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纤维瘤

纤维瘤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纤维瘤研究论文

【关键词】纤维瘤

根据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eurofibromatosistypeNF2)的临床特点,对1例家族性发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7岁。因右下肢乏力伴刺痛2年于2007年6月28日入院。患者2003年因右腹股沟包块行手术治疗,病检为神经鞘瘤,后全身皮下出现多个包块,未予治疗。2005年因枕部麻木、刺痛。诊断右桥小脑角处占位,行手术治疗、病检为脑膜瘤,今拟“椎管内占位”收入住院治疗。查体:全身多处可扪及大小不等的包块,右小腿部可见大片无色素皮肤斑块。头颅形态大小如常,无口角歪斜,右侧听力较左侧差。右上肢肌力Ⅴ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腱反射亢进,左踝痉挛阳性。反射及提睾反射未引出。MRI示右侧桥小脑角处占位(2cm)。颈椎、胸椎及腰椎各段椎管内及后纵膈内均有占位性病变。(同一病人NF2图1:A、B、C、D)于2007年7月4日在全麻插管下行胸11到腰2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从胸11到腰2椎管内有十多颗大小不等颗粒样肿块与神经纤维粘连在一起,给予逐一剥离,标本见图2,术后病检报告为神经鞘瘤,病检见图3。术后双下肢肌力有所改善。

追问病史,患者同胞兄妹均有多发性皮下包块出现,其父母健在,爷爷死于肿瘤,具体不详。其兄长3年前行脑膜病手术史。遂建议其兄妹来我院体检。MRI发现其兄妹均有腰椎管内占位病变,但为单发,手术病检均为神经鞘瘤,嘱其每年行全面体检。

2讨论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最早由DemielFriedriehVonReckhinghausen(1882)首先报道,VonReckinghausen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atr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将其分成两种类型,即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和神经纤维瘤病Ⅱ型[1],并于1987年将NF2的诊断标准及补充标准为:(1)双侧听神经瘤;(2)轻度相关的NF2和单侧前庭神经瘤或以下任何两种:脑膜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胶质瘤、青少年后束膜下晶状体浑浊;(3)单侧前庭神经瘤或以下任何两种:脑膜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胶质瘤、后束膜下晶状体浑浊;(4)多发脑膜瘤和单侧前庭神经瘤,或以下任何两种: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胶质瘤、白内障。上述一项表现即可成立[2]。

本病例特点:右侧单侧听神经瘤,脑膜瘤,多部位、多发性神经鞘瘤,考虑非典型的双侧听神经瘤,诊断符合神经纤维瘤Ⅱ型。

全文阅读

卵巢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CT扫描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CT扫描技术在卵巢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卵巢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CT平扫影像学特征,并与CT扫描强化征象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卵巢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探讨CT扫描技术在上述两种肿瘤临床诊疗中的价值。结果 我院收治的27例患者中卵巢纤维瘤21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6例,18例患者病灶位于左侧,9例患者病灶位于右侧;卵巢纤维瘤CT影像学图像显示为实性,浅分叶可见于瘤体较大者,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CT影像学图像表现为囊实性,实性与囊性之间分界明显,囊壁延续于实性区,肿瘤整体上边缘清晰;CT平扫影像图显示肿瘤密度无变化,相比正常子宫肌未见明显降低,27例患者增强后23例影像学图像无强化,仅4例轻度强化,低于正常子宫肌密度。结论 卵巢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CT影像图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强化征象显示肿瘤密度低于正常子宫肌,对提高诊断准确率有一定临床价值。

关键词:卵巢纤维瘤;纤维卵泡膜细胞瘤;CT扫描

卵巢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均属于卵巢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其中卵泡膜细胞瘤发病率较低,而卵巢纤维瘤发病率则相对较高,两者术前发现率较低,多数患者是在手术中发现[1],本文将CT扫描应用于已确诊的患者诊断中,通过分析两类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探讨CT扫描技术在两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共收治卵巢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患者27例,所有患者经手术和组织病理检查证实卵巢纤维瘤21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6例,27例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其中患者年龄44~61岁,平均年龄(49.3±2.2)岁,绝经后患者9例,伴有其他妇科疾病7例,其中子宫肌瘤1例,子宫息肉2例,子宫内膜增殖4例,所有患者宫体形态正常,未见卵巢癌、宫颈癌等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典型肿瘤标志物CA125[2],其中有12例患者血清CA125含量>600 U/ml,6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21例卵巢纤维瘤患者中伴腹痛4例,阴道出血3例,下腹部肿块7例。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ensation16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的层厚为7~9 mm,扫描的层距控制在4~6 mm,27例患者中平扫13例,平扫联合多期增强14例。

