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动物过冬教案

小动物过冬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让学生在“冬眠”中理解“冬眠”

自从我校确立了“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教师们在工作中都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体验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堂教学,该怎样为孩子搭建体验的平台呢?这个问题促使我不断思考,力求让他们通过体验快乐学习。

《动物过冬》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小动物们怎样过冬的事。课文以小蚂蚁找朋友为主线,分别讲了燕子、杜鹃、黄鹂、喜鹊以及青蛙的过冬方式。最后点到小蚂蚁也要准备过冬粮食。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冬眠”一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案例中,我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让他们进行角色体验,从而轻松理解了“冬眠”一词的含义。

【案例描述】

师:冬天到了,小青蛙要去冬眠了,你知道什么是冬眠吗?

生:睡觉。

师:那我们睡觉是冬眠吗?

生:(若有所思)不是。

师:咱们找找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全文阅读

运用生成性资源给讲评课以动力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为践行新课标理念,适应新课改,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动・力课堂”。即教师授课要生动,学生学习要主动,师生双边要互动,进而形成课堂教学的合力。本文拟以文学类文本阅读《越冬》(于心亮)的讲评为例,从四个方面谈运用生成性资源,给语文讲评课以动力。

一.构建合理的讲评模式,激发学生生成性资源

传统的语文讲评课没有合理的讲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冬》的讲评我采取了“呈现(由差到优呈现学生不同层次的答案)――诊断(逐一分析学生答案的错误原因)――矫正(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形成新答案)――巩固(出示参考答案让学生自纠)” 的讲评模式。根据学生的完成的情况,重点讲评得分较低的“赏析画线句子”和“标题作用”这两题,先呈现学生典型错误答案;再诊断学生答案,讨论归类;接着回读文本,矫正、完善答案;最后教师分类总结,形成学法为迁移运用服务。这样的讲评模式不仅师生互动,更重视生生互动、生本互动。这种以学定教的模式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鲜活性,又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空间,既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发挥他们的自觉性,更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生成性资源精彩纷呈,达到了预期的讲评效果。

二.发挥“错误”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答题的错误,既是教学中直接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情况成果展示,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更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们的学生总不能很好的理解“比拟”这种修辞,所以我在评讲“倚着门框,拿眼睛把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时,呈现的是具有普遍性的错误类型――“夸张”,让学生评判并讲明理由。一位同学主动站起,理直气壮地认为:“眼睛居然能咬人,还能把人咬没了,不够夸张吗?”我追问:“那么用什么咬才正常?”他更理直气壮:“然是嘴巴啦!”听到这里,全班同学尤其是那些答错修辞的同学由开始的笑变成了议论,这位同学也明白过来:“是比拟!”我没有立即肯定,再问:“为什么?”学生回答:“把眼睛说成嘴。”我因势利导地问:“谁能解说一下比拟这个修辞的特征?”一个学生回答:“眼睛具备嘴巴的特征,赋予此物以彼物的特征,正是比拟!”同学们纷纷点头。通过一系列地追问,学生深刻地辨别了比拟和夸张的特征。

三.抓住即时生成的资源,用有价值内容实现资源调控

讲评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是针对具体文本和学生答题实际不断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所以讲评中总会遇到预设以外的意外,这种即时生成的意外是鲜活的生命体验,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做完迁移训练《陶罐》的“标题的作用”后,一位同学质疑:“‘陶罐’是这篇小说的线索,那‘越冬’呢,是线索吗?”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预设中,却又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问题。我马上捕捉这个问题,把问题踢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资源共享,自己解决问题。结果同学们分为两派,谁也不服谁。我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分析总结线索的类型。同学们纷纷发言:《项链》以物为线索;《林黛玉进贾府》以人的行踪为线索;《看社戏》以事为线索;《早餐》则是以时空的变化和情感的变化作为两条线索。在此基础上同学们 出结论,“越冬”作为事件贯穿全文,连接情节,应为线索。讲评课?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有意义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运用教学智慧,做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让“生成”在碰撞中扎根

