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少女

文学少女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少女们自己的文学:日本少女文学的形成及意义

摘要:日本明治维新完成日本现代化,但亦把父权制度通过家制度、良妻贤母教育等政策在全国普及起来,对女性造成广泛压逼。然而,通过对多项日本文献资料及历史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女权运动、女子教育及女子刊物三种新时代产物,造成了独特的历史条件,让日本年轻女性从中找到了自我启蒙的出路。她们通过少女文学自我集体建构属于自己的少女身份,从而表示对父权制度为她们安排的命运之不屈。就这一点来说,日本少女文学发展走出自己的路,不同于西方女性文学,前者是女性读者群的自我集体建构,而且由始至终拒绝参照男性写作的标准,跳过了西方女性文学模仿男性写作及反抗男性标准的阶段,直接到达了自我发现的阶段。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日本少女文学;日本文学史;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3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2575833(201)03018607

作者简介:彭卓锋,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客席讲师(福建厦门361000)

十九世纪末,日本展开了明治维新,大量西方现代思想及技术传入日本,令日本社会发生根本上的改变。西方传入枪炮及民主政体,改变了日本以武士道为主的封建社会结构,但除此以外,西方资本主义、基督教办学与女性主义思想的传入,也为少女文学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在父权制社会里以文字萌发年轻女性的主体意识。一方面,父权制仍然束缚女性,制度没有明显的改变,但另一方面,日本女性却能通过文化消费在精神面上超越父权束缚。少女文学之可贵,在于它让年轻女性在儒教良妻贤母女性身份之外,找到更为自由和值得向往的少女式生存方式,以致她们不会像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以及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提及的美国城郊家庭主妇女性那样①,把父权加在她们身上的束缚视为天经地义,或无法超脱父权压逼造成的无名焦虑。

欧美虽然是女性主义思想之发源地,产生出丰富的女性主义理论,但在女性主义文学发展上似乎却及不上日本少女文学的活泼,路途曲折,发展力不从心。为此,日本少女文学及其发展,我相信对于关心女性主义文学写作的人来说,会是一个研究宝库,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带来重要的启发。

接下来,本文将先讲述日本二十世纪初的父权社会状况及女性的处境,然后阐述并分析日本

少女文学诞生的经过、历史条件及社会意义,最后尝试从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的角度观照日本少女

全文阅读

少女漫画与心理学论文

一、少女漫画的概念

少女漫画一般是指以9至17岁的少女为主要读者的漫画。少女漫画的起始一般公认是1953年在《少女组》上连载的《蓝宝石王子》,手冢治虫提出了漫画创作应该按照不同的人群需要选择不同漫画取向的观点,并创作了这部“面向女孩子的作品”。这是日本漫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青少年心理特点

1.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初中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各方面都开始成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情感非常丰富,情绪波动较大,两极性的表现明显。但是独生子女往往感情匮乏,社会竞争加重了心理冲突,传播媒介促使了其思想感情的复杂和早熟,使他们迫切需要倾诉的对象和途径。他们将美术活动作为心理动力,自然而然地将想法倾注笔底,表达内在的气质特点,流露一种情绪和心态。文饰性的特点也帮助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会用曲折、简洁、隐晦的方式表达感情。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特征,使得青少年的内心活动十分丰富,但是表露出来的很少,许多思想感情和内心秘密都不愿向别人吐露。学生会通过在日记或信中插图、制作装饰画或布置小摆设、描绘贺卡馈赠亲朋好友等途径诉说少男少女的情怀,这是一种隐秘、复杂、深沉的语言,以女学生为甚。临摹和绘画少女漫画能让她们找到精神上的陪伴,也能辅助她们从一定程度上诉说自己的情感。

2.艾尔金德的青春期社会认知发展观

青春期的思维模式带有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这包含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两个方面。青少年会通过想象描绘出关于自己命运和个人形象的故事,青少年也非常关注自己,认为周围的人会像观众一样注视她。少女漫画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跌宕的故事情节和华丽的画面风格很容易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故事,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幻想着自己也是美丽的少女,也能得到大家的关注。所以学生所绘制的少女漫画都会带有一定的自我主义倾向,从人物的形象到场景的绘画,表达的都是以自我为主体进行的想象。

3.对于同一性的追求

全文阅读

读文学少女的感想

当我把书读完的时候,原来想说的很多话都说说不出来了,好像有什麽东西萦绕在胸口,悲伤地的气氛在心中一直挥散不去,明明是一个美好的结局的..

