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精选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实际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04-02

《中外文学作品赏析》是我院新闻专业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以提高新闻专业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为首要目标。开设至今,此课的受欢迎程度较高,但具体到课程的方方面面仍有不少地方需要继续改进。特别是针对高职类新闻专业,这一课程的改革方向需要结合高职的特点和新闻专业的专业特色来分析。

以下将结合业已取得的《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成果,分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从文学赏析课程性质出发,扭转功利性教育观

文学赏析这类课程以普及文学常识、提升文学修养为主,是一种与高校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相联系的教学行为。但在当今讲求“轻阅读”、“悦读”、“微读”等迥异于经典阅读行为的时代,传统文学作品的赏析内容和方式都在饱经非议和冷落。虽然在我院的授课效果较能让人欣慰,但学生也时常抱怨说此课程“没用”。文学赏析到底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多大的裨益?坦率地说,所有的文学类课程,除《应用文写作》外,其余都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更无法直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文学类课程的尴尬所在。如果从功利性教育观出发,文学赏析课是“无用”的,但是“无用”并不等于无价值。高职院校虽然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这并不代表着应用型人才就不需要人文素养。因此,不论是授课者还是接受者,都应该将文学赏析的课程目标定位于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二、从高职类新闻专业性质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文学作品赏析课程,都是选取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或者以文体四分法来结构全书,或者以时间顺序来谋篇布局。而这类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不管以何种方式来安排选文,选文数量一定要多,作家范围一定要广。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不尽合理。由于选文数量之多,而课时量又有限,教师教得“点到为止”,学生学得“浅尝辄止”。针对上述实际问题,教此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在选文数量和选择角度上做出改革――在以历史为主轴的基础上,摒弃作家或文体分类法。对于文学作品的划分,仍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由于我院新闻专业有《中国古典文学》这一先导课程,所以,在具体的授课实践中,文学作品赏析偏重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现以外国文学授课内容为标本进行分析。

外国文学首先被按照时代分为九个部分――古代部分、中古部分、文艺复兴、古典和启蒙文学、浪漫主义、近代欧洲现实主义、现代欧美现实主义、现代欧美现代派、近现代亚非文学。而在这每个部分又安排有六个板块――一位作家、一个作品、一部电影、一处文化名胜、一篇作文、一份书单。这六个板块的安排,结合了学生的接受层次和接受习惯,同时考虑到新闻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及课时数量。高职学生的文学课程其实不重在知识的获取,而更重在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启迪和心智上的提升。因此,无须将课堂变成一篇篇课文的分析课程,那样的授课方式其实跟中学时代的语文教学是无差别的。要让课堂真正变成文学的课堂,最重要的还是要遵从文学的审美特征。所以,要把教学内容从点、面条框中解脱出来,让审美感受首先占据学生的感知世界。上述的六大板块结构法,是用“一个作家”的人生经历来关照人与文学之间的奇妙关系,借作家的人生来启迪学生对人生的正确认知;用“一个作品”的经典意义和丰富内涵来展现世界的丰富和多样,借作品的深刻性来加深学生对世界的感知;用“一部电影”的独特影像叙事特点,来展现长篇作品的恢弘与阔大;用“一处文化名胜”来彰显文学、文化、文艺馈赠给人们的丰富遗产,以及它们永恒的魅力与影响;用“一篇作文”强调新闻专业学生对人、事、情的观察、领悟及分析能力;而“一份书单”则是推荐给学生在课堂之外,进一步了解某一时期文学全貌的书籍名单。除最后一个板块外,其他五个板块全部在课堂完成,每一个时代部分共计六个学时。当然,由于板块中实际的讲授其实只有作家、作品、用电影来展现的长篇作品、用文化名胜来承载的文学内涵这四方面,所以,每一个板块中所选取的内容要尽可能具有时代代表性。如浪漫主义部分:一个作家――乔治桑;一个作品――《西风颂》;一部电影――《三个火》;一处文化名胜――巴黎圣母院。乔治桑虽不是最出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但作为一名女作家,她是极具人格魅力和传奇人生的,她是一个可以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例子。而一部作品《西风颂》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代表作,特别是最后一句名言,常常成为这一环节讲解的高潮,也是学生讨论的热点。一部电影《三个火》,大仲马的代表作,是一部通过叙事情节来展现浪漫主义风格的佳作,不仅让观者了解了法国人文的情怀,同时火们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也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一部电影”这一板块,时常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一个版块,这正是紧抓文学审美特征和对寓教于乐教学方法的最好运用。一处文化名胜巴黎圣母院则是专门从巴黎圣母院的人道主义内涵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的关联性上,力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领会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主旨和深刻的内蕴,同时也在更具体的故事中去感受巴黎圣母院所代表的宗教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文学赏析课程作为我院新闻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时刻联系专业特色,特别在前四个板块之后设置了“一篇作文”的写作板块,而且是当堂写作。写作的要求只有一个: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前四个板块,表达个人当下的思考或心情。当堂写作非常能够锻炼人的思维和写作能力,而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写作能力对于他们而言尤其重要。从现有成果来看,这一板块的设置是成功的。

三、从改革考核方式出发,力求学生积极参与

本课程的常见考核方式,往往都是一篇期末论文或者读书笔记了事。但对于新闻专业的必修课来说,惯常的考核方式显然无法达到课程的目的。因此,对文学赏析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改变教师“独角戏”的格式为目的,加重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由之前的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改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同时,平时成绩的取得强调课堂内容的参与度。比方说,教师会提前公布下一个时代所涉及的板块分别都有什么内容,邀请学生当某一板块的主讲人,成为主讲人的学生将会比其他同学的起评分数高出30分。除了邀请学生当主讲人之外,教师还经常在某些具有板块后设置评论环节,当然这种评论因板块内容而异。每次评论的成绩也将计算入平时成绩之中。

虽然每一位师者都希望学生主动参与,不需要用考核来激励,但我们也需考虑到当学生们都已经习惯于老师一言堂而学生静静听的现实状况,或许,考核能够激励、鼓励,也是迫使他们走出表达自我的第一步。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欣赏 文学评析 评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68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Literary Works

HUANG Jun, YU Yongyang

(Jiangxi Provinci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Author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literary works, it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main aspect of literary activities. Literary evaluation is the way to make the charm of literary works.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he perception,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 and resonance of literary works. The literary criticism is based on the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analysis and review of literary works.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and evaluation are indispensable in literary activities.