全文阅读

向前一步,吹开“语用”之花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语用”能力。自《课标》颁布以来,中高年级的课堂上,进行“语用”实践,已成为教师们的普遍共识。但低年级由于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用”训练的意识不强,“语用”训练的形式还不够丰富。近期,笔者听了校内一位老师执教的《小动物过冬》一课,其中有两处教学环节,执教者有意识地向前走了一小步,吹开了“语用”之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了解小青蛙的过冬方式后,老师随文教学生字“钻”)

师:(屏显“钻”字和图片)大家一起来看这个“钻”字,它本来的意思是指用一个尖尖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转动钻洞穿孔。你们想不想看看青蛙是怎么钻进泥土中去的?

生:想!(播放青蛙钻进泥土中冬眠的视频,学生看得聚精会神,啧啧赞叹)

师:小朋友们,小青蛙钻进泥土里,可真吃力啊!它钻一会儿,歇一会儿,终于成功了。“钻”字有了“金字旁”,可以助小青蛙一臂之力。(集体书空“钻”字)

师:小青蛙钻进泥土里过冬,你还会说谁钻进哪里吗?

生:蚯蚓钻进泥土里去了。

生:小袋鼠钻进了袋鼠妈妈的大口袋里。

全文阅读

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寓意研究

摘 要:“图案”一词最早从日本引入,是一个外来词汇,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称“图案”为“藻饰”或“纹样”。植物纹样渗透到人类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它的观赏特性、象征意义和审美情趣也随人类生活的发展不断被革新,与一般的绘画相比,“图案”更加抽象,它重形而不重实。一些纹样经过设计者的主观想象,使得图案来源于现实,却又远远高于了现实,因此装饰性和抽象性是其主要特点。本文旨在对我国典型传统植物纹样的寓意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现代图案设计与装饰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植物纹样;纹样种类;装饰性;寓意象征;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71-02

一、传统图案纹样的演变

1.莲花图案纹样

《大阿弥陀经》认为,一切生活在极乐世界的芸芸众生,无不从莲花中化生。《长阿含经》更把莲花看做是神的象征。莲花的生物特性很特殊,她生于泥土中,却成长于水中,莲花不仅迎风摇曳,而且伴随太阳的起落而生合,四位一体,具有原生命的意义。“莲花”本身集中体现了“空”境界,当然也是净世的本真,受莲花的启迪,佛祖释迦摩尼结伽趺坐于莲花台上,象征化生万物和普度众生。因此,莲即是佛,佛即是莲。也因此在佛教众多寺院及雕塑画像中,以莲花的造型最为丰富多样。如西魏时期莲花大多呈椭圆形,三层结构,突出莲花花蕊和莲蓬;到北周时期的莲花多置于藻井及平棋图案中心,多为伸展似伞,莲瓣有尖、圆、单、复等形状,合成一个大花朵;隋朝莲花广泛应用于藻井、平棋、圆光、背光、桌帏等图案中,经常出现莲花与忍冬、莲花与卷草缠枝等复合图案;唐代莲花的总体特征是膨大变形,具有了团花的形状,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唐气象。

2.忍冬图案纹样

忍冬,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忍冬“似藤生,凌冬而不谢”,《唐本草注》进一步说,“忍冬禀赋冬季凌冽之寒气而成,清热解毒之功尤甚”。从佛教绘画艺术所推崇忍冬也可以看出其品行之高。《本草纲目》对忍冬的植物特征描述道:“忍冬处处有之,附树延蔓,茎微紫色,对节生叶。叶似薛荔、而青,有涩毛。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俩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着,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变色,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气甚芬芳。[1]”多数学者认为:“忍冬花来源于古希腊,是当地的特产,当地人民常用其作为装饰”。也有人认为忍冬花进入佛教建筑装饰图案“或许只是当时一种时兴装饰题材,并没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其实,图案始终与我们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任何装饰图案都是人脑对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某种实物的映射,在这个主观映射的过程中,设计者必然通过抽象和夸张的手法,使之整个图案都是人脑对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某种实物的映射,使之整个艺符合设计者内心想要表达或陈述的愿望。如果说“莲花”代表化生,则“忍冬”代表不生不死。“忍冬”自身的流线美十分符合装饰图案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忍冬纹也不断地改进着自己的形式。从古希腊时期的忍冬与棕叶纹到传入到我国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忍冬纹,无不呈现着一种韵律美和节奏感,时至北朝时期的莫高窟及唐忍冬纹砖,不难看出忍冬纹总体的演变趋势是中国本土元素越来越多和西方元素的渐少,到唐代以后,忍冬纹逐渐被改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意象形缠枝纹和卷草纹装饰图案。