最开始当我看到《文学少女》这个标题时,并不知道这是一本怎样的小说,她讲的是怎样的故事,我以为会是蛮轻松的情节,就毫无戒心的看了下去,于是,就这样被束缚住了呢?

刚刚把桌面设为了《文学少女》了,远子学姐抱着书,略带哀伤的表情,非常的美丽,真的非常非常的美丽。

那就从第一个故事开始讲吧,剧情就不讲了,说起来自杀还真是日本人的专利呢,因为自己不会感到悲伤觉得羞耻,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认为自己是“人间失格”,虽然无法完全明白那种痛苦,但是戴着面具而活着,自己也差不多,虽然我没有每天带着笑脸,但是也在勉强着自己,用自己厌恶的方式生活。也稍微了解了一些美羽,和心叶的过去。当看到竹田千爱被心叶和远子拉上来的时候,我以为这个故事就结束了,可是我又错了,每一个故事的人物都影响着后面的剧情。而且竹田对剧情可以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的。

对于雨宫萤故事的结局,其实并不意外,因为在ACG作品中,女儿喜欢父亲并不算特别。不过这个谜团是最后才接晓的,一开始,我也无法看清到底是怎麽回事,真以为萤是被夏夜乃附身呢,不过其实整篇故事只有会吃书的远子学姐算是不大普通,其他人,都只是普通的人类,没有什么妖怪,幽灵,连远子学姐,都是一个如你所见的普通的文学少女呢。

个人感觉芥川的故事并没有什麽特别的,当然,最后除外,美羽还活着!,不过惊讶的可能只有读者们,心叶自己也知道美羽没有死,只是没有说,所以大家都都想错了吧。

比较喜欢第四个故事呢,感觉这个故事很唯美,就像歌剧院的幽灵一样。在里面,七濑终于鼓起勇气坦露了心声,心叶也抱住了哭泣的她,看到这一幕时,我心里也在为他们两个人而高兴。臣这个人物,我本以为后面还会有他的剧情,可是我又猜错了。

第五章应该说是相当重要吧,不但美羽终于出现,在这一章的结尾,每个人,都释怀般得说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心叶的心结也解开了,并和七濑正式确定了恋人的关系。要是故事在这里结束,该多好,可是我无法改变故事的。因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没有提——天野远子。

全文阅读

读文学少女的个人感悟

当我把书读完的时候,原来想说的很多话都说说不出来了,好像有什麽东西萦绕在胸口,悲伤地的气氛在心中一直挥散不去,明明是一个美好的结局的..

最开始当我看到《文学少女》这个标题时,并不知道这是一本怎样的小说,她讲的是怎样的故事,我以为会是蛮轻松的情节,就毫无戒心的看了下去,于是,就这样被束缚住了呢?

刚刚把桌面设为了《文学少女》了,远子学姐抱着书,略带哀伤的表情,非常的美丽,真的非常非常的美丽。

那就从第一个故事开始讲吧,剧情就不讲了,说起来自杀还真是日本人的专利呢,因为自己不会感到悲伤觉得羞耻,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认为自己是“人间失格”,虽然无法完全明白那种痛苦,但是戴着面具而活着,自己也差不多,虽然我没有每天带着笑脸,但是也在勉强着自己,用自己厌恶的方式生活。也稍微了解了一些美羽,和心叶的过去。当看到竹田千爱被心叶和远子拉上来的时候,我以为这个故事就结束了,可是我又错了,每一个故事的人物都影响着后面的剧情。而且竹田对剧情可以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的。

对于雨宫萤故事的结局,其实并不意外,因为在ACG作品中,女儿喜欢父亲并不算特别。不过这个谜团是最后才接晓的,一开始,我也无法看清到底是怎麽回事,真以为萤是被夏夜乃附身呢,不过其实整篇故事只有会吃书的远子学姐算是不大普通,其他人,都只是普通的人类,没有什么妖怪,幽灵,连远子学姐,都是一个如你所见的普通的文学少女呢。

个人感觉芥川的故事并没有什麽特别的,当然,最后除外,美羽还活着!,不过惊讶的可能只有读者们,心叶自己也知道美羽没有死,只是没有说,所以大家都都想错了吧。

比较喜欢第四个故事呢,感觉这个故事很唯美,就像歌剧院的幽灵一样。在里面,七濑终于鼓起勇气坦露了心声,心叶也抱住了哭泣的她,看到这一幕时,我心里也在为他们两个人而高兴。臣这个人物,我本以为后面还会有他的剧情,可是我又猜错了。