Key words literary works; literary appreciation; literary analysis; analysis methods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活动让读者借助作品的文学语言,具体地认识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本质,进入由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或多或少地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但是从理论上讲,怎样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析,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1 文学作品的欣赏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文学活动被称作文学欣赏。从性质上看,文学欣赏首先第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包括对文学作品形式、风格、语言的认识与理解;也包含着对作品中的题材意义、主题思想的认识与理解。文学欣赏的发生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主观条件,即是我们所说的读者;二是客观条件,即文学作品。这两个条件之间互相影响和渗透,读者所要欣赏和评论的对象为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也能够为读者带来享受和愉悦。文学作品中不仅仅只包括感性特征,其中还包括诸如道德、真理、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等理性的内容,文学作品的这些理想特征要求欣赏者将理性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充分把握文学作品。文学欣赏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1 知觉阶段

欣赏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最初能感知到的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形象。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形象,读者进行文学欣赏时就是对文学形象的再现。文学欣赏的知觉阶段中对形象和形式的感知首先通过文字语言,语言是对形象的刻画。如《红楼梦》里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短短几句话便能透出林黛玉的体态特征和人物性格,语言的描绘使得欣赏者在看到这几句话时便在头脑中生出林黛玉的形象。所以欣赏文学作品时,必须先仔细品味语言表达出的画面与形象,弄懂里面各词句含义,然后再通过积极的思考,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方法,将间接的艺术形象再建为完整的生活画面,由此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这样便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1.2 理解阶段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可视的对象还是理解的对象。欣赏者不可能在一块白板的状态下,在没有一点前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艺术作品。文学的语言和作者的背景、历史积淀、人文修养、个人体验等等相关。阅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就要对作品进行充分的理解,将语言转化为有色彩、画面、人物、动作的形象。一部文学作品也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要理解文学作品,必须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1.3 体验阶段

在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最高级的阶段是体验,它最能与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相吻合的接受方式。欣赏者在知觉,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在反思、间接理解基础上的,体验的过程包含着对作品中内涵的深刻把握。作品内容在体验中被完全升华为有意味的形式,同时也散发出意蕴和意味的光芒。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作者的主体都被文学作品中的主体、自我所代替,无法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主体和自我。通过体验的过程,文学作品与欣赏者达到了亲密无间,相互融合的同一。在体验的过程中,欣赏者在文学作品中感到自我,文学作品的整体意味也在体验中显现出来。

文学欣赏经过知觉、理解和体验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被文学作品感染。把握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净化接受者的心灵,让人们在其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意义和价值。

2 文学作品的评析

文学作品评析是读者在文学欣赏和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寻找灵感和共鸣,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并对其中的语言、人物、思想进行解剖。文学作品的评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小处着眼,结合实例

一部文学作品包括内容和形式,其中欣赏者可以评析的内容也很丰富,如主题、思想、人物、场面、氛围、语言、风格特色、文学家创作等等,但在评析时,最好从小处着眼,不能选题太大,如果太大涉及较多只能泛泛而论,评析就会空洞不够深入。如:评小说 《三国演义》,题目太大并且不具体,往往不知从哪里写起。应该从小处着眼,从《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点或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或是整体的主题思想、或其典型风格特征、或某个人物形象,或某种现象等,不能大面积撒网,全面涉及,缺乏重心。必须抓住重点和要点以及特色鲜明的地方,也就是作品的闪光点和突破点,或者给人造成冲击的部分,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剖析,呈现其独特之处,品味其感人之处及其深隐的意蕴。另外,评析文学作品,既要呈现出理论,还要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要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相互印证互为支撑,评论观点要紧密结合作品材料,不能仅表达出评论观点,而没有通过实际案例作为支撑材料,也不能仅堆积一些案例材料,而没有鲜明的观点,必须将叙述和议论结合,评论要讲究专业性,在评论的过程中进行分析,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层层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内在意蕴。

2.2 独特的角度与观点

就文学评论而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比如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有的人关注的是当时人的生存状态,有的人想要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还有人会看到里面的男女主人公经过时间的变迁发生的改变。所以,在进行文学评论时,要有独特的视角,选取作品最凸显的角度,忌讳人云亦云,跟风现象。一个人说这一点好,然后一百个人也跟着说好的文学批评现象并不少见。要想做到,文学评论能够引人注目,必须选择新颖和独特的角度,别人已经阐述过很多遍的点,并不是没有可写之处,这就要选择不同的材料来加以论证,或者在别人浅显论述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更为专业的分析。同时还应该由自己的观点,在欣赏作品时用自己的眼光尽情地自由地欣赏,自由地享受,抛开前人对它的限制,去欣赏作品的内在意蕴。然后可以在结合理论,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并能够做到论证自己观点时,有理有据,自成体系。

2.3 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结合体。而文学作品的感性和理性通过文学语言来实现。比如在一部小说中,虚构和夸张的手法便是文学语言的一种形式,它用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这种形式的文学语言又能将文学形象呈现出来,所以既是形象的又是感性的,又能通过文字的组合构成可以理解的意义,从而达到可以讲述深刻的理性内容的目的。从评论者的角度来看,必须能够领悟这种文学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用感性形式和形象来显现真理。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就采用了夸张、反讽的手法,将孔乙己塑造成一个可怜而又可笑的人,这只是对孔乙己的感性认识。而鲁迅先生通过这些揭示了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中“吃人”的本质。《孔乙己》中有着强烈的对比,一边是看客,一边是孔乙己。看客身上彰显着“快活”,也反衬着孔乙己的悲剧性。这便是感性和理性结合,在感性形象的背后蕴含着理性的内涵和哲理。评论家要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以便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体悟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所彰显的艺术魅力。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评论者如同一个优秀的文学创作者一样,对于自己的评论对象或表现对象,既要有生动的情感想像力,又要有敏锐的理性剖析力。

2.4 注重想象与情感

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例如艺术手法、故事情节等,对作品进行想象性的再创造。在想象的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来感受这一瞬间所暗示的丰富的内容。文学家将自己内心具有标志性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所以在进行艺术欣赏的时候势必要投入情感,在文学评论中,情感是最重要的,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是因为不论是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角度看,文学家通过文学语言要表达和欣赏者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到的,都已经不可能是文学家和欣赏者个人的私人情感,而是通过文学语言符号化、客观化、普遍化的人类共同的情感。

3 结语

文学评论作为文学接受的一种方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层次。文学欣赏是一种欣赏性的接受,欣赏性接受是一种直觉性、主观性和享乐性都较强的接受方式。而文学评析则是一种理性的探究,要求理论性,也要求从一个观点和立场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出作品的深层意蕴;对作品内部的各要素,以及作品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分析、阐释作品中包含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作为文学评论家要做到,对作品精度的基础上,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与作品产生共鸣,也要不断扩展自己的阅历,增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在文学评论中将自己的观点诉诸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注重自身的感受,并将作者的情感和想象,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再现出来,做到赏析结合,评析有理有据,独到、新颖。

参考文献

[1] 江林.怎样欣赏文学作品.高师函授,1984(2).

[2] 邹积艳.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析方法探究.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2).

