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赏析论文

文学赏析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赏析英语文学论文

一、大学与当下大学生的观念

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英语文学被长期拒之门外。究其原因还是英语文学语言晦涩与同现代生活中使用语言相差太大造成的,因此,外语教育界也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的问题。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学实际上是语言艺术的一个分类,是一种必要的理想的语言输入系统。文学语言是文学家们通过汲取大众化的语言经过筛选、加工与提炼完成的,因此并未脱离大众也没有发生所谓的异化。事实上,文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丰富与多样的语言资源,是现实生活的语言学习场景与文化知识宝典,了解相关的文学作品不光是学习语言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延伸,因此文学语言的输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输入方式。一方面,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无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教师如果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就不能充分地将学生不理解的内容传输给学生。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必然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英语文学的赏析就能够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沉淀。在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即便是教师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也大多还是从遣词造句技巧的角度来阅读与理解文学作品,很多教师的英语课还仅仅是将教学停留在句子的翻译与句子的成分分析上,并没有对相关的文化背景,协作创新技巧与遣词造句方式进行分析,如此一来,造成了很多大学的英语课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另一方面,学校要关注英语教学的师资培养问题。教师在英语文学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高等院校中,绝大多数的中青年教师都拥有硕士以上的学位,但让这些教师得心应手的教授英语文学还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因为英语文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仅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考试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在绝大多数院校中,中青年教师也很少有参加国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也就大大的制约了中青年教师的发展。要想让中青年教师教好英语课,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一方面应该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也要尽可能大的加大投入,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

二、英语文学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在轻松的学习中获得好成绩。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育者一定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记单词学语法的方法,尽最大可能的不要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其语言工具能够形象的反映生活,抒感与表达思想。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元素与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美感才能被有效的引发,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具体到大学英语课堂上也是一样,学生会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其次,赏析英语文学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赏析英语文学作品,不光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常识,且文本中的词义、意象、情感、意境、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也都能够在赏析的过程中实现重新建构。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运用英语文学技巧的机会,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具体事实,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包含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也包含对英语文学文化赏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英国文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态度,意图与某段某句中的逻辑关系,最终根据所分析出的结论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判断。这样不光能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与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最终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到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此外,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是培养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摇篮,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的英语教育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很多教师引导学生考取这样那样的证书,结果让学生疏于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从乏味的说教中走出来。将人文教育有效的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一定要阅读,赏析与评论一定量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才能掌握正确的语言使用方法,最终成章成为有情怀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在学生不断阅读英语文学的过程中,还能感悟历史与感悟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整体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如何将英语文学文化赏析融入到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接触与学习英语,并亲身感受与体验到真实的英语语言魅力。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教师要突破教科书的使用,努力开发英语资源,将英语文学有效地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学习与使用英语。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的过程中获取更多信息与掌握更多的技巧,这样才能够阅读与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应该推荐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学生只有经历了广泛的涉猎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学中有收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就尤其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在英语文学文化赏析的过程中,文章中很多细枝末节的问题可能会阻碍阅读速度的提高,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所阅读的英语文学文字作品,从扩大阅读的视距入手,对学生加强训练。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主题以及小说中的戏剧性冲突。第二,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一定要理解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益的提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地插入英美文学知识,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大学英语的阅读教材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每个单元都会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找到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作品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必将成为大学课堂内容的有益补充。教师一开始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看一些英文的简易读本,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兴趣之后,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其他作品与背景知识,主题思想与基本情结,并进一步了解作家的相关作品。比如,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威尼斯的商人》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其他作品。另外,让学生阅读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时,也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哈代的生平,再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与女主人公如何悲剧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如戏剧社活动)的时候进行角色扮演并表演,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此外,大量英语文学作品已经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品虽然与原著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通过对影视的欣赏,也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另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与建筑,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电影艺术中感受到作品的熏陶,同时感受到英语丰富的语调与词汇。在阅读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撰写阅读总结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技能,也能够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最终改善英语水平。

作者:赵雪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全文阅读

音乐欣赏教学分析论文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唤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和欲望,在课堂上,首先要为学生设置一个欣赏、想像的氛围,如:图画展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充分联想、想像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诱导,将学生领入与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都被调动起来,很快进入角色,为进一步欣赏做情感、兴趣上的铺垫。比如,教师可以运用与作品相关的文学、历史故事等资料,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时,我以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在屏幕上播放一系列相关的图片,同时绘声绘色地讲起乐曲的由来,即“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这时,我发现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听,从眼神和表情看得出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被激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进一步鉴赏这部作品了。

