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小说

文学小说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小说西方文学论文

一、清末时期周桂笙对西方文学翻译的重要贡献

从现有的历史文献来看,周桂笙对我国近代翻译领域的重要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坚持翻译救国的理念

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自涉足西方文学作品翻译以来,周桂笙翻译的西方外国文学作品甚多。与其他所谓的“正宗”文学家相比,周桂笙所翻译的文学作品主要以翻译童话、科幻小说、侦探小说为主,这似乎与近代社会爱国文学作品如潮的历史背景不太相符,这也是周桂笙后来一直不被文学界和翻译界认可的重要原因。但从现有的文献来考量,周桂笙的西方文学作品翻译却有一定的爱国成分。周桂笙平生对中外小说喜爱有加,至于为何会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他自己曾如此描述了翻译的宗旨“:觉世庸民之作,堪备开智启慧之功。洋洋乎盛矣,不可谓非翻译者之与有其功也。”不难看出,周桂笙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开启国人之智慧,警醒世上的普通百姓。在周桂笙的《译书交通公会序》中,也对自己翻译的宗旨做了说明。他指出,翻译的目的在于“图新弃旧”,这在本质上表达了他期望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西方先进之文化,以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据此分析,周桂笙走上翻译之路是具有一定的爱国成分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他从事翻译工作只是基于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的观点并不能完全站得住脚跟。从体裁上来看,周桂笙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有寓言、民间故事、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等,体裁颇为丰富,其中童话故事集中在《新庵谐译》一书中,小说主要有《左右敌》、《海底沉珠》、《失舟得舟》、《含冤花》、《妒妇谋夫案》、《福尔摩斯再生案》等。由此可以看出,周桂笙所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较多,其中以侦探小说为主。在中国本土侦探小说极为缺乏的清末时期,周桂笙能够翻译大量的侦探小说,给当时的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2.在翻译过程中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以新的理念引入中国

清末时期,大部分文学家在评价我国传统小说时,都认为我国传统小说与西方小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国传统小说一般都先定宗旨,阅读时,只要读其精华,明其宗旨,便能预料全书所述事迹。但西方小说不同,其情节曲折,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让读者摸不到头脑,直到全文阅读结束之后,才能知晓结局。对此,周桂笙曾经说道“:读中国小说,如游西式花园,一入门,则园中全景,尽在目前矣;读外国小说,如游中国名园,非逼历其境,不能领略个中况味也。”在周桂笙看来,本土文学与西方小说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上是相悖的,这对于中国文学家和翻译家来说,要翻译西方作品,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清末的很多文学家和翻译家都不愿意涉足西方文学作品翻译。而周桂笙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不是简单地以中国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改造,而是以欣赏的态度对其进行客观的译介。这种做法,将西方小说文体中的新理念引入了中国,为中国的文学形态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在翻译侦探小说《毒蛇圈》时,周桂笙在译文中描述道“:起笔处即就父女问答之辞,凭空落墨,恍如奇峰突兀,从天外飞来。虽然,此亦欧西小说家之常态耳!爰照译之,以介绍于吾国小说界中,幸弗以不健全讥之!”基于此,周桂笙在翻译西方侦探小说的过程中,对其叙事方式极为赞赏,这对我国传统小说中以平铺直叙为主的叙事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以至于后来吴趼人在创作小说《九命奇冤》时,就大胆借鉴周桂笙在译文中的叙事手法,使他在当时的文学表现手法上别具心裁。后来清末民初的很多小说家,在创作时也常常借鉴周桂笙译文中所提及的突兀起笔和悲剧结尾,增强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力,也推动了中国小说文体的发展。