[3] 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我在《音乐周报》评论版当编辑十多年,经常碰到的提问是“音乐评论怎么写”,或者是“你们报纸要什么样的评论文章”。前者多半是评论新手,不知音乐评论为何物,下笔有困难:后者多半是文章老手,想了解报纸乐评格式与内容,想知道本报乐评文章的具体要求。前者多数不知道乐评的内容与方法,后者多数不清楚报纸乐评该如何写才好。新手也好,老手也罢,问题所在,都不清楚音乐评论有分类之要求,不清楚乐评大旗之下,还可分为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三块招牌。即便本人写乐评、译乐评、编乐评,是靠音乐评论工作吃饭的人,也时常困惑:音乐评论为何物?评论与批评、评论与欣赏、评论与分析是何关系?这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当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乐评三分法有何根据,这些根据是否来自乐评实践之现实。

首先,大学之中,音乐欣赏是一门课程,国内外都一样。普通大学开设,艺术院校、音乐院系也开设。所讲内容,深浅不同;涉及范围,宽窄不同。同时,音乐分析也是一门课程,牵涉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许多内容:还是一门专业,可以拿学位,做硕士、博士论文。老外问你学音乐,是什么专业?做论文,什么类型?你说是音乐分析,他会很明白,知道你是做音乐本体形态研究的。国内外音乐院校一个样,音乐分析既是课程,也是专业。

一篇音乐分析的论文,可能是作曲系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巴托克作品和声研究》,也可以是《郭文景(狂人日记)分析》。可能是音乐学系学生的博士论文,可以是《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研究》,也可以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分析》等等。都以音乐本体分析为主要内容,可能侧重有所不同。就国内音乐专业划分而言,作曲学生更多偏向作曲、表演技法与风格的分析与讨论,音乐学系学生更多联系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等相关领域进行分析和讨论,上升到所谓的宏观层次。通常,作曲系学生的作品分析论文属于音乐分析或作曲专业方向的论文;音乐学系学生,以作品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学位论文,则归属于音乐史学或者美学专业方向。

鉴于音乐分析在音乐学院既是专业也是课程,作曲系的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四大件课程,就属于音乐分析的重要内容。这种将创作元素分类剖析、渐进学习的方式,为作曲系、表演系与音乐学系学生分析音乐本体打下了基础,以便能进入社会、政治、历史等更深层次的音乐文化分析。在此,音乐分析可以继续分类,其专业与教学体系都较为成熟。对象、内容、理论、方法已经成立。作为音乐常识,这里不必赘言。

其次,音乐批评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门专业。国外大学少数有设置,作为专业,使用Music crkidsm一词,也使用Music critic。以体现一种专业范围的限制,体现对音乐的评估与考察有更为严肃的态度。以此为题目、为主题、为内容的国外音乐书目有一大批;音乐辞典(比如《哈佛音乐辞典》)上也设有专业术语条目,阐明其内涵、外延,历史与方法。国内有学者明言撰书《音乐批评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立意成立一门学科。所用之词组仍然是Music criticism。20年前,本人想出国留学,曾查阅北美相关大学音乐评论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发现加拿大法语区的安大略省,有音乐学院设置音乐批评专业,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其专业训练与音乐学差不多,只是要求更高的西语水平,强调更多的写作训练,强调报刊乐评的写作实践。

鉴于职业化的音乐批评与报业产生、新闻出版业发展有割不断的关系,音乐批评Music criticism与报刊音乐评论Music review总是纠缠一起。许多人更喜欢用音乐评论来解释音乐批评,认为那只是报刊音乐新闻评论的一种方式。的确,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报刊音乐批评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音乐批评方式。

最后,国内大学之中,音乐评论成为课程,是近十年来的事情,通常局限于极少数有音乐评论专家学者的院校。音乐评论作为一门专业通常隶属音乐学的音乐史范围,或者音乐美学范围。作论文通常是音乐学系的学生。音乐院校不招收音乐评论的学生,是因为当前社会中没有形成一个对音乐评论专业学生直接需要的职场。

从音乐教育与评论实践的层面看,音乐评论是一个大概念、大专业。其从业者的职业背景,已经超出音乐院校培养学生的范围。新闻工作者、音乐爱好者、艺术家等等人群介入音乐评论者不在少数。他们撰写报刊乐评,采写人物传记,出版音乐欣赏等各种图书,其读者市场不小。然而,他们介入的音乐评论通常不涉及本体音乐分析;他们的读者通常为普通读者。而所谓专业的音乐评论通常牵涉音乐本体的分析:他们的读者更多是专业读者,是那些靠音乐吃饭的音乐工作者。由于音乐评论专业与业余之分许多人不同意,认为“乐评无疆界”,不同文化背景与角度的乐评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都有贡献。分类问题也无人纠缠于此。

显然,音乐评论的文章分为多种类型,也拥有不同的读者。一位普通音乐爱好者不会去研读巴托克某部钢琴作品的音乐分析论文,一位作曲专业的学生也不会阅读贝多芬交响乐“欣赏入门”。音乐评论文章的分类,既利于作者文章写作,也利于读者对文章选择。所以,根据音乐评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目前的结果,要概括所有的音乐评论实践,可以引入欣赏、批评、分析三个属概念。

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是音乐评论的属概念,是小专业或者专业课程的概念。这些课程在音乐学院的设置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内容。音乐评论的教育实践,已经形成如此的条块分割。而社会实践,也基本相同,比如,学报一类音乐学术期刊发表的音乐作品评论,基本归属于音乐分析论文:报纸刊登的音乐会评论,基本属于音乐批评一类文章;而出版社出版的古今中外音乐欣赏书籍,本身也就是欣赏类图书。由此顺理成章地形成一种说法。音乐评论针对音乐事项,及人及物、从音乐人物到出版物、音乐演出、创作到研究,都可以涵盖,范围广泛、方法多种,从业者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由此定论它的教学和写作实践,需要缩小范围、固定对象、选择方法。音乐评论的分类势在必行。

二、三分法的内容与方法

音乐欣赏:从日常词义上考虑欣赏二字,它包含对欣赏对象的理解与享受。英语、汉语本意相差无几。艺术欣赏是对艺术的一种褒义性评判,是对艺术的一种理解与享受。没有找茬的动机,没有批评的含义。所以,音乐欣赏的对象,通常是社会与相当数量的人群一致肯定的优秀音乐作品,或者说经典作品,是社会保留下来的音乐财富。大凡音乐欣赏丛书、文章的读物,都是这样在固定欣赏对象,选择欣赏内容的。

音乐欣赏之行为,是一种消费行为;只不过音乐消费的产品,是精神文化产品而已。既然产品有精神文化的属性,消费就存在一个精神文化的理解问题。不能理解的作品是不能消化的“粮食”。为了方便消费者理解音乐作品,一定程度的作品分析也是必要的。这种分析可以是音乐作品本体的分析,也可以是 作品文化背景的分析。鉴于消费群体普罗大众的需要与音乐专业人士不同,赏析不以指导音乐表演与创作为目的,不以专业音乐家为主要读者,音乐欣赏的音乐分析不必很精深太专业,不需要很多业余读者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和技术分析。但是,音乐欣赏读物的写作者,必须具备音乐常识,比如音乐体裁与分类的基本常识,知道什么是交响乐,什么是室内乐;什么是歌剧、什么是清唱剧。至少能正确指称与描述欣赏对象,再扬长避短,谈出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就算是对音乐欣赏性的评介。这类文章可能是评论与介绍相结合:可能是印象式评论,也可能是解释性评论,是一种赏析性乐评。鉴于欣赏对象的大众性、评价的公共性,此类文章有共性化写作的模式。

