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是血浆中含量较高的大分子蛋白质,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参与血液调节:(1)受凝血酶等因子的作用形成不可溶解的纤维蛋白多聚体。(2)与血小板膜上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聚集。(3)以其本身或其降解产物影响纤溶系统。近来,大量研究证明,血浆Fg水平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现综述如下。 1 Fg的结构与功能

1.1 Fg的结构 正常血浆中Fg的含量为2~4g/L,其组成是不均一的,但绝大部分为分子量34万的分子,它是一种糖基化的蛋白质,其一般结构早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就已清楚,分子由3对多肽链组成,由二硫键连结,形成对称的二体结构,通常用(Aα2、Bβ2、γ2)表示,一般将Fg的结构划分为中心区(E区)和区(D区),6条肽链的N端组成E区,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即位于该区。

1.2 Fg的功能 Fg可以参与凝血、血小板聚集及纤溶过程,从多个侧面调节血液循环。

1.2.1 与凝血酶结合 Fg是凝血酶的底物,X射线衍射报告,凝血酶的活性位点分为独立的两部分,其一是包含催化性结构Asp—His—Ser的催化活性中心,其二是与催化活性不相关联的纤原识别位点[1],凝血酶作用于Fg的N端AαArg16和BβArg14处,分别释放出FPA和FPB,其中前者的速度快于后者,被切去FPA和FPB的Fg成为纤维蛋白单体,它可以进一步聚合以形成多聚体,在单体聚合过程中,α链C端的空间取向起着关键作用[2]。FPA和FPB既是凝血酶作用于Fg的产物,又是凝血酶的底物,其中AαGly6—Arg16是凝血酶的结合位点[3,4]。Phe8和Gly12是不可替换的功能残基,这些氨基酸突变将导致异常Fg血症。凝血酶上与Fg非酶切位点结合部位被称为Fg识别位点(FRS),由于水蛭素C端的电荷特性与纤维蛋白原上某段肽链相似,所以水蛭素与凝血酶上的FRS结合,这样就可灭活凝血酶块上被固化的凝血酶,使得溶栓治疗时可以有力地防止再次形成血栓,这就是为什么水蛭素较肝素更好地防止溶栓后血栓再形成的原因。

1.2.2 与血小板上膜受体结合 大量实验已证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Ⅱb/Ⅲa是包括Fg在内的许多粘附蛋白所共有小肽Arg-Gly-Asp(RGD)的受体,目前普遍认为,在Fg处于可溶解状态时,它通过RGD及γ链C端10~12肽(HHLGGAKQAGDV)来与血小板结合,有结果证明RGD与GPⅢa上217~231段的结合对血小板活化是极为重要的。

1.2.3 与t—PA的结合 Fg受凝血酶作用形成纤维蛋白,这对于生理止血很重要,同时也是病理过程血栓形成时的一个环节。纤维蛋白可被纤溶酶降解,而纤溶酶是由体内酶原形式经t—PA等激活物激活形成的,Fg不仅是纤溶酶的底物,同时它还能加强t—PA的活性,以前认为纤维蛋白是通过与t—PA上K2区及指环区结合而发挥功效的,近来的研究表明t—PA的K1区也能参与同纤维蛋白的结合。

2 Fg升高与冠心病关系的相关临床研究

Meade等对1511例40~60岁的对象进行了3年前瞻性研究[5],观察凝血因子Ⅶ和Ⅷ,Fg,平均10年(7.3~13.5年)随诊,发现患缺血性心脏病(IHD)109例,其中5年内发病者59例,5年以上发病者50例,其Fg值为:3.15±0.71g/L(109例),5年内者为3.28±0.7g/L(59/109),5年以上者3.00±0.69g/L(50/109),而对照组为2.90±0.59g/L;Fg,Ⅶ与胆固醇值升高时,5年内IHD发病危险性分别增加为84%、62%及43%。说明Fg升高是IHD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研究也表明,当Fg值升高时,IHD危险性增加在较低年龄组比较高年龄组更具危险性。Ernst等也进行了大量的关于Fg与心血管病(CVD)的研究[6~9],所有结果均表明Fg与CVD相关(见表1),调查发现,血浆Fg在上三分之一高限的含量组2~5年内IHD或冠心病[8]发生率是下三分之一Fg低含量组的3倍,若血浆Fg水平高出健康对照组平均值1~2g/L,5年内其发生IHD的概率是84%,而血浆胆固醇含量相应高出一个标准差时,其IHD发生率仅增加43%。

