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物收藏

文物收藏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物古玩收藏何为成功

作为成就功业或大事业的成功,是作为领导者或者集体价值来体现的。比如《书·禹贡》载:“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意指舜帝赐大禹一块圆形圭尺,以表彰其治水之功。大禹可谓是成功的,真正的名垂千秋,流芳百世。

在历史上,文物收藏,自商周以来就有记载,无论国家性质或者私人性质的收藏都有很多成功的典范。其中,北宋和南宋就专门设立内府机构,专门从事收藏和研究。北宋晚期的私人收藏领域功成名就的代表就有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他们费尽巨大的心血收藏的文物艺术品虽然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散失,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金石录》巨著。《金石录》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在中国金石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目前唯一的宋版残卷《金石录》,今藏上海图书馆)。

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血脉之传承的文物古玩,收藏它们,起码是对祖先们历史遗物的尊重,并且通过收藏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历史的存在。通过研究和论证,可以让我们正确的矫正历史错乱,领略曾经的历史原貌,品味它们的工艺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而展望未来,推动本时代工艺艺术的创新发展。这就是收藏的意义。

那么,作为今天的收藏者,我们面对历史难得的机遇(历史以来全国持续大规模的建设),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对历史遗物进行收藏,以体现个人的文化价值和个人存在意义。

当然,收藏的经济价值和单纯的“把玩休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文物古玩收藏热的一个重要推手。可是面对庞大的收藏群体(据说7000多万,感兴趣的起码1亿以上),市场上的真品文物古玩无疑是不能满足每个人的收藏需求的。于是,仿造和做伪的“文物古玩”就应运而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算起,短短30余年,全国古玩市场和古玩店中95%以上都是这类仿造品。尤其地下的仿造程度越来越高新,这给整个收藏界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很多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一些知名鉴定专家,基本都给废掉武功。收藏队伍里的鱼目混杂和一些人的贪婪,仿造者和盗挖者面对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整个行业里的真真假假,使得这个行业成为真正的血腥江湖。收藏文物古玩能不能获得成功,在所谓权威鉴定专家不能依靠的当下,文物艺术品经纪人队伍不成熟的今天,最关键的是收藏者们有没有具备辨别真假文物古玩的眼力和正确的收藏观?如果具备了,就会抓住历史机遇,成为一个合格而成功的收藏家。如果只是凭着一股热情和投资发财的梦想,不去认真的了解收藏的复杂性和巨大的难度,盲目的进到这个江湖里只会撞得头波血流,甚至倾家荡产或者变成神经错乱的疯子(国宝帮多都如此)。这种结局还谈什么收藏成功?能正常退出来就算非常幸运了。

这里所谈的成功,并非收藏一些普品和一些开门的行货就算成功。真正的收藏成功是要经历很多磨难和多个修炼阶段的,没有那个成功的收藏大家是随随便便就达到一定高度的。

为此,根据多年的观察和深刻领悟,在这里谈几点“文物古玩中古陶瓷收藏何为成功?”的粗浅认识,算是抛砖引玉:

全文阅读

档案馆实物收藏论文

【摘要题】档案工作

【正文】

“实物档案”说,一直为档案学界所关注。“实物档案”说是否具有科学性,不仅关系到档案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而且也关系到档案收集范围的界定。—个有趣的现象是:一方面,学术界对“实物档案”的提法和档案部门收集实物的做法纷争不己,各抒己见;另一方面,一些综合档案馆有关实物的收集工作却做得有声有色、不亦乐乎,相关的报道频频见诸报刊。笔者认为,综合档案馆实物收藏所以引人瞩目,关键在于当前档案展览的频繁举办、行业博物馆的争相建立和文化产品的尝试开发等创新举措,引发档案界对馆藏档案资源建设的热切关注。本文试图就这一情况,结合工作的实际提出一些建议,以求教于同行业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