3.开创白话翻译之先河

清末时期,由于“西学”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受到有识之士的欢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热潮。在此背景之下,当时很多并不懂外文的文学爱好者为了迎合社会潮流,依靠与别人的合作进行西方文学作品翻译,虽然也产生了少许佳作,但周桂笙却认为此举是对西方文学作品的亵渎。他指出,让不精通外文的人从事外文翻译,难以做到忠实于原文。由于早年的求学经历,周桂笙的外语功底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因此周桂笙对译文忠实于原文的程度要求很高。但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让中国的读者能够读懂,如何化解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的矛盾,成为了一时困扰周桂笙的重大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周桂笙认为,利用白话文的风格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就可以化解中西语言表达差异的问题。因此,在翻译《毒蛇圈》时,他便开创了白话文的翻译形式和翻译风格。比如在《毒蛇圈》中就有这样一段译文“:暖,那是什么话儿呀,你可要好好地记着,你爹爹没有答应,你是不能嫁的呀。”从这段简短的译文可以看出,在语言风格上,与中国的白话文并无差别,这极大地方便了中国读者对原著内容的理解。

全文阅读

一部小学小说作文300字

弹指一挥间,6年的小学生活快要结束了。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就像一部小学小说,有波澜,也有浪花;有高潮;也有平静。

最近我们学了《我们去看海》这首诗,这首诗让我回想到了以前在学校的生活:

刚刚跨入四年级的门槛的那一天,我们相识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有彼此相识了。那一天我们穿着艳丽的新衣,背着新书包,周围一切都是新的。

刚到新学校,难免会有不适应。这不,我们简直有点胆大包天,竟在课堂上吃口乡香糖,弄得教室都是零食味,地板上都是零食袋......结果被老师发现了,随后自然是一番教导。班主任慈祥的目光中多了几分严厉。从此,不管上什么课,我们都不敢再吃口香糖了。

记得有一次班会课上,老师手拿报纸,面带微笑说:“我们班同学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了!”这时,教室里发出阵阵笑声,这笑声里包含着积分自豪,几分鼓励和几分成功。

愿我们友谊天长地久!!!

全文阅读

小说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理念落后新时期,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情感和知识的培养,但是很多地区的学校仍然采用旧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语文小说的教学。为了应对高考,很多语文教师都是将重点放在小说的写作方法、架构、思路和作家的介绍,而且往往都是照搬原套参考书上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的需求以及小说教学的真正的意义。教学理念的落后,难以发挥对学生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和学生情感的有效激发,不利于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

2.教学的方法不合适在高考这个大背景下,很多教师将高中语文小说的教学变成了类似的流水线作业,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就是进行作家背景及文学常识的介绍,并要求学生强行记忆这些内容,然后对小说写作的方法、思路及其架构进行分析,其大体上都是套用教学参考书里的内容,最后是对小说所表达的思想进行教学,而且这种教学往往比较生硬,大都是灌输式的教学。

3.学习资料的作用有限同样是高考的重担,使得学生忽视语文的学习,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理化生的习题练习上,很少进行小说的课外阅读。即便有些学生会偶尔的翻看文学小说,也会有所收获,但是缺少老师在中间进行科学的引导,这些知识也难以变成学生的知识储备。另外,教学的沉重压力使教师在小说教学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小说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总之,由于高考的原因,有很多精彩的小说和教学资料都被荒废,其潜在的价值没能够充分的发挥。

二.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运用对策

1.交流讨论,塑造人物的形象事实上,学生的理解力和感知力有着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现代教育就是要认识并重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的差异性,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高中教师在小说教学中要善于使用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来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水平以及学生的潜能,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在小说教学的课堂上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交流讨论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积极发言给予适当的鼓励、肯定和指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完成对小说人物的形象塑造,从而理解小说所具有的艺术性。如在《一个人的遭遇》里,教师可以先设置问题:你认为小说中的“一个人”是谁以及索科洛夫有着怎样的遭遇等。然后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讨论,通过问题来使学生塑造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