全文阅读

复合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

摘 要:温度是影响蛋白质凝胶特性的主要因素。实验通过研究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猪肉肌原纤维蛋白、鲢鱼肉肌原纤维蛋白质量比分别为2∶0、1∶1、0∶2)在70、80、90、100 ℃加热时色泽、凝胶强度、质构特性、水分分布的变化,对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和单一肌原纤维蛋白凝胶之间凝胶特性的差异和相关性进行研究,优化蛋白凝胶加热温度。结果表明:1∶1复合的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能结合单一蛋白凝胶的特点,改善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低场核磁共振表明,温度可通过影响水分分布来影响蛋白质的凝胶特性;蛋白凝胶特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但温度过高会出现劣化,90 ℃是较为理想的加热温度。

关键词: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猪肉;鲢鱼;凝胶特性;色泽;质构;水分分布

Abstract: Temperature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gel properties of protein. This study researched the changes in color, gel strength, texture properties and water distribution during heat treatment of single and mixed samples of pork and silver carp myofibrillar proteins (MP) (pork MP:silver carp MP = 2:0, 1:1, 0:2, m/m) at 70, 80, 90 and 100 ℃ and explored the difference in gel properties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single and mixed myofibrillar proteins for the purpose of finding optimal heating temperature for protein gelation.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1:1 mixture could combine the properties of pure protein gels, and improve gel properties of myofibrillar protein. Temperature could affect the gel properties of myofibrillar protein by influencing water distribution as demonstrated by 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With temperature rising, the gel properties of myofibrillar protein were enhanced, but it could be degraded at too high temperature. The optimal heating temperature was 90 ℃.

Key words: myofibrillar protein gel; mixed; pork; silver carp; gel properties; color; texture; water distribution

DOI:10.15922/ki.rlyj.2016.12.001

中图分类号:TS2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6)12-0001-06

引文格式:

李清正, 冯力更, 罗永康. 复合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J]. 肉类研究, 2016, 30(12): 1-6. DOI:10.15922/ki.rlyj.2016.12.001. http://

全文阅读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及测定

作者:苏庆军,王一男,陈建国,唐茂林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测定方法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测定方法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分子量34万,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占血浆总蛋白的2%~3%,为机体止血生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正常人血浆中Fg浓度为2.0 g/L~4.0 g/L,半寿期约为3 d,电泳分离显示在β2区带。Fg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等感染及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脑血栓、脑梗死、心肌梗死等无菌性炎症;另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Fg轻度增高。Fg减少较少见,但当其<1.0 g/L时,机体可出现出血征象[1]。一种先天性Fg缺乏症是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通过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此患者肝脏不能合成Fg;继发性Fg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纤维蛋白溶解酶溶解纤维蛋白所致,如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进入血管形成血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使血中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增加,溶解纤维蛋白,消耗体内原有的Fg,使其含量减少;严重的肝实质损害,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坏死、慢性肝病晚期、肝硬化等都可出现Fg的减少;此外,严重的低Fg血症也可见于肺及前列腺手术中。