全文阅读

如何促进幼儿的求知欲

“师幼互动”是这几年在幼儿教育中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幼儿的学习就要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沟通、促进、使幼儿得到健康成长。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师幼互动”确实促使幼儿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首先,要建立适宜互动的关系。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题,认真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及时捕捉孩子“需要发展”的时机,加以引导,再把问题反馈给幼儿。如:俊俊带来了一只小白兔养在了我们自然角里,小朋友们对可爱的兔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会拿菜给它吃,一会拿萝卜给它吃,喂养的可认真了,可是几天后,兔子死了,孩子们在难过之余,感到很奇怪:我们喂小兔吃的饱饱的,为什么它会死呢?我及时抓住了这次机会,采用“为”的策略介入孩子中,并强化了孩子的问题,有的说:“兔子吃的太饱”。有的说:“兔子现在不喜欢吃青菜了”等等答案,这些只是幼儿最初级的认识,他们凭自己的想像寻找出了答案,并且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时孩子的求知欲望达到了最高潮,我又采取了“不为”的策略,没有及时把正确答案告诉幼儿,而是给幼儿留了一个小问号,到底谁的答案对呢?正如皮亚杰所言:教师应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待一会,给学生让出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儿童的所作所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后你的教学就可能不同于平常。果然,几天后幼儿纷纷找回了答案,原因是小朋友们给兔子吃的太多撑死了。

其次,要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端吉欧的教学理论中就曾把教学过程比作是教师和儿童在进行乒乓球游戏,教师“必须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使他们想同我们一起继续游戏,并且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或许还能发展出其他游戏。”这种游戏是双方合作进行的,离开任何一方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虽然合作双方的经验水平不对等,但教师不应因此去控制、限制幼儿的行为,或代替幼儿的研究探索,相反,教师应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由表达。正如,在观察街心花园的活动中,孩子们无意中捉到了一只蝴蝶,养在自然角里没几天就死了,幼儿特别想再捉一只,但是冬季来临了,蝴蝶一直没捉到,于是幼儿又生成了新的疑问:“冬天蝴蝶去哪了?”针对这个问题,幼儿又积极开始了答案的查找。第二天,芸芸小朋友找回的答案是:蝴蝶在冬天来临时,产下卵就死了,等到春天到来时,挂在树板上,在风里摇摇荡荡。当我将查到的结果告诉幼儿时,他们马上提出反对意见:不对,冬天蝴蝶生下小宝宝就死了,小宝宝在春天时再变成小虫子,然后变成蛹,最后就变成漂亮的蝴蝶了。意见产生了分歧,于是我们决定一起查找资料,一段时间后,幼儿又查到了答案:蝴蝶的生命周期不一样,有的蝴蝶在冬天来临时正好是蝴蝶,所就它就以卵过冬;而有的蝴蝶在冬天来临时,正好变成蛹,所以就以蛹过冬。幼儿在一次次的查找中,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更重要的是:幼儿对蝴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并且逐步产生了新的问题:“蝴蝶和蛾子的区别”小动物如何过冬?……

总之,互动实施新课程的较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幼儿不再作为只是接受者,被动地听老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直接与老师互动,在老师创设的互动环境中与实务现象进接进行支持者,推动幼儿按他们的逻辑方式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求知欲望。

