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

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人力资源振兴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市政发125号)精神,确保“振兴计划”顺利有效执行,特制定年推进“十一五”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山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根据需求,计划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临潼区、长安区的山区25所乡镇中学(2所高中、23所初中)各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1人,共计25人;

(二)乡镇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工程。根据需求,计划为高陵县、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的163个乡镇卫生院各招录医学专业大学专科以上毕业生1名,共计163人;

(三)乡镇农技队伍建设工程。根据需求,计划为全市144个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各招录1名农技(包括农、林、水、牧、机和城镇规划建设等)专业本科生,共计144人;

(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工程。全市抽调200名新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到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200个重点村村委会担任村长助理,进行为期一年的驻村帮扶工作。另外,由市上招募5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自愿进村工作,每县(区)分配5名。

(五)支农、支教、支医工程。严格执行陕政发12号文件的规定,根据省农业厅(陕农业发316号)、省教育厅(陕教8号)、省卫生厅(陕卫人发393号)下达的年度计划进行。

1、支农工作由市、县(区)农业部门牵头具体负责,协调水利、林业、建设、科技等部门各司其职。今年从市级涉农事业单位选派50—80人,从十个县(区)级涉农事业单位各选派7—10人。重点面向农业生产建设一线。

全文阅读

人社局助力乡村振兴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根据《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人社部门职责,助力我县乡村振兴,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健全全民社保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为抓手,以强化农村人才供给为支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助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注入强大的人社动力。

(二)目标任务

到2021年底,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就业岗位、创业服务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5万人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80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包括新生代农民)400人;大力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争取创业培训完成40人以上。组织创业专家团队下乡指导4次,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900人。全年累计举办招聘会8场,其中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4场。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适时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基层人员待遇、职称倾斜政策,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就业创业富民计划

全文阅读

村庄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研究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视角,对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进行研究。首先对目前我国村庄层面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规划工作的思路方向,最后给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规划策略,以为加快城乡融合和提升乡村整体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国土空间规划

村庄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最小单元,但是由于城乡资源配置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上政府扶持政策的倾斜,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呈现出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而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对于优化乡村空间资源结构、协调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村庄的国土空间规划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1国土空间规划在村庄层面的现状

1.1资源配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就目前我国的国土规划部门的组成来说,我国的国土资源规划大致被分为了国土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管理两大板块,而存在一定关联的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之间由于被完全划分到不同的部门,因此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被进一步弱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规划部门因为工作标准不同、谋划方向不同,其规划方案的思路也就不同,再加上不同规划部门的有效沟通不到位,因此不同部门对资源的配置和规划缺乏一致性,衔接也就出现了“断层”,从而使规划方案编制的周期有所延长,土地资源申请的办理时限有所增加,造成群众经常往返于各部门之间,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土空间资源管理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外,村庄国土资源规划的基础数据、编制标准、国土空间用途及规划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国土管理部门由于规划方案的编制要点、审批流程和审批权限的不同,在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不能够形成完整的流程和体系,这也导致了配置不到位的现象[1]。

1.2农村基础设施少,功能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我国乡村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和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向来是以提高经济实力为主要目的,因此比较重视工业规划。由于目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很多工业企业开始纷纷在乡村建厂,这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乡村经济,为农民带来了很多就业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但是因为很多乡村长期以农耕为主,在基础配置上缺乏一定的空白,这就造成了农村功能严重不足,无法在短期内扭转这种局面,因此也就出现了乡村污水横流、环境差等负面影响。虽然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在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但是由于受到观念意识、保障制度和资金投入的多重影响,乡村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全文阅读

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行,“职业农民”成为了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农业装备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满足当前农业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切实做好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于此,文章将对当前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教育部门需要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最大限度地解决“三农”问题。

1构建“三自主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切实顺应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人才,教师需要前往农业企业一线,对农业企业内部发展情况进行详实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于一些专业人才岗位的需求以及专业人才技术掌握的需求,对当前的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将当前的“黑板种田”教学模式彻底扭转,使专业课程教学延展到现实生活中,最终满足当前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构建完备的“三自主四结合”人才培养机制(见图1)。