一、关于“实物档案”的争论

有关“实物档案”的探讨由来已久,但主要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综观各种观点,主要观点不外乎以下三种。

第一是“反对说”,对“实物档案”从概念的提出到实践中的做法均持疑问态度,甚至持全盘否定意见。其主要理由有:

首先,“实物档案”的说法造成了档案学中“档案”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把“档案”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到了无法统计的劳动产品之中,把各种实物产品纳入馆藏。这样,档案馆就成为无所不包的库房。

其次,文物成为档案是有条件的。只有那些铸刻了文字符号,从而记录了特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文物才是档案。譬如金石档案,所以被认可为档案,理由不在文物本身,而在文物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文件,是铸造或刻写在实物上的特殊文件。而文物本身则是文字这种载体的载体。因此,文物成为档案,其实质并不是实物成为档案,而是附着于实物上的文字材料成为档案。同时,把实物作为档案是不符合档案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如果将实物纳入档案管理范围,那就只会是扩大管理空间,降低管理效益。

全文阅读

民族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及规范研究

[摘 要]民族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民族博物馆是民族文物收藏最重要的场所,其收藏智能是最基本的智能。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收藏有特定的规范,文章将具体分析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收藏职能和收藏的管理、等级鉴定、排架等重要规范,为更好的发挥民族博物馆的收藏职能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规范;排架

中图分类号:G26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48-01

一、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收藏职能

民族博物馆有三大职能:收藏、陈列、和社会教育,其中文物收藏与科学研究是其最基本职能。民族文物是民族历史发展中沉淀和累积下来的文化的体现和象征,将其收藏于民族博物馆中,人类通过对民族文物的研究,并用一定的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将某个民族或许多民族被时间湮埋的历史文化再现出来,所以,民族文物馆的文物收藏职能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民族博物馆的收藏职能具有自身内涵和特点:(1)文物的收藏标准应以当时的科学知识状况和社会需要为准。文物的收藏应该以以填补藏品代表性的真空为前提,而不是看是否稀奇珍贵;(2)收藏范围和收藏方式广泛。针对分散、具体的民族文物,可以把文物聚合起来集体放入博物馆藏品库进行收藏;而那些历史文化遗址、自然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在所在地建立专门的博物馆进行保护和保存。(3)一个民族博物馆藏品的多少和藏品的特色与质量反应了博物馆的工作业绩。所以,无论哪个国家的民族博物馆,尽可能多的搜集藏品和搜集具有明显特征的、重要文化代表性的民族文物是共通追求。(4)民族文物的保存和民族文物的研究利用是民族博物馆的重要两面,只有首先做到文物的良好收藏和保管,才能为文物的研究、陈列、展示、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等提供基础和前提。(5)民族博物馆收藏民族文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挖掘藏品的深层内涵,即藏品代表的特定时代的背景、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等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展现某一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和风貌,科学技术水平、艺术价值、情感取向等。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映照和反思当今社会,起到文化传承与保护、社会教育的目的。(6)民族博物馆既要保存有形的民族文物,还要保存无形的民族文化遗产,将二者结合起来。民族博物馆是民族遗产保存的永久性机构,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收藏职能的重要方面。(7)民族博物馆的保管员的情感因素对文物收藏具有重要影响。保管员对藏品的感情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藏品了解、掌握、保管、内涵挖掘程度上,对文物具有珍惜刍さ闹情保管员会详细的了解和掌握文物的信息,并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延长藏品的寿命,通过合适的方法提高藏品的陈列效果,促进藏品精神内核的社会传播等。