音乐批评:从日常词义上考虑批评二字,它包含对批评对象的考察与评估,尤其强调发现其中的缺点与不足。在此,英语、汉语本意相差无几。转化为艺术批评与音乐批评的词组,则较为中性。可以是褒义的评判,也可以是贬义的评判。音乐批评不可能只有肯定无否定,就像音乐欣赏不可能没有表扬与肯定。所以,音乐批评有找茬的动机,有寻找对象缺点与不足的含义。评论review和批评criticism词义的区别首先在于前者是注释后者的大概念;其次在于前者以考察与评估对象为主,后者更强调发现问题,寻找不足。此外,后者的运用更为专业化,学术化。日常语义上的批评一词,与音乐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构成词组的音乐批评中的批评二字,其含义和运用有相当多的不同。

作为音乐教育实践中的音乐批评,是一种专业与课程的概念,是对批评对象褒贬兼而有之的考察与评估。学习音乐批评不是只学批评,不学表扬;只讲否定,不讲肯定。从专业意义看,作为批评的criticism和作为评论的review,意思基本相同。都是对音乐对象的考察与评估。国外报刊上的音乐批评版面与栏目,通常采用音乐评论Music review的词组,那是因为评论比批评含义更为宽泛。尤其是普通报纸的音乐评论版面和栏目,通常使用音乐评论Music review代替Music critic的词组。考察其中文章内容,多半是夹叙夹议的评论,是音乐新闻事件的时评。有新闻事实的陈述,也有新闻事实的评论。典型的一篇现场音乐会乐评,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的介绍,然后是表演如何、作品如何的作者与观众的评说。鉴于大多数读者没去过音乐会现场,评论者需交代评论对象的新闻要素,就是那五个w。否则,读者不清楚你在评论什么。当然,你的评说可褒可贬,不一定只是批评,也不一定只有欣赏。有时,事实叙述清楚,观点自然水落石出。洋洋千字文,结论两句话。此时,记叙文也能说理,也是评论。普通报纸的音乐批评通常是内容介绍与评价放在一起。当然是有批评也有表扬。这种批评与表扬可能是印象式的描述,也可能有分析式的说理,有观点、还,必须有音乐新闻的事实,是感性与理性述说的结合。报纸音乐批评有新闻写作的特点,时效性强,是一种个性化写作的模式。

将音乐批评推广到音乐期刊,只批评不表扬的文章也占少数。期刊评论文章,通常以分析、说理为主,论文为多。是论文,自然有论文写作的规矩。

音乐分析:狭义的音乐分析指音乐本体形态分析,它包括常规作曲分析手段,也包括表演专业演唱、演奏技巧的分析。广义的音乐分析包括历史文化的分析,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分析等与音乐本体、人物、环境相关的背景分析。严格地讲,分析只是一种方法,结果产生观点,成为研究者对于分析对象的一种评论。鉴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评论,必须建立在客观细致的音乐分析之上,音乐学术期刊上许多创作、表演的评论文章,以音乐分析为主要内容不足为奇。至于音乐分析的论文如何写,已有不少著述涉及,在此不作赘述。需要注意的是,音乐分析是有“文本”(谱例)的乐评,与可以完全脱离文本的音乐批评写作方式有显著的不同。

就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三者的关系而言,音乐分析可以充当前两者的专业基础与方法。音乐欣赏离不开音乐分析,音乐批评也离不开音乐分析。音乐分析是音乐批评的技术性展开,是音乐欣赏的说明性手段。音乐分析的对象可以与音乐欣赏、音乐批评完全相同,但要求的结果有所不同,定位不同。音乐分析对作品与表演的风格定位必须细致准确,分析与描述必须详细深入。至于音乐的为什么,和音乐的怎么样,至于音乐的意义,音乐的影响,音乐之美好,可以留给音乐批评与音乐欣赏来解决。或者说,音乐分析首先将作品在音乐纵横发展网络之方位上定点,在音乐历史发展时空中定位。说明具体的音乐是什么,不是什么,是音乐分析的首要任务。而音乐欣赏必须说明欣赏对象的精妙之处,可享受之处;音乐批评则不能回避批评对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三者各有侧重。在此,音乐分析者必须面对音乐文本来写作,长期系统的音乐知识积累与技术训练必不可少。

在音乐评论的社会实践中,音乐欣赏、批评和分析三者又相互交叉。音乐欣赏的文章可能在音乐分析中进行,既有技术的分析,也有文化的分析;音乐批评的文章可能是分析与欣赏之后再提出批评意见;而音乐分析的文章可能是既有对作品的欣赏,也有对作品的批评。但是,在文章功能交叉的情况下,欣赏、批评和分析内容的侧重仍然不同。起码的区别是,音乐欣赏文章可以没有批评,可以缺失音乐本体分析:音乐批评文章可以没有欣赏,可以缺失音乐本体分析:音乐分析文章同样可以回避欣赏与批评。这样,萧伯纳乐评不搞本体分析,某人的乐评没有一句好话,一位博士的当代作品分析论文没有一句批评之言,都可成立为音乐评论。

结语

音乐评论三分法的根椐,出于音乐评论的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只是不长期与乐评文章打交道,一般人很少注意罢了。一点新鲜之处,是注意到评论Review概念大于批评Critic或者Criticism,也注意到两者的混淆使用。汉语、英语都一样。此外,欣赏与批评、分析与批评,也时常混淆。作者与编辑都很困惑。由此,音乐评论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应该继续梳理,可以考虑进一步细分为欣赏型评论――音乐欣赏、批评型评论――音乐批评和分析型评论――音乐分析三个领域。音乐评论Music review作为大专业概念较为合理,作为学科概念尚待努力。至于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要建立学科,也不必阻拦,可以鼓励。如果三者都能建立学科,音乐评论由大专业上升为一门学科也指日可待。鉴于音乐评论从业人员三教九流的专业背景,建立学科不必性急。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4篇

一、用“赏析指导”指导赏析

为了适应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本模块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这六个欣赏角度都被安排在每一个单元的第一位置,即“赏析指导”。这些短文起了总领一个单元的作用,它就这一单元所提出的鉴赏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因此,教师要在阅读鉴赏一个单元的选文之前,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赏析指导”部分,并有意识地结合“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里的有关作品进行分析,以使“赏析指导”知识落到实处,力求体现其在鉴赏诗文中的指导作用。但不系统讲授文学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用作支撑的阅读鉴赏知识应该渗透在阅读实践过程中。

需要强调的是,文学作品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教材鉴赏文学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角度是孤立的,因而,在一个单元之中列举一些作品,自然也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只能从这一单元所提供的角度进行欣赏,教师应该有意打破这几个角度之间彼此隔膜的状态。如学习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里的《阁夜》、《虞美人》,要重视运用第一单元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知识,了解杜甫、李煜的身世及作品抒发的情感,这样对理解作品非常重要。同样,我们学习散文部分的《祭十二郎文》、《六国论》、《项脊轩志》要“音声求气”,慢慢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我建议,在学习诗歌部分及散文部分时,把各部所属的三个单元的“赏析指导”一起学习,这样有利于在具体阅读和在今后的理解运用中,引入另外的鉴赏角度,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从而可将几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增强各单元的互补性。