全文阅读

幼儿玩具分享教育的误区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主动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形成,能帮助幼儿走出“自我中心”,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幼儿分享的主要是玩具、食物、情感等。幼儿在分享玩具时会产生大量的同伴交往和同伴冲突的情境,这种交往和冲突有助于幼儿学习识别他人情绪,合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提高自身的情绪能力,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但是,由于教师对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形成的特点和规律了解不够,所以他们在幼儿玩具分享教育中常常陷入误区。

一、注重“教”,而不是让幼儿主动建构

案例:在玩具分享活动中,豆豆一个人偷偷在角落里玩自己带来的芭比娃娃。一会儿,甜甜跑来向老师告状:“豆豆不肯把芭比娃娃借给我玩。”老师立刻把豆豆找来说:“甜甜想玩你的玩具,你应该借给她玩呀。”豆豆摇摇头表示不愿意。老师继续说:“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大家分享才开心。”豆豆还是摇摇头。老师见豆豆依然不同意,摸着豆豆的脑袋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豆豆很听话,会把玩具借给小朋友玩的。是吧?”甜甜见豆豆还是不愿意,就伸手去抢。豆豆哇哇大哭。老师继而又批评甜甜,甜甜低头不语,显得非常不安。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一直循循善诱,希望说服豆豆与同伴分享玩具,“教”会他与人分享,但结果引发了更激烈的矛盾冲突。豆豆因玩具被抢而痛哭流涕,甜甜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而焦虑不安。

事实上,要让尚处于“自我中心”的幼儿发自内心地主动分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还不能自如地换位思考,无法想象别人的感受。面对幼儿因不会分享而发生的冲突,成人常常想要“教”幼儿学会分享,殊不知成人这种“教”并不能让幼儿真正懂得分享的内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成人只有相信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与他人分享,放手让他们充分体验,自行协商分享的规则。才能帮助他们形成分享意识和行为。

另外,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学习分享的榜样。教师要主动与幼儿、同事分享,及时肯定幼儿主动分享的行为。教师也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如绘本《鲁拉鲁先生的院子》讲的是鲁拉鲁先生很珍惜自己的草坪,从不与别人分享。但是,自从他与别人分享之后,他发现分享其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此后,他就邀请所有小动物分享他的草坪。简单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画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

二、无意中强化了分享物,而不是分享行为

案例:每次玩具分享活动后,老师都会组织幼儿评选“最受欢迎的玩具”,小朋友玩得最多的玩具就是最受欢迎的玩具。今天,旭旭带来了好几种玩具,他大方地邀请小朋友玩,但自己只在一旁观察,并且默默地记着谁玩了自己的玩具。等到评选“最受欢迎的玩具”时、果然又是旭旭的玩具得到的票数最多,老师带领全体幼儿鼓掌并奖给旭旭一顶“皇冠”。旭旭非常得意,但也有几个小朋友不服气:“怎么又是他?”老师问旭旭:“今天你玩了谁的玩具?”旭旭说:“没有玩,因为玩的话。别人的票数就会增加。”老师无语。

全文阅读

快乐读书屋《小动物过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快乐读书屋《小动物过冬》。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7个生字。

2.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懂得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心。

教学重、难点:

知道文中三种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全文阅读

检察院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年度总结

一年来,__市人民检察院结合检察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检察和预防工作的新思路,在有效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运行机制

我院坚持把青少年维权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努力实现四个“到位”:

1、组织领导到位。我院由分管副检察长担任组长,确立由刑检科(侦查监督科、公诉科)、控告申诉检察科、监所检察科、团支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青年干警都是青少年维权活动的志愿者。

2、专门机构到位。我院成立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小组”,统一具体负责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通过对每一名涉案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使其能在教训中吸取经验,在教训中学习法律知识。

3、规章制度到位。为了使青少年维权活动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我院不断学习兄弟单位和总结本院的经验,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特点,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形成一整套较为系统的青少年维权工作的制度与措施。如制订了《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维权工作细则》、《暂缓不实施办法(暂行)》、《关于监督在押未成年人活动规则》等。

