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奥数总结

小学奥数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阅读能力在小学奥数教学中的培养

摘 要: 目前小学奥数的教与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数学阅读能力也一直备受重视。本文对数学阅读能力进行界定,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小学奥数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最后对数学阅读能力在小学奥数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概述。

关键词: 数学阅读 能力培养 小学奥数教学

一、概述

(一)概念界定

奥数即奥林匹克数学,这项国际性竞赛活动的内容为数学,它集中体现了我国的素质教育思想。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小学奥数。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数学阅读是通过对数学符号、图形、文字语言的相互转换,学生内部形成一系列的信息编码和加工过程,实现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并进行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将语言识别与转换、信息筛选、逻辑推理等在内的能力总和。

(二)奥数与数学阅读关系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奥数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旨在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用数学语言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全文阅读

对小学“奥数”教育的几点建议

摘要:“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名称。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为主,以“奥数”教学为辅。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增强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奥林匹克 循序渐进 灵活运用 总结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稳步提高,而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篇章,与此同时,对小学“奥数”教学的争论,也层出不穷,众说纷云。有人说在小学阶段学习“奥数”,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的学校利用“奥数”题选拔学生,是对后进生的一种歧视,也有人说“奥数”是世界存留的宝贵遗产,我们新一代应该去传承,去发扬光大……种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下面就本人的工作实践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奥数”观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名称。“奥数”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他是许许多多教育者们智慧的结晶,是世界罕见的文化瑰宝,我们新一代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传承,去发展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化瑰宝。

二、明确“奥数”学习目标

如何正确看待小学“奥数”教育?首先要知道奥数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在小学阶段来说,他不是择校,不是竞赛,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维训练、能力拓展、知识巩固、潜能开发等,这是“奥数”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奥数”学习的关键。其次要明确小学“奥数”只不过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升华,在解题时,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弄清题意,理清思路,一定能解决看似复杂的题目。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全文阅读

奥运总冠军 属于谁?

摘 要: 本文通过一个题为“奥运总冠军属于谁?”的案例,探讨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具体设计、教学过程。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实践与综合应用 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2012年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伦敦举行,奥运会从申办、筹备到召开,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统计知识,将这些知识搜集整理,吸收到课堂教学中,将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有意义的应用统计知识的环境。《奥运总冠军属于谁?》这一案例针对六年级学生设计,以六年级教材中对小学阶段的相关统计知识进行整理为知识线索,结合奥运知识,设计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丰富对奥运的认识,完成对原始数据的筛选和整理;二是设计《奥运总冠军属于谁?》课堂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比较、分析的平台,让学生在实际应用当中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统计量的作用,切实体会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一、课程设计过程

(一)组织学科研究小组,共同研讨案例开发的目的、步骤及奥运事件中可选取的素材等。在研讨中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奥运总冠军属于谁?》案例的开发和实施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数据能力,提高统计的意识,形成统计的观念为目的,关注学生在搜集整理数据、分析交流图表、反思预测结果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的执教者根据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案例操作的细节。执教者通过研讨和自学等方式,做到正确把握教学案例的目标,积累与案例相关的背景资料,根据学生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情况做充分的预设。

(三)执教者根据案例设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小组成员听课。

(四)研究小组对案例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讨和反思,发现案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不足,进行调整。

全文阅读

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看奥数热

摘 要:最近几年,“奥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奥数能否有助于学生们发展数学思维成为了教育人士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奥数热的特点,探讨了奥数解题训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了误导,论述了奥数训练和学生的学习规律不一致,并提出了奥数热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奥数,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关键词:学生;数学学习;规律;奥数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被简称为奥数,其是为具备数学专长的少年设定的竞赛,至今为止,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其对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有着明显作用,并且有助于发现人才。然而最近几年,因为奥数训练的目的发生了变化,奥数培训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使得奥数使其了原有的作用。以下简要针对奥数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奥数热”的特点分析

