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问题”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疑惑性或者答案的非唯一性,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小组的合作才能解开的真正的“惑”。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除了设计问题外,更要放手让学生提问,这能弥补教师设问的局限,以达到让学生的“真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的目的。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 真问题 小组合作 讨论
“问题式教学”的关键和核心在于“问题”。这里所谈的“问题”特指有必要交给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
但凡师者都有一项基本任务――帮助学生“解惑”,因此如果“问题”由教师设计,设计的“问题”必须是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无法依靠独立思考就容易解决或不能解决得很完美的“真问题”,我认为这就是“问题”的价值,这个价值体现在它的疑惑性或者答案的非唯一性,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小组的合作才能解开的真正的“惑”。所谓“学贵有疑”也正是这个道理。
一
为了确保“问题”有价值,让有价值的“问题”鲜活我们的课堂,让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流于形式,而是重在有实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设计有价值的“真问题”,从而打造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呢?
(一)“问题”须以“精要”提纲又挈领
断章取义的做法历来为大家所不齿,尤其是语文教学。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美妙的生命,因为有了字词句段的有机结合方成为一个个自成系统的神奇整体。那种“问题”漫天飞舞却不着边际的肢解课文的语文课堂,实在面目可憎,所行残忍。
用新概念指导的新课程新教材给人们以崭新的感觉。同以往相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构键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过去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单边活动。也有谈话法:教师问,学生答,双边活动,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倘若现在师生,生生互相问答,形成以创设问题,讨论解决为主的多边活动,并将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与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法整合过程,学生学习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的境地,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想一些问题,如蓝天白云外的太空有些什么?花儿为什么绚丽多彩?・・・・・・在课堂中,他们会想得更多,笔者曾听过一堂语文课,《百万雄师过大江》,一旦问题盒子打开,学生提出的问题铺天盖地,如百万是准确数吗?为什么拒签和平协定?和平协定的内容是什么等等,由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归纳、扩展、应用、构键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构成了最佳的“问题”式学习气氛,成为一堂成功的素质教育课。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产生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和内驱力,他们能在似清似浊,似明似暗,似真似假的困惑和迷惘中,不断摸索、探究、释疑、解惑,使问题从模糊到清晰,从肤浅到深刻,从异想天开到科学论断,从而使创新思维的能力得到很快的发展与提高。
由此可知,“问题”式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中“好问题”促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思维,乐意创新,促进内化,引发新知。“好问题”的基本特点:
1・应面向全体学生。2.应在学生已掌握的基础上,无须增补较多知识即能解决的。3.应有生产、生活实际背景的一些实用价值。4.应能与边缘科目相衔接,有发散性思维的,5.应具备多种解决方法,留给学生较大思维空间。6.应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探知欲。
“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依据情境,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对学生至关重要。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1.问题表明法。教师在课的开头直接开门见山地将课本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直接交给学生的方法。它直接明了,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方法。在课的开头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利用投影机放出来,也可以课前写好利用小黑板、讲义等,总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性,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并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解决。
2.问题渗透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将涉及新知识点的问题涵概其中。采用问题渗透法,设计问题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渗透要过渡自然,语言精练,新旧交融,导向明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遏制。因此,在新课改中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服务的”,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前积极的投入到预习中去,针对问题,分析答疑,对于难度稍大的问题,分组进行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去,让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在问题式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1.全面了解学生,把握好教材
问题的设计是建立在了解学情,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之上的,根据学情紧扣教学目的,将学习的重、难点分层设计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的设计要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或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取得问题的答案。
2.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过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更与教师设计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有关,要让学生短时间内回答正确,教师要做是适当的启发引导。而启发引导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甚至让学生大胆地猜想自己认为好的方法,用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学生,顺其道而行之,帮助学生思考。
3.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问题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章节内容由浅入深,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因此问题可以有基本定义、定理到具体的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与推广,充分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让每一位同学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都积极的参与思考;从自学能够解决到共同合作探究进一步获得提升。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深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运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四、问题式教学法的案例展示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发展线路的教学方式。在问题式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对学习的评价反思,主动揭示和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发现,学会认知加工,学会自我监控,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问题式教学,问题贯穿始终。一堂课开始时的问题一般是由教师提出,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再把知识、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而教师只是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不断给予引导,及时地反馈,使学生的思路朝着课程目标的方向发展。
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是学生独自的思索,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的结果。这种学习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当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兴奋和喜悦,并从中受到鼓舞,从而刺激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那么问题式教学该如何进行呢?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是指要求解答的题目,需要研究解决的疑难和矛盾。因此设计好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是搞好教学的关键。
第二步: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过程是一个难点。教师如何引导才能让问题式教学按预定目标前进,这是反映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步: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在讨论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时,学生们经常需要合作。每个学生都是问题解决小组的成员,并且提供独特的见解。小组成员利用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发表各自的见解。
第四步:反思评价,形成共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归纳,引导他们思考现在的问题与以前解决的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这个问题与其他的问题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大家公认的是哪一种方法,需不需要改进等。这种反思有助于他们概括并懂得什么时候可以应用新知识和方法,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缩小,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自己的成果,反思自我引导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如今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已经全面实施,思想政治这门学科是否可以适应这次教学改革,这对政治教师来说都是新的挑战。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每节课,如果能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就会收到积极的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问题的设置是否能激发学生思维尤为重要,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以高一政治必修1中关于《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为例:
创设情境:“总理的牛奶强国梦……”
问题设置:(1)材料中反映了资源利用中存在怎样的矛盾?(2)面对以上的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办?