二、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收藏规范

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收藏是有一定的规范的。

全文阅读

试析博物馆民俗文物的收藏与管理

[摘 要]民俗文物凝聚了各个民俗的习俗和智慧结晶,是反映民众生活情趣和社会发展进步性的重要物证。目前,对于民俗文物的收

>> 论民俗博物馆文物的分类 浅谈博物馆的文物管理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 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之我见 浅谈博物馆文物保护与开发管理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研究 浅析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 浅析博物馆文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博物馆发展趋势 博物馆如何保护民族民俗文物 浅谈博物馆文物库房的管理措施 民族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及规范研究 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谈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与保护 遗址类博物馆文物管理与利用的相关问题思考 浅议当今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试论县级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问题与思考 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与利用思考 浅谈免费开放形势下基层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管理与保护 刍议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 浅谈博物馆文物的环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刘顺安.开封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P473;

〔5〕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11:P68-69;

〔6〕赵冬菊.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东南文化,2008(3):P59;

〔7〕蔡琴.论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原则.郑巨欣.民俗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P113-124;

〔8〕徐艺乙.中国民俗文物概论:民间物质文化的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P383-385;

〔9〕张亮.丝质文物保护环境的研究与实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全文阅读

刍议民间文物收藏与管理

摘 要: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物收藏与管理成为了社会经济价值的一种象征。优越的生活质量使得民间文物收藏热一度兴起,一些以古文化为标志的文物收藏市场纷纷崛起。然而,从当前民间文物的收藏与管理现状来看,市场管理秩序的混乱和非法文物倒卖现象的出现使得民间文物收藏遭遇了严重的管理瓶颈。整顿市场管理制度、保证文物收藏与管理秩序成为了当前解决民间文物管理困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民间文物;收藏管理;存在问题;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62-02

从民间文物收藏市场形成的原因分析,文物收藏热的产生主要与市场经济的推动、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文物投资渠道的限制三方面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作为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一种象征,民间文物的收藏与管理是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有效补充,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加厚重。然而,当前民间文物收藏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管理秩序的混乱一些文物市场在未经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倒卖文物和出售仿冒文物,大大破坏了文物收藏市场的管理秩序。甚至一些文物贩子利用流散文物漫天要价、巧取豪夺,无视历史文物政策的约束,这对民间文物的收藏与管理显然极为不利。

一、民间文物收藏的重要意义

对于收藏者而言,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现代工艺品都极具收藏价值,多品种、多层次的文物收藏是对传统文化的补充,同时也是民族艺术元素在当代社会的凸显。文物收藏的意义并非物件本身,而是收藏者以何种心态和认识投入到收藏活动当中。从文物收藏过程,我们更多能够感受到的其实是收藏者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人生态度。关于民间文物收藏的重要意义,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从文物收藏角度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感

民间文物收藏的重要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自身知识文化素养的提升,在对收藏品进行整理与归类的过程中实现对文物知识的有效积累,自身的爱国情怀也随之产生。一些文物收藏爱好者将文物收藏与自己的本职工作密切联系,这在丰富自身工作内涵的同时也深化了对文物收藏工作的理解。种类丰富的藏品、必要的文物收藏资料,都是文物收藏爱好者夜以继日的工作结晶,是对珍贵民间文物的有效管理与研究。从不少文物收藏者的亲身实践我们不难总结,民间文物收藏与个人的自身修养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民族情感的激发有着必然联系。

全文阅读

浅谈民间文物的收藏和保护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收藏品市场盛况空前,民间各类文物市场和鉴定机构不断涌现,民间收藏者数目剧增。民间文物收藏的目的由本来的喜爱者的乐事闲情逐渐演变成一些收藏者的投机投资。民间收藏越来越被社会人士重视,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本文就民间文物的收藏和保护做相应探讨,以期对民间文物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民间文物;收藏;保护

中图分类号:K8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34-01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文物作为一种极富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升值空间的特殊商品,越来越受到社会人士的重视,民间对文物的收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的民间收藏品交易拍卖行达200余家,从事文物收藏的人数将近百万人。我国在2002年就在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里新增了“民间收藏文物”一章,从法律上肯定了民间文物收藏的重要性,同时也规范了民间文物收藏的合法途径,促进民间文物收藏市场走向规范、有序。