2结果

2.1诊疗及并发症情况统计 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送检标本中有1025例标本检出卵巢肿瘤,其中21例标本为卵巢纤维瘤,发生率为2.05%(21/1025),6例标本为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发生率为0.58%(6/1025),共同发生率为2.63%(27/1025),手术或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病史在3~25 w,其中腹痛后就诊发现者4例,下腹部有明显肿块入院检查发现5例,体检中发现者11例,阴道出血后就诊发现者2例,所有患者均为偶然发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3例患者肿瘤内出血,单侧输尿管受压1例,病灶周围腹水6例,肾积水1例,组织切片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

2.2 CT扫描影像图特征

全文阅读

卵巢纤维瘤的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纤维瘤的超声图像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卵巢纤维瘤的诊断率。方法:收治卵巢纤维瘤患者1例收集超声检查及临床资料回顾其在超声下的形态、回声、供血及合并症状等特点。结果:肿瘤形态主要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多呈均匀性低回声;可伴后方回声衰减、合并腹水或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查卵巢纤维瘤时仔细寻找两侧卵巢组织辨清肿块与子宫的关系注意鉴别诊断可显著提高卵巢纤维瘤的诊断率。

关键词卵巢纤维瘤超声图像诊断

卵巢肿瘤种类繁多超声表现复杂术前超声检查往往难以确定其病理类型只能判定其物理性质但某些卵巢肿瘤由于其特殊的组织结构而具有特殊的声像图表现可能在术前对其病理类型做出估计。本文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纤维瘤患者1例分析超声图像特点及误诊原因从而提高卵巢纤维瘤的诊断率。

资料与方法

7年1月~11年7月收治卵巢纤维瘤患者1例年龄~8岁平均55岁;临床症状:腹痛、腹胀8例腹部包块例不规则阴道流血5例。

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经腹探头5MHz经阴道探头75MHz适量充盈膀胱经腹检查或排空膀胱经阴道检查扫查子宫、附件及盆腹腔有无积液发现肿块后测量并记录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有无衰减并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情况。

结果

本组1例卵巢纤维瘤位于右侧卵巢例(图1)左侧卵巢7例(图)双侧卵巢例合并畸胎瘤1例瘤体15cm×1cm~18cm×17cm×1cm1例卵巢肿瘤中发生卵巢肿瘤蒂扭转例合并腹水1例1例卵巢纤维瘤术前超声拟诊纤维瘤1例超声误诊1例分别诊断为子宫浆膜下肌瘤6例卵巢囊肿例卵巢癌1例。

全文阅读

乳腺纤维腺瘤内癌2例

乳腺纤维腺瘤是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于20~30岁的年轻女性[1]。乳腺纤维腺瘤内癌是指发生于纤维腺瘤的癌变,而由乳腺纤维腺瘤导致恶变非常少见,有文献报道其癌变率为0.13%[2]。自首次报道乳腺纤维腺瘤内癌以来国内外共报道200多例[3],而国内近3年来报道30余例[4~6]。从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现报道2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从而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例1, 女,29岁,未婚,因“发现左乳包块3月”。查体: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大小约3cm×1.5cm的椭圆形肿块,边界尚清楚,质韧,活动度尚可,形态欠规则。乳腺超声示:左乳1点钟方向探及一实质低回声区,范围3.0cm×1.3cm,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见图1)。 拟诊乳腺腺病伴腺瘤形成,于2014年10月13日行左乳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乳纤维腺瘤内癌(纤维腺瘤内见一低-中级别导管原位癌、小叶内瘤变及高分化浸润性导管癌(WHO1级),其成分约占10%)。免疫组化:ER(+80%),PR(+80%),Her-2(-),SMA(-),Ki-67(+约1%),Calponin(-),CK5/6(-)。于2014年10月14日行左乳残腔扩大切除保乳术+左侧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切缘未见癌累及及腋窝前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术后患者口服他莫昔芬(30mg,bid),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健在。