1.1教师讲授专业基础课程

对于高职学校的学生,在第一学年专业教师需进行文化素质和专业基础课程授课,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学年,专业教师需传授农业专业课的知识,并根据每位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自主选择后续的发展方向,例如农机使用与维修、农机设计与安装以及农机管理与营销等专业方向[1]。

1.2专业教师借助模块化思维进行课程设计

全文阅读

融资改革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基于国情进行的战略计划,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引领和主导可以带动社会资本加入乡村振兴计划,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针对目前乡村振兴的情况,社会资本团体和机构也需要进行融资制度方面的变革,建设乡村经济发展助力平台,开放乡村经济团体的融资渠道,放宽融资条件,为更多乡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加快信息化数字化金融服务技术,给乡村企业和居民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加快现代化乡村建设步伐。文章从乡村融资概念和相关知识入手,分析乡村融资改革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进行深入思考,然后提出乡村融资改革的具体措施,为乡村融资改革提供新思路,力求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关键词:融资改革;乡村振兴

乡村融资对于乡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不是乡村自身就可以进行的,没有社会资本和政府的支持,乡村振兴就是一纸空谈。政府和社会资本需要针对乡村振兴策略制定新的政策,改革融资制度,增加对乡村经济团体的融资力度,为乡村经济发展积累经济实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发展进度。

一、乡村融资方面的概念

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共同组成了我国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是指农村经济中资金的流动和融合活动,也是农村货币、信用、银行活动的总称,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是在研究这些活动的规律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农村货币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管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和各种民间经济活动运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农村是先于城市进行发展的,这是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最开始的体制改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始,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手中也有了闲置资金,但是后来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都忽略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大量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对于资本的需求很大,为了顺利经营,这些企业开始进行市场融资,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体制和规模。农村融资涉及到资金提供者和资金接受者两个方面,融资的意义是加强融资双方的联系和沟通,将闲置的资金重新进行分配,加快资金流动,促使资金带来更多收益。融资的前提是资金接受者有对资金的强烈需求,所以对于农村融资研究就要从资金需求入手,对于资金的需求也是根据经济主体的规模和目的进行分类的,按照这个条件可以将资金分成政府资金需求和非政府资金需求。农村非政府资金需求是指除了政府之外的各种经济组织为了顺利经营与金融市场和非政府组织之间进行资金流动的一种经济活动。农村非政府资金需求受到市场条件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需求。但是政府资金需求最先考虑的是社会效益和成本。党和国家要求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存、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要求,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准。因此政府的投资是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的,和企业从利益角度出发是不同的。政府进行的每一项项目都要评估社会成本和收益的平衡,这里的成本是指进行这个项目消耗的资源以及附带影响,效益是指这个项目可以给社会带来的效益,进行每一项乡村建设活动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关系,既保证对乡村的影响降到最低,还要达到乡村收益的最大化。一般政府对于乡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电设施、环境建设方面,这些设施都是大型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和人力,仅凭乡村自身的能力很难进行建设,政府投入资金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乡村居民的压力,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在融资方面,融资是资金提供者和资金接受者之间为了实现资源和资金方面的互补,进行的资金流动行为的总称。农村融资是农村方面接受社会或者政府资金支持的一种经济活动,通过融合大量的资金加快农村建设和发展,在融资方面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互利性原则:农村融资坚持互利性原则,可以保证投资双方都得到预计的利益回报,资金提供一方通过提供资金获得一些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而接受一方通过获得资金和技术,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2.合法性原则:农村融资的过程中,要确保融资双方按照法律规定的流程进行融资活动,在政府和法律的监督下进行合作,确保整个过程合理合法,没有不正当的利益输送。3.公平性原则:在进行农村融资的时候,签订的条款需要保障双方的权益,确保双方可以通过融资活动得到利益,不能只实现单方面的利益。4.风险管理原则:任何的融资活动都是存在风险的,农村经济活动主体的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弱,在进行融资活动的时候必须注意风险规避,需要在融资合同里充分标明风险措施,加强农村经济团体面对风险时的能力。在进行农村融资方面,我国的主要融资形式是银行信贷融资,银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为农村提供资金的主体。在银行信贷融资这一方面,有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两种,是农村振兴发展比较常用的融资形式。随着农村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的深入,除了银行信贷之外还出现了资本市场融资这种形式。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发行农业相关的股票债券等,对农村项目进行融资,还可以建立农村投资基金,为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募集资金对农业进行扶持,增加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可以帮助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改变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得比例。