1 Fg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群中的常见病,其发生大都存在着Fg的异常增高,Fg又是血浆黏度增高的主要因子,更是血栓病的主要基质[2]。Fg能增强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提高全血黏度,使血液处于高凝和高黏状态,影响组织血液灌注,促使血栓形成[3],且Fg能诱导内皮细胞(EC)PAI1 信使RNA及抗原呈剂量和时间依耐性增长,而tPA 信使RNA表达和抗原含量则无明显变化,最终导致EC表面纤溶活性降低,有利于血栓形成[4]。研究表明,Fg水平升高与动脉硬化血栓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血浆Fg浓度会明显增高;血浆Fg浓度增高是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极危险因素[5]。近年的研究也发现,冠心病(CHD)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失衡,主要表现凝血功能过强及纤溶系统活性降低,这必将促进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血浆Fg浓度升高与CHD发病密切相关,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亦可认为Fg升高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6]。国内亦有人认为, Fg水平的增高与冠状动脉炎症反应程度和组织损伤程度有关,Fg水平仅在心脏有急性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CHD中才明显增高,在组织损伤程度较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增高不明显[7]。总之,血浆Fg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降低Fg的含量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致残的有效措施之一。

2 FgG/A455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并发症的研究

Fg是一种糖基化蛋白,它由两条α链、两条β链和两条γ链组成,每三条肽链(α、β、γ肽链)结合成索状,形成两条索状肽链,两者的N端通过二硫键相连,整个分子成纤维状。Fg的三条多肽链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组成,其中β链的翻译和转录是Fg合成的限速性步骤。近年发现白种人Fg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浓度升高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并发症具有相关性,位于Fg B β基因(βfibrinogen gene,FGB)5′端启动子区455bp位点处的G/A455是倍受关注的一个多态性位点。张烨霞等检测了国人CHD和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G/A455(FGB)基因多态性[8],发现CHD患者和EH患者均伴有Fg分子功能增强,但Fg分子功能与G/A455基因多态性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等位基因A455的基因频率不因性别不同以及有无高血压、冠心病而具差异有显著性,揭示G/A455基因多态性与EH及CHD的发病危险性无显著相关性。国内另有文章报道[9],无论是CHD患者还是健康人群β HaeⅢ多态性(H1H1、H1H2、H2H2)分布频率及血浆Fg浓度在男女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女性携带H1H2杂合基因型频率比男性高(P<0.05),男性表现H2H2基因型,而女性未发现H2H2基因型;CHD组男性血浆Fg浓度较女性高,健康对照组男女性间血浆Fg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尽一致,FGB基因及其他Fg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浓度、Fg分子功能变化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并发症是否具有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全文阅读

纤维蛋白原卵巢肿瘤临床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220例患有初治原发性卵巢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跟踪随访其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分布为32~66岁,平均(59.5±13.3)岁。纳入标准:

(1)无高血压、糖尿病、急慢性疾病及肝、肾疾病等;

(2)无血栓以及出血性疾病;

(3)近3周内未患感染性疾病;

(4)近期未使用影响凝血及止血作用的药物。病例组成:卵巢囊性肿瘤29例,盆腔脓肿13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恶性肿瘤39例;按照FIGO进行分期:Ⅰ期有45例,Ⅱ期16例,Ⅲ期127例,Ⅳ期32例;依据组织学进行分级:高分化(G1)32例,中分化(G2)75例,低分化(G3)113例。

1.2生化指标测定

全文阅读

玉汝于成,蚕蛹蛋白纤维何时方能燎原?

蚕蛹蛋白纤维是近年来才新研发出来的一种纺织服装用人造蛋白质纤维。目前,在我国制造的蚕蛹蛋白纤维一般都采用桑蚕蛹作为原料,其余的诸如柞蚕蛹、蓖麻蚕蛹、马桑蚕蛹等尚未有见到相关报道。不过理论上讲,所有的蚕蛹都可以提取其中的蚕蛹蛋白来制造蚕蛹蛋白纤维。

据了解,蚕蛹蛋白纤维具有透气性好、吸湿性好、悬垂性好以及手感舒适等真丝织物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真丝织物存在的色牢度差、易缩水、易起皱、易泛黄、遇强碱易脆损等缺点。不过,由于纤维本身存在较深的黄色,所以给后期的印染工艺也会造成一定的麻烦。如今,经过数年的开发、推广,蚕蛹蛋白纤维纺织品已经开始逐渐出现在我们经常光顾的各种销售市场。

?