4、建立立体普法网络。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为扩大受教育面,我们坚持“五送法”活动,以点为主,点线结合,形成普法网络。(1)、送法到学校,我院已先后与市高级中学、震泽中学、屯村中学、同里中学、松陵三中、菀坪中学、市实验小学等八所学校结成法制共建单位,定期编发《青少年维权苑》,发给法制教育共建单位。(2)、送法上街。为增强法制教育社会覆盖面,今年,已先后派干警上街设摊宣传4次。(3)、送法至社区。社区是法制教育薄弱的地方,今年我们先后派干警到南麻、梅堰等社区召开法制座谈会,把法律知识送到家。(4)、送法到监所。在押人员是教育防范的重点人群,我们坚持每月一次集中对市看守所的青少年犯进行教育,加大防范力度。(5)、送法到媒体。我们将办案中的典型案例送到电台、报纸等媒体,及时向社会进行法制宣传。一年来,共被采用200余篇。

二、履行检察职能,开展司法保护

全文阅读

敦煌艺术中的“忍冬纹”

忍冬VS金银花

读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诗,经常会读到一种叫“忍冬”的植物。有首诗他这样写道:“秘密水池里,流水的循环,素馨花和忍冬的香气,安睡的鸟儿的宁静,门道的弯拱,潮湿。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忍冬”这个名字,与博尔赫斯那隐忍、克制的文字那么相生相偕。也有很多国内的诗人喜欢用“忍冬”这个词来表达一种含蓄、内敛的精神,比如有个小有名气的诗歌丛书就叫“忍冬诗丛”。

民间有句赞美忍冬花的诗:“金花间银蕊,情雅香怡人!”其实忍冬并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稀罕花草,它的俗名又叫“金银花”,为一种蔓生植物,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故名金银花,又因越冬不凋而得“忍冬”。因为有了“金银花”这个名字,它花形纤弱之态就变得富态一些了。可是这“附金贪银”的名字,正与忍冬清高不群、卓然俊逸的样貌相反。写《金粉世家》的张恨水就曾说过,金银花的名字虽有几分俗气,可是当你认识了解金银花之后,你一定会觉得它的“花意甚雅”,一雅一俗,如此矛盾,却又那么和谐。

在中国,忍冬还有个不平凡的身世——它是作为敦煌艺术视觉符号中一个重要的装饰性符号,是随着佛教艺术一起传入我国的装饰花纹题材。敦煌乃神驻之地,十六国时乐僔和尚西去求法,路过此地,发现鸣沙山上有普照的佛光,遂在此开凿了第一个石窟。而忍冬纹图案,是敦煌石窟中出现最早、也出现次数最频繁的图案之一。与卷草纹,莲花纹,宝相花等一起,成就了辉煌灿烂的敦煌艺术。

忍冬纹造型的源流

忍冬初开时为纯纯的白色,后转为黄色。金花银蕊,清香四溢。藤上的千百花苞次第竞相开放,枝枝叶叶舒展着不同的风情,朵朵盏盏呈现着不同的美丽。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忍冬不寻常之美,忍冬纹于东汉末期就开始出现,是南北朝时最为流行的一种植物纹,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忍冬纹在汉代铜镜图案中称“卷云纹”,就是“卷草纹”的前身,到唐代演化成复杂的“卷草”,近代称“香草”。由于它凌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本草纲目》云:忍冬“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在敦煌石窟中忍冬图案多作为佛教装饰,可能取其“益寿”的吉祥寓意。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作为传统装饰纹样的忍冬纹,常以叶状植物纹样的形式,组成波曲状骨架的茎蔓,多为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相列于两边。叶子的形态有单叶、双叶等; 双叶又有两叶相向、相背、相交、倒顺等多种。六朝时的忍冬纹,比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为三个叶片,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特别是北朝忍冬图案纹饰尤其简洁鲜明。隋代忍冬纹的造型在继承北朝的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颖的图像纹饰,丰富了前代的内容。到了唐代,忍冬纹结合了莲花纹、云纹等其他一些当时流行的植物装饰纹样形成新的装饰纹样——卷草纹。

全文阅读

品德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

摘 要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理想追求。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从调动学生的身体参与开始,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思维与情感参与,使其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有效教学;情感体验;具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