2.深化主题,理解小说的外延小说的主题可以说是小说的灵魂,在教学之中,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入手来分析小说故事的本质及人物命运等。如《祝福》的教学,不但要对主人公祥林嫂被迫害的命运进行分析,还要对她质朴和顽强的性格进行分析,同时理解封建礼教下的社会的黑暗本质,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又如小说《药》,教师在教学《祝福》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穿插《药》的讲解。描写了革命者对封建制度的英勇抵抗而牺牲,然而他流的血竟然被华老栓买去为儿子治病。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革命与群众的关系,整篇小说的氛围都是阴冷而凄凉的,只有结尾夏瑜坟前的花环是彩色的,留下了希望,深化主题。教师在小说教学中需要重视从文本和学生两方面来做实践探索和创新研究,立足课程,着眼小说教学终极目的,熟悉学生实际情况,使学生深刻吃透教材,理解小说的外延。

3.环境分析,掌握小说的内涵一篇小说,除了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往往还体现了环境特点,其大多是借助于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和心理的描写,这些描写通常有密切的联系,不仅要融入故事情节也要融入到自然或社会环境的环节。小说中人物特征的形成与小说的环境密切联系,既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通常教师应当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入手。如《祝福》里描写鲁四阴暗、破旧的书房,年年如此的平淡祝福,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等等,构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生活环境,深刻反映了悲剧必然会发生的严酷事实。

全文阅读

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探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小说能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逐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不断吸取丰富的语文营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感染和熏陶中,受到启迪,从而提高观察、思维、想象及创造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应着力抓好“懂、阅、悟、习”四个环节。

一、懂――让学生掌握小说三要素

(一)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

在小说中,故事情节和结构特征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与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来着重塑造人物的。为此,准确地引导、适当地启发学生认真地分析故事情节,是小说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特征

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半来自各种具体的描写。所以在教学当中就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具体描写的方法,从中感悟,熟识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这也符合人物描写是直接用来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这一规律。通过分析作者笔下这个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在脑海中勾勒出作者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孔乙己》一文教学前,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查找关于孔乙己的种种相关情况、咸亨酒店等。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了解,让学生在心里形成关于孔乙己所处环境的认识,体会主人公生存的社会大环境和生存的意义,一步步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环境刻画

环境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通常,特定的人物形象,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一般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常常揭示的是作品要突出的深刻内涵所在;自然环境描写时常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特点。例如《药》,作者通过康大叔的嘴给大家转述夏瑜的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是告诉读者这篇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也把夏瑜的阶级属性与基本性格初步勾勒出来。

全文阅读

林纾小说文学翻译论文

在译自狄更斯的《董贝父子》(DombeyandSon)小说中,林纾描述了董贝一家由盛而衰的不幸遭遇以及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疾苦,希望以此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从而改良政治,推动社会变革。在《迦茵小传》(JoanHaste)、《巴黎茶花女遗事》(Ladameauxcamélias)、《块肉余生述》(DavidCopperfield)、《离恨天》(PauletVirginie)等小说中,都传递出对西方社会自由、平等婚恋观的肯定,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礼教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同时,林纾为使译作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他在翻译过程中适时迎合主流意识形态、考虑国人的心理接受程度,对原著内容进行删减或改编。在《黑奴吁天录》的《例言》中,林纾曾写道:“是书言教门事孔多,悉经魏君节去原文稍烦琐者,本以取便观者”。因此,在不影响情节叙述的前提下,他将书中原著作者抒发宗教情怀、宣扬宗教力量的大篇幅有关基督教义的描写大量删去,以剔除宗教局限性对作品思想意义的影响。此外,为迎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将大量细致的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删减或缩译以突出作品的故事情节。例如,《块肉余生述》开篇第一章原著作者关于医生的127个词的大段描写,被林纾仅以“医生平惋不杵人,亦不叱狗”11个字一笔概括,堪称经典。同时,为顺应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的价值理念,林纾还将很多原著的书名加以中国化转译,例如,将英国作家哈葛德的《蒙特祖马的女儿》(Montezuma’sDaughter)译为《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将大畏克司蒂穆雷的TheMartyredFool译为《双孝子喋血酬恩记》、将狄更斯的《老古玩店》(TheOldCuriosityShop)译为《孝女耐儿传》、将Dr.JohnsonandHisFather译为《孝子悔过》等。