二、民间文物的收藏及现状

民间收藏的内涵和范围都比较非常广泛。既有历朝历代的历史文物,也有一些现代的工艺品。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民间盛行的现代收藏品种有:邮票、火花、烟标、钱币、报纸、商品标证、动物玩具、参观券、字画、挂历、年历片、贺年片、纪念章、磁带等,当然,我国目前对历朝历代文物的收藏是民间收藏的主旋律。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这些方式取得的文物:(1)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2)从正规文物商店购得;(3)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4)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5)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同时,也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买卖下列文物:(1)国有文物,但是国家允许的除外;(2)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3)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和建筑构件;(4)来源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文物。这些规定对民间文物的收藏起到规范的作用。

全文阅读

大湘西民族文物收藏与保护研究

摘 要: 民族文物收藏与保护是文保事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大湘西的民族文物保护工作无论是对执法管理部门还是对收藏者自身来说都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调查,针对现状对大湘西文物的保护,从而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大湘西 文物 收藏 保护

一、大湘西概况

大湘西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和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境内有汉、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多个民族。

湘西州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之一;里耶战国古城,考古专家称之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八百年土司王都“老司城”,堪称“中国的马丘比丘”和“东方庞贝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民国总理熊希龄、现代文豪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等一批政治文化名人。

湘西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土家族山歌、苗族的对歌,曲调优美,悠扬悦耳;土家族茅古斯舞被称为民族舞蹈活化石,苗族鼓舞堪称中华一绝;酒鬼酒、土家织锦和苗族银饰、蜡染已成为游客珍藏的佳品。

二、大湘西文物保护现状分析

我通过对湘西州档案馆、州博物馆、里耶博物馆、各县市图书馆、民间私人收藏的物品、凤凰古城、湘西四大名镇(王村、里耶、蒲市、茶洞)等实地考察研究,发现我州文物收藏和保护有如下几个特点:

全文阅读

澳大利亚的中国文物收藏

澳大利亚的中国文物收藏开始于十九世纪后半期。除个人收藏之外,维多利亚国立艺术馆在收藏中国文物方面可以说是首开风气之先者,其藏品就数量及质量而言在澳大利亚独居翘楚。维多利亚国立艺术馆(NGA)始建于1861年,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收藏单位。它不仅是一个世界性的公众艺术馆,而且还是澳大利亚第一个收藏亚洲艺术品的公共机构,总共收藏了4000多件亚洲古物,分别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在这些亚洲艺术品中,最先进入艺术馆的就是中国文物。实际上,当时维州艺术馆的中国文物收藏受到了欧洲特别是在英国兴起的中国艺术品收藏热潮的直接影响。因此,最初的收藏几乎多是依赖伦敦的指导,收藏标准也与英国传统遥相呼应,偏好陶瓷器和装饰性的古物,特别是那些做工精细考究的上等瓷器。后来雕塑、墓葬随葬品和佛教造像也被纳入了收藏范围。中国文物是维州艺术馆所有亚洲艺术品中最为重要和全面的一部分,收藏历史久远曲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维多利亚国立艺术馆亚洲艺术品的收藏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澳大利亚中国文物的收藏史。

维多利亚艺术馆的文物收购与捐赠

维多利亚艺术馆大量收藏中国文物始于1892年至1935年赫尔(Lindsay Bernard Hall)担任馆长期间。赫尔是一位艺术家,非常喜欢东方艺术。1921年10月11日悉尼举办了一个中国古物拍卖会,这是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一个有关中国文物的专门拍卖会。赫尔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在获得了Felton Bequest遗产管理委员会提供的资金后,赫尔决定亲自去悉尼参加拍卖会。到达悉尼之后,他首先找了一个对中国艺术品有一定研究的行家作为他此次收购活动的特别顾问。在这个顾问的帮助之下,他从拍卖会上总共购买了42件器物,包括陶器、瓷器、玉器、铜器、漆器等。此后,他积极寻找各种机会收购中国文物。1923年,在阿德雷德举行的另一次拍卖会上,赫尔依据自己的喜好和鉴赏标准又购买了19件明清瓷器。可惜的是,他自己并非中国艺术品的鉴赏专家,而他在悉尼聘请的所谓“内行”其实也没有鉴定中国古物的专业资格,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业余爱好者而已。因此,他所购买的这些中国文物都非常普通,没有特别之处,但是构成了澳洲中国文物官方收藏的基础部分。

