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培训学习材料

校本培训学习材料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材料成型专业的人才培养

摘要: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结合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从课程设计、技术培训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等三方面出发,探索和研究本专业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材料成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社会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家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院校。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我们这一类学校的办学方向不同于学术型大学,而是直接为本地的行业和企业服务,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应用型人才,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校企合作是实现该类学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的关键。国家从政策层面反复强调校企合作,我们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以解决由于校企合作过于程式化、合作不深入而造成大学生一次就业率较低的现实问题。本文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出发,探讨基于校企合作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相互作用机理

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侧重不同,对国家竞争实力的贡献不同,因此校企合作的重点也不同。比较而言,学术型大学更加侧重于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的重点在研究领域;高职高专院校侧重于教学职能即培养技术型的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通过开展职前职后培训来实现,其校企合作侧重于教学过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居于两者之间,既重视实践教学又要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校企合作一方面重在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于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条件。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高校与企业两个层面,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实际上就是把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要素体系中来,引入到培养的全过程,形成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格局中来。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就在于寻求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双赢,这也是他们合作的切合点所在。只有深化校企合作,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企业合作开展的实习实训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全文阅读

校企联合培养材料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 建立科学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理论知识可对企业的实践和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企业培养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反馈。本文对校企联合培养的意义和措施进行解析,以期为我国校企联合培养材料类应用型人才提供“他山之石”。

关键词: 校企联合培养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更应该是其肩负的根本使命。然而,由于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工程技术师资队伍的缺乏、实践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脱离等原因,学校无法足量供应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实现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必由之路[1],[2]。

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1.校企联合培养是解决高校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

实际操作能力是工科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最显著的特征,是学生如愿获取工作岗位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但是,长期以来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匮乏,工程技术师资队伍弱,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原因,形成了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3],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环境,成为高校独立完成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瓶颈[4]。

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高校不但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保证培养出合乎企业需求的工科专业人才,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条件,解决由于学生招生数增加和资金相对短缺而导致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5],[6]。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企业设置为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又可以为高校开辟新的人才培养途径,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环境,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联合培养是降低企业人才资源成本的有效途径。

全文阅读

中学校本培训方案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是学校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为适应新课程实验需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激发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把学校建构成学习型组织,实现学校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校本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精神,以实现学校办学总体规划,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根本方向;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作为宗旨。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式,突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努力实现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一体化。

3.坚持以教师个体学习和岗位培训为主,个体学习和团体培训并行,分散时间与集中时间相结合的原则。

二、校本培训的目标

1.巩固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师德修养,构建现代教育新理念,促进新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2.养成刻苦钻研业务、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拓展教师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骨干教师成长,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全文阅读

校本培训方案范文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是学校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为适应新课程实验需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激发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把学校建构成学习型组织,实现学校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校本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精神,以实现学校办学总体规划,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根本方向;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作为宗旨。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式,突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努力实现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一体化。

3.坚持以教师个体学习和岗位培训为主,个体学习和团体培训并行,分散时间与集中时间相结合的原则。

二、校本培训的目标

1.巩固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师德修养,构建现代教育新理念,促进新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2.养成刻苦钻研业务、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拓展教师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骨干教师成长,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全文阅读

高职材料专业生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生产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国内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总结,针对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的基本学情和技能要求,分别从四个方向对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生产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1)“双师型”教师培养;(2)加强生产教学基地建设;(3)“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4)考核制度的加强,为提高生产实践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生产实践教学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中,现代科学能得到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就是新材料,所以新材料的研究和探索是发展科学、工业和经济的一大重要方向。在工科学校、高职院校中,材料专业也在近几年迅速发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属于非金属材料之一的陶瓷材料是其中的一大类别。陶瓷是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料之一,很多陶瓷制品应用于建材行业,如琉璃瓦、瓷砖、地砖、卫生制品等等[1],另外,先进陶瓷还应用于一些高强度、高硬度等特殊的场合。可以说,高职院校的材料专业是服务于建材行业的一个专业,除了向企业输送大量材料专业人才,还从技术上指导企业,为企业技术提供新的方向和标杆。因此,高职院校材料专业的教育需要与企业相结合,从而培养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就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相比于理论教学,生产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块,这关系到向相关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全国高职院校的生产实践教学现状来看,生产实践教学正在进行改革和创新,但仍不完善健全和统一,因此,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的生产实践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2]。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国外的高职院校,其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加拿大的CBE模式,也就是能力本位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个人素质的独立发展;第二种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指的是教学活动分为两块,一块在高职院校内实施(传授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块在相关企业内实施(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第三种是模块教学法,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培训模块,不同模块分别进行培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耗时短、效率高。国外职业教育对于生产实践教学是相当重视的,生产实践教学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外,还包括生产实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能力培养、企业实习等[3]。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在发生改革,向多元化、弹性化发展,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研究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1)企业协作,让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2)多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包括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模块训练;(3)告别传统,推行并普及形式多样的非学历教育模式;(4)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4];(5)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时进行并相互融合。从这五个创新方向可以看出,国内的教育培养模式的中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基础知识传授向生产实践教学转变,与企业协作、多元教育模式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都表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理论教育向生产实践教学模式转化。因此,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势在必行。