(一)广泛培训

自20世纪50年代起,奥数所面对的目标为喜爱数学、渴望在数学领域得到发展,同时智商较高的学生。然而,近些年,奥数培训所面对的目标在中国已经出现了改变,奥数热越演越烈。据相关调查发现,在2013年,北京市以有超出一半以上的小学生都在进行奥数学习,甚至部分学生的家长为孩子报奥数班,全国正掀起一股奥数狂潮,不管是特长生,还是成绩一般的学生,都将学习奥数视为必要事情。

(二)年龄小

若干年前,奥数培训所针对的目标为中学生,但是目前,不但很多中学出现了奥数班,甚至一些小学、幼儿园也开设了奥数培训课程,命名为“启蒙班”、“数学思维培训班”等。据不完全统计,在小学内,五年级以上学生参加奥数培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5%以上,三至四年级学生中也有50%―70%左右的学生参与奥数培训。其实,此种过早的培训极容易消除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全文阅读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3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同期选择31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奥美拉唑;奥曲肽;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9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b)-0100-0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的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内科急症。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 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即为大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具有出血量大、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病死率高[1]。本文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62例患者均为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29例;最大年龄为68.8岁,最小年龄为32.6岁,平均年龄(56.2±15.6)岁。所有患者均有呕血、黑便病史,均有头昏、心悸、乏力及四肢湿冷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经内镜、B超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将所有患者按治疗药物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文阅读

冬奥会比赛项目设置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分析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冬季奥运会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冬奥会项目项目设置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大项增加缓慢,小项发展快速;女子项目和女运动员比例将逐渐增大,女子项目的增加将会成为优先考虑的重点。男女项目设置即将逐步走向平等;按照男女项目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在男女小项设立不均衡的项目中,适当增加女子小项或压缩男子小项将成为今后冬奥会小项变化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冬奥会;运动项目;趋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10-02

0 前言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产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化以及自身发展的体现。冬奥会诞生于1924年,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重要组成部分,冬奥会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贯彻奥林匹克宗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对于冬奥会的研究历史较短,参与研究人数不多,且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冬奥会单个项目上,缺乏对项目变化的系统全面的综合研究。

1 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奥美拉唑药物药理与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8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90例。对照组采用西米替丁治疗,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70例,占总数的77.78%,有效18例,占总数的20.0%,无效2例,占总数的2.22%,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中显效50例,占总数的55.56%,有效20例,占总数的22.22%,无效20例,占总数的22.22%,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

关键词:奥美拉唑;药物;药理作用;临床效果

奥美拉唑是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而研究出的一种新型胃酸分泌抑制剂。这种药物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由瑞典的Astra制药公司研究而得。在问世不久后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而投入应用[1],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奥美拉唑对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奥美拉唑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8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8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患者均符合均符合应激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观察组中有54例为男性,36例为女性,年龄为39~79岁,平均年龄(61.56±3.11)岁,患者的病情类型为:42例患者为脑出血,2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患者为脑梗死;对照组中有53例为男性,37例为女性,年龄为34~82岁,平均年龄(62.56±3.09)岁,患者的病情类型为:44例患者为脑出血,2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患者为脑梗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进行降颅压和控制血压处理,以避免发生感染,并积极给予补液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西米替丁治疗,剂量为1.6mg/次,与10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混合,用药方式为静脉滴注,滴注1次/d[2];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剂量为40mg/次,与10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混合,用药方式为静脉滴注,滴注1次/d,持续滴注7d,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不采用其他药物治疗[3],完成疗程治疗后如果没有效果再采用其他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

1.3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的溃疡和炎症均消失;有效:溃疡和炎症均减轻但没有消失,溃疡的面积缩小至少50%;无效:溃疡缩小没有达到50%或者溃疡和炎症没有明显的变化[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数据处理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以P