例2,女,24岁,未婚,因“发现左乳肿物15d”。查体:左乳内上象限扪及一肿物,大小约2cm×1.5cm,质地韧,表面光滑,活动度可,边界清楚,无压痛。乳腺超声示左乳9点钟方向一大小约2.4cm×1.0cm的实性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CDE示结节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见图2)。拟诊左乳纤维腺瘤,于2014年9月23日行左乳肿物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术后病理诊断:左乳纤维腺瘤内癌(纤维腺瘤内见导管原位癌, 其成分约5%)。免疫组化:ER(+),PR(+)强弱一致,Her-2(-),Ki-67(+约1%),SMA(+),Calponin(+),CK5/6部分(+),CK14(-),CK8(+)。于2014.10.28行左乳残腔扩大切除保乳术,术后送检四周切缘未见癌累及,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健在。

2 讨论

乳腺纤维腺瘤是由纤维上皮及腺上皮两种成分组成的良性肿瘤,纤维腺瘤内癌是指发生于纤维腺瘤的癌变,多由腺上皮演变而来,癌组织局限于纤维腺瘤内或周围乳腺组织可有小灶状浸润,然而纤维腺瘤内癌不包括周围乳腺癌浸润纤维腺瘤内以及与纤维腺瘤共存的乳腺癌。有研究显示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且伴有复合型纤维腺瘤导管增生或者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会逐年增加[7]。但如果仅含有局灶性非典型上皮增生,则其癌变率不会增加[8]。

2.1临床特点 研究显示纤维腺瘤发病年龄高峰为20~30岁,纤维腺瘤内癌平均发病年龄较纤维腺瘤高发年龄约晚20年[1]。纤维腺瘤内癌一般无症状。患者绝大多数因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肿块孤立,质硬,生长缓慢, 有活动度,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腋窝淋巴结无肿大,临床上常误诊为纤维腺瘤。研究显示纤维腺瘤内癌比纤维腺瘤在超声检查中在内部回声、形态、边界及包膜等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4]。有文献报道[9]约10%的纤维腺瘤内可有钙化,但其形态多种多样,均为良性钙化(环状、斑点状、珊瑚状),纤维腺瘤内出现恶性钙化(细小簇状)是该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之一。

2.2病理类型 纤维腺瘤的癌组织学形态与不伴纤维腺瘤的普通乳腺癌没有明显差异,但其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发病率确存在明显差异[3],依次为小叶原位癌(66.9%),导管原位癌12.4%,浸润性导管癌(11.0%),浸润性小叶癌(3.34%),而普通型乳腺癌最常见是导管癌,小叶原位癌仅占3.38%,这种差异性可能与纤维腺瘤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有关。

全文阅读

当准妈妈遭遇纤维腺瘤

早期乳腺癌与乳腺纤维腺瘤有相似之处,较小且位于乳腺深部的乳腺癌很像纤维腺瘤,尤其是纤维腺瘤的质地较硬时与乳腺癌很难鉴别。和乳腺癌相比,乳腺纤维腺瘤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肿瘤。不过,当怀孕期间遭遇乳腺纤维腺瘤,还是件挺让人心烦的事情。

51岁的李希还在享受准妈妈的喜悦,却发现自己上原有的一个拇指大的硬块有长大的趋势。这个肿块是一个乳腺纤维腺瘤。这给她增加了很多烦恼,医生告诉她这个肿块是良性的,没什么问题。但她很犹豫,这对宝宝有没有影响呢?我要不要终止妊娠?

说说乳腺纤维瘤

乳腺纤维腺瘤一般是年轻女性发病比较多见,最常见的是15―25岁,但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增大,发病年龄也开始有了增长。这是一种良性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效果最好,药物治疗几乎没有效果。

单发性乳腺纤维腺瘤易切除,且肿瘤越小,对的损伤就愈小。对于多发性乳腺纤维腺瘤,用手不能触及,或只能在B超下才能显示的小纤维腺瘤是很难切除干净的。乳腺纤维腺瘤患者最好每隔半年(月经周期的第9―11天),找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定期复查。