第五章应该说是相当重要吧,不但美羽终于出现,在这一章的结尾,每个人,都释怀般得说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心叶的心结也解开了,并和七濑正式确定了恋人的关系。要是故事在这里结束,该多好,可是我无法改变故事的。因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没有提——天野远子。

全文阅读

风靡全球的“少女文学热”及其研究价值

“少女文学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学的一个亮点。一批又一批青春期成长中的少女形象从世界各国文学中奔涌而来。数量之巨,令人惊诧。

在欧洲,2001年,旅法作家山飒以少女形象――高中生为主人公的小说《围棋少女》被法国四项文学大奖提名,摘取了“中学生龚古尔奖”桂冠,成为法国最畅销小说之一,后在英、美、中等17国翻译出版。同年,“哈利・波特的妹妹――佩吉・苏――14岁女中学生”在法国作家塞奇・布鲁索罗的《魔眼少女佩吉・苏》小说中粉墨登场。法语版《魔眼少女佩吉・苏》第一部《蓝狗时代》于2001年推出,至今已出版6部。前三部在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销量分别突破了150000册,总计超过450000册,在只有5000多万人口的法国,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的销售业绩。“不仅如此,《魔眼少女佩吉・苏》还被翻译成英、德、韩、中等37种语言,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热销,深受全世界的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在法国图书畅销排行榜上,《魔眼少女佩吉・苏》始终名列前茅,并多次超过《哈利・波特》,雄居销售排行榜第一名。法国的孩子们骄傲地说:‘我们喜欢哈利・波特,但更喜欢佩吉・苏。’”

在日本,2004年日本文学第130届“纯文学最高奖项”芥川奖揭晓,获奖者是两位少女――绵矢莉莎和金原瞳,年龄分别为19岁和20岁。她们在年龄和性别的双重意义上刷新了芥川奖的纪录,此前该奖的获得者最小为23岁且全部都是男性。其获奖作品――《想踹他后背》和《裂舌》都是以少女形象为主角的长篇小说。近些年,加上之前获奖的“超龄少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算上2001年红火的少女作家“83年组”,还有在2005年依次获奖的三位少女作家――河崎爱(16岁)、三并夏(15岁)、水田美意子(13岁)……日本的少女作家层出不穷,有日本媒体称“日本文坛从此步入了美少女作家的时代”,还有学者称这是日本“少女文学的大爆发”。 《魔眼少女佩吉・苏》

在中国,2004年因19岁时写出小说《北京娃娃》而一举成名的中国少女作家春树,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与韩寒等人被认定为中国“80后”的代表,并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同年,9岁出书至今出版了9部作品的“美少女作家”蒋方舟,拿下了“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并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2008年,美国《纽约时报》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报道了郭敬明,文章称年仅25岁的郭敬明是“当今中国最成功的作家”。在国内“2008―2009年度中国出版机构暨文学刊物十强”评选中,由郭敬明主编以刊登青春题材小说为主的期刊《最小说》以6835票高登榜首,独占40%以上杂志份额。由一代文学大师巴金所创办的 《收获》以459票名列第六,而另一本老牌文学期刊 《人民文学》位列第七,前十强中还有同为80后“美女作家”――张悦然担任主编的杂志《鲤》(第九)。……近年来,中国文学界的少年作家和青春文学异军突起,名利双收,虽受人诟病,然其发行量和影响力至今势不可挡。

在美国,2004年,以少女形象 “初中生柯洁美”为主角、由美国作家吉姆・班顿创作的《亲爱的蠢日记》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全球累计销量逾250万册,在十多个国家出版,迅速俘获大小读者,引起全球瞩目。2006年,由美国华纳书局出版的《女孩日记》占据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三个星期,亦使该书的作者们加入了人数日益增长的美国少年作家的行列。《女孩日记》的出版也在美国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少女作家已经成为美国文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作品则被认为正在成为美国出版界最赚钱的领域之一。从2006年起时至今日,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以少女形象――“中学生贝拉”为主角的、席卷全球多项荣誉的、当今世界文学热门话题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在美国本土销量超过5000万册,全球销量已突破8500万册,缔造了继《哈利・波特》之后最卓越的出版奇迹。