二、乡村振兴在融资方面存在问题

1.乡村优质项目少,管理成本高。乡村经济发展项目很多无法带来高额利润,一些基础的项目甚至无利可图,例如那些特色乡村还有搬迁乡村的经济发展项目虽然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但是在经济效益方面比较低。想要振兴乡村经济,需要加入很大农业科技成果,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斐然,但是在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方面还比较薄弱,推广力度也不够,想要通过农业科技改革方面振兴乡村经济,需要投入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和资金,但是进行农业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投入大量的资本在短期内并不能取得收益和成效,农民对这些科技成果也不能充分驾驭,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在提高绿色农业水平,进行绿色乡村建设方面,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项目,也无法取得很好的收益。对这些农业项目的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成本,成本与收益失衡,融资方会面临投资失败的巨大风险。2.乡村担保资源匮乏,风险较高。乡村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存在困难,银行向乡村信贷需求者进行借贷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银行内部考核机制、风险承担机制、财政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经过综合评定,一般会选择拒绝给农村经济团体贷款。因此,在进行借贷活动时,银行会要求农村经济团体进行担保抵押,但是农村经济团体的资产积累比较差,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农村经济团体进行的是轻资产经营,没有银行要求的等价抵押品,导致农村经济团体很难进行贷款申请。银行即使给农村经济团体进行贷款,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旦出现不可控因素导致农村经济动荡,就会造成农村经济团体经营崩溃的现象,银行也无法收回贷款,造成银行方面不良资产积压,出现不良投资的现象。

三、探讨乡村振兴融资改革的思考

全文阅读

艺术设计专业助力乡村振兴创意设计

【摘要】近年来,针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城乡经济不平衡性问题,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目标。从其特点来看,这是一种顺应时展特征所做出的具体性调整。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部分高校在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已经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有效调整。针对当地特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同时,还有效借助到了数字化传播平台的积极作用,激发乡村发展动力。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艺术设计类专业所产生的影响,针对其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创意,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乡村振兴;创意设计

一、借用艺术设计方式有效激活乡村特色

(一)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元素,融入空间布局设计。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许多地区都出现了“青墙黛瓦”式的村庄。因其对自身未来发展规划不明确、不合理。在进行乡村建设活动中,多是在表面上下功夫。并未充分考虑到乡村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从而导致乡村规划工作中“千篇一律”的特征极为明显。根据研究可以发现: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每年都会派一定量学生和教师,组成“百名大学生进千村”活动。该活动经常会在暑期开展,由教师统一带领学生深入到杭州、温州等乡村进行实地访问和调查。对于学生来讲,需要认真了解到村里的自然生态、农产品特色、民俗风情等相关性内容,并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在完成该部分内容之后,还需要根据其中所涉及的设计元素进行凝练,完成初始方案设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和特点为其进行分组,让学生完成整个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工作。全体教师在和村民交流过程中,对于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调整,将地方文化特色进行充分发挥。从该方面特点来看,这种过程是一个动态性、全方位的过程。学生和教师需要有效借助到现代化艺术设计手段的方式,对于乡村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特色性元素进行深度凝练和挖掘,并且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融合空间布局设计等方面相关性的内容。在进行乡村振兴方案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着重考虑到建筑物原始外貌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尊重和保护。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进行针对性整改或者进行局部加工,从而进一步体现出乡村地方色彩。比如:在进行杭州临安清凉峰镇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其地理位置靠近于安徽,在民居建筑方面呈现出了一种皖南风格。为此,便可以在进行该地设计时,都可以利用皖南建筑中较为突出的马头墙造型。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内涵,而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一些设计性元素。

