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文学的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着有小说《呐喊》(内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彷徨》(内有《祝福》、《伤逝》等名篇)和《故事新编》。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他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解放后写了剧本《龙须沟》、《茶馆》。

此外,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的《沉沦》,都是名家名篇。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其代表作为诗集《女神》。后双写了剧本《屈原》、《虎符》、《高渐离》等。

曹禺的《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还写《北京人》《日出》《王昭君》等名篇。

此外还有夏衍的《包身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桔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都是名家名作。

全文阅读

文学常识巧记忆

文学常识巧记忆

文学常识的内容较多,需要有一定量的记忆,可以借助一些方法进行趣记巧记。

(一)四字口论文联盟诀法

1.先秦诸子,孔孟荀卿。《论语》《孟子》,四书列名;老庄无为,《道德》《逍遥》;屈子楚辞,《九》《九》《离》《天》(指《九歌》《九章》《离骚》《天问》)。

2.汉代文赋,首推贾谊。刘向司马,《战》《楚》《史记》。班固《汉书》,断代开启。

3.魏晋建安,三曹领先。父有乐府,《神龟》《蒿》《观》。曹丕燕歌,典论批评; 子建七步,五言奠基。

4.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山水田园,王维浩然。边塞风光,之涣昌龄;军旅生活,高适岑参。李白浪漫,蜀道进酒;杜甫写实,三吏三别。唐宋八家,韩柳三苏,欧王曾巩,古文复兴。

5.元曲四家,郑关白马;悲剧四部,赵汉窦梧。明清小说,三水西红。

全文阅读

第四章 文学常识

第四章 文学常识

考点解读

中考语文论文联盟对文学常识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范围是: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文化典籍、《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学名著、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等。

考点:1.考查考生的文化积累和人文素养,主要考查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课内的考查点以名作家及其作品为主;课外的考查点主要以考查四大名著为主,也涉及外国名著。2.考查考生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把握情况,其中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含文学)为重点。

题型及分值: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图表卡片题、连线题、简答题等题型,还有对作品中人物的评价等开放性题型以及对联、语言表达等综合性的考查题型。分值在2-6分之间。

命题特点:从单一的常识性考查趋向于综合性、应用性考查。多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考查。表面上考的是知识,实际上是通过对文学知识的考查,提高考生的阅读能力。具体的命题方式有:1.对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文化常识多结合诗文名句的积累运用来考查。2.作家、作品、内容、人物的搭配与判断多以填空题、选择题形式考查。3.对文学名著知识的考查是近年来中考语文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知识的考查频繁。考查越来越深入到对小说具体情节、人物等的掌握与评价;用填空或问答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是近年来常见的命题方式。它既可以考查作品、人物、情节,还可以从考生的感想、体会的角度来反馈对名著的了解情况。答案可以是唯一的,也可以各抒己见。今后一段时间,这类题型仍是中考语文的热点。4.根据提示概括相关内容,完成题目;结合某一诗人的诗句对其诗歌创作进行简要评价。5.课外知识的拓展。图表卡片式是考查名著知识的重要方式。一个图表可以考查多部名著知识,也可以反馈考生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考查角度较广。在课改背景下,有望成为今后几年中考语文的一大热点。

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的识记与复习训练应以课本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文学名著中的作家作品为重点,以中外文学的发展史为线索,以“重要”为标准,识记一些重要的文学体裁常识。

全文阅读

文学常识的记忆和辨识

近三年来,湖北高考语文对文学常识的考查,都取材于必修、选修教材,名著导读和初中经典篇目,既考查作家作品,也考查文学流派和文体常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针对这些特征,下面谈一下有关文学常识记忆和辩识的方法。

一、重要常识,连线记忆。

文学常识考查内容体现“重要”二字,只考要的、常见的内容,而且只考查常识。这就告诉我们,文学常识考点考查的是常识性的文学问题,一般难度不大,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复习备考时,重点应该放在理清脉络上,使内容繁多的文学常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对于这一考点,考生可以采用连线记忆法,即“作家―时代(国别)―作品―人物―流派”的模式,将内容繁多的重要且常见的作家、作品连成线,减少记忆的负担。如2013年湖北高考第5题D项“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备考时可以记成“海明威―美国―《桥边的老人》《老人与海》―‘老人’ ―‘迷惘的一代’”。又如2014年湖北高考第5题D项“卡夫卡的《骑桶者》描绘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对骑桶者生活细节和心理状态的描写是深入而真实的,‘荒诞’是因为故事主要情节――‘我’骑着煤桶去煤店不符合生活逻辑,不是对现实的真实摹写”,备考时可以记成“卡夫卡―奥地利―《骑桶者》―‘我’―荒诞”。