准妈妈的肿瘤烦恼

1 影响怀孕吗

一般来说,乳腺纤维腺瘤对孕妇没有很大影响。大部分乳腺纤维腺瘤患者是可以先妊娠后治疗的。少数患者可能会因妊娠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肿瘤迅速增大。乳腺纤维腺瘤患者能否先妊娠后治疗,要综合考虑肿块大小、位置及妊娠时肿块可能的变化而最终确定。

全文阅读

32例软纤维瘤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软纤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32例软纤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软纤维瘤在临床上多属皮赘,常表现为有蒂,大小不等,软而无弹性,体表皮肤多发,多见于颜面、颈及胸背部、四肢及腋下也常发生,乳腺部位较少见,切除后病理检查呵明确诊断,均需通过激光或手术切除。结论:软纤维瘤术前确诊有一定困难,主要通过术后病理明确诊断,激光或手术切除,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软纤维瘤;诊断;治疗

软纤维瘤(Soft Fibroma)亦名皮赘、软瘊或有茎纤维瘤,为体表良性肿瘤,可分为三型:小丘疹型、丝状型及单发有蒂型。多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颜面、颈项、腋窝、躯干及女性外阴。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可有家族倾向。小的软纤维瘤可作激光、微波、电灼或冷冻治疗。较大者应予手术切除。为探讨软纤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我们对32例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软纤维瘤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0月住院患者中诊断明确的软纤维瘤患者32例,其中男4例,女28例,男女之比为1:7,年龄47~76岁。中位年龄61.4岁,病程8个月~18年。

1.2 临床表现:本组32例软纤维瘤患者中,女性占大多数,以中老年为主,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体积不等,小的可如针头,大的可似黄豆或鸡蛋大或更大,表面光滑或呈状,推动自如,有蒂型可增长很长,最大可达数公斤重。大部分松弛悬挂,触摸柔软,同时有色素沉着。本组患者,颈部10例,胸背部8例,腹股沟区4例,腋下6例,颜面3例,部位1例。

1.3 所有患者均行激光或手术切除,标本依据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由病理科医师做出病理诊断。

2 结果

全文阅读

胸壁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8岁,已婚。因左胸壁肿块伴疼痛2年余入院。查体:左胸壁近乳腺外缘处扪及肿块,约3.5 cm×2.0 cm×2.0 cm,质硬、表面光滑、边界不清、固定伴压痛。B超示:左外侧胸大肌实性低回声包块,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边缘不规整,内部回声不均,后方回声稍衰减。胸部CT示:左侧胸壁后间隙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与前锯肌、胸大肌粘连,分界欠清,部分层面紧贴肋骨。CT值约45~80 Hu。左侧前锯肌、胸大肌局部稍肿胀,与肋骨的脂肪间隙较模糊。骨窗显示相邻肋骨未见明确骨质破坏。考虑左侧胸壁软组织肿块,性质待定,以纤维瘤可能。于2008年5月6日局部麻醉下行左胸壁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腋前线第5肋间胸大肌间,深面与肋骨表面相连,未侵犯肋间肌,约3 cm×3 cm×2 cm,分叶状,边界欠清,质地偏硬,切除肿瘤及部分胸大肌筋膜、肋骨骨膜。病理诊断:(左胸壁)胶原纤维组织瘤样增生,考虑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术后4 d出院,10 d门诊拆线。随访1年,肿物局部无复发。

2 讨论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类具有局部侵袭潜能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由Farlane于1832年初次描述,1838年Muller首次以韧带状瘤(desmoid tumor)命名。主要来源于肌肉内结缔组织及其被覆的筋膜,其中腹壁外来源的称为腹壁外韧带样瘤。2002年WHO新的软组织和骨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中将其定义为发生于深部软组织的克隆性纤维母细胞增生,具有浸润性生长、局部复发倾向但不具有转移能力的特点[1]。这一概念在对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生物学特点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其侵袭性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做肯定。近年来,对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研究涉及其生物学、遗传学、病因学、治疗、预后等各个方面,本文以腹部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为引作讨论复习。