澳大利亚中国文物收藏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那些在中国生活过的澳大利亚籍古董爱好者。这些收藏者在回到澳大利亚后,多数将他们藏品的一部分捐赠给艺术馆保存,很多价值较高的艺术品来自于他们的捐赠。由于这些中国文物多数在收藏之前就已经经过中国国内行家的鉴定,因此都是一些高等级的文物。恰是这些捐赠的中国珍贵文物构成了艺术馆这一时期藏品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其中,莫里森(Morrison Bequest)(1862-1920年)可算是最早的捐赠者。

莫里森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1894年, 这位身着中国服装的澳大利亚人带着中国脚夫完成了从上海到仰光的徒步旅行。第二年,他出版了游记《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An Australian in China)。1897年,他来到了北京并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报纸《泰晤士报》的驻华特派记者。1912年至1920年间,他一直担任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在中国期间收藏了大量中国文物,包括陶瓷器、铜器、纺织品、佛教造像和绘画等。1920年他去世后,他的妻子将他在中国20余年间收藏的藏品全部从北京运回墨尔本,并遵照他生前遗愿,从中挑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藏品捐赠给了维多利亚国立艺术馆;其中包括一件袁世凯赠送的陶俑和一件1900年北京沦陷后澳大利亚军队掳掠的明代黄铜镀金大雕像。

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哈克特(Hacket)。哈克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墨尔本人。在欧洲做土地投机生意中发了财,当看到欧洲和美国的博物馆在争相收藏中国的古物时,他也萌发了为自己家乡的博物馆收藏中国古物的想法。1924年,他向艺术馆捐赠了88件公元前2世纪至18世纪的中国陶瓷器。后来他在朋友的引荐下委托温妮可(Wannieck)代他为维多利亚艺术馆收购中国古物。温妮可是当时巴黎非常有名的中国古董经营商,也是一个鉴定中国古玩的行家。考虑到经济实力,他建议哈克特避开当时社会上已非产流行且价格昂贵的明清瓷器,转而收购还未引起人们重视的唐宋早期陶瓷器。温妮可代他为艺术馆收购了大量陶瓷器,这些陶瓷器标志着澳大利亚全面收藏中国陶瓷器的肇始。但是随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持续数年的有关中国文物真伪的辩论,却直接冲击了维州艺术馆的中国文物收藏活动。

真伪危机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陷入了连年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一个名叫柯林斯(W. F. Collins)的澳大利亚籍中国古物经营者,趁着兵荒马乱之际在中国内地为维州艺术馆大肆收购古物。他通过购买和交换获取了大量中国流散文物。1926年,他向艺术馆提供了5件极具价值的唐三彩陶俑。柯林斯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在澳大利亚这样一个新建国家收藏文物所面临的特殊困难――它缺乏一种已建立的标准和权威来对古物作出评判。虽然他在将代购的中国古物交给艺术馆正式收藏前就异常谨慎,并对艺术馆管理层自信地说:“我所转交的每件藏品,我用名誉担保它们都是真品”,但是事与愿违,没有人愿意轻易相信柯林斯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从中国攫取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质疑产生了。

全文阅读

拍卖市场与文物保护收藏

拍卖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拍卖行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外拍卖行业蓬勃发展的盛况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1992年10月3日,深圳市的一个拍卖行举办了“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敲响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第一槌;1992年10月11日,北京21世纪饭店世纪剧场举行了“’92北京国际拍卖会”,这两场拍卖标志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初显萌芽。1993年5月份,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股份制也是第一家综合艺术品拍卖公司。时至今日,在拍卖师的槌起槌落中,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在这15年的过程中,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刚刚成立时的小心探索到现在整个行业的百家争鸣,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在过去十多年有了巨大的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拍卖行业的市场现状