这些少女文学作品,头顶青春无敌的光环,裹挟毁誉参半的评价,承载着人们对青春的好奇与留恋,已经排山倒海般地占据了大片的文学领地和市场份额,并且穿越时空、跨越文化地涌进了全球各地的读者的家门。

为什么“少女文学”“少女作家”火爆于当今世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也是关乎到人类发展和文明走向的文化问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世界性的文学现象,也是一个必须重视亟待解决的社会科学论题。在学科分类日趋精细的大背景下,今后的研究可以“少女文学”为对象,让此研究在“文化与文学如何互动”“文学如何反察社会”两层意义上有所阐发。而在这其中,选择从“少女形象”的视角切入,研究“当代美国的少女成长小说”则更有典型性的价值与意义。 蒋方舟

首先,从历史看,美国是一个建国不足三百年的年轻国家。美国作家认为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就是关注自己国家的发展。如美国学者菲利普・扬在评价海明威所塑造的青年主人公时说:“这个出自美国人民经历的神话告诉我们的人民说,我们启程时,满面春风,对世界与所有伙伴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我们自己的形象就是这位天性善良、单纯、天真、满怀希望的少年。”从文学史看,美国一直是一个青少年文学发达的国家。对此,美国学者莱斯利・费得莱尔在其《好哈克,再回到木筏上来吧!》一文中指出:“美国历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中,只有亨利・詹姆斯一个人可以不算在儿童作家之列,即使是霍桑,虽然不同于马克・吐温和麦尔维尔,其声誉也建立在他们那些以青少年为题材的儿童所喜爱的小说上。”美国学者威廉姆・科伊尔也认为:“美国文学,尤其是小说中,青少年形象占压倒性优势,因为美国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年轻的民族。”中国学者虞建华同样指出:“青年人走向成熟的成长故事,是美国作家们钟爱的母题。我们发现,一方面,深受读者喜爱的美国小说家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青少年。”青少年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了大半江山,比如我们熟悉的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另一方面,青少年文学在文学批评史上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型其地位重要无比。因而迄今对美国文学中的青少年形象的研究论述已汗牛充栋。可是,研究中的多数都围绕着少年形象展开,选取的也都是描写这些男性形象的文学作品,而对少女形象的研究与前者相比则是寥寥无几。

全文阅读

学生会少工部女生文化节活动总结

为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人文运动氛围,积极调动女同学的热情,展现我校女同学日新月异的精神风貌,根据校学生会安排开展女生文化节活动。通过各部成员的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使得此次女生文化节各项工作得以圆满结束。主要内容如下:

一、 吉尼斯大比拼

首先,我们对参加报名单项活动的选手进行评选,仰卧起坐选出8人,小绳选出8人,呼拉圈选出5人,蹄毽子选出6人参加校里比赛,余下淘汰选手参加团体比赛,在比赛当天,药学院女生表现非常出色,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此次活动增强了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提供了走向操场,走向阳光下的机会。

二、体坛女性风云人物诗歌图片展

向药学院女生征集体坛女性风云人物诗歌图片,各班团支书收齐后,由药学院学生会成员进行初步评选,最后由校学生会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出。本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感受运动员的风采,特别是伟大的女运动员,让女同学们更加自信、自强。

三、 电影沙龙

4月21日—4月27日对所有同学开放免费电影周,从艺术影片中学习更多知识,提高个人修养。让全校同学从具有艺术价值的影片中提高自身素质。

四、 女生论坛

全文阅读

巫小诗:文学少女的能量青春

像姑娘一样爱自己

一袭棉麻长裙,一头齐腰长发,一张白皙光洁稍显稚嫩的脸,一双清澈略显忧郁的眼睛。大光圈,浅景深,小清新,文艺范,单反镜头下的这个森系女孩儿一下子让人想到了“绿野仙踪”,清纯得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她就是巫小诗。

青春是用来记忆的,小诗爱旅游,爱摄影,每到一处,都要用相机记录下那些美景和美景中的故事。从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静谧,到游客如云香港城王家卫电影的虚无,从圣域与世无争的古朴,到尼泊尔神殿前的肃穆神圣,镜头下小诗留给人的永远是一种诗意的美感。