2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生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新方向

高职院校的材料专业,主要偏向陶瓷、水泥、玻璃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材料专业以研究陶瓷材料为重点。陶瓷材料是工程材料中刚度最好、硬度最高的材料,并且抗压强度较高,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还耐腐蚀、隔热,所以在建筑、生活、工程中都具有重要应用。所以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的教育模式更应以生产实践模式为主,以使用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材料专业(陶瓷方向)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探索出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方向和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2.1“双师型”教师培养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

摘要: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的主要平台。本文以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例,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特点和建设过程及建设、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高分子材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02-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行的是“双证制”,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的主要平台。本文结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分别从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特点和建设过程及建设、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变的重要基础与保证,是现阶段我国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在校内建设的具有一定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等管理模式建设,实训过程与岗位工作任务一致,可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感受真实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教、学、做的高度统一,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入企业产业链,使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这就是生产性实训的内涵。

二、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特点和建设过程

1.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机制为基础,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现双赢”为原则,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如我院在进行高分子材料生产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时,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①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该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并根据专业改革、课程改革的需要,经调研形成初步设计方案,系部初审,学院统筹安排;②公开招标,确定合作企业;③教学团队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实训装置方案的设计,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使装置既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并与真实的工艺流程相符,又能满足学生培训的需要,进行多轮修改后形成最终建设方案;④教师、学生全程参与设备的选型、制作、安装、调试等,校企共同编写实训指导书。

全文阅读

工程训练中心学分制改革如何提高热加工实训教学质量初探

摘要:针对我校学分制教学改革,阐述工程训练中心热加工实训方面的一些教学改革尝试。从而提出为适应学分制教学改革思路及实施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程训练 学分制改革 安全实训 热加工 创新能力

学分制改革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工程实训是一门实践教学为主的基础课,是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基础,必不可少的必修课,高质量完成基本工程训练,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和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工程实训》课程结合大工程背景下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与高等教育的改革精神,以国家教育部本科课程改革指南为指导。改革实训教学模式,优化实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如何提高热加工实训教学质量,是一个急需研究课题。

我校学分制教学改革,学分制运行一年来,经过工程训练中心热加工实训部一段时间的思考探索研究总结。现将有关做法和经验与大家分享如下:

一、充分利用学校和中心网站做好热加工实训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等各工种实训宣传工作,工程实训的目的

学生在实训前对常见零件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知之甚少,如何更合理、更有效的选课,不仅可以帮助实训学生初步了解机械基础、加工工艺、同一个零件不同的加工方法、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机械制造的目的,而且可以提高实训学生学习兴趣,与工程训练中心和实训教师互动,提高实训学生兴趣,对各种零件加工适用性经济性和创新、创造性思维等。

1.做出常见零件工艺流程图和选课参考图。让学生在实训前初步了解常见零件工艺流程加工工艺,供热加工实训和各实训工种学生实训选课参考,有目的的学习。

例如:车床的主轴、齿轮

全文阅读

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成本控制的对策

摘 要: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对焊接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促使职业学校重视焊接专业的发展,但是焊接专业的危险性及其过高的教学成本使得许多学校“望而却步”。本文对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成本提出节能、环保的方法,以期职业院校控制焊接专业的教学成本进行控制,为职业院校培养焊接人才提供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焊接专业 实训教学成本 控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的焊接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职业学校为了培养和输送大批符合现代市场生产和技术需要的高素质焊接人才,需要投入更多的实训设施和设备,为学生构建现实生产环境的模拟训练条件,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从而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职业院校焊接专业的实训教学现状