二、让“赏析示例”成为示例

“赏析示例”是每个单元的第二部分,诗歌、散文每单元各举一篇为例,这些经典性作品的赏析是根据该单元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的,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兴趣,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学生们赏析时借鉴。虽然学生经过了高中的必修课学习,对诗文有了初步的鉴赏基础,可以自主阅读“示例”,但教学中存在的那种放羊式的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还是要尽力避免的。教师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发挥“赏析示例”的“示例”作用,会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赏析示例”的示例作用:一是指导诵读。教师可以结合课后“探究・讨论”中的提示予以具体指导,要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与感情的配合规律。还要将诵读指导和古代诗文主旨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的指导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二是借助背景资料。这里所说的背景资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社会大背景和写文章时的小背景,教师讲解任何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都应提供作品的背景资料,而不是去深挖文本的“微言大义”。文学是与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当学生能够用互相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事物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生涯就开始了”[1],他们也就开始有了感悟。另外一方面,背景资料还指与文本相关的书目或文章。教师要选择推荐,或网络搜索,引导学生向外“拓展阅读”“对比阅读”。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创造鉴赏古代诗文情境,创新和优化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鉴赏诗文的能力。

三、“自主赏析”应充分自主

单元的第三项是“自主赏析”,它围绕该单元的中心,向学生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因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赏析”部分的自主性:一是对“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扫清障碍,反复阅读。二是在赏析古代诗文时,鼓励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尊重学生在古诗文客观内涵规定性、制约性的基础上主动参与重建古诗文意义的权利,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不一味追求统一的标准化答案,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三是通过在“赏析示例”部分学习的鉴赏诗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可先尝试着由学生自己将疑难与感悟写出来,接着阅读“探究・讨论”的题目及“相关链接”,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多方面比较、引申、参见,抓住关键性词句,深入作品肌理,作一番深层次的理解。四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信息或设置讨论区,将某一作品探究上升到研究领域。五是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把目光投向课外。这里的创作,既包括模仿“赏析示例”撰写鉴赏文章,又包括在鉴赏过程中尝试诗歌散文创作。这种创作有利于加深了解,增进体验,使学生获得诗歌散文方面的综合性学习效果,为阅读鉴赏提供广阔的空间,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果化,提高兴趣,促进发展。

四、“推荐作品”当强力推荐

教科书每单元的第四项是“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学生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后阅读。但因为是推荐作品,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不引导、学生不阅读的现象,这是违背编写者意图的,也是应该引起教师关注的。语文教师对这些“推荐作品”应该向学生强力推荐,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文学鉴赏活动,以避免使众多的“推荐作品”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可以按以下方法处理这些“推荐作品”:一是在学习“赏析指导”时把推荐作品当做具体例子来使用,如在学习诗歌部分的“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时拿该单元的推荐作品《今别离》作为例子;学习散文部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时把该单元的推荐作品《狱中杂记》作为论据。这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将每一单元提供的角度加以运用,能够使学生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二是在分析“自主赏析”里的作品时,把同一单元的甚至其他单元的“推荐作品”作为比较学习的对象,如同是杜甫的作品,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二单元“自主赏析”里的《登岳阳楼》时,就可以把“推荐作品”里的《旅夜书怀》拿来进行比较赏析;同是序言,可以把第六单元“自主赏析”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与“推荐作品”里张岱的《陶庵梦忆序》一起比较探究。三是指定“推荐作品”里的作品作为撰写鉴赏文章的选文,当然教材里“推荐作品”是有限的,还可以引导同学们拓展到课外,自己去寻找佳作名篇进行阅读,这是建构新的“推荐作品”。四是对“推荐作品”里的名篇,要求学生背诵积累,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杜甫的《旅夜书怀》,姜夔的《扬州慢》,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个侧重于审美鉴赏的模块,教师应充分利用“赏析指导”“赏析示例”的指导与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对“自主赏析”“推荐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以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和“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目标。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5篇

文学欣赏课程要注重教学改革与研究。首先,概述了不同学者对文学欣赏概念的诠释;其次,阐释了文学欣赏的特征;第三,探索文学欣赏课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正确认识文学欣赏的三要素,即,教师应根据文学欣赏的文本,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或观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按照阶段性进行选择教学内容;学生需要发挥文学欣赏想象力。

【关键词】

文学欣赏;主体;教学模式;理念

文学欣赏课程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通过在这个主要阵地开展一定模式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文学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丰富文学感情体验,完善文学素养,升华人生境界,深化对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的感悟,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道德情操的最终目的。特别是当前的青少年一代,受到市场经济变革,社会不平等现象,等问题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甚至部分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现象。本文通过阅读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阐述文学欣赏的诠释和特征的基础之上,对文学欣赏主体模式化教学进行探讨,试图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一、不同学者对文学欣赏概念的诠释

1、朱光潜的《谈美书简》中提出: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通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它以把握形象为起点,而又自始至终离不开形象。

2、欧阳友权等主编的《文学原理》中提出:文学欣赏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

3、王先霈、王耀辉主编的《文学欣赏导引》说“:文学欣赏实际上是一种读者以自身修养为基础进行的主体实践活动。”

通过对文学欣赏概念的诠释,实际上是通过对有关文学欣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

二、文学欣赏的特征

1、《文学作品欣赏教程》前言说:本书一方面全面地介绍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全貌,使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作品欣赏实例分析,因势利导地发现和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2、《文学欣赏与创作》绪论提到:希望读者通过本书有关作品的欣赏,能够提高文学修养,获得精神享受。

3、《文学基础理论与作品赏析》前言说:本书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为出发点,旨在通过对有关文学欣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

正是由于对文学特征有以上认识,并针对文学欣赏的特征和教学要求,我们逐渐发现: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特别是针对教学主体,要充分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三、文学欣赏课中主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1、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

文学欣赏教学理念是社会公众对文学欣赏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以往的文学欣赏课程可能存在着应付心理,教师通过选择教材作品,开展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而学生则被动的按照教师提供的教材作品以及教学内容。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学欣赏的概念和其特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教材内容的语言符号、文字信息去想象和体会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感情愉悦和精神满足,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学欣赏课程中,并使他们逐步培养起对文学欣赏的兴趣。

2、正确认识文学欣赏的三要素

教师、教学内容、学生构成了文学欣赏课程的三大主要因素,只有正确认识这三大要素,将教师、教学内容、学生这三要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集师生文本选择互助、课堂文本赏析互动、课后文本创作促进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发挥文学欣赏课程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学生逐步提高学习兴趣,逐步掌握文学欣赏的方式方法,最终提高学生文学涵养。具体说来:(1)教师方面:作为文学课堂的教学者,他们是文学欣赏课程的主导者,其教学方式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文学欣赏课程中,教师应讲授关于文学欣赏的理论知识,包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等等。只有教师将这些基本理论教授给学生,并通过一定的引导,学生才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并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作为教师,在文学欣赏课堂中,应根据文学欣赏的文本,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或观点,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引导学生想象。同时,相关讨论应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没有标准答案,这样能够有效刺激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促进学生形成个性思维。(2)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一般是指教材作品,是指文学欣赏课程中所使用的文学作品,是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或欣赏的共同对象媒介物,在课程教学中充当了一个赏析样品,一个教学案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按照阶段性进行选择教学内容,对于初期文学欣赏者,要选择较为简单的文学作品,对于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具有较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只有选择难易适合、内容丰富的教学作品,才能够促进学生很好的开展学习,并有效促进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学生方面:文学欣赏需要欣赏者发挥想象,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先天的、独特的优势。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提高他们对文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思维,提升思维水平。