照片、美景、美食、漂亮衣服……她像所有的姑娘一样,享受青春,爱自己,温婉、细腻而恬淡。

像爷们儿一样去奋斗

如果你认为小诗只是一个会享受的软妹子,那就大错特错了,小诗被人所熟知,还是因为她的文字。

现在请和我一起开始一段时光之旅。

四年前,我办公桌上躺着小诗的一篇稿件,《不是每个少年都轻狂得起》,讲述了一个高中生因为情感问题没处理好而酿成的悲剧。文章入情入理,读后让人嗟叹不已。那时小诗刚上高二,十七岁。我暗暗感叹,这小妞儿可是匹千里马啊。

全文阅读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浅述

[摘要]本文以后现代主义为研究背景,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从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和总结,进而从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中展现的族裔意识、女性意识、文化身份认同等问题总结出对我省的多元文化建设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多元文化;辽宁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语境下涌现出的后女性主义(post-feminism)、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族裔散居(diaspora)和族裔话语(ethnicdis-course)等理论,因倡导文化领域和意识领域的多元性,直接地推动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发展,促使其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而少数族裔女性作家的创作中都集中地展现了少数族裔女性的边缘地位、文化上的多元属性,恰巧与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边缘性、多元性相一致。因此,从女性族裔身份的视角出发,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展开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在后现代殖民环境下种族、性别、文化和少数族裔女性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补充我国的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当前,国内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正在积极进行,本文将后现代主义作为背景,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进行概述,理清其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涵等,并针对辽宁省内少数民族的情况和多元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一、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在美国并未引起很多关注,甚至可以说是缺失的。随着7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才逐渐被发现和认可。近二三十年,是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批评蓬勃发展的阶段,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涌现了很多少数族裔女性批评理论论著和文章。国外的著名论著包括BarbaraSmith的《迈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1982)、DeboraEMcDowell《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新天地》(1989)、AmyLing的《两个世界之间:华裔女作家》(1990)、以及YvonneYarbro-Bejarano的《从南美裔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南美裔文学》(1987)、HaroldBloom主编了《美国华裔女性作家》(1997)、LeslieBoe撰写了《背叛与其他颠覆性举动:女性主义,性别政治,美国亚裔女性文学》(2001)、PattiDuncan的《讲述沉默:美国亚裔女作家和演说政治》,这些论著为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批评提供了深厚和详实的理论基础。国内也同时掀起了一场研究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热潮,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增加。国内的研究大多是以后现代、后殖民、女性主义、后殖民等理论为理论依托,从文化认同、种族、性别、族裔历史的建构等视角解读文本。研究成果中大多是具体解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或是单独谈论某一种族裔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其中,吴冰(2009)、翁德修(2000)、曾艳钰(2004)分别对美国华裔、非裔、犹太裔女性文学进行了论述。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几位学者在论著中开始尝试对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开展整体性的研究,开始关注少数族裔群体。石平萍在《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作家研究》中,评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作品,同时梳理了各族裔妇女文学的发展历史和脉络,涵盖了当代美国亚裔、非裔、西语裔和土著女作家,拓宽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王卓的著作《投射在文本中的成长丽影————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研究》也涵盖了美国华裔女性、非裔女性、印第安女性小说。王军、高雪、罗婷等也发表了有关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群体的论文。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正在热烈展开,令人欣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学者们的研究虽覆盖了美国多个少数族裔,他们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和深入,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放置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进行横向研究和系统研究也才刚刚开始,研究范围虽有所拓宽,但内容还不够丰富,研究也有待细致深入。由此可见,国内的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还未形成一种完整、明晰的理论体系,将后现代主义语境与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相结合的研究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目前的研究都没有提及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我国我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及女性生存和成长的影响以及借鉴价值。