第二,林纾还采用异化策略,在坚持使用古文笔体翻译西文小说以挽救古文逐渐衰亡命运的同时,积极改良章回体等文言叙事传统,借鉴西方文学元素,介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以通过“以彼新理,助我行文”赋予古文更加丰富的价值和表现力,另外,在译作的序跋或注释中将中西文学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开启了中西文学比较之先河,为革新我国传统文学观念、改良创作方法注入新的活力。被誉为“桐城古文殿军”的林纾,坚定地站在维护古文的立场上,与胡适等白话文运动倡导者唇枪舌剑,力挽古文颓势。林纾曾指出:“予颇自恨不知西文,恃朋友口述,而于西人文章妙处,尤不能曲绘其状。故于讲舍中敦喻诸生,极力策勉其态肆于西学,以彼新理,助我行文,则异日学界中,定更有光明之一日。”

而同时,林纾又在译文中将传统古文予以改良。钱钟书曾评价道:“林纾译书所用文体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林纾摒除传统古代传统小说章回体的叙事模式,尝试采用西文小说惯用的第一人称叙事,例如,在《巴黎茶花女遗事》中以“余”开篇,直译出作者小仲马直接通过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茶花女马克格尼尔的故事。另外,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小说末尾和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代表作《鱼雁抉微》中,林纾忠实地译出原著中的日记和书信,开创我国现代日记体和书信体小说的先河。

林纾也被誉为“中西文学比较第一人”,在其译作的序跋中往往将中西文学作家、作品进行比较,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例如,他在《孝女耐儿传》序中将狄更斯的小说与我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红楼梦》进行比较时,曾谈道:“中国说部,登峰造极者,无若《石头记》。叙人间富贵,感人情盛衰,用笔缜密,着色繁丽,制局精严,观止矣……终竟雅多俗寡,人意不专属于是。若迭更司者,则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使观者或笑或怒,一时颠倒,至于不能自己,则文心之邃曲,宁可及耶?”对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加深刻、真实地反映社会矛盾、直面社会黑暗的创作手法予以充分肯定,也因此对推动我国传统文学观念的革新、促进小说的现代化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林译小说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传播了近代西方民主、自由、平等、人道的新思潮,对摒除封建传统礼教、开启民智、解放思想、挽救民族危亡、推动社会变革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适时将原著中背离国人心理需求和欣赏习惯的内容予以删减或改编,缓解了中西文化对抗,赢得了更为广泛的读者认同;在语言和叙事风格方面,丰富了古文的表现力,同时,介绍了西方文学流派和创作手法,开阔了国人的文学视野,使小说的文学以及社会地位大幅度提升,对于推动我国现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宋阳石猛单位:中国医科大学英语教研室

全文阅读

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研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小说能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逐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不断吸取丰富的语文营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感染和熏陶中,受到启迪,从而提高观察、思维、想象及创造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应着力抓好“懂、阅、悟、习”四个环节。

一、懂——让学生掌握小说三要素

(一)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

在小说中,故事情节和结构特征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与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来着重塑造人物的。为此,准确地引导、适当地启发学生认真地分析故事情节,是小说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特征

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半来自各种具体的描写。所以在教学当中就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具体描写的方法,从中感悟,熟识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这也符合人物描写是直接用来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这一规律。通过分析作者笔下这个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在脑海中勾勒出作者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孔乙己》读教学一文教学前,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查找关于孔乙己的种种相关情况、咸亨酒店等。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了解,让学生在心里形成关于孔乙己所处环境的认识,体会主人公生存的社会大环境和生存的意义,一步步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环境刻画

环境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通常,特定的人物形象,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一般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常常揭示的是作品要突出的深刻内涵所在;自然环境描写时常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特点。例如《药》,作者通过康大叔的嘴给大家转述夏瑜的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是告诉读者这篇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也把夏瑜的阶级属性与基本性格初步勾勒出来。