二、采用直观式教学,缩短学生与音乐的距离

干巴巴的说教不适合音乐欣赏教学,在教学中,采取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真切地感受音乐、认识音乐。如在“钢琴音乐欣赏”一课中,我在讲解钢琴的发音和内部构造时,让学生顺序到前边来观察钢琴,同时我现场演奏学生们喜欢、耳熟能详的轻音乐或流行音乐乐曲,这样学生首先在直观上有了形象概念后,再进行讲解;在欣赏民间歌曲《绣荷包》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各地民歌不同的风格特征,我边示范演唱边讲解云南和山西的《绣荷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当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也是欣赏作品不可缺少的环节。想象指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中,这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很不相同。如:绘画通过色彩,舞蹈通过肢体语言,文学通过文字;而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通过听觉器官,引起人的视觉联想,从而产生某种空间意象。如:肖邦的《夜曲》让人想到夜的静谧,恋人的喁喁细语;贝多芬的《命运》的主导动机,使人联想到命运急促的敲门声;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用声部数量由少到多,织体由简到繁来描绘沃尔塔瓦河从涓涓细流汇成宽广大河的美丽景象。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如在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在学生对乐曲片段进行了初听后,我结合图片介绍了作者阿炳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复听时,让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想象画面,之后的讨论发言中,学生们这样描述:“在寂静的夜里,阿炳独自坐在幽静的泉边,用手中的二胡演奏着感人的曲调,为人们讲述他坎坷、悲惨的一生”。这不正是乐曲所描绘的感人画面吗?

四、精心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全面参与,化被动为主动

全文阅读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赏析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那么小学语文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教师在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在课堂中进行文学赏析就成为非常必要的环节,对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对小学语文这一学科中的文学赏析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状;文学赏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85-01

小学语文教育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即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提高国民素质。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教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也应该列入计划之中,应该得到国家、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高度重视。

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离不开语文课堂上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要培养学生热爱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并把这种阅读当做是一次知识的积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将会是一场对心灵的洗礼,使感情得到升华。阅读文学作品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会随之提高。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这样面的准备和积累,耐心的将语文教学上升到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对艺术与美的阐释。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内心对文学的向往和追求,对祖国五千年的文化的敬仰和崇拜。本篇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对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接下来从以下三点加以浅析:

一、文学赏析要从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是作者的主观情感通过语言外在的表达出来的一种形式,就似俗话说的“言由心生”。每一篇文学作品中都涵盖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想从整体上把握某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捕捉文章作者的思想情绪脉搏,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文章的内涵。

《怀念母亲》一文主要介绍了季羡林老先生留学在国外时对自己的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他的思母之情和思国之情深深的流淌在每个字句之间。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教师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不仅是要从文章的结构、写法、脉络、遣词造句上加以分析,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深刻的感受到在异国他乡对自己亲人和自己的祖国的浓情厚意,教师就要采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每次朗读完毕后要谈一下不同的体会,使学生深刻的体会母亲在每一位子女心中的份量,为什么这两位母亲使作者牵肠百转、魂牵梦萦。同时还要介绍一下季老先生的文化背景和巨大贡献,这样更能在情感上加深对季老先生的爱戴。唯有如此,教师才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功用,也会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双重的洗礼。

全文阅读

背篼教学赏析管理论文

去年4月下旬,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精品课观摩大会上,浙江杭州的特级教师杨明明用四年级的学生上了五年级的教材《背篼》一课,她扎实的训练风格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使观摩者深受启迪,获益颇丰。笔者不揣谫陋,撷取她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进行赏析。

教者使用的是江浙版的小语教材,为便于大家了解课文内容,特附课文于下:

4.背篼

黄昏,蜿蜓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了。他背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全文阅读

剖析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提升对策论文

摘要:按新课标的要求,在美术教学时应注重美术欣赏、审美情趣发展,同时在课堂上也要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开放、创造、锻炼独创思维能力,增加美术欣赏兴趣。

关键词:欣赏能力提高情感文化情境创新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呢,本文进行了如下阐述。

一、学生如何在欣赏中与画面交流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

二、教会学生领悟美术作品的文化情境

全文阅读

古诗赏析法教学管理论文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至第十二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都是名家写的名诗,造诣甚高,风格流派各显特色,从中可见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精华之一斑。通过这些古诗教学,可以丰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美好的情趣,使之具有初步的鉴赏美的能力。究竟怎样教学古诗呢?我以为可以运用“赏析法”教古诗。下面略谈一孔之见,与诸君切磋共勉。

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意,就是诗的思想感情,诗的立意;境,就是诗的艺术境界。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的统一,就是诗的意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第七册《绝句》,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的。全诗四句,四幅画面:鹂鸣翠柳、鹭上青天、千年积雪、远帆待发。一句一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每句诗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二、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品赏诗的语言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要善于诱导学生咬文爵字,品味语言美。诗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字词句的。教学时,应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对于那些关键的传神的体现诗眼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字词句,要启发学生细细咀嚼,以探求诗的深层意蕴。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字里行间回荡着诗人的乡愁情思。笔法洗练,锤炼字句精工巧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到”、“过”、“入”、“满”、“度”、“拂”、“来”、“回”、“吹”等十多个字的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三、引导学生驱遣想像,展开联想。

全文阅读

论透视《圣经》剖析欣赏国外文学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英美文化 文学欣赏 外国文学

论文摘要:在外国文学中,英美文学文化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通过透视《圣经》剖析英美文学的来源及文化背景,研究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以期提高欣赏外国文学的能力.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