总之,文学欣赏模式化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教师通过选择合理的文学作品,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充分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文学欣赏学习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文学涵养,达到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迪光.文学作品欣赏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马跃,刘,王志伟.文学基础理论与作品赏析[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

[4]袁勇麟,冯汝常.文学欣赏与创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5]何红梅,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培养新途径[J].文学教育( 中) ,2011 (9).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对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促进思想教育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浅要论述,并指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意义;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学作品通常指的是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形式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内容与形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赞誉的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综合体现,是语言综合运用的重要载体,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的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英美文学作品选读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了解英美文化作品赏析的意义,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目前已成为探索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之路的热点。基于此,笔者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意义及教学策略作如下探讨。

一、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意义

1.提高文学素质

文学作品的内涵决定了人们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去了解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是人类传承历史的主要方式,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势必要去了解英语的国家,而学习英美文学则是主要的途径,英美文学作品就像一个民族文化宝藏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除了使学生从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思想等内容外,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由此,不断跨上文学素质提升的新台阶。

2.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赏析英美文学作品,可以积累词汇,逐渐熟悉各种语法的用法等,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语言现象,大量地阅读和赏析英美文学作品还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更深层次上的意义,在作品赏析中所获得的这些知识能够促进学生英语的交流交际能力。

3.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如果在学生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引导启发,将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比如,在赏析《环球航行》这篇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65岁的弗朗西斯切斯特尽管身患重症,但依然不惧艰险,挑战自我,完成了历史上单人航海的最远航程事迹的品读,去欣赏这位伟大的老年冒险家的光辉形象,以此帮助学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建立一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积极心态。

二、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策略

1.通过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实施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了促进学生对作品进行主动的探究,我认为,在学生对作品进行了阅读并形成一定的理解后,开展研讨式教学是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比如,结合作品中的某一方面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理解,开展调查研究,以这个问题为点引发学生发散性的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探究中的新发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可以在师生间、生生间展开讨论,在研讨活动中赏析的文学作品,其所涉及的四个要素是作品、作家、作品所反映的问题现象及读者,它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分析,应该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思考、社会生活的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表达,作为赏析作品的读者,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与作家产生心灵的共鸣,并在对作品的逐步理解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真正的理解所赏析的文学作品,因此,我在执教的过程中,善于对学生运用启发式及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以此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使学生在巩固了所学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并欣赏那些作家的语言特色,从他们的作品中更深刻地剖析社会,感悟生活,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

1.引导学生阅读作家完整作品

教材中的英美文学作品的选用,基本都是选取了某一具有代表意义的精彩片段,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失去了整体性的把握,其感觉也很容易是零散破碎。只有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整体性的阅读,才能真正的了解一部作品,一个作家,其写作的语言特点、社会背景等,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你认真地读完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才能对莎士比亚创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够与别人一起来讨论哈姆莱特、才能感受到这一形象身上人文主义理想和对现实的悲观认识的冲突,也才能形成自己的评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选取的文章片段,去阅读整体的文章,让学生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启发。

2.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作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很容易就能通过网络、电子书库的等方式搜集到过去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为学生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我认为,今后执教的重点应该进行转换,应该是指导学生掌握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方法。例如:我在讲授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时,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杀手》的主要内容,比如,本文所揭示的主题是什么?安德森选择等待死亡而不是逃亡?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一般运用对话描写、叙述、议论等,你认为是这样吗?这些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他们慢慢学会了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使学生在赏析课的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强文学素养,提高了英语水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及思想教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适当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的阅读,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并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的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意青.从赏析到阐释——英美文学经典及其在我国教学与研究60年.[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5):85—88

[2]胡小红.英美文学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科教文汇.2011(32):121—122

[3]李应雪.思想灌注+作品赏析——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新思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20—122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鉴赏课;美育;欧洲音乐作品

一、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发展

高校音乐鉴赏课作为促进学生审美情操发展的重要课程,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独有的特点进行课程制定,保证能够在音乐鉴赏课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欣赏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欧洲音乐作品作为一门涉及历史、人文、音乐史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其综合性和历史性令其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欧洲音乐文化的巨大变革与发展。设定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鉴赏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性、理解性和综合性的考察,对于其自我独立思考和音乐知识分析整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欧洲音乐发展中,从中世纪开始,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都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不同音乐风格。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都需要学生需要利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聆听经典的音乐作品,充分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与特点,这样才能够保证以高校的音乐赏析课为基础,在未来进一步深度探索欧洲音乐作品。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对美育教育的作用

据上述,当前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利用欧洲音乐作品来进行典型内容分析鉴赏必不可少,除了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之外,对于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育教学也非常重要。从美育教育的角度来说,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念的内容,其教学需要充分对音乐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辨析和探索,利用音乐分析、音乐聆听、音乐欣赏等多种方式来塑造自我健全的音乐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之中,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之中,对于其未来的心理构建、趣味人生和创造力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在现代化的音乐赏析课程中,以欧洲音乐作品为例来进行学生的美育教育,可以充分保证美育教学以经典文化音乐作品为例进行教育的实质化转变,以提升学生的现代美育特点为核心,充分保证欧洲文化中的经典音乐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自我音乐审美和理论起到提升作用。在相关的欧洲音乐作品赏析课中,为了充分提升学生对于美学观念的认知,教师可以从著名的欧洲音乐家入手,根据当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引导学生聆听其一生中不同年龄层次所创作出来的不同作品,无论是曲式结构、创造手法还是作品内容,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和音乐家自我对于审美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提升。这样的音乐赏析方式是对于学生的不同审美内涵的考验和探索,保证了其利用对比法、聆听法、参与法等多种音乐赏析方法进行探索之后能够深刻理解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美学特征。对于高校来说,其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和了解中充分扩展自我音乐知识领域,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自我音乐素养和道德素养也就能够随之提升。一般来说,鉴赏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才是美育教学的美学观念传递的核心保障。所以在进行欧洲音乐作品赏析的过程中,先从理论基础上向学生传递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再通过实际的聆听和鉴赏课来塑造音乐形象。这样的结合方式不仅能够坚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能够以美育教育为核心来提升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保证在实践和创新探索中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能够激发起学生性格中积极、乐观的特点,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总结

对于高校来说,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从经典的音乐作品中吸取知识和文化内涵,以此来提升和丰富自我思想和内涵。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音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特征,设定其为基本的鉴赏内容,就是对学生美育能力的锻炼和自我创造力的丰富,这样的鉴赏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定,保证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经典内涵能够充分影响学生对于美学的认知和对于自我审美能力的构建。总体来说,音乐鉴赏课中对于学生美育教育的方式和材料选择是决定其教育效果的基础,音乐未来的教育改革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充分保证教育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04).