(二)借助到数字化传播平台的积极作用,形成乡村网络文创社区。当前阶段,在我国经济和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共享经济、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将其运用到各个行业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此,在今后的艺术设计乡村振兴工作中,也可以利用该方面的特点,为信息化呈现和乡村传播途径拓展创造有利条件。比如:便可以借助到数字媒体艺术的积极作用,将其作为载体性条件存在,并且利用VR、AR技术搭建一定的数字化网络传播平台,从而形成一种乡村网络传播和文化建设社区,让传统“固化性”乡村文化呈现出一种“活”的特点。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该校数字媒体专业相关师生带领之下,充分发挥实景拍摄和后期3D技术的积极作用,针对杭州余杭径山村整个村落的情况进行了完整展示。在后期视频修改过程中,还借助到了地理信息系统和一些其他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对于用户来讲,其只需要扫描其中所包含的二维码,并且关注公众号之后便可以进行全景对口接入。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随时随地展开一种实景式体验。用户在体验过程中,还可以享受到针对性的景点介绍和文化展示。在文化展示方面,包含了一些图片文字和相关性视频帮助游客对相关性内容进行更为全面化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在实景体验过程中出现了任何不合理问题,都可以进行意见反馈,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更为科学化修改。

二、利用生态影像形式,完成乡村文化凝聚力的重塑

从乡村特点来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对于文化发展和文化魅力的彰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村落作为承载文化内涵和内容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当代人去理解古时文化内涵和深远人文景观都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不同村落成建于不同时期集中,便会包含一些不同的文化内涵、历史信息以及人文景观等。对于一个村落来讲,便是一个特定历史时代,文化发展特色的具体性体现。在浙江省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成千上万个历史文化村落,这些历史文化村落,历史文化内涵较为悠远,并且景观十分独特,充分彰显出了浙江乡村地方文化的特点。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过程中,历史文化村落呈现出被强烈破坏的问题。一些民俗正在逐渐走向没落,甚至一些文化已经出现了消亡性特点。总书记在某次谈话中强调:“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为此,在今后工作中便需要充分挖掘一些古村落中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内涵、宗教文化内涵和民俗文化内涵及其特点。在对浙江农林大学相关性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其学校的一个团队,承担了浙江场所开展的《乡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针对浙江省部分地区乡村发展特点和其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并完成影像制作工作。在此次活动过程中,一共推出了六集《浙江千村故事》相关视频,这些视频中包含了村俗文化、民风文化、家族文化和文化等相关性内容。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巡防、调研等不同的方式,从各个角度对于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中的相关性内容进行充分展示。对于后人来讲,通过对相关视频的观察,可以充分了解和挖掘古村落中所蕴含的深度文化内涵。在当前信息化快速传播过程中,《浙江千村故事》视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生态建设方面,其主要是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状况角度出发,对于农业发展现状以及乡村未来发展规划等角度进行考虑,对于其中能够彰显出地方色彩的内容进行充分展示。并且结合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进行有效融合,彰显出时代魅力和发展特色,同时,还有一些乡村中出现了“忠”“孝”文化、红色革命的内容,都利用视频方式进行动态化展示。如果观众想要了解相关内容,只需要完成视频观看,便可以对其中内容进行全面性、生动性认和理解。

三、借助品牌优势,提升田园景观影响力

全文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摘要]文章简单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造生态工程、多渠道发展乡村产业、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性作用、强化村级文化建设、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优化建设等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展开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农业产业

1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拥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其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策略,是促进三农发展的基本架构[1]。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相应概念来源于2003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并在2013年于全国范围内推广落实;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其主要针对乡村发展问题与薄弱环节提出解决办法,符合农村群众的现实期望。能够看出,“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战略处于同根同源的地位,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支持与指引下,“三农”发展架构逐步成熟。第二,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均是在一定时期内推行的工作安排,其内容的设定均具有时代性特点,着重贴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美丽”是没有尽头的,但是“美丽的目标”却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具体而言,必须长时间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并结合农村地区现实发展情况与建设需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路径、主要内容等实施更新调整。第三,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表现出相互补充、搭配的关系。其中,乡村振兴属于战略层面的部署,而美丽乡村建设则为措施层面的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能够生成更具体的政策内容以及举措方案,驱动着美丽乡村建设内容进一步丰富,最终达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的效果。无论是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还是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而言,均需要为农业发展升级提供支持,让区域农业逐步发展成为“有奔头”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提升农业生产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促进农业生产与弄农村生活升级,并让乡村逐渐转变为住户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价值分析