全文阅读

小学语文中听说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摇篮,是从无知到有知的一大转折,是从低兴趣向高兴趣的明显过渡。听、说、读、写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是由外到内理解吸收,又是由内到外的理解表示培养小学生听话、说话能力是他们今后生活、学习的需要,更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需要。

一、听、说的含义

(一)听,主要指学生接受语言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时,要让他们学会理清语脉,同时还要注意归纳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口语表达上,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正误、音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意的对错,以保证口语表达的准确规范。只有认真听,想好了才能去说,认真听是说的前提,想是说的基础。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把问题认真听清楚,但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文少的情况,重点应该培养听和说的能力。入学初儿童识字有限,阅读有困难,听就是他们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不要认为“有耳就会听”,要重视听的训练,使他们学会耳听心思。这将使儿童终生受益。从学习拼音开始,就可以练习听写字母、用拼音听写词句,识字教学中,更要有听写字、词、句子,以及简短的一段话,并要有计划地让他们听故事、听广播、听谜语、听讲话,适当进行听后读话,借以检查学生听的效果,提高听的质量。

(二)说,是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和听的训练是紧密联系的,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差,表达不清楚,往往不敢说话,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让学生做到说时注重准确发音和用词,句子简短、句式规范,避免出现口头禅之类的语言现象。课堂上,作为语文教师要进行示范朗读,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富有节奏、抑扬顿挫、感情充沛、自然流畅,同时要注意运用语音技巧。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有条理地把话说具体,这样才能使学生说的能力很快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插图,让学生做些“看图说话”的练习。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在说的时候没有条理性,不知道如何去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图,把它看“活”,并指导他们把话说得具体而有条理。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不仅能够准确、清楚、完整地表达图意,加深对图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小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条理性。

二、听、说教学的作用

(一)我们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间段,要抓住这一年龄段,首先要从训练口头语言着手,加强小学生听说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对他们今后健康的发展,以及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

全文阅读

小学语文的说话教学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语文课的上法更是花样层出。在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了,权利下放了,课堂气风活跃了,然而许多老师对《课程目标》提出的基本常规却有点淡忘了。本文从说话和审美教育两方面进行探究和总结,旨在摸索一条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即:语文老师还是应该把教学生说好话、感知欣赏美,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来抓。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说话;审美

说话,除了哑巴,人人都会,还要专门学习训练吗?要,说话是一种能力,里面学问大着呢。尤其是儿童,正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更要加强训练;学习说话,应是语文教学里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人们掌握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的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而说和写管表达,也就是通过口头和书面发出信息。在这四种能力里,实际上听和说的能力尤为重要,也用得最多。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说话能力就很被看重,儒家还把它列为教学内容之一。今天,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际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和扩大,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事业上的成败影响就更大。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更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说话教学。

一、教学生会说话,说好话

语文课承担着学习、传承母语和有效阅读、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因此教语文首先是教说普通话。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自身的语言美。范读课文时通过汉语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音乐美,准确地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使课文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既传达了情感意义,又增强了审美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兴趣。然后应留出较多的时间来让学生练习,只有多练,才能使学生把从课文中读来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多练不是单纯地增加练习的数量,而是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要讲究质量,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练习也不应只限书面练习,要有听、说、读、写方面的练习。课堂中要有讲有练,既给予学生知识又培养他们的能力,使语文课既有“读”的实践,也有“动口表达自己的感悟”和“动笔写自己想法”的实践。我们设计教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设计出一定量的教学时间和指导方法,让每个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语言实践。

例如,我们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出示“榕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翠绿的叶子看上去很鲜亮”与“榕树长的很旺盛”,这样两个句子进行比较。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让学生比较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就完事了。如果我们把这个练习改变一下,先让学生读原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然后再说说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树木,如:葱葱茏茏、密密层层,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枝叶交织,生机勃勃等。再用多媒体出示树木葱郁的画面后让学生互相说说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景象,说后再写出来,写出来再互相修改后,最后读给全班评议。这样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了动口、动笔的实践机会。这种练习不仅是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更重要的是在提倡和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搜寻自己语言仓库中积累的材料,加以运用。