目前,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品,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艺术收藏投资领域。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统计,2007年,中国(包括港澳台)年度成交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拍卖公司有ll 4家。其中,业绩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5家,业绩在10亿元以下、1亿元以上的有37家;业绩在500万元到1亿元之间的也有71家;全年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将近237亿元人民币。可以说,拍卖行业在十年间的增长和变化是令人震惊的。

以中国嘉德的成长为例:1994年第一年全年的总成交额为近7400万元,是当时最高纪录。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2007年,中国嘉德全年总交易额超过17.48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着中国内地拍卖企业榜首,占据整个中国市场(包括港澳台市场)份额的8%,占前10名内地公司总额的20.4%。

根据国际知名的专业网站Artprice的统计,从2006年到2007年之间,中国艺术品市场(包括港澳台)的拍卖成交总额上涨了78%;2007年,中国地区(包括港澳台)的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在全球拍卖市场所占的份额,更是首次超过了全球排名第三的法国,排在美国和英国之后,进入了三甲之列,成为全球关注的新焦点,这个增长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中国当代艺术。

通过近年来国内外的不断交往,大陆拍卖公司对海外的艺术品市场状况,对发达国家成熟拍卖行的操作方式及相关法律和规则,已经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拍卖与文物保护收藏

全文阅读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收藏

从收藏历史来看,陶瓷、玉器、杂项等艺术品是人类创造和收藏的物质产品,反映了人类的物质文化史。作为人类历史的另一部分,即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同样应该成为收藏的对象。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以及收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入等,还是有待于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认识的新领域,本文谨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收藏为例,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古代棉纺织工具,上图为织经线所用工具,下图为织纬线所用梭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还不到20年时间,国际上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了初步界定。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确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据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两类,即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各种门类和形态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及戏曲、曲艺、民间工艺、民俗礼仪等。文化空间是指按照民间传统习惯,在固定时间和场所进行的传统的、综艺性的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如庙会、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反映的具体方面如:口头传统,即民间文学(或者说口头文学),包括民众中长期经过口头传承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儿童歌谣、民间说唱、古老诗歌等,这些内容又都是通过传统的语言来表达的;传统艺术,包括传统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杂技等各种民间艺术和传统表现形式;民俗活动,包括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民俗生活、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传统礼仪、传统礼俗、民间体育等生活习俗;民间知识,包括民众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有关自然界、社会的知识,如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知识,农业、手工业知识,养生、健身、医疗知识等;手工技艺,包括器具制作、民居建筑、陶瓷、织染、金属工艺、造纸、印刷、酿造等传统手工技艺。

锣鼓书道具,脱胎于上海郊区曲艺“太保书”亦称“神鼓书”或“镗锣书”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构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厚重。现在从国际到国内都提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这是保护我国文化生态的重大课题,否则,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势必造成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消失,造成许多传统技艺的不断消亡,这些正是我们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和背景。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上海,具有厚实而丰富的本土文化。从福泉山的史前文化开始,在东海之滨繁衍生息的上海人就创造出可以和任何地域相媲美的上海文化。除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也异彩纷呈,从元代黄道婆的棉纺技术到明代嘉定三朱的竹刻工艺,再到露香园的顾绣,都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卓越和灿烂。更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的特殊地位。上海处于版图长江的终端,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中外文明的汇合点。自上海开埠以来,全国各地的移民进入上海,带来了他们的语言、习俗、艺术等各种口授心传的文化内容,大批域外人群的进入又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艺术,在这两类文化的滋养下,上海的文化表现出兼容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便由本土文化、华夏文化和外域文化三部分融合而成,这正是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