在当前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更为关注,相应问题的解决成效不仅关联着国计民生,也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性。基于此,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并迅速、广泛推行,为三农问题的更好解决提供支持。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而言,相应工作的展开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行之间有着极高的重叠性,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更好落实,也切实满足了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现实需要。实践中,出于对促进乡镇振兴战略推进提速增质的考量,必须要精准把握着力点,强化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更好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相关工作的展开,促使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好保护了农村特色文化,并达到了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更好发展的效果,整体支持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成果巩固。因此,联动展开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展开路径探究

3.1打造生态工程,强化公共设施建设

全文阅读

借力苏区振兴东风夯实广昌旅游发展基础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省统一战线、中央统战部相继对口支援,为广昌革命老区带来了全方位的支持,掀开了振兴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广昌一直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全县县委、县政府整合数十个相关单位、部门形成合力,借乘苏区振兴的东风把项目最大化向旅游产业倾斜融合,在苏区建设改善民生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当地群众长远的脱贫致富,完善了当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极大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苏区振兴成果喜人,革命老区盛开幸福花

近3年多时间来,广昌县紧抓苏区振兴与“同心・振兴”双重战略机遇,全面策应,主动对接,取得了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成果,浇开了红土地上的幸福之花:1.累计争取上级各类扶持项目480余个(含打捆项目)、资金逾28亿元,加快完善了各类基础设施建设;2.获得上级财政补助资金4136.9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97户,高标准打造了贯桥村、姚西村、高排村、石良村等一批苏区示范点;3.获得中央统战部捐款捐物累计800万元;4.获得全省统一战线实施“同心・振兴”项目100个,协调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获得捐赠资金3700万元。两年来,广昌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据统计,上一年(2014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7.02亿元,增长9.8%;财政收入8.13亿元,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11元,增长15.1%。

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

2014年6月,中央统战部印发了《中央统战部对口支援广昌县工作方案(2014-2016年)》,确定3年内重点帮助广昌援建学校10所、乡镇敬老院6所、村卫生室104所,援助资金约3000万元,并将在智力扶持、争取政策、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公益帮扶等方面实施精准扶贫。目前中央统战部捐款捐物已达800多万元。

广昌县一直坚持“旅游强县”的大产业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莲花生态旅游主题,融入莲佛文化、明清古迹、红色遗存,精心打造一条“探抚河源头、赏姚西莲花、游明清古迹、受红色教育”的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广昌建设成为“江西著名、海西盛名、中国知名”的全国莲花生态休闲旅游首选地。广昌县委、县政府强化了旅游工作领导,在对接振兴计划中整合发改、扶贫、新农村、财政、白莲、交通、农业、水利、文化、卫生、交通、农业开发等有关部门组成旅游产业发展联系单位,在项目建设上尽量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资源共享,给予最大倾斜。

(一)走进驿前镇贯桥村,修葺一新的同心街、振兴路宽阔平坦,整洁亮丽;新建的红军小学、红军医院和63套农民集中安置房白墙黛瓦,鳞次栉比;篮球场、休闲广场、农贸市场、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自2012年以来,广昌县整合“同心・振兴”捐赠资金、省农行、省地税等部门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红色旅游基础设施资金3280万元,为贯桥村实施土坯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31个工程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了苏区振兴的样板工程。在项目建设中,为了照顾当地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按星级标准建设了旅游厕所、按国家A级景区标准建设了大型停车场、精心设计并树立了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如今,“高虎脑苏区小镇”已经成功创评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红色旅游的发展让当地百姓得到了不少实惠。随着苏区小镇的建设成型,高虎脑的名头逐渐变得越来越响亮,不断的吸引省内外的游客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随着游人的增多,当地村民有经济意识的一批人率先抢抓到了机遇,开农家乐、农家旅馆、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服务,出售当地自产的特产等,带动了农田农闲之外的就业,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普遍增加。