二、人物情节,卡片记忆。

对名著的主要情节和内容,主要人物及其性格,艺术特色等,不能单纯靠大脑机械记忆,要加以整合,力求系统化,在记忆时更重要的是理解运用。如2013年湖北高考第5题B项“《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对这一选项,很多考生拿不准。其实只要结合我们学过的第三回说宝玉“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就可以推断宝玉是不喜欢这类对联的,故可确定这一选项是错的,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对这类考查题目,考生备考时可制作小卡片,将主要情节及人物的性格作简单的记载,平时利用课间相互出题,互相考查,强化记忆,增强解题悟性,确保记忆的准确性。

三、易混作品,对比记忆。

对于一些易混的作家作品,采用对比记忆,可以帮助准确记忆。如中国文学史中的易安(李清照)和幼安(辛弃疾),三川(樊川、临川、震川),三部曲(茅盾和巴金)等。外国文学史中的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和小仲马(《茶花女》),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和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等等。

全文阅读

文学常识教学误区辨析

【摘 要】文学常识教学似乎不可或缺,但在文本解读中往往陷入“文如其人”“知人论世”的片面理解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又存在资料堆砌、出示时机不当、与文本教学关系不紧密、成为教师个人阅读经历展示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文学常识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文学常识 介绍 必要性

文学常识的考查在中考和高考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因而,文学常识在语文教学中似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那么,文学常识要不要教?应怎么教?本文作一探讨。据笔者观察,目前文学常识的教学,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大而空的资料堆积。

常见的文学常识,以作者简介为例,不外乎如下内容:某某,生于某年某月,卒于某年某月,代表作有哪些,曾获得哪些荣誉……这些笼统概括的人物介绍,基本上是资料堆积,大而空。

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较多,于是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刚说出“鲁迅”,学生就自然接口道:“原名周树人……”这些被称做“文学常识”的内容,即使学生能够脱口而出,又有何意义?

因此教师在介绍文学常识时,要注意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给学生相对完整的信息,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选择性文过饰非。要知道,某位作家的生平即使有瑕疵,并不能掩盖其在文学创作上的伟大成就。名家是人不是神,人的形象才能让学生更愿意亲近作者,而不是顶礼膜拜。

文学常识介绍,对语文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启发我们去挖掘作品的人文价值,我们也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把作品当成语文文本,挖掘其“语文教学的价值”,让作品洋溢着语文的芳香,而不是当做一个思想品德的教材。

全文阅读

高考文学常识备考三问

高考文学常识备考三问

一、考什么 论文联盟

《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的考点是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著名作家,且中外有别:中国作家要记住其生活时代及代表作,外国作家要记住的是其国别及代表作。对文学体裁而言,重点应是高中毕业生应该了解的一般常识。

历年高考的文学常识题和这一要求是相吻合的:试题中涉及的都是不同时期(或国别)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以教材中出现的文学常识为主,并适当向课外延伸,其衡量标准就是“重要”与否。

二、怎么考

文学常识题的考查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常常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多种文体常识放在一起综合考查。从题型来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题型:

1 表述性单项选择题

即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作家,外国作家等相关的文学常识合理组合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表述正确的或表述错误的一项。