[2]林彦君.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素质教育[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国文学作品赏析 教学模式 素质培养

经典文学作品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是美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结晶,折射着美国优秀的人文智慧。其内容涵盖了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代表作家及经典作品,反映了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南北战争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在高校语言教学课程中开设《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课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感受优秀作品带来的审美愉悦,提高人文素质修养,而且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夯实基本功,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态度,激励人们积极向上,不断奋进。《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的目的,就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阅读兴趣和欣赏、判断能力,使学生通过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探究作家的创作倾向、语言技巧、写作手法,系统把握美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和创造过程,提高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悟能力,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理性认知的能力和基于审美与理论思辨的文化鉴赏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必要性

1.《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存在的问题。在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引下,我国语言教育日益重视与国际的接轨,在注重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强调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以改变我国语言教育中,学生实用能力不强,不能流畅地用英语交流、看不懂英文原著等状况。从目前高校教学现状来看,《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仍然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其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由于《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所选的名著,都是用地道英Z创作的,作品涉及的词汇量很大,很多句法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由于作品年代久远,如果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很难非常透彻地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感到晦涩难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其次,在教学中,《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对高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语言能力外,还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这些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内容,化繁为简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鉴赏作品,初步掌握文学批评、文体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这对很多“重语言轻文学”,惯于逐字逐句地讲解英语文学作品的教师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再次,在我国很多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语言基础性、工具性的现象,而对于语言与文化或文学的关联性则重视不够。不管教师还是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在《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教与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语言点和教学重点,往往忽略其中作品的人文美感,使《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文学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其真正的教学意义。

最后,思想上受到就业与升学的影响,存在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认识偏颇。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化,社会化、职业化、现实化令很多教师与学生,都非常重视效用比较明显的实用英语学科,对于《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潜移默化的素质培养型学科的重要性则认识不够。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实用学科上,比如商务英语、口译、写作等,而忽略了《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教育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在高校英语中的教学效果。

2.《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但是,教学改革不是对以往大学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高校外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基础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在拓展了高校语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通过分析西方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将其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对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意义的重要作用,切实贯彻在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三、《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探讨

《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的目是让学生通过对作品进行鉴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写作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要充分发挥该门课程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建议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改革,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兴趣特点及学习能力、学习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根据体裁赏析作品。文学作品的体裁决定了其表现形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的运用也是迥然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小说语言一般强调通俗易懂、详细刻画,诗歌、散文等则要注重凝练、寓意深刻。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体裁来对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其创作技巧、语言表现手法,进而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2)结合作品学习语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习惯的不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语法是比较难学的。在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时,如果对语法不能有效掌握,就会影响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甚至难以读懂这些文学作品。而且,由于《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的作品,都是用美国英语创作的,由于年代久远,其语法与现代美国英语语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此进行明确的讲解,引导学生结合文学作品内容来学习语法,否则,脱离语境的语法学习,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3)撰写阅读心得。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写作的成功范例,也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在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用英语语言进行总结表述。撰写阅读心得,能够加深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优秀作品的理解,也能使学生在举一反三的总结、反思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4)多角度鉴赏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鉴赏也一样,不仅要从专业语言学习的角度去鉴赏,还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结合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去分析,以全面理解作品,探究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创作理念,避免枯燥、乏味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兴趣。

(5)带着任务去学习。通过实际调查,在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过程中,一些学生因为《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的部分作品篇幅较长,而难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合理制定一定的阅读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效果。

2.在教学中开展专题研讨会与第二课堂。相对于其他英语专业课程来说,文学课教学内容比较多,但是,课时设置又相对比较少,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常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法,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专题研讨会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将课堂时间分为讲授与讨论两部分,在讲授部分,主要针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文学要素进行教学;在讨论部分,则采用小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前面讲授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人物、主题、风格等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讨论完毕后,每组派出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及汇报,进行相应的点评与总结。这种讲授与小组教学模式,不能使师生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动,也增进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与写作,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专题研讨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总结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用于表现自我的自信。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要帮助学生成立美国文学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小组,通过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形式,使《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从单一的小课堂教学,拓展成以校园为主的大课堂。另外,还可以组建英语戏剧社团、设立英语电影周和英美文化周、美国文学俱乐部等,形成一个立体式的、学习氛围浓厚的英语文学学习环境。

3.突出美国文学作品的整合教学与文化传递功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言类文学课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文学原著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教育的理解。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同一主题的作品,集中起来进行整合教学,集中讲授该类文学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与境遇,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该时期的社会背景,并通过比较,更好地理解与体验作品中的丰富情感,真正领悟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学生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与把握西方优秀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传递能力,这也是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切实要求。通过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来提高文化认知与文化传递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中,教师不妨从文化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深入挖掘作家及作品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体会该作品,从而提高自身鉴赏性阅读能力。

4.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是《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证,要改变当前一卷定最终学科成绩的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还要创新教学评价方法,使教学评价方法实现多元化。比如,单元测验可以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同时兼任出题教师、比赛评委和竞赛选手,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形式,为学生创建师生互动、展现自我的平台,并将学生在自媒体上的表现,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师与学生过于重视语言点与知识点学习的现状,将其教学重点落实到《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教学过程中来,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在高校第二外语教学中,其作用不可忽视,是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外语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师必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顺应新时期外语教育趋势,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为我国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吕佩臣.高校外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79-182.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9篇

在完善了鉴赏者主观上的不足之后,刘勰提出我们要回到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鉴赏上。刘勰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摘要:《知音》篇是《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历来被认为是刘勰关于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专论。刘勰在文中分析了不能正确批评的原因,做正确批评的困难,提前出了正确批评的方法及基本原理,这些理论对于当下的文学作品鉴赏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需要跨学科的眼光、正确心态的文学鉴赏是文学批评与文学写作互相促进的桥梁、开放的文学态度造就文学的繁荣。关键词:文学鉴赏;文学批评;《文心雕龙•知音》作者写文章是因有了感触才会提笔著说,而鉴赏者则是通过分析作品,通过作品理解体会作者的真是情感。这是反向的两种模式,也突出的表现力文学写作与文学鉴赏的不同特点。不同的作者会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或含蓄,或直接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意。鉴赏者则要通过这层层迷雾去客观的鉴赏文章,这样的鉴赏才是正确的鉴赏。刘勰提醒鉴赏者,需要充分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再来做分析批评,这才是公正的评价,即鉴赏者要端正态度,认真研究文本,再做出评论。