提升养蚕业积极性的良方?

众所周知,长久以来我国都是全世界最大的茧丝绸业生产大国。无论从蚕桑的种植、养殖规模,还是从蚕丝的产量乃至于从业人口数量来说,我国都名列前茅。虽然,我们对于蚕茧的开发利用几乎可以说已经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但是,在对于蚕茧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副产品蚕蛹的开发利用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在我国广大的桑蚕养殖的主要省份,如四川、重庆、广西、湖南等地以及柞蚕的主要养殖省份辽宁、河南、山东等地,每年产生的蚕蛹目前主要作为饲料进行了廉价处理。当然,这其中的柞蚕蛹主要是作为特殊的美味被烹饪后食用。另外,在四川、重庆等地也有一小部分桑蚕蛹被广大群众食用。总的来看,每年蚕蛹总量的90%以上都被廉价卖给了各地的饲料厂。

李小云是四川一家小缫丝厂的销售部门负责人,每年除了生丝、蚕茧的购销之外如何处理大量的蚕蛹一直是让他非常挠头的问题。首先是大量的蚕蛹堆放就需要占用一定的仓库容量。其次,新鲜的蚕蛹中含有的油脂量很大,如果不及时处理极易腐败变质。另外,蚕蛹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异味,对于周围的环境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有较大影响。

2010年之前,每到时节都有专门的贩子前来工厂收购新鲜蚕蛹。他们将成批量的蚕蛹拉回去之后,一般进行压榨去油处理使其变成干蚕蛹。然后,再将干蚕蛹打成粉末出售给饲料加工厂。因为干蚕蛹粉可以长时间储存,他们也就能利用其中的季节性差价牟取一些利润。然而,从2010年开始这样上门收购蚕蛹的贩子逐渐减少。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肉产品的要求日益升高。用蚕蛹粉喂养而成的猪肉会导致猪油膘发黄,并且带有较大腥味。同时,用蚕蛹粉喂养出来的家畜、家禽其奶、蛋也会有一定的异味。于是,各饲料厂基本上都减少或者停止了对蚕蛹粉的使用。

全文阅读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PF)1例报道

[关键词]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中图分类号]R58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1(b)-108-01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简称原纤)是指由于某些原因,纤溶酶原被激活为纤溶酶,或纤溶酶抑制物减少,引起高纤溶酶血症,继后降解纤维蛋白原,水介其他血浆凝血因子,造成以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为主的低凝状态。临床表现为各种部位的严重出血。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71岁,主因间断性右上腹痛10年,症状加重1个多月人院。10年前因发烧右上腹痛,诊断为“胆囊炎”,治疗后好转,之后仍间断发作,1个月前右上腹痛加重,经B超检查考虑“胆囊炎,胆囊结石”,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来院行腹腔镜治疗。人院后查体:T36.5℃,P 114/rain,R20/rain,BP 120/80 mmHg,神清合作,皮肤黏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心率速,各膜听诊区未闻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部平坦,右上腹局限性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及,肠鸣音正常。血Rt:WBC 5,2x109/L,N 56%,L 38%,M 6%,HGB 126 eJL,PLT 103x109/L。肝功能:AS7 23,1 U/L,ALT 8,0 U/L,TBIL40,81 I~mol/L,DBIL 15,36 umol/L。血尿淀粉酶正常,肾功能正常,凝血4项:P了13,0s,APTr28,5 s,TT9,6s,Fbg399,1mg/d]。复查腹部B超及C了均示: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肝胰未见占位性病变。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现患者肝脏色暗,表面有小结节改变。手术顺利,出血不多。术后12h开始出现右上腹部皮下瘀斑,继而波及右侧胸、背、腰、下肢、会阴及右上肢等,局部肿胀明显,有波动感,手术切口无渗血,生命体征平稳。复查Fbg呈逐渐下降趋势,最低降至74,4 m曰dl,而PL了、PT、APT]'、Tr始终正常,D一二聚体正常。术后第3天,请省医院专家会诊,考虑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经给予抗纤溶、输入新鲜血浆等治疗,术后第7天,瘀斑开始消退,术后第11天大部分吸收,FIB升至132,6 me/d],精神、饮食佳,大小便正常,切口甲级愈合出院。