1. 学生分小组给相应的时间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开始设置问题并开始组内讨论,小组内部每个同学都谈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和总结自己研究后还存在的疑难问题,由本组的小组长整理好组内的研究结果或得出的观点、结论。由小组长发言,与其他小组交流解决的问题,每个小组阐述完本组的结果后,小组和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要把问题整理分类,明确观点,重点释疑,落实书中知识点。
创设情景:奶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不断增长的需求/奶业发展的动力/奶制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从概念的形成与深化,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无不是围绕着“问题”展开,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因此,问题式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以“问题”为主线,设计一个“好”问题呢?
一、问题要“趣味性”
学生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土壤,教师采取有效的知识呈现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可以产生很大兴趣。
如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节课时,安排了这样一个具有较强趣味性的问题引入。
引例:相传印度国王西拉谟要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上的64格中的第1格放入1粒
麦粒,第2格放入2粒麦粒,第3格放入4粒麦粒,第4格放入8粒麦粒,依此类推,每一个格子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完64个格子为止。”国王立即答应了。问国王将会给发明者多少粒麦粒?”
一开始,我先让同学们利用前面所学知识计算了一下第64
个格子中的麦粒数。而当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出来之后,回过头来我又让同学们计算所有格子中的麦粒总数。同学们解决完这些问题后,发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远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可怕”得多。特别是当我摆出这样一个事实“S64=264-1。据查每千克小麦约10万粒,S64约1.84×1011吨。有资料记载,2004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25×109吨,因此S64相当于那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2倍。”这些事实对学生的冲击力还是很强的,只有知识融于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摘 要:从新课程背景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优势入手,突出了该模式下的核心环节――“问题”设计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分析了问题设计所要遵循的四个特点,即:典型性与针对性、生动性与具体性、思维的发散性、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模式;问题设计;特点
纵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改革,不断有新的教学模式提出,其中主要包括“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这三种模式,“合作式学习”的优势在于促进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而“探究式学习”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思维。那么何为“问题式教学模式”?与前两种模式相比较有何独特的优势?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开展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同,问题式教学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平台,而问题的解决则是学生活动的主要方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促进知识与思维的同步发展。由于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科技、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采用问题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控制教学,有助于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有效落实。
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都是问号。”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教学内容的“问题”设计。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要抓住对概念的理解和对规律的运用提出问题,如重要的概念及规律的理解,分析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易错、易混的问题等,使得问题讨论与概念的建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例如,在上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时,学生虽然知道运用公式,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怎么能理解总路程和总时间分别指的是哪段路程和时间,尤其是对总时间的概念。于是就提出这样的问题:“龟兔赛跑时,谁先到达终点,谁先赢的?”学生自然回答说:“乌龟。”“为什么是乌龟?是因为总路程是起点到终点的距离,但总时间是多少?”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原来总时间是一路上的所有时间,包括休息的时间。这样的问题设计,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正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使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兼顾。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思考答疑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32-01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研究及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由简洁而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假设,进行批判或者验证,在讨论及验证过程中层层推进,使问题逐步深入,潜移默化中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说,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几个步骤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以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为依托,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以问题情境所产生,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成为思维的源头,唤起一系列的数学探究思维,将问题式教学模式成功开始。
设置问题情境要注意几点:1、提出问题的恰当性,所提问题应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也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2、探究问题的方向行,所提问题应向学生提高明确的思考方向,问题范围不可过大,便于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也便于教师把握方向,适时引导。3、所设问题的难易度,问题应当具备适当的难度,既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之后,品尝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我们今天在打造高效课堂探索中尝试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宗旨与目标即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什么是问题意识?简单讲就是一种思维的心理品质,是一种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坚持探究得出结果的一种素养。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1.层层设疑。
2.结合史料。
3.联系现实。
一、“层层设疑”。在我看来,层层设疑就是分成小步子来走。而怎么分,分多少步呢?这需要我们先摸清学生的学情。有些学生在初中时或在高一时学得不认真,忘得七七八八;有些学生则爱好历史,课外书读得多,知识积累丰富,一步就能跨到终点。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综合考虑,面对大多数,因材施教。设疑时尤其要注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以《天朝田亩制度》为例,我进行过两次设问:
第一次:
摘 要:笔者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完成导学案到问题的提出,打造以教师问题式引导解惑为模式的新课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导学;问题;问题式引导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不断探讨各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要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农村高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让学生重新燃起学习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大胆对教学进行改革,尝试了导学问题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写出来,供同仁们参考。
一、导学问题式教学法产生的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产生和更新,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但很多老教师由于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慢,依然摆脱不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另外,近几年高考试题逐步从考查知识向考查能力转变。例如每年高考化学试卷中都会出现信息给予题,若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的综合能力,学生就会束手无策了。因此怎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其核心正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
二、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流程与策略
(一)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流程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和习题――教师引入新课――学生实验探究――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引导解惑――课堂练习――教师小结――布置课外作业。