全文阅读

从常识看中国当代文学

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知识爆炸,或称信息爆炸。人们对人云亦云充满了热情,如同海绵吸水一般,不到涨满决不罢休。奇怪的是,人们却因此逐渐遗忘了常识,对很多事物的判断远离常识,而是乐于跟随时下流行的言论。比如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判和批评,就经常偏离常识很远。我不是说中国当代文学不能批评,也不是说它没有问题,而是说,指出这些问题,对它的批评,本身是离开常识的批评,因此,这些问题,这样提出问题是伪问题。除了误导公众让问题变得混乱,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说,“中国文学是垃圾”这种判断。此判断出自一个德国汉学家,如果该汉学家是研究中国小说也罢了,实际上,他翻译一些中国诗歌;如果他读过不少中国小说做出判断,那也可以参考他的意见,问题是,问他读过多少中国小说?他表示读得很少,可能只有几本吧,也只是翻翻而已。因为他说,中国的小说很糟糕,他有限的时间,为什么要读中国小说?奇怪的逻辑,也违背认识事物的基本常识,你没有看,怎么能得出这样的判断呢?你难道是算命先生?这样的说法,本来只能当作玩笑,说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问题在于,国人又违背常识,要拿着鸡毛当令箭,一阵狂喜。外国汉学家都说中国文学是垃圾,这下中国文学非得打入垃圾堆不可。

如果说汉学家只是随口而说,或者说为了在中国引得一些轰动,有意夸大其辞,说些违背常识的话也罢了。媒体为了娱乐公众,为了吸引眼球,跟着热炒,这也罢了。问题在于,一些号称文学教授的人,也跟着起哄,也在跳着脚指斥中国文学。这就有些奇怪了。我说过,中国文学当然可以批评,也不是没有问题。但怎么来谈论这些问题?则是多少要有些专业态度和专业水准。甚至都不需要专业水准,只要守住常识,就不会说些耸人听闻的话,以哗众取宠。

有人说,现在的文学不如八十年代的文学。这样说貌似正确,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固然有对八十年代文学辉煌的记忆,但这样的判断,如果是限定在说当今的文学对社会影响没有八十年代的文学那么大,这是确实的。但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发生在文学本身,而是社会生活改变了。八十年代文学是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式,那时没有电视,也没有其他的娱乐文化,更没有网络和其他的休闲方式。人们所有的业余时间唯一的文化经验就是文学。当然给人们产生的影响要大,从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极其显著。但这并不等于文学本身就不行,因为时代不同,人们所拥有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不同,文学不再可能占据人们精神生活或业余生活的主导地位,它的影响当然要小得多。但由此把当今文学不能产生社会效应的问题归结到文学创作本身,那就是缺乏基本的常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兴起,文学必然不可能再对社会、对个人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它只能是众多影响中的一种,而且受众相对于影视和网络来说,要小得多。这是正常的现象。

有人说,当今的文学不再那么激动人心。文学在中国五四时期、直至五六十年代,乃至在八十年代都具有激动人心的效果。这是由于那样的时代文学承担了最为主导的宣传功能,它是时代精神最直接和突出的反映。当今时代也变了,也没有什么事件、事情可以激动人心,我们为什么要求唯独文学可以激动人心?文学要去激动人心?那个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那并不是人们渴望永远保持的社会状态,那时激动人心的文学,就是要去努力改变那种不安定的动荡剧变的社会,许诺去迎来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生活又被注定了是平静的、平和的、甚至是平庸的,不在于文学如何不能激动人心,而在于人心已经失去了激动的环境,失去了激动的主体期待和主体能动性。

有人说,当今的文学没有伟大的作品,没有产生像鲁迅那样伟大的作家。这样的说法又是违背常识。鲁迅属于他的时代,这是其一,今天可能会产生王迅、周迅、刘迅,但不可能产生鲁迅,因为产生鲁迅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拿鲁迅的标准来要求当今作家则是违背常理。其二,鲁迅的时代,优秀的作家其实屈指可数,鲁迅是在他那个时代杰出无双,经历过漫长的历史,无数的政治家、作家、批评家不断地将其经典化,他的作品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阐释,收入各种教科书,收入各种经典作品集,鲁迅的身上注入了无数的研究者的理解、汇集了他们的智慧和知识,这才使鲁迅的作品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据说英国的大学课堂上,曾经列出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一批作家的作品供学生阅读,阅读时把作家的名字抹去,读后让学生打分。结果不少学生给莎士比亚打了很低的分,相反,有些不知名的作家,或者被称之为二三流的作家的作品,却被打了较高的分。这当然不能说莎士比亚的作品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是可以说明,那些伟大作家让后人崇拜,也与它头上顶着巨大的光圈有关。我们本来就是仰望他们,他们本来已经被放在崇高的位置,你要把后人、未经历史经典化的作家与历史上的伟大作家或伟大作品相比,这当然也是不公平。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文学处于很低的“低谷”。其方法是举出一系列流行的或者莫名其妙的作品,这也是违背常识的。评价一个时代的文学有没有高度,历来要考察这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代表作品,而不是去指责那些普通作家,或者市面上流行作家的作品。从常识来看,任何时代最好的作家都是极少数,能代表唐诗高度的,也只是唐诗三百首,再多些,可能一千首。但那是几百年历史的成果。就是西方19世纪到20世纪,美国、法国、英国、俄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如说,托尔斯泰的时代、福楼拜、司汤达的时代、海明威的时代、卡尔维诺的时代……等等,也都是如此。每个时代,三五十年,能留存下来的作家就是五六个,七八个,能留存下来的作品,就是几十部。中国现在每年出版二千多部长篇小说,当然大部分作品是普通作品,只有极少部分,在年度算是优秀之作,而在一个更长些时段,如放在最近十年来看 ,有七八个作家、有十几部作品是好作品,就可以评判这个时期的文学有没有高度。如果天天指责大部分的作品没有达到艺术高度,而去贬损这个时代,那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大多数普通作品,才映衬出那极少数的作品的所标示的时代高度。也正因为极少部分优秀作家和作品的存在,才会激发更多的人对文学怀有梦想和热爱。