(二)来到驿前姚西村,那个多年前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如今已经变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国莲花第一村”。自这里被列为中央苏区振兴示范点以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苏区振兴规划,县委、县政府累计筹集5000多万元对姚西景区进行打造和提升。姚西村前1400余亩荷塘里的电线杆全部迁移,姚西村及各自然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良好的整治,姚西村10余个村小组的房屋进行了风格统一,对所有房屋进行了粉刷,房顶上的黛瓦也进行了镶边嵌檐,新修了景区3条环形路,村际公路面貌也得到改观。十里荷塘中央的竹林也进行了清理,砌好了护坡堤坝,铺设了多条内部环形游步道,增设了休闲桌椅,竹林周边还修建了数个荷花观景台,以竹林为中心的2000余亩荷塘的渠道、田埂,全部进行了园田化建设。为了适应游人越来越多的趋势,2013年重新新建了旅游标识牌、导览系统、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同时改造了供电变电、给排水、消防等设施。姚西村因其壮观的莲花景观,及其生态田园之美,2012年成功入选中国 “最美乡村(小镇)”百佳,2013年成功入选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2014年入选“江西省休闲旅游秀美村庄并成功创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全文阅读

基层人才队伍计划细则

为了贯彻落实《延安市“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延政发[*]39)号),确保完成2008年度各项目标任务,根据2008《陕西省“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陕政办发[2008]31号)以及《2008年延安市“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延政办发〔2008〕61号),结合我县*年振兴计划实施工作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实施范围

2008年我县选定2—3乡镇列入振兴计划实施范围。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我县要搞好以下六项工作:⑴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医和从事计生服务;⑵完成当年支农支教支医服务;⑶清理代课人员;⑷开展学历教育;⑸选拔高中优秀贫困生资助;⑹选拔、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二、2008年目标任务

1、为乡镇卫生院招录本科以上临床医学中、西医专业毕业生各3名、检验专业毕业生2名、影像专业毕业生2名,共10人;为我县计生系统招录本科以上影像和节育技术专业毕业生5名;全县共15人。

2、全县共选派18名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医生、农技人员到各乡镇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工作;

3、开展高中贫困生跟踪资助工作,我县确定50名家庭困难、学业优秀的高中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学期资助500元,市、县各负担250元;

4、逐步清理代课教师;

全文阅读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对策

[摘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城乡交融共进,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基于现阶段钦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体验浅显单一、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资主体狭窄等问题,从政策落实、品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创新、投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钦州市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钦州;乡村旅游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利用乡村田园景观、原生自然生态、农业生产过程和乡村民俗文化,为游客提供旅游度假、乡村休闲、观光娱乐、农事体验、康养服务、购物消费、度假游乐等多种服务的新型产业形态,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钦州乡村旅游借助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契机飞速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格局正在形成,对提升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推动乡村产业培育,助推乡村振兴进程,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钦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钦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海、林、岛资源组合,地处著名的湘桂地理走廊与广西最南部的弧形山系的交汇区,地质构造独特,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拥有中华白海豚、茅尾海等优质滨海类资源,五皇山、八寨沟等高等级山林生态资源,还有浦北香蕉园、钦北金华果场、滨海红树林等“绿色”旅游资源,是知名的“中国荔枝之乡”、“中国香蕉之乡”、“中国大蚝之乡”。钦州乡村旅游是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活力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化的重要支撑点。经过多年的发展,钦州乡村旅游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钦州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号召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钦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先后出台了《钦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钦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钦州市抓住自治区提出的创建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有利契机,充分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切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计划。近年来,大力发展星际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推进乡村旅游试点示范工程,推进传统农业向科技型、生态型、服务型和效益型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消费能力逐步在提高,对乡村旅游美好体验的要求不断在提升,乡村旅游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钦州市找准文化旅游发展需求与民生期盼的结合点,挖掘生态资源、历史古迹、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田园观光、农事采摘、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游等内容的乡村旅游,基本形成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生态农业体验型等旅游产品体系。截止2020年12月,钦州市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自治区传统村落13个;4A级旅游景区10个,3A级旅游景区18个,2A级旅游景区2个;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25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11家、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家。2019年钦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2456.30万人次,同比增长37.67%,占全市接待游客量的49.16%;乡村旅游消费约240.32亿元,同比增长50.94%,占全市旅游总消费的46.65%。

三、钦州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不温不火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