要了解外国文学,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圣经》,中世纪的文学很多地方都搬照了圣经故事,如《亚伯拉罕潘祭献子》搬照了亚伯拉罕祭献以撒的故事,《挪亚及其儿子们》搬演了洪水方舟故事。它们主要演绎圣经故事,宣传教义,间或也穿插了世俗生活的内容。弥尔顿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三孙》的主体材料都得自圣经,其中《失乐园》的题材主要取自伊甸园神话,《复乐园》的题材取自《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等。对读者来说了解这些成果无疑是一件大有稗益的事情,本文重点就国外文学中的英美文学谈谈与《圣经》之间的联系。

一、英美文学与《圣经》的联系

中国研究圣经与西方文学关系的先驱朱维之先生曾指出:“许多欧美第一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其中密密地交织着圣经的引句和典故,我们读者若没有一些关于圣经的知识,便不能了解并欣赏这些杰作。”的确,西方不管是中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语语言的形成与完善和《圣经》有很大的直接联系,宗教改革以后,为了顺应时代形势,西方各国都开始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来翻译《圣经》,《圣经》的翻译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发展。用英文译成的《圣经》有许多版本,其中revisedversion是标准的英语范本。它的词句、章法对应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在基督教宣传其教义的过程中,以及在《圣经》的一些故事中,出现了一些宗教术语,大大丰富了英语词汇。现在有些宗教名词已民俗化,运用到全民语言中。比如,god , devil , heaven , hell , Christ , Jesus ,date n这些基督教中的术语,已被人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英美文学大多源于《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着作,基督教起源于希伯来人创立的世界上最早的神教—犹太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期,基督教徒们把记载基督教的传播、发展等文字,起名为《新约》。《新约》和犹太教经典《旧约》合二为一,就成为现在的《圣经》。《圣经》对英语语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英美语言的一大源泉。所以要研究英美文化、习俗、语言等儿方面,有必要谈到基督教及《圣经》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圣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赋予英美两国人们的世俗生活一种神圣色彩,它以独特的象征意义显示出它在世俗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全文阅读

论电影赏析与民族预科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摘要]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自引入少数民族预科语文课堂教学后,因其作为一种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对课堂的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和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深受少数民族学生的喜爱,也得到教师的认可。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设置电影赏析环节,若能遵循电影赏析在教学中的原则,并按照赏析六环节进行,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影赏析 民族预科语文教学 结合

电影,这一综合艺术,集色彩、声音、画面、光线等特色于一体,因其形象、生动、直观、感人等特点,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在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把电影引入语文课堂,在课程中适时安排“电影赏析”环节,更能使语文课程增色不少。究其原因,“电影赏析”能满足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全面提升基础相对薄弱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方式。

一、电影赏析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利于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电影是宝贵的资源,电影题材常常来源于生活,它可以记录一批人物,一段往事,一个时代甚至一种精神,而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的内容也与生活息息相关。仔细比较,电影与语文教学需求有不少契合处,它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信息化时代,老电影的不停翻拍,新电影的不断上映,让我们有许多电影资源可以为教学所用,只要能为语文课程服务的电影,都可以纳入选择的范围。

(二)易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受单一的教学手段限制,学生阅读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索然无味,对作品的理解更难深入。而由于电影真实生动,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复杂为简约,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形象,一曲电影音乐可以让人如痴如醉,一段电影对白可以让人破涕为笑,一个电影人物可以让人铭记终生,因此语文课堂上进行电影赏析就能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似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用意是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①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触动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全文阅读

结合实例论中外文学作品赏析的课程改革

摘要:文学赏析的课程改革是高等院校通识课程改革中的热议话题,本文从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中外文学作品赏析》一课的改革实际经验为依托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考核方法三方面来探讨文学赏析类课程的改革方向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实际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04-02

《中外文学作品赏析》是我院新闻专业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以提高新闻专业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为首要目标。开设至今,此课的受欢迎程度较高,但具体到课程的方方面面仍有不少地方需要继续改进。特别是针对高职类新闻专业,这一课程的改革方向需要结合高职的特点和新闻专业的专业特色来分析。

以下将结合业已取得的《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成果,分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从文学赏析课程性质出发,扭转功利性教育观

文学赏析这类课程以普及文学常识、提升文学修养为主,是一种与高校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相联系的教学行为。但在当今讲求“轻阅读”、“悦读”、“微读”等迥异于经典阅读行为的时代,传统文学作品的赏析内容和方式都在饱经非议和冷落。虽然在我院的授课效果较能让人欣慰,但学生也时常抱怨说此课程“没用”。文学赏析到底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多大的裨益?坦率地说,所有的文学类课程,除《应用文写作》外,其余都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更无法直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文学类课程的尴尬所在。如果从功利性教育观出发,文学赏析课是“无用”的,但是“无用”并不等于无价值。高职院校虽然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这并不代表着应用型人才就不需要人文素养。因此,不论是授课者还是接受者,都应该将文学赏析的课程目标定位于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二、从高职类新闻专业性质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全文阅读

音乐教学欣赏课试析论文

1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情况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旅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2重体验式,轻讲解式从某种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