全文阅读

我战胜了困难作文1100字

总评:的确,学习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篇习作中,作者开头抛出自己的感受,而后围绕这一感受,通过概述自己学奥数的历程与列举解奥数题的艰辛,表现出作者“做事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的学习精神,文中段落虽然有欠妥当处,但文风平实,从小处着眼,可谓深入浅出。

《闽南·同学少年》专辑指导老师:朱雨欣

在我们的学习中不可能永远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困难。 (以内心感受为综述,开篇引题。)

小时候,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优异,课本上的知识对我来说是轻而易举的,爸爸看我学的不费劲,就坚持让我学习奥数,给我提高难度,可是我却不喜欢做奥数题目,因为奥数和平常的数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哪(有)那么容易做呢?所以一见到奥数我就头晕脑胀,恨不得把书撕掉。就因为(况且,为)学奥数,连看课外书、自由活动的时间都被剥夺了,(你说)我能喜欢学奥数吗?可在爸爸的督促下,我(硬着头皮,不得不)开始了奥数之旅。 (事出有因,道出学奥数的原因,心理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这学期,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中,我运用所学的奥数知识,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在年级组里的取得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数学大王”的称号,那天,校长亲自给获奖的同学颁发了奖状,她微笑着握着我们的手,鼓励我们要争做“数学尖子生”,听了校长的话,我们心里美滋滋的,内心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双手捧着这沉甸甸的奖状,心潮起伏,像海浪一样翻腾。回想这几年自学奥数的经历,不知遇到了多少道难题,解决了多少学习上的困难。

(经过努力,战胜了奥数学习历程中的困难,内心自然“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本段通过列举实例来阐述,容易让读者共鸣。但本段写的是学习奥数、战胜困难的总结,因此应该调为第三段。)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知了在窗下的树上不停地叫着。我坐在窗前做着奥数题,一道、两道、三道……突然,一道难题摆在我眼前,不管我怎样绞尽脑汁,还是做不出。楼下小伙伴们玩耍的笑声时时传入我的耳中,听着伙伴们的欢笑声和知了清脆的叫声,我心里委屈极了,心想:为什么别的孩子可以在外面玩,而我却不能呢?这时,我的脑子里仿佛出现出现了两个小人在争论,其中一个小人说:“出去玩吧!玩可以忘记一切烦恼!”另一个小人反驳道:“不能出去玩,这道题还没有解答完,不如安下心来把这道题做完,再说怎么能向困难低头呢?”对!不能向困难低头。做事要有始有终,既然选择了奥数,就必须坚持到底!绝不能半途而废。想到这,我定下心来,继续做题,不受任何干扰,抓住问题的关键,反复思考,终于把这道题解答出来了。这时,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流了下来,看到做出的题目,我轻轻地松了一口气。 (自己当时的感受描写得很真切、很具体。)

全文阅读

“奥数”不能打倒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在其博文《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中称:奥数对少年儿童的摧残之烈,远甚于黄、毒、赌,远甚于网瘾网迷。现在是大部分家长恨“奥数”、院士批“奥数”、学生怕“奥数”、舆论骂“奥数”。“奥数”真的这样“罪大恶极”罪不可赦吗?“奥数”真的要打倒吗?其实不然,奥数教育本身没有“罪”,错在我们一些人对“奥数”的理解,错在我们一些人“功利”思想,错在我们的一些教育者没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功利”思想是把“奥数”推向“万恶深渊”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中学将“奥数”成绩作为入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奥数”获奖者高考享受加分或者获得保送资格,而“奥数”培训机构则与一些中学结成利益共同体,不得不让广大家长逼着孩子去学“奥数”。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一项国际性赛事,出题范围超出了国家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数”。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让学生都去学习“奥数”,其结果只能是“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造成了今天的学生怕“奥数”、家长恨“奥数”、院士批“奥数”、舆论骂“奥数”的局面。

