起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