二、教学生感知美、欣赏美

全文阅读

说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教育学立场上的一种教学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的三元活动,是基于文本的公平的对话。“对话”既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和教师基于文本的情感交流、观点碰撞,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活动。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互动 建构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表述中所阐述的阅读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是大家早就熟知的,也是许多教师都研究过的。笔者认为,倒是 “对话”二字值得我们的探讨一下。

也许有人说:“对话有什么值得探讨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就像聊天一样。”或者有人说:“对话没什么新鲜的!教学方法里有一个谈话法,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使用,教师问,学生答;或者学生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其实,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教育学立场上的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运用这个原理去指导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样,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反思这个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更全面地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一、这种“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

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的三元活动,是基于文本的公平的对话。这种对话与以前的“谈话法”截然不同。“谈话法”虽然表面上看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是活动的主宰者。在“谈话法”实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问题是课前备课时预设的,学生的回答也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走向教师课前预设的答案。如果出现有悖于教师预设答案外的回答,教师往往给予否定,或是打断回答。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和被动地回答。

而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双方的交流。不管对话有多少人,大家彼此都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管理者,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没有预设的固定答案,而是作为学生阅读学习活动的伙伴,参与到同学们的学习过程中,同孩子们一起思考,一起体验情感的变化。

二、这种对话应当是互动的

全文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浅说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提起作文,学生怕写,教师怕教。教师往往从选材到开头结尾,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们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也榨不出几句话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怎么了?我们的孩子难道就带着这样状态走向初中、迈向高中?因此,我们就要抓住作文这个“老大”不放手,教学中要做到“虚实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让学生愿写、会写、乐写。

 1.走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应该树立“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倾听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笑看满天晚霞,让学生在开阔的生活空间里精心澄虑,感悟生活。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只有让学生写生活作文,才不会出现“无病”的现象;只有让他们真正体验生活,才不会想着去“胡编乱造”。我们要教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田野大地;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瞬息万变的社会,去了解形态各异的社会现象。同时,由于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面窄,我们还要充分挖掘资源,为孩子创造走向生活、体验生活的“场”,比如:我们学校就开辟了众多的活动场,学生在“百草园”中与动植物亲密接触;在“实验田”里挥洒辛勤的汗水,体验劳动的苦与乐;在“小荷塘”中享受鱼虾之趣;在“创造室”里动脑更动手,体验创造的快乐。如此这般,学生哪能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 2.引入生活,创设写作情境

 作文教学中,有时要诱发孩子的体验,教师就要有目地导演一部“生活剧”,创造一种写作情境,使孩子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形成一种“不吐不快”的感受。比如: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最具特色的几节课都采用了这种创作“生活剧”的形式,《吃西瓜》这一课,张老师就现场拿来了一个大西瓜,演绎了一部“看瓜、说瓜、分瓜、吃瓜”的生活情景剧,课堂热热闹闹,学生说得滔滔不绝,写得精彩纷呈。老师的《考试》一课,就创设了一个纯现实的情景,让学生做一张《智慧型小学生测试卷》,学生埋头奋笔疾书,都未能做完,岂知,最后一道题为:以上题目有一定难度,你只需完成1-5题。答案揭晓,学生皆呼上当,一节作文课在紧张中开始,在酸涩的笑声中进行,在精彩的描述中结束。

 3.即时指导,为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在“怎么写”这方面没能打开思路的话,教师就要及时指导,为学生打开思路的大门。如:写“家乡的新变化”这一主题作文,我发现一些同学是从面上写的,很笼统,很泛化,于是我就启发他们思考:①能否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能否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③能否通过写一个人或一个点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以小见大。通过这一提示,学生思维的闸门就打开了。

 4.即时指导,为学生提供纠错的机会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