职业院校在焊接专业开办的过程中发现,实训教学中的场地、焊接材料、加工工具、专业设备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再加上实训过程中焊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使得职业学校进一步发展焊接专业需要更大劳动强度和过高的教学成本,造成许多职业院校对于焊接专业望而却步,这就使焊接专业教育产生阻碍。

二、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科学设计焊接专业实训教学项目,控制焊接材料损耗。

在实训教学项目的设计中不但要满足教学要求,还需要不同课程、不同工种之间进行教学项目衔接,加强教学材料的重复利用,从而控制教学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某职业学校通过调查发现,每个学生每天消耗的材料成本约为22.96元。因为这是焊接专业的基本功训练,关键是方法和技能的锻炼,所以该学校在实训设计中改变原来的材料使用方式,采用边角料或其他训练废料进行练习。经过实践,发现每个学生一个月大约节约125.4元(每月以22天计算),这样不仅大大节约材料的使用,而且降低学习成本。

全文阅读

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价实施工作意见

根据《镇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细则》,镇素质教育评估组一行6人于2010年10月26日对你校进行了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评估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察看、个别访问等方式,多方采集信息,对打鼓小学的办学思想、领导班子和办学特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改革、德育教育、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确定你校为合格等次,现将督导评估意见反馈如下:

一、主要成绩

1、学校领导班子坚持班子学习制度,学习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学习“八荣八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等;对班子成员进行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廉洁奉公教育,从而使班子成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领导班子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在各项工作中能发挥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能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办法,较好地发挥了班子的整体效能。学校以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素质为本,教育为主,全面育人”的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把学校办成“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三特”学校。

2、学校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建立和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评价细则》、《请假制度》、《教学质量奖励方案》、《打鼓小学教师量化考核方案》、《打鼓小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评分细则》等,深入开展“讲师德、比奉献、塑形象”活动,调动全体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打鼓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工作要求。学校严格实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科课程,加强教师的业务进修与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校本教研、听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95%的专任教师能“一专多能”,能适应二门以上学科教学和年段“小循环”教学工作。学校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大专及本科的自学考试、电大、函授学习,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4、学校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重视学生良好的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专题系列活动”为载体,对养成教育常抓不懈。上学年,学校开展了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队会活动,建立了“红领巾心里话信箱”。

4、学校重视校本教研,每学期定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经常开展听课、评课、研课等。

5、学校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课外兴趣小组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段的不同设立了兴趣小组,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加各自喜好的兴趣组活动,校园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更加富有生气。同时,通过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全文阅读

课改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课改,培训是关键。强化学习,广泛宣传,明确任务,加强硬件建设,确保培训的顺利实施。开展全面培训,突出实效性,全面性和基础性,确保课改深化推进,取得理想成效。

关键词:课改 培训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50-01

如今课改已经十余个年头了,实践证明培训起到了一定作用,回顾培训历程我们重点做了五项准备工作、抓了十方面培训、突出了三个特性。

1 强化学习 充分准备――突出一个“真”字

(1)强化学习,提高认识: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读本》;课改文件,先期进入课改实验区的经验,课程标准等文献。充分认识课改的迫切性、必要性和艰巨性。树立新的人才观: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终身发展所必须的自学能力;树立新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习,创建师生平等、互动的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新的课程观:进一步明确教师是教材及课程的使用和开发者,激励广大教师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及课程资源,增加师生交往;树立新的评价观:自觉改善和创建评价的方式、方法,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综合素质提高。

(2)广泛宣传,增强信心。开好研训工作会议、领导小组会议、工作年度安排会议、阶段总结汇报会、校长联系会等。通过会议、刊物、给家长一封信、写宣传标语等形式和手段,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征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明确课改的意义、目的、目标及实施。增强信心,激发干劲。

(3)明确任务,提前备课:0二年初师校确定专人搜集材料,备课,撰写数万字的讲义,准备通识性培训。要求学科研训员做好培训准备,他们积极参加省、市培训,查阅资料,撰写讲义,观看先期进入课改实验区的课例,确定培训方案,为学科培训做好准备。确定素质高,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课改任课教师,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和新课标,为任课做好准备。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