实践证明,儿童从小学习“奥数”,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在数学方面有潜质的孩子,如果从小对他们进行“奥数”训练,他们将终身受益,在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时机下,他们就有可能成为科研中的栋梁。所以“奥数”不能打倒,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如何才能发挥“奥数”教育的真正作用呢?我认为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要取消“中学将‘奥数’成绩作为入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奥数’获奖者高考享受加分或者获得保送资格”等规定;我们的教育者应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5%的智力超常儿童中有这方面爱好的学生,进行奥数方面的训练;我们的广大家长要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要盲目攀比,不能逼着孩子去学“奥数”,要记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总之,如果全社会有一颗平常心的对待“奥数”,奥数教育就能发挥“激发兴趣、开发潜能”的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周奋乡三界小学

全文阅读

适度把握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类奥数”问题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名称。其内容比较深,有许多涉及到实际应用的问题,如计数、图论、逻辑、抽屉原理等,目的是发现人才,使他们看到数学的实际作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对数学美的感受力。因此它是一项高水平、有意义的数学竞赛活动。由于高校和重点中学对奥数人才的重视,近年来,又出现了“小学奥数”一词。“小学奥数”全称为“小学奥林匹克数学”,或“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称呼起源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体现了数学与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精神的共通性:更快、更高、更强,其实它更准确地应称为“小学竞赛数学”。

这项原本起源于中学生的数学竞赛,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奥数”和小学升学搭上了关系,现在有很多小学生正在对此趋之若鹜。提起“奥数”,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繁”、“难”、“偏”、“深”等字眼。由于它本身大大高于教材难度,因此能够真正在“奥数”上取得成就的孩子屈指可数,更多的孩子为了择校花了大量时间在“奥数”补习上,却没有太多收获,特别是小学生极容易造成厌学情绪。而且,由于出题者片面追求难度,导致很多小学“奥数”题需要初中乃至高中的知识才能解答,甚至有些题让家长们也苦思无解。因此,社会对“奥数”杀声一片,认为“奥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但是,是不是“奥数”本身就该背负上“应试教育”的骂名?是不是“奥数”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题目,对于孩子的数学思维没有一点价值呢?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在判“奥数”死刑前,我们审慎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奥数”其实也与小学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对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有一定的价值。就苏教版教材而言,单元练习中的“思考题”“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内容中就包含了“奥数”方面的知识,比如涉及到“速算”“植树问题”“排列与组合”“逆推法”“抽屉原理”等,不过难度上有所降低,只是初步涉及与应用,姑且称之为“类奥数”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往往教到这些内容时,学生们感觉比较吃力,内容难以理解。遇到这类问题,少数学过“奥数”的孩子往往能够较快得到答案,但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学此类问题,要找到它们的融通之处,把握数学思维的内涵,使两者相得益彰,孩子们就能成为“奥数”的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下面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找规律”为例,谈一谈如何适度把握课本中的“类奥数”问题的教学,有效发挥其教育价值。

一、经历探究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间隔现象的规律”(如图1)。也就是奥数中的“植树问题”。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找规律”的教学要点是“找”,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从变化中寻找不变,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关键点所在。因此教师的教学至少要达到三个层次:(1)观察若干个具体现象,体会它们的相同特点,初步感受间隔规律;(2)摆学具,体会规律的必然性;(3)带着初步认识的规律重返生活,拓展思维。

基于以上考虑,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在复杂的情境图中发现夹子与手帕、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这些相关事物都具有“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数出各相关事物的数量,从而发现“排在两端的事物总比中间的事物多1”这一现象。学生此时已经形成对规律的初步感受,接下来可通过进一步的活动验证其广泛适用性。如摆一摆或者画一画(两个圆中间夹一个三角形),看看三角形的个数与圆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这里可以适度进行变式,隐去中间物体,感受物体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存在这种规律的现象。经历这样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验证过程,学生便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基本模型。

这样的数学化过程,也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