2.1 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呈散发性,部分有家族性聚集,无种族差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高发年龄在20~40岁之间,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1~3倍。发病率在百万分之2~5,占全身实体瘤的0.03%,在纤维组织实体瘤中占3.6%,较为罕见[2]。发病原因不清楚,可能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致病过程。腹壁韧带样瘤患者局部常有明确的创伤(如妊娠、手术史)或接受射线照射史,提示物理因素如创伤、射线伤可能是本病形成的一个促发机制。此外,有研究报告证实内分泌激素如雌激素、前列腺素可促进部分韧带样纤维瘤生长发展。

2.2 遗传学研究 8号染色体三体: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有部分细胞呈8号染色体三体,这些细胞的数目一般不超过纤维瘤病细胞的30%[3]。Fletcher等[3]Dal Cin等[4]研究发现复发病例中8号染色体三体比例比原发肿瘤明显升高,因此认为8号染色体三体可能用来确定某些具有高复发风险的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亚型。20号染色体三体: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20号染色体三体的发生率约为32%,且可与8号染色体三体同时出现。有学者认为8/20染色体三体可能在许多病理性纤维增生性中,有助于异常的细胞增生,这种观点被Larramendy等[5]研究结果所支持。

Tejpar等[6]发现该瘤细胞常有APC或β-catenin基因突变,从而导致Wnt信号通路改变,最后通过tcf-3增强纤维母细胞转录,促进肿瘤生长。最近Tolg等[7]发现Rhamm(创伤修复基因)基因剔除能减少APC基因突变小鼠的韧带样瘤的形成。这些结果揭示了基因的改变是导致本病的原因之一,也解释了部分患者的家族性聚集、合并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的现象。

2.3 病理学特点 大体特点:病变因部位不同而大小不一,一般直径在3~20 cm之间。典型病变位于肌肉与筋膜相连处,由于浸润性肌肉内生长,形成巨大的边界不清的肿块。病变质地较硬,切面粗糙,呈灰白色,有螺旋状/编织状纤维性纹理。

全文阅读

神经纤维瘤病治疗

[摘要]目的探索四周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整形外科治疗原则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2005年我科收治的46例四周型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部切除31例,大部切除12例,扩大切除3例。其中10例原位缝合,14例皮片移植,7例瘤体表面皮片回植,11例邻近皮瓣转移,4例扩张皮瓣转移。获随访30例(1~3年),5例术后复发,3例行第二次手术,2例先后行3次手术,最终效果良好。结论四周型神经纤维瘤病采用整形外科方法切除及修复创面具有切除较彻底、修复塑形好的优点。

[]四周型神经纤维瘤病;整形外科;切除;修复

四周型神经纤维瘤病也称VonRecklinghausen病,属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纤维瘤是一种生长在皮肤和皮下的良性肿瘤,起源于神经主干或神经末梢的神经轴索鞘的雪旺细胞或神经束膜细胞。可发生在神经束膜或神经干的任何部位,当累及其他系统,如皮肤、骨关节、内分泌,并发全身症状时则称神经纤维瘤病[1]。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中枢型、四周型、内脏型、不完全型。四周型最常见(占90%),表现为多发性皮肤神经纤维瘤和丛状神经瘤,也可伴有皮肤色素改变及肢体畸形[2]。我科自1981~2005年收治四周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46例,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8~55岁,中位年龄26岁,其中8~12岁

少年儿童6例。病程范围6个月~20年,3年以上16例。肿瘤位于头面部24例,四肢15例,躯干7例。肿瘤面积18~1600cm2。伴有牛奶咖啡色斑36例,巨指、多指4例,智力低下3例,脊柱侧弯1例,肘膝外翻1例,瘤体内继发血肿2例,肿瘤恶变3例,有家族史19例。

1.2治疗方法

1.2.1麻醉方法本组采用全身麻醉20例,控制性降压麻醉4例,硬膜外麻醉7例,臂丛阻滞4例,其余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肿瘤位于胸腹、头颈、背部者,可选用全身麻醉或控制性降压麻醉;位于下肢者,选用硬膜外麻醉;位于上肢者,选用臂丛阻滞麻醉;如瘤体不大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但应注重利多卡因的平安剂量,以免局麻药物中毒。

