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会计专业硕士论文盲审好过吗?
问题:我们学校第一年实行硕士论文双盲评审,被抽中,听同学说实证论文好过,但我写了规范的,虽然比较用心,但自己学术水平一般。学校规定盲审要是不到75分,会被延期半年毕业。
答:
我们学校第一年实行硕士论文双盲评审,被抽中,听同学说实证论文好过,但我写了规范的,虽然比较用心,但自己学术水平一般。
学校规定盲审要是不到75分,会被延期半年毕业,工作就没了,忐忑不安中。。。等待的过程好痛苦。
————————————————————
问:
请问各位有相同经历的大侠,硕士论文盲审通过率怎样啊,盲审老师会体谅学生吗?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选题的意义、来源、方法以及选题的标准与程序。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以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为依据,提出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要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训练。
[关键词]选题 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C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35-01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如何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问题。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体现,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1]选题是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关键,反映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高低。
一、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意义
研究生毕业论文是训练研究生形成系统思维、运用科学知识、培养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应能反映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新成果或提出的新见解。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有较大的理论或实践价值。常言道:“好题一半文”。选题对于科学研究具有普适性价值,选题关系着研究质量的高低。中国正值快速转型期,社会问题错综复杂。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研究生是否能选好时代命题,“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二、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标准与程序
俗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同理,无标准不易选题。标准和程序有助于研究生集中精力直奔主题。
【摘要】导师反馈是学生修改学位论文的关键依据,在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对导师反馈焦点的研究很少。该研究是英语语言学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电子反馈焦点的个案研究。通过对一位导师3年来指导的10名研究生的862条反馈意见的梳理和分析,找出了导师反馈的特点、内容、类型和意义。结果表明,导师反馈意见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与论文内容相关的反馈、与体裁相关的反馈、对论文组织结构的反馈以及针对语言准确性的反馈。其中,缺少近5年来的最新文献是与内容相关反馈中最突出的问题;在涉及体裁/组织结构的反馈中,论文缺乏逻辑性的问题非常突出;针对语言方面的反馈占了反馈的89%,说明英语语言表达准确性和适宜性是硕士学位论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反馈;导师反馈;反馈焦点;反馈类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89-05
一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计算机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自动生成写作反馈与传递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学生们越来越习惯地阅读和使用计算机生成和传递的写作反馈,用来修改自己的文稿,提高外语写作水平。这种反馈除了用于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通过网络交流的同步写作(synchronous writing)外,还可以用于以滞后方式,如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的非同步写作(asynchronous writing)中。以计算机为中介的反馈(computer-mediated feedback)在改变学习的社会范围上发挥着巨大作用。研究表明,这种交流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反馈方式随之也发生了改变,过去是在学生打印出来的纸质稿上进行反馈批改,如今在学生发来的电子文稿上就可直接批注,把自己对论文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学生,“这种由计算机传递的教师或同伴反馈,或者是计算机自动处理软件系统对学生作文提供的自动反馈和评估,我们称之为电子反馈(electronic feedback)”。这种计算机和网络辅助下的远程反馈方式,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应用,既快捷又便于保存,为反馈者和写作者省却了忘记或丢失纸本以及无法持久记忆口头反馈信息等带来的麻烦。
学位论文是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研究生本人在学期间从事科学研究的成果体现,是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主要依据.为保证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实现我校学位论文格式的规范化,特制定《天津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统一格式的规定》.
论文结构要求
学位论文应采用汉语撰写;一般由十一部分组成,依次为:(1)封面,(2)扉页,(3)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4)中文摘要,(5)英文摘要,(6)目录,(7)正文,(8)参考文献,(9)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10)附录,(11)致谢.各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封面(采用天津大学统一印制的封面)
论文题目:应是整个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要引人注目,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
25字以内.
学科专业: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为准.
指导教师:除工程硕士写两名指导教师外(含一名企业导师),其他一般只能写一名指导教师.