二、后现代语境下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坛上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后现代主义具有颠覆传统和跨越学科性,对西方文学有极大的影响。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文学作品在思想和风格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远离了西方文化传统所推崇的启蒙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想,推崇多元性、边缘性、悖论性,这些恰好与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的创作模式相一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后现代主义推动了美国少数民族文学由边缘走向了中心,大幅度地改变了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边缘化处境。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研究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十分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首先,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站在了族裔文学和女性文学的交叉点上,在当今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对少数族裔女性文学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在后现代殖民环境下种族、性别、文化和少数族裔女性的复杂关系,更深刻地挖掘少数族裔女性的女性意识和以及她们与众不同的族裔意识,更细致地洞察她们对自身处境的深层探索。在后现代思想理念的影响下,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的边缘性的际遇、相同的性别体验使她们之间有着天然的共鸣与默契。将她们并置在一起寻找她们文学创作中的相似性,跨越了种族的界限,会更有助于揭示她们被隐藏在表象下的共同特点,进而可以更全面地总结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所体现出的规律性,丰富和发展少数族裔女性批评理论。少数族裔文学是当今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以后现代主义为研究背景,展开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补充我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并且还能了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最前沿动态,增进对美国当代文学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促进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此外,这一研究会反映美国社会的族裔问题和性别问题,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社会文化。其次,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会为我们带来启示和借鉴意义。了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的生存处境和文化心态,必定会加深我们对自己民族和社会的理解、省察与认识,有利于让更多人关注我国少数族裔女性的处境以及她们的精神诉求。我国也有着丰富的多民族的文学作品和女性文学作品。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进行研究,对我国的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和女性文学的发展。

三、后现代语境下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的内涵

全文阅读

关于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的思考

【内容提要】从“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这一研究命题的提出及其文化意义,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思路与重点,研究中须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表达了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的思考。

【摘 要 题】少数民族文学

【关 键 词】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思考

【正 文】

一、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20世纪末叶,中国改革开放及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时代潮流,不仅为中国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和谐的时代背景,也为中国女性文学提供了得以命名滋生的土壤。中国女性文学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时代与文学喧嚣变革的潮流中崛起,呈现出“春水”般涌动的赫赫声势与“繁星”般灿烂的熠熠光辉。不仅显示出女作家令人瞩目的空前创作实绩,使中国女性文学之命题真正具有了“史”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到了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发展直接带动和促进了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的起步与兴盛。可以说,女性文学从未像今天这样被视为一个有独立价值的研究对象,女性文学批评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被视为一个新兴的研究学科。甚至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界和文艺理论界备受注目的显学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我们才有可能提出“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这样一个命题。

20世纪末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无疑为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少数民族文学空前繁荣的队伍中,有不少新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也在这片撒满亚热带阳光的边疆文学沃土上辛勤耕耘,创作出了不少颇有深度和力度的文学作品。诸如维吾尔族女作家热孜万古丽的《红遍乡村》,阿依夏木·艾合买提的《永不消逝的足迹》,以斯拉依里·哈里黛的《沙漠之梦》,艾里拜·木合买德的《雪飘之夜》、《这不是为了爱情》等;哈萨克族女作家哈依夏·塔巴热克的《魂在人间》、《魂在草原》、《魂在大地》,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散文集《永生羊》、中篇小说《枸杞子的惶惑》等;回族女作家毛毛的散文创作,回族女作家祁文娟、马玉梅的小说创作等,其中不少堪称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优秀之作。

全文阅读

从《致少女:珍惜时光》看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

摘要: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或者领悟出一些人生的哲学,这不仅是一种文学价值,她更多给我们带来的是心灵的洗涤与启示。本文想谈谈罗伯特·赫里克的《致少女:珍惜时光》中蕴含的哲理。

关键词:文学作品;哲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117-01

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1591年出生于伦敦,是英国辟时期的骑士派诗人之一。他的诗以优雅、热情、精心雕琢的语言而著名,主题一般是爱情、乡村生活或宗教,诗歌多具有清新的田园气息和浓郁的民歌色彩。他最著名的诗作是抒情诗《致少女:珍惜时光》(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他的大部分作品被收录在《金苹果园》(1648年)中,共有1200首诗。

这首《致少女:珍惜时光》的主题是提倡要及时行乐,是一首构思巧妙、意境飘逸、主题明晰的短诗。诗中反复吟唱的主题在于劝诫那些妙龄少女“莫负好时光”。整首诗韵律整齐,格式优美。共四节,每节第一、三行,二、四行分别押韵。

诗的第一节以花为喻,从催促人们摘玫瑰花开始,说明青春短暂、花容易逝。一般来说,玫瑰一直是美好和甜蜜的象征,在这里也可以看做是一切的美好事物,“今天在含笑,明天就会残凋”,预示了美好事物的珍贵,时间的紧迫。

以太阳为喻,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是一天的开始和结束。一天的时间也是匆匆而过,同样来说明时光一去不复返,从侧面催促少女要抓紧时间。抒发了作者对少女殷殷劝诫的情感。

在我国古代也有人生苦短、韶华易逝之说。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