全文阅读

腕部腱鞘纤维瘤1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 53岁。因右腕部肿物1年, 增大伴活动受限3个月入院。临床查体见右腕部掌侧背侧有肿物为类圆形, 直径约5cm左右, 表面皮质增厚, 边缘较规整, 局部无红肿, 皮温不高, 未触及波动感和囊性感, 压痛阳性, 无浅表静脉怒张。完善术前检查后行手术治疗。手术中见肿物为白色质硬肿块, 边界不清, 腕掌侧肌腱和腱鞘粘连严重, 连带腱鞘一并切除。术后给予预防感染等治疗, 切口一期愈合, 无功能障碍。病理报告: 腱鞘纤维瘤。

2.讨论

腱鞘纤维瘤也称腱鞘滑膜纤维瘤, 首先由Gesch ickter和Cole land于1936年提出, 但是直到1979年Chung和Enzinger研究了138例腱鞘纤维瘤之后, 才制订出该肿瘤的病理诊断标准, 并且被广泛接受。腱鞘纤维瘤是临床少见的疾病, 腱鞘纤维瘤是一种附着于手指腱鞘或者肌腱的致密纤维性结节, 属于反应增生性肿瘤还是实质性肿瘤尚不清楚[ 5] 。多发生于手和手指, 好发于肢端, 如手指、手掌、腕、足等。尤其以拇指多见。生长缓慢, 直径很少>2cm, 男多于女2倍, 好发年龄20 ~ 50 岁。部分有外伤史。纤维瘤通常紧贴肌腱或者腱鞘上, 边界清楚, 呈分叶状, 或结节状, 实性, 橡皮感, 质地坚韧有弹性, 切面为均匀的灰白或者梨白色, 似软骨样。镜下为界限清楚的分叶状图像, 似腱鞘巨细胞瘤, 但是细胞含量少, 无黄色瘤细胞, 亦无巨细胞,每个小叶常由狭长裂隙分开, 结节内有少量散在的成纤维细胞, 伴大量致密胶原, 并可发生透明变性, 散在狭长的小细胞具有特征性裂隙状血管, 可见灶性黏液变, 偶见细胞, 与细胞稀少区过渡, 偶见软骨化。本病文献报道较少, 术前定性诊断困难, 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可防止复发。超声可确定该病的位置形态, 但是定性诊断必须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Sa tli认为, 腱鞘纤维瘤是腱鞘巨细胞瘤的终末期和硬化期, 两者之间存在过渡期病变[ 6]。

参考文献:

[ 1] 曹慧, 杨力, 赵宝珍. 腱鞘纤维瘤1 例的超声表现[ J ].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6, 22( 6 ) , 431

[ 2 ] 谭郁彬. 外科诊断病理学[M ].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35

[ 3 ] SatliMB. Tendon sheath tumors . A patholog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giant cell tumor and fibroma of tendon sheat li[ J] . Histopathology, 1992, 20: 213

全文阅读

左耳后沟纤维瘤1例

【关键词】 耳后沟; 纤维瘤

中图分类号 R730.2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9-0156-01

纤维瘤来自结缔组织,由纤维细胞和纤维束组成,血管较少,大小不等,因纤维瘤内含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种类。耳后沟纤维瘤发生率极低,2012年9月都昌县人民医院接诊1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5岁,因发现左耳后沟无痛性肿物2年于2012年9月13日入院。2年前患者无意间发现左耳后沟一硬性结节,约绿豆大小,无任何症状,未予重视。1月前发现左耳后沟肿物较前明显增大,约蚕豆大小,伴酸胀感,无其他不适。左耳无外伤和手术史。否认瘢痕体质家族遗传史。入院体检:全身状况良好,左耳廓无畸形,左耳后沟中、下方可见一约1.0 cm×1.5 cm的肿物,呈淡红色,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欠佳,质硬,无压痛(图1),右耳正常。左中耳乳突CT平扫示左耳廓后下方见一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0.6 cm×0.8 cm,CT值约41 Hu,边界欠清。入院诊断:左耳后沟肿物性质待查。于2012年9月15日浸润麻醉下行左耳后沟肿物切除及耳廓成形术,自肿物与耳廓正常组织交界处分离摘除肿物,见肿物界限清,质硬,未侵及耳廓软骨和乳突。术后病理检查示:左耳后沟纤维瘤(图2)。术后随访8个月,左耳廓无畸形,角度无改变,未见复发。

图1 左耳后沟肿物

图2 左耳后沟纤维瘤(HE染色,10×10)

2 讨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