2 讨论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PF),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在无异常凝血的情况下,纤溶活性异常增高,导致纤维蛋白原大量溶解的综合征。分为先天性纤溶亢进和获得性纤溶亢进。获得性纤溶亢进可见于恶性肿瘤、严重肝脏疾病、手术和创伤、产科意外等。分析本病例,可有如下经验和教训:①患者因胆囊切除术诱发了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属于微创手术,对机体创伤很小,且胆囊为非富含t-PA的组织器官,术后仍发生了PF。此病例提示读者,即使非富含t-PA的组织器官进行微创手术仍有引起PF的可能性,所以术前应予充分考虑。②患者为老年人,术前肝功能及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肝脏有明显异常,但术中却发现肝脏色暗,表面有小结节改变,考虑本患者PF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与肝脏对t-PA的清除能力下降有关。所以对老年人手术一定要权衡利弊,对一些重要脏器功能要进行客观评估。③本患者皮下出血非常严重,淤血波及右侧整个躯体,但经抗纤溶和输入血浆等治疗,病情奇迹般好转。由此提示读者单纯皮肤出血的PF患者预后良好。

全文阅读

谈论胸外科人血纤维蛋白原运用

2010年2月至今,我科应用人血纤维蛋白原成功救治10例患者,回顾资料,结合文献,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8例,女2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9.8岁。非手术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0*109,血红蛋白进行性降低,最低约65g/L,生化尚正常,心脏超声排除心源性疾病,入院时凝血功能正常;手术患者术前常规行凝血时间检查未见异常。

2、诊断与治疗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1例,肺叶切除术后引流>1500ml3例,术中广泛粘连及二次手术6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经胸部CT提示:两肺呈弥漫性炎症改变,经介入科会诊排除介入止血可能;肺叶切除及二次手术患者术后常规检测凝血时间,均发现纤维蛋白原含量极低,经静脉输人血纤维蛋白原5~10g。

3、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及时输入人血纤维蛋白原,复查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恢复或接近正常;1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发病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几乎为零,经静脉分期输入人血纤维蛋白原后,咯血渐止,经进一步抗感染等处理后,复查胸部CT:两肺纹理清,未能发现明显出血灶。手术患者经输入人血纤维蛋白原后引流颜色逐渐减少、变淡,均痊愈出院;门诊随访半年,所有患者未见异常改变。

二、讨论

纤维蛋白原亦称为第一因子、纤维素原。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人体血纤维蛋白原在体内的半衰期是4~5天,主要在肝细胞中产生。血纤维蛋白原分子由称为α(A)链、β(B)链、γ链的三种多肽链,各自成对,以S-S键结合成二聚体1分子血纤维蛋白原以[α(A)βdoi:10.3969/j.issn.1009-6663.2012.06.075作者单位:210029江苏南京,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B)γ)2表示,血液凝固时,受凝血酶的作用从1分子的血纤维蛋白原的α和β链分别游离出血纤维蛋白肽A和血纤维蛋白肽B而形成血纤维蛋白单体。血纤维蛋白肽A的游离是与血纤维凝块的形成相平行的,但血纤维蛋白肽B的游离较A慢。二种肽都是从血纤维蛋白原分子的N末端游离出来的。在凝血的最后阶段,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