这是常识,遗憾的是,很多文学教授都没有弄清楚这些常识。

全文阅读

文学常识、名句名篇

2007年全国共有18套高考语文试卷,全部涉及到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分值以6分居多。由此可见,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为了更清楚地了解2007年高考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考查情况,现从该考点的出题形式来加以说明:

一、填空(默写)题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题型基本上是以填空的形式为主,题干要求往往是“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或“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这部分默写或填空的目的在于积累,在于增加文化积淀,进而能够恰当运用。现在的题型整体比较稳定,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题目要求越来越明细化。

题目要求分为必做、任选、全选等情况。有的明确要求哪些题必做,哪些题选做,多选按照前几个题计分等。

2.任选的形式越来越灵活化。

任选形式的考查有二选一、四选三、七选五、八选五等,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而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

3.考查内容越来越课本化。

全文阅读

高三文化常识教学微探

对高三学生来说,文化常识题涉及的内容多,涉及的面广,而学生的阅读时间短,阅读积累少。这些因素,使得这一类题的解答成为学生不易把握的一个难点。同时,高三阶段的语文教学时间有限,任务重。如何协调几者关系,使学生能在不长的时间里有效地提升此类题的作答能力,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不错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把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变成了数千条枯燥、单调的背记题目,学生日日读、夜夜背.岂不是和我们设题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尽自己所能,力争将一个个知识点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不仅记住一个点,还能了解一个人,走进一段历史,进而能自己主动地捧起一本书,走进我们的文化。

如在讲到“太上皇”这个点时,我就联系《马嵬》这首诗,谈到了历史上那位既开创了“开元盛世”,又造成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唐玄宗,讲到他的政治,他的情感,他的被迫退位,顺便也讲到了汉高帝刘邦之父刘太公,这个历史上未曾为帝王,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讲到“乌纱”时,我告诉学生它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相传中国第一顶乌纱帽就是南朝刘宋王休仁设计出的。再介绍了三位皇帝与乌纱的关系:隋文帝杨坚喜欢着乌纱帽,推广了乌纱: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了乌纱帽的样式: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了规定,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讲到“配飨”时介绍了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的曲阜孔庙肼到“五伯”时回忆了春秋五霸的那段精彩纷呈的历史:讲到“上供纲”的“纲”字时,说起了“生辰纲”,说起了梁山好汉。

这种引导是随时随地的,是兴之所致的。渐渐地,学生查找历史文化资料的人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二、方法让人事半功倍

全文阅读

妙记文学常识五法

妙记文学常识五法

文学常识内容多,而且比较零论文联盟散,只有用巧妙灵活的方法,才能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轻松而又高效地记住。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纵横结合记忆法

古今作家生活时代不同,从而形成纵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是一种快速而牢固的记忆方法。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二、举一反三记忆法

如由《战国策》的国别体联想到《史记》的纪传体和《资治通鉴》的编年体;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触一而发十,就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文学知识了。

三、分门别类记忆法

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都取材于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杜拾遗、诗仙、太史公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