以哈罗德•布鲁姆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主张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要形成一种确定的意义根本是不可能也不存在的,因为一切文本的自身都具有解构性,因一切对文本做出的不同解读都具有合理性,即所谓“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保尔•德•曼则进一步指出,“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实际上构成了误读的历史,任何一位后来的批评家都可以根据作品来证明前辈批评家对作品的误读,而正是这样不断地误读,批评家对作品的洞见才会不断地产生”④,对作品的误读算是对作品的一次二次创作。通过结构主义的误读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鉴赏者在鉴赏的过程中,他的身份悄然发生了转换,它从一个鉴赏者变成了一个写作者。看似是一个反项的过程,在这里却进行了一次循环。因此评论者在评论的过程中也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他的文章也会被别的鉴赏家拿来鉴赏,不断的轮回,最终我们会找到作者的“真实意思”。就如保尔•德•曼所说:“批评家对于他们自己的批评假设产生最大盲视的时候,也就是他们获得最大洞见的时候。”⑤我们疏通了这一层的关系,批评者在批评时就能更好的摆正自己的心态,已一种更为严谨的方式,细心的研读文章,进行赏析。这样的鉴赏才是正确的鉴赏,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这样的赏析章,也会成为好的赏析文章,供其他鉴赏者研读。

2、“深识鉴奥”,要善于“见异”。

刘勰告诫鉴赏者,需要具备一只善于发现新事物的眼睛。通过阅读作品鉴赏者要有独到的眼光,发现作品中的独创性。深刻的理解作品,严谨的解读作品,发现作品的独到之处,这样的鉴赏才是由价值的。这一点对于当下的文学作品鉴赏最具有指导意义。在这个时代,文学被认为是边缘化了的学科,文学作品也被大多数的人束之高阁。我们从文学的定义来看,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语言文字让人获得具体的经验感知。那么,现在被文学界不承认的网络文学、消费文学也应该算在其中。大多数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这一类的文学都是嗤之以鼻的。他们认为,这样的作品恶俗,没有思想深度,是社会的负能量,更有甚者他们不承认这是一种文学形式。在学界得不到承认,但是在民间却风生水起。这一类的作品,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读者群,也是因为她们在某一种程度上唤起了大家的共鸣,让读者获得了愉悦的阅读感受。这就是网络文学、消费文学的“异”,为何它的市场号召力比一般的正统文学强,这不就是她们积极的点吗?这也是文学鉴赏家,应该研究的“异”。只有透彻的研究了“异”,鉴赏文章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对文学写作有指导意义的。这一过程也就是文学鉴赏价值的实现过程。

就比如郭敬明的文章,受到很多文学届人士的非议。他的书却本本出现在畅销书的排行榜上,深受学生群体的喜爱。看过他的书之后,你会发现他的书还是反映了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她们渴望五彩斑斓的生活,帅气多金的男友,不学习也可以读名牌的大学,无话不说的死党。这样的文学构建了一个黄金屋,引得无数少男少女争先领略。郭敬明的“异”,在于他抓住了读者想要的是什么,也是他愿意在书中展示给读者的。我们对于他书中的价值观可以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他对于读者的号召力却是我们需要肯定的。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文学欣赏课程的目标特征

朱光潜《谈美书简》说:“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通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它以把握形象为起点,而又自始至终离不开形象。”[1]268指出了文学欣赏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认识活动”,主要是途径“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通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欧阳友权等主编的《文学原理》认为“文学欣赏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2]349认为文学欣赏的性质是“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其过程主要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王先霈、王耀辉主编的《文学欣赏导引》说“:文学欣赏实际上是一种读者以自身修养为基础进行的主体实践活动。”[3]7“主体实践活动”强调了文学欣赏的个体行为方面。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即文学欣赏的性质是读者个体对具体文学作品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与欣赏能力,它绝对不是一种出于娱乐目的而进行的文字消遣或观赏,而是需要付出相当努力去理解的“主体实践活动”。毫无疑问,文学欣赏课程就是教授文学欣赏的一门课,课程的目标一般在于培养欣赏的兴趣与能力。这可从教材的说明中得到印证,如《文学作品欣赏教程》前言说:“本书一方面全面地介绍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全貌,使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作品欣赏实例分析,因势利导地发现和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4]2该教材强调了课程目标“全面地”介绍“中外文学作品”与发现和培养“兴趣和能力”。《文学基础理论与作品赏析》前言说:“本书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为出发点,旨在通过对有关文学欣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5]1不难发现,“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成为其主要追求。这二者不仅重视理论,而且强调要培养文学审美。《文学欣赏与创作》在绪论中说:“希望读者通过本书有关作品的欣赏,能够提高文学修养,获得精神享受。”[6]7其目标似乎更在于文学修养与接受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认识,遵照文学欣赏的性质与教学目标,我们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变革,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注重文学欣赏“主体实践活动”规律与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模式。

二、文学欣赏课程的构成要素

传统的文学欣赏论主张“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但是“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文心雕龙》“知音篇”)。正是由于“知音难”的文学欣赏现实,才需要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与指导。理论家艾布拉姆斯《镜与灯》认为进行艺术鉴赏涉及到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四个要素,他用这四个要素建立了一个坐标图式,认为作品居于坐标中间,说“运用这个分析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与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划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7]5《镜与灯》认为鉴赏涉及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四个方面,通俗一点就是指作家、作品、读者、现实这几个要素,在这四个要素中,作品即欣赏对象成为核心。当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主要是针对个体文学欣赏而言。但是,文学欣赏课也必须同样面对“作品”这个文学欣赏的形式与内容共同体。然而,由于课程教学的构成要素与特殊性,它显然与个体欣赏的“主体实践”有所不同。文学课程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学生构成了欣赏的双主体,或者说文学欣赏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欣赏活动,它更承载了教学目的或学习要求等诸多具体实践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作品、学生构成了文学欣赏课程的关键要素,如何设置这三个要素,则是课程教学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文学欣赏课程中不再仅是一个个体欣赏者,他必须将自己的文学欣赏经验、理论、文本等内容与他的学生分享,并且成为课堂的主导,即他既要自己欣赏文学作品也要担负引导、指导学生共同欣赏所学习的文学作品,进而启发、推动学生去赏析其他推荐或学生自选的文本。《文学欣赏导引》认为进行文学欣赏一般需要三方面的基本能力与素养,即“首先是艺术感受力”“、另一种基本能力即艺术推想力”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3]8其中,艺术感受力与艺术推想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来获得与提高。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构成中要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根据文学欣赏课程的实际,他们已经成为文学欣赏的参与者,在教师引导下参与欣赏并得到“艺术感受力”与“艺术推想力”锻炼,能够初步进行文本欣赏,努力实现“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把握这个语言组合体(文学文本)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行形象的再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将作品形象、意境‘复现’在自己的意识屏幕上,并对文本意义、意味做出解读。”[8]2学生成为课程实现的终极目标。文本,是指课程教学使用的文学作品,它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却是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或欣赏的共同对象媒介物,在课程教学中充当了一个赏析样品,一个教学案例。因为文学文本“是由语言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结构性的能指系统”[8]10它需要教师和学习者一起完成对其“能指”意义的解读。如此,这个充当了案例的“文本”,对于教学双方,对于课程教学的效果,对于教学模式的设置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教师、学生、文本作为文学欣赏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只有恰当地发挥各自的课程教学功能,才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而教学模式的设置,则是合理调配这三个要素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模式的变革与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