在以往胸外科的临床应用中,对于手术创面大、出血多的患者,大多习惯于应用输入大量红细胞悬液,血浆及冷沉淀;其不足之处在于:1.血液制品目前比较紧张;2.对于输血患者较恐惧;3.不同血型不可以交叉使用;4.起效慢、费用高。通过对10例患者输入人血纤维蛋白原,经过临床观察,均取得满意结果,优势在于:1.由于它作为一种底物,参与了各种止血途径,可有效的应用于临床止血;2.有资料说明,术前应用人血纤维蛋白原,可以减少术后失血量32%[1];3.如果出血明显且血栓弹力图表现为功能性纤维蛋白原缺乏或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5~2.0g/L,应输注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4.纤维蛋白原推荐的起始剂量为3~4g[2];5.纯度高,且经过病毒灭火,可以杜绝疾病的传播。目前可用于:1.严重创伤出血,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1.5~2.0g/L(2010欧洲指南26条);2.心脏外科手术;3.大咯血;4.胸外科手术时,创面大,术中失血多,术后引流多;5.术后出血,二进止血;6.手术顺利,失血少,但术后引流颜色鲜红,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为低危值。综上所述,人血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急救止血药物,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全文阅读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变化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待产的正常孕妇6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hs-CRP、ALB、FIB,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hs-CRP、FIB均低于观察组;对照组的ALB高于观察组中的中度、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超敏C反应蛋白; 白蛋白; 纤维蛋白原

笔者对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待产的正常孕妇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121例中,年龄27~38岁,平均(31.24±2.47)岁,其中轻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2例,中度51例,重度28例。对照组年龄25~36岁,平均(30.17±2.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受检者空腹血,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检测(韩国i-CHROMA Reader免疫荧光分析仪)、溴甲酚绿法(深圳迈瑞BS-4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凝固法(普利生C2000-A高性能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hs-CRP、ALB、FIB。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7.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全文阅读

纤维蛋白原对脑梗死后痴呆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从而为脑梗死判定预后以及抗纤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76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应用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进行评分。入院时检查Fib>4g/l为增高组(a组),Fib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脑梗死;痴呆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227-01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善,脑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导致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脑软化,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1],而痴呆是较严重的后遗症,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动脉粥样硬化示在发病初期如能准确了解预后,则能使临床医生合理治疗以及制定康复训练方案有指导作用。多种因素影响着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能力,发病时神经功能状态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2],加重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同样影响着预后,所以笔者通过脑梗死急性发病患者水平的观察,旨在探讨这个指标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从而为脑梗死判定预后提供临床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8月~2010年1月收治的76例脑梗死患者患者。疾病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标准[3],其中男42例,女34例;住院前未用降脂药及各种抗凝降纤药,并排除发热、感染、慢性肾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等患者。

1.2方法:76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均由我院神经专科医师应用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进行评分。入院后给患者抽静脉血2ml,与枸橼酸钠按1:9混匀,3000r/m离心10分钟,用Acl-Advance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测定Fib>4g/l增高组(a), Fib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SPSS 13.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入院时及发病2个月、4个月后结果及差值比较,计数资料用t检验,P

全文阅读

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及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以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脑梗死临床患者56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 对其展开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P

【关键词】 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诊断;病情评估

超敏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均为炎性急性期的一种反应蛋白, 并且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均为诱发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近段时间有学者指出, 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病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以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展开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脑梗死临床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 分别抽取其中的56例和60例作为研究对象, 脑梗死患者中有男32例, 女24例, 年龄43~81岁, 平均(61.3±12.7)岁;健康组中有男34例, 女26例, 年龄42~80岁, 平均(60.1±13.4)岁。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 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研究对象展开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 并对比分析脑梗死患者和健康者、不同脑梗死面积者、不同分型者的检测结果。

1. 2. 2 检测方法 患者入院后抽取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 经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 在-20℃条件下保存, 纤维蛋白原检测方法采取免疫比浊法,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采取贝克曼免疫分析仪。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