一. 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 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 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 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摘要:为了实现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采用逻辑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金融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参考。
关键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49-04
一、引言
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2011年开始招生,其培养模式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很少,现有文献主要有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建(2006)[1],黄方亮、宿玉海(2009)[2],刘瑞波、马冉(2010)[3],曹伟(2011)[4],黄晓勇、张菀常2012)[5],吴晓求(2012)[6]等学者的研究,主要就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论述不够全面。
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组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区别,否则,单独设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就失去了意义。一般而言,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理论性”。本文试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系统地探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以利于人才培养单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
二、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方面的差异
根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意见,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对培养目标的表述更为具体详细:“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两个文件表述虽有差异,但是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金融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中央银行、银行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内部的金融管理部门等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证券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信托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等金融业自律性组织,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等金融业经营机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均可以去保险公司,但是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学更多的保险类课程,在保险业就业的范围更广。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如果不读博士学位,而是选择就业,那么其就业选择范围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选择的范围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能够从事发展战略研究,能够申报和完成与本单位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课题,能够对本单位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主要具有对具体工作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可以同在一个团队内,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例如,对于同一家银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侧重研究国内外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银行竞争环境变化趋势,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侧重研究银行如何根据形势变化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扩大本银行的市场份额。
【摘 要】近年来,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使得专业硕士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会热点。本文首先介绍设置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以及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其次就培养目标、招考条件、考试内容、学制、学习费用、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学位论文要求、读博要求等方面对金融专业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出比较,以期向公众明确金融专业硕士的概念和特点,为考研考生提供参考;最后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作出总结。
【关键词】金融;学术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设置
一、专业型硕士及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为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下发《通知》中明确规定:“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至今持续缩减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相应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以达到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型结构重大调整的目的。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相对于传统学术型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旨在培养专业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或工作岗位需要的实践型人才。与此前的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则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其次,报考难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考试难度较全日制专硕要低一些;最后,毕业后所获证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一般只能获得学位证书而不能获得学历证书,也就是所谓的“单证硕士”,而全日制专硕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齐全。由此可见,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面对日益细化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而对传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做出的改进和调整,是如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等19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论文等各方面要求,为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指明了方向。目前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各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扩大专业硕士在硕士招生中所占比例,并在实践培养中不断探索,促进金融硕士培养模式逐渐成熟,金融硕士成为考生报考时炙手可热的新焦点。
二、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
下文从培养目标、招考条件、考试内容、学制、学习费用、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学位论文要求、读博要求等方面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
1996年4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基础教育战线教育工作者获取研究生学位开辟了一条有效渠道,正如教育界的专家所指出的,“这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自1996年以来,试点单位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国务院学位办(1996)25号文件的第一批16所,到国务院学位办(1998)87号文件的第二批增加13所,到国务院学位办(2003)99号文件的第三批增加12所,到国务院学位办(2005)3号文件的第四批增加8所,再到学位办(2007)28号文件的第五批增加8所,目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已达到57所院校。它覆盖了我国除海南、澳门、香港、台湾以外的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学科领域,共分四批增设,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设置框架。现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个专业,17个专业方向。招生对象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由最初只招收普通高中现职教师或管理人员,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涵盖了基础教育战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体系。
2006年3月21日,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换届大会上郑重宣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的试点工作顺利结束,转入正式实施阶段。
一某大学教育硕士培养概况
某大学1998年获准招收专业硕士,主要包括教育硕士(Ed.M)、公共管理硕士(MPA)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学校开始招收教育硕士,到2011年9月止,已招收十二届近四千人,招生规模居全国院校前列。
从学科专业方向来看,设置学科专业领域在不断延展。截止到2011年9月,专业方向已增设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共17个方向。招生对象也扩展为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的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或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其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面向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开设。从学制设置方面来看,教育硕士采用灵活学制方式,其学习年限为2.5~4年。学完全部课程,获得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即授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二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分析
(一)样本选取
摘 要: 论文选题是开展毕业论文研究的起点,也是做好论文的关键。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着选题太大太难、选题不在项目管理领域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论文的质量。本文总结了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加强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工程硕士 学位论文 选题
论文选题是开展毕业论文研究的起点,也是做好论文的关键。题好一半文。一篇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制于多种因素,而选题是否得当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甚至决定着论文的成败。目前,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论文的进度,而且降低了论文的质量,急需加强指导。
1.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1.1前期准备不足,仓促选题。
由于攻读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的人员均为在职人员,工作与学业要同时兼顾,学生平时大都在单位,在校时间短,与导师的交流少。由于自身缺乏系统性的学术性研究,对学位论文开题的重要性不了解,有的甚至不重视,对选题的研究范围、难度、特点等知之甚少,且缺乏与导师的沟通,导致开题后论文撰写困难重重,一筹莫展,有时甚至推倒重来,严重影响论文撰写。
1.2选题太大太难,力不从心。
选题太大是指选题涉及面太宽,以学生的能力和所学知识在规定时间内很难完成。选题太大往往造成搜集材料过多,千头万绪,不得要领,文章显得凌乱,分析不透彻,大而空,没有深度,没有创新。选题太难是指学生没有正确评估自己的综合能力及客观条件的制约,题目超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领域,造成写作中力不从心,常常半途而废,浪费时间。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工程硕士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应运而生并且迅猛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学位课程的设计、毕业要求、导师资格以及教育体系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硕士;学位设置;学位教育;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98-02
一、背景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1],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特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更侧重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具有在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工程硕士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和GCT工程硕士。发达国家工程教育的历史经验表明:工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的工业化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企业和社会对高级应用人才的需求呈不断增加的趋势[2]。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特点基本符合这一规律。所以,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工程硕士教育在学位设置方面的异同,对我国工程硕士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革意见,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
二、国内外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现状
(一)国外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现状
工程硕士学位(MEng)是美国最近兴起的一种专业性学位。一般只需一年就可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并且仍有机会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美国的工程硕士课程主要是结构性的,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更强调实践经验。工程硕士学位的获得,一般不要求学位论文,而取代以商务训练、设计项目或工业实习期的要求。欧洲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实行的是可以在全欧洲通行的“文凭工程师”制度,有其固定的注册标准,被称为“FEANI公式”。其普遍式为“B+3U+2E+2T”(或者1T1U,或1T1E等),式中B表示接受高中教育水平到18岁,3U为大学3年的工科课程教学,2E为至少两年的工程经历,2T为两年的工程训练。[3]可见,欧洲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更强调学校与相关企业部门的联系,打破了社会分工的界限,共同造就出工程领域的高级人才。日本专业硕士教育明确要求专业硕士教育师资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具备特色职业经验的工作者。虽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在学分上都要求最低为30学分,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要求学位论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